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诗词曲鉴赏一阶:课标内古诗词曲逐篇鉴赏二阶:古诗词曲备考知识纵向梳理三阶:古诗词曲阅读技法突破【温馨提示】①本部分内容完全按照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梳理;②标“★”的为课标规定篇目。教材37首课内古诗词曲梳理七年级上册★第1首观沧海(东汉末·曹操)【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残部,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本诗。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东临①碣(jié)石,以观沧海。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内容】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显得很质朴。【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水何澹(dàn)澹②,山岛竦峙③(sǒngzh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sè),洪波涌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内容】描写海水和山岛,实写沧海之景。【炼字】“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④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内容】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种大海吞吐日月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表现手法】想象: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情景交融: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写的都是大景象,因此场面宏大,体现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达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幸⑤甚至⑥哉(zāi),歌以咏志。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作用】这两句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直接联系。【教材重点注释】①临:到达,登上。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③竦峙:耸立。④星汉:银河。⑤幸:幸运。⑥至:达到极点。【主旨】这是一首乐府诗。本诗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景象,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针对训练❘1.本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联系相关诗句简要分析。[答案]示例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水何澹澹”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一动一静,充分展现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示例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树木”“百草”是静态,“洪波”是动态。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2.[教材典题]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答案]感觉:壮美。①诗中选取的远观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②所观之景尽是宏观、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①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写作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天宝七载(748)被贬龙标尉。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好友的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杨花②落尽子规③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内容、意象】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借“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内容】这两句扣诗题中的“遥有此寄”,且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意象】明月,常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愁心”,又给明月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寄托诗人的离愁和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关切。(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教材重点注释】①左迁:降职。②杨花:柳絮。③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主旨】全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针对训练❘1.有人认为“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过五溪”要重读,请你说说这样朗读的原因。[答案]因为“过五溪”体现友人前行路途遥远、艰难,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朗读。作答此题,注意要理解“过五溪”的意思,然后答出强调的目的。只有“过五溪”才能到龙标。“过五溪”,可见左迁地点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通过重读“过五溪”突出龙标这个地方的偏僻遥远。这样就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幸而悲伤、同情,也是对朋友的前途命运的关注。2.[教材母题变式]课堂上,老师说到诗歌首句中“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点明暮春时令。小颜追问:“暮春的花和鸟有很多,为什么单选这两个?”请你结合全诗帮小颜解惑。[答案]“杨花”随风飘荡,暗示王昌龄被贬后漂泊江湖的事,照应诗题;“子规”啼声悲切,烘托出离别之恨,照应诗歌后两句。两个意象的选择都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运用。此诗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两句抒情张本,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第3首次①北固山下(唐·王湾)【写作背景】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作者王湾是洛阳人,中进士后曾往来于吴地、楚地之间,难以归家,故写此诗。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客路②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旅人前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意象】“舟”常含漂泊之意。【修辞、表现手法】对偶句式点题。“行舟”是实写,“客路”是想象,是虚写,表明水路之后还有陆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末联“乡书”“归雁”遥相照应。(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炼字】“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为下联的“江春”做铺垫。【修辞】颔联对仗工整,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意境开阔,情绪饱满。(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海日生残夜③,江春入旧年。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内容】既写景又点明时令,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修辞、炼字】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和“入”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日”“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时序交替,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意象】“雁”常是传递家书的使者。【情感、典故】诗人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典故寄托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教材重点注释】①次:停宿。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③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主旨】这是一首乡愁羁旅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看到的早春景象,抒发了诗人悠长的思乡之情。❘针对训练❘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B.颔联写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颈联的意思是: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颈联描写的是红日初升的早春之景。C项中的“红日西沉”说法错误。故选C。2.一位同学在默写尾联时,不知“归□洛阳边”中应写作“燕”还是“雁”。请你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帮助这位同学判断一下此处应写作哪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答案]示例:古诗一般用“鸿雁”表达思乡之情,用“飞燕”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本诗尾联表达的是离家日久,羁旅漂泊产生的思乡之情。故此处应写作为“雁”。[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作者此时无法回到故乡,所以在看到北归大雁的时候,思念故乡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浓烈,表达的是一种离家日久,羁旅漂泊产生的思乡之情;同时古诗一般用“鸿雁”表达思乡之情,用“飞燕”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此处应写作“雁”。★第4首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写作背景】马致远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郁郁不得志。这首小令写于羁旅途中。作品及译文
枯藤老树昏鸦①,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②人在天涯③。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续表)鉴赏要点【意象】“鸦”是衰败荒凉之兆。“西风”即秋风,常代表衰败、离别、惆怅。【表现手法】白描:这首小令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西下”“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之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情景交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续表)鉴赏要点
