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学情分析考试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学情分析考试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学情分析考试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学情分析考试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学情分析考试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学情分析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呈现先民人生看法的牢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行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定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悟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假如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究竟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晰:“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推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一般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索和价值推断可以传递到今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尝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化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忱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妙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气。杜甫诗中充溢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酷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主动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加昂扬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扬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溢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沟通”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合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坚韧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生疏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对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找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需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观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阅历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确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沟通”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阅历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唐宋诗词体现的一般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酷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化作用。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定有第一等襟抱,也必定有第一等学识。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吸取精神力气,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志向,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看法与价值观。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沟通”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样的。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许,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答案】1.C2.B3.D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②况周颐主见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及文中重要概念的实力。A.原文中没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错,无中生有。原文相关表述为“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假如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B.“多是对祖国山河的酷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中的“多是”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一般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推断。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选项颠倒了二者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实力。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错误。原文表述是“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可见这既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陆机的“诗缘情”并非否定“诗言志”;文中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看法实力。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说法错误,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样的,都认同“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实力。(1)结合“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假如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究竟有什么价值”“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化作用”等分析,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2)结合“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合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坚韧的生命活力”“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观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阅历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等分析,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实力。(1)结合“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许,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分析,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2)结合“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分析,况周颐主见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3)结合“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分析,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文本一: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好像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天经地义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好像要独自担当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常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邻居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好像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旧是个重视荣誉的人。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慢慢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接着灰下去的日子确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敏捷,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常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遗余力地透支,起先受到必定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的确老了。