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以蜀锦蜀绣为意象的“锦绣之路”,宋代名画《蜀川胜概图》、东方蜀派古琴……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上,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今天交融,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文明底蕴,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贵”中汲取文化启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一脉相承。在古今交融中,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赓续了古老文明,让我们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时,既能运用人类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能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肥沃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摘编自《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材料二: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有所不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看法是,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文明可经由媒介在不同客体之间相互传播,而文化则必须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方得以产生。梁漱溟先生用广土众民、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历史长久、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重视家族制度、道德气氛特别重等14个特征,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这种文化倾向于向内用力,凡事求诸己,强调内省,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社稷的安危,最终都归到个人德行的培训上。现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在于其“早熟”,生产未经发展、物质尚不富足之时就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期,就已经有众多的学派洞明世事,进而从物的世界进入人的世界,不注重物的开发而转向人的内省,这是发育太早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初期也曾做过类似表达:“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以文化为内核的文明营建,一定会表现出某种超越性的特征,超越世俗化的物质层面。然而,如果没有坚实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又必然会由于其凌空蹈虚而沦为空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为突出代表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这个古老文明始终生生不息、愈挫愈奋,重新焕发生机,开启一段“逆生长”不老传奇、创造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的不二法门。正如第三个历史决议准确概括的那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就在于它既呵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坚持崇高的精神修养和道德追求,又以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实践力量,克服了单向度依赖“内在超越”传统必然带来的软弱性。它通过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社会条件、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的高质量精神生活,助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早日实现。(摘编自曹东勃《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蜀锦蜀绣为意象的“锦绣之路”寓意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与历史文化传承密切相关。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定可以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时发挥作用。C.梁漱溟认为,中华文化强调凡事求诸己,存在着过早忽略物的开发,而.转向人的内省这一弊端。D.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民从贫困走向富裕、以体制保证社会长期稳定,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B.从钱穆先生对文明和文化的区分看,青铜器、玉器等出土文物,四书五经等典籍本身就属于中华文化的构成因素。C.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营建以文化为内核,却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的保障,不免凌空蹈虚,显现出某种困境。D.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是单向度的,其软弱性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以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来克服。(3)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印证材料二中梁漱溟观点的一项是A.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雍也》)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礼记•大学》)C.今子有五石之,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庄子•逍遥游》)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墨子•兼爱》)(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请分析各有什么作用。(5)梁启超曾如此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马朝阳任晓雯很多年里,马朝阳反复梦见自己,吮着老冰棍,随了父亲,走出大庆展览馆,去往儿童公园。