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规范(征求意见稿)I II III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24.1工作目的 24.2工作周期 24.3工作流程 25基本规定 35.1资料收集 35.2监测资质 35.3监测方案 46技术设计 46.1一般规定 46.2监测内容 46.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66.4监测网布设 77监测实施 107.1监测周期和频率 7.2监测数据采集 7.3监测变形及预警处置 8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8.1资料整理 8.2报告编制 9资料归档 12附录A(规范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划分标准 附录B(规范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实施方案(设计)编写提纲 附录C(规范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总结报告编写提纲15附录D(规范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记录表 参考文献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四川省自然资源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内江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唐得胜、张群、马成兵、冯晋阳、覃浩坤、张勇、张生祥、张新克、马志刚、金圣杰、宋伟、何龙江、屈伯强、罗宇、郝雷、欧文、徐弘坤、肖宇月、邓胡艳、蔡强。本文件为首次发布。2014年以来,我省启动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全力推动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四大体系建设,实施了大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取得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全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评价工作,提升治理工程质量,确保治理工程长期发挥防灾功效。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办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监测规范(试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法律、行政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四川工作实际,制定本文件。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规范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工作的术语、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一般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排危除险)项目效果的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必不可少的其它规范性文件(同时也是编制本标准需要参考的规范性文件)。GB/T38509-2020滑坡防治设计规范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T/CAGHP002-2018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术语(试行)T/CAGHP014-2018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试行)T/CAGHP044-2018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监测规范(试行)T/CAGHP021-2018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T/CAGHP007-2018崩塌监测规范(试行)T/CAGHP008-2018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试行)T/CAGHP052-2018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技术规程(试行)T/CAGHP046-2018地质灾害地下变形监测技术规程(试行)JGJ/T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DZT0221-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preventionandcontrolworksforgeohazards为防治地质灾害而修建的各种工程。[来源:T/CAGHP002-2018,一般术语6.1.2]3.2防治效果监测projecteffectmonitoring为检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效果所开展的监测工作。2[来源:T/CAGHP002-2018,一般术语7.1.3]3.3监测点monitoringpoint直接或间接设置在监测对象上并能反映其变化特征的观测点。[来源:T/CAGHP014-2018,术语和定义3.6]3.4变形速率rateofdeformation单位时间的变形量。[来源:T/CAGHP014-2018,术语和定义3.11]3.5监测周期monitoringcycle监测的时间间隔。3.6监测频率monitoringfrequency单位时间内的观测次数。[来源:T/CAGHP007-2018,术语和定义3.6]3.7监测精度monitoringaccuracy监测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4总则4.1工作目的4.1.1通过监测治理工程各项技术参数,判断治理工程状态及运行效果是否满足治理要求,并为同类项目的防治决策、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数据。4.1.2为同类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及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提供基础资料。4.2工作周期4.2.1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个水文年。4.2.2若监测期间已经受1次及以上设计降雨工况的检验,可以评价工程治理效果的,则不要求必须满足1个水文年。4.3工作流程3图1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工作流程图5基本规定5.1资料收集5.1.