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鉴赏诗歌结构技巧 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鉴赏诗歌结构技巧 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鉴赏诗歌结构技巧 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鉴赏诗歌结构技巧 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鉴赏诗歌结构技巧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握诗歌结构技巧

审题规范设问方式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辨别标志题干中一般有“结构”“布局”“线索”等字样。题干中一般有“某句”(在结构上处于特殊位置的)“运用”“技巧”等字样。审题要点审题干。看清考查角度。有的是直接就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设题,有的是对诗歌的局部进行设题,还有的是对关键词语或句子在结构方面的作用进行设题。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可混答。审诗歌。注意诗词不同体裁的特点。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首尾步骤最重要。1.准确指出诗歌运用的结构技巧。2.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技巧是如何体现的。3.分析诗人选用这种结构技巧的表达效果。点拨关键结构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挺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架构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

古诗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三种层次关系: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1.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

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2.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3.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4.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古诗行文常用结构手法5.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6.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7.抑扬: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8.“起承转合”古诗行文常用结构手法“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承”的作用主要是:(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2)是上文的进一步展开、诠释,让表意更为完足;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转”在诗中作用:(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合”的作用:(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2)总结前文,收束全篇;(3)揭示中心,升华主旨。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首联第一句“江南好”,开门见山,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点明了“忆”字,照应标题。本诗结构开篇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一:开门见山1.绿水:清澈的水。2.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3.涟漪:水的波纹。

驾轻舟划短桨,看这西湖的大好风光。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的花草散着芳香。远处隐隐传来丝竹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好似琉璃般光滑平整,感受不到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主题】写出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①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开门见山地点明题意。

②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直接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注】①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②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作拾翠。③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此词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二、过度

张先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苏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十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宴上,张先春风得意赋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轼也即兴附上了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后来此小妾八年为他生了两男两女。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大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小女儿相差六十岁。10.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写出了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干的画面。“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B.上阙后两句只是写景,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C.下阕前两句承上启下,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器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为下面写夜景做铺垫。D.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和精巧的构思,让人回味无穷。E.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上阕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下阙描绘出春天月夜的景色。B项错误,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D项“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错误,本词语言工巧。阅读下面这首宋词,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过渡(承上启下)。下阕第一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3分)下阕第二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了铺垫。(3分)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诗人卒章显志,尾联抒发了自己因韦曲春色美景而心生隐居山林的情感,同时也隐含了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和结构技巧,请你简要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三:卒章显志酬郭给事王维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注释】①郭给事:郭承嘏,字复卿。“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显赫。②洞门:指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③霭:遮蔽。④禁里:禁中,皇宫中。⑤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⑥无那:无奈。nuò“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桃李阴阴”,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柳絮飞”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颔联写郭给事在省中值班,吏人稀少,悠闲自在的情景,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

颈联两句是写郭给事官职的显要。

“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

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

尾联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辞官归隐的意向。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

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B.颔联“禁里疏钟宫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是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孤独寂寞。C.颈联“晨”“夕”两字,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令人嘱目的地位。D.尾联诗人说自己想勉强跟着郭给事一同做官,无奈已衰老,将因病卧床袍。颔联意为皇宫里钟声稀疏,官舍中办公的官吏已经很少,门下省里只听见鸟鸣。写出了郭给事在门下省值晚班的悠闲自在。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卒章显志诗的前三联诗人都在恭维朋友郭给事办公条件优越,为官清闲,又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最后一联转而写自己,卒章显志,表明自己对这样的官场生活并不羡慕。自己年老多病,只想辞官归隐田园。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四:以景结情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前三句是叙事抒情,结句是以景结情。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赤壁杜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注】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使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顶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

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

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眼里已无吴”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C.“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杜

诗用此句写曹军的失败,为作者抒发历史沧桑之情作铺垫。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蕴含着怅惘之情,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D.“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错误,应是“诗境也由粗犷转为凄清”“过此不堪回首处”,曾经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成为过去时,不必回忆也不值得回忆了。直抒胸臆,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荒矶鸥鸟满烟”芜荒凉的赤壁矶而今只有鸥鸟流连栖息,满目所见皆是衰草连天,寒烟笼罩,面对此景,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再加上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把百般感慨万般思绪倾注于眼前的画面流泻于笔端,但言有尽意无穷,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令人凄怆伤感的情绪,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空虚感相交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以景结情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前三句是叙事抒情,结句是以景结情。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咏愁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帀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1.千寻:形容丝长而多乱。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2.帀(zā)地丝:遍地的丝绳。

帀,“匝”的异体字,遍地、满地的意思。3.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称五侯,

这里泛指达官贵人。zā全篇咏愁。诗人把愁之踪迹、潜入时机、来时情状以及无处不在的态势状写得生动、形象、细致。通篇不著一“愁”字,却句句切题,犹如一首谜语诗。(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追寻“愁”的踪迹,说它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与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B.诗人认为“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只有一个,即风雨摧花春归去,落英遍地孤者见,最能使人愁肠寸断,思虑万千。C.颈联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币地丝”,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D.五候指公、候、伯、子、男五等诸侯,本诗泛指达官贵人。“愁”无处不在,时刻相随,可达官贵人们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E.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篇咏愁,鲜明生动,但与大多数写愁的诗篇不同,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旷达超脱的情怀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永巷是宫内一条狭长的小巷,起初是宫内供宫女、嫔妃所在的地方。后来,随着宫廷战争的深入,永巷就成了单独关押宫中女性犯罪者的监狱。汉代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乃令永巷囚戚夫人。李陵抗击匈奴失败后,其家人全部入狱,他母亲被囚于保宫狱在汉代,女犯监狱除了永巷、保宫之外,还有暴室,属掖廷令。暴室是拘禁惩罚有罪的宫女、皇后、贵人的地方。拓展练习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风波”代表着游子在异乡漂泊,《楚辞·九章·哀郢》中有诗曰,“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意为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飘流失所客居他乡。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传说舜帝南巡时在苍梧病逝,他的妃子蛾皇、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她们的眼泪洒在江边的竹子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痕迹,世人称之为“斑竹”。

她们痛哭一阵之后,毅然飞身跃入湘江,殉情而死,遂为湘水之神,也被后人称为“湘灵”、“湘妃”。娥皇女英在诗歌中象征着

爱情、忠贞和牺牲‌。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岘首碑前洒几多”,是怀古感德之泪。

岘首碑,即羊祜的堕泪碑,也称羊公碑,位于岘山。

岘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传说是伏羲死后身体所化,刘备跃马、孟浩然隐居、杜甫埋骨,都发生在这里,而流传最盛的当属西晋名士羊祜登山落泪的典故。后世诗人多用此典故表达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悲伤。xiàn

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人去紫台秋入塞”,是永离故土之泪。

紫台,即紫宫、宫阙,指的是帝王居所,用的是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塞外的典故。“人去紫台”化用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的泪,虽然也有“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重要的却是一个身在万里之外女子,永离故土、又永怀故土的忧思,是最朴实、最深厚的思乡之泪。xiàn

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兵残楚帐夜闻歌”,是败亡悲壮之泪。

楚汉之争时,项羽被刘邦围在垓下,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让汉军唱起楚地歌谣。垓下被困,英雄末路,兵残将危,这是楚汉相争中最后的悲壮,荡气回肠。xiàn

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流经长安市东,入渭河。灞桥在灞水之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在此地送别践行。青袍,指的是穿着青衣的寒门士人;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玉珂代指达官贵人。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