父亲着狗皮帽、杠杠服、大头鞋,看似正要上工。面皮焦黑,手背却被劳保手套捂得爽白,白里浮了点点红,是常年用汽油洗手,染的慢性湿疹。那两爿红白的手,交叠在身后,引了马朝阳,梭行于方亭、长廊、水榭间,“看,油娃雕像。”马朝阳一撇头,父亲不见了。那是最后一趟父子出游。父亲道:“我跟你姆妈决定了,你暑假去上海,寻你阿娘白相。”“白相几天啊,一个礼拜吗?”公园门口磕头机轰响,吞掉父亲的回答。马朝阳的父亲排行老二。阿娘反复讲,亏欠这个儿子。当年家境困窘,他主动奔赴大兴安岭,又响应油田招工,继而在那里成家。“你爸当年读书交关好,十只指拇头白白长长,像是秀才手。”阿娘住在闸北。屋棚跟稗草似的乱长,弄堂窄到撑不起晾衣竿。偶有一两只家养鸡,从连绵的屋头顶上扑腾而过。马朝阳放学乱走一气,巴望迷路才好。兜兜转转,还是到了。推门,上楼,一过道的畚箕、铅桶、刀砧板、煤球炉、塑料面盆。再爬半截木梯,便是三层阁。一米五的眠床,是大伯家三口睡的。阿娘使用儿童折叠床,床头正对老虎窗。窗框子兜了半幅油布,刮啦啦风响。地板条浸到雨水,泛了霉色,豁出一道道罅隙。马朝阳在此打地铺。闻了马桶气味,听了楼下响动,流泪至后夜。他每天写信,“爸爸妈妈,你们还在生我气吗,我不该舔铁栏杆。让我回来吧,用笤帚疙瘩打我一顿。我保证听话,再不舔了。”没钱买邮票,一封封折成方块,攒在书包里。大伯家订子牛奶。堂兄有时忘喝,有时偷偷倒掉。阿娘拿来一瓶,“小东北,你吃吧,你阿哥不肯吃,放到明天坏脱。”马朝阳撕了蜡线,揭了纸盖,嘬掉瓶口凝积的奶油,慢慢喝起来。稍后,大伯母发现了,跌足道:“贼骨头,乡下人,滚回你的东北。”将书包校服往外扔。马朝阳捡起,缩在楼梯旁哭。阿娘下来道:“认个错去。”“我没错。”“真惹他们光火了,你就变成‘小拉兹’,困了马路上吃西北风。”“死掉拉倒,反正没人关心。”阿娘甩手一记头挞,“天天帮你买汰烧,还要哪能关心。亲生爷娘关心你呀,把你惯给我。我一把老骨头了,从早做到晚。”马朝阳起身,低头,随她进屋去。熬到春节,终能回大庆。下火车时,天色已然铁灰。马朝阳想起幼年光景,主妇用木材引火,从屋后油坑铲了石油,哧啦浇在火头上。一家一户腾起的炊烟,磕头机滴落的原油,地面天然气管道渗漏的气味。他抽抽鼻头,泪星子冻住睫毛,挂得眼皮发沉。父亲小跑而来,摔住他的胳膊,来回摁捏,“瘦这么多,没好好吃饭吧。”“上海菜太甜了,还装在咪咪小的碗盏里。”“尝过小笼包吗。”“没。”父亲松开手,“你妈在家烧好了等你,你给我多吃点肉。”马朝阳跟上他,“你们一道去上海吧。”“我们要上班赚钱养活你。”“那我也不去了。”“不要拎不清,多少人爬都想爬回上海。我们为你好,你长大就晓得了。”“我不晓得。你们不肯让我回家,还一直逼我讲上海话。”父亲停了步,用夹生东北话道:“磨磨叽叽,跟个老娘们似的。有种把书念好了,给你妈长脸,否则永远别回来。”年后回上海,阿娘发现马朝阳性格有变,“小东北学精乖了,闷声不响的,读书成绩刺剌叫上去。”大伯母道:“书蠹头,有啥用。一天到夜板了只死人面孔,欠他多还他少似的,以后哪能适应社会。”马朝阳挤进年级前五,一径冒尖到高三,考上华东理工。毕业那年,逢到闸北拆迁,大伯母欲将他户口从大学迁回,操作不及,被冻结了。她道:“就怪你大伯伯良心忒好,白白里养了一老一小,要紧关头派不上用场。你嘛读大学,你阿娘嘛,去年翘了辫子,拖到今年多好。一只户口补偿十八万,两只三十六万呢。”马朝阳轻声道:“你也没白养,我爸寄钱给你的。”大伯母假作不闻,逾数月,用赔偿款买了新房,悄然搬走,还停掉寻呼机。马朝阳找到工作,户口滞留在人才市场。父亲南下,吵了几回架,说服老三。三伯母让写保证书,“我,马朝阳,暂将户口挂到马尚武家,马尚武家的房产与我无关。”按了手印。三伯道:“阳阳真想做上海人,还要自己买房的,免得讨不着老婆。”父亲道:“肯定会买,我们不缺钞票。”三伯母睃了他身上半黄不白的平布衬衫,道:“那是,阿哥捧牢一只铁饭碗,我们下岗工人没法比。”回东北前,父亲想看马朝阳住处。马朝阳弗肯,“张江高科蛮远的,租了张眠床,困困觉而已。”他陪父亲逛南京东路。父亲走得舒展了,指指点点,这家是新开的,那家扩了门面,“上海样样比我小辰光好,就一样不好,外地人多起来了,一路上人轧人。”马朝阳嗯啊应声,拉他进“培罗蒙”。父亲道:“做啥,我不买衣服。”马朝阳掣住他,“没说买,先看看。”父子扭扯。父亲手臂一甩,纽扣落脱。马朝阳俯身捉起那粒蹦蹦跳跳的纽扣,出了店门,小跑四顾。父亲已至街口,插行在两名路人间。他的小圆脑袋,像从人家肩胛旁溜过去的。马朝阳印象中,父亲身材最高,比王进喜还高,站在油管前“钩小头”,唰唰唰,跟甩纸片似的,还能一手一个煤气罐上楼。此刻,那双手反握在身后。平布衬衫黏湿了,背上显一块肉色。秃白的头旋,转过来,转过去,停在房产中介前,晃一下,进门了。马朝阳跺跺脚,喊一声爸,朝他奔跑起来。写于2016年12月7日星期三(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坚持送马朝阳去上海读书,不让他回东北生活,还一直逼他讲上海话,是希望他能成为上海人,融入上海人的生活。B.阿娘称马朝阳为“小东北”,大伯母称他“贼骨头”“乡下人”,都显示了对马朝阳的到来使她们的生活更逼仄的不满。C.大伯母买新房后悄然搬走,停掉寻呼机,三伯母让写保证书的背后是生活压力下对马朝阳的戒备心和对自身利益的保护。D.父亲说“上海样样比我小辰光好”,展示上海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而“就一样不好”则透露出老观念对变化的不适应。(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方言的运用,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同时,有利于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B.小说中设置阿娘让马朝阳喝牛奶,继而又让马朝阳向大伯母道歉的生活细节,以此点明家庭关系。C.小说首尾马朝阳对父亲手的肤色和力量的回忆,以小见大地塑造了主动扎根边疆、建设国家的父亲形象。D.小说以马朝阳的一系列动作结尾,生动蕴藉地传达出他对父亲为让他留在上海所做之事的理解和感激。(3)父亲的心理随着马朝阳去上海、留上海之事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语文教师将本文作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要求同学们以“《马朝阳》——以‘非虚构写作’趋近真实”为题写一篇评论。请你自选两个评论角度,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三、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是故子墨子言曰:“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节选自《墨子•尚贤》)材料二: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明允笃诚,天下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宣慈惠和,天下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八元”。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好行凶德;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颛顼氏有不才子,傲很明德。此三族也,以至于尧,尧不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舜臣尧,流四凶族,投诸四裔。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节选自《左传•文公十八年》)材料三:“八凯”“四凶”,见《左氏•文十八》传。《尧典•序》又云:“将逊于位,让于虞舜。”孔氏注曰:“尧知子丹朱不肖,故有禅位之志。”