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培优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开福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做”;《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籍,不能锋芒毕露;阴柔之美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化”之美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对“刚健”文艺美学的重视和呼吁。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刚健、质朴、有力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这种美学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广泛共鸣,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如延安革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诞生《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不仅激励着革命军民奋起抗战,救亡图存,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最后胜利,也振奋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走向美好明天的澎湃激情。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材料二:诚然,青年人很自信,但也会遇到挫折,短时间内有困惑,但走出后将变得坚忍。在网络上,“躺平”“佛系”成为热词,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如此种种,都表现出刚健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特质。刚健是一种珍贵的精神风貌: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刚健,追求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是刚健,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也是刚健。无论是优越的物质发展环境,还是富足的精神成长空间,无论是不断彰显的社会公平正义,还是日益完备的政策保障,都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出力出彩创造了优厚的条件。新时代没有辜负中国青年,中国青年也没有辜负新时代。无论疫情防控还是脱贫攻坚,无论奥运赛场还是抢险现场,以及在“天宫”“蛟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都能看到青年人的身影。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那些用一砖一瓦建造起高楼大及的青年人,那些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的青年人,那些在希望的田野上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的青年人,那些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送去外卖的青年人,都在用奋斗拥抱新时代。尽管他们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但身上那种刚健有为的气息,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建功立业。具体到每个青年人,刚健有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人只要瞄定正确方向、跺准时代节奏,就能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实现精彩人生。(摘编自王石川《做刚健有为的新时代青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刚健”美学在振奋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倡导要弘扬传统文论。B.材料一认为,比较中西美学的观念可知,中国的“刚健”文化比西方的“崇高”美学精神的内涵更丰富。C.材料一指出,西方美学家眼中的“崇高”范畴包括人在遭遇危险时产生的一种恐怖、惊惧的消极快感。D.材料二认为,网络上所谓的“躺平”“佛系”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不懈奋斗体现的刚健才是他们的特质。(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的“崇高美”中有一种分裂的力盘,而中国的“刚健美”则体现了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和谐壮美。B.中华文化中“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雄浑苍劲的阳刚美和蕴藉柔婉的阴柔美之间的均衡统一。C.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美学影响较大,诸如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等思维方式影响刚健对韧性的追求。D.具体到文艺领域,能够给人带来自强向上力量并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的文艺作品大都能体现“刚健”美学。(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将西方的“崇高美”与中国的“刚健美”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华美学刚健精神的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尚书》和《易传》中的句子,说明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中的阳刚和阴柔并非对立。C.材料二中提到诸如建筑、电焊等平凡岗位的青年,旨在论证新时代下社会公平、政策保障完备,没有辜负中国青年。D.材料二首先联系现实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刚健特质,然后阐释其内涵意义,呈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4)1935年9月9日,鲁迅在给青年木刻家李桦的信中写道:“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请根据材料一分析鲁迅推崇汉石刻入木刻的原因。(5)某男主播在直播时故意矫揉造作地展示“阴柔美”,引起大部分网友的极大反感而被封杀,此事还在文艺传播领域掀起了崇尚“阳刚美”的大讨论。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当下倡导,传承巾华文化中的“刚健类”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2.(202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③我生长于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别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吧,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则雪月梅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吧!