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崇明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3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调研
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明明如月,-O(曹操《短歌行》)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3)杜牧《阿房宫赋》一文中以夸张手法描述阿房宫内情形,
衬托阿房宫之宏大的诗句有“等句。
2.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
是()
社会科学要给普通人提供观察世界、为人处世的办法,不是通过
简单的道德教化,而是通过分析。,
O可能会有大的图景,但没有所谓的规律。
①社会科学告诉你,其实没有什么很强的规律
②问题就解决了
③都于自己怎么样去理解这个世界,怎么样主动地采取行动
④它不像自然科学,发现自然规律
⑤它可能是倒过来
A.④⑤①②③B.①④⑤②③C.④②⑤①③D.①②④⑤③
(2)小明同学拟就“崇明区清明节文化”展开专题调查,以下
是他制订的调查方案,请找出画线部分不适合的一处,并说明理由。
崇明区清明节文化调查方案
调查主题崇明区清明节文化调查
调查准备小组讨论交流,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调查内容。可查
资料:如地方志中用关介绍等。分小组展开访谈活动。拟写部分访
谈问题示例,如下:【甲】您印象中清明节期间最有意义的习俗是
什么?【乙】清明节烧纸钱绝对是一种陋习,您认可吗?清明节祭
祖在您家族中有那些典型的仪式?【丙】您感觉近年的清明节与您
小时候有什么差异?
调查过程【丁】调查过程做好笔录或录音,拍摄相关照片和视
频等;以图表等形式,适时对查阅的资料以及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
调查整理汇总、梳理材料;【戊】参考《乡土中国》等相关内容,
审阅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处,理由:。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据说学术界有人对“新闻自由”的概念提出质疑,认为我们只
能用“出版自由”的提法,不该说“新闻自由”。在他看来,新闻是
个名词,并不表示动作,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事实是客观
存在的,有什么自由不自由的问题呢?
②听到这种“新论”,笔者很有些愕然。
③对于已经约定俗成、广泛使用的概念,并不是不可以重新讨论。
但是像上面提到的那种说法、那种推理逻辑,却很让人困惑。因为循
着这一逻辑推论,我们岂不可以对一系列含有“新闻”二字的复合概
念提出同样的反问:既然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有什么讲不讲道德
的问题,何来“新闻道德次'新闻伦理”之说?既然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它也不会有“律”与“不律”的问题,何来“新闻自律”“新闻他律”
的说法?看来问题首先在于整个推理的大前提能否成立,即“新闻”
究竟是不是“事实”上。笔者原以为这一问题在新闻理论界是早已解
决了的,但是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此。我国新闻界一直有一些比喻性
的说法,诸如“新闻应该用事实说话”之类。我们还有一些早期出现
的把新闻说成是“事实"的定义,诸如“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
之最近事实也”“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等等。这些话都是在特
定条件下产生的,2喻性说法并不能代替科学的界定,早期的新闻定
义也难免有其局限性。
④其实稍作认真考察,就会明白新闻和事实是不能划等号的。事
实是独立于人体之外的客观存在,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或者说是运
动变化着的物质。既然如此,它是决不可能搬到人的嘴巴里来,也不
可能摆到报纸的版面上来的。新闻媒介报道了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实,
但是新闻媒介决不会像神话中的宝葫芦那样把这些事实都收进自己
的口袋里来的。口。前人所作的某些新闻定义,强调了新闻的本源是
事实,这是积极的,有助于克服新闻报道中一切违背事实真相的弊端,
但是随着传播科学和新闻理论的发展,人们正在把新闻的定义推向前
进。
⑤新闻不等于事实,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
看,新闻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它是有关客观世界最新变化的信息。我
们知道,客观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
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或表征,便是它展示给世界的信息。这是一
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自在信息。这种信息一旦被人类感知、认识,进
入了人类的认知系统,便转化为人类主观世界的认知信息,人类社会
就会对它进行综合、加工、储存或传播。一方面是客观世界(物质世
界)自在的信息,一方面是主观世界(精神世界)认知的信息,和这
种情况相对应,新闻这个概念也具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第一,它是
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信息。这是独立于人体之外的客观存在
的新鲜信息,人们常说的“新闻事实”,实际上指的就是这类信息。
第二,它是被人类认识并加以传播的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信
息。这是经过人们感知、认识、加工、处理并且相互传告的东西,是
进入了人类传播过程(无论是一般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的新鲜信
息。我们新闻学所研究的主要是后面这一层面上的新闻及其传播规律。
⑥上面所说的是新闻的基本意义,除此之外,人们还经常在以下
几种意义上应用“新闻”这个词:指说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新闻报道、
指说特定的报道体裁、指说新闻事业、指说新闻活动或新闻工作。
⑦现在我们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的“新闻自由”上来。新闻既然不
等于事实,以“事实是客观存在”为由来否定“新闻自由”的提法,
显然无法成立。那么,“新闻自由”这个复合概念中的“新闻”二字究
