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考点探究导学案_第1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考点探究导学案_第2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考点探究导学案_第3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考点探究导学案_第4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考点探究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学说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考情分析整体感知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主要是选择题,较少涉及非选择题2.情境设计:引用思想家、名人观点主张、文献记载、利用考古发现创设学习情境。如(2023·全国乙卷,24)孟子关于小农经济的观点;(2023·全国甲卷,24)孔子编写《春秋》;(2023·江苏卷,1)晋国和好诸戎;(2022·全国甲卷,24)老者歌体现思想;(2022·山东卷,1)田齐法家主张;(2022·北京卷,1)国字山墓葬;(2022·湖北卷,1)曾侯乙墓;(2022·广东卷,1)表格形式考查史学理论3.核心考向: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华夏认同等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出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选必1·第1课)民族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相邻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有重大发展。农业采用铁犁牛耕,兴建水利工程。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选必2·第1课)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出现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阶级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成为统治阶级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选必1·第4课)3.影响(1)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2)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选必1·第1课)4.商鞅变法(1)内容经济措施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基层治理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地方制度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2)影响①变法措施深入人心;②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选必1·第4课);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拓展·思维点拨战国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完成,在各诸侯国内部,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2.挖掘·教材信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历史现象。(摘自教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诸侯国卿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潮,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3.思考·情境问题《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两段材料说明我国古代采取哪种农业生产模式?有哪些具体表现?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具体表现: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注重施肥。知识点二百家争鸣背景根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转型时期经济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士人颇受重用尚贤思想兴起,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选必1·第5课)派别儒家(1)创始人是孔子,春秋后期没落贵族。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恢复周礼,承认制度改良,教育方面成就显著。(2)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1)创始人是老子,哲学上认为万物本原是道,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朴素唯物史观,还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2)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代表人物是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性质(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当时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后世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选必3·第1课)1.图解·关键知识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2.挖掘·教材信息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摘自教材)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改进;新阶级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文化出现繁荣局面(百家争鸣);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民族关系上“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交融(华夏认同)。3.拓展·思维点拨先秦思想学术的变化(1)西周末年以来,天子权威下降,天命神学遭到普遍怀疑,思想学术从天命神学向诸子学说过渡。(2)春秋时期思想学术的过渡性质体现为:从重“神”向重“人”发展、从“德治”向“礼制”演化、从“天人合一”向“天道”“人道”相分嬗变。4.警示·易错易混儒家和墨家都主张“仁”,不过儒家的“仁”是有等级差别的,墨家的“仁”就是“兼爱”,没有等级差别。主题一富国强兵——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视角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变化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解读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的数量、分布和民族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思考阅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并提取信息,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结论?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政治中心东移。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凸显兼并战争激烈,统一趋势明显。(2)民族关系出现明显变化。一方面少数民族内迁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观念加强;另一方面与少数民族匈奴族关系紧张,长城大量出现。视角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材料诸侯国人物变法内容秦国商鞅(秦孝公时期)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编定户口赵国公仲连(赵烈侯时期)选能举贤;节财俭用;察度功德齐国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魏国李悝(魏文侯时期)废止世袭贵族特权;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著《法经》,保护变法韩国申不害(韩昭侯时期)实行中央集权;以“术”来任用、监督、考核臣下楚国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裁减冗官;选贤任能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动,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思考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进行合理解读。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掌握政治权力,稳固自身统治;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中国逐渐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深化拓展1.历史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2.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封建地主与农民这两个新兴阶级孕育成长起来,他们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各国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和政治,增强竞争力,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胜出,纷纷在国内推行变法法家思想的推动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主题二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视角1学者视野——新思想的产生材料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解读材料从政治、传统及文化范围等层面分析了春秋时期出现新思想的原因。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交融和吸收其他文化。视角2理性分析——百家争鸣的真实面貌材料“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解读社会转型期不同思想关系具有复杂性,并非仅有分歧和冲突。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征: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深化拓展1.时空观念——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2.历史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点(1)不同点天命观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突出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治国观法家强调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人生观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命观”义利观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把义、利对立起来;荀子冲破儒家义利观藩篱,将义、利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认为对利的追求为人的本性,但要有度,用礼制约束欲望社会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2)相同点①诸子立论的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②诸子坚持己见,思想具有排他性,主张思想统一为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③强烈的托古心态,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④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典例(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1.学术情境——从史书记载战争规模看先秦社会变化(2023·海南卷,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2.学习情境——从孔子主张看先秦中华文化内涵(2023·6月浙江选考,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反对苛政,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排除A项;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即“相生相胜”,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排除D项。3.历史理解——从战国用人制度看先秦社会转型(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答案A解析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秦国的官员选拔摆脱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以才能高低作为选相的主要依据,由此可见,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用人政策的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六国也用国人为相,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所用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法家人物遭排挤”无法体现,排除D项。4.史料实证——从思想家治国方略看先秦百家争鸣(2023·全国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解析“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性恶》,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重视法与罚对人性的规范,而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亦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因此他们思想的共同点在于法治,故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选自《孟子·离娄上》,体现了孟子所主张的“仁政”,B项错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篇》,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C项错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选自《道德经》,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D项错误。1.[史料文本·新素材]桓公六年,楚师入侵随,季梁对随侯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随侯听取了季梁的话,果然“惧而修政,楚不敢伐”。庄公二十三年,虢国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春秋时期当权者的这一认识()A.反映了民本思想的产生B.破除了君信于神的局面C.表明了民众地位的提高D.体现了统治者的功利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治国理政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C项;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民本思想,排除A项;君主在治国理念中对民的重视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对神的认可,排除B项;统治者的功利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核心深化·新考向]商鞅变法时,令拥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的农户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原来以“室”为单位的土地、人口由官府析分登记在各“户”之下,农民成为国家课役农。商鞅的这一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