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学生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从人们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一热一冷,引人深思。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中国从来以“诗国”著称,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姑且不论《诗经》《楚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正宗”。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近几十年,在市场大潮挟裹而来的浮躁气息冲击下,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就愈来愈严重了。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大部分文体逐渐完成了由“文言”向“白话”的转换。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诗词不仅失去了文学主流地位,而且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其实在20世纪的文艺舞台上,旧体诗词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从1909年成立的南社,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再到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乃至如今个性鲜明、自成一家的网络诗词创作,旧体诗词都展现着绵长坚韧的生命力。这些旧体诗词的创作者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阶层,郭沫若、鲁迅、郁达夫、毛泽东、程千帆、王季思、齐白石、黄宾虹……他们将旧体诗词与自身所长结合起来,开拓了旧体诗词的意境和表现领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旧体诗词”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些“旧体诗词”的用字、意象、意境,无不透露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它们是中国的,更是现代的,理应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之一,甚至可以说,它们更直观地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再创造。反对“旧体诗词入史”者多从旧体诗词缺少“现代性”这点来立论,可问题在于:倘若用以立论的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暧昧含混、充满歧义的概念,且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近百年复杂的文学生态“水土不服”的话,那么这些反对的声音是否依然有效呢?此外,倘若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无视旧体诗词创作大量且客观存在着的这一现实的话,我们何谈尊重历史、何谈学术研究的客观中正呢?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在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加入旧体诗词的章节,如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但是,正如学科规范的确立一样,学科规范的修改以及学界共识的调整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我们目前距离“旧体诗词”真正“入史”似乎依然遥远。(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词类电视节目的大受青睐,可以生动地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B.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里已经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C.文学发展到了明清两代,人们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D.诗歌传统断裂,它的根本原因是“进化论”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被取代无可避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从社会热点现象入手,层层推进,条理清晰。B.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兼顾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摆事实举例子。C.作者列举鲁迅、郁达夫、毛泽东、黄宾虹等人的例子,可证明20世纪旧体诗词并未消失。D.文章末段在上一段的论证基础上对“旧体诗词”目前能否“入史”的问题表达出了担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年来延续的诗歌传统定义并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之一。B.如果没有五四以后,“文言”向“白话”的转换,古典诗词也就不会失去文学主流的地位,而被排斥在文学外。C.旧体诗词可以通过意象、意境等来展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因此应该被视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D.反对“旧体诗词入史”的观点无论从“现代性”有无的立论基础看,还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都很难站得住脚。二、现代文阅读Ⅰ(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材料二: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庆善认为,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大大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B.张庆善认为,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来阅读,而不能猎奇、猜测它是不是当时政治的映射或将其当成“清宫秘史”。C.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符合习近平强调的“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理念。D.要重拾红学经典,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庆善认为当今的年轻人阅读《红楼梦》应致力于欣赏、审美、感悟,从而接收到《红楼梦》所给予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B.