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1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闵行区期末)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B.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小明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 C.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小王是大学生,所以小王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D.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2.(2023秋•崇明区校级期末)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文学具有感发人心、认识生活、针砭时弊的功能,也是文艺理论教科书解说文学社会作用时的老生常谈。文学再造生活,,,,,更加激动人心,也更加意味深长。而经过作家之笔重新勾勒、修正和再造的生活,可与客观外界生活对照媲美。①但文学是对生活的千淘万漉、千锤百炼②当然不可能穷尽生活中的所有③因而其所再造的生活比日常生活更加浓缩饱满④甚或只是无边无际生活的一鳞半爪和挂一漏万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松江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材料一:①在中国文学与批评的语境中,世界、中国和地方三个概念总是不断被定义,大家不断追问着怎样的世界?怎样的中国?怎样的地方?②当代作家必须先找到一个地方。没有地方色彩的作品辨识度不高。我们习惯于使用陕军、湘军、豫军或上海作家、江苏作家等集群概念,就因为作家和地方是分不开的。1923年,闻一多批评《女神》的时代精神饱满,却缺乏地方性。他质问郭沫若,你的典故都是外国的,长江、黄河、昆仑哪里去了?周作人的《地方与文艺》中说,五四新文学讲启蒙很好,但千篇一律,没有血色,因为没有地方性。周作人的地方性不限于今天讲的地域,他是要像尼采那样“忠于地”,而不要追逐若干空洞概念。当然在这基础上,后来乡土文学理论又有了进一步建构。③如果说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会引发读者一个重要疑问:_____?其实,长期依靠一种地方性,也会变得凝固封闭。比如陕西,从柳青到路遥、贾平凹、陈忠实,正好把陕北、关中、陕南都写完了。陕西文学内部已经意识到这问题。《平凡的世界》让孙少安去山西娶媳妇,到河南买制砖机。他姐夫还跑到上海、广州做生意。当然生意不像样,只能铩羽而归,但这至少表达了陕西文学超越地方性的冲动。贾平凹此前一直在“废都”打转,后来《山本》就扩大到整个秦岭,新作《暂坐》更让类似庄之蝶的主人公交了俄罗斯女友。鲁迅的《故乡》有高度地方性,但《故乡》是回家以后又离乡。“我冒着严寒回到阔别二十年,相隔二千里的故乡”,这“二千里”之外就是北京(你也可以想象另外一个遥远之地)。结尾说从没路的地方走出路来,这“路”也不会局限于故乡,而具有更本质的世界性因素。④文学中的空间、思想、语言的解放互为条件。很难想象一个人始终蹲在一个地方,也很难想象一个人整天走马观花到处跑,整天想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中的人物总是在地方、国族和世界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选自《文学批评:世界、中国与地方》郜元宝)材料二:①地域文化影响作家创作,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的默识,当我们对某位作家的风格感到新奇时,往往会到他生活的地域环境中寻找原因。这样的探索屡试不爽,文学史上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如俄国小说多心理描写,是因为环境寒冷,作家少有户外活动,常在屋内思考;拉美小说多绮丽幻想,是因自然环境的夸张宏伟。正如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所言,地域性从不只是单纯的空间地理,它往往和文化捆绑在一起,也包括作家所处地域的政治、历史、宗教等多种因素,它们共同影响了作品的语言、意象和风格。②从文学内部来看,地域特征也为作家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莫言和贾平凹都曾表示,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为形象、生动;阎连科则直言,离开耙耧山脉就无法写作,这都是说明地域元素为文学创作提供便利。再者,当作品表现出某一地域的特征时,便可形成特殊的审美内涵,读者可以在阅读故事、形象、主旨之余,领略字里行间的地域文化,使得作品中的地域特征也成为一个审美对象。这种现象似乎是无心插柳的,也是超越时空局限的。③倘若作家的大量作品都表现出这样的地域性,便会被阐释为作者的写作风格,成为他的符号。读者会说,自己喜欢读莫言笔下的高密,或喜欢贾平凹接地气的语言。但实际上,这样的地域性在很多时候,并非文化特征在作家心理的无意识流露,常常是被主动地创造出来、有意地凸显出来。④当文学的地域性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学现象和审美视野,很多作家便会下意识地开拓属于自己的“地盘”,这块“地盘”往往是以其童年的家乡为原型,有时也是其长期生活的居所,他们在这里讲述故事、建构想象,让人物在这里相遇,矛盾在这里暴露。⑤作家对地域性的主动营造,首先体现在作品的美学意蕴中。作家经营自己的“地盘”,写作一系列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被赋予相似的风格,甚至人物形象。如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总是以荒凉衰败的面目示众,孤独成为马孔多居民的主要性格。⑥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且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时常发现,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已经超出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符号。这种地域性是被“虚构”出来的,是作家主动的营造。所以,我们应当多一点理性判断,其究竟是以此追求文本本身的美学价值,还是有外部的非文学企图。(选自《对文学的地域性要善于“冷观”》张佳)(1)材料一第②段加点词“血色”在文中指的是。(2)为了得出“文学中的人物总是在地方、国族和世界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的结论,材料一作者引入虚拟论敌的质疑,第③段横线上可填入的质疑是。(3)能够根据材料二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贾平凹的作品都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生动。B.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意境源自于当地自然风光之美。C.莫言常常在他的笔下有意地讴歌高密的文化特征。D.马孔多人的孤独性格是马尔克斯主动营造的结果。(4)材料二中第⑥段画线部分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联系材料二加以分析。(5)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2023秋•崇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天的等待[美]海明威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头痛。”“赶快回床上躺着去。”“不,我没事儿。”“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既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我没事儿。”