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湘教版)总复习讲义:第10~12章_第1页
2024年高考地理(湘教版)总复习讲义:第10~12章_第2页
2024年高考地理(湘教版)总复习讲义:第10~12章_第3页
2024年高考地理(湘教版)总复习讲义:第10~12章_第4页
2024年高考地理(湘教版)总复习讲义:第10~12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考纲解读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题型备考指南考纲下载核心知识点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含义,区域的特征2015课标Ⅱ,37题,(1)、(2),12分综合题命题重点:1.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及其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重点关注区域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资源型区域的发展阶段特征。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重点关注资源型区域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治理。3.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关注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考查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选择题分值一般在4~8分,综合题分值在12分左右,难度系数0.6左右。热点探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环渤海地区,中东石油,国家级新区规划。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发展三个阶段及其特征分析2013课标Ⅰ,37(4),4分综合题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我国东、中、西差异;我国南北方的差异,西部大开发2014课标Ⅱ,11题,4分2012课标全国,6题,4分选择题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和影响--我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的规律与影响因素2016课标Ⅰ,1~3题,12分2016课标Ⅱ,3~4题,8分2014大纲卷,1~3题,12分选择题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16课标Ⅱ,5题,4分2016课标Ⅲ,6题,4分选择题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1.理解区域的含义、特征。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发展。3.学会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方法,理解区域发展各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4.通过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的比较,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考点一区域的基本含义[核心知识再现]1.区域的主要特征(1)含义:一定的地域空间。(2)主要特征:地理位置和地理区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提示地理区位和地理位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易混淆。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由此可知,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地理位置可分为下列类型: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分布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2.区域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概念的理解(1)区域空间结构的点、线、面、网空间结构类型举例点状工业、城市、商业中心线状交通线、通讯线、供水线面状农业、城市辐射力、工业区网络状交通网络、通讯网络区域中的点、线、面依据其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构。【轻巧记忆】关联图记忆区域空间结构(2)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二、三”①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②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③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地区差异传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间变化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化时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化时期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三、二、一”的格局3.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区域在发展前期,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区域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如下图所示。[高分素养提升]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源头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B.河流径流量北部大,南部小C.夏汛主要是因为东南季风带来降水D.流域内主要农作物是水稻(2)中国援助甲国在图中河流建造水电站,可能主要是为了()A.发展航运,加强两国间的经济联系B.发展水产养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C.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D.控制洪水、解决电力短缺问题解析第(1)题,该河流为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源头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南部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稀少,故流量小;北部受西南季风影响,处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故流量大;夏汛主要是因为西南季风带来降水;流域内主要种植耐旱的小麦。第(2)题,该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因此建造水电站主要是为了控制洪水、解决电力短缺问题。答案(1)B(2)D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地理要素主要内容地理位置①经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半球位置;④相对位置自然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人文特征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空间排列方式;地势—海拔、地形倾斜方向、走势、地势起伏状况、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气候特征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光照、降水与热量的组合(如雨热同期)水文特征年径流总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水系特征流向与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形态;河网形态、密度;河道深浅、弯曲、宽窄;落差或峡谷分布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生产水平(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专门化水平)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真题考向探究]考向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2015·江苏地理,14)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1.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解析南海的雨季出现在6月之前;6月至8月阿拉伯海盛行西南季风,洋流方向由西向东;红海沿岸属于荒漠地带,森林少见;6月至8月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和日丽,炎热干燥,所以选B。答案B2.[2015·新课标Ⅱ,37(1)、(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黄河自西向东流及农田灌溉退水汇入乌梁素海,可知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从总干渠在南、总排干渠在北,可知地势南高北低。第(2)题,黄河含沙量大,灌渠淤积严重。答案(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2)问题:泥沙淤泥。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考点二区域发展阶段[核心知识再现]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2.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较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高空间结构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交通线路稀疏,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出现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建设加快,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形成,区域内部发展差异缩小,对外开放大幅度增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迅速上升第二、三产业占相当大比重发展状态低水平均衡不平衡加速发展高水平平衡3.