案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平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授为疑。然则观此二书,已足为证者矣,而犹有所未睹也。何者?据《山海经》谓放勋之子为帝丹朱,而列名于帝者,得非舜虽废尧,仍立尧子,俄又夺其帝者乎?观近古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节选自刘知几《史通•疑古》)(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案汲冢琐A语云B舜放尧C于平阳D而书E云某地有城F以囚尧G为号(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永远不变的意思,荀子说的“天行有常”中的“常”引申为规律。B.很,通狠,意思是狠毒、残忍,和今天所用的程度副词“很”不同。C.是以,即以是的倒置,与《小石潭记》中“全石以为底”结构相同。D.异说,怪诞的言论,具体指上文《尧典•序》和孔氏注中的有关说法。(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伊尹身为厨师,职业卑贱,能被汤提拔而成为名臣,这使普通人看到前途和希望。B.八恺、八元是前代帝王的才子贤士,他们的家族都传承到了尧时,尧却不能重用。C.天下人心意一致,都愿意拥戴舜为天子,是因为尧的圣君形象已经崩坏无法服众。D.《山海经》提出,尧的儿子丹朱拥有帝王名号,可能是因为舜废掉尧后拥立了丹朱。(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②然则观此二书,已足为证者矣,而犹有所未睹也。(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舜的贤能,但材料一说“尧举舜”,材料二中说“舜臣尧”,请说说两者为何有此不同。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鹧鸪天•为老人寿洪咨夔天理从来屈有信①,东风到处物皆春。门前骢马权奇②种,台上慈乌反哺心。花鸟屐,柳湖尊,好将长健傲长贫。诸孙认取衰翁意,插架读书不负人。[注]①信:通“伸”。②权奇:古代善行良马。(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风吹拂,到处是万物焕发生机,隐含对老人的祝福,作为祝寿词的起头非常适宜。B.看着门前养的骏马,台上停歇的乌鹊,词人感到了“字而幼孩,岁而鸡豚”的充实。C.以“花鸟”修饰鞋子,以“柳湖”形容酒樽,美化事物意在表达对长辈的美好祝愿。D.全词用语应景得体,节奏明快,既有新巧的比喻,也多有直抒胸臆、谆谆口吻之处。(2)词的起首两句,在祝寿语中寄寓朴素的辩证思想。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陶渊明觉今是昨非,归心日重,在《归去来兮辞》中自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王维幽居山中,在《山居秋暝》中借山水寄慨言志,自言“,”:可谓跨越时空的交流。②从《陈情表》中“,”两句可以看出,魏晋时对汉代的选官制度有所沿用。③小刚看连环画《赤壁之战》,读到了如图曹操南下攻打东吴,踌躇满志,在长江上大张筵席、大会文武的相关信息。他觉得学过的古代诗文中,“,”两句与该页部分内容相符。六、语言文字运用Ⅰ(8分)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吃东西也是文化。”这两天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中国人饮食中,咸菜与酱菜必不可少。起于何时,我弄不清楚。不会很早。去考查咸菜和酱菜的起源,我不反对,而且颇有兴趣。但是,也不一定非得寻出它的来由不可。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根”,我以为是(1)无伤大雅的。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寻得那么远,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1)文中“腌一腌”“酱一酱”两个短语用得巧妙,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可以删去四个“得”字,改为“因为我们可以看见,摸着,尝出,想透”,但没有原句效果好。请分析原句“得”字的使用效果。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2分)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对咸菜的喜爱藏在中国人的饮食基因里。②一开始咸菜的出现目的是为了延长蔬菜的贮藏期,③改善蔬菜的季节性不足。④因为保存不便和物资紧缺,⑤许多长辈从小没有太多的新鲜蔬菜可供随时选择,⑥只能吃咸菜,⑦形成了喜食咸菜的口味习惯。⑧但是传闻现在食用咸菜致癌却屡屡出现,⑨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咸菜的腌渍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采用醋酸菌发酵得到的咸菜,属于生物发酵,这种咸菜带有相对比较浓郁的酸味,常常被大家称为酸菜;第二种A,都属于生物发酵。这种发酵过程中所用到的菌种为乳酸菌,其咸菜口味带有清新的酸味;第三种腌渍方式我们都比较熟悉,主要采用盐来进行腌渍,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很流行。咸菜中确实可能存在致癌物质,但也不可(2)一叶障目。咸菜中的致癌物质其实是亚硝酸盐,然而B。前两种腌渍方式并不会产生亚硝酸盐,虽然第三种方式会产生,但是其仅仅在腌渍的第二天到第十天会大量存在。简言之,腌渍后两天以内食用或是半个月后食用的咸菜,其含有的亚硝酸盐含量往往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1)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的两处成语,使用不恰当,请作合理修改。(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八、、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发言人,个个都可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权威似乎被消解了。但我们在公共写作或者说服他人时,不引用中西方经典,不列举古今名人、专家的言论,不说大多数人的意见,不称“老话说得好”,似乎就会觉得底气不足……你如何看待上述现象?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以蜀锦蜀绣为意象的“锦绣之路”,宋代名画《蜀川胜概图》、东方蜀派古琴……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上,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今天交融,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文明底蕴,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贵”中汲取文化启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一脉相承。