激活《红楼梦》这部经典,首先不应只是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而是要让它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和当代社会中。C.记者认为《红楼梦》固然是一部经典小说,但它被置放在一个那么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就太过了。D.张庆善认为《红楼梦》及其红学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其话语中暗含的逻辑推理形式是演绎推理,即从一般到个别。(3)《红楼梦》在当今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三、现代文阅读Ⅱ(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石青山乔典运石青山老汉是红草沟大队支书,他们的大队部扎在小尖沟,原先山上光秃秃,人们露皮肉。经过几年集中治理,秃山绿了,庄稼肥了,人们吃饱了,穿暖了,还卖了余粮。可是现在老汉又要把大队部搬到红崖沟去了,红崖沟又是和从前的小尖沟一样,山是秃的,地是瘦的,房子是旧的。转眼又是一年,红崖沟已经变了样子。五月,下着毛毛雨,老汉戴起雨帽,和石小六一同到羊胡沟里插秧。到了地头,天放晴了,他们卸下雨帽,跳进了田里。栽了一歇,老汉直起了身子,看着沟上沟下块块层层梯田,心里十分喜欢,他举手划了个大圆圈,说:“六弟,谁说沟里没有地呢?”石小六一阵脸红,说:“当时看着可真没地啊!”当时石小六把手一摆,说:“要改地,找大块去!指望这巴掌大一块块也吃不饱饭!”不假,这沟狭窄得很,要找房子大一块平展的地也没有啊!石青山老汉山上山下转了几圈,他想:“这深山古凹哪有大块地呢!要找大块,就得扔掉这山沟!”他对石小六说:“哎呀呀,这又不是平操场,就是巴掌大一块地,也能种几棵麦呀!”老汉领上五个积极分子在沟里安下营,当把新买的镢头磨秃时,居然开了七十八块地,合在一起算了算,也有九亩六分。他们垒上当子,开条转山小渠,引来山泉,要使山区也长出大米来。石小六想起这段经过,就不好意思地说:“想不到巴掌大的地,也成了大器!”老汉笑道:“可不要看不起个巴掌啊,一个巴掌不大,巴掌多了就能遮住天哩!”他们说着话,插着秧,天快黑时便插完了。石小六直起身子数了数,少了一块地,下沟找到上沟找不着,就叫:“怪!怪!这九亩六分地明明是七十八块,怎么成了七十七块!”老汉帮着找了一遍,还是找不着,就试探地说:“哎呀呀,一星半点的,找不着就算了吧!”“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石小六认真起来,他拉着老汉的手,指着老汉手背上的一个疤,金贵地说:“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这疤里的血流在这地里呀!”老汉缩回了手,说:“明天再找吧!”石小六顺从地点点头,掂起放在地下的大雨帽,刚刚掂起,他喜得叫起来:“找着了,找着了,雨帽盖着呢!”老汉过来看时,是一块很小很小的地,石小六自语道:“看!看!能收一碗米的地呢!要有几万块这么小的地就好了!”老汉看着石小六的喜悦,就放心地笑了,在心里犹豫了一天的话,现在出口了,他情重地说:“六弟,大队明天要搬家了!”“搬!”石小六猛回头抓住了老汉的手,实怕他跑了似的!“好不容易啊,今年这里要丰收了,你要走…”“要是今年这里不丰收,还不搬呢!”老汉笑了,笑得胡子飘飘,满脸自在的神气。“我们呢?我不中啊!”石小六恋恋不舍的样子。“巴掌大一块地你都看得象金豆一样,这我就放心了!再说还有大家嘛!”第二天,大队部搬家的时候,会计小王在收拾东西,一见老汉就叫:“大伯呀,咱现在就走,人家说你是头老黄牛呢!”“老黄牛!”老汉一怔,“为啥?”“为啥?”小王咬住嘴唇,不让笑出声来,“你没有见那牛,犁呀耙呀,曳断缰绳,打下了粮食它连尝也不尝,让给人们吃,自己又不声不响去吃青草,再去曳断缰绳,给人们犁犁耙耙种麦种米。你呢,治好个地方就走了……”老汉像得了金娃娃银娃娃一样高兴,笑了,胡子翘着,连连说:“哎呀呀,你把我捧得太高了!哎呀呀,你算给我提了个奋斗目标,小王呀,以后咱俩挑个战,互相督促点,我争取当个老黄牛,你争取当个小黄牛!”“你!”小王停住手,抬头,瞪眼,迷惑地说:“人家是取笑你的,你怎么真要当老黄牛了!”说着忍不住笑了。“咋?像条老黄牛那样,为群众出力干活不好吗?”小王止住笑,眨了眨眼,想了想,好像忽然发现了什么秘密样,蹦跳着说:“我当,我当,我要争取当个小黄牛!”老汉笑着提起他那口装着“相当年”回忆的箱子,向孟沟生产队走去。一边走一边想着:孟沟那条山泉,到底从哪里引水更方便呢?(选自《1949﹣1979河南三十年短篇小说选》,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青山把大队部从小尖沟搬到红崖沟,又要搬到孟沟,其中对红崖沟着重描写,从而形成横断面式的特征。B.石青山对石小六说:“六弟,谁说沟里没有地呢”,表现了他对石小六缺乏开拓精神、吃苦精神的不满。C.他们找不到的那块儿地竟然是“雨帽盖着呢”,从侧面出表现该地自然条件之差,土地之小,开垦之难。D.两个对话场景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并以搬大队部把两个不同空间的事件连接起来,使故事结构紧凑。(2)请简要梳理石小六对待山沟沟里的巴掌大的土地的心理变化历程。(3)小说叙述了石青山屡次搬大队部且重点强调他在红崖沟的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态度。四、古代诗文阅读(34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注】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依其策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疆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注】埶:通“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B.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C.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D.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仓廪,泛指储藏谷米的仓库。仓,储藏谷物的库房。廪,储藏米的仓库,亦指储藏的米。B.侯,指古爵位王、公、侯、子、男等爵的第三等;也指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文中指后者。C.五霸,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荀子•王霸》里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D.束帛,丝帛五匹为一束,此处指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衣物粮食等的物质充足是礼仪产生的基础。就像潭水深了自然有鱼,山林深了必有野兽,百姓富足了自然会去追求仁义道德。B.越王任用贤能,终成霸王业。他采纳计然的策略潜心治国,国家富有了,则以重金激励士兵,并为他们备好武器及饮水,最终灭吴称霸。C.范蠡忠以为国,又商以致富。在协助越王洗雪国耻之后,专心经营产业,善于抓住商机并能好德疏财,成为史上留名的富翁,世称陶朱公。D.子贡善于经商,并因富显赫。子贡有经济头脑,是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最富有的,甚至能与各国诸侯平起平坐,孔子的声名也因他而更显扬。