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的路径探析_第1页
涉农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的路径探析_第2页
涉农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的路径探析_第3页
涉农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的路径探析_第4页
涉农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的路径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哲学社会科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效能还比较低下。以涉农高校为例,究其原因主要是该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供给不足,教育教学的质量也不高。为有效提升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效能,有必要从强化对口支援,丰富课程多样性以及以课程为中心进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词: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单向度发展;立德树人与研究自然现象,揭示物质世界规律的自然科学不同,哲学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思想活动,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规律,在为人们提供知识的同时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既能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学生走出教育片面化的陷阱,实现全面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1]为此,2022年5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更好发挥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从实际来看,由于相对综合性大学和以文科见长的高校来说,行业特色高校特别是偏重于农业类、林业类、水利类、地质类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如何更好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效能不仅成为事关这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而且是这些高校更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本文以A高校为例,拟对涉农高校如何更好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的问题开展个案研究。一、涉农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面临的主要矛盾笔者以立德树人的效能为主题和线索,对A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建设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了历时七余年的追踪调查,发现该校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对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满意度普遍比较低。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体验方面看,还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方面看,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效能还有待提升。例如,学生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不足,尤其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与理解还不充分和深入,也不太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学生在面对不同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时,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识不够深刻;学生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传统的认识还不充分。此外,学生用西方发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中国问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缺乏对哲学社会科学自主性的认识和自觉。之所以如此,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之外,主要还是因为该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缺乏多样性,相关的教育教学过程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且常常遭到挤压,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着同质化和简单化等现象。(一)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供给不足调查发现,从供给侧来看,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多是以涉农高校所开设的哲学、社会学相关专业为中心和基础的,更多支撑的是这些已开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且多以涉农为特色和优势。例如,在2020年教育部公示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中A高校共有18门课程入选,大部分课程为“农业昆虫学”“动物营养学”等涉农高校传统优势课程。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中,除了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等具有涉农高校特色的课程。除了本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课外,学校只开设了少量哲学社会科学类的通识课和选修课,而且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很多都没有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学术背景。调查还发现,从需求侧来看,涉农高校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对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多样性有很高的期待,他们希望涉农高校能开设丰富多样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而不仅仅是以涉农类课程为重。(二)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多样性的流失整体上看,涉农高校普遍是以涉农为特色,以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为中心来开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践。这种以涉农为特色的导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涉农高校的办学初心和办学使命,但也会产生盲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以重特色之名侵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空间,以学科调整和优化以及研究方向的聚焦之名挤压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矮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损失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多样性,严重制约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立德树人方面作用的发挥。众多高校的历史经验表明,充分培育并释放哲学社会科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效能,离不开多样性的支撑。对哲学社会科学来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尤其是在强调打破学科壁垒的新文化建设时代,提升并巩固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效能,更是离不开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支撑。然而,由于对涉农特色的过度主张,涉农高校在建设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时常常表现出了明显且普遍的单向度性。这种单向度性不仅窄化和狭隘化了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进一步强化了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同质化范围和程度,使哲学社会科学画地为牢。对涉农高校来说,如何在突显特色、主动承担战略使命的同时,走出哲学社会科学单向度发展的误区,亦是涉农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调查发现,由于对涉农特色的过度主张,A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尤其是社会科学类的师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由于这些同质化的教师要讲授不同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实际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不匹配,实际的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着简单化的问题。例如,对于很多选修性质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学生在选课时倾向于选择“好过”的课程,不少课程常常由于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此外,由于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效能更多地体现在知识面的拓展、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很难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呈现。这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元的,但是在涉农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依旧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和以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为主的过程性评价,部分高校甚至对期末考试题型都作了规定。标准化的考核方式导致了学生用考前突击背笔记的方式学习,学习成果的好坏由学习成绩的高低决定,这种考核方式更多的是考核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程度,由此进一步导致學生在哲学社会科学类课堂中,更多的只是“学的好”而不是“好学”,而这不仅不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培养目标,而且与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相悖[2]。二、涉农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的可行路径在涉农高校中,哲学社会科学处在被边缘化的地位,其发展和建设情况很难满足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的需要。因此,如何从供给侧方面进行建设和改革,是涉农高校培育、释放和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的基本思路与核心着力点。(一)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进行对口支援如何在基础弱、底子薄的既有条件下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效能,是A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面临的主要矛盾。为了有效解决这个矛盾,需要依托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可以发现,对口支援是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与其他类型的对口支援不同,以提升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为目标的对口支援主要依托东部高校的比较优势,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对西部地区涉农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结对子”式帮扶和支援。在具体实践中,要在促进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合作的同时使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心下沉到具体的课程中,推动课程上的共享、共建和共治,助推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师资的提升、内容的强化和高质量教学过程的构建。(二)拓展课程内容,强化开设力度以提升课程多样性诸多历史经验表明,课程缺乏多样性,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拓展课程涉及的范围,强化课程开设的力度,并以此来提升课程供给的多样性,是涉农高校培育、释放和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供给。在涉农高校,与涉农类的课程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类課程的多样性和充分性还有待提升。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自主开设、平台共享、服务购买等方式来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广大学生对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需要和期待。另一方面,为了使课程的多样性能够落到实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应进行提升。例如,在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化方面,涉农高校可以利用科研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等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课堂走出“讲授+PPT”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关注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运用哲学社会科学。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团队合作以及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辨别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信和自觉。(三)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进行师资建设在涉农高校如何培育、释放并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的问题上,有必要转变传统、主流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为基本思路及主要举措的路径,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建设的议题上。要高质量地推进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建设,师资建设是前提和关键。这意味着,为了更好培育、释放并提升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效能,“应该从传统以学科和科研平台进人为主的教师选聘,转向以课程为平台进行师资建设”[3]。以课程为平台和中心进行师资建设,意味着将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建设作为引进师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在强调授课教师与所授课程的匹配性,同时为了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师资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也有必要制定符合课程实际的教师考核标准和开辟这些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师职称晋升的专有渠道。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进行师资建设,要求授课教师应该对所教授的课程有相当坚实的了解,并有意愿和能力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出现由于缺乏相关背景导致的“教师和学生同时在学习新知识”现象。在具体实践上,为了营造学校关心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以通过各种举措来鼓励具有哲学社会科学背景的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在培养计划范围内开设新的课程以及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类的通识课程,将课程内容从涉农为主拓展到更综合、全面的领域,同时及时回应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授课教师的关切,制定与之匹配的职称晋升和教师考核等制度,出台与之匹配的教师培训进修规划和课程多元化考核方式,来助推教师授课积极性、创造性和课程质量的不断提升。三、结语如何将教育的全过程与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和总要求结合起来,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之一。尽管从常识上看,涉农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是这个经过实践证明的常识在涉农高校的实际育人实践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轻视。为了在涉农高校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责任,有必要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效能进行培育、释放和提升。在涉农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效能,并不意味将哲学社会科学所涉及的专业和门类统统开办起来,这既无必要,也与涉农高校的初心使命和战略地位不符。在涉农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是为了追求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全面性,也不是为了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的全面性,而是意在夯实涉农的基础外,通过丰富课程的多样性,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进行师资建设以及开辟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师职称晋升的专有渠道,来更好释放和加快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在立德树人实践中的效能。最后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本文是个案的讨论,正如同“单个案例研究一般最受怀疑和批评的,是它是否具有‘代表性”[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