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中学、盐城一中等六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中学、盐城一中等六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中学、盐城一中等六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中学、盐城一中等六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中学、盐城一中等六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中学、盐城一中等六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21分)1.(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赫尔岑都著文赞扬《猎人笔记》,他们把《猎人笔记》的问世看作文学界的重大事件。《猎人笔记》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它的思想价值,但也离不了它独特的形式。俄罗斯农民真实美好的形象之所以被描写得这样动人,与“笔记”这种轻便灵活的形式和精练活泼的语言不无密切关系。别林斯基当年就对屠格涅夫说:“这是您的形式。”不过,关于《猎人笔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俄罗斯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论的。有人说它是随笔,有人称它为短篇小说,有人干脆把它叫“随笔故事”。如果仅就题材而论,20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坛上,以狩猎为题材的随笔并不少见。可以说,《猎人笔记》并不是屠格涅夫的发明。不过,屠格涅夫突破了当时流行的“随笔”单纯知识性、娱乐性的格局,非常自然甚至看似漫不经心地把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即农民问题引进了这一题材,从而使得他的《猎人笔记》既保留了一般“随笔”那种浓郁的地方风情,又包含有严肃的社会问题。这种对旧形式的借用和改造,既取决于作家的进步立场,也取决于他的艺术情趣和才华。从叙事的角度看,《猎人笔记》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围绕一个主要的故事展开。在有关人物和情节的叙述中,作家有时还采用了相当多的描写,甚至是细致的描写。屠格涅夫发挥了他“猎人”的感受力和观察力的作用。就叙述的细致性和描写的精确性而言,《猎人笔记》远远超过了作家以前的诗歌创作,也不亚于他后来的长篇小说。可是,在《猎人笔记》中,对有关情节和人物的叙述与描写,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对生活本身的再现,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不明显,或者说性格塑造还只是处于一种“自然形态”。所以,与其说它是“短篇小说”,的确不如说它是“随笔”或“随笔故事”——就塑造人物性格这一点看,《猎人笔记》不但远不如作家以后的小说创作,甚至还不如他以前的诗体短篇小说。俄罗斯学术界关于《猎人笔记》的体裁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性格塑造”这一点展开的。准确地说,《猎人笔记》是用优美的散文写成的故事,它还不能称作“短篇小说”,虽然其中也有某些典型化手法,但典型化还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虽然,在俄文中“短篇小说”和“故事”都是一个词,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二者之间是有明显界限的。屠格涅夫在民主精神、人道感情和真诚善良的天性的驱使下,以其诗人的天才和“猎人”的阅历,真实地描绘出一幅幅俄罗斯农村生活的画卷,显示了生活的发展趋势,否定了违反人道、违反自然的社会制度。作为反映这一生活内容的载体,“猎人笔记”也成为一种屠格涅夫式的“随笔”。它以“数学般精确”的描写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拓展了一般随笔的范围、功能和意义,甚至随笔这一体裁,也因《猎人笔记》的问世而提高了它在各类文学体裁中的地位。《猎人笔记》以反映农村生活的新角度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给文学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从某种意义上说,《猎人笔记》的成功与其说是屠格涅夫文学天才的结果,还不如说是艺术方法和时代要求使然。(摘编自朱宪生《“笔记”——一种独特的形式》)材料二:在《猎人笔记》中,我们既可看到屠格涅夫长于写景,也可看到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非凡功力。首先,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例如《总管》中的侍仆菲多尔因一点小过失(忘了给主人热酒),主人佩诺奇金便低声下令要惩罚他,这一细节就暴露了这位地主对待下人的冷酷无情。其次,善于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作品开篇便以两个聪明可爱的农民霍里和卡利内奇与平庸可笑的地主波卢特金作了强烈对比,一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善于运用动物形象去比喻人物的性格。例如把那个胆小窝囊、一见到上司便浑身发抖的涅多皮尤斯金比喻成“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把希格雷县的哈姆莱特那位有心灵创伤的妻子比喻为“被猫抓伤了的可怜的黄雀”等。这些手法让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节省了大量笔墨,同时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屠格涅夫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总是那么简洁、明快、清新、优美。屠格涅夫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把“准确而有力地再现真实”视为自己的“莫大幸福”。托尔斯泰也称赞屠格涅夫创作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它的“真实性”。但是屠格涅夫并不满足于描写生活的真实。在他看来,“把生活提高到理想”状态才是艺术家的崇高使命。当然,所谓提高并不是人为的随便拔高,也不是把现实生活加以任意的美化,而是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事物方面去提炼自己的材料。换言之,就是要从生活的散文中看到生活的诗意。法国作家德•沃盖说:屠格涅夫的才华“正好表现于保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义的领域……而整个说来却飘浮在理想的领域”。法国作家莫洛亚则干脆地称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为“诗意的现实主义”。用这个词来评价《猎人笔记》的创作风格也是恰如其分的。(摘编自张耳《猎人笔记试读》)(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聚焦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又以独特的形式、精练活泼的语言去描绘人物形象,这是《猎人笔记》成功的关键。B.屠格涅夫首创以狩猎为题材的“笔记”体裁,创作了《猎人笔记》这在当时俄罗斯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C.《猎人笔记》以“猎人”的感受力和观察力,细致、精确地对有关人物和情节加以叙述和描写,再现生活。D.屠格涅夫在《猎人记》中展示了自己在写景方面的才华,又显露了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非凡功力。(2)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学批评这个角度来看,散文化的《猎人笔记》称作“短篇小说”或“故事”都是可以的。