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第21页,共21页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在当今社会,知识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唯一因素,学生的道德品行、身体素质等方面也都是衡量的标准。体育是基石,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魄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前提条件;智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水平;德育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美育是学生情感表达、丰富精神世界的有效保障;劳动教育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通过五育的渗透,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对文本的解读中不断地向学生传递文本背后的正能量、积极的精神,在渗透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学会欣赏美,发掘美,获得精神的满足。五育的渗透也将打破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中德育和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的开展,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递语文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过去教学往往重视智育的发展,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开展五育教育,学生可以在德育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同时通过美育活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并达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将五育与语文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③就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其主要包含四大层面的内容,即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始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过去许多人将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划分为三项目标,将三维目标这个整体割裂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整体发展。④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语文学科在五育中占据着关键性地位,四大核心素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整个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路径,同时也是学生重要能力形成的基础条件。就语言建构和运用而言,其主要关注语言知识的积累以及语言技能的运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量能够得到有效扩展。从而为五育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来看,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语文教学中,五育的融合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教材中呈现出的人物形象、鲜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美育,可以借助语文学习活动达到美育的目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使学生学会发现美、创造美。将五育融合,五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既包含了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容,同时也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语文学科与五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劳动教育可以将生活与语文连接起来,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思索、形成自己的劳动观,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五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包含了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容,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⑤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章通常为文质兼美的作品,此类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教学依据。⑥《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的小说体裁作品,文章以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讲述发生在鲁镇的祥林嫂身上的悲惨故事,该作品中主要使用了归乡结构。不论是丰富的精神内涵,还是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以及细致入微的语言,均能够对学生的智育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鲁迅所处的时代人民饥寒交迫,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在文中,鲁迅真实地展示了那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小说刻画了祥林嫂的悲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但是在摧残与迫害面前,祥林嫂抗争,坚强,追寻,用坚强的体魄生存。在当时动乱的社会中,国民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够在时代中生存下来,这对现今体育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小说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典型的旧时代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两次被迫逃到鲁镇做帮工,她勤劳朴实,在生活中任劳任怨,但在连续的打击和折磨下,状态大不如从前,被辞退后沦为乞丐。