《爬山》教学设计_第1页
《爬山》教学设计_第2页
《爬山》教学设计_第3页
《爬山》教学设计_第4页
《爬山》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爬山》教学设计《爬山》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课文一共10个自然段,描述了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做客两件事,作者对作品和人品都堪称楷模的叶先生的崇敬之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课文两次描写爬山虎,借景抒情,这是本课突出的特点。另外片尾提到“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又与题目遥相辉映。学习这篇课文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四年级学生应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4、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5、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烘托感情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教学重点】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2、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烘托感情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练习朗读,了解有关叶圣陶的生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生字的认读和书写,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懂得写好文章首先要学做人的道理”环节;第二课时完成“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升华,小练笔”环节。本次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疑: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看老师板书课题,请齐读。(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复习回顾:①首先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②(板书“楷模”)“楷模”这个词语怎么理解?谁来说说?(指名回答)请找出课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并说说课文中提到的“楷模”指的是谁。(叶圣陶先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通过哪两件事表现出叶先生是“楷模”的?(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故事。)(板书:修改谈话)3、激疑:文中的叶老我们都很熟悉熟悉,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一生写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示叶圣陶资料)既然是写著名作家叶圣陶,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二、品读悟情1、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写到了绿绿的爬山虎?画出来,读一读,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划相关语句。2、指名朗读作者第一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a、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感受到爬山虎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b、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出这种生机与活力。(指名读)c、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这的确是一幅美的画面。在这里,作者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对于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作者来说,爬山虎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为什么唯独此刻他眼中的爬山虎格外美丽?(作者心怀对叶先生的崇敬来到这里,都是兴奋、激动,心情愉快,所以看到的爬山虎也是生机勃勃的。)3、①在见到叶先生之前,通过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作者认识到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一丝不苟”)你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叶先生的一丝不苟,划出来。(学生默读,圈划句子)(指名回答)②(出示修改稿图片)这就是叶先生帮我修改的稿子,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想说什么?(叶先生非常认真,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都作了修改。)叶先生对这篇文章的修改具体到了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足以可见他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作者和同学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所以作者说——(出示“我虽然未见过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齐读)a.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b.从哪些句子也可以知道叶先生批改的是那样认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③叶老不仅为我修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齐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如果说叶老的细致修改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④就是这样帮助我、鼓励我的大作家叶先生邀请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初中生去做客。此时的作者是怀着如此的激动、感动、不安和喜悦来到叶老家,一进门就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夏日的阳光照耀下,爬山虎绿的那么新鲜,绿的那么可爱。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看看你能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4、在见到叶先生之后,通过与叶先生的谈话,作者了解到叶先生不但是一位对待作品一丝不苟的大作家,更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板书“平易近人”)你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叶先生的平易近人?(出示: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于不知黄昏的到来。)a.什么叫“融洽”的谈话?(没有距离的谈话)b.“融化”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叶先生说的话打动了我,说到我心里去了。)写话:你觉得叶先生会对作者说些什么话呢,能让作者小小的心“融化”了?试着动笔写一写。(出示:叶老先生亲切地跟我交谈着,他不断地鼓励我,还对我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说:______________。这一番亲切质朴的话,让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交流)5、就是这样一位作品与人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作者在十五岁那个夏天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作者带着激动、雀跃的心情来到叶老家,通过这样一番融洽的谈话,让作者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此时,作者再一次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这一次的爬山虎与刚才所见的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作者已经有了深深的收获。)(指名读,齐读)6、作者借景抒情,那绿的沉郁,户户有生气的爬山虎饱含着作者沉甸甸的收获,叶老的人品和文品深深地影响着我。在课文的结尾处也写到了爬山虎。(出示: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指名回答、交流)预设:1、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2、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脑海中,叶老的教导使“我”明白了许多,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我前进。三、拓展升华1、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著名的作家。