在古今交融中,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赓续了古老文明,让我们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时,既能运用人类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能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肥沃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摘编自《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材料二: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有所不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看法是,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文明可经由媒介在不同客体之间相互传播,而文化则必须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方得以产生。梁漱溟先生用广土众民、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历史长久、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重视家族制度、道德气氛特别重等14个特征,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这种文化倾向于向内用力,凡事求诸己,强调内省,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社稷的安危,最终都归到个人德行的培训上。现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在于其“早熟”,生产未经发展、物质尚不富足之时就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期,就已经有众多的学派洞明世事,进而从物的世界进入人的世界,不注重物的开发而转向人的内省,这是发育太早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初期也曾做过类似表达:“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以文化为内核的文明营建,一定会表现出某种超越性的特征,超越世俗化的物质层面。然而,如果没有坚实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又必然会由于其凌空蹈虚而沦为空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为突出代表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这个古老文明始终生生不息、愈挫愈奋,重新焕发生机,开启一段“逆生长”不老传奇、创造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的不二法门。正如第三个历史决议准确概括的那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就在于它既呵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坚持崇高的精神修养和道德追求,又以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实践力量,克服了单向度依赖“内在超越”传统必然带来的软弱性。它通过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社会条件、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的高质量精神生活,助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早日实现。(摘编自曹东勃《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以蜀锦蜀绣为意象的“锦绣之路”寓意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与历史文化传承密切相关。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定可以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时发挥作用。C.梁漱溟认为,中华文化强调凡事求诸己,存在着过早忽略物的开发,而.转向人的内省这一弊端。D.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民从贫困走向富裕、以体制保证社会长期稳定,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B.从钱穆先生对文明和文化的区分看,青铜器、玉器等出土文物,四书五经等典籍本身就属于中华文化的构成因素。C.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营建以文化为内核,却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的保障,不免凌空蹈虚,显现出某种困境。D.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是单向度的,其软弱性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以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来克服。(3)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印证材料二中梁漱溟观点的一项是CA.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雍也》)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礼记•大学》)C.今子有五石之,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庄子•逍遥游》)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墨子•兼爱》)(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请分析各有什么作用。(5)梁启超曾如此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解答】(1)C.“存在着过早忽略物的开发,而转向人的内省”并不是梁漱溟的观点,在文中的表述是“现在看来”。故选C。(2)B.结合“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看法是,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文明可经由媒介在不同客体之间相互传播,而文化则必须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方得以产生”可知,“出土文物和典籍”在钱穆先生的看法里应该属于中华文明。故选B。(3)梁漱溟的观点是:这种文化倾向于向内用力,凡事求诸己,强调内省,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社稷的安危,最终都归到个人德行的培训上。A中的克己复礼,B中的修其身,D中的察乱之所自起都指向梁漱溟观点中的“强调自省”。只有C无关。故选C。