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了一个被迫害、践踏、摧残、愚弄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在祥林嫂这一劳动妇女形象中蕴含的劳动教育价值是非常丰富的,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感受到其身上的劳动精神,体会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思考旧时代的劳动,在收获劳动启示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是悲剧人物的典型,在通读教材后可以感受到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坚强”的性格以及面对命运的不幸表现出的“抗争、追寻”的品质,这是祥林嫂美好的一面,但是随着文本的深入发展,祥林嫂身上这些美好的品质都遭到了破坏直至毁灭。这一“美”的毁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要素,学生能够体会到祥林嫂的悲哀与痛苦,并进一步思考祥林嫂为什么的抗争,为什么会走向悲剧、走向失败,体会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寄予的深刻意蕴;借祥林嫂这一美好形象的毁灭来表现无意识的群众的愚昧和不觉悟,革命者的当下任务是对这些人进行思想启蒙。在鉴赏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祥林嫂命运的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人生、对人性、对时代背景的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从审美体验出发,逐步体验人物背后蕴含的精神品质,受到德育的感悟,最后走向心灵思考的美育过程。(摘编自熊琪《语文学科与五育融合的意义、要素与运用》,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语文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在当今社会,知识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唯一因素,学生的道德品行、身体素质等方面也都是衡量的标准。B.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融合五育与语文学科是关键,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递语文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整体发展。C.为了解决过去三维目标割裂的教育状况,可以将五育与语文学科融合,因为五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包含了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容,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D.《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是悲剧人物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坚强,面对命运的不幸表现出抗争和追寻,这是祥林嫂美好的一面,但后来都遭到了破坏直至毁灭。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通过对五育的意义——体育提高了身体素质、智育提高了实践水平、德育提高了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阐述引出论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五育教育。B.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的传承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语文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这可以用来证明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的不妥。C.第四段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整个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语言知识的积累以及语言技能的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经之路。D.第六段以《祝福》为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五育要素,更有力地证明了语文教学与五育融合的合理性。3.下列文章中,最有可能替代《祝福》成为材料论据的一项是()A.鲁迅《出关》 B.石钟山《望北哨所》C.茹志鹃《百合花》 D.郁达夫《故都的秋》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5.在“学习月”主题活动升旗仪式上,临沂一中校本部某班学生发表了以“语文学习的意义”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演讲稿中有如下内容记录。请结合材料及记录,为你今后的语文学习制定一则学习规划。1.语言的魅力并不只在于此,它可以承载人类无处安放的感情,让人类去书写勇气的赞歌,以及将无论是宏大的还是渺小的故事都流传到未来。2.个体的存在可能是绚烂的,但一定是短暂的,而文字可以承载着我们的思想,流传到更远的地方去。3.文字和语言可以跨越时空,让从未见面的人产生共振,就像是我和台下正在聆听的你,也许在很久很久之后我们也会化作宇宙中的尘埃,在时间长河中被忘记,但是至少在这个瞬间,我们通过语文,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心意上的相通,这就是奇迹,这就是语文的意义所在。【答案】1.B2.A3.C4.①论证思路清晰。运用“总分”的论证思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并加以论证。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了举例论证(《祝福》)、引用论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比论证(过去教学往往重视……)等方式,更具可读性。③论证语言严谨。如“就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等限制性语言,“不仅要……更应该……”等关联词,逻辑性强。5.示例:学习目标:①在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②感悟语言的力量,借助语文获得与他人的共鸣。学习方法:①与老师共同探讨对文本的解读,感受文本背后的正能量、积极的精神,在五育渗透过程中不断学会欣赏美,发掘美,获得精神的满足;②积极参与教师开展的五育教育,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提高审美能力;③立足教材,汲取其中包含着的大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④不局限于课内,在课外主动涉猎更多语文知识,与“文字和语言”为伴。