B.作家只要像《猎人笔记》一样顺应时代需求,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法,就可以创作出成功的作品。C.善于运用某些手法去刻画人物形象,如对比、比喻等,作家就不必用大量笔墨去刻画人物性格。D.《猎人笔记》描写了生活的真实,又把生活提高到理想的状态,呈现出“诗意的现实主义”风格。(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猎人笔记》是“随笔故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B.侧重于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强调情节的生动性。C.选择现实问题作为题材,人物性格塑造较少虚构。D.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借一斑以窥全豹”。(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5)别林斯基为什么对屠格涅夫说“这是您的形式”?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屠格涅夫“笔记”独特的形式特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先生赵威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薄幕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使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描写大先生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其木匠形象,颇能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不平凡经历的叙述。B.文中写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精明能干,有学问,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好艺人和先生的契机。C.文中写大先生退休后的第一件作品是将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变成一口棺材,留给自己用,这虽表现了他节俭的美德,但也看出他的自私自利。D.文中的“我”仅是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更加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乡村普通人物的悲喜人生,“我”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属于插叙,交待了大先生来我们村的过程,突出了他的身份和特殊手艺。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对大先生的描写;同时又丰富了人物,避免了平铺直叙。B.大先生为什么逃难到村里,家里又是什么境况,小说没写,大先生也没说。这既使小说的情节紧凑,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C.小说三次写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既突出主题,着力表现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又有贯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小说脉络清晰。D.第⑨段写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心满意足”的原因,既有落魄时有人帮助,手艺能得到大家认可,教书受村人尊重;也有能享受退休待遇,还能回报村人,为学校做善事。(3)大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3.(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父世珍,生四子,太祖其季也。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濠州。太祖时年二十五,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等南略定远。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十六年春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陈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辟夏煜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二十一年春,国珍遣使来谢,饰金玉马鞍以献。却之曰:“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宝玩非所好也。”二十七年五月己亥,初置翰林院。是月,以旱减膳素食。六月戊辰,大雨,群臣请复膳。太祖曰:“虽雨,伤禾已多,其赐民今年田租。”十二月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节选自《明史•本纪第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B.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C.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D.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这里用帝号来指帝王,除之外还可以年号、谥号等指称。B.癸未,癸为天干,未为地支,天干地支可纪年、月、日、时,此处是纪日。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文中的“路”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D.劝进,劝登帝位。指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或者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元璋早年投奔郭子兴,因郭子兴孱弱无大志,朱元璋认为不足与之共事,便交出兵众,与徐达等人去南边定远发展。B.元军攻打滁州时,朱元璋设下埋伏诱败元军,随后又归还所缴获的马匹,并派父老慰问元军,元军退兵,滁州得以保全。C.朱元璋治军颇有谋略,作战时眼光长远,往往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妥善的安排,不滥用武力,注重从心理上收服对方。D.朱元璋体恤百姓,作战时重视保民安民,不喜妄杀,在百姓遭受旱灾时,减少膳食中的素食,并免除百姓当年的田租。(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5)简要概括朱元璋在攻陷集庆以及蒋山败敌后,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定军民。(二)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张孝祥①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②,剪烛看吴钩。剩喜③然犀处④,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⑤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水战,大败金军,即赋此词。②风景:《世说新语》中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句。③剩喜:甚喜。④然犀处:指采石矶。⑤香囊:《晋书•谢玄传》中有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之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雪洗”二字显诗人闻胜之喜,接下来“约”“留”二字则写出作者身处后方未能参战之憾。B.下“忆当年”六句,借周瑜与谢玄赞美此战指挥官,既写出其功业卓著,又写出其生活风流洒脱。