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二八大专题复习纲要(精华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农业1、耕作方式的演变(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农业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3)唐代出现了曲辕犁(4)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耦犁),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2、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2)商周:井田制(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质是国王土地私有制)(3)战国至明清: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一种)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形态(3)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进行精耕细作(4)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5)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时期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萌芽。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原料是麻、葛和家蚕丝出现了小件铜器原始社会:彩陶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叫原始青瓷商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商代遗物发现玉蚕,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青铜器的繁荣时期。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春秋战国=1\*GB3①春秋时期铁器时代到来。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2\*GB3②战国炼钢和淬火工艺已有所发展汉代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冶铁开始使用使用煤炭作燃料,供风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鼓风作为动力的水排东汉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青瓷器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唐官营手工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陶器——唐三彩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代晚期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杜甫“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赞颂的是四川大邑白瓷宋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北宋已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景德镇为“瓷都”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了革新,创制了新式纺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青花瓷明代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代粉彩瓷器2、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三、古代中国商业时期商业城市与“市”商业都会商代商业已有了初步发展西周商业交易日益频繁,可看到流通骨贝和铜贝的情形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战国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秦朝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出售商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之中汉代“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记载,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对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在“市”的中央设置亭楼,西面建有门墙,管理相当严格。西汉长安城有正式的“市”九处都市的商业集中,形成“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繁荣景象新朝王莽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南北朝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如“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长安城“市”与“坊”界限分明,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并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反映了商业的发展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规模远超长安,扬州“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也成为重要的商业都会。宋元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国外,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现早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商业的繁荣,有夜市和晓市,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千街错绣”、“灯火连昼”。富商们“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清代苏州“十万”灯火,财富“甲于天下”、吴江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古代商业的特点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③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市场形式多样。④自汉代来,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城市商业经济发达。⑤商人群体活跃,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重农抑商”的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目的: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3)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4)影响(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2、“海禁”政策:(1)含义: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2)明代“海禁”的目的是防止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清代“海禁”的目的是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防范西方的殖民扩张。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清代的“海禁”又叫“闭关锁国”。(3)“海禁”政策的影响:消极: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积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自卫作用。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1)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2)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其它原因:=1\*GB3①资金: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上的旧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等往往用剥削来的钱财买田置地,并未用来扩大再生产=2\*GB3②市场: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使国内市场狭小;政府闭关锁国,国外市场无法开拓=3\*GB3③劳动力: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束缚了自由劳动力=4\*GB3④国家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车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3)途径是三个,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一种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以“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的近代民用企业;(4)代表企业是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德英在上海虹口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5)分布行业主要是轻工业,如面粉、缫丝、纺纱。(6)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二、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发展阶段时间发展或受阻碍原因表现其它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1\*GB3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2\*GB3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定;=3\*GB3③实业救国的热潮,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短暂春天民国初年到一战期间=1\*GB3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GB3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GB3③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短暂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1\*GB3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2\*GB3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资本主义压榨民族企业萎缩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1\*GB3①美国的经济侵略=2\*GB3②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3\*GB3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4\*GB3④国民党发动内战三、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推动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四、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经济上,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2、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大跃进”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公有化程度高、集中管理、大锅饭(3)实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4)评价: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内容与意义见必修一纲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改革的内容(1)经济体制改革(2)政治体制改革(3)对外开放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GB3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2\*GB3②背景:我国农村长期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济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无自主权,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也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GB3③过程:安徽、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4\*GB3④特点——包产到户=5\*GB3⑤作用:克服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3)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GB3①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GB3②内容: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共十四大(92年)以后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3\*GB3③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最大)。(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和旗袍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3\*GB3③丧葬礼俗的变化——丧礼趋于简化,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由土葬向火葬改革。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4)飞机:1909,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通信工具的进步(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3)电话: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4、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1.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2.1873年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发展: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民报》、《新青年》等。1.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2.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3.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广播电台开播,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5.1896年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6.1905年《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7.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8.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9.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创作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10.改革开放后《小花》《牧马人》《红高粱》《霸王别姬》《我的长征》10.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11.改革开放后地方电视台纷纷宣告成立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由于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1)报纸是实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吸引着广大读者,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信议政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电影电视事业得到发展和普及,它们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逐渐普及,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原因: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②社会根源: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对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④宗教原因:15世纪晚期,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条件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③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大力支持。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1)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1488年(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3)达伽马:直通印度1498年(4)麦哲伦:环球航行1522年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的涵义:①贸易范围扩大,市场扩大(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市场联系在一起);②商业中心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③商品种类增多;▼价格革命的涵义:①大量金银流入西欧,金银贬值,物价猛涨;②加速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2)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3)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4)新航路的开辟,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地圆学说、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5)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荷兰殖民扩张背景: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②荷兰造船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③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过程:略二、英国的殖民扩张:背景:A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B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C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过程: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③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荷兰成为海上霸主荷兰战败说明: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 ④18世纪,英法多次战争,最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法国战败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三、殖民扩张:(1)殖民掠夺方式:野蛮的掠夺、贩卖黑奴(三角贸易)、残酷的屠戮、不平等贸易(2)殖民扩张的后果:A..