【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语文教育与五育(德、智、体、美、劳)的融合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文章指出,传统语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而将五育融入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心灵成长。【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B.“融合五育与语文学科是关键”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提到“语文学科在五育中占据着关键性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融合五育与语文学科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体育提高了身体素质、智育提高了实践水平、德育提高了道德素质”过于绝对,原文对五育意义的阐述是“五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包含了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容,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此处将“有利于”改成了“……了”。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出关》主要是对老子形象和其出关事件的描写,虽然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但在体现体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五育融合要素相对不明显。B.《望北哨所》主要是围绕哨所军人的事迹展开,更侧重于军人的精神品质和情感,在五育融合体现上可能侧重于德育和智育部分,如军人的爱国精神等,但在劳动教育等方面体现不够全面。C.《百合花》丰富的精神内涵、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以及细致入微的语言均能够对学生的智育产生积极作用,战争时代需要国民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对现今体育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我”在包扎所工作的认真负责能让学生在收获劳动启示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小通讯员的牺牲和新媳妇的举措体现出来的青春美和人性美让学生体验受到德育的感悟,最后走向心灵思考的美育过程,因此可成为材料论据。D.《故都的秋》是散文,主要是对北平秋天景色的描写和作者情感的抒发,在智育方面可以体现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作者的文学风格,但在体育、劳动教育方面体现较少。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①论证思路清晰。文章运用了“总分”的论证思路,首段即点明“在当今社会,知识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唯一因素,学生的道德品行、身体素质等方面也都是衡量的标准”,明确五育各有其重要意义,进而引出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五育的话题,指出这样做能打破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弊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确立了论述的核心观点,此为“总”的部分。后续段落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围绕五育与语文学科融合这一核心观点展开分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符合“总分”的论证结构,使读者能迅速把握文章的论述脉络和核心要点。②论证方法多样。举例论证:文中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对其叙事视角、展现的时代背景、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体育、劳动教育、美育、德育等多方面价值进行了详细剖析。通过具体作品展示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如何承载五育要素,让抽象的五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观点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说服力,使读者更易理解并认同文章的观点。引用论证:引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俗语,形象地说明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应仅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道理,进而引出五育融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借助广为人知的话语,使论述更具权威性和通俗性,便于读者接受相应观点。对比论证:将过去教学往往重视智育发展、注重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自主发展的情况,与开展五育教育后学生能在多方面获得提升进行对比,突出了五育融合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鲜明地展现了新旧教学模式的差异,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到五育融合的必要性。③论证语言严谨。文中频繁出现“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言”“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通常”等限制性词语,对论述内容的范围、条件等进行明确限定,使表达更加准确、科学,避免了论述的绝对化和模糊性,让读者清楚地知晓观点所适用的具体情境和范畴。同时运用关联词,借助“不仅要……更应该……”“既……同时也……”等关联词,清晰地呈现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使文章的行文逻辑严密,各个观点之间环环相扣,增强了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有助于读者顺着严谨的逻辑线索理解作者关于语文学科与五育融合的一系列观点和论证过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示例:学习目标:①由“将语文学科与五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五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包含了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容,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可得出:在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②由“文字和语言可以跨越时空,让从未见面的人产生共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心意上的相通,这就是奇迹,这就是语文的意义所在”可得出:感悟语言的力量,借助语文获得与他人的共鸣。