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山西省晋城市介休一中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引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摘编自叶怡萱《霍金:人工智能100年内取代人类》)材料二: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東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材料三: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会超出人的控制,无法再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摘编自肖峰《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马斯克认为应该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B.智能机器能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C.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D.材料三认为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一样理性和冷静,与材料二的观点一致。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和恩斯特·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B.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C.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会财富。D.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通过创造工具来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控制能力。”B.“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凝聚和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威胁人类。”C.“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劳动成果。”D.“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4.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秦州杂诗(其一)①杜甫满目悲生事②,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③秋。西征问烽火,心折④此淹留。[注]①此诗是作者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②生事,即生计。③鱼龙、鸟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④心折,即心惊。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绾涉后面的陇山、关隘、鱼龙与鸟鼠。B.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C.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衬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D.“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淹留?2.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熬冬江岸在冬季漫长的一天里,陈奶奶除了做两顿饭,吃两顿饭之外,就是把一窝鸡放出来,给它们喂食。大雪应该是在半夜时分开始下的,早晨起来的时候,陈奶奶打开大门,站在自家廊檐上,看见黄泥湾宛如一只小小的船,淹没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树了。从早到晚,她开门望了好几次,大雪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怕滑倒,便一天也没出门。这样的天气,即便把鸡放出来,它们也无法去野外觅食,只能龟缩在廊檐上,还会在地上屙一堆堆鸡屎。)陈奶奶懒得放它们出来。快到晌午的时候,鸡群在鸡埘里乱扑腾,一只只脑袋都贴在竹编的鸡埘门上,尖嘴从门缝里露出来。显然,它们已经饿坏了。她只好把它们放出来,在廊檐上多撒了几把稻谷。傍晚。陈奶奶又在廊檐上撒了几把稻谷。几只鸡应该都吃饱了,鱼贯进入鸡埘。陈奶奶堵了鸡埘的门,却发现廊檐上还有一-只鸡在啄食。她咕咕唤了两声,那只鸡非但没有向她走来,反而怯生生地往后退,退几步之后,又笨拙地跳下廊檐,跳到白雪皑皑的院子里。在白花花的积雪反衬下,院子里亮光光的,她看清楚了,这是一只麻褐色的鸟儿,比她的鸡小了许多。这个小可怜,恐怕是大雪封山,无处觅食,饿极了,才落到院子里偷食吃。陈奶奶蹑手蹑脚地进了家,轻轻关上门。她从门缝里往外看,那只鸟儿又飞到廊檐上,寻觅吃的。鸡群几乎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鸟儿好不容易才从地缝里啄食一粒两粒被鸡们遗落的稻谷。她看了一会儿,急忙从谷仓里抓了一把稻谷,轻轻拉开门,将稻谷撒在鸟儿面前。鸟儿吓得慌忙飞到了院子里。过了片刻,它又飞到廊檐上,尽情地啄食起来。第二天晌午,雪停了,天气却变得分外寒冷。陈奶奶出来喂鸡,不禁哆嗦一下,又哆嗦一下。她扬手撒了一把稻谷,鸡们一下子朝稻谷撒落的地方扑去。