他说。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多少度?”我问医生。“一百零二度。”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治疗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我坐在床尾,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我还是醒着好。”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没有什么可心烦的。”“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赛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趔趄,我也重重地摔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我测了他的体温。“多少?”“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谁说的?”“医生。”“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喝点水,把药吃了。”“您觉得这有用吗?”“当然有用了。”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什么?”“我还能活多久?”“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您肯定?”“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哦。”他说。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叙述了一位九岁的男孩因为不懂摄氏与华氏计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B.小说沿着“小男孩生病,医生来诊,父亲讲故事、外出狩猎、狩猎归来,误会消除”的顺序展开叙述,脉络清晰。C.小男孩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D.小说省略了父亲外出打猎期间小男孩的身体状况及心理活动的内容,留下叙事空白,但读者依然能想象出小男孩内心的绝望。(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C.小说语言简洁,叙事客观,竭力淡化主观色彩,体现作者的“冰山理论”。D.小男孩面对死亡时的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呈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感到压抑。(3)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4)海明威曾写过这样的话:“勇气是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结合小说中“小男孩”的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闵行区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作品,完成下列各题。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宋)叶梦得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注]叶梦得: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59岁的叶梦得卸任归居吴兴。此词为他独登卞山绝顶亭时北望中原的抒怀之作。(1)“点绛唇”是这首词的。(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首句“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B.“笑谈独在千峰上”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的孤独之感。C.“万里横烟浪”句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D.“莫学”句意在对比“少年豪放”,突出自己的老态,照应前面的“老去”。(3)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嘉定区校级期末)按要求填空。(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礼记•大学》)(3),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5)《老子》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做到“”,就可以避免败局。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7.(2023秋•闵行区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②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③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④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⑤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选自《宋史•刘敞传》)(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使还,求知扬州②旋改集贤院学士(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A.交通B.沟通C.畅达D.交往②持府县短长A.挟制B.握有C.扶助D.通“恃”(3)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5)第⑤段画线句反映了皇帝对待刘敞怎样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敬重B.关怀C.信任D.感激(6)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8.(2023秋•嘉定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畏斋记(宋)陈耆卿①畏斋者,钱沆少初读书之室也。少初读书自《论语》始,得“三畏”①之说,欲终身焉,且以名其斋。名斋匪难也,求无愧此名难哉!②夫畏,入德之户也。人无所畏,则何事不可为。三畏,畏之大者也,其中又有大者焉,大莫大于天命。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天以是理赋人,人以得是理而为人,故君子畏之。且天理不在远,一语默,一动作,必有天。知其为天,则人欲无时而得肆矣。不知其为天,则人欲无时而不肆矣。故人知有轰然之雷霆,而不知其有隐然者焉。隐然者,理;而轰然者,特形声尔。夫小人之无忌惮者,虽雷霆未必畏也。知畏者,虽无雷霆,亦畏也。③《大学》之道,贵于谨独。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少初之畏,不必衣冠佩玉,坐此斋然后见。〔甲〕一出焉,一入焉,〔乙〕藏修而游息焉,澄其心君,静其志帅,避欲如避仇,去邪如去囚,是心常若天之临乎其前而旋乎其侧,则语默动作,咸有轨度。〔丙〕盖天理本非强人之物,所谓畏者,亦非终于焦劳惴缩而已也。〔丁〕④少初,公台子,脱略富贵,而欲从事于斯,可谓有志也已。少初勉之。【注】①三畏: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1)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钱沆在自己的书房“畏斋”中读到的第一本书是《论语》。B.畏斋的命名源自于钱沆从《论语》中学到的“三畏”说。C.钱沆立定决心,终其一生坚持在畏斋中学习,领悟“三畏”。D.钱沆认为,使自己无愧于“畏斋”之名,比为它命名要难。(2)分析第②段的行文思路。