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四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象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象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的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自《乡土中国》,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B.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的社会。C.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法律。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B.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C.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乡土本色”的一项是A.鸡犬相闻,蛩音辨人B.安土重迁,落叶归根C.空口无凭,字据为证D.聚族而居,世代相传(4)根据材料内容,概括“乡土性”的特点。(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对学生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百合花茹志鹃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我们到了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不一会儿,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的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我们走进院子里,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天黑了,天边涌起了一轮满月。一会儿,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它,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上匾!”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熟悉的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一下子扑在那个东西上……”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②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小战士的脸。(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合花”意蕴丰富,它不仅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也象征着新媳妇的美丽与高洁。B.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小战士的天真、乐观、热爱生活。C.“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此时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感动,并为他的伤情痛心。D.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写出她对卫生员的不满,也出了她对通讯员崇敬、痛惜、歉疚等复杂的心理。(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但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表现了人性美、人情美,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B.本文人物刻画都从外貌描写开始,通讯员“高挑挑的个子”,新媳妇“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C.本文中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言之不尽;“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D.本文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3)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本篇小说是怎样塑造新媳妇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说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长庆二年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选自《旧唐书》,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B.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C.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D.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表尊敬。B.后进,现在指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也指进步较慢、水平较低的人或集体。文中指后辈。C.陛下,本义是宫殿的台阶下,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D.宰相,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一君之下仅设一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聪慧过人。他十五六岁时就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去拜访顾况,他的文章让顾况折服。B.白居易才学很高。他文辞富丽,特别擅长写诗,所写诗歌针砭时弊,补政之缺,得到士君子称赞。C.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绛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D.白居易进谏遭贬。白居易因是第一个上疏要求倾全力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日《琵琶行》。(5)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B.“守拙归园田”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的虚伪机巧极其厌恶。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空着的屋子,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整洁清幽。D.“久在樊笼里”的“樊笼”照应上文的“尘网”,指官场,诗人认为它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四句诗是如何来展现田园风光的?请简要分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用读书人的衣着来代指有学识的人,以此表达对人才渴慕的句子是:“,”。(2)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句子是:“,”。(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黎明在醒来的时候,淇河的水已经在它的脸上涂抹出了许多温情的色彩,这里的樱花,就像鹤壁人的眼睛或热情,懂得与我沟通欢乐,或互动幸福,或交流情感。阳光下的这些话题,随波逐流,,始终照耀着我的语言和灵魂。骄阳似火的季节,人们百花齐放、万花争艳的心事和期待,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只蜻蜓阅尽了人间风景以后,,生活在馨香或奔腾的浪花里,无论狂风暴雨,无论激流如何。常年的淇河、卫河,一旦汇入大运河,就会拥向北京。春秋战国,硝烟四起,战乱时代,鬼谷子依然以治学为上,令人,其生命力依然澎湃不止;鬼谷子敏锐的目光和观察力,时不时就会在此隐约闪现……在他治学的山洞里,那两道长长的车辙痕迹,似乎就是他的军事思想,从古自今,一直伸延到了今天的阳光下……这一切的存在痕迹和影响,不但时刻激励着我,它们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波光粼粼日新月异波涛汹涌肃然起敬B.波光粼粼长年累月奔腾不息肃然起敬C.浩浩汤汤长年累月波涛汹涌奉为圭臬D.浩浩汤汤日新月异奔腾不息奉为圭臬(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切的影响和痕迹,它们的存在不但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B.这一切的影响和痕迹,不但它们的存在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C.这一切的痕迹和影响,它们的存在不但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D.这一切的痕迹和影响,不但它们的存在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3)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7.(9分)阅读下面访谈选段完成下列各题。新京报:上世纪60年代您为什么想到要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当时粮食非常短缺,闹饥荒饿死人。当时我是学农业的,亲眼看过路边、桥底下,有人没饭吃。