动静相映: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之幽静。
反衬:“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情感】“断肠”是全曲之眼,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之情。(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教材重点注释】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②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③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主旨】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仅用28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郊夕照图,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针对训练❘1.[教材母题变式]小福同学将《天净沙·秋思》拍摄成短视频,下表是镜头脚本设计,设计不恰当的一项是 (
)镜头脚本设计A.画面由近及远,由物及人,融情于景,以简洁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游子远行图。B.摄法这首元曲意象并列,可采用特写镜头剪接方式,将各种意象进行组合。(续表)镜头脚本设计C.音效以鸦噪打破寂静,以流水欢喧衬悲情,以马鸣风萧营造壮烈豪迈的氛围。D.演绎演员应演出“断肠人”触景生情的情态,体现出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理解。C项“以马鸣风萧营造壮烈豪迈的氛围”表述不正确,这里应该是凄凉悲苦的氛围。2.仿照示例,从炼字的角度给“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做批注。批注示例:“枯”“老”两字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答案]瘦的不只是马,更暗指马上的人因奔波而消瘦,一个“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瘦”是用来形容马的,结合写作的背景可知诗人此时正处在羁旅途中,马是他的交通工具,马都瘦了,是因为马经历了长途跋涉,人跟马一样也经历了长途跋涉,写马瘦,实际上也暗示了人的瘦,写出了游子路途跋涉之艰辛悲苦。★第5首木兰诗(《乐府诗集》)【文学常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七年级下册作品及译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①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③鞍(ān)马,从此替爷征。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思念什么。(只是)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和马具,从此代替父亲去从军。(续表)鉴赏要点【内容】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然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炼字】“思”“忆”细腻地刻画出木兰从军前焦虑不安的心理活动。【人物形象】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女性形象。(续表)作品及译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④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鸣啾(jiū)啾。木兰到集市各处备办鞍马等战具。早晨辞别了爹娘,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溅溅的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发出)啾啾的嘶鸣。(续表)鉴赏要点【内容】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修辞】前四句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烘托出木兰忙碌地准备鞍马等战具的情景,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后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受到紧张的战争氛围。【表现手法】“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续表)作品及译文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⑤若飞。朔⑥(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过很多战斗,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续表)鉴赏要点【内容】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修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英姿。“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衬托了木兰的英勇善战。【表现手法】“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续表)作品及译文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xūn)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⑦。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⑧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可汗),天子坐在朝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续表)鉴赏要点【内容】写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自身也有秘密在,即木兰是女儿身。【修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木兰战功赫赫,所得赏赐非常之多,从侧面烘托了她的英勇善战。【情感】突出了木兰不贪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也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续表)作品及译文
爷娘闻女来,出郭⑨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⑩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续表)作品及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到外城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木兰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在床上坐坐,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后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同伴,他们很吃惊: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续表)鉴赏要点【内容】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修辞】“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均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炼字】“惊”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军中同伴得知木兰真实性别后的惊讶表情和心情,也体现了同伴对木兰身为女性却如此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敬佩之情。【表现手法】后四句运用衬托(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同伴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了木兰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修辞】以比喻、反问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赞美了木兰的谨慎和聪慧。(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教材重点注释】①唯:只。②忆:思念。③市:买。④旦:早晨。⑤度:越过。⑥朔:北方。⑦强:有余。⑧驰:赶马快跑。⑨郭:外城。⑩著:穿。⑪傍:靠近、临近。⑫走:跑。【人物形象】木兰既是平民少女又是巾帼英雄,既是矫健勇士又是娇美女儿;既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表达方式】主要采用了叙述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情感主旨】这首叙事长诗通过记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孝顺、勇敢、机智、不慕高官厚禄的高贵品质和敢于担当、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针对训练❘1.诗中描写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夜景,突出北方天气的严寒,表现了军营生活的艰苦,衬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两句是环境描写,北方夜里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在士兵的盔甲上。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出边塞夜景,突出了木兰在北方从军时生活的艰苦。同时这也是对木兰的侧面描写,衬托了木兰勇敢、坚强的英雄形象。2.全诗多用第三人称“木兰”来叙事,倒数第二段中却改用四个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有何作用?[答案]①木兰离家多年,回家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连用“我”强调了主观感受,便于抒发“我”的欣喜之情,使情感更真实、突出。②连用四个“我”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富有气势和音韵美。★第6首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参谋军事。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意见不仅不被采纳,他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追忆历史)往前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国君,(向往未来)向后遇不到能礼贤下士的明主。【表现手法】通过“前”与“后”、“古人”与“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情感】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其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念天地之悠悠①,独怆(chuàng)然②而涕③(tì)下!想到宇宙邈远、广阔无边,(我深感人生的短暂和个人的渺小,)独自凭吊,(我)悲伤难过,潸然泪下。【炼字】“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表现手法】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形成对比,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教材重点注释】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②怆然:悲伤的样子。③涕:眼泪。【情感主旨】此诗通过登台远眺,凭今吊古,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现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哲理】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针对训练❘如果陈子昂有手机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 (