(3)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词语是A.且夫B.若夫C.然则D.然而(4)小洁在检索文献时发现“积之而久,则清明在躬;左右逢原,泮奂优游,无入而不自得”一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此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5)结合全文,概括第④段画线句中“勉之”的内容。六.作文(共1小题)9.(2023秋•崇明区校级期末)在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里,是否只有坚持自我,才能获得理想的人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闵行区期末)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B.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小明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 C.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小王是大学生,所以小王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D.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准确、简明的逻辑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话剧语境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A.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排中律。B.“获得一等奖”是“参加决赛”的充要条件。推理正确。C.两个“大学生”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大学生”这个整体,后者指“大学生”中的一员。混同为一,违背同一律。D.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违背矛盾律。故选B。2.(2023秋•崇明区校级期末)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文学具有感发人心、认识生活、针砭时弊的功能,也是文艺理论教科书解说文学社会作用时的老生常谈。文学再造生活,,,,,更加激动人心,也更加意味深长。而经过作家之笔重新勾勒、修正和再造的生活,可与客观外界生活对照媲美。①但文学是对生活的千淘万漉、千锤百炼②当然不可能穷尽生活中的所有③因而其所再造的生活比日常生活更加浓缩饱满④甚或只是无边无际生活的一鳞半爪和挂一漏万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内容,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排列正确的选项。【解答】②④是对“文学再造生活”的反面解释,④“甚或”表明④在②之后,排除AB;①与②④形成转折关系,③中“因而”表明此句为结果,应放在最后,排除D。故选C。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松江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材料一:①在中国文学与批评的语境中,世界、中国和地方三个概念总是不断被定义,大家不断追问着怎样的世界?怎样的中国?怎样的地方?②当代作家必须先找到一个地方。没有地方色彩的作品辨识度不高。我们习惯于使用陕军、湘军、豫军或上海作家、江苏作家等集群概念,就因为作家和地方是分不开的。1923年,闻一多批评《女神》的时代精神饱满,却缺乏地方性。他质问郭沫若,你的典故都是外国的,长江、黄河、昆仑哪里去了?周作人的《地方与文艺》中说,五四新文学讲启蒙很好,但千篇一律,没有血色,因为没有地方性。周作人的地方性不限于今天讲的地域,他是要像尼采那样“忠于地”,而不要追逐若干空洞概念。当然在这基础上,后来乡土文学理论又有了进一步建构。③如果说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会引发读者一个重要疑问:_____?其实,长期依靠一种地方性,也会变得凝固封闭。比如陕西,从柳青到路遥、贾平凹、陈忠实,正好把陕北、关中、陕南都写完了。陕西文学内部已经意识到这问题。《平凡的世界》让孙少安去山西娶媳妇,到河南买制砖机。他姐夫还跑到上海、广州做生意。当然生意不像样,只能铩羽而归,但这至少表达了陕西文学超越地方性的冲动。贾平凹此前一直在“废都”打转,后来《山本》就扩大到整个秦岭,新作《暂坐》更让类似庄之蝶的主人公交了俄罗斯女友。鲁迅的《故乡》有高度地方性,但《故乡》是回家以后又离乡。“我冒着严寒回到阔别二十年,相隔二千里的故乡”,这“二千里”之外就是北京(你也可以想象另外一个遥远之地)。结尾说从没路的地方走出路来,这“路”也不会局限于故乡,而具有更本质的世界性因素。④文学中的空间、思想、语言的解放互为条件。很难想象一个人始终蹲在一个地方,也很难想象一个人整天走马观花到处跑,整天想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中的人物总是在地方、国族和世界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选自《文学批评:世界、中国与地方》郜元宝)材料二:①地域文化影响作家创作,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的默识,当我们对某位作家的风格感到新奇时,往往会到他生活的地域环境中寻找原因。这样的探索屡试不爽,文学史上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如俄国小说多心理描写,是因为环境寒冷,作家少有户外活动,常在屋内思考;拉美小说多绮丽幻想,是因自然环境的夸张宏伟。正如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所言,地域性从不只是单纯的空间地理,它往往和文化捆绑在一起,也包括作家所处地域的政治、历史、宗教等多种因素,它们共同影响了作品的语言、意象和风格。②从文学内部来看,地域特征也为作家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莫言和贾平凹都曾表示,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为形象、生动;阎连科则直言,离开耙耧山脉就无法写作,这都是说明地域元素为文学创作提供便利。再者,当作品表现出某一地域的特征时,便可形成特殊的审美内涵,读者可以在阅读故事、形象、主旨之余,领略字里行间的地域文化,使得作品中的地域特征也成为一个审美对象。这种现象似乎是无心插柳的,也是超越时空局限的。③倘若作家的大量作品都表现出这样的地域性,便会被阐释为作者的写作风格,成为他的符号。读者会说,自己喜欢读莫言笔下的高密,或喜欢贾平凹接地气的语言。但实际上,这样的地域性在很多时候,并非文化特征在作家心理的无意识流露,常常是被主动地创造出来、有意地凸显出来。④当文学的地域性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学现象和审美视野,很多作家便会下意识地开拓属于自己的“地盘”,这块“地盘”往往是以其童年的家乡为原型,有时也是其长期生活的居所,他们在这里讲述故事、建构想象,让人物在这里相遇,矛盾在这里暴露。⑤作家对地域性的主动营造,首先体现在作品的美学意蕴中。作家经营自己的“地盘”,写作一系列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被赋予相似的风格,甚至人物形象。如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总是以荒凉衰败的面目示众,孤独成为马孔多居民的主要性格。⑥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且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时常发现,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已经超出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符号。