她突然发现鸡群里多了一只黑褐色的鸟儿。这下,她彻底看清楚了,这是一只斑鸠。斑鸠的羽毛稀拉拉的,有些潮湿凌乱。它挤在鸡群中间,依然怯生生的,躲在鸡的身旁,不时啄上一口。显然,这是一只苍老的斑鸠,一只在野外无法觅得足够食物的老斑鸠。这天晌午,陈奶奶比平时多撒了好几把稻谷。鸡们都吃饱了四散走开,只有老斑鸠还在啄食。这会儿,它不再那么矜持了,啄食的速度明显加快。.从此以后,每天早晨,每天傍晚,这只老斑鸠总会适时出现在廊檐上,和鸡群一起进食。陈奶奶怀疑它没有飞远,可能就躲在她家旁边的山坡上,守望着她的小院。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准时地不请自到呢?有一次,它不知怎么来晚了,陈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等它出现的时候,鸡群已经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陈奶奶赶紧又撒了一把稻谷。这一次,它没有惊慌逃走,而是和一只喂了很久的鸡一样镇定地站立着,开始进食。每天除了给自己做两顿饭,给鸡喂食之外,陈奶奶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这只老斑鸠喂食。转眼要过年了。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陈奶奶捡了一筐鸡蛋,让儿子带给孙子孙女吃,她却不愿意离开村子。儿子说,娘,平时您说在镇上住不惯,要留在村子里,我也依您了。过年您再不去镇上,自己一个人怎么过呢?陈奶奶说,我走了,没人给它喂食,它会饿死的。还像去年一样,我把鸡也逮走,您就放心吧。我说的不是鸡。它像我一样,七老八十了,不中用了。我一走,怕它熬不过这个冬天。我哪里也不去,我得陪着它,帮它把冬天熬过去。陈奶奶说着,叹息了一声。这一声叹息,让儿子实在琢磨不透。儿子追问,娘,您说吧,到底是啥?咱们带它一起走。一只老斑鸠,你带不走它,我也撇不下它。别管我了,你走吧,你们自己好好过年吧。有它陪我过年,挺好。儿子半天无语,不知怎么劝慰娘。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娘真是越老越糊涂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既写出了陈奶奶的基本生活景况,又渲染了环境,说明雪大,为下文老斑鸠的出现做了铺垫。B.作者观察细致,对老斑鸠初次在院子里进食的过程描绘得神形兼备,写出老斑鸠惊慌、谨慎和试探的形象。C.文中说“陈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写出了陈奶奶对老斑鸠的挂念,也表明了陈奶奶心地善良和生活孤独。D.小说娓娓道来,以朴实自然的语言叙事,后面陈奶奶和儿子的对话,表明作者对陈奶奶儿子的不满和讽刺。2.小说为什么以“熬冬”为标题?请简要说明。3.小说结尾写陈奶奶“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嵇康集跋[清]黄丕烈六朝人集存者寥寥,苟非善本,虽有如无。此《嵇康集》十卷,为丛书堂抄本,且匏庵①手自仇校,尤足宝贵。历览诸家诗目,无此集宋刻,则旧抄为尚矣。余得此于知不足斋。渌饮年老患病,思以去书为买参之资。去冬曾作札往询其旧藏残本《元朝祕史》,今果寄余,并以此集及元刻《契丹国志》、活本《范石湖集》为副。余赠之番饼②四十枚。闲窗展玩,因记数语于此。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③为谁何耳。嘉庆丙寅寒食日,晨雨小润,夜风息狂,荛翁④书。四月望后一日,香严周丈,借此校黄省曾本,云是本胜于黄刻多矣。余家亦有黄刻,暇日当取校也。前不知汪伯子为谁何,今从他处记载,知其人乃浙籍而寄居吴门者。家饶富,喜收藏骨董。郡先辈如李克山、惠松崖,皆尝馆其家,则又好文墨者也。是书之出于其家固宜。后人式微,物多散佚,可慨已。然思后人得其物,而思其人,俾知爱书好古,昔有其人,犹胜于良田美产,转徙他室,数十百年后,名字翳如,不更转悲为喜乎?伯子号念贻云,余友朱秋崖乃其内侄也,故稔知之。荛翁又记。又曰:是书余用别本手校副本备阅。于丁卯岁为旧时西宾顾某借去,久假不归,遂致案头无副,殊为可惜。顷因启厨见此,复跋数语,俾知此本外,尚有余校本留于他所也。癸酉五月廿有六日,复翁。其去得书之日,已八阅岁矣。(选自《嵇康集校注》)[注]①匏庵:明朝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吴宽,世称匏庵先生。②番饼:旧时对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的俗称。③汪伯子:这十卷《嵇康集》曾经的一位收藏者。④荛翁: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黄丕烈的号,下文的“复翁”也是他的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B.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C.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D.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刻,指宋代刻印的书籍。宋代,雕版印刷术盛行,雕版印刷、批量生产的书籍就叫刻本,刻本是相对于手抄本而言的。B.嘉庆,皇帝年号。明清时期,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后人常用皇帝的年号代指皇帝,如明朝的万历、崇祯,清朝的康熙、乾隆等。C.西宾,又称“西席”。古人的坐席分宾主。家塾教师和官僚们的幕客,坐最尊贵的坐东朝西的席位,称为“西宾”,主人则面朝东坐,称为“东家”。D.跋,文体的一种,在这里用作动词。书籍中的跋主要是用来向读者说明或介绍与该书有关的一些情况。通常正文前的叫序,正文后的叫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介绍了《嵇康集》的来源,并肯定了这十卷书有极高的价值,同时还肯定了吴匏庵先生亲手校对其中的谬误,使得此书更为宝贵。