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语文要素解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2E/32/wKhkGWdg7h6ASNq0AAKpqu6eKBE854.jpg)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语文要素解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2E/32/wKhkGWdg7h6ASNq0AAKpqu6eKBE8542.jpg)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语文要素解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2E/32/wKhkGWdg7h6ASNq0AAKpqu6eKBE8543.jpg)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语文要素解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2E/32/wKhkGWdg7h6ASNq0AAKpqu6eKBE8544.jpg)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语文要素解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2E/32/wKhkGWdg7h6ASNq0AAKpqu6eKBE85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解读及教学建议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
单元导语: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人文主题)
单元语文要素:
1.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阅读要素)
2.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习作要素)
一、关于“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
关于教材中“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江苏教育》2019年第33pl9-21期刊发
了朱建军的《读中写:像作家一样阅读》:“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自三年级上册始到
六年级下册,每册教科书中均设置了一个很特别的“习作单元”,教科书究竟为何要设
置这么一个独特的习作单元呢?这是对理想课程的一种追求。习作单元的确希冀成为一
个“像作家一样阅读”的理想课程。
本次习作单元从阅读到习作,都是围绕“真情”这个主题,“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即是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训练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这正是建立在情感化阅读教学基础之上的读写结合的情感作文教学。正如朱建军老师所
说:“这些习作单元称为“像作家一样阅读”课程,且其有着鲜明的理论、课程设置与
取向的理想追求。”
习作单元的设置,有这样的课程特征:
1.主题:创设一种学术化语境。习作单元均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活动,而主题实际
起到了一个聚焦话题、凝练活动的目的。正因为围绕主题的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一
个学术化的环境,阅读就转变为一种学习活动,一种研究,一种写作。
本单元主题一一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作者围绕该主题安排了《匆匆》《那个星期天》
两个阅读文本、“交流平台”“习作例文”几个表达真情的文本等学习活动,使得活动
的展开有了依据。可以说,主题成为学习之魂,也是单元学习的核心要素。
2.支架:学得足够,导得恰当。语文教科书中的这8个呈螺旋式上升的习作
单元,可能具有解决困扰写作教学问题的潜能,引导学生经历写作发展的几个阶段,即
不怕写、能写、会写、写好,并最终养成一种写作习惯。
习作单元的主要任务一一指向表达、为了表达、学习表达。最终的学习目标、学习
内容也是为了表达。习作单元关注“引导”,基本都是围绕主题展开,围绕写“出主意”
年级册次习作具体内容
三年级上册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下册展开大胆的想象
四年级上册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下册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五年级上册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下册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特点写具体
六年级上册围绕中心意思写
下册表达真情实感
3.过程:强化了写前与写中。习作指导,重在过程,尤其写前与写中。也就是说,
这两个阶段要是出了问题,写后就基本无药可救。说写前重要,主要在于写作是一个飞
跃,因为写作是从阅读、思考、重构、说话等开始的。而写中,主要是一个社会化指导
活动。研究证明,写作共同体可以极大地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发现,这些习作单元的写
作支架搭得充分、恰当,足够的读与恰当的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习作提出了“实施建议”:“应引
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
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部编版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课文承载着特殊的任务,即为习作提供学习支架。此次
习作单元的学习,需要将教材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懂得如何
让自己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二、语文要素解读:
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解读就需要颠覆传统以“阅读理解”为核心的解读文本方式。
从习作单元目标的角度出发,感受文本承载习作核心的表达密码。
单元导语一一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围绕核心任务,教材编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及习作五项内容。一个核心,五项安排,环环相扣,逐步推进。”
明确提出了两个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这个要素指向阅读。注意要体会的不是文章表达了什么情感,而是体会文章是如何
表达情感的。怎样表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语文本体知识、本体内容,意味着语文形式
的要求,这是指向阅读。但是又不仅仅指向阅读,因为阅读的背后却是表达、是写作、