不论对自家房屋的修理,还是对邻居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须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假如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峻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看法凶悍,让企图共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开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修理,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终归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足够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邻居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修理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假如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至少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邻居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损害事务,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珍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特地放在家中一角。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探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突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其次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有删改)文本二: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意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当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在《人世间》里,作者擅长挖掘人物身上所出现的正直和善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逆境,也要互帮互助,独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更加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当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冲突处在不行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气,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动。而冲突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行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宽恕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生气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假如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看重的是在困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应当尽到的为人的责任和担当。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索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志向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示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和善。”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动身,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摘编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周志刚独自担当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B.文中对“晃”字的说明,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D.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邻居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当成为怎样的人。B.社会更加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当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C.《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志向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志向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D.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8.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缘由。9.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梁晓声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缘由,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唤起子女对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9.①通过周志刚退休后在家周边对房屋道路修修补补,体现了小人物正直和善和情义担当。②尽管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周志刚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依,有着剧烈的责任担当。③周志刚重视自身的荣誉,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大家都不支持、帮助,也要完成自己的“改良”工作。【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实力。A.“是因为他重视荣誉”错误。应当是他想“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天经地义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好像要独自担当起改良的神圣使命”,是因为和善、友爱和责任感。C.“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错误。儿女们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并不想介入和接替父亲治理脏街的工作。D.“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错误。邻居们对周志刚的无私行为充溢敬意,虽然觉悟和行动都不及周志刚,但也未形成阻力,主要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大爱无私和奉献精神。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实力。D.“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错误,从材料二最终一段“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可知,小说并非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实力。周志刚在询问儿女们哪里有黄泥时,儿女们都装聋作哑,这是因为他们并不想让父亲接着对街道的改造工作,他们深爱自己的父亲,心疼他年岁老迈,不想让他太累、太辛苦。而周志刚面对儿女们的不语感到尴尬,“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其次次的”,他在儿女们没有回应之后不会重复说,就是为了掩饰这种尴尬,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周志刚指出“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这是向儿女们说明现在这条街道已经残缺得不成样子,从而证明自己行动的合理性,向孩子说明自己找寻黄泥的缘由,想以此让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缘由,唤起孩子们对于改良家庭和周边环境这一工程的认同,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最终,周志刚毅调自己修补墙面的必要性,是想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从而变更他们对自己这份改良工作的看法。改革开放后,社会风气发生很大变更,传统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周志刚的话语中也有对这种变更的担忧和无奈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价值推断和审美取向的实力。在材料二的最终一段中,作者指出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示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和善”。在材料一中第一段“在春夏秋三季,人们常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邻居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好像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可以看出,周志刚担忧周边道路的坑洼影响他人出行,退休后在家周边对房屋道路修修补补,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和善和无需提示的自觉,体现了小人物正直和善和情义担当。从材料一其次段“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这些情节表明尽管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周志刚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依,有着剧烈的责任担当。