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A.①③④②B.④③①②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2)下列对本文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在写江南冬天晴暖日子的可爱时,先写北国之冬的蛰居异境,运用对比一抑一扬表达情感;这与《故都的秋》行文手法一致。B.本文选取了曝背谈天、寒郊散步、微雨寒村、江南冬雪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充满诗情画意。C.本文第⑥段提到德国作家有关冬天的文章,表现了作者中西文化比较的眼光,丰富了作品内涵,这在《故都的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D.本文和《故都的秋》,都体现了作者善于捕捉典型景物,进行细致生动描写的特点;语言清新优美,呈现了季节的特殊情调。(3)本文写江南冬景,《故都的秋》写北方秋景,两篇散文均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物之美的敏锐感受力,但二者的感情基调却并不一致,请分别简析。(4)《江南的冬景》一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请结合文本对此观点作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秋兴八首(其七)杜甫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②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注】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②传说长安昆明池水边有织女像,水中有石鲸雕刻。③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秋天结实,状如米,故称菰米。④关塞: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汉时功”“武帝旌旗”所表现的汉武帝练习水战时旌旗蔽天的宏大场面,颂扬昔日长安的盛况,表达诗人无限追忆。B.颔联由回忆转向现实,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石像依旧伫立,与首联虚实结合,感慨昔日盛况不再。C.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荷花经过露冷霜冻,花瓣坠落,露出莲蓬,表现出清秋的冷落凄凉,哀景哀情,点出秋兴主题。D.诗歌尾联,作者以漂泊江湖的渔翁自比,在表情达意上与他在《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有人认为,这首诗“以情注物”,即将诗人丰富的情感倾注在所选取的物象中。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一特点。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长沙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叙写客人吹箫助兴“”,后又以想象着笔写箫声幽怨,使人落泪“”一句令人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人物场景来。(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缘分设定为前世因缘“木石前盟”,这种精神、天性高度匹配,如天作之合的爱情历来是诗人们钟情吟咏的话题,秦观《鹊桥仙》词中“,”的两句亦表达相似的咏叹。(3)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相较于小人,君子自有其追寻与坚守的人生准则:“小人怀土,,小人怀惠。”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幕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嘈吆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宋•苏轼(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2)下列对文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指到……去,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中“适”的意义不同。B.乘,指乘坐,与“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登泰山记》)中“乘”意义不同。C.绝,指断绝,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绝”的意思用法相同。D.乃,指竟然,与“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师说》)中“乃”字的意思用法相同。(3)下列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自己对郦道元以及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B.接下来作者才进入记游的部分,也记叙了寺人敲石的行为,听起来似乎已验证了李渤言之有据。但作者仍然存疑。C.绝壁下的大石奇崛,栖鹄与鹊鹤的叫声恐怖,这情形让作者感到害怕而准备返回时,他却在此时听到巨大的水声。D.在详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来由的过程后,作者表达了对李渤这种不经充分地实地验证面臆断的思维方式的批评。(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开福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日,一条“长辈把对女孩儿的爱写成5本书”的微博火了。5本“成长书”是长辈对晚辈满满的爱与祝福,记录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无数温馨的细节与回忆,折射出良好的家风。令人佩服的是,不只是爸爸和妈妈从女孩儿出生时就坚持记录,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舅舅等也参与其中,从不同视角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A,更是良好家风的见证。B?①小女孩的家庭可谓做了很好的诠释。②在家风是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中,③反映着整个家庭的教育理念,④折射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⑤家庭作为一个人的人生起点、梦想启航的地方,⑥能否给予孩子爱的呵护,⑦让孩子从小就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⑧乃至逐渐拥有进取精神、家国情怀,⑨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家风传承。(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7.(2023秋•开福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1)下列各句中冒号与文中划横线处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B.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C.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D.