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是在四上以来学习感受、表达
真情实感基础上的发展和总结。
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这是习作的要素。无论是阅读要素还是习作要素,它
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研室高主任在指导单元习作教学时指出:
(一)所谓“真情实感”
就是自己要表达的对某种事物、某件事的向善、向真、向美、向上的看法和态度。
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做、亲身经历或者观察事物、事情的时候,自己内心所产生的心情
真实的变化。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普通单元的精读课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聚焦的是表达方
法的学习,后者着眼于阅读理解的学习。
这个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文字朴实易懂,为聚焦表达特色创造了条件。
《匆匆》是一篇散文,是直抒胸臆的典范。这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
时间流逝的踪迹。以发问的句式把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了出来。前后12个问句,将不
易察觉的时光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言已尽,而意无穷。设问、疑问连问、追问、反问,
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自责、追悔、惋惜、警醒和紧张。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真情就是
这样在笔尖流露的。
《那个星期天》是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之中,在叙述当中自然而然的表达情
感。用自言自语的“独语式”和“我”的絮絮叨叨中行进。一个小孩子从早到晚盼着母
亲带我出去玩的形象和一个忙碌的连大气都喘不过来的母亲的形象活脱脱的呈现在我
们的面前。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课后的三道练习题来理解这种情感的表达方法。第1
题默读课文,感受表达方法,训练要素。第2题阅读交流,学习表达,落实要素。第3
题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情感表达,落实单元要素。
这两篇精读课文都是本次习作的典型样本。我们要用来学习具体的写作方法。来迁
移具体的写作策略。编排意图就是落实主要素通过对这两篇课文的学习体会文章是怎样
表达情感的。从而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在自己的习作当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来写真情实
感。
“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两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1种是把真情实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列举了《那个星期天》中的一个
片段作为例子。
第2种就是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列举了《匆匆》中第四自然
段。
整个交流平台的设计归纳梳理了习作的表达方法,为整个单元的教学搭建了有效的支架。
《别了语文课》是写了一件事。《阳光的两种用法》主要写两个人。
这两篇例文两篇习作例文都为学生们提供了写作范例,不在教,重点在于用。我们可以
通过批注和课后的练习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来感受文章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
“初试身手”这个版块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精读课文之后,形成基本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让学生尝试进行表达情感的实际练笔。就心情的好与不好,让学生尝试用几句话来表达
心情。
“单元习作”是本单元的重头戏。是在回忆生活当中所经历的不同的情感、体验,选择
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能够有条理的写下来。
(二)所谓“合适的内容”,高主任指出:
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你所写的这件事情、这个事物,是能够很合适地表
达你“向真、向美、向善、向上”的想法和态度的。第二层意思,指的是在文章当中,
你所选择用来表达你的在这件事情中感情变化的内容是“合适”的。
《匆匆》一文,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形象的了解到时光是匆匆逝去的展开了想象,写
出了“太阳是有脚的”,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它始终在我的身边不同的“过去、跨
过、飞走”着,让作者和我们读者都能感觉到“时间不能被我挽留下来”,而是一天天
匆匆的逝去,我为此感到很焦急又很无奈。作者写在“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
凝然的时候,伸手向挽的时候(其实是徘徊的时候,是做还是不做?去做点什么?决定
不下来),睡觉的时候......”时光都对我一点不留恋的逝去。我们都知道,朱自清是著
名作家,1919年就开始发表诗歌了,他一直在写东西的,《匆匆》写于1922年。那么,
他写“时光对我一点不留恋的从我的生活中逝去”的时候,为什么不写“我在写一篇文
章,文章还没写完,我发现天已经黑了,他从我的笔尖伶伶俐俐地逃走了”这样的内容
呢?这里面就有“合适”的问题。作者在文中所写下来的这些内容,都是“没有什么成
就的”事情,而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说明“我过去不曾留下游丝般的痕迹(其实是作者
对自己的成就不满足吧)",那么,“洗手、吃饭、为自己要做什么而徘徊决定不下来、
睡觉”,这些生活都是不能留下“痕迹”的。所以,相比较而言,作者笔下所写内容就
是合适的,能够让作者感到“时光匆匆流逝而自己无所事事”的焦虑和面对时光流逝想
挽留却留不住的无奈的。
《那个星期天》是一篇小说。小说的内容,可能有作者亲身经历的影子,但是,写
进来的内容,都是作者经过精心选择的,也可能作者把别的母亲的事情写到了这个母亲
的身上也未可知。这是小说创作允许的。
小说中,作者所选择的“提着菜篮,等等买完菜就去”;“买菜回来翻箱倒柜,做
完一件事情又去做一件事情,两条腿不停顿”;洗衣服的时候“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
永无休止像时光的脚步";看到我哭的时候“惊惶”的神情和“亲吻着我带着懊悔的言
语”……这些内容都在表达着“母亲的忙碌、辛劳”,在表达着母亲“因为自己辛劳而
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懊悔。特别是结尾的“惊惶、亲吻”和母亲的言语,改成:“看着
我坐在那里不动,妈妈说,你这孩子啊,去不了,那就下次再去吧。没看着我这忙不过
来吗?去去去,一边去,别耽误了我干活儿”。那么,我们读起来,还会这样的感人吗?
