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_第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_第2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_第3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_第4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共15分)

L(5分)

1.选出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A.罔不因势象形:没有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了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B.其两膝相

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C.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桃花源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和外人说。

答案:B

解析:

B."相比"译为"互相靠近",所以原句翻译为"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

卷子下边的衣褶里。"选项"紧靠着"有误。

故选B。

2、(5分)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张岱)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欧阳修)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范仲淹)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苏轼)

(月儿)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圆呢?

答案:A

解析: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

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

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A项的翻译不正确。“强

饮:尽情喝二应翻译为: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本题考查的是

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

规范,将翻译过末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5分)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U:教学相长也。(《礼记》一则)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B.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杂说(四)》韩愈)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

识千里马吧。C.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周敦颐)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

媚。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欧阳修)

答案:D

解析: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

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

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DT页的翻译不正确。“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遮盖成阴,“去”的意思是“离开”,应翻译为: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

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二、翻译(共10分)

4、(5分)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答案:(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如果不是

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

彼伏的鸣叫声。

解析:

本题考直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

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2)歇:消散。乱:此起彼伏。

5、(5分)

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

答案:当年大饥荒,陈尧佐拿出珑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岁,当年;饥,饥荒;为,做;食,拿东西

给人吃。

三、对比阅读(共40分)

6-9、(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汾。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朱竹之属。阡陌灾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盘,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余鸣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孔,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比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珞,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①六年,入山斫②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气中有人烟鸡犬之候,

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④之间,云古莽然之墟⑤,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⑥,

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⑦,人甚知礼。行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

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发火。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京晁电贼平未?时政

若何?具以实告。因日: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

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叠,不可寻省。

(选自顺况《仙游记》,有删减)

【注释】①大历:唐代宗李殁的年号。②斫:用刀斧砍。③漫水:水边,瀑布。④欧闽

间之间:指温州和福建的交界处。⑤云古莽然之墟:天地间草木茂盛的地方。⑥连栋架

险:凌空飞渡的仙居桥。⑦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

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舞禹时代的遗风。⑧袁晃:唐代宗时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

【小题6】(5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复延至其家①

(2)便扶向路©

(3)未果,寻病终③

(4)具以实告&

答案:邀请先前的随即,不久详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

活用等特殊情况,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1)句意: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延:邀请。

(2)句意:就顺着旧路叵去。向:先前的。

(3)句意:不久因病去世了。寻:随即,不久。

(4)句意:(李庭)详细地据实回答。具:详细。

【小题7】(5分)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

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2〉这里

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人们非常懂得礼节。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直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阡陌:田间小路,座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

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2)知:懂得。礼:礼节。

【小题8】(5分)

1.【甲】【乙】两文都写到了老人,其作用是①.【甲】文渔人离开

时,桃花源的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乙】文老人拒绝了李庭等人想长期居住

在那里的请求,这些暗示了②,这两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

③的社会理想。

答案:A烘托出那里的人幸福快乐、祥和古朴的生活图景B那里的人不希望外界的人

去打扰他们的生活(或这些都是虚构的,不复存在的)C渴望和平,追求幸福美好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黄发垂看,并怡然自乐”“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其和,

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甲乙两文都写到了老人的怡然祥

和,表现那里的人过着和睦安定、幸福快乐、安居乐业的生活。甲文渔人离开时,桃

花源的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乙文老人拒绝了李庭等人想长期居住在那里的请

求,这些暗示了那些人不愿意与外界有过多接触,怕被人打扰,希望可以保持现在的

平静生活,也暗示这样的生活都是虚构的,现实中不存在;这两篇文章对美好的世外

桃源的描绘,都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和谐美满生活的渴望和

追求.

【小题9】(5分)

1.两篇文章都向我们描绘了“世外生活”的美,请说说“美”在何处?

答案:①美在自然环境。两篇文章都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仿佛人间仙境。②

美在安静自足。人们在这个小农社会里,生活安康,心情舒畅。③美在人情淳朴。对

外人没有猜忌,热情招待。④美在神秘不可寻。两篇文章中的美景,都是在不经意中

遇到的,而刻意去寻找,却找不到了。(意思相近,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结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

三百余家”可见美在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②结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香,并怡然自乐”“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可见,那里没有剥削、没

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③结合“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

亦甚惊异”可见,美在人情、社会风尚淳朴。对外人没有猜忌,热情招待。④结合“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未果,寻病终”“还家,及复前踪,群

山万置,不可寻省”可见,美在神秘不可寻。这样幸福和谐的生活美景,刻意去寻找

时,却找不到,不复存在。

10-13、(20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苛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删。后

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雉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而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

弱雪钝,摆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卒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

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谟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

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世皆称盂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单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搜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

制秦,尚何取鸣鸣狗盗之力松?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小题10】(5分)