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应在搜集资料和现场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资料搜集应包括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治理工程竣工报告、治理工程初步验收意见、治理工程施工监测报告等。5.2监测资质5.2.1治理工程组织实施单位依据相关规定确定具有测绘、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4设计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工程(试)运行效果进行监测。5.3监测方案5.3.1治理工程设计单位应在施工图设计报告中编制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方案(设计),明确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精度、监测网布设、监测周期以及治理工程最大允许变形量等内容。5.3.2治理工程监测单位确定监测方案(设计)。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单位原则上采用施工图设计报告中的监测方案(设计也可结合实际需求参照本文件及施工图设计报告修改完善或重新编制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方案(设计)。5.3.3在选择监测方法时应遵循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数据稳定性和实时性等基本原则。同时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和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监测,形成合理的监测方法的组合;多种方法监测所取得的数据、资料,应互相联系、互相校核、互相验证,并综合分析,取得可靠的结论。5.3.4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监测方案执行,保持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及时分析监测异常原因并予以妥善处理,确保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出现预警或变形时应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5.3.5成果整理和分析应包括监测数据汇总、分析、解释和监测效果评价,并编写监测报告及相关附件。6技术设计6.1.1一般规定6.1.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6.1.3监测内容应根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范围、工程等级、工程类型及其构筑物的工作原理等确定。6.1.4监测方法选择和监测精度应根据治理工程等级、监测指标、场地作业条件、监测设备选型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网应根据治理范围的灾害体分布、治理工程及构筑物类型、通视条件和施测要求布设。6.1.5监测方案应根据现场动态情况设立预警等级,且根据监测数据及宏观变形情况不断完善。6.2监测内容6.2.1滑坡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内容滑坡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的位移、应力监测主要是监测滑坡灾害体和抗滑工程构筑物变形情况,宏观巡查内容主要包括抗滑工程构筑物及滑坡灾害体表观变形情况。监测内容5和监测指标可参照表1确定。表1滑坡治理工程(试)运行监测内容及指标要求测●○●●测查●●排水工程(排水沟、●●●●注:●表示必测,○表示选测。6.2.2崩塌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内容崩塌治理工程运行效果的位移、应力监测主要是监测拦石工程构筑物变形和锚固工程受力情况,宏观巡查内容主要包括治理工程构筑物变形受损情况及治理后新发生的崩塌落石情况。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可参照表2确定。表2崩塌治理工程(试)运行监测内容及指标要求测●○●○测●●●●查●●●●●●注:●表示必测,○表示选测。6.2.3泥石流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内容泥石流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的位移监测主要是监测治理工程构筑物变形情况,宏观6巡查内容主要包括构筑物冲刷受损情况及工程的防灾减灾效果。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可参照表3确定。表3泥石流治理工程(试)运行监测内容及指标要求测●●●○●○查●●●●●●●●注:●表示必测,○表示选测。6.2.4在监测期间应对泥石流流域及治理工程开展宏观巡查工作,宏观巡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受损破坏及灾害体宏观地质情况,具体可包括工程构筑物表观损毁情况、流域典型崩滑物源的稳定状况、沟道冲淤情况、拦挡工程淤积情况、拦挡工程基础冲刷情况、排导工程冲淤漫溢情况等。6.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6.3.1位移监测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全站仪监测等方法开展监测工作。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有关规定,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并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精度要求参照表4。精度要求参照表4表4位移观测点精度6.3.2沉降变形监测沉降变形监测可采用数字水准仪对沉降变形进行监测,各监测点与水准监测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精度要求参照表5。7每期沉降观测前,应测定数字水准仪的i角。Ⅰ级、II级监测项目宜采用数字水准仪水准仪和水准标尺、条码尺,水准仪i角小于±15″。表5竖向位移观测点精度±1.5±0.5±3.0±裂缝监测监测过程中治理工程出现裂缝后,应对裂缝进行观测。裂缝观测应测定裂缝的位置分布和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深度及其变化情况。深度观测宜选在裂缝最宽的位置。对已发生裂缝的治理工程进行观测时,要对裂缝逐一编号,绘制裂缝位置分区图,拍摄相应的照片,对发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裂缝观测标志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标志、金属标杆志或锲形板标志;短期观测时,可采用油漆平行线标志或用建筑胶粘贴的金属片标志。当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变化时,可采用坐标方格网标志。一般采用位移计监测法,也可采用卡尺、钢尺等机械测量法或简易监测法。