提高粮食产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新京报:如今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袁隆平;我有两个目标,①,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新京报:杂交稻除了产量往上涨,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吗?袁隆平:上个世纪要解决温饱问题,让人们先吃饱,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有战略调整,不但要高产,②。新京报:③?袁隆平:让杂交稻走出国门,推广开,如果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了杂交稻,按每公顷增产两吨来计算,就可以每年增产稻谷1亿6000万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为世界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都能起很大的作用。新京报:您觉得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哪些精神品质?袁隆平:大家都有梦想,但是有一条,理想要高雅一点。(1)在上面访谈选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面句子中用来评价袁隆平的人生追求,最恰当的一项是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C.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D.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好莱坞电影总是充满了浪漫的英雄气息,巨石强森、钢铁侠、阿汤哥……在那些虚构的场景中单枪匹马,力挽狂澜,拯救人类于危亡,他们总是让人在惊叹之余膜拜不已。云南森林消防队支援重庆,“到了山上后,看了一眼火势,就进去了”。既没有摆拍,也没有作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们身上迸发的英雄气也让我们动容。以上内容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四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象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象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的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自《乡土中国》,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B.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的社会。C.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法律。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B.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C.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乡土本色”的一项是CA.鸡犬相闻,蛩音辨人B.安土重迁,落叶归根C.空口无凭,字据为证D.聚族而居,世代相传(4)根据材料内容,概括“乡土性”的特点。(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对学生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法律”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可知,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礼法。故选C。(2)A.“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B.正确。C.“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由“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可知,原文是说因为“熟悉”。D.“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人之间”错,原文说“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强调的是信任产生于熟悉,但并不能说这种信任只限定于当地内部人之间。故选B。(3)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乡土社会”特征,依据材料一可知“乡土社会”特征主要是不流动、“有机的团结”的聚集、彼此的熟悉性和信任性。A.体现熟悉性,符合论点。B.体现不流动性,符合论点。C.体现不信任性,与论点不符。D.体现聚集性,符合论点。故选C。(4)由“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可把乡土性的特点概括为:与泥土分不开;由“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把乡土性的特点概括为:不流动性;由“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把乡土性的特点概括为:熟人社会。(5)解答此题的思路是把题干中孔子的答话与文章中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如在文章第七段中“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而孔子对“孝”的解释因人而异,是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具体解释的,也不是抽象的。所以,孔子的言行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答案:(1)C(2)B(3)C(4)乡土性有三个特点:一是与泥土分不开;二是不流动性;三是熟人社会。(5)在乡土社会里,人们的认识是个别的,只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并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孔子对“孝”的意义的解释,并没有作抽象意义的说明(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而是因人而异,告诉学生各种具体的做法。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百合花茹志鹃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我们到了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不一会儿,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的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我们走进院子里,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天黑了,天边涌起了一轮满月。一会儿,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它,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上匾!”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熟悉的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一下子扑在那个东西上……”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②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小战士的脸。(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百合花”意蕴丰富,它不仅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也象征着新媳妇的美丽与高洁。B.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小战士的天真、乐观、热爱生活。C.“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此时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感动,并为他的伤情痛心。D.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写出她对卫生员的不满,也出了她对通讯员崇敬、痛惜、歉疚等复杂的心理。(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但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表现了人性美、人情美,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B.本文人物刻画都从外貌描写开始,通讯员“高挑挑的个子”,新媳妇“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C.本文中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言之不尽;“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D.本文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3)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本篇小说是怎样塑造新媳妇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小说的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表现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描写的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描写人物的方法,再结合文本分析作答。