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技术标准_第1页
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技术标准_第2页
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技术标准_第3页
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技术标准_第4页
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技术标准20**-**-发布20XX年重庆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技术标准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21年度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项目立项计划(第二批)的通知》(渝建标〔2021〕31号)文件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并在广泛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调查与评估;5.设计;6.施工与验收;7.运行维护。本标准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使用中的意见或建议,请随时反馈给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二路221号,邮政编码:40001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规程、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主编单位: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审查专家:1 1 4 5 7 15 23 25 28 29 302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 9 5Design 6Constructionandacceptance 7Maintenancemanagement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指导和规范重庆地区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提高居住区防涝能力,改善人居和水生态环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区域品质提升,制定本标准。【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本标准的编制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2014年9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6年8月,住建部《关于 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通知》(建城〔2016〕174号)提出,“将城市排水防涝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协同推进”。《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6〕37号)提出,“2020-2030年,全市所有区县(自治县)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之后,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又发布《重庆市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专项评估细则》(渝建〔2019〕408号)和《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细则(试行)》(渝建人居〔2020〕24号),支持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要求,“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2022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建办城〔2022〕17号)明确要求,“改造类项目应全面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渝府办发〔2018〕135号)提出,“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旧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以解决内涝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对于已建成的建筑小区,可以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鼓励业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新建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而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2015-2016年,在住建部启动的30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试点区中,大部分(约70%)为城市建成区,约30%用地为已建小区。目前,重庆既有建2筑总面积已超过16.3亿平方米,其中有约10%是2000年以前修建,而2005年之前修建的房屋面积占比在1/4以上。这些老旧居住区普遍存在建设标准和配套指标偏低的问题,往往是内涝的易发区,黑臭水体问题也相对突出,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另外,与新建区海绵城市建设相比,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有其独特的特点,不但专业性极强,而且要受建成区现场条件的限制,改造实施不可避免要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但更重要的是,其可实现的目标效果以及可采取的技术措施等都与新建区海绵城市建设有很大不同,而目前还没有针对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的技术标准。本标准的编制,将为重庆地区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技术依据,有利于降低既有尤其是老旧居住区内涝风险,减少区域内涝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同时降低消防、医疗、公安、街道等公共资源占用和浪费;有利于推动海绵化改造更好地融入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推进实施,提高区域综合改造的效率和成本控制水平,避免因专业性太强分开实施造成的重复成本浪费;有利于改善居住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住区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发展。1.0.2本标准适用于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工程调查评估、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中海绵城市定义为: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统筹协调水量与水质、生态与安全、分布与集中、绿色与灰色、景观与功能、岸上与岸下、地上与地下等关系,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件(试行)》标准和指南对既有尤其是老旧居住区海绵化改造的特点考虑不足。