)A.曹操 B.王湾C.陆游 D.龚自珍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陈子昂是唐代诗人,选项中,A项曹操(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C项陆游(南宋),D项龚自珍(清代)。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选B项。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答案]示例: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此诗通过描写登台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由此可知。★第7首望岳(唐·杜甫)【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岱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内容】从远望(仰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和历史悠久。从空间上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上看,泰山千古常青。【修辞】设问,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造化钟①神秀,阴阳②割昏晓。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炼字】“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荡胸生曾(céng)云,决眦③(zì)入归鸟。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内容】由静景转动景。【炼字、表现手法】“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泰山时全神贯注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会当④凌⑤绝顶,一览众山小。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炼字】“会当”“凌”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教材重点注释】①钟:聚集。②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③眦:眼眶。④会当:终当,终要。⑤凌:登上。【主旨】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描写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丽景色,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针对训练❘1.(2024四川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六句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大,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反衬出泰山的“高大”。B.开篇两句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既表明了泰山所处的位置,又写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绿的景象。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又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B[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又写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绿的景象”理解有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表明了泰山的青绿之色在齐鲁大地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这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并非写“春天的泰山”。2.(2024四川南充)同是借景抒怀,本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异同?[答案]同:都强调要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异:杜诗更侧重目标的确立、目标的高远;王诗更侧重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可从主题或内容方面比较异同。相同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定豪迈的气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是写作者登楼所感,意在鼓励人们追求进步、积极向上。所以,两句诗都强调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并蕴含为理想目标而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人生态度。不同点: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侧重人生目标的确立;王之涣的诗歌侧重体现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及其过程。★第8首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写作背景】飞来峰,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知县,三年后任满回老家探亲,值此仕途得意之际,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此诗。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飞来山上千寻①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峰顶有座极高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在这里可以看到旭日初升。【修辞、表现手法】“千寻”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千寻”正面写塔高,“鸡鸣”就能“见日升”,“见日升”之早,从侧面衬托塔高。(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②身在最高层。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塔的最高层。【修辞】“浮云”一语双关,既写眼前实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炼字】“不畏”是整首诗的诗眼,表现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表明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教材重点注释】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②缘:因为。【主旨】这首诗通过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抒发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战斗精神。❘针对训练❘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案]
“浮云”一语双关,既写眼前实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现在通常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可联系诗歌内容、背景及如今常用来比喻的意思作答。2.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解析]“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意思是将哲理蕴藏在了诗句中。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诗歌表现出来的哲理,一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意象指的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此诗中“千寻塔”“最高层”都是代指人生的高处,“浮云”则代指当时的保守势力,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作者想表现的哲理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第9首游山西村(南宋·陆游)【写作背景】在宋孝宗时期,陆游因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的罪名,罢归故里。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了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所作。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tún)。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丰收的年景备足鸡肉、猪肉来款待客人。【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出了憨厚乡民的待客盛情。(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内容】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炼字】“疑”字凝练地表达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哲理】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内容、情感】描述了热闹的乡俗民事,表现出山西村民风的淳朴、乡民的淳厚和诗人对其的赞美之情。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③夜叩(kòu)门。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门。【情感】颈联与尾联写出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和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教材重点注释】①浑:浑浊。②豚:小猪,这里指猪肉。③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必然否极泰来。❘针对训练❘1.《游山西村》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答案]“足”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其所有的盛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的敦厚淳朴和诚挚好客。[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足鸡豚”的意思是备足鸡肉、猪肉,说明农家待客的菜肴非常丰盛。“足”的意思是足够、充足,一个“足”字,形象地写出了农家人的热情好客,能够倾其所有招待客人,表现了他们真诚、淳朴的品质。2.(2024四川凉山州)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答案]描绘的是南宋初年人们吹着箫,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穿着布做成的衣衫,戴着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的画面。