下列各项中加点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士以故归之/先帝不以臣卑鄙B.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以手拂之C.而卒赖其力/其

可怪也欤D.以脱于虎豹之秦/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

A.都是“因为”的意思。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C.代词/加强反问语气。

D.从/在。

故选A。

【小题11](5分)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临表涕零①

(2)擅齐之强②

答案:(1)眼泪(2)拥有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

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

出来。“临表涕零”翻译为“一边写表,一边流泪”,“涕"意思是‘'眼泪”。“擅

齐之强”翻译为“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擅”意思是“拥有”。

【小题12](5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上。

答案:(1)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2)孟尝君只不过是及

孟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哪里称得上善于(能够)网罗贤才呢?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

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句中“苟全”意

思是“苟且保全”,“闻达”意思是“显达扬名,扬名显贵”。(2)“孟尝君特鸡

鸣狗洛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句中“特”意思是“只、仅仅”,“雄”意思是“首

领”,“耳”意思是“罢了”,“岂”意思是“难道”。两个句子据此翻译即可。

【小题13](5分)

王安石为什么说孟尝君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士?你同意王安石对“士”的理解吗?结合

选文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第一问:鸡鸣狗盗之徒(雕虫小技)算不上士;真正的士可以让齐国南面而制

秦;鸡鸣狗盗之徒进出其门,真正的士不会来。第二问:示例:同意,真正的士有经

国济世的雄才伟略,靠雕虫小技难成大事。不同意,鸡鸣狗盗也是权宜之计,让事态

转危为安;得到真正的士也未必就能称王,例如诸葛亮可谓是真正的士,但也没能辅

佐君主一统天下。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中作者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所以他不

“足以言得士”。对于“你同意王安石对“士”的理解吗”这一问题,答案不唯一,

可以选择同意,因为真正的士是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而不是那些鸡鸣狗盗之徒。

可以选择不同意,因为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有他们存在的必要,鸡鸣狗盗之徒

也不是一无是处。

译文:

(一)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

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住、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

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

在军事失利之除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

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

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

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

职责,至于处贪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

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

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贡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

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

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二)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会君)终

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

群鸣呜狗盗的首领罢了,岂能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

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

方爵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呜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

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上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四、课外阅读(共45分)

14-17,(20分)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日:"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

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

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日:"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

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弗用。

乃东之赵……去游燕,岁馀而后得见。说燕文侯……于是苏秦并相六国。北报赵王,

乃行过洛阳,车靖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於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

人郊劳。苏泰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

恭也?”嫂委蛇旬匐,以面枪地而谢日:“见李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日:“此

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或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

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蜴宗联朋友。

----摘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小题14】(5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虽多亦奚以为④乃东之赵

答案:①与:欣赏、领悟②自:如果③虽:即使④东:向东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I)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与:欣赏、领悟;

(2)句意: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自:如果:

(3)句意: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虽:即使:

(4)句意:于是,他向东到了赵国。东:向东。

【小题15](5分)

翻译下列句子。

(1)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2)急湍其箭,猛浪若奔。

答案:①周显王身边的大巨向来了解苏秦的为人,都轻视他。(素、少)

②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了•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I)“素(向来),

少(轻视)”,(2)“湍(急流),甚(超过),奔(指飞奔的马)”是句中重点

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小题16](5分)

下列各项中的“以”和“而不能以取尊荣”的“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以我酌油知之C.逐什二以为务D.以面掩地而谢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句意分析确定。

A.动词,及,比得上;

B.介词,凭借,靠。和“而不能以取尊荣”的“以”的意思相同:

C.介词,表目的,当作,作为;

D.介词,用,把:

故选B。

【小题17】(5分)

根据选文,以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苏秦起初游历几年,狼狈而回。他从家人的嘲讽中悟出道理,重新埋头苦读。B.苏

秦游说周显王、秦孝公、秦惠王等未能成功。直到游历到了燕国,经历了一年多后燕

文侯召见他,得以转机。C.苏秦并相六国后,经过洛阳时诸侯都派使者护送他,人

多马众,气派堪比王室。D.苏秦拜相而归,见到昆弟妻嫂对他们先前看轻羞辱自己

的做法悔恨不已,非常感慨,于是散千金赐宗族朋友。

答案:D

解析:

D.“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

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句意:“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

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山,如今,

我难道还佩带得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由此可知,苏秦拜相而归,散千金赐宗族

朋友是为报答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并非悔恨不已,选项错误;

故选D。

18-22、(25分)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

于王日:“括不可使将。"王日:“何以?”日:“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

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

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石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

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日:“母置

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小题18】(5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赵兵果败,括死军覆①(2)母置之,吾计已决矣②

答案:(1)惹灭(2)放弃,放下不管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

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

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置:放弃,放下不管。

【小题19](5分)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括•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B.今括•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

吏无/敢仰视之者C.今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