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8.2《登高》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8.2《登高》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8.2《登高》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8.2《登高》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2、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导入甲骨文登甲骨文临“登”,升也,走上高处;“临”,视也,自上视下。

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台、楼、阁等)而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自己胸怀的诗词。登高诗羁旅漂泊,思乡怀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咏史怀古,借古讽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诗情哲理,旷达隐逸将诗句和对应情感连线知人论世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__________”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__________”,“三吏”和“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史诗圣忧国忧民沉郁顿挫走进杜甫杜甫人生四时期出身名门,裘马轻狂。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李林甫权倾朝野,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困顿十年,入仕无门。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任左拾遗,为房琯向肃宗上书请无罪,后发生安史之乱,避难流亡。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漂泊西南时期(49岁-58岁)好友严武接济于成都草堂,写了240多首诗。忧国忧民,贫困交加。杜甫其人(712—770)杜甫其人(712—770)杜甫人生四时期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二十岁后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落榜,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杜甫人生四时期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被安史叛军俘获,面对混乱的长安写成《月夜》、《春望》等诗。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写诗把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不朽之作,即“三吏”、“三别”,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

漂泊西南时期(49岁-58岁)弃官携家逃难至成都,后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阆州。后去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少年:出身名门,

裘马轻狂中年:困顿十年,

入仕无门晚年:忧国忧民,

贫困交加评:杜甫一生大起大落、落、落、落、落、落……然而,正是仕途无门、漂泊无依的生活让杜甫能够体察民生,了解百姓疾苦,看到唐王朝背后的的隐疾,书写时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声音。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杜甫55岁(西南漂泊时期),身在夔州(重庆奉节)【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临眺,写下此诗。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杜甫本入严武幕府,因其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结束了安稳生活,离开成都顺流东下,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有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三年之后他病逝,《登高》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诗也被誉为“七律之冠”。写作背景方法补充

诗歌鉴赏方法(“五看”):1.看标题——初判题材,把握标题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心情、诗歌意境、诗歌类型等。2.看作者、诗(词)序、注释——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提取信息,深入理解。3.看诗句——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理解意象。4.看情感——抓住意象、意境及表情词语,晓情明旨。5.看手法——分析手法,如修辞、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诗歌赏析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初读·把握情感要求:请你找出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诗眼)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或主旨的句子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悲再读·内容层次思考:本诗写登高,可以划分成哪几个层次?登高所见登高所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景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写“悲”情的?(借景抒情、直抒胸臆)风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天猿渚沙鸟肃杀凄凉雄浑开阔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首联

思考: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景有哪些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角度入手描绘意象?赏析文本,体味“悲”情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感觉俯仰结合听觉颜色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

)的秋景图,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思考】哪个词语能集中表现秋天典型的特征?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拓展了长江的博大。“滚滚来”,渲染了长江的汹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赏析文本,体味“悲”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生命之短暂)长江不尽,历史长河永不停息(宇宙之永恒)对比赏析文本,体味“悲”情借景抒情: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诗人情感)人生短暂壮志未酬空间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空并驭把上下两句意思联系起来看,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一仰一俯,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问题探究诗文中所说的“落木”,就是“落叶”,“木”就是“树叶”。如果将诗句中的“落木”改为“落叶”好不好呢?请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木”字更好。好在“木”字既有树叶的含义,又无树叶的繁密,浓郁之感,突显空阔,光秃的感觉,与“无边”连用,更写出大片树木干枯的场景,蕴含着生命终结的沉重感,更显得萧瑟凄凉,更符合作者对于秋衰败、凋零的表达意图。教考衔接颔联的意象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意象的作用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歌鉴赏之意象的作用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意象)。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抓情感)忌空洞,要答得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高考链接高考链接诗歌鉴赏之意象的作用答题模板:①这首诗(词)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②营造了一种……的意境