(出示肖复兴资料: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当过大中小学教师,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3、总结:师恩难忘是每个学生的心声,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十年过去了,一想起叶先生,就好像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他的生命中,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那片绿是一份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设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修改一丝不苟楷模谈话平易近人《爬山》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生有兴趣用多种方法,与远方的朋友进行联系。2、学习演唱歌曲《小毛驴爬山坡》,体验节奏、力度的变化对歌曲表现的作用。3、能用各种材料做出对各国小朋友表示友谊的小贺卡,并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世界各地联络方式的资料(文字、图片、录象等)。2、歌曲《小毛驴爬山坡》的录音带和各种打击乐器。3、各种挂历纸、彩纸、固体胶、作业纸、一次性纸杯、剪刀、牙签、棉线团。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打电话1、大家一起说说和外国小朋友联系的方式有哪些?2、你知道电话是利用的什么原理吗?3、和小伙伴动手做一个电话,教师不讲述方法,学生自己摸索。做好以后,试试通话效果,学生会发现要将线扯直才能更清楚的听到说话的内容。二、演一演分小组创设情景,表演一段有关通讯的情节,例如写信,收到来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三、学习歌曲《小毛驴爬山坡》1、听赏歌曲《小毛驴爬山坡》。引导学生用语言描叙出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对西班牙的了解或想象。2、请学生在朗读、演唱时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指导学生创造适合于为歌曲伴奏的固定节奏,进行表演。请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异国风情的舞蹈表演。3、让我们来合作,尝试运用轮唱的方法将歌曲内容说一说、奏一奏,再听一听。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与体验两声部合作的效果,为合唱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第二课时送给外国小朋友的礼物1、教师播放一些不同国家的风光、风俗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自由谈感想,看看自己最喜欢哪个国家,说说理由。2、如果你要去旅行你会去哪里?愿意和哪里的小朋友建立友谊之桥?3、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个美丽的贺卡,送给远方的朋友,带去一份浓浓的深情。用自己的亮丽歌喉,唱歌,送给他们,引导孩子们用艺术手段表达岁他们的理解和支持。4、制作好卡片后,引导孩子们写好祝福的话语。5、作品欣赏。《爬山》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隙”等13个生字。2.能找出课文中写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的观察。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4.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教学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2.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学定标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出示课题,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2.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的意思,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3.老师把这个字写得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二、模块探究模块一:检查预习初步分享1.我会读:重点讲解多音字“曲”。2.我会写:教师指导书写生字“虎”,书写提示:撇要伸展,横折弯钩要超出上部;“隙”,书写提示:左短右长,左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笔是竖,日要扁一点。模块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内容?其中主要写的是哪个?2.学生思考后回答。模块三: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特别仔细?2.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展示。3.教师精讲: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图片展示: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b: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爬山虎的图片,请你试着在心里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作者的描述,说说你觉得作者描述的怎么样?“准确生动”,说明作者的经过了怎样的观察?——细致观察)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同学们,读了这一段,请试着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吧,……接下来我们跟真实照片对比一下,你们都画的很逼真,这说明作者给我们描述的十分准确,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呢?——细致观察)d:那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呢?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②谁能找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键词语?③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不能,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一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长出更多新的脚,作者用“触”“变”“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才把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出来,那么除了这样,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总结方法吧。模块四: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课文回放: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女生读,男生读,思考红色字体的词语有什么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在这句话中,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这是个比喻句。另外,大家觉得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介绍的具体吗?……着得益于作者的用词准确,看来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用词准确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生动的表达。)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不仅如此,作者在细致观察爬山虎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发现爬山虎爬墙过程中一些细微之处,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所以,同学们,你们看,利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三、拓展延伸课后作业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观察视角,学会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且总结了如何把文章准确生动表达出来,那么,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己养的蒜苗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发现蒜苗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可以回顾三年级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运用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试着写一写观察日记吧。《爬山》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内容和题目的关系,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质,懂得学作文应学会做人的道理。