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上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一年级上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一年级上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一年级上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一年级上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纲要上)—统编版—历史—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复习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二、学习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秦汉建立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意义。学习难点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形态的演变,把握中华文明走向大一统的独特发展道路。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从上百万年前的文明发端到距今约四千年前封建国家的建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的阶段特征。(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师问: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先民使用怎样的生产工具?形成了怎样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学生答:考古发现,人类最早的生产工具是石器,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逐渐出现了原始农业,但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生存,人们需要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所以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教师讲:所以我们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时期,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所以被叫做石器时代。请同学们综合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能否概括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特征?学生自主回答。教师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诸多文化遗存中,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具有典型性。在这些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现了象征神权的祭坛、区别于一般墓葬的大型墓葬和大型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的良渚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被公认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与考古发掘相对应,这一时期的上古传说中,黄帝与炎帝结成联盟,向东扩展,打败蚩尤,形成更大的部落联盟,华夏族逐渐形成发展。后来,来自不同部族的尧、舜相继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古史传说中氏族部落相互融合,相互认同,反映了部落从分散走向整体,国家即将出现的一种趋势。教师总结:我们回到时间轴,将刚才的实物史料与古史传说相结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出现,引起贫富分化和氏族成员的不平等,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同时,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向邦国转化,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社会不断进步。一方面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在部落战争中,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于是,社会逐渐演化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奴隶制成为第一种剥削制度。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的统治者,建立国家成为阶级统治的客观需要,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三)夏商西周早期国家教师讲:那么,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才能说明社会组织从部落发展成了国家呢?恩格斯认为国家应该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它是一种公共权力;同时,国家不是依据血缘关系而是依据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教师问:请问同学们,为什么说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呢?学生答:夏、商、西周建立了世袭王朝,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具备了官制、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教师讲:是的,奴隶主阶级为了实行阶级统治,逐渐形成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开始形成。而夏、商、西周建立的世袭王朝,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而且设立了官制、军队、刑法等实施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器,所以说,夏、商、西周是国家。教师问: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概括夏、商、西周的国家有哪些特征?学生进行限时训练。教师讲: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夏朝和商朝对其他部族是间接统治;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综合得出:早期国家对地方进行间接统治,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公共权力的高度集中。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国家的统治还具有迷信色彩,王权需要借助神权进行统治。从材料三中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制我们可以得出:早期国家统治借助血缘关系,血缘与政治相结合,也可以说是贵族政治或者家国一体。从材料四的两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国家认同的“天下共主”意识。夏、商西周虽然形成了国家机器,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又是不完善的,比如刚才所讲的:国家内部结构还留有部落、方国联盟等管理形式,公共权力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血缘关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所取代等等。它们与后来的国家还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国家叫做早期国家。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天下共主”的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推动华夏族向心力的凝聚。教师问:对比夏、商、西周三代形势图,说明统治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答:统治区域不断在扩大。教师讲:从三幅形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代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展。有学者指出,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这些都说明在朝代更替中,越来越多的部族和方国汇入,中华文明的区域得到扩展。这一时期,以青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各地出现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内涵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四)春秋战国时期教师讲:西周后期,由于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国家逐渐走向分裂割据,进入了漫长的春秋战国时期。请同学们对比课本第九页的《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十页的《战国形势图》,说出这一时期在政治上的发展趋势。学生答:由分裂走向统一。教师讲:春秋时期,诸侯并立,列国纷争,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扩张势力,建立霸权,到了战国时期,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战国七雄”。在政治上,一方面体现出传统政治秩序逐渐被破坏,一方面又在分裂中孕育了统一的趋势。这一趋势,同样也体现在民族关系和思想之中。阅读材料,说出楚国统治者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答:西周时期,楚国统治者认为自己是蛮夷,并不归属于中原的西周统治。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认为楚国不同于蛮夷,是中原华夏族的一份子。这是华夏认同观念。教师讲: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各民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和思想基础。教师讲:请同学们根据之前对课本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学习,概括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学生自主作答。教师讲: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经济变动中蕴含着这样一种关系: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广,促使私田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所有者改变剥削方式,依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孕育并成长起来。新兴的地主阶级自然要求按照本阶级愿望治国,以保护本阶级利益,确立土地私有制等变法也成为了主要途径。这样,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既体现了经济对政治的推动作用,也体现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而思想上出现的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推动变法运动的实施和社会的变革。教师总结:综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了封建社会★。(五)秦汉大一统时期教师问: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请同学们根据第三、第四课的学习,在表格内概括写出秦汉时期国家建立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学生填写表格。教师讲:秦统一全国,确立中央集权体制,具体从四个层面来讲。政治上:确立皇帝制度,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度,此外,还修驰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思想文化上:尊崇法家、统一文字。疆域治理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西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分设刺史、任用酷吏。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尊崇儒术。疆域治理上:北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教师问:秦汉时期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学生答:从国家治理、经济联系、文化认同,疆域巩固等几个方面回答。教师总结:综合来看,这一时期具有鲜明的大一统的阶段特征和历史意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重农抑商政策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货币等经济要素的统一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进而为统一的巩固提供了经济基础。从“重用法家”到“尊崇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疆域逐步巩固和扩大。从地图上看,秦朝疆域主要包含了农耕区域,而汉朝则增加了西域的游牧区域,中华文明呈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史学家钱穆也说:秦、汉统一政府,并不以一中心地点之势力,征服四围,实乃由四围之优秀力量,共同参加,以造成一中央。可见,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是境内各民族共同参与的结果。第五部分,课堂小结:教师讲:基于以上所学,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社会演进示意图。本单元以历史发展时间顺序为脉络,告诉我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形态应运而生。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自原始社会时期就体现出了多元一体的特征,成为统一国家的历史源头,在奴隶社会时期的天下共主意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期的华夏认同意识,共同推动了秦汉大一统的建立,这些正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中始终以大一统作为主旋律的思想渊源所在。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答疑1.(2023·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单选)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解题关键:知道新时期时代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故C项正确;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不能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故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故排除D项。2.(2023·辽宁高考真题·1)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单选)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解题关键:知道西周的分封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青铜器的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故D项错误。3.(2023·广东高考真题·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单选)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解题关键:了解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相关史实。答案:D解析: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了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故A项、C项错误;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不能说明周王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故B项错误。4.(2023·海南高考真题·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单选)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解题关键:知道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发生的社会变化。答案: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与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规模较小,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人数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人数和规模也必然增加,故B项正确;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故A项错误;“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与军队数量增加没有必然因果逻辑,故D项错误。5.(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单选)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