B.文章第二段,作者肯定了藏书的价值。在作者眼中,收藏书籍、写下跋语留给后人,自己的姓名也会被人铭记,这远比留下田产家财有意义。C.文章第三段,作者介绍自己曾手抄了一份《嵇康集》,作为阅读的副本,但后来被顾某借去,顾某离开后一直没有回来,所以自己一直没有可供阅读的副本。D.全文围绕《嵇康集》而作,作者不仅记叙了与此书有关的各种琐事,也有一些即兴而发的议论,可见作者作为藏书家,对书籍的一片赤诚之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得此于知不足斋。渌饮年老患病,思以去书为买参之资。(2)是书之出于其家固宜。后人式微,物多散佚,可慨已。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宛溪馆①李白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却笑严湍②上,于今独擅名。(注)①天宝十二年,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排挤,弃官而去,此诗作于漫游期间。②严湍:指严子滩湍急的水。东汉时严光辅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不肯出仕,在新安江边隐居耕读,后人称其垂钓处为“严子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宛溪美妙风光的赞美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百尺照心明,写宛溪水不仅能临水照人,还能澄澈心灵,突出宛溪水色清明的特点。C.颔联写宛溪水虽然不如新安水,但诗人依然爱它千寻见底,从侧面衬托喜爱之情。D.颈联选取色彩鲜明的意象,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宛溪秋夜的动人美景。2.尾联中的“笑”字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来?(《登建康赏心亭》)(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劝学》)(3)秦观在《踏莎行·郴州旅舍》中表达越是收到朋友的问候,越是增添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①中华民族有着英雄书写的悠久历史。远古时代,“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坚忍不拔和一心为民的品质与情怀;在现当代,英雄主义的书写被赋予极强的“唤醒”功能。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英雄人物,谈谈他(她)的“唤醒”功能。要求:符合原著,表达清晰。②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继上海之后,北京将于2020年5月1日大力推行垃圾分类。为助力此项措施的推行,请提出你的合理性建议。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③“逆行者”是指那些灾难来临之际逆着逃生的方向朝着灾难点儿进发的人们。不管是在扑灭四川凉山森林火灾时不幸殉职的多名消防战士,还是在疫情蔓延时临危受命的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和那些不惧生死的白衣天使,他们都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诗歌。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8、微写作《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00字左右。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香菱、贾探春(《红楼梦》)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华子良、刘思扬(《红岩》)桑地亚哥(《老人与海》)天保、傩送(《边城》)单四嫂子(《明天》)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以“,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也有诗人劝勉人们,让我们把心“清空”。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自定,诗歌除外。要求:不少于800字,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1、1.B2.C3.D4.(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2)①使用“既然”“再有”“但是”等衔接语,使结构浑然一体;②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严密。5.①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应对失业或转型问题;②人类未来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③以人类对人工体能的态度类比,人类对人工智能会日趋理性和冷静;④人和智能机器新的分工,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避免失控。【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注意“可能”二字;C项,“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错。