(4)①结合“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可知,在材料一中是具体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②结合“然而,如果没有坚实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又必然会由于其凌空蹈虚而沦为空谈”可知,在材料二中是引出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的论述。(5)①结合“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可知,中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洋务运动“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说明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②结合“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可知,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比如“民为贵”的理念、“富民为始”的政治理想等,洋务运动“不知民政”,与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相悖。③结合“然而,如果没有坚实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又必然会由于其凌空蹈虚而沦为空谈”可知,现代化建设一定要有坚实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洋务运动“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物质基础不充分,制度支撑更无法实现。答案:(1)C(2)B(3)C(4)①在材料一中是具体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②在材料二中是引出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的论述。(5)①中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洋务运动“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说明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比如“民为贵”的理念、“富民为始”的政治理想等,洋务运动“不知民政”,与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相悖。③现代化建设一定要有坚实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洋务运动“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物质基础不充分,制度支撑更无法实现。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马朝阳任晓雯很多年里,马朝阳反复梦见自己,吮着老冰棍,随了父亲,走出大庆展览馆,去往儿童公园。父亲着狗皮帽、杠杠服、大头鞋,看似正要上工。面皮焦黑,手背却被劳保手套捂得爽白,白里浮了点点红,是常年用汽油洗手,染的慢性湿疹。那两爿红白的手,交叠在身后,引了马朝阳,梭行于方亭、长廊、水榭间,“看,油娃雕像。”马朝阳一撇头,父亲不见了。那是最后一趟父子出游。父亲道:“我跟你姆妈决定了,你暑假去上海,寻你阿娘白相。”“白相几天啊,一个礼拜吗?”公园门口磕头机轰响,吞掉父亲的回答。马朝阳的父亲排行老二。阿娘反复讲,亏欠这个儿子。当年家境困窘,他主动奔赴大兴安岭,又响应油田招工,继而在那里成家。“你爸当年读书交关好,十只指拇头白白长长,像是秀才手。”阿娘住在闸北。屋棚跟稗草似的乱长,弄堂窄到撑不起晾衣竿。偶有一两只家养鸡,从连绵的屋头顶上扑腾而过。马朝阳放学乱走一气,巴望迷路才好。兜兜转转,还是到了。推门,上楼,一过道的畚箕、铅桶、刀砧板、煤球炉、塑料面盆。再爬半截木梯,便是三层阁。一米五的眠床,是大伯家三口睡的。阿娘使用儿童折叠床,床头正对老虎窗。窗框子兜了半幅油布,刮啦啦风响。地板条浸到雨水,泛了霉色,豁出一道道罅隙。马朝阳在此打地铺。闻了马桶气味,听了楼下响动,流泪至后夜。他每天写信,“爸爸妈妈,你们还在生我气吗,我不该舔铁栏杆。让我回来吧,用笤帚疙瘩打我一顿。我保证听话,再不舔了。”没钱买邮票,一封封折成方块,攒在书包里。大伯家订子牛奶。堂兄有时忘喝,有时偷偷倒掉。阿娘拿来一瓶,“小东北,你吃吧,你阿哥不肯吃,放到明天坏脱。”马朝阳撕了蜡线,揭了纸盖,嘬掉瓶口凝积的奶油,慢慢喝起来。稍后,大伯母发现了,跌足道:“贼骨头,乡下人,滚回你的东北。”将书包校服往外扔。马朝阳捡起,缩在楼梯旁哭。阿娘下来道:“认个错去。”“我没错。”“真惹他们光火了,你就变成‘小拉兹’,困了马路上吃西北风。”“死掉拉倒,反正没人关心。”阿娘甩手一记头挞,“天天帮你买汰烧,还要哪能关心。亲生爷娘关心你呀,把你惯给我。我一把老骨头了,从早做到晚。”马朝阳起身,低头,随她进屋去。熬到春节,终能回大庆。下火车时,天色已然铁灰。马朝阳想起幼年光景,主妇用木材引火,从屋后油坑铲了石油,哧啦浇在火头上。一家一户腾起的炊烟,磕头机滴落的原油,地面天然气管道渗漏的气味。他抽抽鼻头,泪星子冻住睫毛,挂得眼皮发沉。父亲小跑而来,摔住他的胳膊,来回摁捏,“瘦这么多,没好好吃饭吧。”“上海菜太甜了,还装在咪咪小的碗盏里。”“尝过小笼包吗。”“没。”父亲松开手,“你妈在家烧好了等你,你给我多吃点肉。”马朝阳跟上他,“你们一道去上海吧。”“我们要上班赚钱养活你。”“那我也不去了。”“不要拎不清,多少人爬都想爬回上海。我们为你好,你长大就晓得了。”“我不晓得。你们不肯让我回家,还一直逼我讲上海话。”父亲停了步,用夹生东北话道:“磨磨叽叽,跟个老娘们似的。有种把书念好了,给你妈长脸,否则永远别回来。”年后回上海,阿娘发现马朝阳性格有变,“小东北学精乖了,闷声不响的,读书成绩刺剌叫上去。”大伯母道:“书蠹头,有啥用。一天到夜板了只死人面孔,欠他多还他少似的,以后哪能适应社会。”马朝阳挤进年级前五,一径冒尖到高三,考上华东理工。毕业那年,逢到闸北拆迁,大伯母欲将他户口从大学迁回,操作不及,被冻结了。她道:“就怪你大伯伯良心忒好,白白里养了一老一小,要紧关头派不上用场。你嘛读大学,你阿娘嘛,去年翘了辫子,拖到今年多好。一只户口补偿十八万,两只三十六万呢。”马朝阳轻声道:“你也没白养,我爸寄钱给你的。”大伯母假作不闻,逾数月,用赔偿款买了新房,悄然搬走,还停掉寻呼机。马朝阳找到工作,户口滞留在人才市场。父亲南下,吵了几回架,说服老三。三伯母让写保证书,“我,马朝阳,暂将户口挂到马尚武家,马尚武家的房产与我无关。”按了手印。三伯道:“阳阳真想做上海人,还要自己买房的,免得讨不着老婆。”父亲道:“肯定会买,我们不缺钞票。”三伯母睃了他身上半黄不白的平布衬衫,道:“那是,阿哥捧牢一只铁饭碗,我们下岗工人没法比。”回东北前,父亲想看马朝阳住处。马朝阳弗肯,“张江高科蛮远的,租了张眠床,困困觉而已。”他陪父亲逛南京东路。父亲走得舒展了,指指点点,这家是新开的,那家扩了门面,“上海样样比我小辰光好,就一样不好,外地人多起来了,一路上人轧人。”马朝阳嗯啊应声,拉他进“培罗蒙”。父亲道:“做啥,我不买衣服。”马朝阳掣住他,“没说买,先看看。”父子扭扯。父亲手臂一甩,纽扣落脱。马朝阳俯身捉起那粒蹦蹦跳跳的纽扣,出了店门,小跑四顾。父亲已至街口,插行在两名路人间。他的小圆脑袋,像从人家肩胛旁溜过去的。马朝阳印象中,父亲身材最高,比王进喜还高,站在油管前“钩小头”,唰唰唰,跟甩纸片似的,还能一手一个煤气罐上楼。此刻,那双手反握在身后。平布衬衫黏湿了,背上显一块肉色。秃白的头旋,转过来,转过去,停在房产中介前,晃一下,进门了。马朝阳跺跺脚,喊一声爸,朝他奔跑起来。