对,不会的。那样的话,我在结尾处就不会“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看太阳”,
不能表达出“虽然我没去成,但是,我还是理解了母亲,内心的委屈和不满甚至愤怒都
消失了”的感情了。
再来看两篇习作例文。
《别了语文课》中,离别互送礼物的情形很多,什么礼物都有可能,依依惜别的话
语有很多内容。但是,作者选择了“与课有关的赠书和留言”,为什么?这篇文章是要
表达“对代表着国家、代表着民族的语文课依依不舍和铭记期待和决心”这样的思想
感情。选择这样的“礼物与临别赠言”,是能够突出表达这种感情的。所以,这内容就
是“最合适”的。
《阳光的两种用法》这篇课文编者用批注的方式来告诉我们:作者反复提到“老阳
儿”,起到了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的作用。为什么呢?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要表达对
母亲们的用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温暖、舒适与快乐。为什么反复提到“老阳儿”,
那是母亲们的“勤劳与智慧的代表”啊。首先,“老阳儿”不再单单指的是“太阳”,
在母亲们的眼中,那就是能够用来给一家人生活带来温暖和快乐的事物象征,母亲这样
称呼他,后来连作者和孩子们也这样称呼他,表达的是对“太阳”的一种赞美,这个词
语寄托着人们的感情的,其实也寄托着我们的感情一一在母亲这里“老阳儿”,其实是
代表着“用”的,体现着母亲和毕大妈的智慧的。”批注中反复提到”,前两次是我的
母亲和毕大妈“用老阳儿”做不同的事情,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快乐;第三次是讲生活中
很多事情,妈妈和毕大妈都在用“老阳儿”。作者这里反复提这个词,一方面是围绕着
“用老阳儿”来选择内容写文章,反复强调这个词语,在反复表达着作者对“母亲们”
的爱和对他们智慧的赞美。
三、本单元教学建议
(一)研读单元导语,开启习作学习历程。
单元导语一一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里的“真情”,就是自己要表达的对某种事物、某
件事的向善、向真、向美、向上的看法和态度。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做、亲身经历或者观察事物、
事情的时候,自己内心所产生的心情真实的变化。用具体事例来写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看法、思想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哪些情节、人物的哪些行为言语使我的情
感产生、在发生着变化,就把哪些内容写清楚,写具体,让读者觉得这情感的产生和变
化,非常的“合理、自然”这就是“自然流露”。
(二)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习情感表达方法
《匆匆》重点环节教学建议:
匆匆》一文由原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主要教学任务是“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作
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的。",而如今放在统编教材特殊习作单元中教学重
点是“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学习文章是怎样表达出对时光匆匆的感
叹这一情感体验的。”
1.关注课后习题把握习作方法。
习作单元的编排都是将习作方法融入到课后习题当中。如果把课程标准中"学段目
标"作为靶子。那么"单元导语"就是靶心,而"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都
是一支支的箭。课后习题而是控制和把握着箭行进的方向。
课后第2题''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这是体会作者用连续的问句直接表达情感的
方法。这是落实单元阅读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渗透积累这种表达方式。
正如何捷老师所说:经典,就是永远不会穷尽文字向你说明一切,让你每次阅读都有无
尽的疑惑的文章。这篇文章堪称经典,全文有十一处问句。不停追问,只问不答,但似
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答案。作者就是用这种直抒胸臆的方法在表达情感。
课后第3题”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读了课文,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这是感悟作者把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方法。这是继续落实单元阅读要素“体会文章
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领学习第3段的时候就有了教的目标,也有了学的方向,这里
的写也变得有样可学,有据可依。用一段话仿写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这些习题
的设置都让我们清晰地捕捉到了本篇精读课文教学路径所在。
2.学习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情感变化”的方法。
结合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目标:一是“合适的内容”一一得选择那些能够恰当表
达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主旨的内容,能够促进主题表达的内容才是合适的;二
是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写的让我们能够感觉到:侧重写了时光在我
做事情的时候不会停下来,我日常的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的“吃饭、穿衣、洗手、凝望、
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时光的脚步在“走”在"飞"不让我“遮挽”,不停下来让我
想好做什么、做了什么再走;三是“用排比”列举了众多我“无所事事、徘徊”的情形,
写出了时光是在我”每一天无所事事、徘徊不前“中飞走、消失、闪过。1、恰当地写
出了我当时“想遮挽但是遮挽不住”的急切心情一一【写出了我想怎么做,但是时光却
偏偏不允许我怎么做、无情的流逝】2、感人在“我的想法与时光飞逝”的冲突,用“我
的茫茫然、凝然、遮挽”的想把时光留住的期待与“时光悄悄地挪移、无情的过去、过