霍金认为人类应当对人工智能发展加以控制,但是材料二得到的观点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D项,“材料三认为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一样理性和冷静”错。人们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也不都是冷静的,原文有“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同样,对待人工智能更加恐慌,原文有“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会超出人的控制,无法再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C项,“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会财富”错,材料二说“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注意是“有可能”;另外材料三说“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可见并不是“无需工作”,而是从事更高级的工作,比如控制人工智能。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二的观点可以通过这些句子来分析,比如“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可见材料二是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是有益的,它可以让人类摆脱劳动束缚,更加自由。A项,说的人类通过制造工具来控制自然,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B项,只是说人工智能不会威胁人类,没有说它的正面作用,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C项,说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D项,说明了人工智能能够让人类摆脱劳动束缚,更加自由,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4.本题考查分析文段结构,鉴赏论证层次及其严密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将文段划分段落层次,可以抓住一些表现层次转换的词语来划分;论证的严密性要借助词语来实现,可以举出相应的例子。材料二共分为五段。第一段,结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可知这是提出问题。第二段抓住总领句“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和总结句“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可知,这是从技术层面分析人工智能与过去的技术没有本质区别,人类不必惊慌;第三段抓住“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可知,这是在分析人们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恐慌;第四段抓住“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可知,这是从另一个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冲击,分析人们恐慌的原因。以上二至四段是分析问题。第五段抓住“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知,这是分析为什么人们不必恐慌害怕,得出人工智能对人类有益的结论。这是解决问题。体现严密性还可以从词语使用上看,比如使用“既然”“再有”“但是”等衔接语,使结构浑然一体;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严密。5.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结合材料二“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可概括出“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应对失业或转型问题”;结合材料二“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概括出“人类未来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结合材料三“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可概括出“以人类对人工体能的态度类比,人类对人工智能会日趋理性和冷静”;结合材料三“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可概括出“人和智能机器新的分工,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避免失控”。【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2、1.C2.①穷困潦倒、全家生计无依之悲。“悲生事”“因人”,点明家境困苦,要投靠他人而生活。②投靠亲友,飘泊不定之悲。诗人居无定所,只得携家到秦州投奔从侄、朋友而远游。③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过陇山与险关,涉鱼龙河,渡鸟鼠山,一路艰险万分。④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一路西征,不停的战火,让诗人担心秦州也不是安宁之所。