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城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材料二: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胥”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孔子年轻时,正是从“胥”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傧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胥”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儒”,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要求。B.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C.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D.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称为儒。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释“儒”的涵义。B.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角度梳理了“需”“胥”与“儒”的关系。C.“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相同。D.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3.下列孔子的言论中,最能体现“儒”职业特点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不同认识,请简要分析。5.《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根据材料,试找出能够证明这一学说的依据。【答案】1.B2.D3.D4.材料一: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材料二:“儒”,实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5.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襄礼,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儒”的内涵及其演变。材料一通过梳理“儒”的职业起源,强调其早期作为祭祀师和丧礼主持的角色,及孔子对其道德要求。材料二则通过文字音义变迁,展示“儒”与“需”“胥”的关联,暗示儒家的文化传承。两者共同突显“儒”从术士到文化传承者的演变过程。【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错,原文是“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曲解文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错,根据“‘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可知,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儒家发展兴起的过程。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根据“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儒”这一职业强调礼乐。A.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强调仁。B.意思是“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强调义。C.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强调文、质双修。D.意思是“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强调礼。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可知,材料一认为,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根据“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材料二认为,“儒”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二“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可知,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根据材料一“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知,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根据材料一“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材料二“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可知,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根据材料二“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可知,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巨翅老人(节选)加西亚·马尔克斯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①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凉毛巾敷在生病孩子的头上,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愕地望着倒在地上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他们叫来了一位能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②“他是一个天使,”她告诉他们说,“我可以肯定,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老了,结果被雨打落在地上。”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整整一下午,佩拉约拿看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半夜,孩子醒了,烧退了,想吃东西了。于是两口子大发慈悲,决计把天使放走。但是,当他们趁着晨曦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到左邻右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逗天使玩儿。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开,惊动了贡萨加神父。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③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他那副可怜的模样与高贵的天使毫无共同之处。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院子里便像熙熙攘攘的市场一般。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好奇的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里。佩拉约和埃利森达雨提多高兴了,因为不到一个星期,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钱,而等着朝圣的香客已经排得一眼望不到边了。这时,有人在村里搞了一个巡回展出,展出的是一个由于违背父母之命而变成蜘蛛的少女。看蜘蛛的门票不仅比看天使的门票便宜,而且允许观众就她的痛苦遭遇提出任何问题,还允许颠来倒去地观察她,好让所有的人都不怀疑这桩可怕的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④最叫人揪心的还不是她那离奇的外表,而是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经历时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当她几乎还是一个小姑娘时,有一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跳了一宿舞从森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而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空无一人,只有螃蟹在屋里到处爬。房东两口子对此毫不惋惜。他们用收的门票钱造了一幢两层的住宅,有阳台花园,门槛修得高高的。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天使不仅熬过了那个严酷的冬天,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恢复了,在十二月份,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一天早上,埃利森达正在切洋葱片准备午饭,似乎觉得一阵海风吹开了阳台门的插销,刮进屋里。