本标准将从为海绵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撑角度出发,提出针对调查评价、改造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监测等不同阶段需要满足的技术要求。1.0.3既有居住区海绵城市改造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以既有居住区涉水问题为导向,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重点解决排水防涝、水环境质量等现状问题,达到改善居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效果。3【条文说明】本条明确了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的原则、措施和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明确要求,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海绵设施设计和排水设计,应将建筑(绿色)屋顶、小区植草沟、雨水湿地等海绵设施,与常规雨水管网统筹考虑及布置,统筹发挥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结合的措施手段,合理衔接为一个有机整体。1.0.4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2.0.1既有居住区existingresidentialarea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不同人口规模、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生活聚集地。包括既有居住小区和居住区公共区域。2.0.2居住区公共区域publicterritoryofresidentialarea居住区内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既有居住区中市政道路与广场、绿地公园等公众共享的区域。2.0.3海绵化改造spongeretrofitting在已建区域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解决积水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缓解热岛效应为导向,进行海绵形态转型或更新的活动。2.0.4低影响开发设施lowimpactdevelopmentfacility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通过生态化措施来尽量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发生改变的一种城市雨水管控,该生态化措施称之为低影响开发设施,简称LID设施。【条文说明】主要包括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渠)、渗井、渗管(渠)、雨水罐、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蓄水池、调节塘(池)和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对于雨水具有“渗、滞、蓄、净、用、排”等一项或多项类似海绵效应的工程设施。53.0.1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应坚持“先调查,后评估,再设计施工”的原则,改造设计应与调查评估有效衔接。【条文说明】既有居住区的海绵化改造,不应盲目进行,应在扎实的调查评估后再进行设计施工,以确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0.2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应遵循上位规划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无具体要求时可参照现行标准和规程的有关规定。【条文说明】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应以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上位规划为依据,并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片区方案、城市更新片区方案海绵城市建设专题分析、排水单元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相关要求。当有上位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时,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按以下为依据确定设计指标,且其优先顺序同排列序号1)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函(包括《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所在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海绵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3)改造项目所在改造片区的海绵建设方案。若无上位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片区方案、城市更新片区方案海绵城市建设专题分析要求、排水单元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时,可参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执行。根据《重庆市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第2.0.3条排水单元为在排水分区内,以雨水(合流)排口或雨水(合流)管渠汇水节点为收水点,根据竖向高程及管网排水流向,进一步细化形成面积大小适宜且有利于指标管控和项目实施的汇水区域。3.0.3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应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城市更新规划、市政专项规划等相协调。【条文说明】本条强调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应注重规划衔接。3.0.4在海绵化改造中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引导公众共同参与方案设计、施工监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条文说明】本条为引导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更多公众参与而设置。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方案宜采取在居住区显著位置公示等方式征求居民意见,并根据居民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施工阶段宜采取在居住区显著位置公示等方式征求居民意见,并根据居民意见、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3.0.5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应与既有居住区更新改造同步进行,与道路、绿化景观、停车场及环卫设施等其他改造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及投入使用。