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意象构成的画面]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勾画出一幅广阔的长江秋景图,[氛围作用]营造了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意境,[情感/主旨]表达了诗人体会到了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但同时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鉴赏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指远离故乡。百年:晚年思考: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有八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宋代罗大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作客悲秋多病登台作客常作客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常作客登台独登台百年多病独登台多病独登台一悲:羁旅之苦二悲:常年漂泊三悲:荒凉悲苦四悲:远离故土五悲:渺小无助六悲:孤独无依七悲:多病缠身八悲:身已衰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赏析尾联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人生艰难——常年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年华逝去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感;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时局艰难——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艰难:既指国家,也指个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让诗人白发的“艰难苦恨”,既是国家命运,也关乎个人困境:①“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②诗人始终忧国忧民,为国家的衰败痛心,这也是其两鬓过早斑白的原因。苦:甚,很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明明此前还言“重阳独酌杯中酒”,为何《登高》改称“新停”?①“多病”→年老体衰,不宜饮酒②“潦倒”→穷困潦倒,无酒可喝→有愁却不能解:苦闷愈加深沉想为国家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思考: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国难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家愁家道艰辛,穷困潦倒流落他乡,长期飘泊年老多病,独自登台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孤独触景悲凉萧瑟悲自然之悲身世之悲国家之悲感情心志与国家危机、民生痛苦结合个人与时代的血泪“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总结全诗·内容情感颈联首联颔联尾联仰望:云天秋风俯视:江水洲渚仰望:无边落木俯视:不尽长江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愤无奈萧瑟凄凉沉郁高昂愁苦沉痛借景抒情直接抒情忧国伤时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存亡

之秋“一腔诗意,悲尽三秋”【总结】

“悲”字是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登高遣悲——触景生悲——倍增新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自然之悲,人生之悲,国家之悲尽在其中。

高浑一气,独步古今,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清·杨伦)写景抒情首联仰观高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颔联仰观无边落木俯察不尽江水颈联尾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哀景悲情伤时叹己忧国忧民情景交融诗词小结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指艺术形式一指遣词造句的停顿与转折,声调的起伏迭变。二指情感的千回百转,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的音乐美。结合《登高》,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是如何在诗中体现的?拓展: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1、内容和意境上,首联书写诗人望远之景。天空高远,秋风急切,江水与泥沙色彩清冷,鸟儿徘徊盘旋,耳边猿啼哀鸣,俯仰之间营造出宏大悲凉的意境;颔联“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时空并驭,塑造出雄浑深远的意境。叠词的使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富有张力,给人深远磅礴之感,以显沉郁。2、感情上后两联抒发了个人身世的悲苦与国家民生的飘摇,情感浓烈深厚,沉郁悲切。结合《登高》,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是如何在诗中体现的?拓展: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顿挫:1、表情结构上,起承转合皆妙,首联和颔联描写秋色,颈联笔锋一转,想起毕生之苦,从悲秋转为悲己忧国。同时,悲秋之景阔大雄浑,尾联个人之思则悲抑低沉。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有微妙的跌宕。2、音调声情上,首联六事六景,连用六个主谓短语,一事一顿,节奏紧凑而倍感急促;平仄相间,富于变化。随堂练习⒈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⒉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⒊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⒋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悲的句子是:

6.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7.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8.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律诗形式特征及诗词基本结构章法入手近体诗与古体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乐府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而盛行于唐宋时期。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

律诗律诗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1、限字句。(1)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称为邻句关系。(3)字数固定,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四十字。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出句)

(对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颔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联)

(邻句)

律诗律诗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2.定韵脚。每首诗偶句(二四六八句)句末必须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ai),渚清沙白鸟飞回(uei)。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ai)。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ai)。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ei)。此诗押“ai”韵(注:古诗中“ai”“ei”同韵,均属于“十灰”韵部)第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律诗律诗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3.调平仄。一声

二声

三声

四声阴平

阳平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构成律诗的基本句型,叫律句。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口诀:五言律诗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五言律诗一句中第一字,第三字平仄可以灵活,既可平可仄。第二字,第四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要求。两类典型错误:1、孤平