【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宁静”不准确,应为“寂寥”;“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以偏概全,不止远游。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首句“满”字大境界,表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百姓流离失所,艰难谋生。作者一家是千万个家庭之一,生事犹生计,所经历的困境也是千万个家庭之一。所抒发的个人情感也具有代表性。颔联“迟回,徘徊”,实际是抒发内心的犹豫不定。“怯”字即表现陇山的山路崎岖,又指代心情担忧,与“迟回”相照应。“浩荡”是大境界的词,及是到了。到了大震关,前面的怯字并没有生出到达的喜悦,反而是极目之处忧愁之大。颔联两句同样优秀,“水落、山空”表明季节深秋。“鱼龙”川名,“鸟鼠”山名,皆是途中地名,又仿佛途中实景。“水落”,深秋渡河,水少的景况。“山空”,万木凋零,所以鸟鼠深“秋”。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3、1.D2.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冬天和基本内容——生命的煎熬。②既指陈奶奶年事已高可能过去不了这个寒冬,也指没有觅食能力的老斑鸠难以熬过这个冬天。③寄托了作者对陈奶奶这样的空巢(留守)老人的担忧。3.①表现了陈奶奶善良、热心,担心老斑鸠会饿死。②表明陈奶奶这样的空巢(留守)老人与老斑鸠样同命相怜;③突出主题,写出空巢(留守)老人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处境。【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D项,曲解文意。“表明作者对陈奶奶儿子的不满和讽刺”的说法不当,结合原文可知:陈奶奶对自己的儿子可能有失望,但看不出不满,更谈不上讽刺。因为“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说明做儿子的还是有孝心的,只是他并不真正懂娘的内心,因此陈奶奶对儿子只是有些许失望。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标题作用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一般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题干要求简要说明,小说为什么以“熬冬”为标题?做这种题,我们要细读文本,再结合内容,从表面上、实质上两个角度去分析标题的含义。“熬冬”这个标题,交代了写作的时令,是寒冬,又比喻生命的尾声;而一个“熬”字,写出了生命的煎熬。这里的“熬冬”表面是指老斑鸠过不了这个冬天,其实是指年事已高的陈奶奶难以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这篇小说寄寓了作者对空巢老人的悲悯情怀,也希望普天下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年迈的老爸老妈,以此为题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3.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小说)的重要语段(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尾句(段)的作用主要是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写陈奶奶“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道题在回答的时候,首先要结合文本思考:陈奶奶为什么要“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因为这只老斑鸠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正在“熬冬”;而陈奶奶何尝不是在“熬冬”呢?这表现了陈奶奶的善良和同病相怜的悲悯情怀,同时呼应了标题,更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对于空巢老人,多一些理解和关爱。总之,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上标题的呼应;主题上的揭示等角度作答。【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4、1.B2.C3.C4.(1)我是从知不足斋得到这十卷书的,渌饮年纪大了身体有病,想用历年藏书去换买参的钱。(2)这部书出自他家,本来就是合宜的。他的后人家境衰落,物品大多散失,实在让人感慨啊!【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本句中,“此书”为“旧出吴门”的主语,两者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两项;“可惧”与“可喜”相对应,或为一词(不断开),或为两词(断开,其前、其后亦断开),可以排除A、D两项。这句话的大意为:看张芑塘征士的题跋,知道这套书早先出自苏州,时隔三十九年,再次回归故土。万物的聚散,既让人害怕又让人欣喜。只是我还不知道汪伯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故选B。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C项中,“西宾”“西席”指坐西边的席位,面朝东(东向为尊)的人;主人(东家)则是坐东朝西。故选C。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间颠倒、地点错误、因国失当等多种情况。本题,C项,“顾某离开后一直没有回来”,理解错误。