想不通,九头牛也拉不动;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加点的“家”字,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山水是无尽的宝藏。与自然的遇见常常触动文人的心灵:苏轼遇见赤壁江月,获得心灵的安顿;姚鼐遇见泰山风雪,悟得精神超越;朱自清遇见月下荷塘,觅得人生刹那意趣;史铁生遇见古老地坛,获得新生与力量……在遇见中,他们与自然共情、共理、共融,挥洒笔墨,成就经典。我们与大自然相依相伴,与大自然的相遇常抚慰心灵,获得生命的丰盈与成长。我校白帆文学社将组织以“遇见自然”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和自身体验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开福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做”;《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籍,不能锋芒毕露;阴柔之美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化”之美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对“刚健”文艺美学的重视和呼吁。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刚健、质朴、有力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这种美学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广泛共鸣,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如延安革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诞生《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不仅激励着革命军民奋起抗战,救亡图存,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最后胜利,也振奋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走向美好明天的澎湃激情。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材料二:诚然,青年人很自信,但也会遇到挫折,短时间内有困惑,但走出后将变得坚忍。在网络上,“躺平”“佛系”成为热词,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如此种种,都表现出刚健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特质。刚健是一种珍贵的精神风貌: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刚健,追求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是刚健,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也是刚健。无论是优越的物质发展环境,还是富足的精神成长空间,无论是不断彰显的社会公平正义,还是日益完备的政策保障,都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出力出彩创造了优厚的条件。新时代没有辜负中国青年,中国青年也没有辜负新时代。无论疫情防控还是脱贫攻坚,无论奥运赛场还是抢险现场,以及在“天宫”“蛟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都能看到青年人的身影。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那些用一砖一瓦建造起高楼大及的青年人,那些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的青年人,那些在希望的田野上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的青年人,那些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送去外卖的青年人,都在用奋斗拥抱新时代。尽管他们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但身上那种刚健有为的气息,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建功立业。具体到每个青年人,刚健有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人只要瞄定正确方向、跺准时代节奏,就能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实现精彩人生。(摘编自王石川《做刚健有为的新时代青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刚健”美学在振奋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倡导要弘扬传统文论。B.材料一认为,比较中西美学的观念可知,中国的“刚健”文化比西方的“崇高”美学精神的内涵更丰富。C.材料一指出,西方美学家眼中的“崇高”范畴包括人在遭遇危险时产生的一种恐怖、惊惧的消极快感。D.材料二认为,网络上所谓的“躺平”“佛系”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不懈奋斗体现的刚健才是他们的特质。(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西方的“崇高美”中有一种分裂的力盘,而中国的“刚健美”则体现了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和谐壮美。B.中华文化中“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雄浑苍劲的阳刚美和蕴藉柔婉的阴柔美之间的均衡统一。C.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美学影响较大,诸如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等思维方式影响刚健对韧性的追求。D.具体到文艺领域,能够给人带来自强向上力量并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的文艺作品大都能体现“刚健”美学。(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将西方的“崇高美”与中国的“刚健美”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华美学刚健精神的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尚书》和《易传》中的句子,说明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中的阳刚和阴柔并非对立。C.材料二中提到诸如建筑、电焊等平凡岗位的青年,旨在论证新时代下社会公平、政策保障完备,没有辜负中国青年。D.材料二首先联系现实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刚健特质,然后阐释其内涵意义,呈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4)1935年9月9日,鲁迅在给青年木刻家李桦的信中写道:“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请根据材料一分析鲁迅推崇汉石刻入木刻的原因。(5)某男主播在直播时故意矫揉造作地展示“阴柔美”,引起大部分网友的极大反感而被封杀,此事还在文艺传播领域掀起了崇尚“阳刚美”的大讨论。