学习方法:①由“通过五育的渗透,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对文本的解读中不断地向学生传递文本背后的正能量、积极的精神,在渗透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学会欣赏美,发掘美,获得精神的满足”可得出:与老师共同探讨对文本的解读,感受文本背后的正能量、积极的精神,在五育渗透过程中不断学会欣赏美,发掘美,获得精神的满足;②由“通过开展五育教育,学生可以在德育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同时通过美育活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并达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可得出:积极参与教师开展的五育教育,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提高审美能力;③由“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章通常为文质兼美的作品,此类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教学依据”可得出:立足教材,汲取其中包含着的大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④文中以《祝福》为例,说明了课内知识的重要性,此外,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语文学习水平,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接触更多风格迥异、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知,与“文字和语言”为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沈从文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的地方,是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的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苗起。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腰站。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既有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得数滕长顺。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轻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轻,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地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许多人的水上事业,在内战时被拉船、封船、派捐、捉佚,全毁了。世界老在变,这个人却一面由于气运,一面由于才能,在种种变故里,不但发了家,而且发了人。妇人为他一共养了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到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选个良辰吉日。惊蛰节,必从俗做荞粑吃。寒食清明必上坟。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七月中元节,作佛事有盂兰盆会,必为亡人祖宗远亲近戚焚烧纸钱,用锡箔折金银镍子,且作荷花灯放到河中漂去。八月敬月亮,一家人团聚赏月。九月重阳登高,必用紫芽姜焖鸭子野餐。冬天冬蛰,在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总之,凡事从俗,并遵照书上所有办理,毫不苟且,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忌日的严肃心境。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明白世界在变,且用气运来解释这在变动中临到本人必然的忧患,另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头发业已花白,一只手似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滕长顺原来和他同样驾船吃水上饭,现在看看这个远房老宗兄铩羽回来,像是已经倦于风浪,人既无儿无女,无可依靠,年纪又将近六十,因此向他提议:“老大爷,我看你做水鸭子也实在够累了,年纪不少了,倒不如歇下来,爽性到我家里去住,粗茶淡饭总有一口。”老水手眯着小眼睛看定了长顺,摇摇那只扭坏了的臂膊,叹一口气,笑将起来。当天就背了那个小小包袱,和长顺回到萝卜溪的橘子园。当地姓滕宗族多,一起了家,总得把一部分花在祠堂庙宇方面去,为祖宗增光,儿孙积福,并表扬个人手足勤俭的榜样。其时有个开油坊起家的滕姓寡妇,出了一笔钱,把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来,在坳上造了座祠堂。祠堂造好后要个年纪大的看守,长顺为老水手说了句好话,因此这老水手就成了枫树坳上坐坳守祠堂人。(选自沈从文《长河》,有删改)文本二: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很奇怪的长篇小说。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大概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有一点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则像水。(选自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捕捉颜色、气味来描写自然景观。写橘子“丹朱明黄”,橘花“香馥醉人”,寥寥几笔绘出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B.小说提到屈原写《橘颂》的事,突出了橘子林生长旺盛,曾引起屈原注意,又强调了此地悠久的历史,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悲剧结局。C.小说中覆查税、粮赋、派捐、派夫役等赋税征役名目众多,反映了特定时代湘西地区的反动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D.作者写橘子园中天真单纯的夭夭、古道心肠的老水手、质朴勤劳的长顺,歌颂了传统湘西社会的人情美,却又担忧这美好终将在时代巨变的冲击下消失。7.根据《乡土中国》各章节中的相关表述,下列对文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乡土中国》中的表述对文本的解读A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差序格局》过路人村里摘橘子吃不必花钱,但到镇上要吃橘子只能买卖。B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附土地为生,与土地密不可分。——《乡土本色》长顺做水上生意攒下家财后,必要买田地落脚,安家立业。C乡土社会中人们自觉遵循传统。——《礼治秩序》长顺一家虽无宗教信仰,却虔敬谨严地奉行一年中所有时令节日的习俗规定。D人情网络中的熟人之间讲交情,互帮助。——《血缘和地缘》老水手飘零半生回乡,长顺不仅请他住进自己家,后又推荐他做守祠人。A.A B.B C.C D.D8.