精度要求裂缝的宽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裂缝长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0mm,深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3.0mm。6.3.4锚固结构内力监测锚杆、锚索等锚固结构的内力监测可采用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当使用钢筋束或多根锚索时宜监测每根钢筋或钢绞线的受力。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计和应变计的量程宜为对应设计值的2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锚杆或锚索施工完成后应对专用测力计、应力计或应变计进行检查测试。6.3.5支挡结构受力监测支挡结构应力可采用安装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埋设安装应力计或应变计来测定。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滑桩等)宜在钢筋制作时,在主筋上安装应力计。素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结构宜在浇筑施工时,在内部埋设混凝土应变计。量测精度参照锚固结构内力监测精度。6.3.6宏观地质巡查监测对治理工程进行宏观巡查,主要采用人工肉眼观察或采取便携式仪器(卷尺、钢尺等)简易监测等手段,观察工程受损破坏及灾害体宏观地质情况,并拍照记录。根据巡查结果研判是否需要增加监测内容、监测范围、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等。6.4监测网布设6.4.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网,应根据治理工程类型、受力特征要求布8设,同时兼顾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其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视通条件和施测要求布设。监测网是由监测线(即监测剖面,以下简称测线)、监测点(以下简称测点)组成的三维立体监测体系,监测网的布设既要达到系统监测治理工程的变形量、变形方向及结构受力情况的目的,又要满足工程防灾效果评价。6.4.2滑坡治理工程监测网布设监测线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滑坡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线分为横线和纵线。监测横线应沿支挡工程轴线布设,监测纵线应沿滑坡主滑方向布设,且监测纵线长度至少覆盖滑坡区。b)治理工程受力监测线设计应连接监测对象受力及变形关键点和特征点。测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测点应根据测线建立的滑坡变形区及其组合特征进行布设,一般距剖面不超过5m,以位移监测点为主。每个测点,均应有自己独立的监测、预报功能。b)支挡工程轴线宜布置不少于2个测点,滑坡变形区宜布设不少于1个监测点(主要是裂缝简易监测),且保证纵横测线交点处1个,拐点处宜布设测点。c)其他工程每条监测线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具体参照表6布置。表6滑坡治理工程(试)运行监测工作量布置表测个测根根查6.4.3崩塌治理工程监测网布设监测线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崩塌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线应沿拦挡工程轴线布设。b)治理工程受力监测线应连接监测对象受力及变形关键点和特征点。测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测点应根据测线建立的变形区域及其组合特征进行布设,一般距剖面不超过5m。9b)每个测点,均应有自己独立的监测、预报功能。c)支挡工程轴线宜布置不少于2个测点。d)其它工程每条监测线、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具体参照表7布置。表7崩塌治理工程(试)运行监测工作量布置表测测查况6.4.4泥石流治理工程监测网布设泥石流治理工程运行监测可根据工程类型布置测线,原则上不要求呈网状布置,对于拦挡工程宜沿坝轴线布置测线,对于排导工程宜沿排导工程沿线布置测线,对于滑坡物源支挡工程可按滑坡监测相关要求进行。测点布置时宜符合以下要求:a)高度大于5m的宜沿坝轴线布置3个测点,监测坝体水平位移及沉降变形。b)排导工程内可沿排导方向布置测线,测线上根据排导工程形态布置测点,一般选取弯道、平直段等典型位置布置测点,原则上不宜少于3个测点。表8泥石流治理工程(试)运行监测工作量布置表测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2根每段堤不少于2个点且每50m不查7监测实施7.1监测周期和频率7.1.1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个水文年(若监测期间已经受1次及以上设计降雨工况的检验,可以评价治理工程效果的,则不要求必须满足1个水文年)。其中试)运行监测时间参照《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指南》。县(市、区)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实际情况,可要求监测单位延长监测时间。7.1.2不同阶段的监测频率宜按表9选取。表9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频率表7.1.3出现下列情况的应相应提高监测频率:监测数据变化较大,变形速率加快或致灾体出现险情时,应加密监测。(试)运行阶段结合实际情况,可加密监测。监测单位发出预警或应急处置过程中,应开展实时监测。其它特殊情况(强震、暴雨等)下,应加密监测。7.2监测数据采集7.2.1监测数据采集以自动采集为主:数据采集完毕时,在用计算机处理之前,应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检查,消除明显的错误,发现监测值异常时应及时复测或增加监测频次。现场监测或采集的数据应及时处理、分析,核对无误后,需保留全部未经过任何涂改的原始记录,观测员与记录员必须同时签字,并按期提交监测资料和原始数据。7.3监测变形及预警处置监测期构筑物变形量达到预警阈值(详见表10)或受到明显破坏时,监测单位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相关部门做好潜在危险区人员避险准备,并告知业主单位。业主单位接到预警报告后应尽快组织项目勘查、设计、施工承担单位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会商,督促相关单位按要求尽快完成整改。表10构筑物变形预警阈值及变形标准形形形形8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8.1资料整理资料整理包括数据处理、统计和图件绘制等。8.1.1原始数据应及时备份,并进行统一编号、建卡、归类和归档。8.1.2每次监测任务结束应对数据库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计算特征值,如求和、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8.1.3按监测内容和方法分类,对各类监测资料分别进行人工曲线标定和计算机曲线拟合,编制相应的图件(变形点平面分布图、历时变化曲线图等)。