【条文说明】本条为指导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而设置。本条对海绵化改造需要协同的因素进行了要求。海绵化改造是一种理念,在进行改造时,宜综合考虑支撑海绵化改造效6果实现的各类载体,并结合各类载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同步提升。具体同步提升的内容与程度视既有居住区改造提升的需求程度和资金支持情况而异。3.0.6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应加强改造效果监测与评估。宜纳入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实行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一体化,保证运营维护顺畅衔接。【条文说明】本条为指导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应加强效果评估而设置。项目建成后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可参考《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50/T-365。3.0.7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不应妨碍建筑安全和人身安全,不应造成环境污染。【条文说明】本条为引导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注重安全性而设置。3.0.8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应与规划、建筑、排水、风景园林、道路交通等专业相互融合完成。【条文说明】本条为指导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应注重专业衔接而设置。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削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促进雨水综合利用的建设理念,其建设过程中涉及规划、建筑、排水、景观园林、道路、水利等多个专业互相融合衔接。74.1.1应以居住区公共区域和老旧小区为对象,对场地竖向、雨水径流途径、汇水分区等径流控制利用现状进行调研,并应对场地海绵化改造面临的问题、本底及外部条件进行评估。【条文说明】居住区公共区域调查与评估侧重于区域层面,重点关注的是公共空间,为地方改造公共空间提供决策支撑;老旧小区调查与评估侧重于小区层面,重点关注的是老旧小区内的下垫面及径流控制利用条件,可与老旧小区环境品质提升、功能完善等同步更新改造,对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提供具体的前评估方法,作为海绵化改造前评估的参考依据。调查与评估内容应包括各类型下垫面、排水系统、调蓄空间等。下垫面包括建筑屋面、庭院、道路与广场、绿地、水体等。调蓄空间可以为灰色调蓄设施,如地下调蓄池、调蓄管道等,也可以为绿色调蓄设施,如下沉式广场、集中的低势绿地、水塘等。4.1.2海绵化改造前应按以下流程进行调查与评估:1通过现场踏勘、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方式,对既有居住区海绵化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2通过居民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既有居住区涉水相关问题及居民海绵化改造相关诉求;3通过资料查阅、设备监测、模型模拟等方式,对既有居住区现状面临的涉水问题进行判断,对海绵化改造的本底和外部条件进行评估;4应基于调查和评估结果,确定海绵化改造响应级别,合理确定改造目标和内容。4.1.3海绵化改造应汇总改造问题和改造条件评估得分确定综合评估得分,并以此判断海绵化改造类型,进而判断居住区改造程度及改造方向。1综合评估得分I≤40分,应进行基础型改造;2综合评估得分40<I≤70,应进行完善型改造;3综合评估得分I>70分,应进行提升型改造。【条文说明】居住区海绵化改造应在充分调研现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排水防涝、水环境质量等现状问题,统筹城市更新、环境改善、生活设施完善等整体建设,以兼顾年径流总量控制和年径流污染削减为目标。其中基础类即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内容,包括雨污分流、消除内涝积水、生活垃圾分类等;完善类即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的内容,包括绿化改造、人行道透水铺装、停车位、智慧排水等配套设施改造;提升类即丰富区域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立足片区及周边实际条件积极推进的内容,包括改造或建设雨水湿地、海绵型8公园等服务设施。参照《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技术标准》第3.0.2条(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21〕82号),改造程度分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其中基础类即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内容,包括水电气讯、排水、道路、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等;完善类即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的内容,包括小区及周边违法建筑拆除、绿化、照明,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停车库(场)、加装电梯、充电设施、文体设施、物业用房等配套设施;提升类即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立足小区及周边实际条件积极推进的内容,包括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公共卫生设施以及养老、托幼、助餐、家政保洁、菜市场、便利店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4.2.1海绵化改造前的调查应包括本底调查和外部条件调查。【条文说明】海绵化改造前应对片区竖向高程、用地性质、下垫面情况、排水管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居民意愿等梳理和分析,结合片区改造方案和上位相关规划要求,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削减率为控制指标。4.2.2海绵化改造本底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既有居住区地形坡度、土壤渗透性、可调蓄空间等,它对水的下渗、蒸发、径流等循环过程产生直接影响,为海绵化改造地面径流控制提供依据;2既有居住区排水系统,如市政给排水管网、小区雨污水管网、建筑屋面雨落水管和阳台出户管、商铺污水和化粪池出口等污废水系统、雨水回用设施、中水回用设施等工程体系建设现状,为海绵化改造确定雨水利用排放、解决内涝积水、雨污水分流改造等提供依据;3既有居住区地表水环境状况、垃圾排放和面源污染情况,为海绵化改造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和水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区域等提供依据。4.2.3海绵化改造外部条件调查包括改造政策、地方改造计划及支持资金等。4.3.1海绵化改造问题评估应包括积水问题和管线问题评估,并应考虑居民体验对评估结果进行修【条文说明】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应以城市涉水问题为导向,其中的积水问题和管线问题是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最为突出的两类问题。