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人物品格,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课前准备】肖复兴的生平资料和课文内容片断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板书课题,谈话:⑴我们前面学过《爬山虎的脚》那篇课文,还记得那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叶圣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肖复兴)怎么知道的?(从叶圣陶的批语中知道的)想知道肖复兴是什么人吗?放投影片,介绍肖复兴。⑵看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我想知道这位作家笔下的爬山虎是否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一样;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一些什么情况)2、导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自学课文。2、检查自学情况:⑴读准字音,初步掌握生字新词。⑵说说课文内容: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本文讲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事。)②读后有什么初步感受?(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做事的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人品。)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提问:课文介绍了你想知道的内容了吗?你有什么发现?(课文没有重点介绍爬山虎,而重点在写人的事。)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知道为什么吗?为了弄清楚题目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理解课文所写的第一件事,看从这件事中我们会感受到什么。2、学习课文1~3自然段:⑴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事?围绕这一件事,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情况?⑵回答以上问题。(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分别写了为什么帮我修改,是怎么修改的,以及我的感受。)⑶再读课文,讨论: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感受到叶圣陶做事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格和作者感激敬佩叶圣陶的感情。)学生边回答问题,边进行感情朗读练习。显示投影课件:课件1: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课件2: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课件3: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课件4: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⑷分小组讨论: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⑸班上交流:①认真,一丝不苟;②修改用错的词,尽量使语言准确规范。③删掉重复罗嗦的词句,使语言准确简练四、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中写的第一件事。通过这件事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大作家叶圣陶的文品和人品,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那么课文内容和课题到底有什么联系,下节课再继续分析。《爬山》教学设计5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25课向我们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出示课件)2、揭示课题。(出示课题)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2、小组讨论后交流。3、教师引导、小结。四、精读课文,品词析句。(学习课文6-9自然段)1、细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预设)(1)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2)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3)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2、交流描写爬山虎的几句话。3、画出句中的重点词,品词析句,比较体会,并结合朗读指导。4、说说写爬山虎的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如:描写的时间不同等。)5、你知道作者笔下的爬山虎为什么这么美吗?(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6、练习、引导说话,小结学习内容。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1、质疑、解疑。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吗?2、设置悬念。(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教学反思:“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对叶老家那一墙爬山虎进行描写的一段话。在备这节课时,我怨声载道:唉,这文章这么长,学生怎么理解呢?诸如“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当然包括篇头的那段话)的语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呢?毫无信心的我终究还是上了“断头台”,本想自己这个“伯乐”会因此“名落孙山”。岂料,故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学生“超强”的理解能力,着实让我目瞪口呆。听听这些“文人”的理解吧:“写出了爬山虎绿,有生命,充满生机。”“作者觉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减少了许多,不仅因为一墙葱葱的爬山虎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还因为此时作者应邀来到叶老先生家中,并受到热情的接待,她心中无比的激动与兴奋,自然感受不到夏日的炎热。”“阳光都变成绿色突出了爬山虎的绿。”“联系上下文,我的体会是:作者因受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充满了希望,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信心。此时,在他的眼里一切都充满希望,以致于阳光也是绿的。”“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写出了爬山虎充满生命力。”“这些温柔的小精灵正如作者此时心中的信心一样,它在跳跃着,闪烁着光芒,在引导着、鼓励着小作者。”……(回想当时的情形,真不知自己当时是怎么蒙混过关的。个个跃跃欲试。体会不谋而合的掌声雷鸣,体会有异的唇枪舌剑,好一个热闹场面。)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段精彩的小插曲,它因孩子们的“出人意料”而光彩照人,深深地震撼了我的思想:孩子们,行!《爬山》教学设计6【设计意图】《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2、投影片。3、多媒体课件:⑴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⑵一堵墙上的爬山虎。【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分段;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⑴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⑵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3、对课题质疑。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四、学习生字新词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2、解释生字词。五、默读、思考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2、分段。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1、默读、思考:⑴这一段讲了什么?⑵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2、提问。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⑴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⑵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⑶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八、质疑九、做练习3〖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刚长出:嫩红--→嫩绿叶子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2、多媒体课件:⑴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⑵一堵墙上的爬山虎。