竟指的是什么?从我们对“新闻”二字在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中的含
义所作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里的“新闻”指的不是客观世界自在的新
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也不是进入人类认识和传播领域的新闻信息;
它指的是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自由"指的是依法给予公民新闻
传播活动的自由。
(节选自张允若《新闻•事实•新闻自由》)
材料二:
“新闻自由”之说不通。
一、只有行为才有“自由、不自由”的问题。“言论”“出版”是行
为,所以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要求和规定。"新闻''是名词,
不存在“自由、不自由"的问题。“喝茶”是行为,说“喝茶自由”是
通顺的。“茶水”是名词,说“茶水自由”就不通了。
二、“新闻”这个名词有三层涵意。第一层涵意“新近发生或变
动的事实”,那是客观存在,已经发生的事,不存在“自由、不自由”
问题。如果指“新闻”的第二层涵意,新闻稿、新闻报道,只能说“新
闻报道自由”而宪法中的“言论自由”就包含了用口头或文字报道新
闻的自由。如果指“新闻”一词的第三层涵意,报纸的出版,宪法中
的“出版自由”就涵盖了。因此,不必列个含混不通的“新闻自由
(节选自喻权域《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
3.下列推理与材料一第③段加点的“那种推理逻辑"存在同样问
题的一项是()
A.古典小说属于文学,《红楼梦》是文学作品,因此不必探讨《红
楼梦》的小说类型问题。
B.人物通讯属于纪实文学,纪实文学要求真实性,因此不必探
讨人物通讯能否虚构的问题。
C.戏剧都是遵循“三一律”的,“三一律"限定戏剧结构,因此
不必探讨戏剧的时长问题。
D.近体诗都是讲究格律诗歌,讲究格律是有严格规定的,因此
不必探讨近体诗音韵问题。
4.下列最适合填入材料一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事实是新闻本源而不是新闻本身。B.新闻媒介收集的事实
才是新闻本身。
C.事实通过媒介报道而成为新闻本身。D.新闻媒介报道新闻
的本源而非事实。
5.能够依据以上材料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依据材料一,采用比喻性说法界定概念自然会有局限性。
B.依据材料一,认知系统是新闻事实进入传播过程的关键。
C.依据材料二,“自由、不自由”的话题不适合新闻领域。
0.依据材料二,宪法是“新闻自由”概念合理与否的标准。
6.材料一第③段引用多个新闻界的说法和定义,请简要分析其
在论述上的作用。
7.有人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仅仅是因为概念界定的不同,并无
根本分歧,因此,材料一针对材料二的批驳缺乏说服力。你是否认同,
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刘梅花
①“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J
②那也不一定c所有的艺术,就是为了留住印象。
③河西走廊,那些层层叠叠的旧光阴,被壁画、木简、羊皮经卷、
莎草纸、绢书、碑刻、木俑陶俑一一拓在墙壁,藏于流沙。在千年后
的时光里,渐次与后世人遇见。
④喏,这是你们的过去。敦煌壁画说。天梯山大佛说。凉州木简
说。西夏石碑说。胡腾舞俑说。旧光阴显现在纸上,墙壁上,雕塑上。
它是真实的,亦是虚幻的。
⑤河西走廊,千年前的太阳和今天的太阳一样,热烈,直白,把
中原诗人的衣袍晒干。风逃到沙漠,不吹。诗人们一边写凉州词,一
边看大街小巷踏舞而歌的人群。
⑥那时候的我呢?是凉州小巷里烧火的小丫头?是酒泉酒肆里
打酒的伙计?也许,有可能还是敦煌洞窟里的画师呢。反正,都不一
定。
⑦但是,无论怎么样,二月初和七月初的河西走廊,我们都在跳
“苏幕遮”的舞蹈。什么是“苏幕遮”呢?
⑧敦煌文献记或:“粟三斗……二月八日郎君踏悉磨遮用。”意思
是参加“苏幕遮”的男儿能得到粟米三斗,或者说,粟米换酒,给踏
舞者饮用。喝了酒,跳舞才能狂放。天大地大,任凭我恣意舞蹈c时
光深处,文人又记下一笔:“七月,民间于盛暑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
戏……男女无昼夜歌舞。七日乃停。”
⑨大街小巷挤满人,擂鼓的,奏乐的,呐喊的,跳舞的,泼水的。
彪悍的男人戴着“大头仙人”面具一一脸大,深目,高鼻子,头顶椎
发,耳垂大环,踏舞高歌。女人戴着“苏幕遮”帽,身姿婀娜,衣袂
飘飘。
⑩人声鼎沸。鼓乐声,舞步声,嬉闹声。“苏幕遮”舞步粗中奔
放,跳跃腾踏,急促旋转,充满力量感。我在鼓镀铃齐鸣的欢腾中,
把怀中的水囊抡起来,一囊清水泼向载歌载舞的人群。如果我逃得慢,
也会被别人泼水。我们的“苏幕遮”也算是泼水节,彼此泼洒嬉戏。
跳舞的女子,涂了胭脂,点了红唇,青黛画眉。被清水洒泼,
女子的衣裳被泼湿,妆容被泼湿,脸上的水珠滴滴答答。于是,她们
戴上“苏幕遮”继续跳舞戏水。“苏幕遮”是一种涂了油的宽檐笠帽,
挡住劈面泼来的清水。这个帽子的名字,成了舞会的名字。
光阴漫漫,这样的印象投到木简上,投到莎草纸上,诗人写下
四个字:“泼寒胡戏J
那么“苏幕遮”舞会跳个什么意思呢?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
十一《苏莫遮冒》云:“亦同'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
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
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
罗缩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
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无之灾也。”
但是我想,古人仅仅就是想找个由头跳舞。驱鬼时跳,祭天时
跳,过年过节也要跳。古人心里藏着万水千山,不跳舞就不足以表达
似的。他们的身体在舞蹈,灵魂在舞蹈,声音也在舞蹈。
那时候,凉州七里十万家。如果我不泼水,就在骆驼巷里跳苏
幕遮。我梳了半翻发髻,发髻高耸如翼,向一边倾斜。我穿什么好呢?
和敦煌壁画里的那些女子们一样,圆领紧身窄袖衫,长裙披帛,脚穿
乌靴,都很好看。
“路上灌水相泼,鼓舞跳跃而索寒。”这场狂欢中,我也一定有
“苏幕遮”帽的,乜许跳舞跳得比谁都好,会得到奖励。我坚信,千
年前的河西走廊有一个重复的自己。
在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达之时,就用舞蹈来呈现。做梦穿越到千
年前的苏幕遮舞会,我在梦中哈哈大笑,在人群中踏歌而舞,腾挪跳
跃,一只手还牵着长角山羊。我的“苏幕遮”帽子呢?我的拽地长裙
是什么颜色呢?
“真实的或者虚构的印象,直至在睡梦里都连续不断的印象J
醒来后读到这句话,想了好久。是苏幕遮在我的梦里,还是我在苏幕
遮的梦里?或者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为什么千年时光,梦中瞬间即可
抵达?
