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格局拓展、质量提升的应然性创新。明确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是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融互促的内在要求,更是强化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使命、干事创业担当的应有之义。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着“领航者”“澄明者”“调控者”和“把关者”的多重角色。推进思政课教师角色的实现,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为思政课教师角色实现“建桥搭台”;聚焦队伍协同,为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凝心聚力;重视能力提升,为思政课教师高质量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赋能,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生态转变跃升。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课程思政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而出场,是党和国家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格局拓展、质量提升的应然性创新,其实质就是要突破思政课“单打独斗、孤军奋战”之围,实现专业课程同思政课程“互为补给、协同作战”。自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概念以来,课程思政经历了从国家顶层设计到现实实践的演进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1],“课程”与“思政”的“两张皮、贴标签”现象仍然存在,因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有限导致的“知识恐慌”“能力恐慌”,加之缺乏合作指导,课程思政实践中“逃避、畏难”情绪时有发生。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基于此,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新征程上,从学理上明晰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角色价值,系统把握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多重角色,进而找准其角色价值的实现进路,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整体生态转变跃升、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着力点。一、为何定位:课程思政建设中精准定位思政课教师角色的价值意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两个密切关联的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力量,因而进一步明晰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内涵具有重要作用。(一)高质量发展之驱: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的必然要求从历史角度看,课程思政虽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才受到广泛关注,但作为一种强调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教育,强调专业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教育理念早已有之。马克思、恩格斯从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和社会责任的角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列宁曾专门对专业技术教育中如何开设共产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作出具体规划。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政治意志的体现,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既具有政治性,又彰显时代特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课程思政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思政课建设改革经验和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发展演变,深深植根于对思政课教育理念的传承”[2]。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从构建高校思政工作格局的高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渠道与非课程渠道的关系上来使用“主渠道”这一概念[3],更新并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问题的认识。相较于以往谈及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就是指思政课而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外延,明确了包含思政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以此为根本遵循,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创新发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逐渐形成。以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标志,随着思政课建设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课程思政建设也必然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阶段意味着新使命,课程同向必然要求教师同心、同行。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教师是关键,理应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认识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师主体问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的深度介入彰显目标导向,是适应课程思政建设从平面到立体、从量变到质变、从粗放到精准、从零落散发到系统提升发展态势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直接面向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直接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能够成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智囊”,进而为课程思政的纵横展开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队伍保障。(二)协同育人之要: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融互促的内在要求坚持理论创新基础上的工作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道理,也是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由人的整体性和学生“三观”养成的整体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面性、整体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党和国家也因此愈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化建设、大格局谋划。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以“课程育人”为首的“十大育人”体系构建,再到“大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面铺开,体现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创新,既为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发展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石和政策指引,也对其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要求呼唤强协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广泛性、层次性要求工作主体具有高度协同性。一方面,明确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角色定位彰显问题导向。课程思政聚焦的核心在于思政工作与人才培养“两张皮”的问题,若仅把课程思政看作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将其局限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范围内,而把思政课教师这一重要主体排除在外,其结果仍是两类课程、两支队伍“各自为政”,有违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育人合力和协同效应的初衷。