写于2016年12月7日星期三(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父亲坚持送马朝阳去上海读书,不让他回东北生活,还一直逼他讲上海话,是希望他能成为上海人,融入上海人的生活。B.阿娘称马朝阳为“小东北”,大伯母称他“贼骨头”“乡下人”,都显示了对马朝阳的到来使她们的生活更逼仄的不满。C.大伯母买新房后悄然搬走,停掉寻呼机,三伯母让写保证书的背后是生活压力下对马朝阳的戒备心和对自身利益的保护。D.父亲说“上海样样比我小辰光好”,展示上海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而“就一样不好”则透露出老观念对变化的不适应。(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中方言的运用,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同时,有利于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B.小说中设置阿娘让马朝阳喝牛奶,继而又让马朝阳向大伯母道歉的生活细节,以此点明家庭关系。C.小说首尾马朝阳对父亲手的肤色和力量的回忆,以小见大地塑造了主动扎根边疆、建设国家的父亲形象。D.小说以马朝阳的一系列动作结尾,生动蕴藉地传达出他对父亲为让他留在上海所做之事的理解和感激。(3)父亲的心理随着马朝阳去上海、留上海之事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语文教师将本文作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要求同学们以“《马朝阳》——以‘非虚构写作’趋近真实”为题写一篇评论。请你自选两个评论角度,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解答】(1)B.错在“都显示了不满”。阿娘的称呼是爱称,是隔辈之间情感的投射,是阿娘“反复讲亏欠这个儿子”时在这个复杂家庭中能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故选B。(2)D.马朝阳一系列的动作是什么?——俯身捉住、小跑四顾、跺跺脚、喊一声爸、朝他奔跑。父亲的动作是什么?——(心里一直记挂着儿子买房的事)进了房产中介。中间的桥梁是什么?——马朝阳印象中高大强壮的父亲,现在是双手反握、衬衫黏湿、显出肉色、凸白头旋。那么儿子的情绪就应该是心酸、心疼,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利己前提的理解、感激。故选D。(3)①结合“很多年里,马朝阳反复梦见自己,吮着老冰棍,随了父亲,走出大庆展览馆,去往儿童公园”可知,马朝阳去上海读书前,父亲带他到大庆展览馆和儿童公园游玩,显示其矛盾心理:不舍得儿子离开自己,但希望儿子能回到上海;②结合“父亲小跑而来,摔住他的胳膊,来回摁捏,‘瘦这么多,没好好吃饭吧’”可知,马朝阳春节从上海回大庆,父亲抓住他的手臂来回捏,且问东问西,表现了心疼和牵挂;③结合“父亲停了步,用夹生东北话道:‘磨磨叽叽,跟个老娘们似的。有种把书念好了,给你妈长脸,否则永远别回来’”可知,为了打消马朝阳回大庆的念头,父亲狠下心肠威胁;④结合“马朝阳找到工作,户口滞留在人才市场。父亲南下,吵了几回架,说服老三”“秃白的头旋,转过来,转过去,停在房产中介前,晃一下,进门了”可知,马朝阳找到工作后,父亲为了儿子的户口南下和三弟吵架,逛街时走进房产中介,表现了对儿子户口的焦虑和操心。(4)①力求还原细节来趋近生活的真实。结合“阿娘住在闸北。屋棚跟稗草似的乱长,弄堂窄到撑不起晾衣竿。偶有一两只家养鸡,从连绵的屋头顶上扑腾而过。马朝阳放学乱走一气,巴望迷路才好。兜兜转转,还是到了。推门,上楼,一过道的畚箕、铅桶、刀砧板、煤球炉、塑料面盆。再爬半截木梯,便是三层阁。一米五的眠床,是大伯家三口睡的。阿娘使用儿童折叠床,床头正对老虎窗。窗框子兜了半幅油布,刮啦啦风响。地板条浸到雨水,泛了霉色,豁出一道道罅隙。马朝阳在此打地铺。闻了马桶气味,听了楼下响动,流泪至后夜”可知,如描写马朝阳在上海阿娘处的生活细节,反映了上海里弄真实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和生活压力下的人性;结合“父亲着狗皮帽、杠杠服、大头鞋,看似正要上工。面皮焦黑,手背却被劳保手套捂得爽白,白里浮了点点红,是常年用汽油洗手,染的慢性湿疹”等可知,父亲东北地域特色和石油工人特殊的服饰,带马朝阳参观大庆展览馆,以及磕头机、油管等,都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石油工人们的无私奉献。②展现真实的历史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结合“当年家境困窘,他主动奔赴大兴安岭,又响应油田招工,继而在那里成家”可知,如作为知识青年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大庆,扎根油田,又为马朝阳能够回上海操心;结合“毕业那年,逢到闸北拆迁,大伯母欲将他户口从大学迁回,操作不及,被冻结了”可知,闸北货币拆迁,大伯母为了多一个户口费尽心机;结合“此刻,那双手反握在身后。平布衬衫黏湿了,背上显一块肉色。秃白的头旋,转过来,转过去,停在房产中介前,晃一下,进门了”可知,父亲为了落实马朝阳的户口想买房……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影像,文中人物的命运及行为选择都深受时代政策的影响。答案:(1)B(2)D(3)①马朝阳去上海读书前,父亲带他到大庆展览馆和儿童公园游玩,显示其矛盾心理:不舍得儿子离开自己,但希望儿子能回到上海;②马朝阳春节从上海回大庆,父亲抓住他的手臂来回捏,且问东问西,表现了心疼和牵挂;③为了打消马朝阳回大庆的念头,父亲狠下心肠威胁;④马朝阳找到工作后,父亲为了儿子的户口南下和三弟吵架,逛街时走进房产中介,表现了对儿子户口的焦虑和操心。(4)①力求还原细节来趋近生活的真实。如描写马朝阳在上海阿娘处的生活细节,反映了上海里弄真实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和生活压力下的人性;父亲东北地域特色和石油工人特殊的服饰,带马朝阳参观大庆展览馆,以及磕头机、油管等,都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石油工人们的无私奉献。②展现真实的历史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如作为知识青年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大庆,扎根油田,又为马朝阳能够回上海操心;闸北货币拆迁,大伯母为了多一个户口费尽心机;父亲为了落实马朝阳的户口想买房……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影像,文中人物的命运及行为选择都深受时代政策的影响。三、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是故子墨子言曰:“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节选自《墨子•尚贤》)材料二: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明允笃诚,天下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宣慈惠和,天下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八元”。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好行凶德;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颛顼氏有不才子,傲很明德。