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培优卷1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培优卷1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培优卷1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培优卷1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培优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培优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材料二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意蕴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洁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虚”是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途径之一。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C.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D.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给人以无穷想象,空灵的境界由此达成,因此可以说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深意。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表现出在中国艺术中“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3)《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这座“潇湘馆”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2.(2023秋•开福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大雪王啸峰高铁上,他看到窗外密密飘舞的雪花。在他微微走神的罅隙里,雪在江南大地上积了起来。看到白茫茫的一片,他心里的悲苦加了倍。列车减速,城市扑面而来。熟悉而陌生的街道一闪而过。弟弟在出口处向他挥手,随之一起抖动的是黑臂章。他走到弟弟身边,搂住肩膀,轻拍几下。弟弟低下头,接过行李箱,领他走向停车场。这两年,弟弟经常坐高铁来看他,每次走的时候,总是这么一句话:“什么时候回去看看吧?老人非常想念你。”他回答“嗯嗯”。而今天一早,弟弟电话里只说了一句,他就立刻抛下所有事情,朝着已被列为虚无的城市赶来。弟弟的父亲,他的继父,清晨突然往后一仰,倒下再没起来。鹅毛般大雪纷纷扬扬,市区也开始积雪,车堵起来,弟弟骂了几句鬼天气。眼圈黑黑的,就像即将入夜的天色,车厢里静得让他心慌。“走得没痛苦,也是修来的福。”他刚憋出这句话,就想到了母亲。他该怎么面对她?不管什么原因,八年没来见母亲,必定是错误的。虽然他每次都让弟弟带钱、东西给母亲,但这抵得了什么?弟弟手机里的母亲一直在老去,他看着照片愧疚感加深。不过,如果弟弟提出来视频一下,他又忙不迭地摆手。他还没有做好准备。这下,完全打乱了他的算盘。头脑里预想的大团圆结局,彻底破灭。他没有机会说抱歉。在大雪天温暖得逼出汗的狭小空间里,①他如坐针毡。如果能一下子快进到此刻,掠过八年时光,那么他再也不会面对弟弟多次诚恳邀请,摆出傲慢、生硬的丑态。很多事情,做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汽车转过一个大广角。他紧盯着大片绿地看:“怎么是公园了呢?”“长途汽车站早就搬迁城北公路上了。”弟弟又指着一些高大建筑给他介绍,可他都没听进去。②终于,噩梦般的长途汽车站消失了。八年前,也是个大雪天,从高考分数出来,直到冬天,他说的话几乎不超过十句,而且都是对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弟弟说的。冲突的起因是什么,他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那个夜晚北风凄厉、雪花狂舞。继父把酒杯往餐桌上一顿:“有本事考个好成绩回来,整天臭着个脸,好像大家都欠他似的。”高中三年,他每天都在奋发努力,放弃了所有的爱好:打球、写诗……为的就是考出好成绩。他填写的志愿,没有一所本地高校,最远的有哈尔滨、西宁。他要尽早离开这个家,这个家庭对他来说充满压迫,使他苦恼。他清楚地听到了继父那两句酒话,开始,他已把愤懑咽下去。寄人篱下,大概就要承受这样的折磨。可是母亲接了话:“他还是个孩子呢,要怪就怪我吧。”他本来浑浑噩噩的心,被母亲的话激得锋利,像一把出鞘的利刃。他冲出卧室,和继父扭打在一起。“快走,你打不过他的!”母亲拼命地喊。他退回卧室,插上插销的那一刻,人突然静下来了。继父在客厅里的咆哮,正从他脑子里被移到很远的地方。他有条不紊地收拾着衣物、课本、压岁钱、母亲给的零花钱,等所有东西压缩进一只大背包后,他才意识到,一个局外人将要离开。③他大大方方地打开小小的卧室门,昂首挺胸地往大门口走。继父又坐下喝酒,还点了烟。房子里充满了烟酒的刺激气味。母亲上前阻止,拉他胳膊、拉背包带,跪下拖他的腿。继父喘着粗气冲着母亲嚷嚷:“让他走,有种不要回来!”他挣脱了一切,像一只第一次飞翔的雏鸟,虽然吃力地扇着翅膀,但是内心轻松自由。暴风雪来得正是时候,即便没有目标和方向也不要紧,艰难旅途就是最好的归宿。现在,在旅途中漂了八年,他终于回归了。完全没料到的是,心情如此沉痛。在高铁上,他就意识到这不寻常的变化。弟弟常捎带母亲的口信,最先浮现出来的是“这么多年了,也该谅解了”。到后来,他竟坐不住了,在车厢连接处踱步,有时迎来漆黑隧道,有时身子斜着承受列车漫长的转向。弟弟指指前面说:“快到了。”顿时,全身血液往他脑子里冲。他看不清前面的街巷,雪下得太大了,他还没做好准备,该以怎样的姿态走进家门。弟弟在黑暗中对他说:“下车!”老式楼房敞开着的单元,陷入漆黑。他机械地随着弟弟走去,走的过程中,他踩到了石子,鞋滑了几次,腿被什么东西挡了一下。可他还是往前走,自己都不知道迈的步子是快还是慢,只知道自己在移动。八年前那个夜晚,他爬进长途汽车站候车室。九点过后,所有车辆停发。工作人员收拾完,灯全熄后,他躺倒长条凳上,寒气围拢来,他抱住背包,呼吸久久不能慢下来。