为什么要想起千年前的苏幕遮,追溯那久远的时空呢?因为舞
蹈啊,舞蹈。春天了,稻草人在田野里舞蹈,鸟群在湖泊里舞蹈,小
兽在山顶舞蹈。千年后的我们在广场里舞蹈。
想起先祖,他们在哪里舞蹈?他们的胡腾舞,西凉乐舞,面具
舞,是以怎样的舞步踩出河西走廊的烟尘?我沉浸在想象里,沉浸在
一个远古的苏幕遮舞会里一一那点着火把的夜色里,舞姿摇曳,歌声
高亢,鼓点急促。这些已经从时光中消失了的印象。河西走廊的历史
浩大辽远,单单是想一遍苏幕遮就想累了。
我们接受到先祖的信息,是文字,是壁画,是雕塑,是木刻陶
俑。这些东西是一种感觉,传递着失去的印象,折射出时光的某一刻,
一个切面。
一群人的舞蹈,就是为了打破独自一人的孤独感,把内心感觉
到的情绪,通过肢伍表达出来。听,那些破空而来的古凉州歌谣:“日
月空中转,亮光地上留。河水漫土地,牲畜膘肥胖。君子住凉州,歌
声扬四方……"
(有删节)
8.有人认为第④段语言简单重复,缺乏表现力,请对此作简要
评析。
9.文中使用大量问句,请根据作用的不同进行分类并简要分析。
10.第⑥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11.校刊征集以下专栏主题的文章,你认为本文更适合哪一主题
并简述理由。
(1)地域文化的前世今生(2)艺术遗存的现实意义
(三)(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2.下列关于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言南溪得雪之难得,抒发上自然美景的赞叹。
B.颔联以“独自”探寻的描述,暗含无人相伴的遗憾。
C.颈联化用前人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并深化作者情感。
D.尾联以拟人手法写暮鸦,巧妙营造物我交融的意境。
13.以下是针对本诗主题的讨论,请你参与讨论,说说自己的看
法。
A:我认为本诗以表现作者生活的闲适为主要基调。
B:我不认同你的看法。我认为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现
状的忧虑。
(四)(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雷希颜墓铭
元好问
①南渡以来,天下称宏杰之士三人,曰高廷玉献臣、李纯甫之纯、
雷渊希颜。献臣雅以奇节自负,名士喜从之游,有衣冠龙门之目c卫
绍王①时,公卿大臣言献臣可任大事者。绍王方重吏员,轻进士,至
谓高廷玉人材非不佳,恨其出身不正耳。大安末,自左右司郎官出为
河南府治中,卒以高材为尹所忌,痍死洛阳狱中。
②之纯以蓟州军事判官上书论天下事,道陵②奇之,诏参淮上军。
泰和中,朝廷无事,士大夫以宴饮为常。之纯于朋会中或坚坐深念,
咄咄嗟喈③,若有旦夕忧者。或问之故,之纯曰:“中原以一部族待
朔方兵,然竟不知其牙帐所在。吾见华人为所鱼肉去矣。”闻者讪笑
之,曰:“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
言邪?”未几,北方兵动,之纯从军还,知大事已去,无复仕进意。
贞祐末,尝召为右司都事,已而撰不用。
③希颜正大④初拜监察御史,时主上新即大位,宵衣阡食,思所
以弘济艰难者为甚力。希颜以为天子富于春秋,有能致⑤之资,乃拜
章言五事。大略谓精神为可养,初心为可保,人君以进贤退不肖为职,
不宜妄费日力以亲有司之事。上嘉纳焉。庚寅之冬,朔方兵突入倒回
谷,势甚张。平章芮公逆击之,突骑退走,填压溪谷间,不可胜算。
乘势席卷,则当名谢玄沈水之胜。诸将相异同,欲释勿追。奏至,廷
议亦以为勿追便。希颜上书,以破朝臣孤注之论,谓:“机不可失,
小胜不足保,天所予不得不取。”而主兵者沮之,策为不行。后京兆、
凤翔报北兵狼狈而西,马多不暇入衔,数日后知无追兵,乃聚而攻凤
翔,朝廷始悔之。至今以一日纵敌为当国者之恨。
④凡此三人者,行辈相及,交甚欢,气质亦略相同。而希颜以名
义自检,强行而必致之,则与二子为绝异也。盖自近朝,士大夫始知
有经济之学,一时有重名者非不多,独以献臣为称首。献臣之后,士
论在之纯;之纯之后,在希颜;希颜死,遂有人物渺然之叹。三人者
皆无所遇合,独于希颜尤嗟惜之云。
(有删节)
【注释】①卫绍王:金世宗第七子。②道陵:指金章宗。③嗟
嗜:叹息。④正大:金哀宗完颜守绪年号。⑤能致:语出《论语•学
而》:“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献臣雅以奇节自负()(2)而希颜以名义自检
()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有能致之资()
A资产B.条件C.资助D.作用
(2)而主兵者沮之()
A.沮丧B.诋毁C.阻止D.畏惧
16.对第②段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言邪?
B.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言邪?
C.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言邪?
D.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信邪?
17.把第③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大略谓精神为可养,初心为可保,人君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不宜
妄费日力以亲有司之事。
18.请结合第③段内容简要分析雷希颜的形象特点。
19.本文以大量篇目写高献臣、李之纯,除了为写雷希颜陪衬外,
别有意图。请结合以下材料及木文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意图。
【材料】
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版铭志尽趋其门……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即金朝)有天下……国亡史作,己所
当任。
——《金史•元好问传》
(元好问)《集》中碑志最多,直书所见所闻,论定一代,可与
欧阳公《五代史》并观。
——清・李祖陶《元遗山文选》
(五)(11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兴山水清远图记
赵孟^
①昔人有言:“吴兴山水清远”。非夫悠然独往有会于心者,不以
为知言。
②南来之水出天目之阳,至城南三里而近,汇为玉湖,汪汪且百
顷。玉湖之上有山,童童状若车盖者,曰车盖山。繇车盖而西,山益
高,曰道场。自此以往,奔腾相属,弗可胜图矣。其北小山坦迤,曰
崛山。山多石,草Kit瘦如牛毛。诸山皆与水际,路绕其麓,远望唯
草树缘之而已。中湖巨石如积坡陀,磊魂葭苇丛焉,不以水盈缩为高
卑,故曰浮玉。浮玉之南,两小峰参差,曰上下钓鱼山。又南长山,
曰长超。越湖面东与车盖对峙者,曰上下河口山。又东四小山,衡视
则散布不属,纵视则联若比鳞,曰沈长、曰西余、曰蜀山、曰鸟山。
又东壤,曰毗山。远树微茫,中突,若覆釜。玉湖之水,北流入城中,
合苔水于城东北,又北东入于震泽。春秋佳日,小舟沂流城南,众山
环周,如翠玉琢削,空浮水上,与虹低昂,洞庭诸山苍然可见,是其
最清远处耶。
材料二:
题江矶图卷后
柳贯
①此《江矶图》,淮阴袭圣予先生所作。余初见先生钱塘湖东,
年已七十馀,疏髯秀眉,顽身逸气,如古图画中仙人剑客,时时为好
事者吟诗作书画,韵度冲远,往往出寻常笔墨畦町之外。时余稚齿,
方出游诸公间,虽不敢牵率先生为之,而心实企慕焉。
②此图为弁阳周公谨作,公谨故家,多蓄法书名画。先生之死,
盖后公谨数年,而公谨之子孙今尽弃其所藏,余在燕尝见其三四。暨
来豫章,见《集古录》蒋洪仲家。今又从吁江周道益见此图。然不知
此尤物何以能无胫翼而飞行至是耶?钱塘故都未及百年,风流文物扫
地尽矣。独其书画之所存,犹可想见其仿佛,此固重夫揽古者之一慨
云耳。
20.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亲身经历与体悟是创作的重要条件。
B.材料一实写个人乘舟游历山水领略到清远之境。
C.材料二刻画了一位超凡脱俗极具创作个性的画家。
D.材料二交代了《江矶图》离奇的流传过程及价值。
21.材料一第②段在刻画山水景致方面独具特色,试作简要赏析。
22.作为题画之作,两文均不着意于画作本身,在写法上各具特
点,请结合上述材料作简要分析。
三、写作70分
23.根据要求写作。
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才能够成长为更新的自己。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023学年第二学期
学业质量调研
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明明如月,_o(曹操《短歌行》)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3)杜牧《阿房宫赋》一文中以夸张手法描述阿房宫内情形,
衬托阿房宜之宏大的诗句有“等句。
【答案】①.何时可掇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③.
