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素养目标1.相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抗拒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相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结合时代背景,梳理戊戌变法的过程,强化时空观念,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相识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其失败缘由。2.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相识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培育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索问题的实力。3.驾驭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相识列强的侵华暴行,感悟民族英雄的悲壮事迹。4.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相识近代中国的沉沦,树立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历史时空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斗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兴起。①康有为撰写的《_新学伪经考__》《_孔子改制考__》,为变法维新供应了理论依据。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_变法通议__》等文章,宣扬维新变法。2.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①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_马关条约__》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②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_公车上书__”,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高潮——百日维新①时间:_1898__年6月11日到9月21日。②标记: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明定国是__”诏书。③措施: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化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_百日维新__”。(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京师高校堂__得以保留外,全部被废止。(4)失败的缘由①客观缘由:_守旧势力__仍很强大。②主观缘由:维新派缺乏牢靠的_社会基础__,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予于并未完全驾驭实权的皇帝身上。③根本缘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力气弱小。3.影响(1)在肯定程度上冲击了_旧式官僚体制__。(2)推动中国_民族资本主义__的发展。(3)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推行范围: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化到广阔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气。(3)推行者: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气的薄弱。(4)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根本缘由:《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瓜分中国__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干脆缘由:_反洋教__斗争的兴起。2.口号:“_扶清灭洋__。”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1)先后担当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实行_先抚后剿__的举措。(2)慈禧太后采纳“_招抚__”义和团的方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_限制利用__。4.结果及其缘由:1900年8月,在_中外反动势力__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5.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6.评价(1)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具有剧烈的_反帝爱国__倾向,它所呈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变更了瓜分中国的侵略安排。(2)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存在明显的_盲目排外__行为;由于没有_先进阶级__的领导,无法阻挡中国滑向_半殖民地__的深渊。思索:如何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提示:(1)进步意义:反映了当时民族冲突(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也广泛动员了民众参与。(2)局限性:“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相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农夫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三、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侵华缘由:镇压_义和团__运动。2.概况(1)北方(2)南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_东南互保__”协议,严峻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3)列强罪行①八国联军占据北京后,接着派兵攻城略地,烧杀抢掠,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②_俄国__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标记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的内容主要危害惩办“_首祸诸臣__”,涉及中心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_华北__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向各国赔款白银_4.5__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_东交民巷__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全部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峻破坏了中国的_主权__完整特点: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丢失最严峻、赔款数目最浩大的不同等条约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忧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东南互保”,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和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爱护”。东南互保运动,爱护了南方很多地区免于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心的权威大为下降。1911年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这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心权力式微关系亲密。主题戊戌变法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史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史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字林西报》探究:综合上述史料,概括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提示:建构理论体系兼顾中西,托古改制;变法过程激进(或急功近利);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拓展】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相识(1)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找寻理论依据。(2)评价①主动意义: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奇妙地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②局限性: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懦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行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理解《辛丑条约》中列强对华的武力限制辛丑以前,列强已经割去了中国的一部分土地。但外国合法地驻兵于中国国土则自《辛丑条约》始:“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这是列强对上一年甘军与义和团围攻使馆的干脆回报。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武装化的使馆区。它具有租界和附属地所具有的一切行政、警察、土地、司法权力,并以“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的规定显示了比租界和附属地更露骨的侵略性。在同一个理由(爱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无疑是使馆区的一种遥遥延长。对于列强来说,驻兵中国的意义并不在于数量,而是在于权利。在这种权利下,东交民巷的大炮凝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一个西方历史学家说:到了这个时候,它(中国——引者)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特别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1.(2024·安徽合肥)1896年,梁启超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引,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见要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还可以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学习先进文化。梁启超旨在(D)A.宣扬科学学问B.推动戊戌维新运动C.提倡文学革命D.开启民智救亡图存[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主见通过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这样可以明显降低文化普及的门槛,促进文化的普及,从而起到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作用,D项正确;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而非宣扬科学学问,解除A项;材料所述内容肯定程度上促进戊戌维新运动,但这不是材料主旨内容,解除B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内容,解除C项。故选D项。2.(2024·山东聊城)梁启超在1897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全部。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D)A.批判严复“中体西用”观点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C.深刻相识西方政治的片面性D.说明宣扬维新思想实行的策略[解析]材料中梁启超“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全部”,但“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说明梁启超虽然反对“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又不得不为之,旨在说明利用传统文化宣扬维新思想是策略,D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严复是维新思想的代表,解除A项;“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全部”说明梁启超反对的思想正是“西学中源”,解除B项;由材料可知,梁启超反对西学中源说,认同西方政治,解除C项。故选D项。3.(2024·湖南益阳)义和团运动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冲突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这场运动(B)A.大大促进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傲慢安排C.缘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阻挡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解析]依据“义和团运动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冲突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可得出,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傲慢安排,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排外,解除A项;列强放松侵略是在一战期间,解除C项;义和团运动未能阻挡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解除D项。故选B项。4.(2024·福建福州)下图是近代某一不同等条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B)1.惩办“首祸诸臣”2.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3.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全部炮台,各国可派军队驻扎4.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列强转变侵华策略C.中国的社会性质起先转变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析]依据材料“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禁止华北科考5年”,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列强由瓜分中国转变为扶植代理人,B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解除A项;鸦片斗争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辛丑条约》的影响,解除D项。故选B项。5.(2024·陕西西安)1900年6月21日,清室向列强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中心主动备战,反而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寻求“自保”以稳定地方局势。这从本质上反映了(B)A.地方督抚成为列强的代理人B.清政府的中心权威呈现式微C.地方督抚奉行卖国求荣政策D.地方督抚竭力避开战乱扩大[解析]依据材料“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中心主动备战,反而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寻求‘自保’以稳定地方局势”等信息可知,东南互保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抑制人民抗拒斗争的产物,是东南督抚同帝国主义既妥协又冲突的产物,也是东南督抚与清廷向心和离心两个合力的产物,反映了清政府中心集权的式微,B项正确;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当时地方督抚依旧属于封建地主官僚,没有成为列强代理人,解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清政府中心统治的式微,并且“东南互保协议”并不是为卖国求荣,解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清政府中心统治的式微,而“地方督抚竭力避开战乱扩大”是干脆目的,不是其反映的本质问题,解除D项。故选B项。6.(2024·广东期末)1902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史学》问世。在他看来,“新史学”当务之急,就是要效法“泰西之良史”,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