以美国东北部为例看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发展阶段特征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资源和交通条件使匹兹堡成为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中心,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为主工业化阶段工业中心增多,工业化区域扩大,产业结构复杂化。人地关系空前紧张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钢铁等传统工业衰落,工业地位下降。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升级。第三产业发展较快4.实现区域再生的措施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造成区域经济整体衰退,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才能实现区域高效益综合发展。其措施如下:(1)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2)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环境。[高分素养提升]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读下图回答(1)~(2)题。(1)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A.a—①、b—②、c—③B.a—②、b—③、c—①C.a—③、b—①、c—②D.a—②、b—①、c—③(2)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B.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解析第(1)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选B。第(2)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选C。答案(1)B(2)C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真题考向探究]考向一美国东北工业区不同阶段发展1.(2013·江苏地理,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材料二图甲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乙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图甲图乙(1)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3分)(2)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3分)(3)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________。(3分)(4)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4分)答案(1)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2)汽车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兴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原材料(任答两点)(3)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房地产崩溃;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任答三点)(4)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考向二区域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2.[2014·浙江文综,36(3)、(4),10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材料二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原来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土地被海水淹没。(1)简析图2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2)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4分)解析第(1)题,抓住“自然条件”这一关键词,能够围海造田,从海水浅,多港湾,泥沙多等自然条件和西风带风大,推动风车排水等方面展开说明。第(2)题,从保护环境,恢复原始生态入手。答案(1)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任答三点)(2)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考点三区域发展差异[核心知识再现]1.东、中、西差异(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暂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省份简称辽、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桂、琼内蒙古、黑、吉、晋、豫、鄂、湘、皖、赣新、甘(陇)、宁、陕(秦)、青、藏、川(蜀)、渝、贵(黔)、云(滇)(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①影响因素:对外开放程度、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等方面。②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2.南方与北方(1)划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北方南方自然环境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面积广,森林、煤炭、石油、铁矿丰富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丰富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面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的条件有哪些?提示长江三角洲水热充沛,雨热同期,符合水稻生长所需的条件;人口稠密,地块较小,而水稻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满足水稻精耕细作的需要;水稻单产较高,可以满足较多人口生活需要。3.西部大开发(1)范围西部经济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字母代表的省区简称:A内蒙古;B川或蜀;C藏;D贵或黔。(2)优势与劣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油气、水能、土地等资源优势突出,但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3)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社会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经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差异,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环境有能力、有技术改善环境状况4.中西部地带区域发展的优势分析(1)地域辽阔,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2)有广阔的天然林场和天然牧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和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3)中部地带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4)沿边贸易优势突出。[高分素养提升]读德国与我国湖南省简图,完成(1)~(3)题。(1)德国与我国湖南省相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A.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平原为主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C.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2)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A.甲区域较乙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稀少B.乙区域较甲区域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高C.甲区域较乙区域科技先进,现代制造业发达D.乙区域较甲区域种植业单产高,商品率高(3)甲区域北部以畜牧业为主,乙区域北部以种植业为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地形C.水源 D.土壤解析第(1)题,甲为德国,乙为我国湖南省。德国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地区终年温和多雨;湖南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甲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科技先进,现代制造业发达;乙区域经济较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科技水平较低,人多地少,农产品商品率低。第(3)题,甲区域北部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适宜种植农作物,而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多发展乳畜业;乙区域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多发展种植业。答案(1)B(2)C(3)A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真题考向探究]考向一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分析1.(2016·浙江文综,7~8)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题。(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第(2)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0.62)和江苏(0.6)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0.91)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项错误。答案(1)B(2)A2.