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前准备:

1.课本、《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2.检查翻译【单元导读——苦难与新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了解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高考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记念刘珍君和第一院新潮社北京大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鲁迅著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他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着崇高坚定的信仰:为国家的尊严,为民族的复兴,为人民的幸福而前赴后继。他们愤然在那片枪林弹雨中前行,他们用自己血肉模糊的双手去开辟通向进步的道路,他们不相信命运,奋力反抗着……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却又像鲁迅说的那样,一个又一个地站起来,不为势利所屈。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桀骜和微笑渐渐成为一个个鲜明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寻找英雄的足迹。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2.理清写作思路:探明写作缘由;还原事件全貌,感受执政府的残暴,探究群众心理,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剖析鲁迅先生对革命方式的理性思考。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4.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与共鸣,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把握当下。走进“民族魂”鲁迅,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主要作品小说:《故事新编》《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走进“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病逝。1926年初,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在北方,原属直系军阀的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势力的影响,把他所率的军队改称“国民军”。同年3月,冯玉祥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公开出面援助奉系,于3月12日炮击国民军;16日,日本又纠合英、美、法、意等国公使,以八国名义发出最后通牒,并限48小时以内答复。写作背景

北京各界人民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抗议所谓的最后通牒,于3月18日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并集体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当请愿队伍走到执政府前时,段祺瑞竟命令卫队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在这次惨案中牺牲。

而当时的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时,鲁迅悲愤异常,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鲁迅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同年4月1日,他又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①“记念”:即“纪念”,有深切怀念之意。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②“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③“君”:是对人的尊称。题目解说——《记念刘和珍君》

杂文是现代散文中的一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具有短小、活泼、犀利、隽永、富有战斗性的特点。

它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了解“杂文”

杂文在中国古已有之,而现代杂文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和鲁迅是分不开的。

在鲁迅的笔下,杂文具有一种自由写世相、叙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启迪思想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将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高尚的文学楼台”。

读鲁迅的杂文,务必要理解其语言的深刻含义。

杂文的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记叙: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

议论: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

抒情: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

本文是杂文记叙、议论、抒情紧密结合的典例,结合文本仔细体会。思议展一、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可尝试给每部分拟定小标题,再分层)二、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概括写作缘由,体会“说”与“不说”的矛盾。1.找出作者表达“有话要说”的句子,说明其具体含义。2.找出作者表达“无话可说”的句子,说明其具体含义。3.谈谈如何理解作者看似矛盾的话?一、请讲解本文的写作思路。①介绍写作缘由:纪念死者。②交代写作目的: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回忆与刘和珍认识的过程。④刘和珍遇害概况。⑤叙述刘和珍等人的遇害经过。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烈士牺牲的意义。悲痛愤怒理智一、请讲解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和目的。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第三部分(6、7):总结惨案的教训、意义。分两层,分别论述请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以“悲痛──愤怒──理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一、请讲解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和目的。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第三部分(6、7):总结惨案的教训、意义。分两层,分别论述请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以“悲痛──愤怒──理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二、2.找出作者表达“无话可说”的句子,说明其具体含义。原文体现具体含义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12)呜呼,我说不出话(22)悲伤

愤怒

悲哀对黑暗社会悲恸、气愤到极点对烈士的讴歌与缅怀“不说”“说”二、3.请“红色宣讲员”谈谈如何理解作者看似矛盾的话?悲愤已极言不尽意纪念死难者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唤起民众,激励革命者

这种矛盾彰显了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唤醒民众、疗救其灵魂的自觉使命。检

本文第一层除了介绍写作缘由还写了很多话,把惨案发生两周来各方动态都概括进去了。请结合课文概括进步力量、反动势力和市民对此事的态度。(1)进步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淫威,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怀念刘和珍。(2)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表明反动文人甘做走狗。(3)中间状态的市民,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导

毛泽东:“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思

一、请“红色宣讲员”讲解刘和珍的事迹,为我们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格。二、请“红色宣讲员”还原现场(所在非人间):阐述执政府是怎样对待“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及其同学的?群众对此又是怎样的态度?三、请“红色宣讲员”深入解读:鲁迅先生对爱国青年、反动势力及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分别是什么样的情感?他是如何评价“情愿”的?事迹品格

一、请“红色宣讲员”讲解刘和珍的事迹,为我们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格。事迹品格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2段)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7段)始终微笑,态度温和(7段)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7段)欣然前往请愿,在执政府门前喋血(14段)追求进步,渴求真理敢于反抗,富于斗争精神善良和蔼有远见,有责任感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勇敢坚强,不惧牺牲评

二、请“红色宣讲员”还原现场(所在非人间):阐述执政府是怎样对待“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及其同学的?群众对此又是怎样的态度?明确:(1)虐杀: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14段)污蔑:但段政府有令,说她们是“暴徒”。(10段)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11段)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17段)——凶残无耻(2)淡漠、麻木: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17段)三、请“红色宣讲员”深入解读:鲁迅先生对爱国青年、反动势力及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分别是什么样的情感?他是如何评价“请愿”的?

人物类型作者情感爱国青年反动势力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沉痛悼念,表达敬意控诉、痛斥痛心、唤醒评价:(1)亲友哀痛,证明女子的勇毅,激励爱国青年继续战斗。(2)付出惨痛代价,但更深的意义寥寥。

——思考革命的方式检

品味语言,含英咀华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边哭边说)。”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请我们的“红色宣讲员”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惨案的“悲愤”之情的句子并分析其含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出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他们更清晰地看到现实的黑暗,也更承受着异乎寻常的哀痛。他们为改变现状、创造幸福的人生而努力着。此句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真的猛士”英勇奋进、无所畏惧的特点,同时整齐的节奏感增强了表现力,使人读来印象深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呵,沉默呵!”,沉默的原因是反动统治者下劣凶狠的武力镇压,又用流言统治思想。此句运用反复,强烈地抒发深沉、激越的感情。对反动派的警告和对后继者的呼唤。“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表示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非此即彼,就看我们的选择。段祺瑞政府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將是爆发的时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全句含义是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