突然,他听到急促的讲话声,接着,候车室灯全都打开。他赶忙钻到凳子下。“看看,看看,我说没人吧!”“谢谢!那我们去火车站候车室。”灯又灭了。他回到凳子上,却没马上躺下,透过窗户,他看见大雪中两个人点头哈腰地向一个戴大盖帽的人致意。瘦高个继父头上突然亮了一下,几根乱七八糟的白发刺出来,在碘钨灯下向着大片雪花招摇着,挑战着,慌乱没有章法。沿着渗着白光的楼梯一级一级往上走,④他脑子里出现了那几根白发和片片雪花。(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提到他“心里的悲苦加了倍”,既点明了此时沉痛的心理状态,又制造了悬念,引出对下文故事的叙写。B.时隔多年,在接到继父去世的消息而赶回家奔丧的路上,他才最终放下对继父的怨恨,在纷飞的雪花中选择谅解。C.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没有名字,没有身份介绍,故事深处其实是隐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而具体的你我。D.小说设置复杂的家庭关系,叙写了由此引发的激烈的家庭冲突,意在揭示人们如何在事件中成长,在隐秘中和解。(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如坐针毡”,写出了“我”因错过了说抱歉的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愧疚感。B.句子②在文中单独成段,既引出了对八年前的回忆,又加强了语气和情感的表达。C.句子③中“大大方方”“昂首挺胸”,可见冲突的责任在继父的酗酒和对“我”的不理解。D.句子④中出现的“那几根白发和片片雪花”,寓示着主人公内心的创伤得到了修复。(3)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本文叙事很有特色,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天心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①梅花落: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B.李诗的一、二句描写: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C.高诗写到了冰雪消融,画面整体给人以安宁祥和的感觉;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D.李诗一、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2)两首诗都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但表达感情的方式却不相同,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这种不同。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天心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其体现道德意义与国家治理原则的两句话是:,。(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3)李商隐《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开福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②,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③,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节选自《论语•八佾》)子贡曰:“管仲非仁者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④也,自经⑤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节选自《论语•宪问》)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⑥。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注】①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②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③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空酒杯的土台。④谅:小信,无原则地守信。⑤自经:自缢。⑥少正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任鲁国司寇后就将他杀了。(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管仲非A仁者B欤C桓公D杀公E子纠F不能G死H又相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辅佐,与《孔雀东南飞》中“儿已薄禄相”中的“相”意思不同。B.匹夫,平常人、普通人,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意思相同。C.放,释放,与《屈原列传》中“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的“放”意思相同。D.遂,满足,与《琵琶行》中“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的“遂”用法和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孔子通过列举事实和与国君作比较,得出了管仲不节俭和不知礼的结论。B.孔子认为管仲有大节大信,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体现了孔子对人的评价有辩证思想。C.苏洵认为齐国大治的根源在于鲍叔牙;大乱的根源在于竖刁、易牙、开方为恶。D.苏洵认为竖刁、易牙之类的佞臣不足畏,可怕的是国无贤者,国既无贤,君自昏聩。