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当下倡导,传承巾华文化中的“刚健类”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特别倡导要弘扬传统文论”错误,根据材料一“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可知,倡导弘扬的是“传统文论中的‘刚健'美学”,而非传统文论本身。此外,材料二并未涉及“‘刚健’美学”。B.“中国的‘刚健’文化比西方的‘崇高’美学精神的内涵更丰富”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可知,并未涉及两者内涵谁更丰富的比较。D.“网络上所谓的‘躺平’‘佛系’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错误,根据材料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可知,选项表述绝对化。故选C。(2)B.“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雄浑苍劲的阳刚美和蕴藉柔婉的阴柔美之间的均衡统一”错误,根据原文“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可知,“阳刚”占据主导,“均衡统一”的表述不正确。故选B。(3)C.“旨在论证新时代下社会公平、政策保障完备,没有辜负中国青年”错误,材料二提到这些平凡岗位的青年,旨在论证“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故选C。(4)①结合“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可知,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蕴含着一种雄浑质朴,刚健昂扬的力量。②结合“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可知,在当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时刻,鲁迅鼓励这样的艺术风格,实则欲以刚健之美学,增强民族自信,振奋国民精神。(5)①结合“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可知,刚健质朴、阳刚有力的审美,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能激发民众勇敢追求美好未来的澎湃热情。②结合“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可知,倡导“刚健美”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③结合“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建功立业。具体到每个青年人,刚健有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人只要瞄定正确方向、跺准时代节奏,就能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实现精彩人生”可知,能帮助时代青年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新时代为青年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而青年则需要用“刚健精神”瞄准方向,奋发有为。答案:(1)C(2)B(3)C(4)①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蕴含着一种雄浑质朴,刚健昂扬的力量。②在当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时刻,鲁迅鼓励这样的艺术风格,实则欲以刚健之美学,增强民族自信,振奋国民精神。(5)①刚健质朴、阳刚有力的审美,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能激发民众勇敢追求美好未来的澎湃热情。②倡导“刚健美”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③能帮助时代青年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新时代为青年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而青年则需要用“刚健精神”瞄准方向,奋发有为。2.(202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③我生长于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别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吧,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则雪月梅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吧!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C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A.①③④②B.④③①②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2)下列对本文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在写江南冬天晴暖日子的可爱时,先写北国之冬的蛰居异境,运用对比一抑一扬表达情感;这与《故都的秋》行文手法一致。B.本文选取了曝背谈天、寒郊散步、微雨寒村、江南冬雪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充满诗情画意。C.本文第⑥段提到德国作家有关冬天的文章,表现了作者中西文化比较的眼光,丰富了作品内涵,这在《故都的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D.本文和《故都的秋》,都体现了作者善于捕捉典型景物,进行细致生动描写的特点;语言清新优美,呈现了季节的特殊情调。(3)本文写江南冬景,《故都的秋》写北方秋景,两篇散文均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物之美的敏锐感受力,但二者的感情基调却并不一致,请分别简析。(4)《江南的冬景》一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请结合文本对此观点作分析。【答案】(1)C(2)A(3)江南的冬景明朗和暖,充满生机,有悠闲的境界,雪景富有诗意,文章基调是温润清朗、闲适恬淡的。《故都的秋》中,蓝色牵牛花,疏落的秋草,槐树的落蕊,秋雨和秋虫等景象,都充满清、静、悲凉的色彩,其中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思,文章基调是悲凉的。(4)①意象上,文章选择了村落长桥、杂木树林、纷飞的白雨、停泊的小船等,这些自然之境随意飘洒在文中如行云流水,自热真切,突出了悠闲自得的心境。②文中色彩写的是白色、赭色、红黄等,色调带着朦胧的美,描绘出江南冬日水墨一般写意的景色,自然有致。③写雪景按照时间顺序引用安排诗句,以虚写实,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笔随意转,舒卷自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内容,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排列正确的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感情基调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作者善用诗句,表现江南冬景意趣。