李密④.歌台暖响⑤.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
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掇”期功”“融”舞”等。
2.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
是()
社会科学要给普通人提供观察世界、为人处世的办法,不是通过
简单的道德教化,而是通过分析。,
O可能会有大的图景,但没有所谓的规律。
①社会科学告诉你,其实没有什么很强的规律
②问题就解决了
③都在于自己怎么样去理解这个世界,怎么样主动地采取行动
④它不像自然科学,发现自然规律
⑤它可能是倒过来
A.④⑤①②③B.①④⑤②③C.④②⑤①③D.①②④⑤③
(2)小明同学拟就“崇明区清明节文化”展开专题调查,以下是
他制订的调查方案,请找出画线部分不适合的一处,并说明理由。
崇明区清明节文化调查方案
调查主题崇明区清明节文化调查
调查准备小组讨论交流,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调查内容。可查
资料:如地方志中用关介绍等。分小组展开访谈活动。拟写部分访
谈问题示例,如下:【甲】您印象中清明节期间最有意义的习俗是
什么?【乙】清明节烧纸钱绝对是一种陋习,您认可吗?清明节祭
祖在您家族中有那些典型的仪式?【丙】您感觉近年的清明节与您
小时候有什么差异?
调查过程【丁】调查过程做好笔录或录音,拍摄相关照片和视
频等;以图表等形式,适时对查阅的资料以及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
调查整理汇总、梳理材料;【戊】参考《乡土中国》等相关内容,
审阅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处,理由:O
【答案】(1)C(2)乙访谈问题中不应带有主观态度,应
保持中立态度/不宜做引导性提问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④句中的“它”指的是社会科学,而目然科学发现自然规律,然
后问题就解决了,所以④放在最前面,然后是②。③①都是在说社会
科学的特点,并且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殂反的,即⑤中所说的“倒
过来”,并且③是的主语是社会科学,承接⑤省略了主语,所以应是
⑤③①。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清明节烧纸钱绝对是一种陋习”中“绝对”表达了自己的一种
强烈的情感,所以本句话带有作者主观态度,而访谈问题中是不应带
有主观态度的,应保持中立态度或不宜做引导性提问。
所以,乙处是不合适的。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据说学术界盲人对“新闻自由”的概念提出质疑,认为我们只
能用“出版自由”的提法,不该说“新闻自由在他看来,新闻是个
名词,并不表示动作,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事实是客观存
在的,有什么自由不自由的问题呢?
②听到这种“新论”,笔者很有些愕然。
③对于已经约定俗成、广泛使用的概念,并不是不可以重新讨论。
但是像上面提到的那种说法、那种推理逻辑,却很让人困惑。因为循
着这一逻辑推论,我们岂不可以对一系列含有“新闻”二字的复合概
念提出同样的反问:既然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有什么讲不讲道德
的问题,何来“新闻道德”新闻伦理”之说?既然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它也不会有“律”与“不律”的问题,何来“新闻自律”新闻他律”的
说法?看来问题首先在于整个推理的大前提能否成立,即“新闻”究
竟是不是“事实”上。笔者原以为这一问题在新闻理论界是早已解决
了的,但是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此。我国新闻界一直有一些比喻性的
说法,诸如“新闻应该用事实说话"之类。我们还有一些早期出现的
把新闻说成是“事实”的定义,诸如“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
最近事实也”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等等。这些话都是在特定
条件下产生的,比喻性说法并不能代替科学的界定,早期的新闻定义
也难免有其局限性C
④其实稍作认真考察,就会明白新闻和事实是不能划等号的。事
实是独立于人体之外的客观存在,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或者说是运
动变化着的物质。既然如此,它是决不可能搬到人的嘴巴里来,也不
可能摆到报纸的版面上来的。新闻媒介报道了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实,
但是新闻媒介决不会像神话中的宝葫芦那样把这些事实都收进自己
的口袋里来的。口。前人所作的某些新闻定义,强调了新闻的本源是
事实,这是积极的,有助于克服新闻报道中一切违背事实真相的弊端,
但是随着传播科学和新闻理论的发展,人们正在把新闻的定义推向前
进。
⑤新闻不等于事实,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
看,新闻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它是有关客观世界最新变化的信息。我
们知道,客观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
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或表征,便是它展示给世界的信息。这是一
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自在信息。这种信息一旦被人类感知、认识,进
入了人类的认知系统,便转化为人类主观世界的认知信息,人类社会
就会对它进行综合、加工、储存或传播。一方面是客观世界(物质世
界)自在的信息,一方面是主观世界(精神世界)认知的信息,和这
种情况相对应,新闻这个概念也具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第一,它是
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信息这是独立于人体之外的客观存在
的新鲜信息,人们常说的“新闻事实”,实际上指的就是这类信息。
第二,它是被人类认识并加以传播的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信
息。这是经过人们感知、认识、加工、处理并且相互传告的东西,是
进入了人类传播过程(无论是一般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的新鲜信
息。我们新闻学所研究的主要是后面这一层面上的新闻及其传播规律。
⑥上面所说的是新闻的基本意义,除此之外,人们还经常在以下
几种意义上应用“新闻”这个词:指说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新闻报道、
指说特定的报道体裁、指说新闻事北、指说新闻活动或新闻工作。
⑦现在我们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的“新闻自由”上来。新闻既然不
等于事实,以“事实是客观存在“为由来否定“新闻自由”的提法,
显然无法成立。那么,“新闻自由”这个复合概念中的“新闻”二字究
竟指的是什么?从我们对“新闻”二字在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中的含
义所作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里的“新闻”指的不是客观世界自在的新
