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2秋•信都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锷,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4)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5)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2023秋•故城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扁担那头的父亲卞毓方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记,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B.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能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C.“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的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D.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3)文章写“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却写父亲留下来的“礼帽”,写祖辈传下来的“扁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涵养,学会待人处世,到晚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并醒悟到“家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父亲身上学到哪些“家学”?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唐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各题。蓟门雨霁戚继光阳光隐现塞天昏,一半山容带雨痕。新水乱侵黄草岸,残烟淡衬绿杨村。胡收野马休南牧,汉有雄师在北门。筹国莫矜无战伐,闻看游骑猎秋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直接扣题,描绘了雨霁景象,视线由近及远,色彩斑驳交错,画面真切分明。B.颈联因果倒置,雄兵驻守使敌人不敢南下,展现大明王朝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气概。C.诗歌由自然之景到对战之境,节奏陡转,情势骤紧,平和中涌现出雄壮的刚烈之气。D.诗歌以雨霁显雨势,以休战状作战,虚实结合,适度留白,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2)本诗是作者仿唐代雍陶《塞路初晴》所作,试简要说明本诗尾联与雍诗尾联“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桃城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样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②,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国子先生③展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唆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选自韩愈《进学解》)[注]①涅,可制黑色染料的矾石。②潃(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出指脏水、臭水。③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所渐者A然也B故君子居C必择D乡E游必就士F所G以防邪辟H而近中正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指符合、合乎,与现在所说的“中规中矩”的“中”意思是不相同的。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步”指很短的距离。C.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字用法相同。D.有司,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与“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有司”意思一样。(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B.两则材料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行为品质的提升。C.荀子通过类比阐明外界环境会干扰学习效果,韩愈则认为学习不会受环境干扰。D.材料中的“锲而不舍”“业精于勤”等道理涵义丰富,赋予我们很多的生活启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5)荀子和韩愈提倡的学习方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2秋•张家口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奥的科学知识和作为知识精英的科学家,对大多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仍然是神秘而遥远的。与此同时,在资本的驱动和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各种娱乐资讯充斥媒体平台。真正的英雄无人关注,娱乐明星和网红却令一些缺乏理想信念的青少年①,争相追捧和效仿。这种现象已经启发人们的普遍担忧。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家一系列主题电影的上映,为他们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打开了一扇大门,也打开了观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家的一扇窗户。电影《钱学森》突出反映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代背景下,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的物质条件,②奔赴祖国的特殊意义和他强烈的家国情怀。《袁隆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研究杂交水稻的初衷和目标,是让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科学家主题电影将一些闪耀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科学之星推介给观众。这些电影用生动活泼的影像来呈现严肃的科学主题,为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一种③的途径。(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整合,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连贯,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7.(2022秋•张家口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①,而是同时存在的。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一方面,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另一方面,②,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就产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姑且③。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B.“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C.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D.许多同志的文章里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鹿泉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近年来“汉服热”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走上大街小巷,展示汉服之美。穿汉服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有人为了一件价值不菲的汉服,甘当“月光族”;有人把汉服作为日常服饰每天穿着……然而,不少人对汉服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2秋•信都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锷,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D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4)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5)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C(3)D(4)①白居易一向仰慕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贬所江州正是陶渊明故乡,更激发了他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②白居易与陶渊明有共同的仕途坎坷的经历。(5)①苏轼学习白居易求取闲适的“超越”意识和进退裕如的“中隐”观念。②苏轼突破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一面,不计得失,与世无争,超然洒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C.“本质的原因……”分析错误,结合“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分析可知,本质的原因应该是超越意识,即白居易在久经宦海沉浮、遭遇政治倾轧之后,人生观、处世态度、思想意识等方面的一种超越,一种境界。而“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只是他当时的处境,是他的人生经历,属于“形迹”,只是诱因。故选:C。(2)C.“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错误,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并不是真的舒适,而是他的一种生活态度,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可知。另外依据“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可知,宰相章悖观诗贬苏轼的故事是“据说”,未经考证,不能作为历史事实来陈述。故选:C。(3)材料二观点为苏轼学习并发扬白居易是“中隐”观念,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ABC三项均表现出苏轼不以利禄萦心,超然洒脱、恬淡悠闲的心境,符合材料观点;D项则表现了苏轼对人生漂泊不定、匆匆无常的感慨与怅惘。故选:D。(4)结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可概括出,白居易一向仰慕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贬所江州正是陶渊明故乡,更激发了他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结合“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可概括出,白居易与陶渊明有共同的仕途坎坷的经历。