第一空,由“日暮的景况”可推知是傍晚,而“晚来天欲雪”意思是“天快黑了,大雪将至”,由此推断这里填“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第二空,“雪月梅”“酒姑娘”与诗句中的“梅影路”“酒香村”契合,故选“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第三空,“风雪夜归人”与“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契合,故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第四空,“第二天的早晨”与“昨夜”时间正好对应上,故选“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排序为.③②④①。故选C。(2)A.“一抑一扬”错误,本文篇首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但对北国之冬没有“抑”,文中有句子为证:“……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很明显,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抑”北国之冬。同样的,《故都的秋》行文也是如此,写江南之秋只是为了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故选A。(3)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就需要深入体会作者的用词用句,从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比如《江南的冬景》中,“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由“天气晴朗”“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可知道,江南的冬天是明朗而暖和的;“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由“养得住植物”“感不到岁时的肃杀”“生气”等词句,可知道,江南的冬天是充满生机的;“……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这段话读来,就如一幅江南水墨画,作者情感已明显蕴蓄在“悠闲”二字之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江南的雪景富有诗意。综上可知,江南的冬景明朗和暖,充满生机,有悠闲的境界,雪景富有诗意,文章基调是温润清朗、闲适恬淡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教长着几根蔬蔬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故都的秋》首段提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景象中,蓝色牵牛花,疏落的秋草,槐树的落蕊,秋雨和秋虫等景象,都充满清、静、悲凉的色彩,其中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思,文章基调是悲凉的。(4)由“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泊一只乌篷小船”“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等可知,《江南的冬景》选择了村落长桥、杂木树林、纷飞的白雨、停泊的小船等意象,这些典型的江南自然之境随意飘洒在文中,如行云流水,自热真切,突出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草色顶多成了赭色”“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江南的冬景》写的是白色、赭色、红黄等,色调带着朦胧的美,描绘出江南冬日水墨一般写意的景色,自然有致。文中写雪以“晚来、冬宵、雪夜更深、早晨”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引用诗文,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所描写的江南雪景,是作者提到雨时所引发的联想,属于虚写,却通过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丰富了雪景意象,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和向往,可谓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答案:(1)C(2)A(3)江南的冬景明朗和暖,充满生机,有悠闲的境界,雪景富有诗意,文章基调是温润清朗、闲适恬淡的。《故都的秋》中,蓝色牵牛花,疏落的秋草,槐树的落蕊,秋雨和秋虫等景象,都充满清、静、悲凉的色彩,其中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思,文章基调是悲凉的。(4)①意象上,文章选择了村落长桥、杂木树林、纷飞的白雨、停泊的小船等,这些自然之境随意飘洒在文中如行云流水,自热真切,突出了悠闲自得的心境。②文中色彩写的是白色、赭色、红黄等,色调带着朦胧的美,描绘出江南冬日水墨一般写意的景色,自然有致。③写雪景按照时间顺序引用安排诗句,以虚写实,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笔随意转,舒卷自如。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秋兴八首(其七)杜甫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②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注】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②传说长安昆明池水边有织女像,水中有石鲸雕刻。③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秋天结实,状如米,故称菰米。④关塞: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借“汉时功”“武帝旌旗”所表现的汉武帝练习水战时旌旗蔽天的宏大场面,颂扬昔日长安的盛况,表达诗人无限追忆。B.颔联由回忆转向现实,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石像依旧伫立,与首联虚实结合,感慨昔日盛况不再。C.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荷花经过露冷霜冻,花瓣坠落,露出莲蓬,表现出清秋的冷落凄凉,哀景哀情,点出秋兴主题。D.诗歌尾联,作者以漂泊江湖的渔翁自比,在表情达意上与他在《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有人认为,这首诗“以情注物”,即将诗人丰富的情感倾注在所选取的物象中。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一特点。【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虚实结合”错。作者人在夔州,前三联写昆明池昔日的盛况和今日的荒凉冷落都是作者想象的,是虚写。故选B。(2)颔联写昆明池的景观。从汉武帝到今,织女的机杼空对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月,而池畔石鲸的鳞甲曾在无数个风雨之秋中掀动。这两句写的时间是从汉到唐昆明池经过的一段兴亡交替的历程。石人石像的萧瑟冷落象征着唐王朝的衰败。在诗人笔下,这些石刻都被赋予了一种生命力,石女有情,仿佛都在为唐王朝的兴亡而哀叹,表达了诗人对唐朝盛世的缅怀,以及对当今国力衰微的感伤。颈联里的“菰米”“莲花”,到了秋天,都要零落的。作者在深秋之际,想象着战乱后昆明池里的水生植物,不禁想到它们在这一季节中不免凋零的命运;这既是写昆明池的秋天,也是唐王朝命运的秋天和作者心中的秋天的象征,诗人正如那菰米莲蓬一般飘零落魄,何其孤苦。菰米莲蓬可食而无人采摘,也侧面反映出百姓们因战争流离失所,无暇顾及生计的乱离状态。