[解析]本题考查画面描绘。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绘的画面是:随着春天的到来,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春社的祭祀活动,他们吹着箫,敲打着锣鼓,跟随着祭祀队伍,脸上洋溢着虔诚和喜悦;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充满了古朴的风情,体现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淳朴的民风。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欢声笑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与“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类似,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第10首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写作背景】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南北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这是第五首。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①东指即天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我离开京都,)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人在天涯一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落红②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枝头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出更多的新花。【修辞、表现手法】展开联想,运用比喻,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艾自怜的,而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表达方式、情感】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达了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教材重点注释】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②落红:落花。【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的人生志向。❘针对训练❘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
的自然之景,抒发了
之情。
白日西斜,广阔天涯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提炼诗歌情感的能力。第一问抓住“白日斜”“天涯”来概括,第二问情感概括可抓住直接抒情的“浩荡离愁”和间接抒情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来概括。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龚诗以“落红”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而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花落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落花意味着春光消逝、美好的事物凋零等,但在不同的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龚诗中,“落红”是有情意的,它为护花宁愿化成春泥,可见其牺牲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表明了诗人辞官南归,却不忘国事的热忱。孟诗听到风雨声,想到花落,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第11首野望(唐·王绩)【写作背景】唐贞观初年,王绩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野望》是其代表诗作。八年级上册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东皋(gāo)薄①暮望,徙倚②欲何依。傍晚时分伫立在东皋村头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内容】“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情感】“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又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③(dú)返,猎马带禽归。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内容】这两联紧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所见到的景色。【表现手法】颔联写远景,静态描写,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近景,动态描写,看到牧人和猎人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典故、情感】化用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教材重点注释】①薄:接近。②徙倚:徘徊。③犊:小牛。这里指牛群。④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主旨】本诗描绘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适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第12首黄鹤楼(唐·崔颢)【写作背景】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汉蛇山的黄鹄(黄鹤)矶上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说中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内容】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炼字】一个“空”字,似有无限感慨。【形象】读罢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①。黄鹤自飞走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内容】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修辞】双关。“不复返”一语双关,不仅写出黄鹤不再回来,更暗含了时光一去不返的感慨。【表现手法、情感】颔联紧承首联。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①。黄鹤自飞走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炼字】“千载”使人看到时间的无限性,而“空悠悠”则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前两联两个“空”字,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怅惘之情昭然可见。(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晴川②历历③汉阳树,芳草萋萋④鹦鹉洲。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碧树清晰分明,长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草木茂盛。【内容】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修辞】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日暮乡关⑤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至黄昏,我的家乡在哪里?看到江面的烟波渺渺,使人更忧愁。【内容】烟波凄迷,惹动乡愁,是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意象】“日暮”常表示哀愁、感伤之情。“烟波”常表示离别后漂泊无依。【表现手法、情感】因景生情,以抒情作结,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烟波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教材重点注释】①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②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③历历:分明的样子。④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⑤乡关:故乡。【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的吊古怀乡之情。❘针对训练❘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分别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2.联系本诗尾联,请推测鲁迅为什么一直记得“日暮里”这个地名。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鲁迅《藤野先生》)[答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写诗人登上黄鹤楼赏景怀古后,时近黄昏,想起自己的故乡远隔千里,不觉愁绪满怀。鲁迅先生漂洋过海到日本留学,看见“日暮里”的地名,联想起“日暮乡关何处是”之类的诗句,更增添了对故国、家乡的思念,因此印象特别深刻。[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情感。“日暮乡关何处是”意为:时至黄昏,我的家乡在哪里?在日暮时分怀念家乡,这句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诗人的思乡之情。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远离故国,心中也有无限的家国情思,当看到“日暮里”,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对家国的思念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情感的相通,所以这种推测是合理的。可据此作答。★第13首使至塞上(唐·王维)【写作背景】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单车欲问边①,属国过居延。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军,使者(我)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炼字】“单”字一写形单影只,二写行程中的孤寂感。【表现手法】第二句写辽远的边疆,以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征蓬②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边塞,像振翅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地。【内容】颔联紧承首联,直抒内心感受。【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枯蓬和大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既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表现手法】“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大漠孤烟直,长河③落日圆。浩瀚沙漠中一缕烽烟直上云天,黄河上一轮落日显得又大又圆。