文本一的作者沈从文曾自述,《长河》是“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的‘常’与‘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何为“常”与“变”。9.文本二中说《长河》具有“像水”一样平静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这一特色。【答案】6.B7.A8.①“常”指的是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恒常不变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乃至传统文化。如过路人口渴吃橘子不必花钱的淳朴民风,年轻时吃水上饭、年老时落叶归根的人生道路,如一年到头虔诚奉行的生活日常。②“变”指的是时代巨变、军阀混战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的变化,如运送罐头洋货的码头暗示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卖狗矢柑的老妇人说明了人心的变化,如多次爆发的内战、繁多的捐税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9.①淡化情节,结构松散。文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着意设置悬念、高潮,叙述随性自由,不依循线性结构。②虚化人物,重在写意。小说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对“长顺”“老水手”的刻画以简笔勾勒为主,较少细致的描写。③关注小事,取材于平常生活。小说写的是萝卜溪这个小乡村里普通人家长顺家的日常生活。④强化环境,营造意境。小说用诗意化抒情化的笔调,描绘了风光秀丽、人情淳朴的湘西乡土社会,营造了田园牧歌的浪漫意境。【解析】【导语】沈从文的《长河》通过对湘西乡村生活的刻画,展现了乡土社会的质朴人情和生活方式。在文本中,作者巧妙描绘了自然风光,反映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探索人们在社会变动中的生存状态。汪曾祺认为《长河》具有散文化特征,像水一样平静流动。【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悲剧结局”错。文中写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是突出故乡底蕴古老深厚、民风淳朴,体现出对故乡民风民俗的记忆和风土人情的依恋,并未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A.根据《乡土中国》中的表述“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对文本的解读“过路人在村里摘橘子吃不必花钱,但到镇上要吃橘子只能买卖”有误。由原文第四段“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可以看出,此处是说人情风俗不相同,并非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①“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体现了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恒常不变的生活习惯。“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养猪养鸡”则体现了此处的风俗人情。而“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又说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秉持。因此,“常”指的是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恒常不变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乃至传统文化。②“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暗示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说明了人心的变化。“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则体现了此处有多次爆发的内战和繁多的捐税,在破坏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变”指的是时代巨变、军阀混战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的变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在描写湘西的风景人情中叙述故事,本文写宽阔的大河从一大片火红的橘子园旁缓缓流过,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稍回来外乡说不完的新鲜事,带出去吕家坪人岁岁年年的期望,同时写勤劳稳重的橘子园主人长顺,将农家生活娓娓道来,描绘了这一户平常人家在大环境动荡时的沉浮,讲述了特殊环境里中国农民的喜怒哀乐。其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着意设置悬念、高潮,叙述随性自由,不依循线性结构。可见,本文淡化情节,结构松散,体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的特点。②小说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对“长顺”“老水手”的刻画以简笔勾勒为主。由“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可以看出,文中对人物的刻画较少有细致的描写,可见,本文虚化人物,重在写意,体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的特点。③作品取材于萝卜溪这个小乡村里普通人家长顺家的日常生活,如橘子的采摘、家人之间的交流、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谈论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真实地反映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没有宏大的叙事和惊天动地的事件,一切都如同平静水面下的细流,在平凡中蕴含着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美好,体现了一种平淡而深远的韵味。可见,本文关注小事,取材于平常生活,体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的特点。④文中橘柚之花的诗意化描写,如“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远望但见一片光明”,热闹的码头场景如“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淳朴善良的民风如“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典型的乡村生活场景如“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等,可见作者运用诗意化、抒情化的笔调,细腻地描绘了风光秀丽、人情淳朴的湘西乡土社会,让整个故事仿佛沉浸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之中,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本文强化环境,营造意境,体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妬,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无敢尽忠于前者。