居民体验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但主观性较强,宜作为评估结果修正的重要参考。94.3.2海绵化改造问题评估,应采取单项评估、综合评定的方式确定评估结果。综合评定最高分值为100分,最低分值为0分。分值越高,问题越严重。4.3.3海绵化改造问题评估,应综合内涝积水、管线问题两方面的单项评估结果,采取内梅罗指数法,按下式计算确定:2——居住区居民影响修正系数。【条文说明】内梅罗指数法适用于既要突出影响最大的指标,同时又兼顾其他各项指标的一种评价方法。4.3.4既有居住区内涝积水评估应根据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的退水时间、积水深度、地表径流流速以及区域重要程度等因素按下表确定内涝风险等级,按风险等级对应分值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标准如下:表4.3.4内涝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表风险等级区域重要程度危险性指标退水时间t(h)积水深度h(cm)高(分值100)非中心城区-h>50(25)中心城区一般地区中心城区重要地区及重要道路住宅小区底层住户进水,工商业建筑物一楼进水中(分值50)非中心城区t>1.530(15)<h≤50(25)中心城区一般地区t>1.0中心城区重要地区及重要道路t>0.5低(分值0)非中心城区t>1.515(8h≤30(15)中心城区一般地区t>1.0中心城区重要地区及重要道路t>0.5注:1道路积水深度是指靠近路拱处的一条车道最大积水深度值;2括弧内数值为地面积水流速超过2.0m/s时的积水深度限值;3中、低风险等级按退水时间和积水深度同时满足进行判定。4.3.5既有居住区管线问题评估应从建筑雨污水、地下管网混错接和屋面及地表污染三方面开展,具体评估内容及评估标准如下:表4.3.5管线问题评估一览表分值Qi建筑雨落管混入污水地下管网雨污合流、混接、错接棚户区、城中村、背街小巷地表污染0无无无有有有【条文说明】建筑阳台排水接入雨落水管归属于建筑雨落管混入污水;沿街商铺等偷排、漏排污水进入雨水管道归属于雨污混接类型中,属于管理类错接。对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水平较差的棚户区、城中村、背街小巷因素要充分考虑。4.3.6既有居住区管线问题评估分值应根据表4.3.5的各项评估内容及评估分值,进行加权计算综合评定。IGX=nΣBiQiQi——居住区管线问题各分项影响因子评估分值,Q1建筑雨落管混入污水因子,Q2雨污影响;【条文说明】对管线问题各分项因子中,考虑雨污合流、混接、错接需要通过居住区的管网整体改造来完成,有利于整体落实海绵城市设施,因此权重较高;而建筑雨落管混入污水、棚户区、城中村、背街小巷地表污染因子相对较低。4.3.7分别从内涝积水、管线问题两个方面,对居住区居民体验进行评估。居民体验以分项系数方式对内涝积水、管线问题单项评估结果进行修正。表4.3.7居民体验评估一览表评估系对居民影响的情况划分内涝积水影响显示度k1管线问题影响显示度k20无无积水问题无污水外溢,雨水反味等水环境问题轻微偶尔积水,积水时间较短,积水深度较浅,基本不影响出行偶尔出现污水外溢,雨水返味等问题严重雨后经常积水或积水时间较长,或者积水较深,对生活及出行造成一定的影响经常出现污水外溢,雨水返味等问题【条文说明】居民调查时宜做好量化指导,例如积水深浅界限15cm,积水时间超过60min;偶尔和经常的界限可取30%。雨水返味多发生阳台雨水管、洗衣机排水管中出现异味的情况,可以反映雨污混接的情况。内涝积水影响显示度可结合居住区内常住人群适当调整,比如老年人、儿童等占比较大的区域,宜调高一个等级增大该项问题的权重。4.4.1海绵化改造条件评估应包含外部条件评估和本底条件评估两个方面单项评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部条件评估应包括改造政策和地方改造计划等;2本底条件评估应对居住区公共区域地形坡度、土壤渗透性能、可调蓄空间、排水系统完善度等内容重点评估。4.4.2海绵化改造条件评估应采取单项评估、综合评定的方式确定评估结果。外部条件评估和本底条件评估,评估最高分值均为100分,最低分值为0分。分值越高,改造条件越适宜。4.4.3改造条件评估应采取单项评估、综合评定的方式确定评估结果。外部条件评估和本底条件评估,评估最高分值均为100分,最低分值为0分。分值越高,改造条件越适宜。外部条件评估主要包括对既有居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相关的外部因素,应包含改造政策、资金支持和其他地方改造计划三类。各因素及权重见表4.4.3-1,不同具体评估见表4.4.3-2~4.4.3-4。表4.4.3-1海绵化改造外部条件评估影响因素及最高评分外部条件影响因素最高评分改造政策40分资金支持40分地方改造计划20分表4.4.3-2改造政策评估一览表政策配套类型评分地方规定改造小区同步开展海绵化建设已将海绵化改造要求纳入政府年度建设任务具有明确的海绵化改造管理部门已出台指导海绵化改造的相关文件表4.4.3-3海绵专项资金支持评估一览表资金来源评分地方政府海绵城市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中央或地方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既有居住区改造具备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居住区改造居民出资参与居住区改造表4.4.3-4其他改造计划评估一览表改造计划评分排水管网更新、雨污分流改造片区城市更新或环境整治破损路面更新或附属绿地整治建筑美化更新或节能改造2分停车位改造2分其他相关改造4.4.4综合既有居住区的地形坡度、土壤渗透性、可调蓄空间、排水系统完善度等条件进行评估,计算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本底条件评估分值:IBD=E1IPD+E2ITR+E3IKJ+E4IPS【条文说明】关于计算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本底条件的说明。规定了既有居住区内海绵化改造的本底条件综合评估的方法,对地形坡度、土壤渗透性、可调蓄空间、排水系统完善度等进行赋值,其中,重庆属山地地形,对海绵设施设置影响较大,赋值最高,土壤渗透条件次之,最后是可调蓄空间条件和排水系统完善程度条件。通过对以上四个本底条件进行加权,得到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本底条件的总体评估分值。4.4.5根据既有居住区的室外用地坡度、道路与广场坡度、绿地坡度等因素,参照表4.4.5对既有居住区尺度下地形坡度条件进行评估。表4.4.5地形坡度条件评估表评估分值条件判断(R1+R2+R3)Ri值居住区室外用地(R1)道路与广场(R2)公共绿地(R3)000>25%>8%>25%30120%-25%6%-8%20%-25%60320%-2%3%-6%20%-1%>95<1%4.4.6既有居住区土壤渗透性能是决定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应用的重要参数,参照表4.4.6对既有居住区内场地土壤渗透性能条件进行评估。表4.4.6土壤渗透性能条件评估表评估分值渗透系数(K)(mm/h)0≤4.18304.18—20.846020.84—41.76>41.76注: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应予以特殊考虑。4.4.7根据既有居住区的公共绿地率、公共绿地质量、可调蓄水面率、道路广场占比等因素,参照表4.4.7对居住区内的可调蓄空间条件进行评估。表4.4.7可调蓄空间条件评估表评估分值条件判断Ri值公共绿地率(R1)公共绿地质量(R2)可调蓄水面率(R3)道路广场占比(R4)000≤2%≤10%3012%—5%较好20%—25%2%—4%6035%—7%一般15%—20%4%—6%>95>7%差>25%>6%4.4.8根据既有居住区内涝积水点处的排水管渠完善度、排涝除险设施完善度等因素,参照表4.4.8对居住区排水系统完善度进行评估。