这种地域性是被“虚构”出来的,是作家主动的营造。所以,我们应当多一点理性判断,其究竟是以此追求文本本身的美学价值,还是有外部的非文学企图。(选自《对文学的地域性要善于“冷观”》张佳)(1)材料一第②段加点词“血色”在文中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地方色彩和个性。。(2)为了得出“文学中的人物总是在地方、国族和世界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的结论,材料一作者引入虚拟论敌的质疑,第③段横线上可填入的质疑是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3)能够根据材料二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BA.贾平凹的作品都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生动。B.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意境源自于当地自然风光之美。C.莫言常常在他的笔下有意地讴歌高密的文化特征。D.马孔多人的孤独性格是马尔克斯主动营造的结果。(4)材料二中第⑥段画线部分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联系材料二加以分析。(5)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材料一第②段加点词“血色”在文中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地方色彩和个性。(2)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3)B(4)材料二中第⑥段画线部分的结论“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且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并不成立。因为材料二本身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结论,而且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更多地是在讨论地域性特征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而不是确认它是否存在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5)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异同如下:相同点:都认为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有影响。都认为作家的地域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写作风格和符号。不同点:材料一强调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之一,而材料二则认为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但没有强调其重要性。材料一没有明确指出地域性特征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而材料二则认为地域性特征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材料一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讨论地域性特征,强调地方性对作品的重要性;材料二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地域性特征,探讨地域性如何影响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的风格。【分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回归原文,结合文意分析。(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读懂文段,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4)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进行评判。(5)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比较能力。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解答】(1)通过查找到“血色”一词出现在材料一的第②段末尾,结合上下文,可以发现“血色”是用来形容五四新文学的,前面的内容提到“时代精神饱满”,由此可知,“血色”应当是指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精神与地方性的结合,因此“血色”指的是“时代精神与地方色彩”。(2)在材料一的第③段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并在段末使用了一个问句来引出虚拟论敌可能的质疑,这个问句是“如果说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因此,根据作者的论述和这个问句,可以推测出横线上可填入的质疑是“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因为这与作者的观点形成了对立,是作者预设的虚拟论敌可能会提出的问题。(3)通过阅读材料二,可以发现其中提到了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意境源自于当地自然风光之美。A.提到的贾平凹的作品都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生动,这个说法过于绝对化,材料二原文只是说莫言和贾平凹都曾表示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为形象、生动,并没有说贾平凹的所有作品都这样。C.莫言常常在他的笔下有意地讴歌高密的文化特征,这个说法也没有根据,材料二原文只说莫言和贾平凹都曾表示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为形象、生动,并没有提到莫言有意地讴歌高密的文化特征。D.马孔多人的孤独性格是马尔克斯主动营造的结果,这个说法也没有根据,材料二原文只是说作家对地域性的主动营造首先体现在作品的美学意蕴中,并没有特指马尔克斯和马孔多人的孤独性格。故选:B。(4)材料二中第⑥段画线部分的结论是“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且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联系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发现确实存在地域性特征,并对作家创作产生影响。例如,莫言和贾平凹都曾表示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为形象、生动,阎连科则直言离开耙耧山脉就无法写作,这说明地域元素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便利。当作品表现出某一地域的特征时,可以形成特殊的审美内涵,读者可以在阅读故事、形象、主旨之余,领略字里行间的地域文化,使得作品中的地域特征也成为一个审美对象。这些都说明了地域性特征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然而,画线部分结论中的“深刻而广泛”并不准确。因为材料二中也提到,当文学的地域性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学现象和审美视野,很多作家便会下意识地开拓属于自己的“地盘”,这块“地盘”往往是以其童年的家乡为原型,有时也是其长期生活的居所,他们在这里讲述故事、建构想象,让人物在这里相遇,矛盾在这里暴露。