从材料一第一段“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旧是个重视荣誉的人”和第三段“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而在儿女回家时,“他嘴里常常会突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这些都说明周志刚重视自身的荣誉,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大家都不理解,也要完成自己的“改良”工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顷之,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敢安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日命已定,谁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不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恒久不行动之业。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帝从之。久之,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帝从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B.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C.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D.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晚朝,古代朝会之一,与早朝相对,指皇帝晚上登朝与群臣处理政事。B.节度使,古代军事长官,原只设在边疆,后内地遍设,造成割据局面。C.麾下,文中指部下,与“八百里分麾下炙”句中的“麾下”意思相同。D.丘园,古代指隐居的地方,也指家园。文中指后者,与“桑梓”意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守信等和太祖是旧交,但太祖经赵普提示后,担忧他们的属下可能重演“黄袍加身”的历史。B.赵普向太祖进言,想要天下太平,就须要渐渐削夺节度使的权力,防止他们权力大而拥兵自重。C.太祖因天下纷争,生民涂炭,于是在后苑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彦超等人,趁机收回他们的兵权。D.王彦超等人长时间掌管重镇,从太祖的话语中,意识到太祖对他们存有顾虑,便提出辞去官职。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4.宋太祖为石守信等指出了怎样的“可生之途”?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A12.C13.(1)赵普多次拿这件事进言,皇上说:“他们确定不会背叛我,你为什么深深地忧虑呢?”(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才智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14.①出京镇守藩地。②买田置地,为子孙留产业。③约为婚姻,打消猜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句意:但是细致地视察这些人,他们都没有统领驭使别人的才能,唯恐不能制服他们的下属。假如军队中万一有作乱的人,他们在那时也不能顺由自己的心愿。“统御才”作“皆非”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解除BD;“其下”作“制伏”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解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古代文化常识的实力。A.“晚朝”说明错误,古代没有“晚朝”制度,只有“早朝”和“午朝”。文中意思是君主未按时上朝听政。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实力。C.“在后苑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彦超等人”错误。原文有“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太祖在后苑设宴只款待了王彦超等人,没有石守信。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1)“数”,多次;“以为言”,省略“之”,以(之)为言,拿这件事进言;“不吾叛”,宾语前置,“不叛吾”,不背叛我。(2)“博学”,广博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反省。“知”,通“智”,才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实力。结合“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可知,可以出京镇守藩地。结合“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恒久不行动之业”可知,可以买田置地,为子孙留产业。结合“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可知,可以约为婚姻,打消猜疑。参考译文:当时,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皇上的旧相识,有功劳,掌管着禁卫军。赵普多次拿这事进言,皇上说:“他们确定不会背叛我,你为什么深深地忧虑呢?”赵普说:“我也不担忧他们叛乱。但是细致地视察这些人,他们都没有统领驭使别人的才能,唯恐不能制服他们的下属。假如军队中万一有作乱的人,他们在那时也不能顺由自己的心愿。”太祖醒悟过来。一天,皇帝召见赵普,从容探讨天下的事情,接着叹气道:“自从唐末以来几十年间,八个姓氏十二个君王,一个接一个地超过本分窃取皇位,斗争不停,老百姓处于困苦的境地。我想平静天下的斗争,做长远的谋划,这个想法怎么样?”赵普回答说:“陛下考虑到这些,是天、地、神和人的福气。节度使权力太大,只有渐渐削夺他们的权利,那么天下才会安定。”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不久,皇帝趁着未按时上朝,与石守信等人宴饮,喝酒正尽兴的时候,屏退身边的人,对他们说:“我假如没有你们不能够到今日。但是做天子也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实在是不如当节度使欢乐,我整晚都不能够安心睡觉啊。”石守信等人都询问缘由,皇上说:“这不难知道,天子这个位置,谁不想坐!”石守信等人都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现在天命已经确定,谁还敢再有二心!”皇上说:“你们当然不这样,但是你们那些下属想要富贵怎么办?假如有人把黄袍披加到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这么做,那怎么可能做到!”石守信等人哭泣谢罪说:“我们愚笨考虑不到这些,希望陛下怜悯怜悯我们,指条活路给我们看。”皇上说:“你们为什么不放下兵权,出京镇守藩地,选择良田好宅买下来,为子孙立下恒久不行动的财产家业。我将和你们约定成为亲家,天子和臣子之间,相互没有猜忌怀疑,上下都相安无事,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拜谢道:“陛下为我们考虑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犹如再造之恩了。”其次天,石守信等人都称病,恳求免去掌管禁军的职务,皇帝同意了他们的恳求。不久,王彦超和其他节度使入朝,皇帝在后苑设宴,喝酒尽兴时,从容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国家的老臣,长时间掌管重镇,国事繁忙,这不是我用来优待贤臣的本意。”王彦超明白皇上的心愿,就上前回奏说:“我原来没有功劳,许久地贪恋荣耀和恩宠,现在已经老了。请允许我退休,回到家乡,这是我的愿望。”皇帝同意了他的恳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渔歌子【五代】李殉①获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注】①李殉: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但描写的时间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B.本词与《沁园春·长沙》的意境不同,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江边获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意境清朗明丽。C.通过“渔歌子”这一词牌,我们可知本词叙写了江边渔人的生活,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怜悯。D.词人这首词写景平淡,不事雕琢,明白如话,真实地表现了词人以隐逸为乐内心活动,旷达超脱,余韵悠悠。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答案】15.C16.①对潇湘自然风物和恬淡生活的宠爱之情。词的上阕描写了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作者一叶扁舟,月下徜徉于如梦如幻江景之中,安闲恬适。②淡泊名利,怡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词的下阕写隐逸之乐。生活江中,舟中吟诗饮酒,生活简朴恬淡,不将名利挂心上,开怀满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实力。C.选项有两处错误。首先“通过‘渔歌子’这一词牌,我们可知本词叙写了江边渔人的生活”说法错误,词的词牌名与词作内容没有干脆的关联。“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怜悯”分析错误。应是描写了对自己能过与渔人一样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生活而感到满意与愉悦。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实力。上片写景。开头三句写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犹如屏上的山水画。点明时间、地点。“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温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子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表现了作者对潇湘自然风物的宠爱赞美之情。下片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居处,常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满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词人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把一个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旷达超脱,余韵悠悠。(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更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变更原来的状况。(2)“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知了我们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文人多悲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笔下的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呈现出江水澄澈、千舟竞发、朝气无限的景象。