表4.4.8排水系统完善度条件评估表评估分值条件判断(R1*R2)Ri值排水管渠完善度(R1)排涝除险设施完善度(R2)000>90%>90%30170%-90%70%-90%60350%-70%60%-70%>95<50%<60%5.1.1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设计时,尽可能通过优化竖向条件来组织雨水径流进入原有绿地进行渗透、滞蓄、净化;若竖向或绿地条件不能满足要求则根据场地设置LID设施。【条文说明】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不宜对原有的竖向条件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应尽可能对竖向进行微调来理顺雨水径流,让雨水径流流入原有的绿地进行渗透、滞蓄和净化;若原有场地无绿地等,则应根据场地空间、下垫面等情况,合理设置LID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处理。5.1.2结合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的下垫面、绿地、水体等条件,合理设置LID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1结合场地下垫面条件,铺装改造宜采用透水铺装;地面覆土深度小于0.4m时,不应设置透水铺装。2结合场地竖向及绿化空间,鼓励设置容积式LID设施,宜与现场建筑及景观相协调;覆土深度小于0.7m时,不应设置容积式LID设施。3场地空间及功能受限的区域,不宜设置容积式LID设施,鼓励对原有绿地进行下沉改造。4无法设置绿色LID设施的场所,可结合场地条件和功能需要设置雨水蓄水池等灰色设施。【条文说明】本条为指导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设施选择而设置。应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坡度、建筑密度、绿地率、水体等因素,综合考虑投资成本及后期维护保养等因素,优先选用高效经济、施工和维护操作简单的LID设施。5.1.3应合理确定LID设施布局,并符合以下要求:1LID设施布局应与各类管线、建(构)筑物综合考虑,避免产生冲突。2LID设施应与周边的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合理有效衔接。【条文说明】本条为指导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设施布局而设置。5.1.4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应同步解决排水系统的雨污合流、雨污混接等问题。【条文说明】本条为引导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中管网改造而设置。楼内生活污水不得排入雨水系统,建筑屋面雨水不得排入生活污水系统;室外生活排水不得排入小区雨水管网,小区雨水不得排入小区污水管网。5.1.5道路与广场有积水点的,应优先对积水点进行改造,并设置警示标志、导行标识及必要的预警系统。【条文说明】针对易形成积水点的区域,在海绵化改造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的设置调蓄、排水等措施来处理积水点问题;处理过程中应设置醒目的水位警示、导行标识等,避免对车子、行人等造成危5.1.6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应注意安全,并符合以下要求:1雨水入渗不应损害周围基础、边坡、支挡等建、构筑物的结构,避免出现塌陷等情况;2当利用水体、绿地和不与地下室相连的下沉式广场等空间作为涝水滞蓄空间时,应设置警示标识;3LID设施对行人安全产生影响时,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警示标识。【条文说明】本条为指导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时相关安全要求而设置。本条第1款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第4.1.6条“雨水入渗不应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第3.0.4条“雨水入渗应保证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的相关要求,雨水渗透特別是地面下的入渗使深层土壤的含水量人为增加,土壤的受力性能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基础,建设雨水渗透设施时,需要对场地的土壤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正确设置雨水渗透设施,避免对建筑物、构筑物产生不利影响。本条第3款根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第3.5.8条对标识系统的相关要求,在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的区域,应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根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第3.0.5条对开放水体的相关要求,无防护设施的开放水域近岸2.0m范围内水深不超过0.7m,且应做好警示标识。开放水体对人群的吸引力很强,但受活动空间限制,安全隐患也最突出,可能引起碰撞、落水、摔倒类事故等,因此开放水体应充分考虑安全问题。例如,在与河(湖)岸线间距2m远的地方,设置安全栏杆;在存在落水危险的地方,采用灌木列植和设置配景石等手法标明分界。根据《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第4.1.8条、第4.4.14条、第4.4.21条对雨水调蓄池的相关要求,雨水调蓄池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牌,并设置栏杆、植物隔断屏障等安全防护措施,若为封闭结构还需在相应区域设置送排风系统和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报警器等。当采用绿地等作为雨水调蓄设施时,易引发危险,应设置警示标识。5.2.1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去除率。5.2.2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应遵循上位规划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当单个地块指标无法满足上位规划确定的指标要求时,可进行项目内指标平衡。5.2.3在对既有居住小区海绵化改造时,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宜符合表5.2.1的要求。表5.2.1既有居住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类别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基础型老旧小区应做尽做,不设指标要求完善型老旧小区40%-50%25%-35%提升型老旧小区50%-60%30%-40%5.2.4在对道路与广场海绵化改造时,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如有新增占地,其新增占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现行规范中对新建道路与广场项目相关要求确定。