(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②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这里泛指名贵的琴。②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③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这位乐师来自峨眉山,一个“下”字写出了乐师的气派。B.颔联中的“一挥手”是蜀僧拨动琴弦的动作,显得潇洒而遒劲。C.这首五律语言清新、明快,对仗工整,用典巧妙不着痕迹。D.“霜钟”二字用典,既点明时令,又与标题相照应。(2)本诗中有一联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异曲同工,试找出来并加以赏析。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中“,”两句描写了太阳西沉、日光暗淡、流连抚松之景,体现了作者的高洁之志。(2)柳永《望海潮》中运用对仗手法,刻画出钓鱼老翁和采莲少女戏乐样子的两句是“,”。(3)我国古人把星座分成斗、角、参、心、女、牛等“十八宿”,古代诗词中也常出现星宿的意象,如“,”。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必然有其积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时代精神。优秀文艺作品能给人以心灵归属感,就在于它们让人体会到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精神共鸣,并艺术表达和敏锐发现了时代精神。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勇于表达中华民族传承至今、富于时代精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书写中国人在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鲜明地反映倡导什么、排斥什么、坚守什么。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投身伟大时代,深入伟大实践,使家国故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当代家国故事主题是中国社会的创造、进步,是中国向现代化路途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是我们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具备面向全人类讲述中国故事的雄心和能力,善于抓住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鸣响时代回音,镂刻时代足迹、塑造代表社会风气的先进典型,利用艺术语言、彰显人文风尚、描绘时代图谱。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五千年文明血脉在我们身上流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将我们紧紧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前方响亮()。欣逢新时代,有志气的作家、艺术家当放开手脚、开动脑筋、释放创造力,为我们共同家园和共同梦想奋力书写、(),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的精神动力。(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字音字形及语义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内化召(zhào)唤弦歌不缀源远流长B.内化召(zhāo)唤弦歌不辍源源不断C.外化召(zhāo)唤弦歌不缀源远流长D.外化召(zhào)唤弦歌不辍源源不断(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散句改为整句,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鸣响时代回音、抓住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镂刻时代足迹、塑造代表社会风气的先进典型,描绘时代图谱、利用艺术语言彰显人文风尚。B.抓住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鸣响时代回音,镂刻时代足迹、塑造先进典型、代表社会风气,利用艺术语言、描绘时代图谱、彰显人文风尚。C.抓住时代精神来鸣响时代回音、反映社会生活,镂刻时代足迹来代表社会风气、塑造先进典型,利用艺术语言来彰显人文风尚、描绘时代图谱。D.抓住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鸣响时代回音,塑造代表社会风气的先进典型镂刻时代足迹,利用彰显人文风尚的艺术语言描绘时代图谱。(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就在于它们让人体会到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产生精神共鸣,并敏锐发现和艺术表达了时代精神。B.就在于他们艺术表达和敏锐发现了时代精神,并让人体会到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产生精神共鸣。C.就在于他们敏锐发现和艺术表达了时代精神,并让人体会到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产生精神共鸣。D.就在于它们让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产生精神共鸣,并敏锐发现和艺术表达了时代精神。8.(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兔子不吃窝边草”,是一句常常听见的俗话。这话却是兔子真实的生存之道。我家乡的田埂上,时不时就可以找到兔子窝。兔子窝不会像喜鹊窝、燕子窝挂在明面上,①_____不留心是看不到的。夏天的青草,冬日的枯蒿都是兔子窝的掩体。这掩体无论是青草,还是枯蒿,②_____。可是,兔子即使再饥饿都不会吃掉,那草丛往往都完好无损。曾经觉得这“不吃窝边草”,只是兔子要保护家园。如今认识到,这也体现了兔子若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超前意识,人类应该恭恭敬敬向兔子学习。我居住的地方离黄河不远,曾以为母亲河一直是黄的,后来读书方才晓得东汉之前黄河不黄,叫作大河。那为啥大河会变黄呢?考古学家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哪里文明开化得早,哪里的水土就流失得早。黄河之黄,仅是自然环境损坏的预警。土地沙漠化,河水遭污染,大气质量下降,地球气温变暖,③_____。这警示最通俗的话语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如今这俗话已变为中华儿女的自觉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已摆在建设美丽家园的高度。几经奋斗,荒山秃岭正在变作葱茏青山,浑浊河流正在变作洁净绿水。我们的家园越来越宜居,越来越美好。