【炼字】“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写大漠无风,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写出了黄河渺无尽头的情状;“圆”写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衬托出大漠的苍茫。【修辞】对仗工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画面】落日(点),孤烟、长河(线),大漠及天边(面),点、线、面巧妙配合,构成苍茫辽阔的画面,被王国维盛赞“千古壮观”,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ān)然。走到萧关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他)告诉我统帅已在燕然前线。【内容】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典故】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暗示前线战事取得了胜利。【教材重点注释】①问边:慰问边关守军。②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③长河:指黄河。【主旨】这首边塞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漂泊之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的景色时慷慨悲壮之情和豁达的情怀。❘针对训练❘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边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的孤寂心境。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的理解及对关键诗句、词语的赏析。D项说法有误,“萧关逢候骑”意思是诗人走到萧关恰好遇见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没有体现“欢迎”“倍感温暖”。2.有同学在默写时将“征蓬出汉塞”中的“蓬”写成“篷”,请你向他解释这里为什么用“蓬”。[答案]①“蓬”是蓬草的意思,“征蓬”是指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此处是诗人自况。②蓬草无根,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更能表达出自己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第14首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此前他主要生活于蜀地。这一年,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着有一番惊人的作为。此时舟出荆门山,意味着他踏上了人生的新起点。正是在这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旅程上,李白写成了这首诗。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渡远荆门外,来从①楚国游。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地一带游览。【内容】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②流。高山随着平坦广阔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中奔流。【内容、表现手法】以移动视角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景物的变化。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化静为动,使景物具有动感。【炼字】“随”字将“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真切地表现出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江上的云霞多变,形成如海市蜃楼一般美丽的景象。【内容、表现手法】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修辞】比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云朵高高地堆垒起来,犹如海市蜃楼。【情感】颔联、颈联所写景物,或气象阔大,或景色优美,正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仍怜③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我还是更喜爱从故乡流来的长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内容】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修辞】运用拟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是想象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教材重点注释】①从:往。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③怜:喜爱。【主旨】全诗明丽流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第15首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写的。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①平云脚低。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内容】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勾勒西湖早春轮廓。(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几处早莺争暖树②,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只早出的黄莺,争先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内容】写早莺与新燕,都是早春景致,生机勃勃。【炼字】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时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连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写出了季节变更时一种乍见的喜悦。(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春花竞相开放,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内容】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炼字】“乱”写春花初放,而未缤纷;“浅”写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突出了早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总感觉游赏得不够;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西湖的白堤。【内容、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炼字】“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教材重点注释】①初:刚刚。②暖树:向阳的树。【主旨】全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胜景的喜爱之情。❘针对训练❘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简单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尾联“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尽,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C.全诗句句写景,并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的意境相同。D.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感情。C[解析]C项,两者意境并不相同。本诗句句写景,营造了春回大地、万物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勃勃的意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了山河破碎、人迹稀少、草木疯长的荒芜意境。2.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张同学想将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诗句画面内容表现状态预期表现效果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新燕动态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花浅草②
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啼莺争树、泥燕剪风的春景静态[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前一句描摹了黄莺啼叫,争相飞向向阳的树木的情景,可概括为“啼莺争树”。后一句描摹了飞燕衔泥,在春风中飞舞的春景,可概括为“泥燕剪风”。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写乱花、浅草,属于静态描写。★第16首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写作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娴雅有致。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结庐①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②?心远地自偏。把简陋的房屋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若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内心超凡脱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表达方式】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修辞】画线句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回答了能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缘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辩证之理】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采菊东篱下,悠然③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于闲适淡泊中看见了远处的南山。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更加秀丽,成群的鸟儿结伴而归。【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表现手法】画线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两句诗一静一动,写出了傍晚时分云入山峰、鸟入山林的景象,借此表达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情景中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内容】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教材重点注释】①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②尔:如此,这样。③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主旨】本诗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针对训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真实地写出了诗人隐居之所荒凉冷清、人迹罕至的景象。B.