C.下“赤壁”三句,用“落照”与“衰草”之景写愁情,作者心念北方失地,大捷虽喜却未解全忧。D.全词笔墨酣畅,多用典故,气势博大,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格调慷慨激昂,体现作者豪放的词风。(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三)名篇名句默写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两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强调与其空想不如学习。(2)曹操在《短歌行》中赞扬周公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归顺的诗句是:,。(3)杜甫《登高》中的“”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那样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__________的繁华都市、一辈子在书房里依赖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但单单写故乡美好景物与风土人情,是没法让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来的,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主题,通常也就到了__________的时候。海明威说过,心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又有着__________的联系,()莫言很早就提出了“超越故乡”的观点,“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如此,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而对故乡题材__________.坚持写故乡主题的主流作家们,其笔下的故乡也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味道了。这个时候,更期待有“逆子型”的作家,去勇敢触碰故乡的隐秘与疼痛,写出震撼的、可以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灯红酒绿捉襟见肘盘根错节嗤之以鼻B.灯红酒绿江郎才尽千丝万缕敬而远之C.光怪陆离捉襟见肘千丝万缕嗤之以鼻D.光怪陆离江郎才尽盘根错节敬而远之(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痛苦记忆能否被超越并得到正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B.能否超越并正视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C.这种痛苦记忆能否得到正视并被超越,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D.能否正视并超越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B.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C.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D.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一名写作者。(二)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赛场外业余爱好者也积极投身冰雪运动。医学专家认为,溜冰滑雪不仅是一项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更是一味愉悦身心、抵抗抑郁焦虑的良药。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主任治疗师李勇强告诉记者,滑雪、滑冰是一项全身性运动,①,经常参加该项运动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手、脚、眼等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比较好,肢关节也会变得更加柔软、富有弹性,身姿更柔美。李勇强说,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因此门诊上经常会遇到抑郁、焦虑的孩子,而且近年来越来越高发。②。有研究表明,运动会使大脑更多地分泌一种能大大缓解抑郁、焦虑症状的快乐传递素——内啡肽。此外,冰雪运动多数是团体运动,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李勇强提醒,③,不能在准备活动没做开、身体没预热的情况下就上场,这样关节韧带非常容易受伤。“运动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在运动结束后做一些牵伸,这才是对我们韧带最好的保护。”(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作文(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韩寒《后会无期》)这句话在“知乎”平台上引起了许多探讨,有共鸣也有争鸣。有人说,还是个人对道理的认知水平不够吧;有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行动起来才真难啊;还有人说,大道至简,多则生乱嘛;也有人说,莫非是我们对“过好”有什么误会……那么这句话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呢?请以“道理与人生”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中学、盐城一中等六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21分)1.(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赫尔岑都著文赞扬《猎人笔记》,他们把《猎人笔记》的问世看作文学界的重大事件。《猎人笔记》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它的思想价值,但也离不了它独特的形式。俄罗斯农民真实美好的形象之所以被描写得这样动人,与“笔记”这种轻便灵活的形式和精练活泼的语言不无密切关系。别林斯基当年就对屠格涅夫说:“这是您的形式。”不过,关于《猎人笔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俄罗斯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论的。有人说它是随笔,有人称它为短篇小说,有人干脆把它叫“随笔故事”。如果仅就题材而论,20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坛上,以狩猎为题材的随笔并不少见。可以说,《猎人笔记》并不是屠格涅夫的发明。不过,屠格涅夫突破了当时流行的“随笔”单纯知识性、娱乐性的格局,非常自然甚至看似漫不经心地把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即农民问题引进了这一题材,从而使得他的《猎人笔记》既保留了一般“随笔”那种浓郁的地方风情,又包含有严肃的社会问题。这种对旧形式的借用和改造,既取决于作家的进步立场,也取决于他的艺术情趣和才华。从叙事的角度看,《猎人笔记》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围绕一个主要的故事展开。在有关人物和情节的叙述中,作家有时还采用了相当多的描写,甚至是细致的描写。屠格涅夫发挥了他“猎人”的感受力和观察力的作用。就叙述的细致性和描写的精确性而言,《猎人笔记》远远超过了作家以前的诗歌创作,也不亚于他后来的长篇小说。可是,在《猎人笔记》中,对有关情节和人物的叙述与描写,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对生活本身的再现,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不明显,或者说性格塑造还只是处于一种“自然形态”。所以,与其说它是“短篇小说”,的确不如说它是“随笔”或“随笔故事”——就塑造人物性格这一点看,《猎人笔记》不但远不如作家以后的小说创作,甚至还不如他以前的诗体短篇小说。