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也不是进入人类认识和传播领域的新闻信息;
它指的是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自由”指的是依法给予公民新
闻传播活动的自由C
(节选自张允若《新闻•事实•新闻自由》)
材料二:
“新闻自由”之说不通。
一、只有行为才有“自由、不自由”的问题。“言论”出版”是行
为,所以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要求和规定。“新闻”是名词,
不存在“自由、不自由”的问题。“喝茶”是行为,说“喝茶自由”是
通顺的。“茶水”是名词,说“茶水自由”就不通了。
二、“新闻”这个名词有三层涵意。第一层涵意“新近发生或变动
的事实”,那是客观存在,巳经发生的事,不存在“自由、不自由”
问题。如果指“新闻”的第二层涵意,新闻稿、新闻报道,只能说“新
闻报道自由"而宪法中的“言论自由”就包含了用口头或文字报道新
闻的自由。如果指“新闻”一词的第三层涵意,报纸的出版,宪法中
的“出版自由”就涵盖了。因此,不必列个含混不通的“新闻自由二
(节选自喻权域《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
3.下列推理与材料一第③段加点的“那种推理逻辑”存在同样
问题的一项是()
A.古典小说属于文学,《红楼梦》是文学作品,因此不必探讨《红
楼梦》的小说类型问题。
B.人物通讯属于纪实文学,纪实文学要求真实性,因此不必探
讨人物通讯能否虚构的问题。
C.戏剧都是遵循“三一律”的,“三一律”限定戏剧结构,因此
不必探讨戏剧的时长问题。
D.近体诗都是讲究格律的诗歌,讲究格律是有严格规定的,因
此不必探讨近体诗音韵问题。
4.下列最适合填入材料一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而不是新闻本身。B.新闻媒介收集的事
实才是新闻本身。
C.事实通过媒介报道而成为新闻本身。D.新闻媒介报道新闻
的本源而非事实。
5.能够依据以上材料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依据材料一,采用比喻性说法界定概念自然会有局限性。
B.依据材料一,认知系统是新闻事实进入传播过程的关键。
C.依据材料二,“自由、不自由”的话题不适合新闻领域。
D.依据材料二,宪法是“新闻自由”概念合理与否的标准。
6.材料一第③段引用多个新闻界的说法和定义,请简要分析其
在论述上的作用。
7.有人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仅仅是因为概念界定的不同,并无
根本分歧,因此,材料一针对材料二的批驳缺乏说服力。你是否认同,
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答案】3.C4.A
5.B6.第③段引用我国新闻界比喻性以及以“事实”为核心
的定义;分析其特定条件下定义的科学性不足及局限性;表明“新闻
是不是事实”的问题在新闻理论界尚未解决;从而追溯上文错误观点
产生的原因,暗示其推理的大前提以这些观点为基础的可能性;进而
表明大前提错误之下结论的错误性,增加批驳的力度。
7.参考示例一:我不认同这一看法。表面上看,二者仅仅是因
从不同词性界定“新闻”导致对“新闻自由”手法有争议。但是,概
念界定本身依然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材料一对材料二立论的大前提
进行辨析,否定“新闻”是“事实”的说法,进而否定这一推理过程,
批驳符合逻辑;其次,材料一从传播科学和新闻理论发展角度,界定
“新闻”内涵,更符合认知规律。因此,材料一的批驳是具有说服力
的。
参考示例二:我认同这一看法。材料二紧扣“新闻”概念的名词
性特征,否定“新闻自由”的说法;材料一从传播科学和新闻理论发
展角度,认为新闻具有行动性内涵,从而认为“新闻自由”是合理的。
二者的确是站在不同的概念界定方式之下分析问题,材料二否定的仅
仅是含混不通的“新闻自由”说法,并非新闻传播“自由”本身,只
是认为有“出版自由”等相关词语涵盖即可。因此,材料一的批驳缺
乏说服力。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逻辑推理的判断能力。
“那种推理逻辑”指的是“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事实
是客观存在的,有什么自由不自由的问题呢?“,这是一个三段论推
理,但这个推理中“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个大前提有错误,
缩小了概念内涵,因此推理存在问题。
A.“古典小说属于文学”中两个概念是包含关系,“文学”大于“古
典小说”,因此“《红楼梦》是文学作品”不等于《红楼梦》一定是古
典小说。
B.“人物通讯属于纪实文学”中两个概念是包含关系,“纪实文学”
大于“人物通讯”,因此“纪实文学要求真实性”不能推出“人物通
讯不能虚构二
C.",三一律'限定戏剧结构,,中的“三一律”是指时间、地点和
行动的一致,“‘三一律’限定戏剧结构”这个大前提缩小了概念内涵,
而且“时长”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因此推理存在问题。与“那种推
理逻辑”存在同样问题。
D.“格律"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音
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结论存在问题。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梳理思路的能力。
此处在谈论“新闻”与“事实”的关系,前面讲的是“新闻和事
实是不能划等号的二并且以“新闻媒介决不会像神话中的宝葫芦那
样把这些事实都收进自己的口袋里来的”来论证;此处为下一层次,
由后文“前人所作的某些新闻定义,强调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这是
积极的”可知,这里在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故选A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采用比喻性说法界定概念自然会有局限性”错,原文“我国
新闻界一直有一些比喻性的说法,诸如‘新闻应该用事实说话'之
类……这些话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比喻性说法并不能代替科学
的界定,早期的新闻定义也难免有其局限性”,只是说早期在特定条
件下产生的一些说法难免有局限性,不能推出采用比喻性说法界定概
念自然会有局限性C
C.自由、不自由'的话题不适合新闻领域”错,原文"‘新闻'
是名词,不存在'目由、不自由’的问题”,选项把“新闻”这个概念
偷换成了“新闻领域”,推理错误。
D.“宪法是‘新闻自由'概念合理与否的标准”错,原文“如果
指'新闻’的第二层涵意,新闻稿、新闻报道,只能说'新闻报道自
由'而宪法中的‘言论自由'就包含了用口头或文字报道新闻的自由。
如果指‘新闻’一词的第三层涵意,报纸的出版,宪法中的'出版自
由'就涵盖了。因此,不必列个含混不通的‘新闻自由'",是在解释
“新闻”这个名词的后两层涵意,宪法中的某些词已经涵盖了其中的
意思。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6题详解】
木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作用的能力。
第一个新闻界的说法,“我国新闻界一直有一些比喻性的说法,
诸如'新闻应该用事实说话'之类",第二个“我们还有一些早期出
现的把新闻说成是‘事实’的定义,诸如‘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