原文中的“久假不归”是成语,这里意思是“长时间借用而不归还”,并非C项所说的友人“离开后一直没有回来”。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第一句中得分点:“余得此于知不足斋”,介宾短语后置句;“以”,介词,用;“资”,钱。第二句得分点:“是”,代词,这;“固”,副词,本来;“式微”,家境衰落;“慨”,感慨。【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六朝人的书集能保存的很少,如果不是善本,即使有也如同没有。这本《嵇康集》有十卷,是丛书堂的抄写本,并且匏庵亲手校正,非常的宝贵。遍览诸家诗目,全都没有此集宋刻,那么旧抄为优了。我是从知不足斋得到这十卷书的,渌饮年纪大了身体有病,想用历年藏书去换买参的钱。去年冬天曾经作札前去询问他的旧藏残本《元朝祕史》,现在他果然寄给我,并把此集以及元刻《契丹国志》、活本《范石湖集》作为副本。我赠送他外币四十个。闲时在窗前欣赏,于是在此记住了几句话。看张芑塘征士的题跋,知道这套书早先出自苏州,时隔三十九年,再次回归故土。万物的聚散,既让人害怕又让人欣喜。只是我还不知道汪伯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嘉庆年间丙寅寒食节那天,早晨下了小雨,夜里风停,荛翁书。四月十六日,香严的周丈,借此书校正黄省曾本,说是这本比黄刻强多了。我家也有黄刻,空暇的时间也应当取来校正啊。之前不知汪伯子是什么人,现在从别处记载来看,知道这个人是浙江户籍,并且寄居在吴门。家里富饶,喜爱收藏古董。郡丽先辈像李克山、惠松崖,全都曾经住过他们家,那么又是一个喜好文墨的人。这部书出自他家,本来就是合宜的。他的后人家境衰落,物品大多散失,实在让人感慨啊!这样想着后人得到他的东西,那么想着这个人,使人知道他爱书好古,以前有这样的人,胜过良田美产,转让于他人,数百年之后,名字湮灭无闻了,不更是转悲为喜吗?伯子的号叫念贻云,我的朋友朱秋崖是他的内侄,故熟知他。荛翁又记。又说:这部书,我用别本亲手校正副本以备阅读。在丁卯年被旧时朋友顾某借去,长时间借用没有归还,于是以致案头没有副书,实在是太可惜了。不就因为打开厨柜看见这不书,又作了几句序言,使人知道在这部书之外,尚且还有我的校本留在别人那儿。癸酉五月二十六日,复翁。距离他得书的时间,已经有八年了。5、1.C2.①“笑”世人只知道新安江水水质佳美,却不知道宛溪虽小,与新安江相比毫不逊色,不但水色清澄,连溪边沙滩月色的洁白、竹林风声的清爽,都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②“笑”世人以为只有隐居在新安江边的严子陵才是高洁之士,其实,只要(像自己这样)有一颗高洁的心,处处都是风景,都可以成为隐居之地。【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写宛溪水虽然不如新安水”分析错误;“何谢”是“哪里逊色于”的意思,反问句,意思是说“不逊色于新安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尾联“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中“笑”的对象虽是严子滩,但也包含了一直以来把严子滩当做最美之水的人;严子滩是严光隐居垂钓之处,由于他的名声,才让严子滩的名声传扬出来;但实际上宛溪的水根本不逊色于严子滩,人们却被声名所惑,只知夸耀严子滩,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嘲讽的事吗?隐居不求名的严光留下的严子滩,在后世却因他而独擅美名,这又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结合注释来看,诗人当时被权贵排挤,他的不被赏识也正如这宛溪水被“知名”的严子滩夺去所有风光一样,所以嘲笑中应该还包含着对上位者不懂得赏析真正人才的含义。【点睛】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2.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3.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歌赏析:唐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这时,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的李白,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他从新安江到铜陵、池州,来到宣城。这首五古《题宛溪馆》就作于此时。开头两句“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直接写自已站在宛溪馆的感受,如此怜爱宣城宛溪的美妙风光,百尺深潭,水色清明,临水照心,益照益清晰。这两句是总写。第三、四句“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具写宛溪河水的清明。新安水,本来以水色佳美著称,这是人人皆知的。新安水四季澄碧,清澈见底,李白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宛溪河水。宛溪河水怎样呢,他说:“何谢新安水”。诗人用了一个“谢”字,说一点不比新安江逊色。谢,用言辞委婉地推辞与拒绝新安水的美好。“谢”再加一个疑问词“何”,组成反问句“何谢”,说“不需只说新安水好”,因为宛溪河水也“千寻见底清”。宛溪河水真的如李白说得那样水色清纯吗?有宣城明朝太守杨珂《宛溪赋》为证:宛溪水“可以濯缨,可以乐饥。或修楔而流觞,或临清而赋诗。”杨珂是说宛溪河水可以淘水洗菜,可以直接饮用,甚至可以充饥。“千寻见底清”,是李白对宛溪河水的赞誉。这里“千寻”的“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是名词,不能理解为动词。第五、六句“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用一联描写秋天宛溪的夜景。