“问君何能尔”巧妙地转换了叙事角度,以他人的视角发问,颇具情趣。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傍晚时分,云入山峰、鸟入山林的景象。D.“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A[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项“而无车马喧”是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而并非表现荒凉冷清、人迹罕至。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答案]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丛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神怡;鸟儿结伴回到巢中,使人倍感温馨。[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画面描绘不是要求翻译诗句,而是将诗句中描述的情景用优美的话语表现出来。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生活场景”,即要求将诗中作者理想的生活景象描述出来。描述时要将“庐”“偏”“菊”“东篱”“悠然”“南山”“山气”“飞鸟”等情感和景物一一展现出来。★第17首春望(唐·杜甫)【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后诗人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的长安城看上去满目凄凉,荒草丛生。【内容】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后残破不堪,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炼字】“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残败景象,“深”写出草木茂盛,展现了战乱后的长安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借以反衬人烟稀少,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情感】“国破”“城春”形成强烈的反差,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也不禁涕泪四溅;怨恨别离,听到鸟鸣都会心惊。【内容】“感时”句承上,感伤上联所说的国事;“恨别”句启下,写一家离散之苦。【表现手法、情感】花、鸟本是春天最有代表性的美好事物,但诗人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事已持续了好几个月,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修辞、情感】“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急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①欲不胜②簪(zān)。愁绪缠绕,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快插不住簪子了。【炼字】“白头”是写实,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诗人的苍老之态可以想见。“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教材重点注释】①浑:简直。②胜:能够承受、禁得起。【主旨】全诗围绕“望”展开,融情于景,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针对训练❘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答案]示例一: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示例二: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
“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此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情感。2.(2024吉林长春)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这一观点在杜甫《春望》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
《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从而使诗歌在领域、主题价值方面都呈现了新境界。★第18首雁门太守行(唐·李贺)【写作背景】《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李贺生活的27年间,唐朝正值藩镇割据时期,藩镇叛乱和唐军的平叛战争此起彼伏,本诗是以其中某一场平叛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滚滚而来,似乌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内容、修辞】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运用夸张和比喻,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炼字】“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现手法】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yān)脂①凝夜紫。军中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表现手法】从侧面写战争的惨烈。第一,听觉。用“角声满天”表现战争规模。第二,视觉。“燕脂”“夜紫”的色彩转换,给人以悲壮之感。战争是残酷的,而“秋色”是美丽的,反差极大,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半卷着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炼字】“半卷”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典故】易水,典出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怀激烈的豪情。(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②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视,将士们手执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典故】“黄金台”是燕昭王为招揽天下贤士所筑,诗歌引用这一典故来表现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教材重点注释】①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②玉龙:指宝剑。【主旨】全诗用斑斓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高度赞扬了唐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针对训练❘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A[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A项“角声满天”意思是响亮的军号震天动地,表现了战争的规模,衬托了战场的悲壮,所以“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的理解不正确。2.[教材典题]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答案]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为寒气所逼,郁闷低沉。★第19首赤壁(唐·杜牧)【写作背景】杜牧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这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以杜牧为代表的晚唐诗人与前辈不同,他们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感慨生不逢时,不得一展襟抱。怀古伤今成了创作的重要主题,本诗便是借三国赤壁之战抒发感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折戟①(jǐ)沉沙铁未销②,自将③磨洗认前朝(cháo)。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殆尽,我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这是赤壁之战时代的遗物。【内容、表现手法】写兴感之由,慨叹前朝人物事件,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下文发议论、抒感慨做铺垫。(续表)作品及译文鉴赏要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表现手法、情感】诗人不从正面写战争,而是反说其事,翻出新意,借“二乔”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有风致,表达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之感,曲折地反映了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教材重点注释】①戟:古代兵器。②销:销蚀。③将:拿,取。【主旨】这首咏史怀古诗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针对训练❘1.“折戟沉沙铁未销”一句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平淡”之处。[答案]
“折戟”点出了此地曾是战场,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却未被销蚀殆尽,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用语平实却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为后面的“认前朝”和抒怀做铺垫。2.(2024陕西)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东风”指三国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大型酒店水电设施升级改造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公司企业管理制度
- 2024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许可合同
- 2024运输合同海上货物运输合同
- 2024年4月全国自考《管理信息系统》试题
- 2024环保科技公司与政府废弃物处理项目合同
- 群体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教研群体认知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 2024款自行车买卖标准协议范本下载版
- 动物药理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公安保密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体育留学白皮书
- 《向心力》 教学课件
- 燃烧仿真.燃烧数值模拟方法: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燃烧数值模拟方法概论
-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及设计意图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2《遵守规则》说课稿2
- 《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体育场拱架施工吊装和拆撑卸载验算方案
- 正常胃镜报告单范文
- 翻译技术实践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师范大学
- GJB9001C:2017风险管理计划
- 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中考三模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