意之最近事实也''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等等“,可见第③段
引用我国新闻界比喻性以及以“事实”为核心的定义;
再看得出的结论,“这些话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比喻性说
法并不能代替科学的界定,早期的新闻定义也难免有其局限性“,分
析其特定条件下定义的科学性不足及局限性;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讨论前面说的“看来问题首先在于整个推理的
大前提能否成立,即‘新闻'究竟是不是‘事实'上",表明“新闻
是不是事实”的问题在新闻理论界尚未解决;
而讨论“新闻是不是事实”是因为第①段有人“对'新闻自由'
的概念提出质疑”在他看来,新闻是个名词,并不表示动作,新闻指
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有什么自由不自由的问
题呢?“,第③段引用这些说法推出“新闻是不是事实”的问题在新闻
理论界尚未解决,从而追溯上文错误观点产生的原因,暗示其推理的
大前提以这些观点为基础的可能性;
既然大前提存在问题,那么大前提错误之下结论就有错误性,这
样就增加批驳的力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参考示例一:我不认同这一看法。
二者确实对概念的界定不同,材料二认为“‘新闻’这个名词有
三层涵意”,第一层涵意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既然
“,那是客观存在,巳经发生的事“,就不存在
“自由、不自由”问题。材料一则认为“新闻这个概念也具有两个层
面上的含义”,“第一,它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信息……第
二,它是被人类认识并加以传播的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信
息。……我们新闻学所研究的主要是后面这一层面上的新闻及其传播
规律”,从而认为“新闻既然不等于事实,以'事实是客观存在'为
由来否定'新闻自由’的提法,显然无法成立,表面上看,二者仅
仅是因从不同词性界定“新闻”导致对“新闻自由”手法有争议。但
是,概念界定本身依然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材料一对材料二立论的
大前提进行辨析,否定“新闻”是“事实”的说法,进而否定这一推
理过程,批驳符合逻辑;
其次,材料一”新闻这个概念也具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第一,
它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信息……第二,它是被人类认识并
加以传播的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信息。……我们新闻学所研
究的主要是后面这一层面上的新闻及其传播规律”,从传播科学和新
闻理论发展角度,界定“新闻”内涵,更符合认知规律。因此,材料
一的批驳是具有说服力的。
参考示例二:我认同这一看法。
材料二认为“,新闻'这个名词有三层涵意”,第一层涵意是“新
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既然“,那是客观存在,
已经发生的事“,就不存在“自由、不自由”问题。紧扣“新闻”概念
的名词性特征,否定“新闻自由”的说法;
材料一“新闻既然不等于事实,以'事实是客观存在'为由来否
定'新闻自由’的提法,显然无法成立……这里的‘新闻'指的不是
客观世界自在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也不是进入人类认识和传播
领域的新闻信息;它指的是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自由'指的
是依法给予公民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从传播科学和新闻理论发展
角度,认为新闻具有行动性内涵,从而认为“新闻自由”是合理的。
二者的确是站在不同的概念界定方式之下分析问题,但材料二
“如果指'新闻'的第二层涵意,新闻稿、新闻报道,只能说'新闻
报道自由'而宪法中的'言论自由'就包含了用口头或文字报道新闻
的自由。如果指'新闻'一词的第三层涵意,报纸的出版,宪法中的
'出版自由'就涵盖了。因此,不必列个含混不通的‘新闻自由
否定的仅仅是含混不通的“新闻自由”说法,并非新闻传播“自由”
本身,只是认为有“出版自由”等相关词语涵盖即可。因此,材料一
的批驳缺乏说服力C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刘梅花
①“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
②那也不一定c所有的艺术,就是为了留住印象。
③河西走廊,那些层层叠叠的旧光阴,被壁画、木简、羊皮经卷、
莎草纸、绢书、碑刻、木俑陶俑一一拓在墙壁,藏于流沙。在千年后
的时光里,渐次与后世人遇见。
④喏,这是你们的过去。敦煌壁画说。天梯山大佛说。凉州木简
说。西夏石碑说。胡腾舞俑说。旧光阴显现在纸上,墙壁上,雕塑上。
它是真实的,亦是虚幻的。
⑤河西走廊,千年前的太阳和今天的太阳一样,热烈,直白,把
中原诗人的衣袍晒干。风逃到沙漠,不吹。诗人们一边写凉州词,一
边看大街小巷踏舞而歌的人群。
⑥那时候的我呢?是凉州小巷里烧火的小丫头?是酒泉酒肆里
打酒的伙计?也许,有可能还是敦煌洞窟里的画师呢。反正,都不一
定。
⑦但是,无论怎么样,二月初和七月初的河西走廊,我们都在跳
“苏幕遮”的舞蹈c什么是“苏幕遮”呢?
⑧敦煌文献记或:“粟三斗……二月八日郎君踏悉磨遮用J意思
是参加“苏幕遮”的男儿能得到粟米三斗,或者说,粟米换酒,给踏
舞者饮用。喝了酒,跳舞才能狂放。天大地大,任凭我恣意舞蹈c时
光深处,文人又记下一笔:“七月,民间于盛暑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
戏……男女无昼夜歌舞。七日乃停J
⑨大街小巷挤满人,擂鼓的,奏乐的,呐喊的,跳舞的,泼水的。
彪悍的男人戴着“大头仙人”面具一一脸大,深目,高鼻子,头顶椎
发,耳垂大环,踏舞高歌。女人戴着“苏幕遮”帽,身姿婀娜,衣袂
飘飘。
⑩人声鼎沸。鼓乐声,舞步声,嬉闹声「苏幕遮”舞步粗犷奔放,
跳跃腾踏,急促旋转,充满力量感。我在鼓镇铃齐鸣的欢腾中,把怀
中的水囊抡起来,一囊清水泼向载歌载舞的人群。如果我逃得慢,也
会被别人泼水。我们的“苏幕遮”也算是泼水节,彼此泼洒嬉戏。
跳舞的女子,涂了胭脂,点了红唇,青黛画眉。被清水洒泼,
女子的衣裳被泼湿,妆容被泼湿,脸上的水珠滴滴答答。于是,她们
戴上“苏幕遮”继续跳舞戏水。“苏幕遮”是一种涂了油的宽檐笠帽,
挡住劈面泼来的清水。这个帽子的名字,成了舞会的名字。
光阴漫漫,这样的印象投到木简上,投到莎草纸上,诗人写下
四个字:“泼寒胡戏。"
那么“苏幕遮”舞会跳个什么意思呢?慧琳《一切经音义》卷
四十一《苏莫遮冒》云:“亦同'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
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
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
或持罗缩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
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
但是我想,古人仅仅就是想找个由头跳舞。驱鬼时跳,祭天时
跳,过年过节也要跳。古人心里藏着万水千山,不跳舞就不足以表达
似的。他们的身体在舞蹈,灵魂在舞蹈,声音也在舞蹈。
那时候,凉州七里十万家。如果我不泼水,就在骆驼巷里跳苏
幕遮。我梳了半翻发髻,发髻高耸如翼,向一边倾斜。我穿什么好呢?