白沙,也许是李白借助新安江上的一处美景白沙滩来叙述宛溪河上的白沙滩。这两句是说白色沙滩弥漫着皎洁的月光,翠绿的竹丛和着秋风吟唱,宛溪秋天月夜的景色多美啊。这副对工整,两个动词“留”与“助”,写出了天宛溪上秋天月夜的动人美景。最后两句“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仍然把宛溪河与自己经历的新安江作比较,再次赞美宛溪河一点不比新安江逊色,诗人在这里反讥新安江“今独擅名”,老头卖瓜,自卖自夸。“却笑”,却,副词,是“还笑”的意思。严湍,严子滩湍急的水。严子滩,典出东汉时严光(字子陵),早年随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刘称帝后,他却不肯出仕,在滩上垂钓,人称其滩为“严子滩”。湍,急流的水。这是说新安江上严子滩湍急的水虽然有名,而今宛溪河水也湍急。“旋潾盘涡以岸转,惊波吸谷而山移。”“凌千岩以激湍,历万壑而游浔,拟江河而绕带,匪丝革其成音。”(明杨珂《宛溪赋》)这是说宛溪河水急剧湍流,升腾在千岩之上,它随堤岸而旋转,因盘旋而成涡宕,随山势、狭谷而掀起巨大的波涛,可见当时宛溪河水的急不可耐。这首五古,在写作上主要采用联想与比较。诗人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新安江水清的特点来写宛溪河水,从而赞美自己热爱的宛溪河。写景壮阔优美,抒情直白热烈,诗表现了诗人对宣城的热爱之情。诗人用典,匠心经营,并设反问句式,问事有意,问中含情,问态憨掬,丰富全诗意境。6、休说鲈鱼堪脍金就砺则利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鲈、堪、脍、砺、驿、砌。7、①孙少安从饥饿到企业家的挣扎,他所承受的痛苦和考验不仅仅存在于肉体之上,更多的还在于心灵上。平凡世界里的英雄,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过好自己的一生,他们真实又有些卑微,但他们却像天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星一样照亮了整个天空。伟大诞生于平凡,抑或伟大本来就深埋在平凡中。他让我们回到善良、回归质朴、回归自强不息。他唤醒了中国千千万万平凡的人内心的火种,这是英雄之火,它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平凡的中国人。②第一,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入普及垃圾分类和可循环利用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归类知识的宣传教育。第二,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培训宣传人员,进行垃圾分类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可以专门为市民发放说明手册。第三,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专门的垃圾分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这些学生回到家是很好的普及宣传员和监督员,将对家庭及周围人员进行教育,使得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③你,逆行的背影,牵动着多少颗心。伸出你那温暖的手,托起无数的生命。一纸请战书,满满的红手印,生死线上方显你的深情。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还有一群背影,我看不到他们真实的面目,只知道他们是新闻报道的书写者,他们是图片影像的记录者。他们为民生福祉急急奔走,为城市建设悉心戮力,为国家发展鼓劲呐喊。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们,你们用一颗颗热忱的医者之心诠释了人性最无价的一面——担当、大爱。虽然你我素昧平生,但你已成为我心中的民族英雄。【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①要求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英雄人物,谈谈他(她)的“唤醒”功能。“唤醒”功能,就是能够激起人们的某种情感,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考生要选择一个最容易得到人们认可的“英雄”人物,简述他(她)的事迹,重点说说他(她)给人的启发或激励。比如,可以选择《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他是农村改革的先觉者,为此付出了很多,在他的带领下,农村改革如火如荼。这样的人物,敢想敢干,务实上进,无论在什么时代,都需要这样的英雄。②要求为即将到来的“垃圾分类”提出合理建议。这是考查考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考查考生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考生可按照一定思路思考,不如分类实施之前要先宣传,该如何宣传;实际操作可能遇到哪些问题,比如有人不懂分类的知识,那么该如何让人人都懂得这些知识;该如何引导、监督等。或者按照政府、社区、居民各自该做什么来思考。表达要有条理,可以用数字表述。③为“逆行者”写赞歌,这要求语言要抒情、深情,可以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增加感染力,可以罗列“逆行者”的事迹。当然最主要的是,要把他们的精神品质揭示出来,把他们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之美写出来。8、①假如我要乘坐游轮航行在太平洋上的话,我打算带着《老人与海》。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在作品中表现了对人生、世界、社会的迷茫和彷徨。