【答案】①.故木受绳则直②.金就砺则利③.闻道有先后④.术业有专攻⑤.漫江碧透⑥.百舸争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实力。本题留意下列字的写法:砺、攻、漫、舸。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届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回望来时路,6年多的细心筹备,2000多个日夜的坚韧奋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坚毅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___________,从竞赛场馆提前完工,到赛事筹备蹄疾步稳,再到疫情防控有序有效,中国人民___________,创建了新的人间奇迹,兑现了对世界作出的庄重承诺。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举办和筹办过程中,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胜利实践,充分展出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溢希望的中国形象。14年前,___________的北京奥运会惊艳世界;14年后,新时代中国同样没有辜负世界的期盼。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幻想”到2024年的“一起向将来”,中国主动参加奥林匹克运动,___________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志向的坚决追求者、行动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面临多重挑战。如何战胜疫情?怎样应对变局?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入的“更团结”,为破解时代之问供应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犹如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妙将来。”这不仅是奥运精神之喻,是世界局势之喻,更是深厚的人类命运之喻。与其在惊涛骇浪、风雨飘摇中各驭小舟,不如相聚巨轮,一起向将来,长风破浪!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同心协力攻坚克难独步天下义无反顾B.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无与伦比坚持不懈C.同舟共济刻苦努力无与伦比坚持不懈D.同舟共济刻苦努力独步天下义无反顾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胜利实践,充分呈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溢希望的中国形象。B.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中,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胜利实践,充分展出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溢希望的中国形象。C.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举办和筹办过程中,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胜利实践,充分呈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溢希望的中国形象。D.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举办和筹办过程,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胜利实践,充分展出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溢希望的中国形象。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B19.A20.(1)构成:把各个国家各自为政比方成小船,把整个世界命运共同体一起努力比方成一条大船。(2)效果:生动形象地说明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携手共进,一起走向将来,才能更稳健的创建美妙明天。【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的实力。同心协力:指思想一样,共同努力也作齐心合力。同舟共济:同坐一条船过河,比方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同德,战胜困难。此处是共同努力完成各项任务,故选“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地完成任务。刻苦努力: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从“竞赛场馆提前完工”“赛事筹备蹄疾步稳”“疫情防控有序有效”可见,是圆满地完成任务,故选“攻坚克难”。无与伦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用于好的事物)。独步天下:独步:独一无二。指独一无二,无与伦比,多形容杰出的人才。此处形容的是奥运会而非人才,故选“无与伦比”。坚持不懈:坚持究竟,丝毫不松懈。义无反顾:做正义的事只有上前,绝不回头退缩。此处强调的是坚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不涉及“做正义的事”,故选“坚持不懈”。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实力。原句语病有三,一为成分残缺,“在……中”的介词结构沉没主语,应去掉。二为语序不当,应当先“申办”,后“筹办”,最终“举办”。三为搭配不当,“展出……形象”无法搭配,“呈现……形象”更加恰当。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艺术效果的实力。画线句本体为“世界各国”(190多个国家),喻体为“190多条小船”,把世界各国的团结合作比作“同在一条大船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自独立,就犹如各自由小船上一般,是单独的个体;而国家之间的相互团结,则像共同乘上一艘大船,形成“同舟共济”的大团体,具有相像性。比方修辞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此处把抽象的世界各国选择孤立或团结比方成详细形象的小船与大船,更易理解;选段以争论为主,比方说理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各国联合、携手共进才能共同创建美妙将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爱这片苇荡。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水天一色,被绿意密织的苇荡就似这蓝天下铺陈的苇毯,荡舟其间,让人不识“醉”美四月天;暑气初上,洪水漫过,唯有这蒹葭挺立,在狂风暴雨中傲然独舞,笑看多少风吹浪打;秋风萧瑟,白露为霜,金黄澄亮。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收获中的苇荡正是恋人定情好季节;冬日暖阳,候鸟南飞,万物肃杀,独有这苇杆百折不摧,让百鸟齐飞。我爱这雪裹苇原,皑皑苍苍,静依湖边,独钓寒江雪。这苇、这雪、这鸟被自然工笔绘成让人难以忘怀的绝美画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传承的是文化,寄定的是情思;“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搅动的不只是一湖离怨,更载满了湖洲人历尽流年的千古吟唱!在苇中依偎,有伤痛,有离愁,有远方,有诗歌,却不曾有过彷徨和悔意!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其次个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很多“之”字形,始终连到天上。B.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漂亮的蓝色“水球”。C.他们(指友邦人士)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D.我们要记住“满招损,谦受益”这条古人的教训。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萧瑟秋风起,正是白露为霜时,颜色金黄澄亮,又见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收获中的苇荡正是恋人定情好季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21.D22.①前后照应,原文以四季开头,都是季节词在最前面,统一协调;改句秋风在后,破坏一样性。②原句是整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概贯穿;改句是散句,无此效果。③风格一样,原文具有文言色调,上下文语体风格一样;改句更通俗。【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实力。文中其次个引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作用是表示引用。A.表示强调。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反语讽刺。D.表示引用。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实力。从结构上前后照应分析,由前文“阳春三月……暑气初上……”后文“冬日暖阳……”可知原文以四季开头,都是季节词在最前面,所以这里也应“秋风”在前,前后照应。而改句“秋风”在后,就不能形成前后照应了。从句式特点分析,由“秋风萧瑟,白露为霜,金黄澄亮”“苇浪翻滚,苇絮飘飞”可知原句是整句,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改句“萧瑟秋风起,正是白露为霜时,颜色金黄澄亮,又见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是散句,节奏感不强,显得语气平淡。从语体色调分析,由“秋风萧瑟”“白露为霜”“苇浪翻滚”“苇絮飘飞”等词可知原句具有文言色调,与上下文“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等的语体风格一样。改句“萧瑟秋风起,正是白露为霜时,颜色金黄澄亮,又见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比较通俗,与原文的语体风格不符合。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情节。香菱学诗经过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首先香菱从黛玉那里拿了诗,诸事不管,一首一首的读起来,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接着写她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然后写她自己走至阶下竹前,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