今奉阳君捐馆舍,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当今之时,山东之诸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甲而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秦之攻韩、魏也,则不然。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韩、魏臣于秦,秦无韩、魏之隔,祸中于赵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赵王曰:“寡人年少,莅国之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窃以天下A地图B案之C诸侯D之地五倍E于秦F料G诸侯之卒H十倍于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捐馆舍,死亡的婉辞,与班固《苏武传》“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中的“不幸”词义相同。B.举,指发动,与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词义不同。C.限,指阻挡,与姚鼐《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中的“限”词义相同。D.高,文中指加高,与屈原《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中的“高”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告诉赵王天下的人都认为他贤能,愿意为他献出忠心,实际上是为了取悦赵王,从而更便于宣传自己的“合从”主张。B.赵国有方圆二千里的土地,战士、战车、战马、粮食充足,四周又有大山大河阻挡,是当时山东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C.苏秦明确地指出,以当下的形式看,要么灭掉秦国,要么被秦国灭掉;要么秦国屈服,要么屈服于秦国,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D.听闻苏秦有意保存整个天下并主动安抚各诸侯国,赵王决定以举国之力听从他,册封苏秦为武安君并赠以财物,让他游说各国结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然,奉阳君妬,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无敢尽忠于前者。(2)寡人年少,莅国之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1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苏秦是如何一步步说服赵王放弃“连横”,采纳“合从”之计的。【答案】10.CFH11.C12.D13.(1)虽然这样,奉阳君却忌贤妒能,大王不能真正掌握国家大权,因此外面的宾客和游说之士,没有敢前来向您敬献忠言的。(2)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14.①析利害:先分析存韩、魏对赵的好处,再指出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祸患必然落到赵国头上。②强信心:分析诸侯形势,若六国团结一致共同进攻秦国,秦国一定可以灭亡,增强赵王对“合从”的信心。③斥“连横”:批驳那些主张连横政策的人,专拿着秦国威势来吓唬诸侯,都是为了他们的私利,从而削弱赵王“连横”的念头。【解析】【导语】这篇文章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展示了苏秦通过游说赵王而推动“合从”策略的过程。文章通过苏秦的分析,揭示了当时六国面临的危机以及合纵抗秦的重要性,体现了苏秦游说策略的高超和深刻的思想内容。【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私下拿天下地图察看,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估量各诸侯国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主谓宾俱全,“窃”和介宾短语“以天下地图”共同作状语,“之”做“案”的宾语,故C处断。“诸侯之地五倍于秦”语意完整,“诸侯之地”为主语,中间不能断开,“五倍于秦”为状语后置,中间不能断开,故F处断。“料诸侯之卒”中,“诸侯之卒”为后句主语,为表强调可单独成句,故H处断。故选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现在奉阳君死了。/我当初出使匈奴时,您的母亲已去世了。B.正确。发动/被攻占。句意:然而,秦国不敢发兵讨伐赵国的原因是什么呢?/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占。C.“词义相同”错误。阻挡/像门槛一样。句意:韩、魏没有名山大川的阻挡。/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D.正确。句意:他们就可以高筑台榭。/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主动安抚各诸侯国”错。原文“安诸侯”指的是“使各诸侯国得以安定”。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然”,虽然这样;“妬”,嫉妒、忌妒;“是以”,因此;“尽忠于前”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前尽忠”。(2)“莅国”,即位、治国;“浅”,短;“社稷”,国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析利害:由“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秦之攻韩、魏也,则不然。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韩、魏臣于秦,秦无韩、魏之隔,祸中于赵矣”可知,此处苏秦先分析存韩、魏对赵的好处,再指出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祸患必然落到赵国头上。②强信心:由“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可知,此处苏秦分析诸侯形势,若六国团结一致共同进攻秦国,秦国一定可以灭亡,增强赵王对“合从”的信心。③斥“连横”:由“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可知,此处苏秦批驳那些主张连横政策的人,专拿着秦国威势来吓唬诸侯,都是为了他们的私利,从而削弱赵王“连横”的念头。参考译文: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开始用联合六国抗衡秦国的策略,他游说赵肃侯说:“普天之下,各诸侯国的卿相大臣,以至于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尊崇大王施行仁义的行为的,都愿接受您的教诲,向大王进献忠心,这已经有很久了。虽然这样,奉阳君却忌贤妒能,大王不能真正掌握国家大权,因此外面的宾客和游说之士,没有敢前来向您敬献忠言的。现在奉阳君死了,大王才能够和各方面的人士接近,所以我才敢来敬献一点愚忠以报效大王。”“现在,山东各国,没有哪个国家像赵国这么强大。