【解答】(1)D.“写出了她对卫生员的不满”错。新媳妇这里的“气汹汹”并不是冲卫生员发火,而是由于自己的伤心和愧疚。当初通讯员去向她借被子,她没有借,可是现在通讯员为了人民却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想到这些,她的内心十分痛苦。这表现了新媳妇的善良,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热爱。故选D。(2)B.“这篇小说人物刻画都从外貌描写开始”分析错误,依据原文“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可知,写通讯员先是动作描写。故选B。(3)第一处:新媳妇“笑”是因为“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通讯员慌慌张张的冒失行为引发了她的笑;“赶忙找针拿线”是动作描写,写新媳妇的关心通讯员,赶紧为他补衣服。第二处:由“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可知,此时,通讯员已死,手都冰冷了,但是新媳妇一点也不害怕;“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写新媳妇仿佛没听到“我”和医生的对话,只是一味沉浸在痛苦里;“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细致描写新媳妇的动作,因为前面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洞,如今通讯员却已牺牲,新媳妇内心遗憾愧疚,同时,“细细地”“密密地”也都现了新媳妇补破洞时对通讯员的崇敬之情。(4)“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这是外貌描写,表现新媳妇的形象美。“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这是细节(神态)描写,从中我们看到了新媳妇的可爱和善良,更看到了她的成长。“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的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的、密密的缝着那个破洞”“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的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这是动作描写,表现了新媳妇的人性美。答案:(1)D(2)B(3)第一处:“笑着”体现新媳妇儿对通讯员冒冒失失的行为感到可笑;“赶忙找针线拿”,表现她对通讯员的关心。第二处:“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表现新媳妇儿对通讯员牺牲的无限悲痛;“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儿为之前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洞感到遗憾、愧疚和对通讯员的崇敬。(4)①通过神态细节描写来表现新媳妇的可爱、善良和成长。如“尽咬着嘴唇笑”“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等。②通过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新媳妇的人性美。如新媳妇看到重伤的是小通讯员,于是一针一线地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后来又将新婚时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的遗体上。③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新媳妇的形象美。她是刚过门三天的农村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说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长庆二年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选自《旧唐书》,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B.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C.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D.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表尊敬。B.后进,现在指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也指进步较慢、水平较低的人或集体。文中指后辈。C.陛下,本义是宫殿的台阶下,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D.宰相,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一君之下仅设一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白居易聪慧过人。他十五六岁时就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去拜访顾况,他的文章让顾况折服。B.白居易才学很高。他文辞富丽,特别擅长写诗,所写诗歌针砭时弊,补政之缺,得到士君子称赞。C.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绛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D.白居易进谏遭贬。白居易因是第一个上疏要求倾全力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日《琵琶行》。(5)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执政”与“非其人”构成主谓关系,“非其人”,指不称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其事”作“论”的宾语,“论其事”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译文:当时天子荒淫纵欲不遵礼法,执政官不胜其任,治政失策,河朔再次发生动乱。白居易屡次上疏论说此事,天子不能采纳,于是他请求离京任职。故选:B。(2)D.“一君之下仅设一人”错误。宰相可以是一个人(如汉朝的丞相),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故选:D。(3)D.“因是第一个上疏要求倾全力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有误,原文为“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大意是“适逢有个一向厌恶白居易的人,指摘白居易,说他华而不实,没有操行。主持政事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上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追回诏令授任江州司马”,并非因武元衡之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故选:D。(4)①“是”,对;“由是”,从此;“见”,表被动,被;“听纳”,听从采纳。译文: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②“因”,于是;“为”,创作;“凡”,总共;“言”,字;“命”,命名。译文: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5)据原文“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可知,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因此,作为属官,先于谏官越职言事,不合礼法,是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之一;据原文“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可知,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说他浮华无德行。因此,得罪小人,被人指摘,是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之一;据原文“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可知,主管这一事务的人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因此,招致执政不满,被上奏贬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又一个原因。答案:(1)B(2)D(3)D(4)①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②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5)①作为宫官,先于谏官越职言事,不合礼法;②得罪小人,被人指摘;③招致执政不满,被上奏贬职。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豪放。白居易十五六岁时,在袖中藏着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没有合他心意的。看了白居易的文章,顾况不由得到门口以礼相迎说:“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遇见了你。”白居易文辞华丽,尤其精通诗和散文。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都有讽谏之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因而读书人都很赞赏他。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任命他为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献丝织品,为魏徵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进谏说:“魏徵是陛下先祖时的宰相,太宗曾赐宫殿建筑用材给他建造正室,与各家的宅第尤其不同。