和敦煌壁画里的那些女子们一样,圆领紧身窄袖衫,长裙披帛,脚穿
乌靴,都很好看。
“路上灌水相泼,鼓舞跳跃而索寒。”这场狂欢中,我也一定有
“苏幕遮”帽的,也许跳舞跳得比谁都好,会得到奖励。我坚信,千
年前的河西走廊有一个重复的自己。
在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达之时,就用舞蹈来呈现。做梦穿越到千
年前的苏幕遮舞会,我在梦中哈哈大笑,在人群中踏歌而舞,腾挪跳
跃,一只手还牵着长角山羊。我的“苏幕遮”帽子呢?我的拽地长裙
是什么颜色呢?
“真实的或者虚构的印象,直至在睡梦里都连续不断的印象。”
醒来后读到这句话,想了好久。是苏幕遮在我的梦里,还是我在苏幕
遮的梦里?或者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为什么千年时光,梦中瞬间即可
抵达?
为什么要想起千年前的苏幕遮,追溯那久远的时空呢?因为舞
蹈啊,舞蹈。春天了,稻草人在田野里舞蹈,鸟群在湖泊里舞蹈,小
兽在山顶舞蹈。千年后的我们在广场里舞蹈。
想起先祖,他们在哪里舞蹈?他们的胡腾舞,西凉乐舞,面具
舞,是以怎样的舞步踩出河西走廊的烟尘?我沉浸在想象里,沉浸在
一个远古的苏幕遮舞会里一一那点着火把的夜色里,舞姿摇曳,歌声
高亢,鼓点急促。这些已经从时光中消失了的印象。河西走廊的历史
浩大辽远,单单是想一遍苏幕遮就想累了。
我们接受到先祖的信息,是文字,是壁画,是雕塑,是木刻陶
俑。这些东西是一种感觉,传递着失去的印象,折射出时光的某一刻,
一个切面。
一群人的舞蹈,就是为了打破独自一人的孤独感,把内心感觉
到的情绪,通过肢体表达出来。听,那些破空而来的古凉州歌谣:“日
月空中转,亮光地上留。河水漫土地,牲畜膘肥胖。君子住凉州,歌
声扬四方……”
(有删节)
8.有人认为第④段语言简单重复,缺乏表现力,请对此作简要
评析。
9.文中使用大量问句,请根据作用的不同进行分类并简要分析。
10.第⑥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11.校刊征集以下专栏主题的文章,你认为本文更适合哪一主题
并简述理由。
(1)地域文化的前世今生(2)艺术遗存的现实意义
【答案】8.我不认同这一观点。本段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文化
遗存以人格,建构起敦煌文化遗存与现代人之间对话的情境,营造一
种亲切的现场感;以排比形式,让敦煌典型的文化遗存依次参与对话,
呈现遗存的形式,体现出文化遗存的丰富、形式的多样;整段文字以
短句为主,语言平实,语气连贯,具体全面地表现层叠的旧光阴在艺
术中留存下的印象C
9.示例
类型例句作用
引发朕想类“那时候的我呢?是凉州小卷里烧火的小丫头?是
酒泉酒肆里打酒的伙计?"我穿什么好呢?'"我的‘苏幕遮'帽子呢?
我的拽地长裙是什么颜色呢?”丰富想象中我的形象,引发读者的联
想与想象。
行文线索类”什么是“苏幕遮”呢?“那么‘苏幕遮'舞会跳个
什么意思呢?”“想起先祖,他们在哪里舞蹈?他们的胡腾舞,西凉
乐舞,面具舞,是以怎样的舞步踩出河西走廊的烟尘?"这类问句串
联起对“苏幕遮”相关文化的记录与思考,起到线索的作用。
深化主旨类”是苏幕遮在我的梦里,还是我在苏幕遮的梦里?
或者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为什么千年时光,梦中瞬间即可抵达?”引
发读者对文化意义的思考,深化文章主旨。
10.第⑥段以连续的追问形式想象自己在历史中的身份,由上文
置身现代的河西走廊转入对历史身份的想象;为下文由实转虚奠定基
础,以虚拟的形式呈现自己对“苏幕遮”舞蹈的想象。从而,使上文
历史的遗存信息与身临其境的虚拟感受结合,更加深刻地揭示苏幕遮
舞蹈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深化文章主题。11.参考示例一:选择
(Do本文通过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原河西走廊一带“苏幕遮”舞
蹈,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并借助想象还原这一舞蹈的形式以及流行
的盛况。符合主题内涵,尽管方式独特,但是文本对地域舞蹈文化进
行了充分的介绍,并未更多挖掘苏幕遮的现实意义。
参考示例二:选择(2)o敦煌的艺术遗存文献清晰地记录了过去
的岁月、能够促进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还原与思考;敦煌艺术带给作者
回顾历史的灵感,表现作者对舞蹈文化一脉相承精神的思考,引发人
们对艺术背后的精神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的思考。文章并非单纯呈现苏
幕遮这一地域文化的特征。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明确不认同这一观点。
“喏,这是你们的过去。敦煌壁画说……二本段让文化遗产对
人类说话,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文化遗存以人格,建构起敦煌文化
遗存与现代人之间对话的情境,读来亲切,极富代人感,营造一种亲
切的现场感;
“敦煌壁画说c天梯山大佛说。凉州木简说。西夏石碑说。胡腾
舞俑说”,这几个句子都是“……说”的句式,构成排比形式,让敦
煌典型的文化遗存依次参与对话,呈现遗存的形式,壁画、大佛、木
简……体现出文化遗存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启人想象;
“敦煌壁画说。天梯山大佛说。凉州木简说。西夏石碑说”埼壁
上,雕塑上。它是真实的,亦是虚幻的”都是短句,“这是你们的过
去”旧光阴显现在纸上“相对是长句,整段文字以短句为主,语言平
实,语气连贯,读来朗朗上口,内容上具体全面地表现层叠的旧光阴
在艺术中留存下的印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疑问句式不同作用的能力。
疑问句的作用一般为行文线索、引人联想、深化主旨等,据此筛
选分析即可。
引发联想类。“那时候的我呢?是凉州小巷里烧火的小丫头?是
酒泉酒肆里打酒的伙计?"我穿什么好呢?我的‘苏幕遮'帽子呢?