去、伶伶俐俐的跨过、飞走、溜走、闪过”来让我感到“期待不能实现”的焦躁、痛苦、
无奈。一一【写清楚我的期待与“事件、环境”变化的矛盾冲突。】
3.学习作者“写内心所想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1和4段两处一连串的问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1段围绕中心问题一连串问一一发现时光流逝,找逝去的时光,其实是在找过去留下
了什么。教学时得结合第二段,和第三段、第四段的发问,更多是反问。两层意思,一
层是通过反问来自责一一我留下了什么?这是主旨。另一层是反问,表达不甘心,有自
励的情感在其中。通过“改写”,体会作者这样写好在:通过问,来表达自己从迷茫到
立志的内心思考过程,一方面促进自己深入去想,另一方面能够让读者也在“问”中去
想。教学时得结合全文前面三个自然段。
《那个星期天》重点环节教学建议:
《那个星期天》中,主线是希望妈妈星期天带“我”出去玩,从妈妈的角度,作者
选择了妈妈买菜、洗衣服等事例,从“我”的角度,作者选择了“我”等待过程中跳房
子、看云彩、拨蚂蚁窝、看画报等事例,而“我”蹲在洗衣盆旁看妈妈洗衣服的场景更
是让人身临其境。一点一滴都是生活滋味,能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
1、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1)了解作者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
本文写了“我”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待母亲带自己出去玩儿的经历,其中细致的描写
了“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焦急、无奈,最终失望、委屈的过程。作者把这种情
感巧妙的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自然而然的表达,读起来真实感人。通过勾
画相应的语句感受作者在那个星期天里心情发生的变化:盼望一一焦急一一委屈一一自
责一一失望、难过。课文真实感人的写出了“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清楚。
结合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和一幅插图。思考作者呈现的4个情景:跳房子、看云彩走、
拨弄蚁穴、翻看画报。这种类似“蒙太奇”的呈现方法,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拼接在一起。
将作者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形象的表达了“这段时光不好挨。”帮助学生整体的关联
着看这4个情景,更好的体会主人公的心情。
(3)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内心独白表达情感。
结合第五自然段中''念念叨叨”的内心独白。通过对“再不、一洗完、马上、决不许”
的体会感受作者迫切的心情。
(4)体会作者如何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
这种情感的变化不但表现在动作、内心独白的细腻描写中,还融入对周围景物的具
体描写中: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透露着兴奋与期待。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可见焦急与期盼。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的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内心越来越失
望。
“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写出内心的孤独而惆怅。
“光线正无可挽回的消逝,一派荒凉。”写出内心的沮丧和失落。作者融情于景在
描写景物时自然的流露自己的情感。
(5)体会作者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情感。
以第六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2.通过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积累“选
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为完成单元习作做准备。
这是落实语文要素最强有力的抓手。需要呈现具体可感的关键语句,指导学生朗读、
比较、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交流平台”,比较两篇课文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匆匆》中一连串的问句,占了全文很大篇幅,把情感直接的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
更多的将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间接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再读《匆匆》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写时光匆匆流逝的,体会到作者
介入描写太阳的行走来写时光的流逝,把对时光匆匆的感慨融在太阳这个具体的事物中。
再联系《那个星期天》引导发现二者都用了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再结合交流平台,反
观自己的发现,进一步体会两篇课文的情感表达方法。
3.读要有方法,读,是为了写,读写结合。
《我的星期天》课后第1题让学生读有方法。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天我的心情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就是让学生在读的时候走进文本,在文本中和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
心深处,和作者对话。第2题和第3题还是让学生继续读。但读的方法变成了交流阅读
和比较阅读。只有在进入深入的比较阅读和交流阅读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不同,
和作者运用语言的形态不同。进行反复的比较阅读才能读着读着,语言的建构能力越来
越强。在自己把笔的时候就知道如何表达了。读是为了写,写是为了巩固内化。二者相