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角色的明晰,是进一步推进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课和其他课程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均可以单独进行教育教学,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效能、推动工作。然而,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当它们各自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独立性反而会成为一种局限性,甚至会造成“壁垒”。这时,彼此呼应、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有机统一就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教师介入课程思政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为专业课教学提供建议指导,有助于明确课程价值导向、升华教学内容,是专业课改革创新、升级发展、提升境界的重要着力点。此外,思政课教师以参与课程思政为契机,不仅有助于为思政课教学积累专业性教学案例,提升教学针对性,还能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共建、双向赋能。(三)历史主动精神之义:强化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使命、干事创业担当的应有之义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是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道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体现了对教师在为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授业解惑过程中内含的价值要求。然而,在专业课程中传什么道、如何传好道,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问题,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成效。遑论个别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堂上传播不良信息,即便是在处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传授的欠适切性、欠艺术性,都会销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成为党和国家着力建设大思政工作格局、提出课程思政理念的直接原因,也凸显了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门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六要”的总要求,理念新、标准高,鲜明标注了我们党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对思政课建设内在规律认识的新高度、新境界,内蕴思政课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应着眼的新问题。“使命是奋斗的方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4]明确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角色定位彰显价值导向。随着“课程思政”“精准思政”“大思政课”的发展,讲好思政课固然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但不是唯一职责。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5],思政课教师只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只做“教书匠”显然不够,能否主动适应大思政格局构建背景下对思政课教师角色的新标的,能否认清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从“台前转向幕后”的历史必然性,能否拓展知识视野、筑育传道情怀、担负角色新使命,以自身专业优势、极强的历史主动精神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实践中显露出的新问题,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体现自身角色主体性、不断拓展工作格局、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协同性的应然追求。二、如何定位:系统把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课教师的多重角色系统把握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定位,应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为着眼点。有学者站在二者逻辑互构的角度,认为思政课程在政治方向、思想价值和教学方法方面引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从师资力量、课程载体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对思政课程进行拓展。二者交相呼应、相得益彰[6]。这为我们明确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扮演“领航者”“澄明者”“调控者”和“把关者”的多重角色提供了认识基础。(一)领航者:引领政治方向,导引价值归属青年大学生既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其政治认同状况、价值取向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本质论角度看,方向引领、价值塑造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属性。课程思政的根本路向在于通过将深入挖掘和有机融入结合起来,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对各类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在发挥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功能的基础上,释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就是说,从理念到实践的课程思政,都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彰显价值导向。要想达到此目标,离不开思政课程的引领,特别是思政课教师“领航者”角色的发挥。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论,“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特性,“政治强”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素质的根本要求。相较于其他课程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师长年深耕思政课教学科研,对教育教学中的政治方向、价值归属等问题有极高敏感性,深谙在以深刻的学理、透彻的理论说服人的基础上把准政治方向、站稳价值立场的重要性,因而具有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解决好“管总”问题的基础优势。引领课程思政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育的同时讲政治、讲立场、导价值、引方向,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蕴的价值导向,防止课程思政建设“迷航”“失向”。(二)澄明者:明晰思政元素,澄清思政认知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从特征论角度看,课程思政作为对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挖潜、延展和补充,隐教性是其重要特点。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彰显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婉转”,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思政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缓进的特点上,更体现在各门课程内生的思政元素的隐蔽性中。因此,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创造性展现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逻辑前提,这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出身”的课程思政教师主体提出了挑战。在课程思政设计中,解决何为与育人目标相适切的思政元素的问题,如何拨开思想和现实“迷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形成科学的思政认知,成为实现“精准”课程思政的核心。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之所以出现“硬融入、表面化”,部分教师之所以会出现“本领恐慌”,究其根本,是由于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背景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够、思政认知不明不深不准。思政课教师大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背景,在高校中承担着思政课教学研究双重职责。从思政课教师具备的教育教学经验角度看,他们在思政课堂上的中心任务就是要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及其科学真理性,让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大学生之心、之行。