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07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考点串讲)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07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考点串讲)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07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考点串讲)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07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考点串讲)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07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考点串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必修上期末考点串讲第七单元目录CONTENT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含文言知识等)课文内容回顾重难点突破23516课内经典素材4课内理解性默写作家作品1.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等)—01文学常识识2.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3.史铁生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1981年因患肾病后发展为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己戏称“专业生病,业余写作”。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史铁生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后,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作品略带哲理玄思,表达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的观点。后来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等)—01文学常识识4.苏轼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世称苏东坡、苏仙。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5.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历任兵部主事、乡试副考官、礼部员外郎、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

。6.西洲曲《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描写青年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切的思念,课文所引四句是写青年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作者引用《西洲曲》,包含着他对美好与自由的无限向往。这与《荷塘月色》第三段所描写的自由心态遥相呼应,一脉相承。

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等)—01文学常识识1.散文散文,一种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根据内容和性质,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散文的特点:①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②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③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2.赋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三、文辞上进究藻饰和用典。汉代赋称为古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喜用生僻字。六朝赋称为骈赋,又称“俳赋”,篇幅较短,讲究对偶和用典。唐宋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诗体赋称律赋,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全文一般不超过400字。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赋更加散文化,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随便,比较注意行文的清新流畅,几乎与散文相接近,故称文赋。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等)—02文体知识识3.记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思想观点。分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说明,描写,情绪。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等)—02文体知识识1.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2.创造社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8日,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组建。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需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后期创造社受当时国际国内“左”倾思潮影响,理论倡导和文学活动不免带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对待鲁迅、茅盾等作家表现出了偏激的情绪,然而大部分成员在参加革命实践,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新兴无产阶级文艺方面,以及倡导革命文学和革命文学理论建设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29年2月创造社终于为国民党当局封闭。随后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与包括鲁迅在内的进步作家合作,于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而在中国整个30年代兴起了影响深远的左翼文艺运动。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等)—03文学流派识1.修辞套用修辞套用是指一种修辞里又包含着其他修辞分层组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故都的秋》中“(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是典型的修辞套用。这句话整体是说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区别,属于对比手法,这是第一层;在进行对比时,为了形象,选取四组喻体,靠喻体的区别来写两种秋天的区别,属于比喻,这是第二层;这四组喻体对比时,其结构一致,都是“......之与......属于排比中的成分排比,这是第三层。所以说,这段话属于修辞套用,而且是两次套用,三种修辞。2.通感通感也叫移觉,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你的歌声真甜啊!”中的“甜”字,本来是味觉用词,在这里却应用到听觉上,以味觉来写听觉。这个“甜”字细腻、生动地表现了歌声的柔美、动人,比“好听”“悦耳”更有味道。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等)—04典型手法识1.莲——荷花莲,又名荷花、芙蓉、芙蕖(qú)、藕花、水芙蓉、水宫仙子等,未开的花蕾称菡萏(hàndàn)。莲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君子花”。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出现了关于莲的描述。后来,“莲”的意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古典诗歌中,赋予莲以美人、爱情、祥瑞、高洁人格、佛心佛性等象征意义,莲花图案和莲花节也成了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2.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总面积为37.4公顷,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3.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气势雄伟磅磷,有“五岳之首”之称。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同时泰山也是一座风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登临。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等)—05特定物象识(1)阴阳:阳”和“阴”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阳指山南水北,阴则是山北水南。(2)五鼓:五更。古代计时单位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一更

一鼓

甲夜19:00~21:00二更

二鼓

乙夜21:00~23:00三更

三鼓

丙夜23:00~1:00四更

四鼓

丁夜1:00~3:00五更

五鼓

戊夜3:00~5:00(3)壬戌: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4)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5)其他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还比喻品德美好的人。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都是星宿名。