可见,诗人将对秋日衰败之景的感慨倾注于“织女”“石鲸”“菰米”“莲房”之中。池畔织女,徒负夜月;“石鲸”之像,风雨飘摇;菰米结实,任其漂荡,莲花飘坠,凋零萎褪。虚写昆明池衰败景象,正合“秋兴”之题意。同时,将对当今国势衰颓的悲叹倾注于“昆明池”中。如今杜甫身在夔府,心在长安,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残破衰败、动荡不安的形势,抚今追昔,伤时念乱。尾联两句从想象中的长安回到现实中来,更见现实之冷酷无情。诗人思念着长安故都的昆明池,眼望着面前的茫茫巫山,重重关塞,其中只有一条盘空的鸟道,迢递无尽,而今天自己又成了江湖满地中漂泊的一个渔翁,天涯路远,兼之干戈阻绝,何时才是归期?“一渔翁”写出诗人在重重关塞与茫茫江湖之中难以伸展志向的孤独渺小,流露出无限怅惘之情。故诗人将对自身漂泊孤寂的慨叹倾注于“关塞”“鸟道“等物象中。诗人以“关塞”泛指秦蜀之间的高城险塞,以“鸟道”指山路之险峻,以“江湖一渔翁”自谓,写出世路艰难、风雨飘摇之中孤寂无所底止的沉哀。答案:(1)B(2)①将对秋日衰败之景的感慨倾注于“织女”“石鲸”“菰米”“莲房”之中。池畔织女,徒负夜月;“石鲸”之像,风雨飘摇;菰米结实,任其漂荡,莲花飘坠,凋零萎褪。虚写昆明池衰败景象,正合“秋兴”之题意。②将对当今国势衰颓的悲叹倾注于“昆明池”中。如今杜甫身在夔府,心在长安,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残破衰败、动荡不安的形势,抚今追昔,伤时念乱。③将对自身漂泊孤寂的慨叹倾注于“关塞”“鸟道”等物象中。诗人以“关塞”泛指秦蜀之间的高城险塞,以“鸟道”指山路之险峻,以“江湖一渔翁”自谓,写出世路艰难、风雨飘摇之中孤寂无所底止的沉哀。译文: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长沙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叙写客人吹箫助兴“倚歌而和之”,后又以想象着笔写箫声幽怨,使人落泪“如泣如诉”一句令人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人物场景来。(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缘分设定为前世因缘“木石前盟”,这种精神、天性高度匹配,如天作之合的爱情历来是诗人们钟情吟咏的话题,秦观《鹊桥仙》词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两句亦表达相似的咏叹。(3)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相较于小人,君子自有其追寻与坚守的人生准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答案】(1)倚歌而和之如泣如诉(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3)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平时要加以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倚歌而和之如泣如诉(重点字:诉)(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重点字:逢)(3)君子怀德君子怀刑(重点字:刑)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幕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嘈吆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宋•苏轼(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2)下列对文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适,指到……去,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中“适”的意义不同。B.乘,指乘坐,与“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登泰山记》)中“乘”意义不同。C.绝,指断绝,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绝”的意思用法相同。D.乃,指竟然,与“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师说》)中“乃”字的意思用法相同。(3)下列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自己对郦道元以及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B.接下来作者才进入记游的部分,也记叙了寺人敲石的行为,听起来似乎已验证了李渤言之有据。但作者仍然存疑。C.绝壁下的大石奇崛,栖鹄与鹊鹤的叫声恐怖,这情形让作者感到害怕而准备返回时,他却在此时听到巨大的水声。D.在详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来由的过程后,作者表达了对李渤这种不经充分地实地验证面臆断的思维方式的批评。(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答案】(1)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2)C(3)A(4)①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舟回至两山间”大意是“船回到两山之间”,表意完整,其后断开;“有大石当中流”是说“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表意完整,前后断开,综上断句为: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译文: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2)C.“意思用法相同”有误,根据句意“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并不是本身很会游泳,却能够横渡长江黄河”,“绝”分别解释为“断绝”和“横渡”。故选:C。(3)A.“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自己对郦道元以及李渤的说法的怀疑”有误,从原文“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来看,是本文一开篇就提出了世人对郦道元说法的怀疑而非自己对郦道元说法的怀疑。故选:A。(4)①置:放;虽:即使;鸣:使……发出声响。句子翻译为: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殆:大概;详:详细。句子翻译为: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答案:(1)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2)C(3)A(4)①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参考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响声,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开福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日,一条“长辈把对女孩儿的爱写成5本书”的微博火了。5本“成长书”是长辈对晚辈满满的爱与祝福,记录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无数温馨的细节与回忆,折射出良好的家风。