我的拽地长裙是什么颜色呢?"这些文句都是围绕“我”产生的,设
想“我”在不同的时空的状态,丰富想象中我的形象,引发读者的联
想与想象。
行文线索类。”什么是“苏幕遮”呢?"那么‘苏幕遮'舞会跳个
什么意思呢?”“懑起先祖,他们在哪里舞蹈?他们的胡腾舞,西凉
乐舞,面具舞,是以怎样的舞步踩出河西走廊的烟尘?”这些问句围
绕“苏幕遮”等舞蹈产生,其间介绍对“苏幕遮”相关文化的记录与
思考,这类问句串联起对“苏幕遮”相关文化的记录与思考,起到行
文线索的作用。
深化主旨类。“是苏幕遮在我的梦里,还是我在苏幕遮的梦里?
或者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为什么千年时光,梦中瞬间即可抵达?”这
些句子意蕴丰富,把苏幕遮引向时光流转的历史长河,引发读者对文
化意义的思考,深化文章主旨。
10题详解】
木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
分析文段作用可从文段自身内容,和上下文的联系,以及主旨的
角度考虑。
“那时候的我呢?是凉州小巷里烧火的小丫头?是酒泉酒肆里
打酒的伙计?",第⑥段以连续的追问形式想象自己在历史中的身份。
前文说“河西走廊,千年前的太阳和今天的太阳一样……”,由上文
置身现代的河西走廊转入对历史身份的想象,拓展了文章内容;
后文有“但是,无论怎么样,二月初和七月初的河西走廊,我们
都在跳“苏幕遮”的舞蹈。什么是‘苏幕遮'呢?",行文由“我”
而“我们”,一系列的疑问为下文由实转虚奠定基础,以虚拟的形式
呈现自己对“苏幕遮”舞蹈的想象。
问句的插入,把历史的遗存信息与身临其境的虚拟感受结合起来,
文化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创造了生动鲜活的文化。从而更
加深刻地揭示苏幕遮舞蹈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深化文章主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把握文章主题要把握行文思路,抓住关键文段分析主要内容,归
纳主旨。
选择“地域文化的前世今生”。“河西走廊,那些层层叠叠的日光
阴,被壁画、木简、羊皮经卷、莎草纸、绢书、碑刻、木俑陶俑一一
拓在墙壁,藏于流沙”“二月初和七月初的河西走廊,我们都在跳'苏
幕遮'的舞蹈”他们的胡腾舞,西凉乐舞,面具舞,是以怎样的舞步
踩出河西走廊的烟尘……河西走廊的历史浩大辽远,单单是想一遍苏
幕遮就想累了”“七月,民间于盛暑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男女
无昼夜歌舞。七日乃停。”大街小巷挤满人,擂鼓的,奏乐的,呐喊
的,跳舞的,泼水的“,本文通过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原河西走廊
一带“苏幕遮”舞蹈,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并借助想象还原这一舞
蹈的形式以及流行的盛况;
“地域文化的前世今生”符合主题内涵。文章以介绍苏幕遮舞蹈
为主介绍河西走廊的地域文化,尽管方式独特,但是文本对地域舞蹈
文化进行了充分的介绍,从形式到内容,从参与度到人们的精神状
态……其间并未更多挖掘苏幕遮的现实意义。故更适合以“她域文化
的前世今生”为主题。
选择“艺术遗存的现实意义二"喏,这是你们的过去。敦煌壁画
说。天梯山大佛说。凉州木简说。西夏石碑说。胡腾舞俑说。旧光阴
显现在纸上,墙壁上,雕塑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
遮冒》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敦
煌的艺术遗存文献清晰地记录了过去的岁月、能够促进人们对历史文
化的还原与思考;
“为什么要想起千年前的苏幕遮,追溯那久远的时空呢?因为舞
蹈啊,舞蹈。春天了,稻草人在田野里舞蹈,鸟群在湖泊里舞蹈,小
兽在山顶舞蹈。千上后的我们在广场里舞蹈……想起先祖,他们在哪
里舞蹈?他们的胡腾舞,西凉乐舞,面具舞,是以怎样的舞步踩出河
西走廊的烟尘……我们接受到先祖的信息,是文字,是壁画,是雕塑,
是木刻陶俑。这些东西是一种感觉,传递着失去的印象,折射出时光
的某一刻,一个切面”作者由敦煌艺术想到曾经,想到现在,想到艺
术的传承。敦煌艺术带给作者回顾历史的灵感,表现作者对舞蹈文化
一脉相承精神的思考,引发人们对艺术背后的精神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的思考。
文章并非单纯呈现苏幕遮这一地域文化的特征更多的是对艺术
遗存的现实思考。
(三)(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2.下列关于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言南溪得雪之难得,抒发发自然美景的赞叹。
B.颔联以“独自”探寻的描述,暗含无人相伴的遗憾。
C.颈联化用前人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并深化作者情感。
D.尾联以拟人手法写暮鸦,巧妙营造物我交融的意境。
13.以下是针对本诗主题的讨论,请你参与讨论,说说自己的看
法。
A:我认为本诗以表现作者生活的闲适为主要基调。
B:我不认同你的看法。我认为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现
状的忧虑。
【答案】12.B13.参考示例一:我认为应为“闲适诗"。由
诗题可见作者于微雪次日往南溪观景小酌,流连至晚,可见沉醉于自
然之中,有淡泊闲适之趣;从诗歌内容看,前两联极言对雪景的赞叹
以及观景的急切,早起观雪足见其雅兴之高;尽管颔联略及穷困的百
姓难堪的窘境,但是,其雅兴并未消除,在暮鸦惊飞雪花飘落中余兴
悠长。由此可见,整首诗歌更多表达的是作者在大自然中的闲情雅致,
归于“闲适诗”更好。
参考示例二:我认为应为“讽喻诗”。诗歌颈联刻画了百姓破屋
难眠、饥饿无语的困窘状态,抒发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与怜悯,引发对
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诗人赏雪的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二零二四年度金融机构信托借款合同范本页23篇
- 2025采购煤炭合同范文
- 2024年科研试验劳务分包合同样本
- (立项审批)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车间承包合同模板 车间承包合同范本
- 车辆升降机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电子用塑胶制品家用塑料制品生产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蚁群算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2025公司给的装修合同范本
- 2025服装买卖合同范本
- 天猫食品委托加工协议合同书x
- 露营基地项目投资计划书
- 烹饪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 制冷压缩机安全操作规程范文
- 风电工程施工合同
- 初中历史考试试题答题卡模版
- 新技术申报书(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宫颈出血中的应用)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考试试题
- 核磁移机施工方案
- 伴瘤内分泌综合征
- 6SE70变频器使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