〖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二、导入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三、学习第3自然段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三、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5、齐读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7、指导朗读。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四、教学第5自然段1、根据课后练习1⑶,轻声朗读。2、同桌讨论、汇报。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五、第三段总结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六、质疑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八、课外作业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板书设计〗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爬山虎的脚触--→巴--→拉--→贴《爬山》教学设计7【教材解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教学过程】一、巩固旧课,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没我们这学期学过一篇叶圣陶先生写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你们还记得吗?课文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圣陶先生院墙上的那片爬山虎,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它是发生在叶老家里的一件事,它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齐读课题3、读题猜文:你们能猜猜《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会写些什么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写的是不是如你们所想。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读文:快速的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旁边的小朋友,也可以查字典等学习方法来解决。2、学习生字。自由读——抽读——同桌读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情?三、深入课文,发掘文本1、学习修改作文(1)出示《一张画像》的修改稿(2)提问:这是什么?(3)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修改作文的?(4)默读第三自然段。叶老是怎么修改作文的?用了什么修改方法?(生自说,师板书)(5)填空:被叶老修改后的作文作到了,用字、,句子、。(6)看了叶老修改的作文,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7)出示句子: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①读句子②你从句子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那些词中看出来的?③理解“春风拂面”④有感情的朗读句子。2、学习应邀做客过渡:作者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暑假是,小作者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生说)我们一起去跟作者到叶老家里做客。(1)自由读6——9自然段(2)经过这次做客,你感受到叶老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2、小结平易近人、一丝不苟的品质,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他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步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四、回归主题,引发深思作者为何以此为题。【板书设计】作品修改作文—→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堪称楷模邀请作客—→平易近人、平和、亲切人品【教后反思】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在理解了文中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可以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学生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修改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所以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修改作文的发法,在学习叶老修改作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爬山》教学设计8一、谈话激趣,初步解题。板书“虎”,指导书写“虎”,师生交流爬山虎的特点,板书“攀登”。区别“绿的”和“绿绿的”,感悟叠词的妙用。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二)检测生词。用举例子的方法理解“动词”,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推荐”,指导书写“荐”。读准多音字“模”。(三)略读课文,理清脉络。略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随机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知道这两件事和叶圣陶的关系。三、品读6—10自然段,感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句子。(一)默读课文6—10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到叶老先生家做客的句子读一读。(二)细读品味:“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等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悟作者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感悟描写爬山虎的意义。1、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利用想象画面法、走进作者心里的学习方法,指导朗读,渗透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突出爬山虎不畏艰险,不断攀登的特点。2、再谈爬山虎的“绿”,引导学生感悟“绿”的深刻含义。3、引发疑问:在作者的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1)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爬山虎的含义。(2)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质疑:为何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4、整体感悟,教师引读几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次感悟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当我看到叶老先生给我批改的作文,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充满欢快与激动,一进他家的院子,看到──(学生读)“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我们的交谈很融洽,叶老先生的亲切、认真,叶老先生对我的殷切期望充满了我幼小的心,将要离开时我看到──(学生读)“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先生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想起叶老先生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所以说──(学生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子。8.课堂练习四、再读课题,感悟题目的含义。9.作业安排五、布置作业(一)阅读课后资料袋中叶圣陶先生给肖复兴同学修改的作文,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二)推荐阅读叶圣陶和肖复兴的书籍。《爬山》教学设计9【教学目的】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学生发言)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二、学习课文(1、2)段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板书:叶子、脚)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5、出示课件: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三、学习(3、4、5)段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学生讨论)2、汇报发言。