俄罗斯学术界关于《猎人笔记》的体裁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性格塑造”这一点展开的。准确地说,《猎人笔记》是用优美的散文写成的故事,它还不能称作“短篇小说”,虽然其中也有某些典型化手法,但典型化还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虽然,在俄文中“短篇小说”和“故事”都是一个词,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二者之间是有明显界限的。屠格涅夫在民主精神、人道感情和真诚善良的天性的驱使下,以其诗人的天才和“猎人”的阅历,真实地描绘出一幅幅俄罗斯农村生活的画卷,显示了生活的发展趋势,否定了违反人道、违反自然的社会制度。作为反映这一生活内容的载体,“猎人笔记”也成为一种屠格涅夫式的“随笔”。它以“数学般精确”的描写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拓展了一般随笔的范围、功能和意义,甚至随笔这一体裁,也因《猎人笔记》的问世而提高了它在各类文学体裁中的地位。《猎人笔记》以反映农村生活的新角度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给文学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从某种意义上说,《猎人笔记》的成功与其说是屠格涅夫文学天才的结果,还不如说是艺术方法和时代要求使然。(摘编自朱宪生《“笔记”——一种独特的形式》)材料二:在《猎人笔记》中,我们既可看到屠格涅夫长于写景,也可看到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非凡功力。首先,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例如《总管》中的侍仆菲多尔因一点小过失(忘了给主人热酒),主人佩诺奇金便低声下令要惩罚他,这一细节就暴露了这位地主对待下人的冷酷无情。其次,善于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作品开篇便以两个聪明可爱的农民霍里和卡利内奇与平庸可笑的地主波卢特金作了强烈对比,一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善于运用动物形象去比喻人物的性格。例如把那个胆小窝囊、一见到上司便浑身发抖的涅多皮尤斯金比喻成“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把希格雷县的哈姆莱特那位有心灵创伤的妻子比喻为“被猫抓伤了的可怜的黄雀”等。这些手法让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节省了大量笔墨,同时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屠格涅夫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总是那么简洁、明快、清新、优美。屠格涅夫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把“准确而有力地再现真实”视为自己的“莫大幸福”。托尔斯泰也称赞屠格涅夫创作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它的“真实性”。但是屠格涅夫并不满足于描写生活的真实。在他看来,“把生活提高到理想”状态才是艺术家的崇高使命。当然,所谓提高并不是人为的随便拔高,也不是把现实生活加以任意的美化,而是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事物方面去提炼自己的材料。换言之,就是要从生活的散文中看到生活的诗意。法国作家德•沃盖说:屠格涅夫的才华“正好表现于保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义的领域……而整个说来却飘浮在理想的领域”。法国作家莫洛亚则干脆地称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为“诗意的现实主义”。用这个词来评价《猎人笔记》的创作风格也是恰如其分的。(摘编自张耳《猎人笔记试读》)(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聚焦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又以独特的形式、精练活泼的语言去描绘人物形象,这是《猎人笔记》成功的关键。B.屠格涅夫首创以狩猎为题材的“笔记”体裁,创作了《猎人笔记》这在当时俄罗斯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C.《猎人笔记》以“猎人”的感受力和观察力,细致、精确地对有关人物和情节加以叙述和描写,再现生活。D.屠格涅夫在《猎人记》中展示了自己在写景方面的才华,又显露了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非凡功力。(2)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从文学批评这个角度来看,散文化的《猎人笔记》称作“短篇小说”或“故事”都是可以的。B.作家只要像《猎人笔记》一样顺应时代需求,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法,就可以创作出成功的作品。C.善于运用某些手法去刻画人物形象,如对比、比喻等,作家就不必用大量笔墨去刻画人物性格。D.《猎人笔记》描写了生活的真实,又把生活提高到理想的状态,呈现出“诗意的现实主义”风格。(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猎人笔记》是“随笔故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CA.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B.侧重于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强调情节的生动性。C.选择现实问题作为题材,人物性格塑造较少虚构。D.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借一斑以窥全豹”。(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5)别林斯基为什么对屠格涅夫说“这是您的形式”?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屠格涅夫“笔记”独特的形式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这类的话语必不可少。(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B.“屠格涅夫首创以狩猎为题材‘笔记’体裁”错,原文说“《猎人笔记》并不是屠格涅夫的发明”,可知“笔记”体裁并不是屠格涅夫“首创”。故选:B。(2)A.“散文化的《猎人笔记》称作‘短篇小说’或‘故事’都是可以的”错误,原文说“在俄文中‘短篇小说’或‘故事’都是一个词,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二者之间是有明显界限的”,原文只是说俄文的“短篇小说”和“故事”是一个词,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混同起来。B.“就可以创作出成功的作品”错误,原文说“《猎人笔记》的成功与其说是屠格涅夫文学天才的结果,还不如说是艺术方法和时代要求使然”,作品只是分析在《猎入笔记》成功的原因,但不能因此推断他人是否可以成功。C.“作家就不必用大量笔墨去刻画人物性格”错误,原文说“这些手法让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节省了大量笔墨”,“节省了天量笔墨”只是说明运用某些手法的好处,不能表明“作家就不必用大量笔墨去刻画人物性格”。D.正确。故选:D。(3)A.是小说的特点。B.讲的是故事。C.讲的是“随笔故事”题材方面的特点。根据材料,作者认为《猎人笔记》是“随笔故事”而不是小说,关键在于:《猎人笔记》人物“性格塑造还只是处于一种‘自然形态’”“虽然其中也有某些典型化手法,但典型化还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即人物形象塑造较少运用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技巧一一虚构。