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语文要素

阅读:

1.能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

的。

写作:

按一定的顺序写印象深刻的一景。

教学重点

能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

写景的方法。了解课文是如何把孔隙的特点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

叶圣陶的资料,双龙洞图片,《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

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完成游览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以图激趣,了解游记要素

1.教师以双龙洞图导入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1957年,叶圣陶先生游览此地,他写道(出示第1自然段):4月14

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2.交流: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游记要写清何时、何人、何地、何事。

3.过渡:叶圣陶先生把这次游览的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一篇家喻户

晓的游记(出示课题)。

他是怎样游览双龙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明确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与同桌讨论解

决。

⑵边看示意图,边读课文,想想作者分别写到了哪些地方,画出相

关句子,并在图上填一填。

路上->()->()->()->()一出洞

2.理解词语,指名读词。读准“变换调子”,随机理解“明艳、蜿蜒”,

指导“蜒”的字形。

浙江明艳突兀森郁肩背臀部移动登陆石笋石钟乳

漆黑蜿蜒窄

变化多端聚集拥挤昏暗挤压

⑴学生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教师正音指导。

(2)教师提问:你理解这些词语吗?与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自己预习所得。

⑶课件出示“变化多端”的“端”字在字典中的意思,请学生选择。

端:①(东西的)头。②(事情的)开头。③原因;起因。④方面;项目。

3.交流分享,理清文章思路。

(1)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⑵默读课文,梳理游览顺序。

①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有关游览顺序的词句。

②出示相关句子:

一路迎着溪流。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③课件出示,板书游览顺序:路上f洞口一外洞f孔隙->内洞->出洞。

④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⑤对照课文,试着把这些地点连起来说,同桌互说。

⑥教师小结:对照路线,作者先写了途中所见,再写游洞,最后写出

洞。

⑶文章除了这条明线,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我们

也来找一找相关句子。只要让学生明白泉水流经的路线是课文的另一

条线索,不需要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

深黑的石洞f内洞f孔隙~外洞f洞口f山下

三、指导书写

1.出示三组生字“浙、杜、陆、端、源”“鹃、有B、移、额、乳”和

“笋、窄、臀、罗”。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组生字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第一组是左窄右宽,第二组是左右等宽,第三组是上下结

构,其中“笋、窄、罗”是上窄下宽,“臀”是上宽下窄,书写的时

候要注意。

重点指导“臀”的书写。“臀”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

避让,各部分要写得扁些,下面的月写得宽一些,托住上面部分。

2.出示半包围结构的字“肩”,让学生说说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预设:“肩”字里面的“月”除了变形,还要稍稍露出户字头一点点。

3.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评后修改,完成写字作业。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2.同桌互相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

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回忆作者的游览顺序。

预设: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一内洞一出洞

2.检查,指名学生回忆泉水流经的路线。

预设:深黑的石洞一内洞一孔隙一外洞一洞口一山下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叶圣陶先生的脚步,去看看他是如何将

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二、移步换景,欣赏美景

L让学生读第2、3自然段,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圈一圈。

要点:映山红、油桐、沙土、山、溪流。

2.让学生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说说感受。

预设:景色明艳,溪流欢唱。

3.讨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预设: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

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

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随着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教师小结:作者一路游去,我们一路看去,人在走,景在变。

三、自主研读,发现写景特点

1.自主研读,圈画批注。

布置任务:自己读一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想作者游览了哪里,

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圈圈画画,写批注。

2.小组研讨,发现特点。

小组研讨要求:

(1)根据自己阅读所得,与伙伴一起完成表格。

作者走到了哪里?有什么特点?

(2)找找相关句子,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些特点来的。

3.小组上台交流。

交流方式:说表格一一说句子一一合作读。

作者走到了哪里?有什么特点?

洞口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狭小

内洞黑、奇、大

四、聚焦重点,研读重点语句

1.交流读文感受,聚焦研读重点。

⑴学生交流: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看

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在游双龙洞的过

程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印象深刻呢?

⑵学生交流,随机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

⑶明确学习目标:默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

受写清楚的?

2.体会作者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⑴理解“孔隙”的意思。

⑵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孔隙的特点:狭小。

⑶指名交流,指导朗读,互动评价,随文感悟:孔隙的狭小。

a.指名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b.轻声读句,思考:从圈出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组织交流。

预设一: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

这样小的小船。

学生讨论:船大还是小?

教师出示比较句子:

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

样的小船。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

这样小的小船。

学生思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短短两句话,连用“小”字,作者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一

一小。

随机补充:“刚合适”“再没法容”体会船小。学生读句子感悟。

预设二: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

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思考:船是怎么入洞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式?

师画图配合演示小船进出方式,进一步体会孔隙之小。

生练习读一读,回顾小船进出孔隙的过程。

预设三: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

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

移动。

随机学习:臀。了解这个字和身体有关。

随机交流和船底有接触的身体部位。

比较理解“贴、触、挨”“没有一处不贴着”“全都贴着”,体会孔隙

之小。

学生练读。

预设四: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默读思考: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你通过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学生圈画出表示感觉的词语,交流。

教师小结: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狭小。

教师引读。

一一怎么躺的?

——感觉到什么?

——能不能动?为什么?

情境表达:过了孔隙,作为游客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即他的见闻,用自己过孔隙

的感觉,即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狭窄、矮小,让人身临其境。

3.整合过渡句,再次体会游览顺序。

⑴回顾全篇。

⑵出示把景点联系在一起的句子,师生合作读。

五、妙笔生花,互评小练笔

1.写你印象深刻的一景,注意用学到的方法,先写看到的,再写自

己的感受,要写出景物的特点来。

2.交流自己写的印象深刻的一景,相互点评。

评价要点: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否将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都写

出来。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

2.将双龙洞按游览顺序介绍给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