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利用交流平台归纳总结“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第三单元的导语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交流平台”则引入《文心雕龙》的名
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阐述了文章要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写作理念,两者就“真
情”这一学习内容存在着前后呼应的关系。在教学“交流平台"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
生读一读单元导语,说说什么是真情并举例说明。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
两篇课文,《匆匆》可以从朱自清的细腻描摹中体会他对时间飞逝的遗憾和感慨,《那
个星期天》可以从史铁生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我”由热切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后,交流平台归纳总结“表达真情实感”方法,再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
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在“初试身手”中体验“表达真情实感”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重点是
引导归纳方法,体验情感、初步运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真实经历、心灵深处印象深
刻的事情。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五)在“习作例文”中进一步学习运用“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两篇例文,从学生视角出发,内容和表达与学生
的生活和水平接近。习作例文有模板可仿,有方法可依。写作方法以旁批的形式呈现在
文章的空白处。充分发挥习作例文中“例”的作用,直接指向写作。直接从例文中发现
写作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技巧,依据就是文中的批注和思考题读懂了批注和思考题
就是读懂的例文,读懂了隐藏的习作密码一一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六)在整体回顾中指导“习作”
回顾这一单元的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些方法:
1、写清楚“在做、经历、观察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事件中的哪些情节、人物的什么
行为表现,让我们产生了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和情感反应的变化”。按照“习作”要求,
就是“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
回忆一下《匆匆》,这篇课文,作者把“时光在我无所事事的状态中飞快的逃走了”
——洗手、吃饭、睡觉……是这样的现象让作者焦急,让读者也会联想自己这样无所事
事的彷徨徘徊的时候而深感自责和不安。
《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我“出去”,我就非常期盼、兴奋;母亲“让我等一等,
又提着菜篮出去",让我盼望的心情更加急切;母亲回来后“又开始翻箱倒柜,做完
一件事情又去做一件事情、两条腿不停顿的在我眼前晃动”,让我急不可耐、有些埋怨、
焦躁不安了;下午我睡醒了,妈妈“又开始洗衣服”,让我内心焦躁不安,失望、开始
委屈地发泄;但是,母亲洗衣服那“咔嚓咔嚓永无休止的声音”、“看到我在哭的时候
的惊惶和道歉”,又让我对母亲有所理解,决定忘却那个星期天,是母亲一天无休止的
忙碌,让我的内心情感态度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最终产生了对母亲的深深爱意,无法忘
却的爱意。作者写清楚了引发我感情变化的一系列表现,就让我们非常感动了。
《别了,语文课》,课文的批注中说:“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了‘我'对语文课的
感情变化,读起来非常真实自然”。是啊,作者写了自己从“不喜欢语文课到喜欢语文
课,对语文课依依不舍”的“真情”。而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把这些内容写得很
清楚:“老师送我的书让我对语文有了‘丰富优美'的新发现",这是我对语文态度发
生转变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课件
- 某隧道病害整治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开题报告:知识、社团与话语权:美国进步时代教师职业化路径研究
- 开题报告: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
- 开题报告: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高校生涯教育创新研究
- 开题报告:新时代基础教育财政体制与结构研究
-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设计教学课件
- 2024年室内精装修工程承包合同
- 国际音标发音模版课件
- 中考地理总复习专题20 中国的自然资源(梯级进阶练)(解析版)
-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储能运维安全注意事项
- 【MOOC】信号与系统-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汽车营销方案》课件
- 【课件】校园安全系列之警惕“死亡游戏”主题班会课件
- 化工企业冬季安全生产检查表格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附答案
- 2024年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从业人员考核试题库-上(单选题)
- 小红书种草营销师多选模拟题
- 2024年辅警考试公基常识300题(附解析)
- 幼儿园机器人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