(5)结合“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可概括出,苏轼学习白居易求取闲适的“超越”意识和进退裕如的“中隐”观念。结合“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可概括出,苏轼突破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一面,不计得失,与世无争,超然洒脱。答案:(1)C(2)C(3)D(4)①白居易一向仰慕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贬所江州正是陶渊明故乡,更激发了他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②白居易与陶渊明有共同的仕途坎坷的经历。(5)①苏轼学习白居易求取闲适的“超越”意识和进退裕如的“中隐”观念。②苏轼突破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一面,不计得失,与世无争,超然洒脱。2.(2023秋•故城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扁担那头的父亲卞毓方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记,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B.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能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C.“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的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D.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3)文章写“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却写父亲留下来的“礼帽”,写祖辈传下来的“扁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涵养,学会待人处世,到晚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并醒悟到“家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父亲身上学到哪些“家学”?【答案】(1)B(2)D(3)①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②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③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4)①父亲有一家之主的风范: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②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③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作用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错误。原文是先想得到礼帽,后来戴上后发现“如玉”“如绒”,前后颠倒,强加因果。B.正确。C.“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错误。结合“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夸张的说法,是父亲激励“我”的话,并非真的一根扁担上睡了三个人,而且原文也无此类描述,望文生义,无中生有。D.“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错误,结合“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可知,晚年越长越像是因为基因相承,“我”传承了父辈努力打拼的精神,选项却说成“‘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偷换概念,归因错误。故选B。(2)D.“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错误。“阴阳相隔”,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交代父亲已经去世,也并无“痛苦之情”,而是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与牵挂之情。故选D。(3)根据“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可知,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根据“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可知,礼帽吸引着作者,包含着作者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根据“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用扁担为例教育过作者,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根据“‘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可知,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礼帽“阔绰而又帅气”“属于魁梧,属于伟岸”,戴礼帽的父亲的外在形象通过“礼帽”展现出来;“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大丈夫要能伸能屈”等的父亲形象,借助扁担这个事物刻画出来。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出“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4)根据“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可知,父亲有一家之主的风范,他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根据“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可知,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根据“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父亲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根据“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可知,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答案:(1)B(2)D(3)①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②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③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4)①父亲有一家之主的风范: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②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③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唐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各题。蓟门雨霁戚继光阳光隐现塞天昏,一半山容带雨痕。新水乱侵黄草岸,残烟淡衬绿杨村。胡收野马休南牧,汉有雄师在北门。筹国莫矜无战伐,闻看游骑猎秋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前四句直接扣题,描绘了雨霁景象,视线由近及远,色彩斑驳交错,画面真切分明。B.颈联因果倒置,雄兵驻守使敌人不敢南下,展现大明王朝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气概。C.诗歌由自然之景到对战之境,节奏陡转,情势骤紧,平和中涌现出雄壮的刚烈之气。D.诗歌以雨霁显雨势,以休战状作战,虚实结合,适度留白,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2)本诗是作者仿唐代雍陶《塞路初晴》所作,试简要说明本诗尾联与雍诗尾联“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答案】(1)A(2)戚诗旨在提醒守边将士不要满足于边境暂时的安宁,要时刻提高警惕,表达的是一种忧患意识;雍诗则旨在希望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表达了一种悠闲喜悦心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视线由近及远”错。首联写到蓟门之外的天空和山岭,颔联描写了“黄草”绿杨”的景色,应该是由远及近。故选A。(2)本诗尾联“筹国莫矜无战伐,闻看游骑猎秋屯”中“游骑”指胡虏骑兵,“猎秋屯”指他们于秋高马肥之时举行大规模的射猎,以为战争前的军事演习。“游骑猎秋屯”正是当时筹国者所面临的严峻可忧的现实。尾联写当国者莫要满足于边境的暂时安宁,要时刻警惕敌人入侵的动向,表达的是一种忧患意识。雍诗尾联“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我这行人惊喜地看到再也没有战争,能够在秋天的原野上悠闲地游赏打猎。作者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实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答案:(1)A(2)戚诗旨在提醒守边将士不要满足于边境暂时的安宁,要时刻提高警惕,表达的是一种忧患意识;雍诗则旨在希望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表达了一种悠闲喜悦心情。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桃城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答案】(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重点字:露)(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作)(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尊、酹)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样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②,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国子先生③展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唆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选自韩愈《进学解》)[注]①涅,可制黑色染料的矾石。②潃(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出指脏水、臭水。③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所渐者A然也B故君子居C必择D乡E游必就士F所G以防邪辟H而近中正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中,指符合、合乎,与现在所说的“中规中矩”的“中”意思是不相同的。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步”指很短的距离。C.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字用法相同。D.有司,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与“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有司”意思一样。(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B.