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金融危机透视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应对措施_第1页
从国际金融危机透视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应对措施_第2页
从国际金融危机透视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应对措施_第3页
从国际金融危机透视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应对措施_第4页
从国际金融危机透视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应对措施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国际金融危机透视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的盛行,西方政府纷纷开始实行新

自由主义政策来使得经济摆脱“滞涨”危机,其中以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

府最为典型,所谓新自由主义,其本质就是“三化”,即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

国际经济运行大力鼓吹‘大市场,小政府”,西方各国纷纷主张政府去监管化,给

予经济运行以极大的空间。其中金融领域在此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金融资本在

此时逐渐从工业资本的附庸中摆脱出来,并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

由于金融资本大行其道,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不断增加杠杆,系统性风险

不断增加,金融领域出现了“虚假的繁荣”,最终酿成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金融资本的逐利性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深刻根源。马克思曾言道:资本

所有者“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1]”在金融领

域,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得到了验证。在马克思经济学中金融资本最初来源于生息

资本,其在信用制度的体系下得以运行和自我增值。开始生息资本作为工业资本

的附属物,资本家用以扩大再生产过程,与工业资本所不同的是,生息资本并不

参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但是最终却参与超额利润的分配。但是,后来由于金

融业的利润率远远大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率,生息资本逐渐从工业资本的附庸中脱

离出来得以自我增值,并旦随着金融资本统治属性的不断增强,工业资本逐惭成

为了金融资本的附庸,工业资本逐渐沦落为从属地位。

显而易见,由于金融资本的逐利特性不断增强,其自我统治力也不断强化。

在当代,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追求无限增殖的本性并未改变,且随着当代金融资

本的发展和向全球扩张,资本的贪欲更加膨胀。例如在银行业,银行家们不断进

行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实行高杠杆的运行模式,将投资集中

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无止境地追逐高额利涧的贪欲,驱使银行资本家通

过金融产品打包销售,反复抵押融资,衍生再衍生,进行循环操作,其销售的金

融产品数量往往其资本金的儿十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由于其次

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过度泛滥,信用评级制度极度不完善,证券以次充好,

居民的信用评级形同虚设,引发了全面的系统性风险,最终酿成国际金融危机。

其间,保险公司如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等还为这种次级债提供

担保[2]。本来是垃圾债券被金融家们通过千奇百怪的衍生品层层打包,包装成

优良债券,其中债券信用评级机构也参与其中,与他们同流合污,导致风险无限

增加,风险链条一环套一环。危机没有爆发,泡沫没有破裂之时,尚能各安其好,

但是危机一月来临,便弃车保帅,纷纷自保。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一切顺利的时候,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表现为按照

各自的投资比例,分配共同的赃物,“但是,一旦问题不再是分配利润,而是分

配损失,每一个人就力图尽量缩小自己的损失量,而把它推给别人……每个资本

家要分担多少,要分担到什么程度,这就取决于力量的大小和狡猾的程度了"[3]。

二、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

显而易见,由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失败”,在20世纪中叶

以来,金融资本抉得了大踏步的发展。“金融资本’这•概念是由拉法格在年发表

的文章《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中最早提出的。拉法格指出,

随着工业资本的扩张,产业部门的资本日趋集中,进而推动了银行资本的集中,

两类资本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便形成了金融资本。真正对“金融资本”进行系统

理论阐释的是希法亭,简单来说,希法亭认为所谓“金融资本”,就是归银行支配,

并由产业资本家使用的资本。而金融资本主义在列宁看来就是垄断资本主义,是

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金融资本主义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取得了在自己国

家的经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后,通过经济全球化把这一趋势扩展到全世界。具

体而言,金融资本主义有如下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资本的金融化不断加剧。资本的金融化就是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产业部

门转移至金融部门,并且金融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集中表现为社会利润越

来越多地集中于金融部门,金融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例如,美

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8.4%,英国更是达到了10.6%,我

国这几年金融化程度也是越来越快,这一数值已经达到7.8%。反观德国,由于

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这一数值只有3.7%。

其次,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不断强化。随着金融资本的不断增强,其统治地

位已经不可撼动,左右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以前是美国通用公司觉

得好的政策就是可行的政策,而在如今是华尔街觉得好的政策就是可行的政策。

华尔街各大银行、投资银行和信托公司等的高层和美国白宫之间形成了一道漩

转门”。这个“旋转门”就是华尔街的高层们在任职期间不断出任美国政府财政部、

美联储等的政府要职,任职期间通过的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必须符合华尔街的利

益;而在任期结束后,政府高官们又回到华尔街继续担任高层管理人员。这就形

成了“白宫”和“华尔街”的一种利益共同体,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金融资本不断做

大做强,像滚雪球般增值自己。•个重要表现就是金融机构已经“大到不能倒”。

2011年11月4日,金融稳定理事会确定了全球29个'系统性重要银行:金融

稳定理事会认为,因为其规模之大,作用之重要,这些银行的倒闭可能引发金融

危机。29个“系统性重要银行”中,除了中国的中国银行外,其他全部来自欧美日

等发达国家[5]。

再次,“影子银行”获得了巨大发展。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

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例如投资银行、共同基

金和信托公司等。这些机构本身不会受到银行那样严格的监督约束,因为是非银

行机构,但是这些“影子银行”现在越来越表现出银行的功能,甚至远远超过银行

的各种投机功能等。利用自己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不断推出各种金融产品,增

加杠杆,增加了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最后,金融衍生工具的爆炸式增长。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金

融衍生工具被开发出来,种类五花八门、数不胜数,由于金融行业信仰“风险越

式(纸制复本)。诚然金融资本是无法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运行的,金融资本和实

体经济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关系。金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

发展,为其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和活力,而实体经济乂为金融资本抵御金融风

险提供了保障。

美国之所以会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窕其根本就是新自由主义以来,美国一直

奉行放任自由的金融发展,其国内的制造业水平不断降低,导致金融危机来临之

时,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来抵御其巨大的金融风暴。反观德国,被称为“欧洲经济

的火车头”,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德国的失业率仍然低于经济危机爆发前

的失业率。德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不仅拥有具有

强大创新能力的制造业,而且制造业在德国经济中的比重高于在金融危机中遭受

重创的别国。从1990年至I」2012年,德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仅下降

幅度相对较小,而且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远远超过美国与欧盟的平均水平

[7]o我国应该向德国学习,努力做大做强自己的制造业,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品

牌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使得中国产业规模向自主创新型转型。

(三)金融业发展和金融创新要保持适度原则

首先,金融'业的发展要保持适度原则。经济金融化不仅导致国家的经济虚拟

化和泡沫化,而且任其金融资本做大,会扰乱金融秩序,干预国家的政策实行,

决不能允许金融资本凌驾于国家意志力之上。但是对于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的中

国而言,最近几年正在快速经济金融化。中国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

至U7.8%,已经快要赶上美国的8.4%,这是一个很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居安思

危。否则一旦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来临,对于中国“大而不强”的制造业难于抵御金

融危机的冲击,会酿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特别是对于金融业刚处于幼稚阶段的中

国而言。

其次,金融创新要保持适度原则。金融创新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有利于

资源和合理配置和分散金融风险。但是金融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金融创新

远离实体经济而任其发展,会形成巨大的潜在风险。金融创新应该立足于实体经

济的需要,而不是只为“高风险,高收益”这一目的不加节制创新。金融监管要跟

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把金融风险置于可控风险范围之内,尽最大可能降低系统性

风险。

(四)增强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