D.是关于小说作品中人物刻画。故选:C。(4)①依据材料二“法国作家德•沃盖说:屠格涅夫的才华‘正好表现于保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义的领域……而整个说来却飘浮在理想的领域’”,引用论证,引用法国作家德沃盖的话来证明屠格涅夫的作品既真实又不乏诗意。②依据材料二“在《猎人笔记》中,我们既可看到屠格涅夫长于写景,也可看到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非凡功力”,举例论证,列举《猎人笔记》中的具体作品和人物,证明《猎人笔记》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5)①依据材料一“与‘笔记’这种轻便灵活的形式和精练活泼的语言不无密切关系”“屠格涅夫突破了当时流行的‘随笔’单纯知识性、娱乐性的格局”,采用“笔记”形式,打破了“随笔”单纯知识性、娱乐性的格局。②依据材料一“非常自然甚至看似漫不经心地把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即农民问题引进了这一题材,从而使得他的《猎人笔记》既保留了一般‘随笔’那种浓郁的地方风情,又包含有严肃的社会问题”,拓展了写作题材,融入了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③依据材料一“在《猎人笔记》中,对有关情节和人物的叙述与描写,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对生活本身的再现,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不明显,或者说性格塑造还只是处于一种‘自然形态’”,与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品不同,他极力再现生活原貌。④依据材料一“从叙事的角度看,《猎人笔记》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围绕一个主要的故事展开。在有关人物和情节的叙述中,作家有时还采用了相当多的描写,甚至是细致的描写。屠格涅夫发挥了他‘猎人’的感受力和观察力的作用。就叙述的细致性和描写的精确性而言,《猎人笔记》远远超过了作家以前的诗歌创作,也不亚于他后来的长篇小说”,叙述细致,描写精确,既真实又充满了诗意。答案:(1)B(2)D(3)C(4)①引用论证,引用法国作家德沃盖的话来证明屠格涅夫的作品既真实又不乏诗意;②举例论证,列举《猎人笔记》中的具体作品和人物,证明《猎人笔记》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5)①采用“笔记”形式,打破了“随笔”单纯知识性、娱乐性的格局;②拓展了写作题材,融入了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③与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品不同,他极力再现生活原貌;④叙述细致,描写精确,既真实又充满了诗意。(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先生赵威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薄幕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使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A.本文开头描写大先生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其木匠形象,颇能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不平凡经历的叙述。B.文中写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精明能干,有学问,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好艺人和先生的契机。C.文中写大先生退休后的第一件作品是将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变成一口棺材,留给自己用,这虽表现了他节俭的美德,但也看出他的自私自利。D.文中的“我”仅是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更加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乡村普通人物的悲喜人生,“我”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②段属于插叙,交待了大先生来我们村的过程,突出了他的身份和特殊手艺。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对大先生的描写;同时又丰富了人物,避免了平铺直叙。B.大先生为什么逃难到村里,家里又是什么境况,小说没写,大先生也没说。这既使小说的情节紧凑,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C.小说三次写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既突出主题,着力表现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又有贯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小说脉络清晰。D.第⑨段写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心满意足”的原因,既有落魄时有人帮助,手艺能得到大家认可,教书受村人尊重;也有能享受退休待遇,还能回报村人,为学校做善事。(3)大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小说的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出大先生的言行及他人的介绍评价,然后归纳。(4)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的基本能力。可从结构完整、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1)A.正确。B.“可见其精明能干,有学问”不准确,这一句看不出“有学问”。C.“但也看出他的自私自利”不符合本文的主题,本文对大先生是赞美的。D.“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有误,“我”串联了故事情节,“我”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故选:A。(2)C.“既突出主题,着力表现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够准确,第一次眼睛变得浑浊,突出的是他对三婶三叔的感恩之情;第二次是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第三次是因为退休时领到了国家发的工资,心怀感恩之情。故选:C。(3)大先生不是本地人,是以乞丐的身份来到村里的,可知他本来是一个落魄的乞讨者;他帮“三叔”家盖房子“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可见大先生有着精甚的木工手艺;“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做了村里的先生,能讲李白的诗词,而且讲的有根据有道理,可是“嘴太笨”,表明大先生有学问,但不不善言辞;三叔三婶收留他,让他感动,领了退休金给学生们做课桌椅子,还设立助学金,这些都表明大先生善良知恩图报。(4)小说最后一段:“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这段看似与主体关系不大的内容,其实颇有深意。首先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突出主要人物“大先生”的形象。这段《辞海》对“床”的解释证明大先生在前文第⑤段讲课时遭学生哄笑的内容是正确的,从而也表明大先生确实有学问,“我们”当时太顽劣无知。从主题思想上看,这段揭示了小说主题。“我”特意查《辞海》并得到了和大先生一样的解释,表现出“我”对大先生的肯定和怀念,作为结尾寄寓作者对大先生的深切同情与由衷赞美。从情节结构上看,结尾补充《辞海》中对“床”的解释,呼应上文与大先生对“床”的解释,使问题有着落,结构上更完整。