赵国土地方圆两千里,精兵几十万,战车几千辆,战马上万匹,军粮可供十年之用,西边有常山,南边有黄河、漳水,东边有清河,北边有燕国。燕国本是一个弱国,不足畏惧。在诸侯国中,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国。然而,秦国不敢发兵讨伐赵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秦国担心韩、魏两国在后边算计它。这样看来,韩、魏两国就是赵国南边的蔽障。秦国攻打韩、魏就不是这样了。韩、魏没有名山大川的阻挡,秦国只要对它们一点点地吞食,一直把国都吞食完为止就可以了。韩、魏不能抗拒秦国,必然会向秦称臣。韩、魏臣服于秦后,秦国就没有韩、魏的障碍了,战祸就将降到赵国头上。这也是我为大王忧虑的地方。”“我私下拿天下地图察看,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估量各诸侯国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能够团结一致,合力西去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现在各国将要被秦国灭亡,却面朝西方共同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灭掉别国或被别国灭掉,让别国臣服或臣服于别国,两者绝不能相提并论。那些主张连横的人,他们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谈和。一旦能和秦国讲和,他们就可以高筑台榭,美化住宅别墅,倾听美女姣笑,然而一旦秦国突然发兵攻打诸侯,他们却不与诸侯共同承担忧患。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夜寻求靠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得向秦国割地。请大王深思熟虑。”赵肃侯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现在您有意拯救天下、安定诸侯,我非常愿意缔结合纵之盟。”于是赵肃侯就封苏秦为武安君,拨给他战车一百辆,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锈一千匹,用这些财物去与诸侯缔结合纵之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怀嵩楼①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③。【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曾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③群玉峰:群玉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此处借指白雪覆盖的山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凭轩远眺,只见云遮雾绕,将远处的滁州城重重围住,境界开阔而略显凝重,引发诗人凭高怀古之思。B.颔联中“山争出”中的“争”字,化静为动,写出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山色更显峥嵘气象,用语准确而生动。C.颈联中诗人酒后“解带”“倚栏”,外显被贬之怅恨;而眼前之悲凉景象,也是他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D.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仍未尽兴,故而在尾联中采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与友人穷冬季节踏雪登楼再赏壮景的画面。16.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论“‘霜林’一联极为放翁(陆游)所揣摩”,试赏析“霜林”这一联的妙处。【答案】15.C16.①“争出”,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②运用对偶修辞,这两联写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解析】【导语】欧阳修的《怀嵩楼》通过描绘云雾缭绕、霜林落叶、野菊飘香等景象,展现了作者在被贬滁州之际的复杂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故地的怀念和虽遭贬谪仍乐观旷达的心态。【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怅恨”“悲叹”错误。颈联“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中,诗人“解带”“倚栏”的行为,更多地展现出的是一种洒脱之态,而非外显被贬之怅恨;眼前的景象也并非悲凉,斜日映照下的青松给人以苍翠挺拔之感,整体呈现出的是一种开阔疏朗的意境,体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并非是其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①“争出”,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山以人的“争”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深秋霜林叶落之后,群山仿佛迫不及待地争相露出各自面容的画面,使静态的山景具有了动态的美感和活力,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意趣,别具一番胜境。②“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对仗工整,“霜林”对“野菊”,“落后”对“开时”,“山争出”对“酒正浓”。此联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独特画面。霜林落叶之后,群山的轮廓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它们相互争着展现自己的身姿,给人一种峥嵘、挺拔之感;而此时楼前的野菊正盛开着,金黄一片,与群山相互映衬,在这样的美景之中,诗人与郡僚们正举杯畅饮,酒意正浓。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营造出一种开阔疏朗而又富有情趣的氛围。尽管诗人被贬滁州,但他并没有沉浸在被贬的愁苦之中,而是能够在自然美景中找到乐趣,与友人一同饮酒赏景,体现出他豁达的胸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化用了曹植在平乐观摆酒设宴,让宾主尽情欢乐的典故,是为了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求。(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郯子那些人,“______________”,而孔子却认为学术技艺各有专长,依旧以他们为师,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的观点。(3)互文是古诗文中的常用手法,如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宁静致远的画面,如陶渊明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之景。【答案】①.主人何为言少钱②.径须沽取对君酌③.其贤不及孔子④.圣人无常师⑤.榆柳荫后檐⑥.桃李罗堂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沽、酌、荫。