这说明地域性特征在作家创作中的影响是有局限性的,它是作家下意识地开拓属于自己的“地盘”的结果,而非在所有作品中都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综上所述,画线部分的结论“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且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中的“深刻而广泛”并不成立。(5)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异同如下:相同点:都认为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有影响。材料一提到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之一,地方色彩能够提升作品的辨识度;材料二则具体分析了地域文化如何影响作家的创作,如环境寒冷导致俄国小说多心理描写,自然环境的夸张宏伟导致拉美小说多绮丽幻想。都认为作家的地域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写作风格和符号。材料一中提到长期依靠一种地方性会导致作品变得凝固封闭,而材料二则指出作家的大量作品表现出地域性时,这种地域性会成为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点:对地域性特征的态度不同。材料一认为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之一,而材料二则认为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但同时也指出这种地域性很多时候是作家主动创造出来的,是超越时空局限的。对地域性特征影响的评估不同。材料一没有明确指出地域性特征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而材料二则认为地域性特征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对地域性特征的看法角度不同。材料一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讨论地域性特征,强调地方性对作品的重要性;材料二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地域性特征,探讨地域性如何影响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的风格。综上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性、作家创作中的态度以及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答案:(1)材料一第②段加点词“血色”在文中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地方色彩和个性。(2)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3)B(4)材料二中第⑥段画线部分的结论“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且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并不成立。因为材料二本身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结论,而且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更多地是在讨论地域性特征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而不是确认它是否存在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5)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异同如下:相同点:都认为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有影响。都认为作家的地域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写作风格和符号。不同点:材料一强调地方性是作家作品最重要的追求之一,而材料二则认为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但没有强调其重要性。材料一没有明确指出地域性特征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而材料二则认为地域性特征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材料一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讨论地域性特征,强调地方性对作品的重要性;材料二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地域性特征,探讨地域性如何影响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的风格。4.(2023秋•崇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天的等待[美]海明威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头痛。”“赶快回床上躺着去。”“不,我没事儿。”“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既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我没事儿。”他说。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多少度?”我问医生。“一百零二度。”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治疗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我坐在床尾,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我还是醒着好。”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没有什么可心烦的。”“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赛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趔趄,我也重重地摔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我测了他的体温。“多少?”“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谁说的?”“医生。”“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喝点水,把药吃了。”“您觉得这有用吗?”“当然有用了。”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什么?”“我还能活多久?”“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您肯定?”“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哦。”他说。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叙述了一位九岁的男孩因为不懂摄氏与华氏计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B.小说沿着“小男孩生病,医生来诊,父亲讲故事、外出狩猎、狩猎归来,误会消除”的顺序展开叙述,脉络清晰。C.小男孩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D.小说省略了父亲外出打猎期间小男孩的身体状况及心理活动的内容,留下叙事空白,但读者依然能想象出小男孩内心的绝望。(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标题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C.