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样写也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收到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答案:(1)A(2)C(3)①落魄的乞讨者:早年逃荒乞讨,寄住他乡。②手艺精湛的木匠: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更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③有知识有学问却不善言辞、一丝不苟的教书先生: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有高见,肚子里的学问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④善良、知恩图报的慈善家:用每月领到的钱做了结实的课桌椅送到学校去,还设了助学金。(4)①突出人物。《辞海》对“床”的解释证明大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从而也表明大先生确实有学问。②揭示主题。“我”特意查《辞海》并得到了和大先生一样的解释,表现出“我”对大先生的肯定和怀念,寄寓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与赞美。③在结构上,结尾补充《辞海》中对“床”的解释,呼应上文与大先生对“床”的解释,使结构完整。④效果上,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3.(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父世珍,生四子,太祖其季也。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濠州。太祖时年二十五,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等南略定远。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十六年春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陈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辟夏煜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二十一年春,国珍遣使来谢,饰金玉马鞍以献。却之曰:“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宝玩非所好也。”二十七年五月己亥,初置翰林院。是月,以旱减膳素食。六月戊辰,大雨,群臣请复膳。太祖曰:“虽雨,伤禾已多,其赐民今年田租。”十二月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节选自《明史•本纪第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B.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C.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D.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太祖,这里用帝号来指帝王,除之外还可以年号、谥号等指称。B.癸未,癸为天干,未为地支,天干地支可纪年、月、日、时,此处是纪日。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文中的“路”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D.劝进,劝登帝位。指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或者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朱元璋早年投奔郭子兴,因郭子兴孱弱无大志,朱元璋认为不足与之共事,便交出兵众,与徐达等人去南边定远发展。B.元军攻打滁州时,朱元璋设下埋伏诱败元军,随后又归还所缴获的马匹,并派父老慰问元军,元军退兵,滁州得以保全。C.朱元璋治军颇有谋略,作战时眼光长远,往往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妥善的安排,不滥用武力,注重从心理上收服对方。D.朱元璋体恤百姓,作战时重视保民安民,不喜妄杀,在百姓遭受旱灾时,减少膳食中的素食,并免除百姓当年的田租。(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5)简要概括朱元璋在攻陷集庆以及蒋山败敌后,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定军民。【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军队行动如火,不控制就将成燎原之势。为将能够以不杀人而起到武力征服的效果,难道仅是于国有利,实际是为子孙造福啊。“如火”形容“军行”,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原”是“燎”的宾语,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2)A.“这里用帝号来指帝王”错误,“太祖”是庙号。故选:A。(3)D.“减少膳食中的素食”有误,不合情理。“以旱减膳素食”的意思是“因旱灾减少膳食,不吃荤腥,只吃素食”,并不是“减少膳食中的素食”。故选:D。(4)①备:防备。他:其他。奈何:为何。巨寇:大盗。戮:残害。译文:我们守城在于防备别的强盗,你们为何舍下大盗而来残害良民呢?②是故:因此。不必:不一定。贤于弟子:比学生贤能。闻:听到。术业:学问技艺。如是:如此。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5)由“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可知,太祖挑选骁勇健壮的五百名投降士兵作为自己的护卫,并解下自己的铠甲,酣睡整夜,投降的众人才安心下来。由此可知,大胆安排纳降的士卒入值宿卫,以诚相待。由“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可知,元朝政治腐败,干戈蜂起,我来是为民除乱,请各位像以前一样安于职守。对贤士我以礼贤相待,对过去不适宜的政令一律改掉,官吏不要贪婪残暴殃害百姓。由此可知,向官吏百姓宣传义军政策。由“辟夏煜等十余人”可知,太祖征召夏煜等十余人,征辟当地的优秀人才。由“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可知,埋葬御史大夫福寿来表彰他忠义。由此可知,倡导美德,安葬并表彰忠义的元臣御史大夫福寿。答案:(1)D(2)A(3)D(4)①我们守城在于防备别的强盗,你们为何舍下大盗而来残害良民呢?②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5)①大胆安排纳降的士卒入值宿卫,以诚相待;②向官吏百姓宣传义军政策;③征辟当地的优秀人才;④倡导美德,安葬并表彰忠义的元臣御史大夫福寿。参考译文:明太祖名叫元璋,字国瑞,姓朱。其父朱世珍,生有四子,太祖是老四。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太祖当时二十五岁,于是在四月初一到濠州拜见郭子兴。子兴见其外貌形状十分惊奇,留下作为亲兵。郭子兴孱弱无大志,太祖考虑不值得与他共事,便交兵给别的将领,独自与徐达等人去南边定远发展。在路上遇到定远人李善长,与之交谈后大喜,便一起攻取滁州,攻下滁州。至正十四年(1354)冬十月,元朝丞相脱脱在高邮大败张士诚,并分兵包围六合。太祖说:“六合破,滁州也将难以幸免。”与耿再成驻扎在瓦梁垒援救六合,奋力而战,护卫老弱者回到滁州。元兵不久蜂拥而来,进攻滁州,太祖设下埋伏诱败元兵。但考虑到元兵士气正旺,定会卷土重来,于是归还所获马匹,派父老备牛、酒酬谢元将说:“我们守城在于防备别的强盗,你们为何舍下大盗而来残害良民呢?”元兵由此退去,滁州得以保全。至正十六年(1356)春二月二十五日,太祖进攻集庆,活捉陈兆先,使陈兆先部下三万六千人投降,但他们都疑惑、害怕不能自保。太祖挑选骁勇健壮的五百名投降士兵作为自己的护卫,并解下自己的铠甲,酣睡整夜,投降的众人才安心下来。三月十日,在蒋山再次击败元兵。元御史大夫福寿奋力战斗而死,康茂才投降。太祖入城,召集所有官吏父老告示说:“元朝政治腐败,干戈蜂起,我来是为民除乱,请各位像以前一样安于职守。