2如无新增占地,可不作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但改、扩建后不透水铺装面积宜比改、扩建前减少20%以上,同时宜采用截污式收集方式加强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条文说明】新建道路与广场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参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第4.2.1条取值,此外,《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50/T-365中第6.1.2条明确了当道路单边路侧带≤4.5m及道路纵坡≥6%时,道路的LID设施主要以透水铺装为主,或排水分区内各道路间可通过指标平衡或增加公共LID设施控制容积进行适度调整。5.2.5在对绿地公园海绵化改造时,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宜符合表5.2.5的要求。表5.2.5绿地公园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类别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公园60%-65%30%-50%5.3.1既有屋面改造为绿色屋顶前,应对原结构安全性和防水等级进行复核,不应影响建筑既有功能以及屋顶设施设备的布设;对不宜改造的,宜采取雨水立管断接、排水沟修缮等方式将屋顶雨水引入周边LID设施。【条文说明】根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第5.2.1条:“屋顶坡度≤25%的建筑宜优先采用绿色屋顶,设置绿色屋顶不应影响建筑既有功能”。在改造为绿色屋顶前,应对其结构稳定性、屋面荷载、防水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估,满足要求后方可对其屋面进行改造,绿色屋顶的具体做法应符合《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第9.1节的相关要求。当屋面无条件改造为绿色屋顶时,可采用立管断接或排水管修缮的方式将屋面雨水引入LID设施中进行处理。当采用立管断接方式,可将屋面雨水引入高位花坛或周边雨水花园等LID设施中,而高位花台尺寸一般较小,调蓄能力有限,鼓励与其他容积式LID设施结合使用;当采用单体周边排水沟修缮方式,可将屋面雨水引入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LID设施。5.3.2原有绿地高于场地时,若高差较小,宜改造为下沉式绿地;若高差较大,当绿地坡向道路和活动场地时,宜在坡底设置植草沟或渗渠;当绿地坡向建筑物时,宜在坡底增设排水沟或修缮原有排水沟。【条文说明】根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第5.3.3条,小区路面宜高于周边绿地50mm-100mm且路面横坡坡向周边绿地。因此,当绿地稍高于场地时,可对绿地进行整体下沉或对靠近铺装路面的区域进行局部下沉。根据《重庆市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第5.3.1条第3款,在对老旧小区内坡度较大的堆坡绿化(坡度>10%)进行海绵化改造时,优先考虑其排水安全性,通过在坡底设置植草沟、渗渠、排水沟等拦截转输雨水,保证排水通畅;第5.3.1条第4款,当有雨水消纳需求时,可对老旧小区内阶梯型绿化和堆坡绿化(2%<坡度≤10%)进行海绵化改造,并根据雨水径流走向设置阶梯型雨水花园;因此,当绿地高于场地时,根据坡度及坡向条件,可设置植草沟、阶梯型雨水花园等设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第9.3节和《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T-290第4.14节明确了植草沟具体技术要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第6.2.8条和第9.4节明确了雨水花园具体技术要求。5.3.3原有花坛在保证其植物存活的前提下,宜改造为生态树池。【条文说明】生态树池的土壤表面比一般比路面低一些,是潜在的收水装置,可用以收集、过滤初期雨水径流。生态树池以其占地面积小、应用灵活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5.3.4在对老旧小区内非机动车道、广场等硬质铺装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宜将硬化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对不宜改造的硬质铺装,宜采取取消路缘石、路缘石开孔等方式,将雨水径流引入周边LID设施内。【条文说明】根据《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第4.2.1条,透水路面宜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砖路面,其中透水砖路面可用于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和步行街等。透水铺装的做法应满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第9.2节相关技术要求。5.3.5对机动车道路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可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雨水径流汇入周边LID设施内。【条文说明】老旧小区的机动车道路一般兼做消防车道,由于有承重要求,一般不将其改造为透水铺装。可通过优化现状道路橫断面坡向,或者路面与绿地的竖向关系,来改变雨水径流的排向,尽可能让其汇入绿地或LID设施内。5.3.6停车场下垫面在保证其承载强度的前提下,宜改造为透水铺装,可采用植草砖、植草格、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下垫面不宜改造时,宜通过排水沟等将雨水径流汇入周边LID设施内。【条文说明】根据《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第4.2.1条,透水路面宜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砖路面。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可用于新建城镇轻荷载道路、园林绿地中的轻荷载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透水沥青路面可用于各等级道路;透水砖路面可用于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和步行街等。5.3.7现有普通雨水口宜改造为截污雨水口。【条文说明】截污雨水口的截污过滤装置包含过滤箱及过滤介质,安装后不应降低雨水口原有的过水能力,过滤箱尺寸应结合雨水口新建或改造实施,长度宜为500~550mm,宽度宜为200~250mm,高度宜为250~350mm。5.3.8对景观水体进行改造时,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条文说明】对未设置水循环处理措施的硬底水景,鼓励将其改造为软底水体,或建设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利用水生动植物净化水体。5.3.9对于既有居住小区内的古树名木和特色植物景观应保持原状。【条文说明】场地中的古树名木根据现有规范要求应予以保护,而特色植物景观组团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也应予以保护。根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第4.1.8条,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不应损坏表土层和改变地表高程,除树木保护及加固设施外,不应设置建筑物、构筑物及架(埋)设各种过境管线,不应栽植缠绕古树名木的藤本植物。5.4.1人行道宜改造为透水铺装路面,车行道在评估满足功能的条件下可改造为透水型路面,透水路面应有渗水导排措施。【条文说明】道路有过车需求,对承重要求较高,考虑到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一般不将其改造为透水铺装;若条件允许且为了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可将其改造为透水铺装。