同时,思政课教师的最大挑战,就是要在落实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统一要求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工作、多样化探索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让不同类型的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课程思政建设中,本质上是对思政课教师教学属性的延展,其教学对象由大学生变为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师,其工作方式由“台前”转向“幕后”。通过沟通交流,思政课教师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帮助他们辨别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内的“真命题”和“伪命题”,进而帮助他们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思政课教师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和科学研究经验角度看,一方面,课程思政本身就属于思政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应然范畴,其中首要任务就是要从宏观、一般的意义上构建可以普遍适用的思政元素系统,围绕三观养成、信仰信念信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培育践行,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相应课程知识点本身所体现的思政意涵,二是相应学科内生的人文精神,三是学科史发展进程中彰显的思政元素。这样就可以为专业课教师在定位、选取思政元素时划定范围,避免“越界”“跑偏”。另一方面,找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教条主义倾向的突破口,就是要变“硬融入、表面化”为有机融入。有机融入的客观前提是在正确认知思政基础上实现思政元素与知识内容相契合,有机融入的结果应是知识、能力、价值观目标的统一与实现。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认知层面的广度、深度、准度可以帮助专业课教师选准、解好、用好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向度和价值向度相适切,完成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避免“生搬硬套”。(三)调控者:调控内容设计,调试实施过程课程思政的运行实施涉及诸多要素、囊括诸多环节。从结构论看,课程思政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构成的多元立体结构[2],这些要素的矛盾互动是推动课程思政动态运行的根本动力。在课程思政运行的过程中,如果说课程思政的主体即教育者是关键、客体即受教育者是核心、环体即环境和条件是保障,那么介体即内容与方法载体就是重点。“内容为王、过程为要”是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课程思政也不例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特别强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这无疑是对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再拔高。然而,高要求与课程思政实践实际之间往往存在张力,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适时介入,对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一方面,调控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是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方面。第一,由课程思政所涉学科、课程的广泛性决定,思政课与环聚其周的各类课程若想实现育人目标同向同行,就必须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抓住各学科、各类课程特点,瞄准育人目标,从最能体现其育人优势、时代要求、学生关切的角度找准思政元素切入点,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设计,在体现育人内容特色性、专业性、趣味性的同时,对知识传授中的思政元素比例进行调试,避免因内容同质化、思政元素“过载”引起学生“反感”。第二,各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应是客观内生而非主观强加。思政课教师在参与课程思政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并积极传导深入挖掘与有机融入相统一的原则,引导专业课教师自觉发掘课程中客观存在的思政元素、找到课程思政开展的内在支点,将其转化并融入教学过程中,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理念的全过程融入而非“生硬植入”,实现内涵式融入而非“浮于表面”。第三,思政课教师还应指引并支持专业课教师着眼于立德树人目标,以更宏大的视野、更高的政治站位出发,将更宏观、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适度融入教学,有意识地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逻辑互构。另一方面,调试课程思政实施方法是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着眼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解决“融入什么思政元素”的问题,更要解决“如何融入”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实施中,之所以会出现“两张皮、硬融入、表面化”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政课教师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将自身所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传导给专业课教师,引导其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树立密切联系学生、分清主次的工作方法。第一,要支持专业课教师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实际,从学科专业和课程特色出发,在运用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新方法、选取新载体,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协同性。第二,还应引导专业课教师明确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之间“盐”与“水”的辩证统一关系,开展课程思政不是把专业课讲成思政课,而是要发挥专业、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融入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教学方法的拣选运用上进行调试,恰如其分地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不同教学环节、内容的过程中选取包括渗透式、情境体验式等在内的隐性教育方法,实现育人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四)把关者:把关评估原则,参与评估标准制定审核评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客观尺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判的过程。”[7]定性与定量评估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全过程,是保证评估结果科学准确的重要手段。其中,定性评估旨在对评估客体进行直观且本质的把握,是定量评估的逻辑起点;定量评估旨在对定性评估所确立的质性判断进行精确计量与深度挖掘。二者作为评估方法论中的辩证手段,同样适用于课程思政。然而,由课程思政所涉学科、专业的广泛性决定,课程思政的动态开展必然具有多样性,评估主体必然具有多元性,要想使课程思政建设“百花齐放”而非“野蛮生长”,并将不同评估主体的主观差异性进行有机整合,须编制以信、效、度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让具备扎实功底的专人参与评估标准制定并对评估环节进行“把关”。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应挑起“把关人”角色“大梁”。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在评估原则的确立上进行把关,为做好课程思政定性评估打好基础。所谓原则,是人们实践智慧的经验总结,是指导人的言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所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为发挥我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所应遵循的原则已达成共识,即“党性原则、客观原则、全面性原则、历史性原则、相对性原则”[7]。