对贤士我以礼贤相待,对过去不适宜的政令一律改掉,官吏不要贪婪残暴殃害百姓。”百姓大喜过望。太祖征召夏煜等十余人,埋葬御史大夫福寿来表彰他忠义。至正十九年(1359)春正月十二日,太祖准备攻取浙东尚未攻下的各地。他告诫各位将领说:“攻城凭借武力,治乱凭借仁义。我们进入集庆,秋毫无犯,所以一举而定。每每听到各位将领攻得一城不妄自乱杀,就喜不自胜。军队行动如火,不控制就将成燎原之势。为将能够以不杀人而起到武力征服的效果,难道仅是于国有利,实际是为子孙造福啊。”至正二十一年(1361)春,方国珍派使者前来谢罪,献上金玉马鞍。太祖推拒说:“当今正是经营四方之时,所需的是人才,所用的是衣食,珍宝玩物不是我所喜好的东西。”至正二十七年(1367)五月二十四日,初次设置翰林院。当月,因旱灾减少膳食,不吃荤腥,只吃素食,六月二十三日,下大雨,群臣恳请太祖恢复膳食。太祖说:“虽然下雨,但伤害禾稼已很多,免除百姓今年田租。”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长率百官劝太祖即皇帝位,多次上表,太祖才答应。二十二日,告祭上天。洪武元年(1368)春正月初四日,在南郊祭祀天地,太祖登上帝位。(二)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张孝祥①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②,剪烛看吴钩。剩喜③然犀处④,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⑤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水战,大败金军,即赋此词。②风景:《世说新语》中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句。③剩喜:甚喜。④然犀处:指采石矶。⑤香囊:《晋书•谢玄传》中有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之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句“雪洗”二字显诗人闻胜之喜,接下来“约”“留”二字则写出作者身处后方未能参战之憾。B.下“忆当年”六句,借周瑜与谢玄赞美此战指挥官,既写出其功业卓著,又写出其生活风流洒脱。C.下“赤壁”三句,用“落照”与“衰草”之景写愁情,作者心念北方失地,大捷虽喜却未解全忧。D.全词笔墨酣畅,多用典故,气势博大,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格调慷慨激昂,体现作者豪放的词风。(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又写出其生活风流洒脱”错误,这里展现出的是从容不迫、悠闲自得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勋与业绩,与“风流洒脱”无直接关系。故选B。(2)“剪烛看吴钩”写其剪烛看刀的豪迈举动。作者就借助于“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剪烛”写词人挑亮灯烛、深夜未眠,“看吴钩”交待了词人深夜未眠的原因,原来他在检查武器,随时准备为恢复中原献身效力。词人通过“剪烛”夜看宝刀这一典型细节描写,抒发了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考生据此分析即可。由“周与谢”进行思考,“周”即三国的周瑜,谢即东晋的谢玄,表达出对自己建功立业的向往。“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写的是赤壁之战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悲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答案:(1)B(2)①“闻捷”以后的兴奋喜悦;②未能亲自参战的遗憾失落;③对英雄人物的追慕赞扬;④失地尚未完全收复的惆怅愤懑;⑤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译文:白雪洗刷了金人掀起的战尘,大江已很平静,寒风阻住了楚天的白云,自己却在后方羁留。什么人来替这次胜利战绩谱写凯歌的悲壮,吹响进军的号角在古老的城楼?放眼河山自己平生怀着豪迈的抗金志气,面对关河要塞的战云未靖的风景,禁不住剪亮烛光,看一看锋利的吴钩。更加令人高兴的是采石矶之处,掀起的惊涛骇浪连天涌浮。回忆历史上的那年,正是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小谢,年轻力壮谱写春秋。小乔刚刚出嫁,紫罗香囊犹未焚解,不朽的功业已经建立,的确从容优游,赤壁的巉岩上落日映照,肥水处的桥边一派衰草,悠远缥缈地唤起人们的烦愁。我一定要乘长风破万里浪而去,效祖逖击楫发誓在渡江的中流。赏析:先从题目“闻采石战胜”说起。《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拒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金主完颜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缢杀,于是金兵不得撤退,这在宋室南渡以来,可谓是振奋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传来,爱国将吏无不为之欢欣。于是词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开笔即是“雪洗虏尘静”这样的快语壮辞。“雪洗”句当然可以释为“大雪洗净战尘”,观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为“雪洗”之“雪”来理解,即把“虏”所扬起的战尘扫除一定,一切归之平静,则更富有气势和声威。这句既点明了“采石战胜”的题面,作者也因“闻”此捷报而顿起“飞往前线”之念。可惜“风约楚云留”,风儿和云儿却把作者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个“楚”字,即侧面交代了自己身滞“楚地”后方的无奈。当时作者正往来于宣城、芜湖间(据宛敏灏《张孝祥年谱》),不得亲自参战。这不能不使他引为憾事。所以下两句即借闻听军号之声而抒其悲壮激烈的情怀:“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写”通泻,意为:不知谁在城头吹角,倾泻下来这一片悲壮的从军乐?一个“写”字既写出了鼓角声的雄壮,同时也写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郁。作者在同时所作的《辛已冬闻德音》诗中写道:“鞑靼奚家款附多,王师直入白沟河。…小儒不得参戎事,剩赋新诗续雅歌”,也同样表达了这种“不得参戎事”而又欲一试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怀,言自己向来即有陈登那种廓清天下的豪气壮怀,“关塞”句暗用《世说新语》中周岂页“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典故,写出自己遥对大宋关塞所生的“恢复(中原)”之情,因而接着又写其剪烛看刀的豪迈举动。杜甫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塞》),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作者就借助于“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但是愿望总归只是愿望,身子却被楚云“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让自己的想象飞骋采石:“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然犀”,用温峤在采石矶“然犀”的典故,一来点明地点,二来又含有把敌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这两句一方面热烈歌颂采石之战的大胜,另一方面又夸张地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据史书记载,虞允文之拒敌于采石矶,“布阵始毕,风大作”。虞命宋兵以海鳅船冲敌舟,并高呼“王师胜矣”。金人惨败,“舟中之人往往缀尸于板而死”(《续资治通鉴》卷一三五)。张孝祥用“骇浪”上与“天浮”的句子来想象、再现这场战役,确有惊心动魄之感,真的是气象阔大、声势雄壮。