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第一节[合格考达标练]一、选择题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密度图”,图中柱子越高表示人口密度越大,U字形线是美国人口分界线,被称为“美国胡焕庸线”。据此完成1~2题。1.导致美国U字形线以内③区域人口相对稀疏的主要因素是(C)A.交通条件 B.科技水平C.气候和地形 D.城市分布2.与②④两地相比,形成①区域人口分布状况的优势条件是(B)A.经济发达 B.开发历史悠久C.地势平坦 D.交通便捷[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U字形线以内③区域大致是西部高原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且位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气候干旱,人口稀疏,故导致该区域人口稀疏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气候,故选C。第2题,①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城市密集,人口稠密,B正确。(2024·江苏扬州高一学业考试)人口集中指数反映了人口相对于土地分布的匀称程度,也反映人口分布状况。人口集中指数为0~1之间,越趋向于1,说明人口分布集中的程度越高;越趋向于0,说明人口越趋向于分散。下表示意黑龙江省汉族、朝鲜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集中指数的改变。据此完成3~4题。年头195319641982199020002010汉族0.4220.4050.3920.3930.4420.500朝鲜族0.6220.6080.5980.6100.6220.617其他少数民族0.5600.5040.4810.4910.5420.5443.据表可知(A)A.朝鲜族人口分布集中程度最高B.汉族人口分布趋于分散C.朝鲜族人口聚集程度改变最大D.汉族人口分布趋于集中4.导致出现上述人口分布改变趋势的主要因素是(B)A.资源状况 B.社会经济C.文化发展 D.环境变迁[解析]第3题,依据材料“人口集中指数为0~1之间,越趋向于1,说明人口分布集中的程度越高;越趋向于0,说明人口越趋向于分散”并读表可知,朝鲜族人口集中指数最高,因此人口分布集中程度最高,而且人口集中指数改变小,人口聚集程度改变小,A正确,C错误;汉族人口分布集中指数经验了由大—小—大的改变过程,说明汉族人口分布的改变趋势经验了集中到分散又趋于集中的改变特点,B、D错误。故选A。第4题,导致出现上述人口分布改变趋势的缘由主要是人口迁移造成的,而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B项正确。资源状况和环境变迁在较短的时期内出现反复可能性不大,故可解除A、D两项;文化发展在短时间内对人口迁移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B。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据此完成5~6题。5.图中人口密度最大值的分布区在(A)A.渭河平原 B.秦岭C.汉水谷地 D.大巴山6.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D)A.纬度位置 B.城镇分布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大值约在34°N,该区域位于秦岭以北,由此可推断为渭河平原。人口密度次峰值约在32.7°N,应为汉水谷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6题,由图可知,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海拔较低,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则为海拔较高的秦岭和大巴山。因此,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起伏。D正确,A、B、C错误,故选D。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据此完成7~8题。7.图中显示(B)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C.我国人口集中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km2的区域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8.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A)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22.59%的国土人口密度仅为1~10人/平方千米,A错。总人口的16.09%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800~50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B对,C错。K地区人口密度最大,但占总人口比重较小,D错。故选B。第8题,K地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大于5000人/km2,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较小,应为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故选A。二、综合题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示意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材料二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极端不利低温>49℃>29℃>24℃21℃±3℃<18℃<10℃<-20℃(1)据材料二分析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_温带__和_亚热带__。(2)指出图甲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3)图甲、乙和上表表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水源__、_地形__和_气候__。(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影响力将渐渐_减弱__。(5)分析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缘由。[答案](2)特点:人口主要沿河流分布。成因: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沿河流分布,水资源较足够,可以满意人类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5)属于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利;建设城市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频繁。[解析]第(1)题,据材料二可知,最相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与温带和亚热带最相符。第(2)题,可从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角度作答。第(3)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第(4)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渐渐减小。第(5)题,从地形、土壤、气候、农业发展、交通和城市等方面分析。[等级考过关练]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2题。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B)A.空间分布比较匀称且比较稠密B.3550~3650米的百米高程人口最为密集C.距河8~10千米分布人口最多D.高程4500米以上人口密度改变猛烈2.该流域可能位于(C)A.巴西高原 B.非洲南部C.藏南谷地 D.北美大草原[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匀称且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3550~3650米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B正确;距河1~2千米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C错误;高程5000米以上人口密度改变小,D错误。故选B。第2题,据图可知,该地海拔达到5000米以上,只有青藏高原地区符合。藏南谷地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比较低的河谷地区。故选C。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和城市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3~4题。3.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D)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4.图中M地虽地处沿海地区,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其缘由最有可能是(B)A.地处山区,地形坎坷,交通不便B.多盐碱地、沼泽,农业发展不利C.降水较少,河流少,水资源缺乏D.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相当严峻[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江苏省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中部大于东、西部,总体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第4题,M地区地势低平,为坦荡的平原,拥有湖泊,有大面积滩涂、沼泽;长期受海水浸渍,盐碱化程度高,对农业发展不利,造成人口较少。(2024·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人口分布受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下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改变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图中显示(C)A.海拔800~1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低且改变平稳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6.海拔1000~1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缘由是(B)①气温较为相宜②土壤较为肥沃③交通较为便利④经济较为发达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800~1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并没有都超过300万,A错误;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多,B错误;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C正确;人口数量总体上随坡度增大呈下降趋势,随海拔和起伏,先变大后变小,D错误。所以选C。第6题,贵州纬度较低,海拔1000~1400米气候较相宜,①正确;土壤是否肥沃,交通是否便利与海拔高度关系不大,②③错误;经济较为发达,可以吸引人口迁入,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二、综合题7.下图是“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描述加拿大人口分布的特点。(2)分析加拿大人口分布特征的形成缘由。[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南部。(2)东南部纬度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气候相宜;热量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较好;矿产资源集中,工矿业发达;城市密集;五大湖湖运和铁路等水陆交通便利;欧洲殖民者较早到达和经营的地区,开发较早;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好,就业机会多。[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