对于课程思政而言,确立评估原则是工作开展的先导,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在场”把关,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原则,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评估导向的科学性,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第一,在落实党性原则方面,主要看课程思政评估的内容和方法是否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否以党的根本任务为依据,并为党的根本任务的顺利实现起到保证和促进作用;第二,在落实客观原则方面,主要看课程思政评估是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否客观反映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各个环节,是否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是否将专家评价、群众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在兼听中求真实、求客观;第三,在落实全面性原则方面,要看课程思政评估是否坚持从整体的角度、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相统一的角度、层次分析的角度评判课程思政实施成效,避免以偏概全;第四,在落实历史性原则方面,主要看课程思政评估是否在掌握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展开深度剖析,进而揭示评价对象与社会历史情境间的深层勾连,避免孤立、静止地考查;第五,在落实相对性原则方面,主要看在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估时是否能够客观认识课程思政效果的相对性,坚持纵比与横比评估相统一,既能看到本单位课程思政建设的得失进退,又能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从其他单位课程思政建设中汲取经验。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参与评估标准制定,对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全面性进行把关,为做好课程思政定量评估定好指标,助推课程思政实施效率和人才培养效果双提升。当前,课程思政的价值期待就是要在课程教学相对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隐性教育方式,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之“盐”于专业教育之“水”,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在此过程中,隐性教育方式选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何、“盐”与“水”比例的把控如何、教育目标和育人效果如何等,均需以科学、系统、全面的量化评估指标进行考量。故而,思政课教师必须对课程思政评估量化指标进行把关,客观评价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投资回报率”,全面核算学生思想认识、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程度,深入考查学生由“知”向“行”的程度与效果,切实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三、何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课教师角色的实现路径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变化、角色外延扩展,其角色实践也发生变化。为推动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实践顺利实现,必须在顶层设计、队伍协同、能力提升等方面下功夫。(一)做好顶层设计,为思政课教师角色实现“建桥搭台”课程思政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大思政”格局的有力支撑,是落实“三全育人”体系的战略支点,是贯穿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理念和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避免“大思政”之“大”转为“空”、“三全育人”之“全”化为“虚”,既是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现实命题,也是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之“靶点”所在。唯有优化顶层设计,方能固大局、管根本、顾长远。当前,有关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规定并未细化、明确,即便是在对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总体指导的纲领性文件中(《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仅有一句——“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这无疑与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和高校思政工作总体布局存在错层。优化顶层设计、细化相关制度、机制安排势在必行,一方面,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就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作出明确制度安排,更新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职责,进一步明确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目标任务、职责分工、监督保障等内容,确保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有制可循。另一方面,各地各校应遵循课程思政建设规律,着眼院校特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实际,做好统筹规划,构建高效可行的日常运行机制,激活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内驱力。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建立健全领导体制,以“推动课程思政视域下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有机结合”[8]为目标,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协调、各学院参与、各职能部门协同的课程思政建设责任体系,在建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同时,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各学科的引领作用、突出思政课教师的导引把关职能;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动力机制,着力解决利益机制、考核机制欠完善导致的工作积极性软化、主动性弱化等问题,发挥激励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度纳入工作考核、评优评先、晋级晋升的指标体系中,构建以“成果有奖励、项目有资助、集体有荣誉、个人有获得”[9]为指向的激励保障机制;三是坚持育人导向、完善示范引领机制,紧密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不断拓展工作格局,深入挖掘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案例、代表性成果,树立标杆、凝聚共识,不断破除学科壁垒和专业藩篱,在梳理整合经验、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广共享,推进示范引领作用广辐射。(二)聚焦队伍协同,为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凝心聚力协同性既是课程思政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实践要求。在课程思政运行过程中,队伍的协同是最关键的协同。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引领和智力支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意愿与执行程度、队伍间的沟通协作等要素,共同影响工作成效和育人实效。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不断健全,三全育人理念深入人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性提升呈积极态势。但是也要正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专业课教师“单线作战”、思政课教师角色意识淡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互联互通渠道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室内装饰施工协议样式版A版
- 2024年度结婚用品一站式采购合同
- 大班关于樱桃的课程设计
- 2024年智慧城市建设合同:5G网络覆盖及运维服务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字技术与首饰设计(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饰课题创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健康教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城市湿地公园绿化种植土供应合同3篇
- 2024年度时尚发布会美陈策划与制作合同2篇
- 土豆开花课程设计意图
- 江村经济解读
- GB 142-2013坑木
- 丽声妙想英文绘本第一级 My Dad课件
- 数量关系课讲义
- 物品借用、归还登记表
- 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 2023年西藏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句子专项课件
- 定性研究方法课件
-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统一》PPT
-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英语4》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