此三族也,以至于尧,尧不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舜臣尧,流四凶族,投诸四裔。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节选自《左传•文公十八年》)材料三:“八凯”“四凶”,见《左氏•文十八》传。《尧典•序》又云:“将逊于位,让于虞舜。”孔氏注曰:“尧知子丹朱不肖,故有禅位之志。”案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平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授为疑。然则观此二书,已足为证者矣,而犹有所未睹也。何者?据《山海经》谓放勋之子为帝丹朱,而列名于帝者,得非舜虽废尧,仍立尧子,俄又夺其帝者乎?观近古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节选自刘知几《史通•疑古》)(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案汲冢琐A语云B舜放尧C于平阳D而书E云某地有城F以囚尧G为号(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常,永远不变的意思,荀子说的“天行有常”中的“常”引申为规律。B.很,通狠,意思是狠毒、残忍,和今天所用的程度副词“很”不同。C.是以,即以是的倒置,与《小石潭记》中“全石以为底”结构相同。D.异说,怪诞的言论,具体指上文《尧典•序》和孔氏注中的有关说法。(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BA.伊尹身为厨师,职业卑贱,能被汤提拔而成为名臣,这使普通人看到前途和希望。B.八恺、八元是前代帝王的才子贤士,他们的家族都传承到了尧时,尧却不能重用。C.天下人心意一致,都愿意拥戴舜为天子,是因为尧的圣君形象已经崩坏无法服众。D.《山海经》提出,尧的儿子丹朱拥有帝王名号,可能是因为舜废掉尧后拥立了丹朱。(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②然则观此二书,已足为证者矣,而犹有所未睹也。(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舜的贤能,但材料一说“尧举舜”,材料二中说“舜臣尧”,请说说两者为何有此不同。【解答】(1)句意:而《汲冢琐语》却说:“舜将尧囚禁在平阳。”竹书上又说某地有一城,以囚尧城为名。“云”是“说”的意思,后边是说的内容,“说”后B处断开;“于平阳”是状语后置,其后D处断开;“有城”是动宾结构,“以……为”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以”前F断开。故选:BDF。(2)D.“怪诞的言论”错误,异说指不同的说法;“具体指上文《尧典•序》和孔氏注中的有关说法”错误,《尧典•序》和孔氏注表意大致相同,都是禅让之说,只不过注有了新的补充,所以大致相同不能称之为“异说”,“异说”应该指的是“舜放尧”之事和“囚尧”之名的争议。故选:D。(3)A.“这使普通人看到前途和希望”错误,由原文“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主要论述的是有能和无能。C.“是因为尧的圣君形象已经崩坏无法服众”错误,由原文“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可知,是尧死后而天下就像一个人一样,同心拥戴舜做天子,而不是“尧的圣君形象已经崩坏无法服众”。D.“《山海经》提出,……可能是因为”错误,由原文“得非舜虽废尧,仍立尧子,俄又夺其帝者乎”可知,这是作者的想象推测。故选:B。(4)①重点词语:“祖述”,效法;“尚贤”,推举贤士;“政之本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如果要效法尧舜汤禹的治理之道,那就不能不推举贤士。推举贤士治理国家,是政事的根本。②重点词语:“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有所”,有……的地方;“未睹”,未能明察。句意:既然这样,那么只要看这两部书,就已经足够作为证据了,但是这些书仍然有未能明察的地方。(5)①由原文“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可知,材料一突出古代圣王为政提拔有德有贤之人,以“尧举舜”论证古圣王之明;②由原文“此三族也,以至于尧,尧不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舜臣尧,流四凶族,投诸四裔”可知,材料二以尧不能用才去凶衬托舜的贤能,如果说“尧举舜”就会使文意产生矛盾,只能说“舜臣尧”。答案:(1)BDF(2)D(3)B(4)①如果要效法尧舜汤禹的治理之道,那就不能不推举贤士。推举贤士治理国家,是政事的根本。②既然这样,那么只要看这两部书,就已经足够作为证据了,但是这些书仍然有未能明察的地方。(5)①材料一突出古代圣王为政提拔有德有贤之人,以“尧举舜”论证古圣王之明;②材料二以尧不能用才去凶衬托舜的贤能,如果说“尧举舜”就会使文意产生矛盾,只能说“舜臣尧”。参考译文:材料一:所以古代圣王为政,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重视贤能的人。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所以古代尧选拔舜在服泽(地名)的北边,把政权交给他,天下安定。禹选用益在阴方(地名)之中,把政权交给他,九州平定。汤选用伊尹在厨房之中,把政权交给他,谋略成功。即使是禄厚位尊的大臣,没有不不敬惧并且戒惕的,即使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市集(店铺)的人,没有不争着勉力去崇尚道德的。所以墨子说:“如果要效法尧舜汤禹的治理之道,那就不能不推举贤士。推举贤士治理国家,是政事的根本。”材料二:从前高阳氏有才能强的子孙八位,他们中正、通达、宽宏、深远、明智、守信、厚道、诚实,天下的百姓称之为八恺。高辛氏有才能强的子孙八位,他们忠诚、恭敬、勤谨、端美、周密、慈祥、仁爱、宽和,天下的百姓称之为八元。这十六个家族,一直到尧的时代,但是尧没有能举拔他们。舜做了尧的臣下以后,举拔“八恺”“八元”。从前帝鸿氏有一个没有才能的儿子,喜欢办那些属于凶德的事情;少皞氏有一个没有才能的儿子,毁坏信义,废弃忠诚;颛顼氏有一个没有才能的儿子,刁恶奸诈,鄙视美德。这三个家族,一直到尧的时代,但是尧没有能赶走他们。缙云氏有一个没有才能的儿子,任性奢侈,天下的百姓把他和三凶相比。舜做了尧的臣下以后,流放四个凶恶的家族,把他们赶到四边荒远的地方。因此尧死后而天下就像一个人一样,同心拥戴舜做天子。材料三:“八凯”“四凶”,见于《左氏•文十八》传。《尚书•尧典》又说:“尧打算将帝位禅让给舜。”孔安国注说:“尧知道儿子丹朱是个道德败坏的人,所以想把帝王的位置禅让给别人的想法。”然而《汲冢琐语》却说:“舜将尧囚禁在平阳。”竹书上又说某地有一城,以囚尧城为名。有见识的人根据这种不同的说法,对尧弹位于舜这件事非常怀疑。既然这样,那么只要看这两部书,就已经足够作为证据了,但是这些书仍然有未能明察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山海经》上说:尧的儿子是帝丹朱,把他收在帝王之列,莫非是舜虽然剥夺了尧的帝王权力,但仍然将他的儿子立为帝王,不久,再从他儿子的手中将王位夺过来了吗?回顾近古的历史,不是常有一些奸雄在谋取帝位时,故意打着保卫帝王的旗号而出兵,或者废除了帝王而立帝王的儿子,或者将兄长赶下台而拥立弟弟,他们开始向国人表示出拥戴新帝王的态度,最终还是自己夺取了帝位。这种情况,历代都有。用古代的情况比照今日,千百年来的改朝换代的方式是一样的,由此看来,尧让位给舜的事情,很难弄清楚,一定说是禅让,实在是没有多少根据的空话。