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舳舻:舳舻是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多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等)—06文化常识识1、读准字音椽(chuán)点缀(zhuì)颓废(tuífèi)普陀(pǔtuó)山蓊蓊(wěngwěng)郁郁(yùyù)袅娜(niǎonuó)斑驳(bānbó)敛(liǎn)裾(jū)棹(zhào])坍(tān)圮(pǐ)撅(juē)蝉蜕(chántuì)窸窸(xīxī)窣窣(sūsū)熨帖(yùtiē)恍惚(huǎnghū)隽(juàn)永愀(qiǎo)然舳舻(zhúl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匏(páo)尊蜉蝣(fúyóu)徂徕(cúlái)樗蒱(chūpú)绛皓(hào)驳色重点基础知识——01字音识《故都的秋》1.自然而然:出于自然之势,不经人力干预而收到预期的成效。2.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指不怕路途遥远。3.不能自已: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行为。4.一叶知秋:《淮南子·说山》云“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知秋”比喻由细微的迹象看出形势的变化,由现象或部分推知本质或全部。5.秋士: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常与“春女”(春天的时候,女子往往会因为看到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伤感)陪伴相出。也指迟暮不遇之士。6.一椽:一间屋。椽,放在房檩上架着木板或瓦的木条。7.落寞:冷落,寂寞。8.着:穿(衣)。9.平平仄仄起来:意即推敲起字的韵律来。10.欧阳子的《秋声》:指欧阳修的《秋声赋》。重点基础知识——02词语识《荷塘月色》1.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也作“无精打采”。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3.别有风味: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4.脉脉含情:形容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传达爱的情意。5.参差不齐:形容不一致,有差别。《我与地坛》1.亘古:从古到今2.熨帖:心里平静3.隽永:意味深长4.恪守:谨慎而恭敬地遵守5.沧桑:沧海桑田的缩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6.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连续不断。7.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8.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9.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地方,或面临那种情况。重点基础知识——02词语识物各有主:意思是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水波不兴:指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水光接天: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接,比喻水域宽广。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独立”的意思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凄凉。余音袅袅:原意指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不绝如缕:原意是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沧海一粟: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一毫莫取: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连一根毫毛那样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也不拿人家的。形容为人廉洁,不占他人或公家的便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独占鳌头:指独占领先地位,成为第一。青云直上:形容人的事业或地位不断上升。巨轮将至:比喻事情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势不可挡。重点基础知识——03成语识一步登天:形容成功或升迁非常快,进展迅速。壮志凌云:指雄心壮志,胸怀大志,追求高远目标。安若泰山: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略知一二:表示了解某个事物或问题,但只是粗略地知道一些皮毛,不够深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障:遮,挡。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比喻被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事物的本质。泰山梁木:原是孔子自喻,后用为推尊贤哲之词。有眼不识泰山:比喻见闻浅陋,不认得著名人物。河山带砺:河:黄河。山:泰山。带:衣带。砺:磨刀石。黄河像衣带那么细,泰山像磨刀石那么小。比喻不可能的事。也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挟山超海:夹着泰山跨越北海。喻不可能做到的事。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泰山鸿毛:比喻轻重悬殊。也说鸿毛泰山。重点基础知识——03成语识通假字(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5.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6.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

(通“圆”)重点字词《登泰山记》1.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2.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3.磴:石阶。4.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山。5.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限,门槛6.居:停留。7.漫:弥漫。8.稍:逐渐。9.樽蒲: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博蒲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东海]泛指东面的海。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10.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11.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12.漫失:模糊或缺失。重点基础知识——04文言知识识一词多义歌1.扣弦而歌之(动词,唱)2.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名词,歌词)3.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如1.纵一苇之所如(往,到)2.如泣如诉(好像)下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下面)望1.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2.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羽化而登仙(连词,表顺承)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修饰)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不知东方之既白(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5.句读之不知(宾前的标志)于1.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4.不拘于时(介词,被)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3.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重点基础知识——04文言知识识一词多义横1.白露横江(笼罩)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横握)然1.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2.何为其然也(这样)长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御1.浩浩乎如冯虎御风(驾驭)2.振长策而御宇内(统治)属1.举酒属客(劝请)2.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类,辈)3.属文(撰写)危1.正襟危坐(端正)2.危乎高哉(高)适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用)2.适得府君书(刚才)3.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往)阴1.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3.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始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3.余始循以入(开始)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望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4.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重点基础知识——04文言知识识一词多义坐1.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3.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4.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视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2.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当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在)2.崖限当道者(阻挡)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对着)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2.余始循以入(我,代词)3.余所不至也(我,代词)4.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的时候)2.余始循以入(表修饰)3.回视日观以西峰(在)限1.越长城之限(界限)2.崖限当道者(门槛,像门槛一样)道1.道皆砌石为磴(道路)2.道少半(走,走路)有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2.及既上(等到)3.皆不及往(赶得上,来得及)重点基础知识——04文言知识识一词多义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无实义)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2.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或1.或曰(有的人)2.或得日或否(有时)稍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六者(逐渐)2.其制稍异于前(略微,稍微)词类活用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4.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5.顺流而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6.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7.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8.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9.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1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1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名词用作动词,照)重点基础知识——04文言知识识古今异义词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常用来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今义:美貌的人5.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

今义:阳光,表面上6.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

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7.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