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学生齐读)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指名读)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多媒体)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变成小圆片了。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牢固)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再演示一遍课件)师:还有什么变化?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再看一遍录象)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一脚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全班同学讨论)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老师的指导)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触、变、弯、拉、贴)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演示课件)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课件)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三、学习第6段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指名)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休想)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课件演示)四、归纳写作方法1、学生总结。2、教师总结: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五、观察植物练笔《爬山》教学设计10【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位置。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5、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教具】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读课题,认识“虎”。一、学习过程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脚?自由朗读。2、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3、学习写脚的样子:(第三自然段)⑴自读描写“脚的样子”部分。⑵小组合作,分别找出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句并划下来。⑶抽生读。⑷出示实物练习说。⑸演示并指导背诵。⑹总结。4、学第四五自然段:齐读后小组合作找出与“爬山虎”有关的动词。抽生读,板书,触、变、巴、拉、贴。上台演示,生评议,师引导,体会动词表达的准确性。演示。指导朗读、背诵。齐读“脚的变化”部分.并说说有哪些变化.5、总结:3~5自然段分别讲什么?完整说说,围绕脚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演示“叶子”部分,看后谈感受,指导朗读。二、全文总结三、拓展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介绍它的特点。《爬山》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课前准备: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第一课时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三、品赏叶子的美。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2、背诵第二段。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1、默读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独到之处?2、汇报交流。▲: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a::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b:出示文中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c: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a::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变成、巴住、拉、贴)b:想一想,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攀爬的精神)。d:指导朗读,熟读成诵。▲: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茎。b:抓住词语“相当、要是、休想”来体会爬山虎的巴墙的牢固。c:指导朗读。3、小结,并全班感情朗读第3、4、5自然段,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神奇。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1、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2、交流归纳写法。a: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b: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地非常深入。四、积累运用,提升语言。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2、课外练笔。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板书设计: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虎颜色:嫩红(灰色)的脚爬触→巴→拉、贴(牢固)《爬山》教学设计12教学内容:《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1、2题。2、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3、学习作者有顺序、细心观察植物的方法。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通过词语表达感情的特点。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齐读课题。2、自读课文。(1)看看课文有几段。(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从课文中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3、读讲3——5节写爬山虎的脚的部分。(1)不看书思考:想知道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要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2)自读3——5节,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找会的同学回答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了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让不会的同学读相应段,再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3)分节学习。第3节。①承上导入: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爬山虎的脚,齐读写什么是脚的句子。②逐句读,引导学生明白,这一节是从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写什么是爬山虎的脚。第4节。①自读,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脚怎样爬。)②教师以“触”字为例,引导学生找出写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字词。③“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为什么作者不说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④讲解为什么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不会动。它要向上,必须不断地长出新脚。也就是说,它向上爬,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学习,认真思考,做到用词准确。第5节。①自读,分两层。②引导概括两层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概括本节意思。(爬山虎的脚的变化。)4、第1、2节学习。(1)第1节。齐读后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位置。)并回答: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认真思考,不准说“我家后院”或“学校操场”上。(2)第2节。①自读,概括意思。(爬山虎的叶子。)②讲解“拂过”、“漾起”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传达感情的特点。“拂过”。“一阵风拂过”中的“拂过”能换成“吹过”吗?简单的一个“拂”字,就写出了作者的感情,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向作者学习,通过选用准确的字词来表达我们的感情。所以,这儿的“拂过”不能换成“刮过”。让我们带着作者喜爱爬山虎的叶子的这种感情,来自己有感情地读一下这一段吧。“漾起”。“漾”字是三点水,说明这个字的本义与水有关,是写水面微微动荡的样子。