8.2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分为月报、试运行报告、专报和总结报告、重要阶段或特殊时期需编制监测日报,其中月报主要反映当月监测情况及累计监测情况。8.2.1监测报告应反映监测数据统计结果,对治理工程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评价。8.2.2监测报告应附监测平面布置图、监测剖面图、变形监测点平面分布图和变形点历时变化曲线图等。8.2.3监测报告应该按照项目建设单位和相关法规要求及时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报告,并附原始监测数据。9资料归档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项目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并将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资料录入四川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规范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划分标准根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分级和施工预算情况,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划分为两个等级,即等级I和等级II,详见表A.1。其中,工程等级的确定必须符合划分标准条件之一;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等级增减的,应开展专项论证,并经工程组织实施单位批准。表A.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划分标准I来源:《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2023年1月1日施行)(规范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实施方案(设计)编写提纲B.1监测任务和工作依据B.1.1任务来源B.1.2工作依据B.2监测对象及监测网点布置B.2.1治理工程概况及监测对象确定B.2.2监测工作等级B.2.3监测网点布设B.2.4监测内容、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B.3监测方法与野外作业B.3.1监测方法与设备选用B.3.2监测人员及作业时间安排B.3.3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措施B.3.4野外作业安全保障措施B.4监测数据处理与效果评价应用B.4.1采集的主要数据B.4.2数据处理方法B.4.3数据处理结果分析B.4.4基于监测数据的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应用方法和标准B.4.5监测发现异常处置与防灾预警流程B.5预期监测成果提交要求B.5.1监测报告B.5.2监测数据附图1××省××市××县××隐患点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平面布置图附图2××省××市××县××隐患点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平面剖面图附表1××省××市××县××隐患点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人工巡查记录表附表2××省××市××县××隐患点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影像数据资料登记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总结报告编写提纲C.1治理工程概况(应包含治理工程分项构成、设计参数及质量要求等内容)C.2监测目的和任务C.3监测范围及监测对象(应明确监测工程体及其监测指标)C.4执行技术标准C.5监测点布置、数量及监测时间C.6监测方法及原理C.7监测数据及分析C.8工程治理效果监测评价C.9结论和建议附图1××省××市××县××隐患点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平面布置图附图2××省××市××县××隐患点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剖面图附表1××省××市××县××隐患点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成果数据表(或曲线图)附表2××省××市××县××隐患点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人工巡查记录表附件1××省××市××县××隐患点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照片册(监测的工程体、监测作业照片)附件2××省××市××县××隐患点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影像数据(主要是变形、损坏等异常情况)(规范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记录表表D.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效果监测记录表(水平位移、沉降、裂缝)项目名称: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题报告:疫情常态下ISO+AI驱动的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体系研究
- 临时施工用电专项方案2
- 开题报告:信息科技课程大概念谱系构建原理、方法及教学研究
- 开题报告:新时代民办教育发展战略和治理创新研究
- 《膜分离技术》课件
- 《CAD基本练习》课件
- 2024年度企业业务外包个人承包合同
- 2024年区域独家销售代表协议版
- 《财产条款培训》课件
- 2024年度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与监管合同
- 健康饮食营养与生殖健康
- 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自然资源数据平台建设需求
- (完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答辩题
- 国开2023秋《幼儿园课程基础》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
-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全文
- 树木支撑施工方案
- 电影院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八九全部单词(打印版)
- 纪检涉案财物管理规定
- 市场营销(第2版) 课件 王永贵 第1、2章-市场与市场营销概述及发展、营销环境与市场感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