两则材料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行为品质的提升。C.荀子通过类比阐明外界环境会干扰学习效果,韩愈则认为学习不会受环境干扰。D.材料中的“锲而不舍”“业精于勤”等道理涵义丰富,赋予我们很多的生活启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5)荀子和韩愈提倡的学习方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BEF(2)A(3)C(4)①借助舟船楫桨的人,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②具备小的优点的人全部(都)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5)荀子:①学习要“善假于物”;②要选择有利的环境;③要积累并锲而不舍;韩愈:学习要勤奋和独立思考。【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依据前文“所系者然也”“所立者然也”,可知B处可断开;“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句式相同,EF两处应该断开。综上应在BEF三处断开。译文:浸泡的臭水使它这样。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2)A.“意思是不相同的”有误,根据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法度,即遵守一定的标准和法则”,“中规中矩”的“中”也是“合乎”的意思。故选:A。(3)C.“韩愈则认为学习不会受环境干扰”曲解文意。从原文“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唆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来看,韩愈只是认为当时的政治形势对学生们的前途非常有利,以此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故选:C。(4)①假:借助;水:名词作动词,游水;绝:横渡。译文:借助舟船楫桨的人,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②小善:小的优点;率:全、都;名:拥有;庸:通“用”,被任用。译文:具备小的优点的人全部(都)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5)荀子:原文第三段结论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启发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物;原文还说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君子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启发我们要选择有利的环境;还说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要重视积累,还要锲而不舍。韩愈:原文说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概括起来即:学习要勤奋和独立思考。答案:(1)BEF(2)A(3)C(4)①借助舟船楫桨的人,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②具备小的优点的人全部(都)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5)荀子:①学习要“善假于物”;②要选择有利的环境;③要积累并锲而不舍;韩愈:学习要勤奋和独立思考。参考译文:材料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蛋摔碎小鸟死亡。窝不是不好,系的地方使它这样。西方有种草,名叫“射干”,草茎高四寸,生长在高山之上,却能俯瞰百仞深渊,不是草能长高,它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蓬草长在麻地中,不用扶持也能挺直,白沙混进黑土里,和黑土一起变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芷,浸入臭水里,君子不会接近它,平民不会佩戴它。不是芷本身不香,浸泡的臭水使它这样。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心思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材料二: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治国措施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小的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怎么说许多(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呢?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2秋•张家口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奥的科学知识和作为知识精英的科学家,对大多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仍然是神秘而遥远的。与此同时,在资本的驱动和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各种娱乐资讯充斥媒体平台。真正的英雄无人关注,娱乐明星和网红却令一些缺乏理想信念的青少年①,争相追捧和效仿。这种现象已经启发人们的普遍担忧。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家一系列主题电影的上映,为他们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打开了一扇大门,也打开了观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家的一扇窗户。电影《钱学森》突出反映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代背景下,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的物质条件,②奔赴祖国的特殊意义和他强烈的家国情怀。《袁隆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研究杂交水稻的初衷和目标,是让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科学家主题电影将一些闪耀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科学之星推介给观众。这些电影用生动活泼的影像来呈现严肃的科学主题,为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一种③的途径。(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整合,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连贯,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①趋之若鹜②义无反顾③寓教于乐(2)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忧。在这种背景下,一系列科学家主题电影的上映,为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观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家打开了一扇窗户。(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类文明比喻成长河,把科学家比喻成闪耀其中的星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类文明与科学家的关系,写出了科学家对于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突出了科学家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科学家的崇高敬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根据前后文,英雄无人问津,一些缺乏理想信念的青少年却争相追捧明星网红,可知应填“趋之若鹜”。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追逐不好的事物。第二空,根据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毫不犹豫地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正义之举,可知应填“义无反顾”。义无反顾:指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第三空,根据前文用生动活泼的影像呈现严肃的科学主题,内容严肃,形式活泼,可知应填“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指在娱乐中寄托教育的作用。(2)画线句语病有:动宾搭配不当,“启发人们的普遍担忧”改为“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忧”;语序不当,“科学家一系列主题电影”改为“一系列科学家主题电影”;“他们”指代不明,应改为“科学家”;“也打开了观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家的一扇窗户”缺少介词、语序不当,“观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家”是“打开”的状语,改为“也为观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家打开了一扇窗户”。(3)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人类文明”,喻体是“长河”,本体是“科学家”,喻体是“星”,把人类文明比喻成长河,把科学家比喻成闪耀其中的星星,生动形象地人类文明绵长悠久,写出了科学家对于人类贡献之大如同夜空中闪亮的明星,崇敬之情溢于言表,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答案:(1)①趋之若鹜②义无反顾③寓教于乐(2)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忧。在这种背景下,一系列科学家主题电影的上映,为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观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家打开了一扇窗户。(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类文明比喻成长河,把科学家比喻成闪耀其中的星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类文明与科学家的关系,写出了科学家对于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突出了科学家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科学家的崇高敬意。7.(2022秋•张家口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①,而是同时存在的。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一方面,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另一方面,②,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就产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姑且③。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B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B.“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C.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D.许多同志的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