(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那”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那”,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睡意朦胧中听到些微响声,细听才知,那是清洁工的扫地声。B.在你的潜意识里,我的反抗是无效的,那我就不再强求你了。C.任何人都会在时空中发生这样那样的改变,无论基因多强大。D.我那山路十八弯的故乡啊,您为什么要桃源世界般使人沉醉!六、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说,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生活中,常有人说要有无畏的精神。上述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类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教师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B.“已经见不到”错,原文第一段为“基本见不到”;C.“人们”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为“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D.“根本原因”错,原文第二段为“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2)D.“对‘旧体诗词’目前能否‘入史’的问题表达出了担忧”错,原文最后一段为“我们目前距离‘旧体诗词’真正‘入史’似乎依然遥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旧体诗词”目前还不能“入史”,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3)B.因果关系错,原文第三段为“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诗词不仅失去了文学主流地位,而且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并不是“这一进程”使“古典诗词失去文学主流的地位,被排斥在文学外”。答案:(1)A(2)D(3)B二、现代文阅读Ⅰ(12分)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B.“而不能猎奇、猜测”错误,原文是“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所以选项说法绝对。故选:B。(2)C.“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就太过了”错误,原文说的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见并非“太过”。故选:C。(3)通读材料,勾画出与“意义”相关的语言材料,不难发现一共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对于阅读者而言,材料一第四段、材料二第二段均有涉及;第二层是对于民族文化自信而言,材料一第二段,材料二第三段均有涉及;第三层是对于国家文化交流而言,材料二第四段有所涉及。由材料一原文“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红楼梦》……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和材料二原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归纳出:反映民族心灵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力。由材料二原文“《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可归纳出:了解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底蕴。由材料一原文“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备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它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读懂中国。答案:(1)B(2)C(3)①《红楼梦》象征着民族的精神,厚植着文化自信的底蕴,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力。②帮助了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社会、人生等的认识,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③它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读懂中国。三、现代文阅读Ⅱ(15分)3.【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解答】(1)B.“表现了他对石小六缺乏开拓精神、吃苦精神的不满”错误,结合“老汉直起了身子,看着沟上沟下块块层层梯田,心里十分喜欢,他举手划了个大圆圈,说:‘六弟,谁说沟里没有地呢?’”可知,这话表现了老汉对土地开垦结果的满意。故选B。(2)结合“要改地,找大块去!指望这巴掌大一块块地吃不饱饭!”可知,这是当初刚到红崖沟时石小六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开垦红崖沟的不屑;结合“石小六一阵脸红,说:‘当时看着可真没地啊!’”“石小六想起这段经过,就不好意思地说:‘想不到巴掌大的地,也成了大器!’”可知,面对开垦出来的土地,石小六流露出惊讶之情;结合“脸红”“不好意思”可知,体现了石小六对自己当初想法的羞愧之情;结合“石小六直起身子数了数,少了一块地,下沟找到上沟找不着”“能收一碗米的地呢!要有几万块这么小的地就好了”“‘我们呢?我不中啊!’石小六恋恋不舍的样子”可知,帽子大的土地舍不得丢弃,可见石小六对土地的珍惜、不舍。(3)结合“经过几年集中治理,秃山绿了,庄稼肥了,人们吃饱了,穿暖了,还卖了余粮。可是现在老汉又要把大队部搬到红崖沟去了,红崖沟又是和从前的小尖沟一样,山是秃的,地是瘦的,房子是旧的”“转眼又是一年,红崖沟已经变了样子”“‘要是今年这里不丰收,还不搬呢!’老汉笑了,笑得胡子飘飘,满脸自在的神气”可知,小说写石青山带领村民治贫、脱贫,表达了作者对石青山为代表的的村干部勇于担当精神的赞美;结合“老汉领上五个积极分子在沟里安下营,当把新买的镢头磨秃时,居然开了七十八块地,合在一起算了算,也有九亩六分。他们垒上当子,开条转山小渠,引来山泉,要使山区也长出大米来”可知,石青山开垦荒地艰辛而执着,表达了对石青山苦干实干精神的肯定;结合“人家说你是头老黄牛呢”“你没有见那牛……你呢,治好个地方就走了”“像条老黄牛那样,为群众出力干活不好吗”可知,借助老黄牛的形象,赞美石青山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品质;结合“巴掌大一块地你都看得像金豆一样,这我就放心了”“小王呀,以后咱俩挑个战,互相督促点,我争取当个老黄牛,你争取当个小黄牛”可知,通过对石小六的感化和影响,以及对小王的激励,表现了对老黄牛精神能够代际传递的欣喜。答案:(1)B(2)①不屑。认为巴掌大的地不顶用,想要扔掉山沟,找更大的地块。②惊讶。土地开垦出来后,对自己的认知不好意思,对巴掌大土地也能成器感到惊叹。③羞愧,感慨。意识到自己当初认识的不足,为此感到脸红。④珍惜,不舍。不舍得丢掉一点点的土地,心疼土地来之不易。