(2014·北京文综,9~10)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2)题。(1)①②③④依次示意()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 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 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解析第(1)题,由①、②、③分布图判断,不同类型餐馆分别集中分布在四川、湖南和广东,故①、②、③分别是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④类餐馆主要分布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应为西餐馆。第(2)题,图中各类餐馆的分布具有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分散分布会增加原料的运输成本;餐馆数量的增加会使城市服务范围缩小;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比较稳定,不会因餐馆的布局而加速转变;餐饮属于文化现象,餐馆的分散布局会促进地域文化的扩散。答案(1)A(2)D3.[2014·浙江文综,37(2),12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材料二云南瑞丽试验区是沿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红木加工、农矿产品物流、摩托车组装等。贵州贵安新区是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航空制造、大数据处理等。从对生产要素依赖的重要性角度,比较瑞丽试验区和贵安新区支柱产业的差异,并分别简述两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12分)解析根据各自发展的产业可推知瑞丽为原料和劳动力密集型,贵安新区为技术密集型。然后围绕主导产业加以展开说明。答案瑞丽试验区为原料(或劳动)密集型;贵安新区为技术(或知识)密集型。瑞丽试验区距原料产地近,市场需求大;边境贸易便利;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任答两点)贵安新区交通便捷;科技较为发达,高素质劳动力充足;有大城市依托。(任答两点)考向二自然特征差异分析4.[2016·北京文综,36(1),8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推断古人登山的季节,分析该季节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8分)解析由“山之南山花烂漫”可知古人登山的季节为春季,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分析大别山南北两侧由于气温的不同导致景观的不同。答案春季。位于亚热带北部: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山北为阴坡,山南为阳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主观题常考的15题型之十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题型解读]1.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类型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2.区域差异分析题目的答题思路角度一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二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三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典题示例](2017·西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5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材料二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A.光照水源 B.热量光照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________,新疆还有________。(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解题流程】答案(1)B(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3)海南:中部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答题模板]1.自然要素差异对比要素关键词答题思路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气候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年较差光照灾害属于××半球;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地形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地势以××地形为主,地形××;地势××高××低;多××地貌,地质××水文内流河(湖)外流河(湖)水文特征为内(或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以××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2.人文要素差异对比要素关键词答题思路人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城市化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产业交通科技类型利弊社会经济交通科技以××产业为主;农业地域类型为××;工业类型为××;利(弊);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科技水平高(低)[实践应用][2012·浙江文综,37(3),10分]根据图文资料(图甲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乙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题。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10分)解析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未利用的土地面积大,且位于华北平原,光照条件相对较好,但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短缺,盐碱地分布广,洪涝、低温冻害影响大。开发中应注意解决水资源短缺、盐碱地、洪涝、低温冻害等问题,并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答案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后作业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 D.山脉、明确的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C.电子工业 D.纺织工业解析第1题,由图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第2题,由图知该地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捷,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答案1.D2.C(2014·安徽文综,23~24)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3~4题。3.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A.Ⅰ、Ⅱ、Ⅲ B.Ⅰ、Ⅲ、ⅡC.Ⅱ、Ⅲ、Ⅰ D.Ⅲ、Ⅰ、Ⅱ4.三类区域中()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解析第3题,Ⅰ主体功能区大多沿河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应为城市化地区。Ⅱ主体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所占面积比例大,应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体功能区内分布有山峰,说明区内地形为山地、丘陵。该主体功能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Ⅲ主体功能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第4题,安徽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故A项正确;铁路建设成本山区大于平原,B项错误;一般而言,商业网点密度平原大于山区,C项错误;城市化地区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D项错误。答案3.D4.A(2014·浙江文综,5~6)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5~6题。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城市化水平(%)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全国1.0052.571.001.00青海0.8647.440.140.95河南0.8242.437.741.07黑龙江0.9356.901.000.29浙江1.6563.200.832.565.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6.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解析第5题,仔细读表可知,人均GDP水平自高到低依次是浙江、黑龙江、青海、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自高到低依次是河南、黑龙江、浙江、青海,可以看出人均GDP水平越高,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说法错误,A项错。城市化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浙江、黑龙江、青海、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浙江、河南、青海、黑龙江,因此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说法错误,B项错。人均GDP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一致,从高到低是浙江、黑龙江、青海、河南,C项正确。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对水资源压力的排序也不一致,D项错误。第6题,青海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科技水平低,不宜发展高科技产业,A项错。河南人口众多,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高,不宜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B项错。