小说语言简洁,叙事客观,竭力淡化主观色彩,体现作者的“冰山理论”。D.小男孩面对死亡时的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呈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感到压抑。(3)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4)海明威曾写过这样的话:“勇气是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结合小说中“小男孩”的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解答】(1)C.“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错误,从文中来看,小男孩并没有暗示父亲,想引起父亲的重视,相反,他不断催促父亲离开,怕传染给他,“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故选C。(2)D.“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呈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倍感压抑”错。文中小男孩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小说结尾解除了小男孩的恐惧,让读者感到很轻松。故选D。(3)结合“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等分析,通过医生交代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和“我”的观察内容分析,孩子病情并不严重。而且结尾说“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父亲外出打猎的情节也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前面写医生开完药后父亲陪孩子,后面写父亲打猎后回到家,和孩子的对话,就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情节富有变化,也充满了悬念。结合“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禁窃窃自喜”等分析,父亲打猎时候心情是轻松愉悦的。结合“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我还是醒着好。”“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我还能活多久?”等处分析,小男孩的心情是紧张恐惧的。以父亲打猎时候的心情来衬托小男孩的紧张。(4)结合“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我还能活多久?”“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等分析,小男孩听到医生说烧到一百零二度,认为自己会死的,小男孩等待“死亡”的降临,可见他处在内心恐惧的重压之下。结合“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还是醒着好。”“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我还能活多久”等分析,小男孩自己生病不忘为父母关上窗户,不让父亲陪伴,怕传染别人,小男孩能直面死亡,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面临绝境时关爱他人,都体现了小男孩的优雅风度。结合“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天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分析,小男孩一整天静静地躺着,一直醒着,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待死亡降临。小男孩的勇气体现在面临绝境时关爱他人、沉着顽强、不失体面,这些优雅风度正是勇气的体现。答案:(1)C(2)D(3)①父亲外出打猎,说明孩子的病情不重,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②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③父亲打猎时心情轻松愉悦,衬托了小男孩的紧张恐惧。(4)①小男孩发烧,认为自己会死,可见他处在内心恐惧的重压之下。②自己生病不忘为父母关上窗户;得知自己发烧一百零二度,不让父亲陪伴,不让任何人进房间,怕传染别人。一整天静静地躺着,一直醒着,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待死亡降临。这些都体现了小男孩的优雅风度。③面临绝境时关爱他人、沉着顽强、不失体面,这些优雅风度正是勇气的体现。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闵行区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作品,完成下列各题。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宋)叶梦得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注]叶梦得: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59岁的叶梦得卸任归居吴兴。此词为他独登卞山绝顶亭时北望中原的抒怀之作。(1)“点绛唇”是这首词的词牌。(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词的首句“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B.“笑谈独在千峰上”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的孤独之感。C.“万里横烟浪”句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D.“莫学”句意在对比“少年豪放”,突出自己的老态,照应前面的“老去”。(3)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D(2)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收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天涯”一词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收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莫学衰翁样”。【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体知识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根据题干要求正确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解答】(1)根据词的文体知识和课本所学,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可知“点绛唇”是词牌名。(2)D.“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们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故选D。(3)“缥缈”形容亭既高且小,从远处看,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笑谈”可见其豪放旷达,纵情山水,年老而不衰。可是遥望中原,看到北方的万里山河,纵横乱杂地泛溢着云烟雾浪,又能与谁同赏?“与谁”二句是说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收复失地的人。