于是她从窗口探出头去,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他十分笨拙,结果把菜地弄得一塌糊涂,那翅膀在阳光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后,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述了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的潮湿、死寂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B.埃利森达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消失不见,长出一口气,这一描写表现了埃利森达对老人离去感到轻松畅快的心理。C.贡萨加神父七点前赶到,首先重温一遍教义,又用拉丁语向老人问候,表现了神父的认真负责、善良谦卑。D.文中叙述了巨翅老人降落人间、最后飞离小镇等故事,同《百年孤独》一样,都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句中“蠕动”“呻吟”等动词的使用,让读者能真切地想象出一个痛苦的、落难的、行动不便的老人形象。B.第②句中“可以肯定”“为你们的孩子来的”等语句可推断巨翅老人虽然年老,但仍然想尽一个天使的职责。C.故事虽然荒诞,但第③句中这一细节描写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得益于文章描写逼真详尽,场景具体,情感表达真实。D.从第④句中可得知人们不再关注巨翅老人转而去关注蜘蛛少女仅仅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表情更具真实性。8.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观点在老人身上得到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孤独的巨翅老人”的。9.有人评价“小说魔幻的叙述中暗含冷峻的批判”,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6.C7.D8.①生动细致的外貌描写(神态、动作也可)。巨翅老人是落难的天使,他悲惨、弱小、无力,为救助孩子而降临,但完全不被众生同情,一直是孤独的。②众生的衬托。他们对天使的亵渎甚至伤害体现出人类的愚昧、贪婪、自私。人们内心麻木不仁,信仰缺失,最终造成巨翅老人灵魂的孤独。③想象夸张。想象奇特,叙事夸张。把巨翅老人想象成是天使降临人间,却受到难以想象的逼迫嫌弃,直到振翅离开,他一直是孤独的。④情节发展中表现。一开始被佩拉约夫妇俩扔到鸡笼并成为其挣钱的筹码,后被嫌弃一度再被冷落,直到离开也只是解决了他们的负担。整个叙事中老人都是孤独的9.①运用荒诞、夸张、变形等手法,对老人翅膀、蛛形少女等描写增强了小说的魔幻特色,借老人和少女的善良、不幸反衬现实世界的扭曲;②离奇的情节,天使坠落与飞离人间、人们的热衷追捧、蜘蛛少女的故事等情节荒诞离奇,展现小镇人们精神上的愚昧、空虚、冷漠和孤独;③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天使象征善良、神圣,佩拉约、贡萨加神父等人隐喻了社会各阶层人物,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和批判。【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能力。C.“表现了神父的认真负责、善良谦卑”错,原文“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可知小说里神父代表了以教皇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在确认天使身份这件事上神父持教条主义且又滑稽可笑,并非“认真负责”;而且临走时他还“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可见他并不善良谦卑,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D.“仅仅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表情更具真实性”错。人们放弃欣赏长翅膀的老人,转而关注蜘蛛少女,是因为他们已经消遣够了老人,且少女巡展票价更便宜,更重要的是少女详细的自述让他们能更愉快地欣赏到“展品”的痛苦。这充分揭露出他们内心的冷漠与麻木。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能力。①生动细致的外貌描写(神态、动作也可)。老人是一个落难的天使,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展现了他的悲惨、弱小和无力,如“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老了,结果被雨打落在地上”,他为救助孩子而降临,但完全不被众生同情,他被关进鸡笼,被佩拉约夫妇当做赚钱的工具,被众人围观甚至侮辱,完全不被众生同情和关怀,直到他振翅离开的那一刻,落难天使都是孤独的。②众生的衬托。“佩拉约拿看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天使得不到众人的理解和起码的同情与尊重,他被佩拉约关进鸡笼供人参观,人们愚昧、贪婪、自私,他们亵渎甚至伤害这位老天使,人们的行为体现出空虚、麻木、信仰缺失,是他们最终造成巨翅老人灵魂的孤独。③想象夸张。把老人想象成一位坠落在人间的天使,然而他却得不到天使的待遇,反而被当做敛钱的工具,供人参观,取笑,侮辱甚至伤害,“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把巨翅老人想象成是天使降临人间,却受到难以想象的逼迫嫌弃,直到振翅离开,他一直是孤独的。④情节发展中表现。一开始被佩拉约夫妇俩扔到鸡笼并成为其挣钱的筹码,“佩拉约拿看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后来一个变成蜘蛛的女孩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老天使被嫌弃一度再被冷落,“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直到离开也只是解决了他们的负担,“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整个叙事中老人都是孤独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运用荒诞、夸张、变形等手法,对老人翅膀、蛛形少女等描写增强了小说的魔幻特色,比如描写天使老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描写少女“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老人是为救助孩子而来,少女是被一道闪电劈中变成蜘蛛,他们或者善良或者不幸,但却都得不到同情和救助,老人被围观甚至伤害,少女也同样成了人们的消遣万物,借老人和少女的善良、不幸反衬现实世界的扭曲;②离奇的情节,故事描写天使老人“被雨打落在地上”,第二年春天“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最后飞离人间;而面对这样的天使,人们的热衷追捧“左邻右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逗天使玩儿。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蜘蛛少女“有一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跳了一宿舞从森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故事情节荒诞离奇,展现小镇人们精神上的愚昧、空虚、冷漠和孤独;③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天使为救助孩子而来,象征善良、神圣,佩拉约把天使关起来敛钱、贡萨加神父装模作样与天使交流,这些人隐喻了社会各阶层人物,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和批判。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材料二: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动词,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相同。B.“与”,动词,结交,亲附。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相同。C.“而”同“尔”,与《促织》“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中的“而”用法相同。D.“顿首”在古代拜礼中是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一种礼节,与“稽首”“叩首”一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认为治理国家要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能让田地荒芜。B.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说明他尚未理解管仲的意思。C.咎季墙坏不修,晋文公深受启发,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修建也不准妨碍农事。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要重视百姓,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2)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14.