课文中,“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漾”字既照应了前面的“拂过”,说明风小,叶子只是微微动着,又写出了叶子在墙上铺得看上去像水面那样平。我们在写作文时,同样要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5、全课小结。(1)结合板书,不看书给课文分段,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由(1)引导学生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课文的题目。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但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而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爬山虎的脚”。这说明,文章写了很多内容,可以用文章的主要内容做文章的题目。这是给文章拟题的一个方法。(3)结合全文让学生明白,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但课文还写了它的位置和叶子。这说明,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6、作业。(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模仿本课,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重点写它的样子,并向作者学习,通过一些词语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植物的感情。7、板书。15、爬山虎的脚位置(1):墙上叶子(2):拂过漾起爬山虎的(3)什么是脚:位置颜色样子脚(4)怎样爬:触巴拉贴一脚一脚(5)变化:触着墙没触着墙?课后小记:1、应利用文中插图。2、应在学习兴趣激发上努力。3、学生回答问题后应给予及时评价。附:爬山虎的脚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儿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就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爬山》教学设计13【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实物)。【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谁能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爬山虎的叶子和脚。)2、通过对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叶圣陶爷爷描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很美。3、结合这张图片,文中描写叶子的美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背背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指名背)4、背得真好。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些优美的句子。5、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铺得那么美,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的重点──爬山虎的脚。二、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1、先默读三至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颜色、怎么爬的。)2、投影爬山虎(实物),根据课文内容大家一齐边指边说,通过观察实物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脚的。3、作者是怎么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注意比喻句,作者把每根细丝比喻成蜗牛的触角,写得非常逼真。)4、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动画。(指名上台说。)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6、女生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准确、生动地用词。7、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呢?请男生读第四自然段,读的过程中想像一下,并且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8、指名读。9、师根据课文内容边说边演示。10、抓住这几个准确、生动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并用手演示。11、一起演示。12、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就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13、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通过亲自观察)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啊?(观察认真、细致、有耐心)14、齐读。15、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地巴住墙壁?(不是)那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一个小组读第五自然段)16、触着墙的爬山虎怎么样啊?17、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很牢固的?(相当、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词语来代替它们?(非常、别想)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此时此刻,你觉得爬山虎的脚怎样?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神奇)18、齐读。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1、学了这课,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事物。)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那你发现哪些植物充满神奇呢?四人小组说说这些植物的特点。(学生说)3、既然我们想学习叶圣陶爷爷,那我们就拿出实际行动来,向他一样亲自去仔细地观察一种植物。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一张登记表,请把我们每一次的观察都坚持登记好。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也可以象叶圣陶爷爷一样,有惊奇的发现。《爬山》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4.体会爬山虎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教学流程:一、出示实物引出课题出示吸盘:这是什么?什么样的吸盘?你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观察时要细、抓特点、注意变化)有一种植物的茎上长出的细丝触着物体时顶端变成了小圆盘就有这种吸附的功能,谁知道是哪种植物的什么?(板书:爬山虎的脚)二、释题读文理清段落1.谈谈你眼中的爬山虎好吗?(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是一种攀援在墙上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爬墙虎、地锦、常青藤、飞天蜈蚣、假葡萄藤。原产我国,北起长白山,南至广东、广西,广泛分布。为葡萄科落叶大藤本,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须,卷须尖端有粘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附在上,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是树木,均能吸附。叶由三片小叶构成掌状复叶,夏季枝叶茂密,用于绿化房屋墙壁、公园山石,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爬山虎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繁殖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等多种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达95%。一年生苗株高可达一米。房屋、楼墙跟或院墙跟处种植,应离墙基五十厘米挖坑,株距一般以一点五米为宜。在楼房阳台可以盆栽,苗盆紧靠墙壁,枝蔓迅速吸附墙壁。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消肿毒之功效。果可酿酒。2.自由读课文后理清哪几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除了写它的脚之外还写了什么?(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与叶子的特点)三、逐段剖析理解内容(一)爬山虎的位置出示提纲(1)作者看见的爬山虎生长在哪里?它的生长与其它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爬山虎长得怎样,从哪能看出来?画出相关词。(3)为什么作者把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写得这么具体?(二)爬山虎的叶子(在黑板上画出几片叶子)1.指读思考: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