因为我对大海充满着憧憬与希冀,渴望通过这次“出海”,如老人一样,磨炼意志,锻炼“打渔”技巧,大海对于老人来说象征着茫茫的人生之路,没有方向,需要你自己去定位方向,老人航行了83天之后才打到一条大马林鱼,那种坚持,不放弃的执着让我敬佩,让我随着圣地亚哥一起出海吧,去寻找一个全新的自己!②我认为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大佬天保和弟弟二佬傩送都深爱着翠翠,与哥哥商定用唱歌的方式去争取得到翠翠的爱情。当天保知道弟弟的心思后,内心无法在翠翠与弟弟之间做出选择。也不愿按照乡里的规矩,“来一次流血的挣扎”。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于是他选择了逃避,借口押船离开了家。结果船出事死去了。他的逃避其实就是他内心脆弱的表现。二佬十分难过,把哥哥的死归咎于翠翠家,与翠翠家产生了误会。这种误会其实是他内心脆弱的表现。③孙少平,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少平,你好,认识你是在原西县读高中的时候,你从广袤的黄土地上走来,一身农民后生的装束却掩盖不了精神高贵;你从荒原的街头走来,一卷揽工汉的铺盖却遮挡不住闯荡新生活的决心与智慧;你从大牙湾煤矿走来,满脸的煤渣勾勒出的是被生活磨得棱角分明的刚毅的面庞……我看到你灼热的心,那是不甘于平庸,不甘于精神的贫瘠的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热情期盼,这份激情与憧憬是贫困日子中最宝贵的支撑。【解析】
①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丰富的人物性格令我佩服,老人出海一连84天没有捕到鱼,惊叹老人的贫穷和无奈;老人不怨天尤人,毅然前往远海,敬佩老人的坚持与倔强;在那个时代,许多渔人不再用传统的方式捕鱼,效率大增,而老人依然使用几条钓索,一把鱼叉,让人思索他的固执与坚守。优秀作品中感召人心的人物总令人回味、思量。所以我要带着《老人与海》②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高效快速成文的关键:1.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2.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练。《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我认为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比如大佬天保和弟弟二佬。③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三选一,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发挥特长的空间。同时,该题具体具体提出了概括名著情节、呈现语言风格、展现象征思维等要求,从而强化了对考生能力的综合考察。针对这一作文题命题趋势,作为复习备考的学生,平时要加强对历史知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强化名著阅读,都是很有必要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小说勾刻他的求学、成长、奋斗、成熟的经历,通过对其周遭社会环境的描写,按照史学家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从这一点上来看,一沙一世界,一个人即是一个环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家庭、爱情、理想、朋友以及命运等等无不包涵在小说中。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从一个平凡的青年身上看到一个平凡的世界。他性格的成功,在于周遭环境及周围人物的扶持。孙少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点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9、例文:我们拒绝做“空心人”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的现象是客观的存在。我们饱腹却没有饱读诗书,狂热的兴奋后只是夜间空空寂寞,感觉被一切“掏空”,就像跑完了八百米,我们只有所存无几的元气与力气。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纤通信应用》课件
- 2024投资理财工作计划总结
- 区幼儿园学年月工作计划书幼儿园计划书
- 计划外用工劳动合同书
- 街道办事处2024年安全管理工作思路与计划
- 2024年高中数学教研工作计划
- 《简支梁计算》课件
- 开奶茶店创业计划书
- 2024年个人驻村工作计划 驻村帮扶工作计划
- 重症肺炎患者护理计划
- 儿童早期口腔健康管理-948-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 DLP投影机3D观看调试方法完美解码
- 面条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钢卷尺检定证书
- 新电气符号国标
- 综采队班组民主会议记录
- 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在高考中的地位和应对策略
- 六年级生字词复习课教学设计(共4页)
- 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平整度及楼板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 活塞式压气机设计说明书
- 交通组织优化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