浙江人口稠密,平原面积小,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高,不宜发展用耕地较多的产业,C项错。黑龙江耕地广阔,人均耕地多、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低,适宜发展商品农业,D项正确。答案5.C6.D(2013·上海地理,29~30)根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回答7~8题。2000年2008年2009年农业人口(万人)25.4012.5011.70耕地(万公顷)28.5920.5020.23农业产值(亿元)216.50280.35283.15种植业(亿元)61.84106.07114.29牧业(亿元)80.7563.5060.04渔业(亿元)36.5355.2351.39农业服务业(亿元)8.208.497.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①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②渔业产值有增有减③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④农业人口持续减少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8.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①耕地面积保持稳定②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③从业人口有所减少④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7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人口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产值却呈现上升趋势。农业产值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农业产值的增加。所以本题选择A项。第8题,根据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分析,上海第一、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所以将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将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业从业人口继续减少,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农业产值的增长低于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所以农业产值的比例将下降。所以本题选择B项。答案7.A8.B(2014·上海地理,12~13)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9~10题。9.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10.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10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答案9.A10.C(2015·江苏地理,13)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1题。1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进程快,产业结构层次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沿海地区是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农牧业发达,所以选B。答案B二、综合题12.[2014·安徽文综,35(2),8分]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上图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曾承办国际雪联滑雪积分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2024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简述乙地具备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解析题干中的“自然条件”限定了答题角度,滑雪场建于山区,要求山地坡度适中;有足够的降雪且冬季气温较低,积雪不易融化;污染小,空气质量好。可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气候条件、组织答案要点。答案境内多中低山,地形条件利于冬季降雪,且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地表积雪持续时间长,山地坡度适中,适宜建设滑雪场地;地势较高,大气扩散条件好,污染小(霾日数少),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13.(2017·湖南长沙模拟)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区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区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解析第(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转变,其原因为市场需求扩大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城郊农业利润更高等。第(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变化可结合图例读出。第(3)题,可以从图中判断出该地保护环境的措施,即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转变为以城郊农业为主。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小,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迁移、集中,电子工业在西部高校密集区聚集。(3)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14.(2017·西安一模)下图为我国两大地形区图。据统计,甲地形区2月下旬入春,同纬度东部沿海3月下旬入春;乙地形区3月5日左右入春,同纬度东部沿海4月15日左右入春。1995年以来在国务院“东锭西移”的政策指导下,我国东部沿海大型纺织企业纷纷将工厂搬至西部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两大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2)两地形区比同纬度东部沿海入春日期都早,请说明其原因。(3)简述甲地形区城市空间分布特点。(4)如果你是棉纺织企业的投资人,请选择甲、乙中的一个区域作为投资对象,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应主要从气温、降水、地形地势条件、植被、土壤等方面分析。第(2)题,甲地形区较同纬度东部沿海入春早的原因应主要从北部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方面进行分析,乙地形区较同纬度东部沿海入春早的原因应主要从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形区城市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平原、河谷地带,沿交通线和河流分布。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若回答甲地区,可从市场、劳动力、交通等方面分析;若回答乙地区,可从原料、交通、工业基础等方面分析。答案(1)甲区域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乙区域全年干旱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大;甲区域盆地地势低于乙区域盆地;甲区域河网密度大,河流的径流量大,为外流河,乙区域河网密度小,径流量小,多为内流河;甲区域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物种丰富,乙区域以温带荒漠为主;甲区域地处中低纬度,乙区域地处中高纬度;甲区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乙区域土壤发育程度低。(2)甲地形区地形阻挡冷空气的入侵,冬春季气温较同纬度高;乙地形区距海远,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的大陆性强,春季升温快。(3)城市空间分布不均。平原、河谷地区城市密集,山地、高原地区城市数量少;城市沿河、交通线分布。(4)乙(新疆地区)。理由:为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纺织原料质量好且丰富,成本低;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地传统纺织工业有一定基础;劳动力成本低;政策优惠;有利于开拓中亚和西亚等国际市场。或甲(四川盆地)。理由:城市众多,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条件好;国家政策的支持。第二节区域经济联系第1课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1.了解:我国主要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2.掌握:理解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作用和意义。3.应用:运用图文材料分析我国或世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和意义[核心知识再现]1.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意义方面对调入地区对调出地区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开发经济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社会带动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有哪些?提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我国高能耗的工业发展快,加速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高分素养提升](2017·安徽安庆一模)下图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完成(1)~(2)题。(1)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的正确叙述是()A.华北地区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为主B.东部沿海消费以水电、核电为主C.西南基地能源主要是水能、天然气D.