而由于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词,就充分表达了他对这场大战获胜的无限喜悦,所以通观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兴奋心情;不过同时,却又包含有“关塞如今风景”和“何人为写悲壮”这样的悲慨情绪。换头几句歌颂主将虞允文的勋业,并暗写自己意欲、遥学古人大建功业的雄心壮志:“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由于采石之战是一场水战,所以词人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故而以指挥这两场大战的周瑜、谢玄来比拟、赞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强也(周瑜大破曹军,年三十四岁;谢玄击败前秦大军,年四十一岁,故云),张孝祥以此语来赞扬虞允文(时年已五十二岁),意在颂扬他的“来日方长”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无自负年少有为(其时才三十岁)、更欲大展雄图情怀在内。“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前二句分承周、谢而来,第三句则作一总括。周郎“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晋书•谢玄传》),这儿又被张孝祥“融化”为“香囊未解”之句;它们都为第三句“勋业故优游”作了衬垫,意为:虞允文深得周、谢风流儒雅之余风(“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即写此意),故能从容不迫、优闲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勋业。这样的形容,其实并不符合事实,周瑜并不在“小乔初嫁”的年龄指挥赤壁之战,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战也并不“优游”,但其目的首先正在于极力歌颂英雄人物,其次又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而在这后一方面,读者又清楚地看到了张孝祥和苏轼之间的类似之处。东坡在描绘火烧赤壁满江红的鏖战时,却又“忙中偷闲”地腾出手来写上“小乔初嫁”这一笔,此中正包含着他对于政治事业和个人生活这两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业”与“风流情钟”于一身的人生观。张孝祥不论为人还是词风,都深受东坡的影响,且写作此词时又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岁,所以笔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种“刚健含婀娜”(苏轼诗)、豪气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笔调,但行文至此,词情又生新的转折:“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作者刚才还在热情地赞扬英雄人物。此时一下子又忧从中来,不可抑止。他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情,至此便跃然于纸上矣。然而,作者毕竟是位热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他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一个新时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扫清中原!词情发展至此,又从刚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并进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悫、祖逖)的英魂“复活”在苏轼式的豪放词风(“我欲乘风去”明显即从东坡“我欲乘风归去”中化出)中,这就使此词的结尾显得慷慨激昂、豪情激发,而词人那种踔厉风发、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三)名篇名句默写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强调与其空想不如学习。(2)曹操在《短歌行》中赞扬周公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归顺的诗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须、臾)(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重点字:哺)(3)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重点字:鹃、啼)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那样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__________的繁华都市、一辈子在书房里依赖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但单单写故乡美好景物与风土人情,是没法让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来的,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主题,通常也就到了__________的时候。海明威说过,心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又有着__________的联系,()莫言很早就提出了“超越故乡”的观点,“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如此,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而对故乡题材__________.坚持写故乡主题的主流作家们,其笔下的故乡也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味道了。这个时候,更期待有“逆子型”的作家,去勇敢触碰故乡的隐秘与疼痛,写出震撼的、可以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灯红酒绿捉襟见肘盘根错节嗤之以鼻B.灯红酒绿江郎才尽千丝万缕敬而远之C.光怪陆离捉襟见肘千丝万缕嗤之以鼻D.光怪陆离江郎才尽盘根错节敬而远之(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A.这种痛苦记忆能否被超越并得到正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B.能否超越并正视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C.这种痛苦记忆能否得到正视并被超越,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D.能否正视并超越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B.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C.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D.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一名写作者。【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解答】(1)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语境强调的是繁华都市的特点,故此处应填“灯红酒绿”。江郎才尽:泛指才思枯竭,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语境强调的是作家用尽才思,故此处应填“江郎才尽”。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盘根错节:形容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语境强调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