一句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就是孤平,是律诗中的大忌。2、尾三平

一句的结尾三个字都为平声称为尾三平,也是律诗的大忌。

调平仄分析平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红色字体为可平可仄

律诗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4.讲对仗。除首尾二联外,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对仗的要求:1.句法要相同《旅夜书怀》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主谓定宾状)

2.不能出现同一个字,不能同字相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近体诗避免出现相同的字)3.词性要相对。

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要形成“工对”要选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来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但不能是同义词。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工对)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语意相关。如“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山石细”对“海波平”,只是字面相对,句法结构不相同。“细”是“山石”的定语,“海波平”是主谓结构,但我们也认为是这两句对仗的,这是对仗里的宽对。[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笠翁对韵》分析对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八句皆属对。首联对仗且有句中对颔联对仗颈联对仗尾联对仗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八句皆对仗,这在古诗歌中是少见的。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但在《登高》诗中,首联和尾联也是对仗的。不仅是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二、古诗的一般结构律诗常见结构①四分法:起承转合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绝句结构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近体诗常见章法结构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1)“起”定基调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等。律诗首联为起,绝句第一句为起。了解古诗的起笔之法,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文本。如较为常见的点题起笔法,即诗歌首联点明呼应标题。(2)“承”起续境承,即承接,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的关联,并紧接起句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例证。律诗第二联为承,绝句第二句为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但它不是“起”句的简单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承”句多为写景或叙事。方式:明起、暗起、兴起、反起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3)“转”造波澜转,通常指转折,但也有转变、变化之意。律诗之转在第三联,绝句之转在第三句。转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景及事、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的思路,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常在“转”句上做文章。(4)妙“合”主旨合,即作结,于律诗为第四联,于绝句为第四句。作结之意,即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好的结句有以景结情、以情收尾或放开一步、另拓新境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尾句(联)通常会表明题旨,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发掘尾句(联)所蕴含的情感主旨。方式: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转”通常是第三句,但也有例外,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是描述从前越破吴后的得意、繁盛和逸乐,第四句才转而写今日的凄凉。(破题)首联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生动地描绘来登高所见之景,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颔联与上联构成巧妙的分承:“无边落木”承首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不尽长江”承次句的“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登高》根据对古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分析《登高》的起承转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颈联表达方式由描写转到议论,通过“万里”、“常”、“百年”、“独”等字眼,从对景物的描绘转为对自身的关注(写景转而抒情)。纵(时间)横(空间)交织,沉郁感人。合句高度概括,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唐〕杜甫写景(登高之景)抒情(登高抒怀)起(破题)承(景)转(人)合(情)根据对古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分析《登高》的起承转合。总结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起(破题)承(物)转(人)合(情)当堂练习根据对古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分析本诗的起承转合。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例1:①总为浮云能蔽日②凤去台空江自流③吴宫花草埋幽径

④三山半落青天外⑤晋代衣冠成古丘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⑦凤凰台上凤凰游⑧一水中分白鹭洲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

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

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近体诗的排序当堂练习这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从所给诗句中,我们可以找出五个韵脚:游、流、丘、洲、愁。根据律诗的押韵规律,不押韵的诗句不能作偶句,所以①③④等句不能作偶句,据此,ACD三句都是错误的,只有B句是正确的。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王维的《山居秋暝》例2:①莲动下鱼舟②天气晚来秋③明月松间照④王孙自可留⑤竹喧归浣女⑥空山新雨后⑦随意春芳歇⑧清泉石上流A、⑧③⑤①⑦④⑥②

B、⑥②⑤①③⑧⑦④C、⑥②③⑧⑤①⑦④

D、⑤①⑥②③⑧④⑦当堂练习这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根据押韵和对仗的要求,我们可以轻易地排除A和D项,而B和C项都是偶句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到底该选哪一项呢?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分析判断了。首联⑥②句是起始破题,交代了时间、季节,按规律,颔联应该是“承”,描摹景物,而③⑧句正是写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然后是“转”,由⑤①句可以看出颈联由对自然景的描摹转入写人的活动,最后⑦④两句作者水到渠成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如此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断定答案是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