粮食问题自古就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的根本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这一观点体现在何处。【答案】10.CEG11.D12.C13.(1)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治理。(2)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无边无际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14.材料一认为,增产粮食乃是君王执政根本大事,是君王的重大任务,是发展人口的途径,是治国的根本道路。材料二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君王进行营建宫室,不应该干扰农时。【解析】【导语】材料一强调粮食(粟)的丰歉直接影响国家的富强和安全,治理者需引导百姓务农,禁绝不必要的工艺制造。材料二指出治国之道在于先富裕百姓,再教化他们,并强调国君以百姓为重,治理策略应从民生出发。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粮食生产在国家政策中的重要性,是政权稳固和社会发展的基石。【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为……者”是从事……的人,“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后面C处断开;“而”字连接“一日作”和“五日食”,中间不断开,“食”后E处断开;“农夫终岁之作”是主谓结构,“作”后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都是“称王”。句意: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先攻破秦国的咸阳的让他称王。B.正确。都是“亲附、结交”。句意: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C.正确。都是同“尔”。句意:从西边扩建您的住宅。/你的父亲回来,自然要和你算账的。D.错误。“与‘稽首’‘叩首’一致”错。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毕恭毕敬的隆重大礼。叩首,旧时汉族交际礼仪,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一种较重的跪拜礼。句意:车夫在车后叩头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咎季墙坏不修”错,原文“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可见是咎季隔壁的老臣墙坏不修,不是咎季。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以”,因此;“为国”,治理国家;“富”,使……富裕。(2)“……者,非……也”,判断句;“以……为”,把……当作。“君”,名作动,当人君的。【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由“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可知,材料一认为,增产粮食乃是君王执政的根本大事,是君王的重大任务,是治国的根本途径。由“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粮食,能吸引人民,可知粮食是发展人口的途径。②材料二,“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充分体现了农业生产对于国家和百姓生存的至关重要性。如果君王在农时进行营建宫室等活动,会大量征调百姓参与劳作,导致农业生产被耽误,进而影响粮食的收成,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所以,百姓是国家的根基,若干扰农时使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就会引发社会不稳定。由“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可知,君王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使国家强大稳定;由“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可知,不干扰农时是获得百姓支持的重要举措之一。参考译文材料一: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很难治理。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治理。从前,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材料二:孔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本性不正的人最后肯定行为不正当,一开始就不够强盛的最后肯定会失败。河间献王说:“管子说当仓库充实时,人民会明白什么是礼节;当衣食丰裕时,人民会认识到光荣和耻辱。”谷物,是用来使国家昌盛,使百姓生活富足,使礼仪得以实行,使人心安定的。《尚书》五福当中把富裕作为开端,子贡问为政之法,孔子说:“使百姓富裕,富裕之后再进行教导,这就是治国之本。”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晋文公去见咎季,看到他的家庙紧靠在西墙下,晋文公说:“谁住在您的西边?”咎季回答说:“是君王的老臣。”晋文公说:“从西边扩建您的住宅。”咎季回答说:“我忠于职守,但比不上老臣的功劳,老臣的墙坏了却没有再修筑。”晋文公问:“为什么不修筑呢?”咎季回答说:“一天不种庄稼,一百天都得不到吃的。”晋文公出门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车夫,车夫在车后叩头说:“君王的英明,是群臣的幸福。”晋文公于是就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不准滥修宫室,以此妨害百姓的住宅。修建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16.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首联作者将秋风拟人化,写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实则是从秋风着墨,写自己与秋风别后重逢的心理活动,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且尾联“为君”二字,呼应开头,回称秋风是“君”,是对秋风的回答,也是感谢,由此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振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以物喻人)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解析】【导语】此诗通过描写秋风的到来,表现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自身衰老的无奈。起初的秋意浓厚引发对往昔的回忆,中间则感叹时光飞逝,最后将视野推向广阔天地,彰显出一种超越疾病的豁达与对理想的坚持。明快的情感流动中蕴含深刻的思考,展现出诗人晚年复杂的情感历程。【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B.“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错误。诗人在诗中只说“今听玄蝉我却回”,是借助“玄蝉”这一秋天的典型景物表明“秋”的季节特点,诗人并无表露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之意。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首联的情感是欣喜。“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而尾联呼应秋风“为君扶病上高台”,回称秋风是“君”,是对秋风的回答,也是感谢。诗人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颔联的情感是伤感。“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五更时分被凉风吹醒,听到熟悉的风声,意识到又是一年过去,而自己的容颜却在镜中显现出老态,展现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和感慨‌。后两联情感是振奋。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写战马思念边塞的秋草,拳曲的马毛因激动而抖动;猛禽雕望着高远的青云,困倦的眼睛突然睁开。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比喻自己虽然年老,但依然保持着对事业的热情和追求‌。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诗人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万古寂寞之愁,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鸿雁长飞光不度④.鱼龙潜跃水成文⑤.古来圣贤皆寂寞⑥.惟有饮者留其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鸿”“度”“文”“惟”。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对于过量吃糖所产生的诸多坏处,想必大家都