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鹧鸪天•为老人寿洪咨夔天理从来屈有信①,东风到处物皆春。门前骢马权奇②种,台上慈乌反哺心。花鸟屐,柳湖尊,好将长健傲长贫。诸孙认取衰翁意,插架读书不负人。[注]①信:通“伸”。②权奇:古代善行良马。(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春风吹拂,到处是万物焕发生机,隐含对老人的祝福,作为祝寿词的起头非常适宜。B.看着门前养的骏马,台上停歇的乌鹊,词人感到了“字而幼孩,岁而鸡豚”的充实。C.以“花鸟”修饰鞋子,以“柳湖”形容酒樽,美化事物意在表达对长辈的美好祝愿。D.全词用语应景得体,节奏明快,既有新巧的比喻,也多有直抒胸臆、谆谆口吻之处。(2)词的起首两句,在祝寿语中寄寓朴素的辩证思想。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解答】(1)B.“词人感到了‘字而幼孩,岁而鸡豚’的充实”错,骏马乌鹊都是子女观,是从子女角度表示侍奉父母的孝心。而“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是父母观,是从父母角度呈现长官的命令,动作对象不同。故选B。(2)“天理从来屈有信,东风到处物皆春”,意思是天道自古以来总是公正的,东风吹来,万物皆春。“天理从来屈有信”,表明天道是公正的,符合人们的期望。这句话暗示着老人长寿的原因可能是他秉持了正道,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东风到处物皆春”,诗人描述了春天的景象,东风吹来,大地万物都充满了生机,暗示着老人的长寿如同春天般充满活力和希望。可见,诗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老人的尊敬和祝福,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探讨了生活的真谛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答案:(1)B(2)①天道是公正的,它给了人长寿就不会再给富贵;②虽然家境清寒,但是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令人自豪;③长辈虽未发达,继承了志趣的儿孙辈今后必有成就。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陶渊明觉今是昨非,归心日重,在《归去来兮辞》中自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王维幽居山中,在《山居秋暝》中借山水寄慨言志,自言“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谓跨越时空的交流。②从《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两句可以看出,魏晋时对汉代的选官制度有所沿用。③小刚看连环画《赤壁之战》,读到了如图曹操南下攻打东吴,踌躇满志,在长江上大张筵席、大会文武的相关信息。他觉得学过的古代诗文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与该页部分内容相符。【解答】故答案为:(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重点字:歇)(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重点字:逵)(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重点字:哺)六、语言文字运用Ⅰ(8分)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吃东西也是文化。”这两天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中国人饮食中,咸菜与酱菜必不可少。起于何时,我弄不清楚。不会很早。去考查咸菜和酱菜的起源,我不反对,而且颇有兴趣。但是,也不一定非得寻出它的来由不可。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根”,我以为是(1)无伤大雅的。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寻得那么远,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1)文中“腌一腌”“酱一酱”两个短语用得巧妙,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可以删去四个“得”字,改为“因为我们可以看见,摸着,尝出,想透”,但没有原句效果好。请分析原句“得”字的使用效果。【解答】(1)“腌一腌”“酱一酱”本是制作咸菜与酱菜传统的手法,这里用来说明小说要在民族文化中浸润一下的观点,使得表达有特色,简单易懂。从文段结构上,前后衔接自然,生动形象,表达风趣。(2)加“得”,就是语气变了(更柔和了),语速变了(更舒缓了),语音变了(有轻重了)。口语化,语气舒缓,韵律协调,有对话感。“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得”后接的词语都是前词动作的结果或程度,结合“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进而表达我们对当下文化更熟悉。答案:(1)①腌一腌、酱一酱是咸菜与酱菜的传统制作工艺;②移用以表达小说要有本民族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昌学院《工笔人物》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激光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HJ 2052-2016 钢铁工业烧结机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湿式石灰石膏法
- 毕业设计(论文)税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海尔企业文化》课件
- 中国防护眼罩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辽宁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数学期末联考试卷
- 【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购销合同申请报告
- icu护士调科申请书
- 2024年化学检验员(中级工)技能鉴定考试题库(附答案)
- 旅行社分店加盟协议书(2篇)
- 勘察工作质量及保证措施
- 城镇燃气经营安全重大隐患判定及燃气安全管理专题培训
- 个人和企业间资金拆借合同
- 2024年除雪服务定制协议样本版
-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海陆变迁说课稿 (新版)商务星球版
- 勿忘国耻 珍爱和平-9.18学生教育主题班会高中主题班会课件
- 地铁司机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
- 2024年电工(高级技师)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统计学原理》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性考核一至三)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