若有条件改造为透水铺装时,根据《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第4.2.1条,透水路面宜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砖路面,其中透水沥青路面可用于各等级道路。根据第4.2.2条,透水路面应根据土基透水性要求,采用全透水或半透水铺装结构,当土基渗透系数大于1×10-6m/s时,宜采用全透水铺装结构;当土基渗透系数小于或等于1×10-6m/s时,宜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并应在土基中设置地下集水管,排入下游雨水管渠或其他受纳体。5.4.2当道路坡度≥6%时,绿化带不宜进行海绵化改造;当道路坡度<6%时,可将绿化带改造为生物滞留带。【条文说明】路侧带是车道旁的绿化带、人行道及公用设施带等的统称。路侧带的海绵化改造一般是绿化带改为生物滞留带、人行道改为透水铺装。其生物滞留带的布置受路侧带宽度和道路纵坡影响较大,当单边路侧带宽度≤4.5米、道路坡度≥6%时,人行道旁已不能设置生物滞留带或设置后其收水效果很差,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其绿化带不宜进行海绵化改造。5.4.3道路有过车需求,对承重要求较高,考虑到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一般不将其改造为透水铺装;若条件允许且为了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可将其改造为透水铺装。【条文说明】路缘石开口可采用豁口、格栅等形式。5.4.4现有普通雨水口宜改造为截污雨水口,且雨水口的设置应与LID设施相协调。【条文说明】截污雨水口的截污过滤装置包含过滤箱及过滤介质,安装后不应降低雨水口原有的过水能力,过滤箱尺寸应结合雨水口新建或改造实施,长度宜为500-550mm,宽度宜为200-250mm,高度宜为250-350mm。5.4.5有中分带的道路,不宜对其进行下沉改造。【条文说明】设有中央分隔带的道路,其双向的车道横坡一般都是坡向道路外侧,而改变道路坡向又会对道路整体的施工造成较大困难,因此路面的雨水难以漫流进入中央分隔带;如中央分隔带修建为下沉式绿地,则需配套建设专门的雨水溢流设施,而通常道路雨水排水管道沿道路一侧或两侧铺设,因此中央分隔带的溢流雨水接驳比较困难;中央分隔带内的植物还有夜间防眩的作用,如果将中央分隔带的土层从现有的高出地面10~30cm改为下沉10~20cm,就需要植物高度相应增高20~50cm,需要对旧城区现状道路整体的植物设计进行较大修改,实施起来也较为困难。5.4.6在对广场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将硬化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条文说明】根据《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第4.2.1条,透水路面宜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砖路面。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可用于新建城镇轻荷载道路、园林绿地中的轻荷载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透水沥青路面可用于各等级道路;透水砖路面可用于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和步行街等。因此居住区公共区域的广场可采用的透水铺装包括: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链锁嵌草型植草砖等。5.4.7在对绿地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应优先采用生态恢复措施,对裸露山体、土壤进行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条文说明】根据《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50/T-365第7.3.1条,在对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河流、坑塘等水生态敏感区,尽可能维持公园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在原有基础上对裸露山体、土壤等进行生态修复。5.4.8根据《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50/T-365第7.3.1条,在对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河流、坑塘等水生态敏感区,尽可能维持公园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在原有基础上对裸露山体、土壤等进行生态修复。【条文说明】宜根据水体的深浅,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或养殖水生动物等,构建水生态平衡体系,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高程较高区域以乔木-灌木-草本为主,高程适中区域以灌木-草本为主,高程较低区域以短期耐淹和水生植物为主。5.4.9宜根据水体的深浅,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或养殖水生动物等,构建水生态平衡体系,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高程较高区域以乔木-灌木-草本为主,高程适中区域以灌木-草本为主,高程较低区域以短期耐淹和水生植物为主。【条文说明】公共海绵设施包括雨水塘、雨水湿地等。5.4.10当场地竖向条件满足周边地块雨水汇入绿地公园时,可将居住区雨水排口移至公园内,在靠近雨水排口处设置LID设施,雨水径流经LID设施滞蓄、净化处理后排入下游市政管网或水体。【条文说明】在排口处设置LID设施,可延缓雨水径流速度、降低径流污染负荷。5.4.11原有绿地高于场地时,若高差较小,宜改造为下沉式绿地;若高差较大,当绿地坡向道路和活动场地时,宜在坡底设置植草沟或渗渠;当绿地坡向建筑物时,宜在坡底增设排水沟或修缮原有排水沟。5.4.12在对公园内非机动车道、活动场地等硬质铺装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宜将硬化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透水面层可采用透水砖、彩色透水沥青、彩色透水混凝土、嵌草石板等。对不宜改造的硬质铺装,宜采用植草沟、渗透沟等浅型雨水转输设施将雨水径流引入周边LID设施。【条文说明】根据《重庆市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第5.5.2条第2款,当土基的渗透能力、地下水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要求时,公园道路及活动场地优先改造为全透水结构的透水铺装;当雨水下渗对周边建、构造物结构安全有影响时,应采用半透水结构,并在构造层设置透水盲管和在底部设置防渗措施。透水铺装宜利用不同材料的质感、颜色对比划分空间,增加公园的层次感和景观。5.4.13对机动车道路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可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雨水径流汇入周边LID设施内。5.4.14公园内的零星乔木在保证其存活前提下,鼓励改造为生态树池。【条文说明】生态树池的土壤表面比一般比路面低一些,是潜在的收水装置,可用以收集、过滤初期雨水径流。生态树池以其占地面积小、应用灵活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树池可结合公园需求,在其上方设置休闲座椅,做到功能与需求同步落实。