令人佩服的是,不只是爸爸和妈妈从女孩儿出生时就坚持记录,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舅舅等也参与其中,从不同视角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A,更是良好家风的见证。B?①小女孩的家庭可谓做了很好的诠释。②在家风是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中,③反映着整个家庭的教育理念,④折射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⑤家庭作为一个人的人生起点、梦想启航的地方,⑥能否给予孩子爱的呵护,⑦让孩子从小就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⑧乃至逐渐拥有进取精神、家国情怀,⑨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家风传承。(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A“成长书”不仅是爱的见证B良好的家风是什么样的(或什么是良好的家风)(2)②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⑦让孩子从小就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⑨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家风传承【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2)本题考查的是病句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解答】(1)第一空,根据前文“5本‘成长书’是长辈对晚辈满满的爱与祝福”内容,可知,成长书是本段的中心话题,根据后文“更是良好家风的见证”可知,此处应填写“……不仅是……”的格式,前后文结合可填写:“成长书”不仅是爱的见证。第二空,根据前文的“更是良好家风的见证”,第二段开头句承接前文,引领下文的“小女孩的家庭可谓做了很好的诠释”,外加句子后面“?”,根据前后文可填写“良好的家风是怎样的,是什么样的”或“什么是良好的家风”之类的句子。(2)②介词赘余,导致后面的句子缺主语,去掉“在……中”;⑦语序不当,“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应改为“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⑨不合逻辑,“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家风传承”与前文第⑥句“能否给予孩子爱的呵护”存在一面对两面的问题,应该为“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家风传承”。答案:(1)A“成长书”不仅是爱的见证B良好的家风是什么样的(或什么是良好的家风)(2)②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⑦让孩子从小就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⑨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家风传承7.(2023秋•开福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1)下列各句中冒号与文中划横线处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B.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C.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D.想不通,九头牛也拉不动;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加点的“家”字,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答案】(1)C(2)①大量的引用中国古代的思念家乡的诗篇,表达了人在离家后又时时惦念家园情感的普遍性;②这些诗句中,崔颢、《古诗十九首》、卢纶、李益的诗句表达了对家乡的牵挂思念之情,承接前文表达人离家后又思乡的情感;③而韦庄和宋之问则表达了思乡又不敢还乡,引出后文对思乡又不敢还乡的苍凉心境的表达;④引用的诗句,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和美感,使“人的悲剧性实质”的表达不抽象,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3)第一个“家”:指的是客观世界里的“家”,是某个地方、某个空间。第二个“家”:指的是精神世界里的“家”,是精神的皈依之处。【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辨析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基本常用的标点符号,明确基本的用法。(2)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对基本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掌握,其次,分析句子,确定修辞手法构成;最后明确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把握其基本义,再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答案。【解答】(1)原文中划线处冒号用于需要解说的话语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说。A.冒号用于动词后,表示提示下文;B.冒号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C.冒号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D.冒号表示总结上文。故选:C。(2)引用的诗句都与思乡有关,进而去表达人在离家后又时时惦念家园情感的普遍性。根据“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引用这些诗句表达了对家乡的牵挂思念之情,承接前文表达人离家后又思乡的情感。“‘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引用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又不敢还乡,引出后文对思乡又不敢还乡的苍凉心境的表达。引用古诗句,能够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采购工作计划书报告
- 2024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科研工作计划
- 农工办工作的计划范文
- 4年度消防安全工作计划
- 月工作总结和工作目标与计划
- 人事部个人工作总结与计划
- ★学校工作计划
- 《施工前准备工作》课件
- 教务处详细工作计划范文
- 下学期班级工作计划锦集
-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物流行业:智慧配送平台方案
- 软件系统测试与验收方案
- 小学数学每日100道口算题(每页100题)
- 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2(浙江专用)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120个文言实词
- 2024-2030年中国飞行时间(ToF)传感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会议接待客房管理制度
- 13《乌鸦喝水》【一年级上册语文】
- 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C)建筑应用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