A

。因此,现代社会除了强调戒烟之外,戒“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想要戒掉对糖的念想,也实在困难。怎么办?专家说了,糖难戒也不能都怪你,实在戒不掉就与之和解吧。糖是人类生长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供给物质,(甲),就像车子跑起来需要加油一样。远古时期的人们,要想保证生命的延续就得尽可能多地获得“能量”,所以要不停地找东西吃。尽管当时还没有“糖”的概念,但是人们慢慢地从味蕾中总结出了经验——带“甜味”的食物似乎更“抗饿”。久而久之,就进化出品尝甜味的能力和对糖

B

的青睐,并且牢牢地刻在了基因里。①虽经时间的淬炼,②依旧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这些基因。③从这个角度讲,④人喜欢吃糖并非什么“坏习惯”,⑤也把“甜”不可能轻易地戒掉。甜蜜的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不得了,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因此,(乙),大脑都会自动浮现上次吃糖时的那种美好体验,并且层层递进,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鼓励下次继续吃糖、吃更多的糖。长此以往,无异于落下“甜瘾”:有事没事总想吃点或喝点甜的东西,而且吃得少了还不太满足。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光靠意志力控制是很难长期坚持的。既然如此,与其跟自己过不去,还不如正确认识糖的利弊,按科学的方式吃糖。让大脑“

C

”,以前人们钟爱含糖饮料或糕点,现在就改掉这个习惯,换成别的食物,或者多参加户外运动。重复做这些会让大脑逐步加深印象,慢慢缓解对糖的依赖。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综合运用了哪些语气?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将第三段中波浪线的内容改成整句。要求:准确表达,衔接自然,句式符合要求,不超过14个字。【答案】18.A.一清二楚(心知肚明)B.根深蒂固C.改弦更张19.综合运用了疑问、陈述、祈使(或商量)语气,引起读者对“戒糖”问题的思考,且语气亲切自然,带有婉商口吻,利于人们接受“与糖和解”的建议。20.②这些基因依旧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⑤也不可能轻易地把“甜”戒掉21.甲:人生存下去需要糖乙:每一次吃糖的时候/每次想起糖时/当下一次吃糖时22.正确识糖,科学吃糖/识糖求全面,吃糖重科学/用理性心态识糖,按科学方式吃糖/理性爱糖,全面识糖,科学吃糖【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使用成语的能力.A.前面的“想必”说明不需要说就清楚,由此可填成语“一清二楚或心知肚明”。一清二楚:指十分清楚、明白。心知肚明:心里明白但不说破,形容心中有数。B.前面“就进化出品尝甜味的能力和对糖的

青睐”,横线处需填写形容“青睐”程度的副词,由此可填“根深蒂固”。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C.后面的“现在就改掉这个习惯,换成……”句说明,需要改变方法,故可填成语“改弦更张”。改弦更张:指重新改换琴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变更方针、政策或做法。【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朗读语气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怎么办”,是疑问句,属于疑问语气,引起读者对“戒糖”问题的思考。“专家说了,糖难戒也不能都怪你”是陈述句,属于陈述语气,语气亲切自然,带给人心理安慰,利于人们接受建议。“实在戒不掉就与之和解吧”是祈使句,属于祈使语气,带有婉商口吻,利于人们接受“与糖和解”的建议。【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语病。第一处,②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把“这些基因”调整到“依旧”前面做主语;第二处,⑤句,语序不当,“把”字句要调整到否定词后面,修改为:也不可能轻易地把“甜”戒掉。【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后面的比喻句“就像车子跑起来需要加油一样”,是对甲处句子的喻体,横线处需要补充比喻句的本体,来表明“糖是人类生长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供给物质”,故可填:人生存下去需要糖。乙处:需要补充的是“大脑都会自动浮现上次吃糖时的那种美好体验”的条件状语,需要补充的状语结构可以是“每当……的时候”,具体内容是“吃糖时”,故可填:每一次吃糖的时候;或:每次想起糖时;或:当下一次吃糖时。【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把“正确认识糖的利弊,按科学的方式吃糖”改为整句,就是改完的句子整齐匀称、句子结构相类似,往往构成对偶、排比的修辞格。此句可以改为两个短语,保留核心词语“正确”“认识”“科学”“吃”及核心对象“糖”,选用的字数可以是四字、五字、六字,可合理增加词句,可修改为“正确识糖,科学吃糖”或“识糖求全面,吃糖重科学”“用理性心态识糖,按科学方式吃糖”,也可以改为三个短语,如“理性爱糖,全面识糖,科学吃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与自我抗争,经过痛苦的思想抗争,最终战胜自己,走向精神的复活;《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与命运抗争,历经艰辛,不甘沦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自然抗争,遭遇各种鲨鱼的五次攻击,舍命相搏,精疲力竭,最终拖着一副鱼骨回到港口;《百年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