蒙东基地生产主要是煤炭、石油(2)目前,能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有效措施主要为()①大力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加强区域能源调配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用油气资源全面替代煤炭资源④大力研发潮汐能,开发新能源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1)题,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位居我国首位,同时四川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故C正确。华北地区主要的消费能源是煤炭;东部沿海消费能源以火电、水电为主;蒙东基地主要生产煤炭资源。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在西部,而消费区在东部,则加强区域能源调配是缓解矛盾的主要措施;另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能减少需求,可缓解供需矛盾。答案(1)C(2)A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这些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③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3)安全系数高。(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真题考向探究]考向美国西海岸“北水南调”背景分析(2012·安徽文综,28~29)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1)~(2)题。年份“水银行”买入“水银行”卖出价格(美元/m3)水量(亿m3)价格(美元/m3)水量(亿m3)19910.1010.120.148.1519920.042.340.061.9719930019940.042.720.062.09(1)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解析第(1)题,读文字材料可知,“北水南调”解决的是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可断定北部水资源较丰富,而南部需求量大。该州中部、南部聚落较密集,农业发达。第(2)题,表中1993年水资源没有买卖,且仅出现在这一年,说明是突发变化。答案(1)B(2)D考点二我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核心知识再现]1.南水北调(1)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图示(2)南水北调三线比较调水路线西线中线东线水源区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长江下游江苏扬州江阴段供水区西北干旱地区,重点是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区)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可调水量与水质调水量较小、水质最好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地形复杂,工程艰巨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现有可用设施差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除南水北调外,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提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2.西电东送西电东送中线与北线相比有哪些优势?提示中线以水电为主,水电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3.西气东输(1)工程概况eq\b\lc\{(\a\vs4\al\co1(主体: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线路特点:穿越众多地形复杂区,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分支: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各有什么特点?提示煤炭作为能源的优点,恰好是天然气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开发和利用的难度大小和成本高低及储存、运输的难度大小和回收周期长短等方面;煤炭作为能源的缺点正是天然气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燃烧效率高低及对环境污染的大小等方面。(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a.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b.矿物能源中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很低。长期以来北煤南运给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a.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b.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c.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调入地区的意义对调出地区的意义①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与西气东输一线相比,三线有何优势?提示气源地来源广,气源更加充足;覆盖面更广,效益优势更加明显。4.晋煤外运类型主要线路东西运煤通道通往东北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州线通往华北京包—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在天津港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等南北运煤通道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沿海运煤通道以海港为枢纽[高分素养提升](2017·沈阳市调研)下图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美国太平洋沿岸为什么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理由是什么?(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即可判断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和南部的气候差异,并结合两个地区需水量的差异,分析其水资源的盈亏。同理可以分析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第(2)题,从工程建设角度考虑,也就是从其是否经过山地进行考虑。第(3)题,从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加以分析回答。答案(1)①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②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2)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高。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3)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世界著名的水资源跨区调配工程1.美国北水南调工程其中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最为著名。加利福尼亚北部湿润,南部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是著名的阳光地带,但干旱少雨,通过调水,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等城市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得到了保证。2.埃及西水东调工程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引尼罗河水向东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干旱的西奈半岛。通过调水,苏伊士运河两岸将新增耕地380万亩,促进当地的发展和繁荣。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澳大利亚政府在大分水岭东侧河流上游修建水利工程,通过自流或抽水,将东坡河水一部分调入西侧墨累—达令盆地。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可以供水,还可利用落差发电供应东部城市。4.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以色列把北方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缺水的南方。利用南部充足的光热条件,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等产业,使之成为国家赚取外汇最多的产业之一。[真题考向探究]考向一南水北调的影响1.(2016·江苏地理,25~26)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与2003年相比,2013年()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解析第(1)题,由图1可知,从2003年到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的供应量均下降,而再生水供应比例明显提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2003年供水总量为35.8×108m3,2013年供水总量为33.3×108m3,供水总量下降;由图2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3年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2)题,南水北调会缓解该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但不可能解决缺水问题,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南水北调水供水量上升,会增加该地区的用水成本。答案(1)AC(2)AD考向二跨流域调水的影响及保护措施2.[2015·广东文综,41(4)、(5),14分]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海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材料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图)。