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 限时练 特殊突触传递、不同类型激素的作用机制与细胞因子风暴(教师独具)_第1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 限时练 特殊突触传递、不同类型激素的作用机制与细胞因子风暴(教师独具)_第2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 限时练 特殊突触传递、不同类型激素的作用机制与细胞因子风暴(教师独具)_第3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 限时练 特殊突触传递、不同类型激素的作用机制与细胞因子风暴(教师独具)_第4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 限时练 特殊突触传递、不同类型激素的作用机制与细胞因子风暴(教师独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殊突触传递、不同类型激素的作用机制与细胞因子风暴(教师独具)(时间:30分钟)限时练焦点1特殊突触传递1.(2024·广东茂名调研)人体内的突触存在电突触与化学突触两种类型,结构如图所示,其中电突触部位的间隙连接为一种蛋白质孔道,允许离子、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神经冲动在甲、乙突触中的传递方式是不同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A.甲突触神经冲动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直接传递到突触后膜,传播速度比乙快B.两种突触的神经冲动都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C.乙突触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其与神经递质的结合具有特异性D.在一些需要高度同步化活动的神经元群内的细胞间存在较多的甲突触解析

2.(2024·哈师大附中模拟)闰绍细胞是脊髓中的一种中间神经元,能接受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枝的兴奋,闰绍神经纤维末梢与运动神经元2相连(如图1)。现用一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神经元1,依次测量三个神经元上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A.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枝释放的神经递质起作用后可能没有被及时回收或降解B.闰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该突触处无信号转变C.图2中C点以后维持神经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消耗能量D.图2中BC段运动神经元1膜上K+通道开放,使膜内K+的浓度下降解析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枝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闰绍细胞,据图2可知,闰绍细胞的膜电位有多次兴奋,故据此推测,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枝释放的神经递质起作用后可能没有被及时回收或降解,导致闰绍细胞持续兴奋,A正确;通过图2可知,运动神经元2无动作电位的产生,且膜电位有所下降,推知闰绍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抑制运动神经元2产生兴奋,但相应突触处仍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图2中C点以后维持神经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是通过钠钾泵实现的,该过程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图2中BC段是运动神经元1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时K+通道开放,K+外流,使膜内K+的浓度下降,D正确。3.(2024·长沙一中质检)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来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电突触是与化学性突触相对应的另广类突触,电突触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膜间的缝管连接实现的,不需要神经递质介导,而是电信号直接传递。如图为电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A.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不消耗ATPB.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都是单向传递C.化学性突触传递兴奋时有突触小泡参与,而电突触没有D.兴奋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快解析由题图可知,在电突触的离子通道处离子可双向运输,兴奋在电突触处的传递是双向的,B错误;兴奋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快,有利于不同神经元同步化兴奋,D正确。焦点2不同类型激素的作用机制4.(2024·江西九校联考)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a、b、c为结构,甲、乙为激素,“+”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A.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细胞B.口服乙,甲状腺激素会增多,甲的含量会下降C.性激素、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都为分级调节D.寒冷条件下,甲、乙的含量都会增多解析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乙为促甲状腺激素,其化学本质为多肽,口服后会被消化,失去功能,B错误;肾上腺素的分泌过程不存在分级调节,C错误;寒冷条件下,甲、乙均会增多,最终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增多,D正确。5.(2024·广东佛山调研)肾上腺髓质能够合成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通过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存在相似性B.人体内的肾上腺素既能参与体液调节,也能参与神经调节C.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能和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D.肾上腺素的分泌与甲状腺激素相同,都受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控D解析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促进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也能使血压升高,因此推测其功能存在相似性,A正确;肾上腺素可作为激素参与体液调节,也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B正确;激素通常只作用于特定的器官和细胞,其原因是只有靶细胞上才有特定的受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能和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C正确;肾上腺素的分泌受自主神经的直接支配,不受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控,D错误。焦点3细胞因子风暴6.(2024·河北唐山调研)如图为某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A.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毒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自身的作用属于正反馈调节C.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图示体液免疫过程较弱,所以症状较轻D.抑制吞噬细胞释放活性氧、杀菌蛋白的药物能缓解重症患者的病症解析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二者均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进一步活化辅助性T细胞,促使辅助性T细胞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图示过程没有抗体的参与,不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活性氧、杀菌蛋白可损伤肺部,抑制吞噬细胞释放活性氧、杀菌蛋白的药物能缓解重症患者的病症,D正确。7.(2024·湖南长郡中学调研)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为胞内寄生菌,这些抗原物质经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Th)识别,并使之活化,进而引起超敏反应,在此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CD8+T细胞)也有参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A.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后形成的MHCⅡ和B7可刺激Th细胞释放细胞因子B.CD8+T细胞接受Th细胞分泌的IL-2刺激后被激活,与靶细胞接触并使之裂解凋亡C.活化的Th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活化巨噬细胞,导致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D.由图示机制可推测,Ⅳ型超敏反应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的损伤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后形成的MHCⅡ和B7可以和Th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得Th细胞活化,释放细胞因子,A正确;CD8+T细胞接受Th细胞分泌的IL-2刺激后被激活,不是与靶细胞接触并使之裂解凋亡,而是产生穿孔素颗粒酶促使靶细胞凋亡,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活化的Th细胞释放的IL-2等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巨噬细胞,使巨噬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形成的MHCⅡ和B7可以和Th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得Th细胞活化,释放细胞因子,从而导致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C正确。8.(2024·广东东莞调研)我国科研工作者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Ⅰ.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Ⅱ.LPS是一种细菌毒素,其进入血液,会刺激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1)针灸或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都能引起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增加,该过程属于