词人“笑谈”的豪情一下转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惆怅。后面两句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和矢志不渝,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整个时局,毕竟不是个人的壮志豪情所能改变的,闲居卞山,自觉回天无力,所以有“空惆怅”之句,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但他又不甘如此,所以结句又劝勉随从小辈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审题可知,“与谁同赏”“老去”“天涯想”“空惆怅”“莫学衰翁样”是理解回答这道题的关键。“与谁同赏”写出了知音难觅,“老去”“天涯想”写出了壮志难酬,“空惆怅”是无奈,“莫学衰翁样”又是激励……本词篇幅虽小,情感却丰富而深沉。回答本题时,要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和鼓励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等要点着手。答案:(1)词牌名(2)D(2)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收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天涯”一词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收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莫学衰翁样”。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嘉定区校级期末)按要求填空。(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5)《老子》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就可以避免败局。【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2)在止于至善(3)古来圣贤皆寂寞(4)多情自古伤离别(5)慎终如始【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解答】故答案为:(1)敏于事而慎于言(重点字:慎)(2)在止于至善(重点字:至)(3)古来圣贤皆寂寞(重点字:寂)(4)多情自古伤离别(重点字:情)(5)慎终如始(重点字:慎)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7.(2023秋•闵行区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②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③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④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⑤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选自《宋史•刘敞传》)(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使还,求知扬州掌管②旋改集贤院学士不久(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DA.交通B.沟通C.畅达D.交往②持府县短长AA.挟制B.握有C.扶助D.通“恃”(3)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5)第⑤段画线句反映了皇帝对待刘敞怎样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敬重B.关怀C.信任D.感激(6)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答案】(1)①掌管;②不久。(2)①D;②A。(3)C(4)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大概有千里之远,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5)C(6)一是因为刘敞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故意绕弯路时他能准确指出路径的不当;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契丹人都不能识别的野兽,而且还能援引古书来例证。【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①“使还,求知扬州”句意: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知:管理,掌管。②“旋改集贤院学士”句意: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旋,随即,不久。(2)①“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意思是:但是我们两国友好交往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通,交往。可以根据文段语境推断,语境讲述出使契丹的情况,应是两国交往的问题。故选:D。②“持府县短长”意思是:挟制官府。持,挟制。语境说当地大户屡次犯法,因此应是挟制了官府的短处,官府不敢处置。故选:A。(3)“尧禅之以位”是状语后置句,“以位”是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B;“孝友”作“德”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句子翻译为: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4)素:向来;习:熟悉;回屈:弯弯曲曲;殆:大概。句子翻译为: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大概有千里之远,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5)“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写皇帝每次会见气体其他学士的时候,一定问询刘敞是否安康;皇上吃到新橙时,敕令赐给刘敞。这说明皇帝关心刘敞的身体和饮食等。再结合“帝固重其才”和前文可知,皇帝因为刘敞的功绩敬重并感激刘敞,才如此爱护关心他,并非信任。故选:C。(6)由“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可知,面对契丹绕路远行,夸示险远,精准地指出应当从松亭趋柳河,道路好走,用时短。由“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可知,契丹的野兽契丹人不认识,而刘敞却学识渊博,不但知道契丹人都不能识别的野兽,还能援引古书来例证。答案:(1)①掌管;②不久。(2)①D;②A。(3)C(4)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大概有千里之远,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5)C(6)一是因为刘敞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故意绕弯路时他能准确指出路径的不当;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契丹人都不能识别的野兽,而且还能援引古书来例证。参考译文:刘敞,字原父,庆历年间考中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妻子的哥哥),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大概有千里之远,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地说:“确实如此。