(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6分)(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8分)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地带来的有利影响,既有自然方面(水量、气候、生物),又有社会经济方面(航运、养殖、旅游),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第(2)题,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工业布局、强化监督制度、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答题中要注意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答案(1)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扩大,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2)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沿岸工业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主观题常考的15题型之十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题型解读]1.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类型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一般有四类:(1)结合区域图或相关资料考查资源的空间、时间分布,或对比两地的资源状况,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2)结合区域特征,考查资源调配的线路选择、修建线路时遇到的自然障碍以及对所经地区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的影响。(3)针对区域环境特征,从开源、节流角度探究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4)分析资源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利、不利影响。2.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答题思路角度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答题思路为:[典题示例]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2015年我国铁路网络煤炭净输出、输入省区分布图。材料二2015年5月我国西南能源进口通道(含中缅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如期建成,连同西北油气进口通道(含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东北油气进口通道(含中俄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海上油气运输通道,我国能源进口四大战略通道格局初步形成。材料三2012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3.25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天然气为5.27亿吨油当量(进口油气2.54亿吨油当量)。下表为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其他所占比例(%)66.120.55.30.96.80.4比2005年增比(%)-3.0-0.52.50.10.60.3(1)描述2013年我国铁路网络煤炭净输入、输出地区分布特征。(12分)(2)评价四大能源进口战略通道对我国的积极意义。(12分)(3)有人提议,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应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你是否赞成,并说明你的理由。(12分)【阅卷抽样】【阅卷点评】(1)回答不全面,煤炭净输入区、输出区分析得不够全面,只答出主要分布区,对于其他分布没答出来。此题12分,而此答案得6分。(2)答案的完整性不够,漏掉了由于能源进口,调整了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此题12分,因此答案得6分。(3)此题为开放式试题,回答赞成或反对都可。此答案观点是赞成,但忽视了石油、天然气与煤炭相比,为清洁能源;另外,也忽视了材料中四大能源通道的形成,从国外进口石油、天然气资源。此题12分,而此答案只能得9分。答案(1)净输出省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包括晋、陕、黑、豫、内蒙古、新;其次为南方的贵州省。全国绝大多数省区为煤炭的净输入地,其中输入最多的是东部沿海省区和长江中下游省区。(2)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我国环境质量;多渠道进口能源,增强了我国能源安全性;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3)赞成。相对于煤炭,油气为较清洁的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以油气为主可以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随着四大能源通道的形成,我国可以从世界市场购买大量油气资源来取代煤炭的地位。或不赞成。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为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油气产量不能使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成为主要能源;通过四大通道进口油气的量是有限的,且其安全性不能完全得到保证;通过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我们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答题模板]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原因关键词答题思路资源多少气候特征资源分布位于××气候区(背、迎风坡),降水少(多);××资源贫乏(丰富)需求量大小,利用的合理性工农业、人口、浪费、污染位于××发达(不发达)地区,人口稠密(稀少),资源需求量大(小);污染、浪费严重2.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关键词答题思路消费能力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线路长短施工难度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对环境影响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3.解决区域资源紧张的途径关键词答题思路开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节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约意识,治理环境污染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关键词答题思路调出地、沿线、调入地、有利、不利经济角度: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资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角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生态角度:缓解环境压力,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生态效益[实践应用][2012·山东文综,26(5),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6分)解析本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结合材料可知,辽河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少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所以积极影响可从缓解用水紧张、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系等方面回答。答案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课后作业一、选择题(2014·浙江文综,1~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解析第1题,把长江水调往北方,可能导致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引起次生盐碱化,不会解决盐碱化问题,①项错;南水北调东线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丙河段水量较过去增多,有利于改善航运条件,②项正确;丙至戊段中,丙丁之间北高南低,无法自流,丁至戊段南高北低,可自流,故③项错误;把长江水调往华北平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戊地用水紧张,④项正确。故D符合题意。第2题,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解决或缓解北方缺水的问题,必须保证水源地的水质不出现问题,这样可以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A项正确。南水北调,使得长江的径流入海量相对减少,不会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B项错误。南水北调使长江的入海径流减少,可能使甲地咸水入侵的概率加大,不会降低咸水入侵问题,C项错。长江口外海洋潮汐规律是由日、月、地球相互间的作用力产生的,不会受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D项错。答案1.D2.A(2017·贵州适应性考试)下图示意中亚通向中国的输气管线。据此完成3~4题。3.除天然气外,我国还可从中亚进口()A.棉纤维、原油B.机械设备、丝织品C.货运车辆、钢材D.电器、电子产品4.中亚天然气资源的调入,对我国的影响是()A.促进电子工业升级换代B.入境务工人员明显增加C.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性D.根本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解析第3题,中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在河流沿岸,因灌溉水源充足,农业较发达。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棉花产量大。中亚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气源地。第4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增加,导致能源供应缺口加大,故通过多种渠道进口能源,成为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但该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中亚地区能源的调入可以减少我国对中东等能源产地的依赖,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性。