今义:数学用语特殊句式判断句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4.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5.余所不至也(判断句)省略句1.(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2.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3.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2.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重点基础知识——04文言知识识特殊句式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2.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3.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重点基础知识——04文言知识识《赤壁赋》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成语“沧海一栗”由苏轼《赤璧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演化而来。3.在《赤壁赋》中,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观点。4.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生之间”。5.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文中所谓“通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7.《赤壁赋》中以江水、明月为喻,认为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紧接着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有何可羡慕!8.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的景色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卷起千堆雪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江水的汹涌。课内理解性默写通《登泰山记》1.《登泰山记》中描写日将出的两句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描写日已出的三句是“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2.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登泰山记》开篇交待泰山阴阳两面水流的语句是“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4.《登泰山记》中写诸人登泰山途中经历的艰险的两句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5.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的句子是: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6.姚鼐《登泰山记》中“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7.《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8.《登泰山记》中,点明古长城地理位置的句子是: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9.《登泰山记》中写诸人在日观亭中等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描写出大风的猛烈。10.《登泰山记》中以“四十五里_,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写出了由南麓登山路途漫长,石阶难登,台阶众多的情状。11.姚鼐《登泰山记》中“大风扬积雪击面”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石阶难登12.《登泰山记》中作者从中谷登巅,表现其沿途所见的语句为“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13.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1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15.《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16.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中谷的情况是: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课内理解性默写通17.《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18.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东谷的情况是: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19.《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0.在《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21.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的句子是: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22.《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23.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苍山负雪”。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明烛天南”。

24.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5.在《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26.在《登泰山记》中,“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三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27.在《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28.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绍山上石头的情况的句子: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29.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绍山上树木的情况的句子: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30.在《登泰山记》中,“而雪与人膝齐”一句通过对比,写出了日观峰附近积雪之厚,照应了前文的“大风扬积雪击面”,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课内理解性默写通重点课文内容—01梳理要点明(1)《故都的秋》本文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情感,从中流露出作者忧郁的情怀。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2)《荷塘月色》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和苦闷的心情。他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又不可排遣心中的忧虑,故只能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文章写出了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矛盾及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3)《我与地坛》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其最了不起的意义就在于他在写作中把苦难转化为一种信念,还原了人生的悲剧性从而具备了崇高的悲剧意识,使中国当代文学有了自己空灵、美丽而又诗意的灵魂之舞,就像史铁生在作品中一再写到的那只悠然飞翔的白色大鸟,那么高贵、从容而美丽。”重点课文内容—02主旨明(4)《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吾生之须臾”的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是豪放的风格和浪漫的色彩。苏轼处于当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不由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5)《登泰山记》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重点课文内容—02主旨明任务一含英咀华·品味语言活动1:散文需要读出独属于“这一篇”的情味,再读文本,赏析精彩句段。(用词、手法、句式、风格)要点:1.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①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秋槐落蕊”。突出表现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②“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重难点突破明任务一含英咀华·品味语言活动1:散文需要读出独属于“这一篇”的情味,再读文本,赏析精彩句段。(用词、手法、句式、风格)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我与地坛》

①比喻,把“蜂儿”比作“小雾”,写出蜂儿轻盈的飞翔状态。②拟人,用“摇头晃脑”“捋”“想透”“转身”和“疾行”等一系列动词,赋予人的情态,写出蚂蚁的思考时的可爱情状。③拟人,用“不耐烦”“祈祷”赋予瓢虫以人的情感,写出瓢虫的生命状态。④“滚动”、“聚集”、“压弯”三个词语的使用,是对清晨露水变化情况的真实写照。“摔开万道金光”,用夸张的手法,将晨曦中露水的美丽、自然界的神奇、万物的勃勃生机写得形象、生动。用蜂儿、蚂蚁、瓢虫等写园子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作者找到活着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重难点突破明任务二语言艺术,点评领略

《赤壁赋》为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登泰山记》用笔俭省,精练雅洁,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仿照示例,从两篇中各选精要传神文字加以品评。要点:示例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点评:写出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的超然之感,仿佛遗世独立,与万物化为--体。从中可以感受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快乐、适意,还有在广阔天地之间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从容。示例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点评:写出初至山头一刹那的感受: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感,一个“负”字,赋予“苍山”以生命,使之人性化,新颖传神,境界全出;而苍山上的雪反照的日光照亮着天南,形象生动地写出积雪的光彩。重难点突破明《故都的秋》1.名句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2.精彩片段(1)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2)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汪曾祺(3)不同的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的“悲”,“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天凉好个秋”的无奈。(4)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秋声一片》林清玄(5)愁者,离人心上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课内经典素材通(1)吴周文《谈<荷>》: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2)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课内经典素材通(3)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4)先生的形象无疑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欲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先生无疑是

最好的样本。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多难。先生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但穷困潦倒一生,虽与身处乱世有关,却足以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蹇。历代统治者都是五大郎开店,对知识分子既嫉妒又惧怕,再者是轻视,称之为书呆子,迂腐可笑不谙世事。他们官场上不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故得不到上司赏识;商场坏不会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故发不了横财。清苦寂寞,注定是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精神翱翔在科学和理性的高空,而身子却深陷于龌龊的大地上,灵肉分离苦不堪言。做中国的知识分子,何其不幸哉!