子孙典押,钱并不多,自然可由官府为他赎买,而让李师道掠此美名,此事的确不合适。”宪宗深表赞同。王承宗抗拒王命,皇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个上奏章,白居易面谏皇上,言辞激烈,心情迫切。皇上很不高兴,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他才让他得到了声名地位,他却对联无礼,朕实在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杀头之罪,事无巨细必定要说,大概是为了报答陛下的破格提拔,并非说话轻率。”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元和六年四月,白居易遭逢母亲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元和九年冬天,白居易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强盗杀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他的冤屈,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先于谏官议论政事。适逢有个一向厌恶白居易的人,指摘白居易,说他华而不实,没有操行。主持政事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上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追回诏令授任江州司马。白居易除儒学外,尤其通晓佛教精义,常能淡忘宠辱忧乐安处逆境,从来不把遭贬谪当回事。元和十三年冬天,白居易被召回京师,授予司门员外郎。凡是朝廷内关涉文字的职务,白居易无不首当其选,然而常常被排斥,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当时天子荒唐放纵不合法度,主持政事的人不胜其任,统治失当,河朔再次发生动乱。白居易屡次上疏论说此事,天子不能采纳,于是他请求离京任职。长庆二年七月,被授任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去世,时年七十六岁。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B.“守拙归园田”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的虚伪机巧极其厌恶。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空着的屋子,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整洁清幽。D.“久在樊笼里”的“樊笼”照应上文的“尘网”,指官场,诗人认为它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四句诗是如何来展现田园风光的?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分析错误,“尘杂”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灰尘和杂物,实际上还指世俗的繁杂琐事。故选C。(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为静态景物,是视觉描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动态景物,是听觉描写。本诗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通过“鸡犬”“村落”“炊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答案:(1)C(2)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通过“鸡犬”“村落”“炊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译文: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赏析: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帖,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用读书人的衣着来代指有学识的人,以此表达对人才渴慕的句子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重点字:衿)(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繁)(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黎明在醒来的时候,淇河的水已经在它的脸上涂抹出了许多温情的色彩,这里的樱花,就像鹤壁人的眼睛或热情,懂得与我沟通欢乐,或互动幸福,或交流情感。阳光下的这些话题,随波逐流,,始终照耀着我的语言和灵魂。骄阳似火的季节,人们百花齐放、万花争艳的心事和期待,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只蜻蜓阅尽了人间风景以后,,生活在馨香或奔腾的浪花里,无论狂风暴雨,无论激流如何。常年的淇河、卫河,一旦汇入大运河,就会拥向北京。春秋战国,硝烟四起,战乱时代,鬼谷子依然以治学为上,令人,其生命力依然澎湃不止;鬼谷子敏锐的目光和观察力,时不时就会在此隐约闪现……在他治学的山洞里,那两道长长的车辙痕迹,似乎就是他的军事思想,从古自今,一直伸延到了今天的阳光下……这一切的存在痕迹和影响,不但时刻激励着我,它们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BA.波光粼粼日新月异波涛汹涌肃然起敬B.波光粼粼长年累月奔腾不息肃然起敬C.浩浩汤汤长年累月波涛汹涌奉为圭臬D.浩浩汤汤日新月异奔腾不息奉为圭臬(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这一切的影响和痕迹,它们的存在不但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B.这一切的影响和痕迹,不但它们的存在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C.这一切的痕迹和影响,它们的存在不但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D.这一切的痕迹和影响,不但它们的存在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3)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波光粼粼:形容波光明净。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根据“照耀”可知,应用“波光粼粼”。第二空,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长年累月:形容经历很多年月;很长时期。语境强调“无论狂风暴雨,无论激流如何”,说明蜻蜓的生活是常年不变的,应用“长年累月”。第三空,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奔腾不息:形容江水波浪滔滔,急速流淌,不停息。也可以比喻其他事物多。根据“一旦汇入大运河,就会拥向北京”可知,应用“奔腾不息”。第四空,肃然起敬:形容对某人或某件事产生了敬佩之情。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奉为准则。此处是强调一种情感,应用“肃然起敬”。故选B。(2)原句语病是:“这一切的存在痕迹和影响”成分赘余,应去掉“存在”;“不但时刻激励着我,它们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结构混乱,“不但……而且”的主语相同,都应为“痕迹和影响的存在”,应改为“它们的存在不但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3)“黎明在醒来的时候,淇河的水已经在它的脸上涂抹出了许多温情的色彩”,“醒来”“涂抹”“温情”运用拟人手法,把黎明和淇水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和情感,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温情喜悦的情感。答案:(1)B(2)C(3)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黎明和淇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使描写对象显得更活泼、亲近可爱,更加形象生动,为文段奠定了温情喜悦的情感基调。(意思对即可)7.(9分)阅读下面访谈选段完成下列各题。新京报:上世纪60年代您为什么想到要研究杂交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餐厅桌椅采购合同范本
- Unit 1 Good morning(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二年级英语上册-沪教牛津版(深圳用)(含答案)
- 2024葵花出售合同范本
- 2024版预算单位公务卡代理运营协议3篇
- 2024年三季度报北京地区A股应交税费排名前十大上市公司
- 2024旅游业务合作与股权转让合同
- 2024饲料运输安全责任保险合同3篇
- 2024物流标准化、质量认证合同
- 2024版细化第三方交易协议样式版B版
- 2024版食堂服务采购合同书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高级(一级)教师职称考试试题(有答案)
- 考研考博-英语-山东师范大学押题密卷附带答案详解篇
-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 应急柜检查表
- 中医诊疗器具清洗消毒(医院感染防控专家课堂培训课件)
- 通风设施标准
- 宠物智能用品项目计划书【模板范文】
- 药厂生产车间现场管理-PPT课件
- 轴与孔标准公差表
- 防火门施工方案
- 人教PEP版2022-2023六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含听力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