答案3.A4.C(2017·河南十校测试)滇中引水工程是云南省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该工程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金沙江奔子栏河段为取水水源,受水区主要包括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个州市的30个县区。下图为滇中引水工程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云南省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的地理背景是()A.滇中地区降水多且时空分布均匀,水土资源匹配好B.金沙江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幅度较小C.滇中地区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区域D.沿线地势较高,工程难度大,需要逐级提水6.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的主要影响是()①可以缓解滇中地区缺水现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滇中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③滇中引水工程造成长江中下游径流量减少,导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发电量减少④有利于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增强民族团结,缩小东西部差距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第5题,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不同地区资源的供需状况不平衡。滇中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较大,A项错误。金沙江作为水源调出区,水量较大,又位于季风气候区,流量季节变化也比较大,B项错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活跃,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C项正确。从河流流向可知,引水线路基本上顺河流而下,工程难度不大,D项错误。第6题,由于滇中经济发展水平高,对水资源需求量大,所以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后可以缓解滇中地区缺水现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①正确;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破坏导致的,金沙江跨区域调水不会使水土流失加剧,且由于水资源得到补充,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作物应该增产,②错误;金沙江调水取水处距离长江中下游地区较远,且长江支流众多,流域内降水丰富,所以该调水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径流量影响不大,③错误;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后,有利于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增强民族团结,缩小东西部差距,④正确。故选C项。答案5.C6.C(2017·云南昆明一模)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7.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8.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B.污染严重,水质差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9.③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解析第7题,图中①资源调配线路为西气东输线路,资源主要来自新疆和中亚。该线路没有经过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穿越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第8题,②资源调配线路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自流,水质较好,但需开挖新的河道,成本较高。第9题,③资源调配线路是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输送电能相对于输送煤炭而言,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答案7.D8.C9.A(经典高考题)下图示意我国全国整体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0~11题。10.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A.ⅠB.ⅡC.ⅢD.Ⅳ11.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①东北地区②西北地区③青藏地区④西南地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0.C11.D二、综合题12.(2017·呼和浩特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冬季温暖、多晴天、风力弱),是我国中部地区水质最好的大河。引汉济渭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一部分,是陕西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主要采用隧洞引水方式,需要开凿出64.9千米长、直径为7米的山脉隧洞。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的区域图。(1)分析汉中冬季天气特征的成因。(2)引汉济渭工程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3)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与东线相比有哪些优势?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汉中冬季温暖、多晴天、风力弱。其成因是汉中北部为秦岭,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多晴朗天气;受焚风效应影响,气温较高;地处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受山地阻挡,风力小。第(2)题,引汉济渭工程是引汉江水到渭河,首先经过汉水谷地,然后经过秦岭,最后到达渭河平原。第(3)题,南水北调中线是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沿线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而东线的南段地势北高南低,需要逐级提水;中线人类活动较东线少,对水质影响小,水质较好,东线相反。答案(1)位于冬季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地处河谷,地势低,热量不易扩散;因秦岭阻挡冬季风,风力小。(2)由南向北经过汉水谷地、秦岭、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关中盆地、渭河谷地)。(3)中线全线可顺地势自流引水,运营成本较低(水价低),东线运河南段地势北高南低,需逐级提水,耗能较多,运营成本高;中线沿线人类活动对水环境污染较小,水质好,东线沿线工农业发达、人口多,对水环境污染大,水质差。1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缅甸段第一标B段主线路工程于2011年8月1日打火开焊,并在缅甸曼德勒市举行了正式开工仪式。中缅油气管道是我国管道建设史上建设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材料二目前我国进口原油的8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的敏感地带之一,该海域海盗活动比较猖獗。材料三下图为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1)简析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难度大的原因。(2)中缅油气管道的修建对缅甸的发展有何影响?(3)我国已规划布局了西北(中亚)、东北(俄罗斯)和海上三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意义何在?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中缅油气管道所经地区为东南亚西南部及我国西南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众多,可谓山高谷深,地质活动频繁。第(2)题,中缅油气管道的修建可带动缅甸沿线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也可满足沿线油气需求。第(3)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油气净进口大国,进口渠道多元化,可保证能源进口的稳定和安全。答案(1)地形复杂,多高山峡谷;处在地质活动带上,地质灾害多发;降水丰富且集中,洪涝灾害频发。(2)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可带动缅甸沿线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也可满足沿线油气需求。(3)可形成多元化进口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能源进口的稳定和安全。第2课时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1.识记: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2.理解:产业转移的规律。3.应用:结合产业转移的案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一产业转移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核心知识再现]1.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3)产业转移的目的:企业生产追求更高的利润。2.产业转移的规律(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力密集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和重工业转移。轻工业eq\o(→,\s\up14(积累资金),\s\do5(提高技术))重工业eq\o(→,\s\up14(加强基础工业),\s\do5(提高科技水平))高科技工业(初期)(中期)(后期)(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3)市场因素:国内市场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