(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②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5)材料一、二,对管仲的评价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天心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①杨柳才吐出仿佛半粒米似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②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她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她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节选自鲁迅《药》)(1)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相同的一项是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B.“(这床被子)是我的——”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C.外国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D.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便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仿佛……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7.(2023秋•天心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有种最常见的指责是,(A),博人眼球。这种指责很容易驳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诉人们,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其结果也往往合乎欲求。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①。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B),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只是(C),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名利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技艺本身。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②。但如果“只为前程,无所谓好事”,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因此,③,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否则不仅不道德,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均不超过15个字)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坚持正确历史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材料二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意蕴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洁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虚”是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途径之一。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C.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D.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给人以无穷想象,空灵的境界由此达成,因此可以说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深意。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表现出在中国艺术中“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3)《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这座“潇湘馆”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C(2)B(3)①“潇湘馆”中曲折的游廊将人由外引领进入深处。②泉水流出形成的溪涧盘旋蜿蜒,与翠竹交相辉映,于小园中有山川之趣。③“潇湘馆”中“千百竿翠竹遮映”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④“潇湘馆”的陈设简约,而有雅致清幽之意境,虚实相生,空灵相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A.“途径之一”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可见,应是“唯一途径”。B.“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曲解文意,材料一有“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可见,并没有与绘画、诗词比较哪一个更能体现“空”的精髓。D.“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无中生有,材料二只对抽象艺术和写实艺术的部分做了比较,并未得出整体上孰优孰劣的判断;同时,“因此”也有误,属于强加因果。故选:C。(2)B.“不可替代”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讲到了假山、回廊、小桥等陈设的美学意义和亭“有着独有的地位”,而并不能推出这些是不可替代的。