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前不久,53岁的妈妈和女儿一同硕士毕业的消息吸引了许多关注,女儿一句“人生是旷野,这一步妈妈走了31年”,令不少人A。与之对照,一则“大厂裸辞员工重返职场”的消息,则给想要“出走”的人们浇了盆冷水。旷野无疑令人神往,无数现实事例又表明,一时兴起“重启人生”、追求自我的路可能没那么好走。对于大多数行驶在轨道上的我们,如何安放内心的“旷野”?心理学家曾提出“社会时钟”的概念:何时求学、何时就业、何时结婚生子……我们的人生往往被一张规定性时间表所约束着,仿佛每个时间节点都有着标准模板。遵从社会时钟,实际上就是不断寻求大多数人认同、寻求社会主流资源支持的过程。客观而言,社会时钟有其积极的一面。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选择走B的“大道”,是获取确定性与安全感的重要途径。有人说,当代人的一生是“关键的一生”,每一刻都容不得半点差池。C地在既定的轨道上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小心翼翼地前行,如同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周而复始。社会时钟的负面效应,莫过于同质化的乏味、同侪竞争的焦虑。当个体“弹簧”被压上愈来愈重的砝码,逃离的动能也在积蓄。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诗和远方的田野”,再到“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那些文艺腔十足的网络热梗,戳中了不少人的心事。人生海海,天地广阔,总有那么一些瞬间,心中会泛起(甲)。总体上,“旷野”不一定指向实际行动,也概括不了客观现实,而更多代表一种美好念想。那是无尽的可能,是恣意的姿态,(乙)。当人生早早定型,一眼看到头;当内卷大潮裹挟,倦怠感袭来,我们需要一个出口、渴望一次释放。不过,站在真正的分岔路口,无论是潇洒转身奔向远方,还是脚踏实地经营当下,首先应是充分理性的。①告别人云亦云,②倾听内心的声音,③权衡所能承受的付出,④做出的改变哪怕是那么尽善尽美,⑤也足以无愧于心。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章中多次提到“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句话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村落”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给出修改意见,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根据文本内容,请你为临沂一中校本部某班语文学习小组写一小段在“时文时评·名词释义”分享会上对“社会时钟”一词的发言词。要求:要包括词语定义、作用。语言简明扼要,50字左右。【答案】18.A心有戚戚B按部就班C循规蹈矩19.示例一: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示例二: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20.甲:打破惯常、跃向旷野的冲动乙:是对未来幸福的美好希冀21.③句:“付出”改为“成本”;④句:“是”改为“不”。22.示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分享“社会时钟”这个词。“社会时钟”指个体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时钟,通俗来讲就是“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社会时钟的正面效应是,它是获取确定性与安全感的重要途径;社会时钟的负面效应是,带来同质化的乏味、同侪竞争的焦虑。谢谢大家。【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由前文“前不久,53岁的妈妈和女儿一同硕士毕业的消息吸引了许多关注,女儿一句‘人生是旷野,这一步妈妈走了31年’,令不少人……”可知,此处应表示人们对这件事的共鸣,故用“心有戚戚”。心有戚戚:我深有感触。B处,前文有“遵从社会时钟,实际上就是不断寻求大多数人认同、寻求社会主流资源支持的过程。客观而言,社会时钟有其积极的一面。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由此可知此处形容人们按一定步骤和顺序走“大道”,故用“按部就班”。按部就班:原指做文章安排得当,合乎规范,后指按一定的层次、条理办事。C处,由后文“地在既定的轨道上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小心翼翼地前行,如同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周而复始”可知,此处表示在既定轨道上小心翼翼前行,故用“循规蹈矩”。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暗喻是一种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暗示本体是喻体,常借用“是”“成了”“变成”来表述。从句子构成看,在“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中,主体是“人生”,比喻词是“是”,喻体是“旷野”。本题要求以“村落”为本体写一个使用暗喻的句子,因此我们可以写成“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接着可以详细阐释喻体“符号”和“彩带”的含义,如“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这样整个句子使用这一暗喻,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表达更流畅。【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承接上文“社会时钟的负面效应,莫过于同质化的乏味、同侪竞争的焦虑。当个体‘弹簧 ’被压上愈来愈重的砝码,逃离的动能也在积蓄”,此处体现人们在一些瞬间,心中会有打破常规、追求自由的冲动,故填“打破惯常、跃向旷野的冲动”。乙处,与前文“那是无尽的可能,是恣意的姿态”相呼应,表达对未来的憧憬,故填“是对未来幸福的美好希冀”。【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语段语病有二:一是③句中“权衡……付出”搭配不当,应把“付出”改为“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住宅小区改造
- 曲艺演员经纪代理合同
- 体育馆建设劳务合同模板
- 办公楼楼面防水施工合同
- 油田作业监控摄像头安装合同
- 烟草种植园产品销售合同
- 城市桥梁周边道路标线改造合同
- 博物馆消防泵房施工合同
- 质量保证协议书珠宝设计公司
- 服装设计艺术指导招聘合同
- 妊娠期贫血课件
- 文学创造的奥妙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师范大学
- 涯规未来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云南师范大学
- 《印学话西泠》参考课件
- 普通话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大学生考风考纪主题班会课件
- 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 2024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股东撤资协议
- 采矿新技术完整版课件
- 苹果手机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