对殖民国家而言:(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B.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言:(1)殖民主义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2)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三蒸汽的力量一、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①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保障(前提条件)②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⑤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⑥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直接动力)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过程: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史蒂芬孙)三、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⑴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此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⑵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⑶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⑷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⑸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1)初步形成标志: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及中国的“门户开放”。(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原因:A.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C.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技术革命,先进的交通工具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形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附注:1、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①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经济体系(即世界市场)③殖民体系(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四、走向整体的世界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1)历史背景A.政治条件: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B.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C.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也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市场。D.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2)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3)开始的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②促使产业结构新的变化:A钢铁工业大发展,导致重工业的比重上升B大量新兴产业出现:汽车、石油、近代化学工业等C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农业产生③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垄断组织产生:④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A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走向一体化二、瓜分世界的狂潮(略)三、资本主义一体化趋势——世界市场完全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1)交通工具的变革,使远程运输变得更为便捷。(2)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使各地的经济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小结]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①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初现;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④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掀起了高潮。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一、“自由放任”的美国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1)爆发的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B其它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剧了矛盾。⑵特点:①影响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性严重⑶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社会形势动荡不安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空前激烈,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二、美国罗斯福新政一、背景: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②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不断加剧。二、主要内容:措施内容目的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③调整农业政策《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⑤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作用特点: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作用:①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还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②从深远影响看,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阶段20世纪50-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经济状况黄金时代(高速发展)滞胀滞涨缓解新经济时代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大力拓展世界市场石油危机(直接)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竞争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胀;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扶持高新产业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失灵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时任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伟大社会)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克林顿二、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的新特点:①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②冲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③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联动的关系三、如何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①含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②发展过程:A.开创:罗斯福新政时期;B.巩固和发展:二战期间;C.进一步发展:二战后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避免了生产盲目性;政府的干预职能、权威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五、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略)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疯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品禁止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二、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积极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一切力量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消极方面: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中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三、评价新经济政策⑴其实质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⑵作用: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b、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c、是列宁对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模式:(一)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二)形成过程:1、形成背景:①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②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③与俄国的专制主义历史传统④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②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③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④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二五计划后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3、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①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②1929年,大规模集体化运动开始(为配合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三)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四)斯大林模式的表现1、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2、政治: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3、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功绩主要有:①基本适应了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起了积极作用,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经济实力,成为了工业强国;②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作用:僵化的体制与二战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①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2)1953年斯大林去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性。2、概况:(1)经济领域:A首先从农业开始: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口的收购价格;开展垦荒,推行了玉米运动;B在工业方面:扩大了地方权力。(2)政治领域: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1956年,《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3、评价:(1)积极:改革有一定成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消极: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不切实际的口号目标,改革中出现反复;又掀起了新一轮的个人崇拜,最终导致了改革失败。二、勃烈日涅夫的改革:1、时间:1964年开始2、概况:A、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重点是军事工业B、成就: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3、评价:(1)积极:前期的改革有一定积极作用。(2)消极: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国家陷入了困境。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一)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二)政治改革:1、内容: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3、“八一九”事件(1)结果: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苏联迅速走向解体。四、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①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要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②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③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④要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⑤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背景:“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膨胀,这为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2、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3、内容: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②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4、作用:①积极方面: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②消极方面: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易体系1、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订。2、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3、它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三、对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认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美国在这一体系中拥有特殊地位,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从欧共体到欧盟)1、欧洲一体化的背景(见必修一)2、主要过程(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6国建立欧洲煤纲联营。(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3)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4)1999年欧元诞生:欧元问世,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3、欧洲一体化的意义(1)对欧洲各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2)对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地位,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4、欧盟成立的标志,简述欧盟的性质以及欧洲一体化带来的影响。(1)成立: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宣告成立。(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3)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东北师大版劳动实践】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出行的选择.共享单车手工DIY》
- 2024年中考英语复习冲刺过关专题03 非谓语动词(原卷版)
- 【东北师大版劳动实践】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漂流的图书·共享读书会》
- 开题报告:战略科学家成长规律与培育路径研究
- 《方晴莹制作》课件
- 开题报告:新业态下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双边匹配的视角
- 开题报告: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画像建构及可视化研究
- 2024届辽宁省庄河高级中学高三第二学期调研测试(一)数学试题
- 《脊椎人体的大梁》课件
- 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专题练习一
- 2023房屋租赁合同wps正规版
-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机考理工英语3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9课《这些是大家的》公开课课件
- 固定资产的采购流程图
- 新闻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课件
- 供应商开发年度工作计划
- 清华大学《工程伦理》网课习题及期末考试答案
- ABB智能定位器TZID-C说明书(中文版)1
- 商的变化规律练习题商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 北京汇文中学新初一均衡分班语文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