6.1.1海绵化改造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并充分考虑居住区施工的特点及施工期气候条件,编制施工方案。【条文说明】保证施工安全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施工单位必须具有与改造工程规模及专业相匹配的建筑业资质。而对改造工程施工,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就是施工过程对既有建筑和设施基础、结构安全的影响。居住区带户施工时安全风险更大,且应考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关方案应征求居民代表意见,且相关信息应向居民公示。6.1.2海绵化改造施工方案除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考虑施工过程对既有建筑、设施、场地基础、结构安全的影响,制定针对性安全措施;2应考虑施工期间雨水排放和居民日常生活排水的要求,设置临时或过渡性排放设施;3应考虑居民组成和日常生活习惯,制定相应的交通组织及安全防护措施;4应针对现场施工及居民组成特点,编制应急预案。【条文说明】对改造工程施工,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就是施工过程对既有建筑和设施基础、结构安全的影响。居住区带户施工时安全风险更大,且应考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关方案应征求居民代表意见,相关信息应向居民公示。6.1.3改造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海绵施工图设计单位向施工、监理范围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应向施工人员、居民代表等进行施工技术和安全交底,相关信息应向居民公示,并设置安全警示标识。6.1.4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应符合现行《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T290的相关规定。6.1.5施工过程中应对水文地质和现场施工条件进行核查,并将相关情况及时反馈建设和设计单位。实施过程中设计或施工方案有重大变更的,应按相关规定重新审查或论证。【条文说明】改造施工过程不确定因素多,改造方案和设计与现场实际条件、施工方案互相制约和影响。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进行场地测量、地勘物探和测绘的复核和摸排工作,核实地面竖向与径流组织、历史易涝点位置、地下管线混接、排水不畅、管道破损及管道迁改位置等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现场与设计条件不相符的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实施动态管理。6.1.6海绵化改造施工宜符合现行《建筑工程安全文明工地建设标准》DBJ50/T442关于污染防治的有关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1带户施工时,住宅室内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有关规定,住宅室内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2施工污水应经沉淀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严禁将有毒物质、易燃易爆物品、油类、酸碱类物质向小区排水管道或地表水体排放;3宜通过优化施工方案、现场回收利用等方式,减少现场建筑垃圾。不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的规定分类封闭存放、按时处置。严禁将建筑垃圾纳入居民生活垃圾收集点、中转站。【条文说明】既有居住区施工,尤其是居住小区施工时,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文明施工措施,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6.2.1改造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制定海绵化改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方案,并由建设单位、建立单位审核确认。【条文说明】施工质量验收方案应明确改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以及竣工验收依据的技术标准或资料。6.2.2海绵化改造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现行相关技术标准和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低影响开发设施验收应符合现行《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T290的相关规定。6.2.3海绵化改造工程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设备等应进行进场检验。涉及安全性能提升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应按相关技术标准、政策文件以及项目技术方案的有关规定进行复验。6.2.4海绵化改造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宜组织开展建设效果评估。【条文说明】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的实施效果,不仅受改造过程新增、改造设施性能的影响,还要受改造实施项目与既有设施衔接以及新增设施之间、新增设施与既有设施协同工作的影响,因此,除单项设施性能和施工质量需满足要求外,建设效果评估同样重要。《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50/T-365-2020及《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专项评估技术指南》(渝建人居〔2020〕25号)等现有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标准或指南主要针对新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对于既有居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海绵施工图设计及施工单位,共同确定项目评价的内容和指标。6.2.5海绵化改造工程应由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7.1.1小区内建筑或场所的使用功能应与消防验收、竣工验收备案、消防安全检查相关资料载明的用途一致。【条文说明】《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06号)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列出了需要进行消防验收的场所和工程,对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进行消防设计、竣工验收备案。《重庆市消防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住宅物业消防安全管理》GA1283第6.1.3条规定,业主、物业使用人应按照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或房地产权证书载明的用途使用物业,不应违法改变使用性质。封闭的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住宅、架空层、设备层、车库等,不应改变使用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