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一次)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北京市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一次)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北京市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一次)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北京市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一次)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北京市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一次)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一次)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1.在横线上填写原句。(6分)(1)荀子在《劝学》中多处运用比喻的方法说理。例如“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用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通过学习能超越自我的道理。(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琵琶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东船西舫悄无言,

”“凄凄不似向前声,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

”三句,描述了当年南朝宋武帝刘裕率领军队驰骋中原、气势威猛如虎的情形。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其中许多观念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如“为政以德”“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描绘了诗人在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景,在浪漫瑰丽的想象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C.《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作品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老监生”鲁四老爷、“善女人”杨二嫂等。D.《哈姆莱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叔父杀兄娶嫂、篡夺王位,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3.下列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诗人写自己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热爱山林田园的。B.“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两句,诗人借“尘网”“樊笼”抒发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两句写诗人回归田园后在南野开荒,决心持守愚拙本性,不学伪巧,不争名利。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描写诗人居所,这里门庭一尘不染,室内空无一物,衬托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4-7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掌握B.能克终者盖寡

克:克服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D.弘兹九德

弘:光大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必浚其泉源一定要寻找这水流的源头B.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C.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D.信者效其忠诚信的人献出他的忠诚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岂

也A.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B.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C.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D.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7.用原文语句,将下面语段补充完整。(4分)文章第一段比喻精切,结构严谨。开头抓住唐太宗企求长治久安的心理,以水木为喻,引出文章“

”的观点:随后从反面申说,凸显进谏的目的;最后再次从反面论述,指出人君若不居安思危、德处其厚,就如“

”,照应段首,喻巧而理至。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哦,香雪》(节选),完成8-11题。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一夜再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车上的人既不了解火车的呼啸曾经怎样叫她【甲】像只受惊的小鹿那样不知所措,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乙】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凤也柔和了许多。【丙】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jìng)______。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像只受惊的小鹿那样不知所措【乙】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丙】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jìng)_______A.“不知所措”可以替换为“惊慌失措”:“吮”读作“yǔn”;横线上应填“静”。B.“不知所措”可以替换为“手忙脚乱”;“吮”读作“shǔn”;横线上应填“静”。C.“不知所措”可以替换为“手忙脚乱”;“吮”读作“yǔn”;横线上应填“净”。D.“不知所措”可以替换为“惊慌失措”;“吮”读作“shǔn”;横线上应填“净”。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香雪没有听从火车上旅客的建议,决定在西山口下车后走回台儿沟。B.“北京话”的话使香雪意识到自己此时是孤身一人,因而感到委屈。C.香雪的父亲是勤劳的工匠,靠为乡亲们打制家具来挣取女儿的学费。D.在香雪心里,铅笔盒比芝麻糖重要得多,她不后悔用鸡蛋换铅笔盒。10.香雪独自在三十里山路上行走,经历了一系列心理变化。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心理变化。(4分)11.文中的“铅笔盒”意蕴丰富,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听书与看书的效果一样吗想象一下,阳光和煦的午后,你坐在窗边,读着捧在手中的心仪图书;或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躺在床上,听着手机播放的有声读物。看书与听书,你喜欢哪一种呢?看书和听书都是从外界获得信息、增长知识的途径,看书通过视觉的方式输入信息,听书通过听觉的方式输入信息。大脑对文字和语音信息的处理是“一视同仁”的,但是人们通常认为,听书的效果不如看书。因为人们在听书时可能会忙其他事情,相比需要全情投入的看书更容易走神。而且,听书的效果容易受到朗读水平的影响,朗读者对书籍的理解也会影响听书者的理解。除此之外,导致听书效果不如看书的因素还有速度控制、眼动回溯、言语知觉等。研究发现,在没有实验者操控速度的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中,看书的效果要优于听书。这是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阅读者可以自己控制阅读的速度;而在听书的过程中,听众对音频速度的控制却很有限。其次,眼动追踪研究的证据表明,在看书的过程中,大约10%到15%的眼球运动是回溯的,也就是说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眼动过程很快,不易觉察,但有利于我们回溯文本,加深理解。而我们在听书的时候,理论上可以倒回去重听,实际上很少有人会真的这么做,回溯的缺失多多少少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再次,听书会受到声音大小、视觉呈现等因素的制约。有实验发现,语音输入信号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O~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就要让人感到头疼了。有时候因为噪声的影响,语音输入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纸质书或电子书有时还会提供有助于理解的视觉信息,比如目录、插图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文本,听书就没法看到这些视觉信息。因此,虽然大脑并不会区别对待“所见”和“所闻”,但就学习效果而言,或许真的“百闻不如一见”。【甲】如此,听书风潮为什么【乙】席卷而来了呢?【丙】声音会有语音语调的变化,在传递情感方面,可能会比文字更加直接和强烈,尤其是听有声小说、诗歌时,声音更能渲染文字的氛围,激发听众的情感,引发听众的共鸣。其次,听书是一种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它允许大脑和身体“分离”,在通勤、做家务甚至没有光线的时候,都可以让大脑接收新的信息。这种方式不太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让眼睛得到了更多的休息,而看书则往往需要在身体稳定、光线充足、注意力集中的时候进行。总之,看书和听书各有优势,选择哪种方式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需求。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可以让我们享受书籍的乐趣和益处。(取材于唐义诚、池文等的相关文章)12.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虽然

总是

因此B.既然

还是

因为C.虽然

总是

因为D.既然

还是

因此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看书与听书的信息输入方式不同,前者通过视觉,后者通过听觉。B.听书的效果有时不如看书,因为听书时可能忙其他事,容易走神。C.研究发现,看书者能控制阅读速度,听书者却无法控制音频速度。D.目录、插图等有助于我们看书,恰当的语音语调有助于我们听书。14.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4分)A.看书与听书的效果——影响看书效果的因素——听书的优势——看书和听书的优势B.看书与听书的场景——影响看书效果的因素——看书的劣势——按需选择,悦享书籍C.看书与听书的效果——听书不如看书的原因——看书的劣势——看书和听书的优势D.看书与听书的场景——听书不如看书的原因——听书的优势——按需选择,悦享书籍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4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6题。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15.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有怎样的特点?下列材料中,孔子对颜渊、司马牛“问仁”的回答也能体现这一特点,请根据选文和材料内容说明。(4分)(1)颜渊【1】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2)司马牛【2】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