课内经典素材通《我与地坛》(1)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2)发现生命的美丽,虽处逆境不应颓废。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3)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4)史铁生认识到园中每一处有自己“车辙”的地方都有“母亲的脚印”,也就是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面对苦难,以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母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课内经典素材通《我与地坛》(5)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人生如花似絮,即使不遇风都会谢,会死。生命的可贵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花”时会否绚烂悦目,“似絮”时又能否轻柔自在。如果可以把握生命,把握生命中花开絮扬的日子,为社会献一分关怀,也算不枉此生。(6)世界著名的走钢丝人卡尔.华伦达曾说:“走钢丝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他的都只是等待。”他每次都是以这种态度来走钢索的,每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演时,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掉下来死了,令人不可思议。后来也是走钢丝的华伦达太太说出了原因:在表演的前3个月,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这次可能掉下去”。他把精力用在避免掉下来上,而不是用在走钢索上。(7)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纯沙漠地带。所谓的纯沙漠,就是年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又没有水灌溉的地方。然而,就在这无雨无水,干旱,盐碱,人称“死亡之海”的沙漠里,却有着一种古老树种----胡杨树。无论是站着的胡杨还是身躯弯曲或者扑倒在地的胡杨,在它的脚下,均不见有一棵小草在生长。干裂得张着大口的地面上,弧形的裂纹,一环套一环,直接苍天。胡杨树,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对不幸,面对坎坷,它们竭尽全力抗争,显示出生命超乎异常的伟大。课内经典素材通《我与地坛》(8)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但,这是在1998年7月21日。那是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17岁的桑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她的伤势异常严重:第5-7颈椎呈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百分之七十五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但从她醒来之后,就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从她重新面对公众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远浮现着灿烂的微笑。(9)“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为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10)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认为,活着无需选择,是必然的;死也无需选择,是必然的;既如此,那就更好地活着。所以面对苦难,虽然残疾,却不应该颓废,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明确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11)给史铁生的颁奖辞: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上行走。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课内经典素材通《赤壁赋》精彩片段(1)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雷(2)东坡给我们的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3)余秋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4)苏子历经官场尔虞我诈及乌台诗案,数次贬谪由官宦而入穷乡之地,却不沉郁自怜不怨天尤人,反悠然游乎其间,茶余饭后即兴吟诗,结交各路朋友不亦乐乎。如此豁达之胸襟,让人既羡慕又不解。人如何能活得如此萧然洒脱?今重读《赤壁赋》,一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方恍然大悟。苏子之豁达,乃境界使然。非蝇营狗苟于权势名利,个人毁誉终将随时间而逝去,你我都只是这世间沧海之一粟。或及第,或乌台诗案,或流放,有一天也会有人叹之以“而今安在哉”。何不如尽情享受当下之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赤壁赋》实乃境界之作,读之吾幸也。课内经典素材通《赤壁赋》精彩片段(5)上善若水,阴晴圆缺。像苏轼这样的伟人,已经做到了物与我皆无尽也,身体虽己消亡,精神业以消散,其思想却永恒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中,供后人瓢饮。你我平凡人,百年之后,身躯消亡,精神泯灭,思想大概率亦无传世;有时念到死亡之际,前途种种,一切成空;向身后事望,看不到,想不到,那是比深渊更黑的墨,顿时惊悸,哀吾生之须臾......但世间总会有相同的花,你往前看,必定有先人在看你,你往后看,亦会有后人在跟你招手,即便不算这浩浩汤汤的时间长河,此时此刻,广袤空间上也会有人跟你脑袋闪光同样的光,在这世界上,在这宇宙中,我们不曾孤独。(6)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景中有情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也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到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7)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在受众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人呢?苏轼之才,高于八斗,富过五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仅样样精通,而且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悠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这样稀世之才,却被腐朽的封建王朝左迁,左迁,再左迁。于是就有了“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露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课内经典素材通《赤壁赋》精彩片段(8)苏子游赤壁赋,面对滔滔江水,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大千世界,万物芸芸,人的生命于宇宙而言细微渺小、不过须臾。然而世人总被困于内心的半亩方塘,患得患失,自寻烦恼。人生不过须臾间,浮沉祸福皆如沙堡,终被生命的浪花吞噬。屈指数英才,登科骑马看春花,回望来路,渺渺似云烟。面对浩瀚宇宙,生命苍茫虚无,浮沉往事何必介怀,祸福相依何必忧愁,以豁达之心较得失,以淡然之态迎悲喜,方是自在生命之道。(9)“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