(3)①对石青山勇于担当的赞美。小尖沟、红崖沟、孟沟哪里贫穷,哪里需要发展,石青山就把大队部搬到哪儿,体现了他的勇敢担当精神。②对石青山苦干实干精神的肯定。红崖沟地块小,开垦艰难,但他积极应对,最终开垦出七十八块土地,带领村民丰收。③对石青山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敬佩。村里人取笑他像老黄牛一样,默默耕耘,不求回报,他认为为群众出力干活很光荣。④对老黄牛精神能够代际传递的欣喜。不管石小六还是小王都受到石青山老黄牛精神的影响。四、古代诗文阅读(34分)4.【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易腐败”作定语,修饰“货”,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D;“有馀”“不足”为并列关系,共同做“论”的宾语,应在“不足”之后断开,排除C。译文:积贮货物的道理,应当务求货物的完好,不使用需支付利息的钱。买卖货物,凡属容易腐败的食物之类货品不要久藏,不冒险囤居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故选:A。(2)B.“古爵位王、公、侯、子、男”错误,古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故选:B。(3)B.“并为他们备好武器及饮水”分析有误。原文表述为“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应是“使兵士们冲锋陷阵不顾箭射石击,就像口渴时求得饮水那样”。故选:B。(4)①“平”,平价;“齐”;平抑,调整;“治国之道也”,判断句。译文:平价出售粮食并平抑调整物价,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治国之道。②“时”,时机;“责”,要求;“治生”,经营谋生;“任”,把握。译文:根据时机追求利润,却对他人不苛求。所以善于经营谋生的人,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答案:(1)A(2)B(3)B(4)①平价出售粮食并平抑调整物价,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治国之道。②根据时机追求利润,却对他人不苛求。所以善于经营谋生的人,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参考译文: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没有礼节的现象就特别突出。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计然说:“平价出售粮食并平抑调整物价,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治国之道。至于积贮货物的道理,应当务求货物的完好,不使用需支付利息的钱。买卖货物,凡属容易腐败的食物之类货品不要久藏,不冒险囤居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勾践照计然策略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就用重金去收买兵士,使兵士们冲锋陷阵不顾箭射石击,就像口渴时求得饮水那样,终于报仇,灭掉吴国,在中原阅兵,号称“五霸”之一。范蠡已协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之耻,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的愿望。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想把它用于治家。”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朱公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货物交流十分便利。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根据时机追求利润,却对他人不苛求。所以善于经营谋生的人,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来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有了巨万家财。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子贡曾在孔子那里学习,离开后到卫国做官,又利用卖贵买贱的方法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端木赐(即子贡)最为富有。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而子贡却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带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的国家,国君没有不以平等地位相待的。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这就是所谓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5.【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与标题照应”错误,是与后文的“秋云暗几重”照应。故选D。(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借助景和听众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这首诗歌中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意思是说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诗人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尾联这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不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出弹琴者技艺高超,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异曲同工。答案:(1)D(2)①这一联是“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②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明音乐感染力极强和蜀僧弹琴的技艺高超。译文:蜀僧濬怀抱着绿绮琴,他来自西面的峨眉山。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不知不觉,暮色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赏析:此诗写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首联写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两句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6.【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