但是我们两国友好交往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駮。”为他们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出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大户人家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各户的赋税五十年,挟制官府,几次犯法。刘敞极力惩治范伟的罪行,范伟伏罪。还未给范伟施刑,刘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伟马上推翻前案,达到四五次,最终将他交御史判决。刘敞侍奉英宗讲读,常常联系时事引经据典,用委婉的言辞进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刘敞讲读《史记》,读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拱手而说:“舜在微贱之时,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英宗起身改变容态,了解到刘敞是以义理劝谏。长期的劳作使刘敞眼睛昏花,几次准予休假。皇上非常看重他的才能,常常在会见气体其他学士的时候,一定问询刘敞是否安康;皇上吃到新橙时,敕令赐给刘敞。他疾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出任外职,任为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8.(2023秋•嘉定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畏斋记(宋)陈耆卿①畏斋者,钱沆少初读书之室也。少初读书自《论语》始,得“三畏”①之说,欲终身焉,且以名其斋。名斋匪难也,求无愧此名难哉!②夫畏,入德之户也。人无所畏,则何事不可为。三畏,畏之大者也,其中又有大者焉,大莫大于天命。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天以是理赋人,人以得是理而为人,故君子畏之。且天理不在远,一语默,一动作,必有天。知其为天,则人欲无时而得肆矣。不知其为天,则人欲无时而不肆矣。故人知有轰然之雷霆,而不知其有隐然者焉。隐然者,理;而轰然者,特形声尔。夫小人之无忌惮者,虽雷霆未必畏也。知畏者,虽无雷霆,亦畏也。③《大学》之道,贵于谨独。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少初之畏,不必衣冠佩玉,坐此斋然后见。〔甲〕一出焉,一入焉,〔乙〕藏修而游息焉,澄其心君,静其志帅,避欲如避仇,去邪如去囚,是心常若天之临乎其前而旋乎其侧,则语默动作,咸有轨度。〔丙〕盖天理本非强人之物,所谓畏者,亦非终于焦劳惴缩而已也。〔丁〕④少初,公台子,脱略富贵,而欲从事于斯,可谓有志也已。少初勉之。【注】①三畏: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1)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钱沆在自己的书房“畏斋”中读到的第一本书是《论语》。B.畏斋的命名源自于钱沆从《论语》中学到的“三畏”说。C.钱沆立定决心,终其一生坚持在畏斋中学习,领悟“三畏”。D.钱沆认为,使自己无愧于“畏斋”之名,比为它命名要难。(2)分析第②段的行文思路。(3)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词语是CA.且夫B.若夫C.然则D.然而(4)小洁在检索文献时发现“积之而久,则清明在躬;左右逢原,泮奂优游,无入而不自得”一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此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CA.〔甲〕B.〔乙〕C.〔丙〕D.〔丁〕(5)结合全文,概括第④段画线句中“勉之”的内容。【答案】(1)B(2)本段先指出“畏”与“德”的关系,再指出“畏天命”是三畏之首,接着分析了畏天命的原因与结果,最后指出天命是“隐然”的,而君子能时刻对其保持敬畏。(3)C(4)C(5)其一,努力领悟天命是“三畏”中最重要的;其二,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随时随地对天命保有敬畏,以此步入道德之门,无愧于“畏斋”之名。【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语句含义及语句复位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相关语境,判断其位置。(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A.“读到的第一本书是《论语》”错误,“少初读书自《论语》始,得‘三畏’之说”中,“自《论语》始”是指从《论语》中才初次得知“三畏”的道理。C.“终其一生坚持在畏斋中学习”错误,根据原文“少初之畏,不必衣冠佩玉,坐此斋然后见”可见,并非终其一生坚持在畏斋中学习,而是在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中都心怀敬畏。D.“钱沆认为”错误,根据原文“名斋匪难也,求无愧此名难哉”可见,这句话并非钱沆的看法,而是作者的观点。故选:B。(2)“夫畏,入德之户也”,作者开篇先点出“畏”是进入品德修养境界的门户,明了“畏”与“德”的关系。接着指出“三畏,畏之大者也,其中又有大者焉,大莫大于天命”,即三畏之中,天命为最大的敬畏对象。“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天以是理赋人,人以得是理而为人,故君子畏之”,点出敬畏天命的原因,即“人以得是理而为人”,君子必须敬畏天命。“知其为天,则人欲无时而得肆矣。不知其为天,则人欲无时而不肆矣”指出敬畏天命的结果,只有敬畏天命,才能克制人欲,不会为所欲为。最后点出“人知有轰然之雷霆,而不知其有隐然者焉。隐然者,理”“知畏者,虽无雷霆,亦畏也”,天命不像雷霆那样又外在形声使人敬畏,而是隐然存在的。而君子不必借助雷霆提醒,也能时刻敬畏天命。(3)根据前一句“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与后一句“少初之畏,不必衣冠佩玉,坐此斋然后见”分析,前者是说“独”是指别人不知而只有自己知道的情况,即“独”不是独处某处而是只有自己才清楚了解的内心;后者是说少初敬畏天命,不必一定要作出表面样子坐在书斋中才能表现出来,而是心中常怀敬畏,前后句之间是顺承关系。A.递进关系。B.假设关系。C.顺承关系。D.转折关系。故选:C。(4)“积之而久,则清明在躬;左右逢原,无入而不自得”的意思是,累积久了,那么清明的思绪就在自己身上;事情无论怎么做都很顺利,闲适自在的样子,没有哪种情况而不能感到满意。此处要“积”的显然不是“一出焉,一入焉”,而是“是心常若天之临乎其前而旋乎其侧,则语默动作,咸有轨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秋季工作计划幼儿园秋季工作计划幼儿园中班大全
- 2021年月营销部工作计划例文
- 《糖尿病合理饮食》课件
- 物业公司职员工作计划怎么写
- 《全国自身大牌媒体》课件
- 《全站仪的使用》课件
- 《调性与极值最值》课件
- 大学生项目扶持计划书
- 2024年妇幼护士个人工作计划模板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 T∕CPPIA 12-2021 农用棚膜接触含硫、氯农药影响耐候性的判定
- 竣工验收程序流程图
- 客专道岔结构特点与铺设调整课件
- c程序设计(第四版)谭浩强_教案
- JJG 1149-2022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试行)
- 精品最全四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全册
- 口腔科诊断证明书模板
- 隧道施工通风方案(设计、计算等)
- 鱼塘土地租赁合同
-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二三级字表
- 精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复习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