(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2)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结合图1分析,临床上如果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

(填“好”或“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调节差

血钙含量偏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导致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肠巨噬细胞释放的TNF-α增多,抗炎效果差(3)图2中甲、乙分别为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针灸治疗需要对针的粗细进行选择,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细针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电位,没有引起动作电位;而用粗针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超过阈电位,引起了动作电位(4)同等强度电针刺激小鼠手三里穴可引起相同抗炎反应,刺激腹部的天枢穴,却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手部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

,而腹部不存在。这也为针灸抗炎需要刺激特定穴位才有效提供了解释。Prokr2神经元解析

(1)针灸或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都能引起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增加,该过程经历了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2)据图1可知,肾上腺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具有抗炎作用。当某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该处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产生兴奋,又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血钙含量偏高会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导致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肠巨噬细胞释放的TNF-α增多,抗炎效果差。(3)分析图2可知,用细针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电位,没有引起动作电位;而用粗针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超过阈电位,引起了动作电位,故针灸治疗需要对针的粗细进行选择。(4)结合题干信息“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以及图1中相应反射弧可知,同等强度电针刺激小鼠手三里穴可引起相同抗炎反应,刺激腹部的天枢穴,却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手部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r2神经元,而腹部不存在。这也为针灸抗炎需要刺激特定穴位才有效提供了解释。9.(2024·江苏南通调研)某些内脏器官出现病变时常会使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出现疼痛,如早期阑尾炎患者会感到上腹部或脐周围疼痛,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会出现疼痛等,临床上将这种疼痛称为牵涉痛,关于牵涉痛出现的机制目前有两种说法,如图甲、乙所示。(1)心肌缺血时,心脏部位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脊髓传至位于

的痛觉中枢,从而产生痛觉,痛觉的产生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脑皮层不属于反射应建立在完整的反射弧基础上(2)a、b、c都是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入神经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3)易化学说认为:来自内脏和躯体的传入神经纤维到达脊髓同一区域内彼此非常接近的不同神经元,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提高邻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使平常不足以引起疼痛的刺激信号变为致痛信号,从而产生牵涉痛。这一学说可用图

表示。大多数内脏疾病都会引起牵涉痛,这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

可利用牵涉痛来寻找真正的病因,防止内脏病变持续发展(合理即可)(4)芬太尼是一种药效非常强的镇痛药,在临床上会作为一些牵涉痛的止痛药,芬太尼作用机理是:当其与某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会抑制Ca2+内流、促进K+外流,导致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前膜接触进而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芬太尼发挥作用的机理如图丙所示,图中受体

为阿片受体,它与芬太尼的结合会减少

(填“兴奋性神经递质”或“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起到镇痛作用。1兴奋性神经递质解析

(1)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反射应建立在完整的反射弧基础上,痛觉的产生不涉及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不属于反射。(2)a、b和c都是传入神经,功能是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3)图甲中显示来自内脏和躯体的传入神经纤维汇聚到脊髓同一区域内距离很近的不同神经元,图乙中显示来自内脏和躯体的传入神经纤维汇聚到脊髓的同一神经元,因此易化学说可用图甲表示;在临床上可利用牵涉痛寻找真正的病因,防止内脏病变持续发展。(4)由题意可知,芬太尼是一种镇痛药,其与阿片受体结合后会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以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可见芬太尼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受体1是阿片受体,它与芬太尼结合后会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10.(2024·甘肃卷,18)机体心血管活动和血压的相对稳定受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血压是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人在运动、激动或受到惊吓时血压突然升高,机体会发生减压反射(如图)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减压反射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

传递。(3)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会使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

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脏和血管神经冲动(或动作电位)突触减弱(4)为了探究神经和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电信号还是化学信号,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①制备A、B两个离体蛙心,保留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剪断支配心脏B的全部神经;②用适当的溶液对蛙的离体心脏进行灌流使心脏保持正常收缩活动,心脏A输出的液体直接进入心脏B。刺激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心脏A的收缩变慢变弱(收缩曲线见下图)。预测心脏B收缩的变化,补全心脏B的收缩曲线,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随灌流液在一定时间后到达心脏B,使心脏B跳动变慢解析

(1)减压反射的反射弧: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脏和血管。(2)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3)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会使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4)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可随灌流液在一定时间后到达心脏B,使心脏B跳动变慢,故心脏B的收缩曲线见答案。11.(2024·安徽卷,18)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该行为涉及机体的反射调节,其部分通路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起跑属于

反射。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视为抢跑,该行为的兴奋传导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并用箭头相连)。条件

耳→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2)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发出的指令通过皮层下神经元④和⑤控制神经元②和③,进而精准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