故选:B。(3)由“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可见,“潇湘馆”中曲折的游廊将人由外引领进入深处,正体现了“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的空灵之美。由“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可见,泉水流出形成的溪涧盘旋蜿蜒,与翠竹交相辉映,于小园中有山川之趣,正体现了“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的空灵之美。由“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可见,“潇湘馆”中“千百竿翠竹遮映”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正体现了“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空灵之美。由“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可见,“潇湘馆”的陈设简约,而有雅致清幽之意境,虚实相生,空灵相成,正体现了“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的空灵之美。答案:(1)C(2)B(3)①“潇湘馆”中曲折的游廊将人由外引领进入深处。②泉水流出形成的溪涧盘旋蜿蜒,与翠竹交相辉映,于小园中有山川之趣。③“潇湘馆”中“千百竿翠竹遮映”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④“潇湘馆”的陈设简约,而有雅致清幽之意境,虚实相生,空灵相成。2.(2023秋•开福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大雪王啸峰高铁上,他看到窗外密密飘舞的雪花。在他微微走神的罅隙里,雪在江南大地上积了起来。看到白茫茫的一片,他心里的悲苦加了倍。列车减速,城市扑面而来。熟悉而陌生的街道一闪而过。弟弟在出口处向他挥手,随之一起抖动的是黑臂章。他走到弟弟身边,搂住肩膀,轻拍几下。弟弟低下头,接过行李箱,领他走向停车场。这两年,弟弟经常坐高铁来看他,每次走的时候,总是这么一句话:“什么时候回去看看吧?老人非常想念你。”他回答“嗯嗯”。而今天一早,弟弟电话里只说了一句,他就立刻抛下所有事情,朝着已被列为虚无的城市赶来。弟弟的父亲,他的继父,清晨突然往后一仰,倒下再没起来。鹅毛般大雪纷纷扬扬,市区也开始积雪,车堵起来,弟弟骂了几句鬼天气。眼圈黑黑的,就像即将入夜的天色,车厢里静得让他心慌。“走得没痛苦,也是修来的福。”他刚憋出这句话,就想到了母亲。他该怎么面对她?不管什么原因,八年没来见母亲,必定是错误的。虽然他每次都让弟弟带钱、东西给母亲,但这抵得了什么?弟弟手机里的母亲一直在老去,他看着照片愧疚感加深。不过,如果弟弟提出来视频一下,他又忙不迭地摆手。他还没有做好准备。这下,完全打乱了他的算盘。头脑里预想的大团圆结局,彻底破灭。他没有机会说抱歉。在大雪天温暖得逼出汗的狭小空间里,①他如坐针毡。如果能一下子快进到此刻,掠过八年时光,那么他再也不会面对弟弟多次诚恳邀请,摆出傲慢、生硬的丑态。很多事情,做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汽车转过一个大广角。他紧盯着大片绿地看:“怎么是公园了呢?”“长途汽车站早就搬迁城北公路上了。”弟弟又指着一些高大建筑给他介绍,可他都没听进去。②终于,噩梦般的长途汽车站消失了。八年前,也是个大雪天,从高考分数出来,直到冬天,他说的话几乎不超过十句,而且都是对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弟弟说的。冲突的起因是什么,他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那个夜晚北风凄厉、雪花狂舞。继父把酒杯往餐桌上一顿:“有本事考个好成绩回来,整天臭着个脸,好像大家都欠他似的。”高中三年,他每天都在奋发努力,放弃了所有的爱好:打球、写诗……为的就是考出好成绩。他填写的志愿,没有一所本地高校,最远的有哈尔滨、西宁。他要尽早离开这个家,这个家庭对他来说充满压迫,使他苦恼。他清楚地听到了继父那两句酒话,开始,他已把愤懑咽下去。寄人篱下,大概就要承受这样的折磨。可是母亲接了话:“他还是个孩子呢,要怪就怪我吧。”他本来浑浑噩噩的心,被母亲的话激得锋利,像一把出鞘的利刃。他冲出卧室,和继父扭打在一起。“快走,你打不过他的!”母亲拼命地喊。他退回卧室,插上插销的那一刻,人突然静下来了。继父在客厅里的咆哮,正从他脑子里被移到很远的地方。他有条不紊地收拾着衣物、课本、压岁钱、母亲给的零花钱,等所有东西压缩进一只大背包后,他才意识到,一个局外人将要离开。③他大大方方地打开小小的卧室门,昂首挺胸地往大门口走。继父又坐下喝酒,还点了烟。房子里充满了烟酒的刺激气味。母亲上前阻止,拉他胳膊、拉背包带,跪下拖他的腿。继父喘着粗气冲着母亲嚷嚷:“让他走,有种不要回来!”他挣脱了一切,像一只第一次飞翔的雏鸟,虽然吃力地扇着翅膀,但是内心轻松自由。暴风雪来得正是时候,即便没有目标和方向也不要紧,艰难旅途就是最好的归宿。现在,在旅途中漂了八年,他终于回归了。完全没料到的是,心情如此沉痛。在高铁上,他就意识到这不寻常的变化。弟弟常捎带母亲的口信,最先浮现出来的是“这么多年了,也该谅解了”。到后来,他竟坐不住了,在车厢连接处踱步,有时迎来漆黑隧道,有时身子斜着承受列车漫长的转向。弟弟指指前面说:“快到了。”顿时,全身血液往他脑子里冲。他看不清前面的街巷,雪下得太大了,他还没做好准备,该以怎样的姿态走进家门。弟弟在黑暗中对他说:“下车!”老式楼房敞开着的单元,陷入漆黑。他机械地随着弟弟走去,走的过程中,他踩到了石子,鞋滑了几次,腿被什么东西挡了一下。可他还是往前走,自己都不知道迈的步子是快还是慢,只知道自己在移动。八年前那个夜晚,他爬进长途汽车站候车室。九点过后,所有车辆停发。工作人员收拾完,灯全熄后,他躺倒长条凳上,寒气围拢来,他抱住背包,呼吸久久不能慢下来。突然,他听到急促的讲话声,接着,候车室灯全都打开。他赶忙钻到凳子下。“看看,看看,我说没人吧!”“谢谢!那我们去火车站候车室。”灯又灭了。他回到凳子上,却没马上躺下,透过窗户,他看见大雪中两个人点头哈腰地向一个戴大盖帽的人致意。瘦高个继父头上突然亮了一下,几根乱七八糟的白发刺出来,在碘钨灯下向着大片雪花招摇着,挑战着,慌乱没有章法。沿着渗着白光的楼梯一级一级往上走,④他脑子里出现了那几根白发和片片雪花。(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开篇提到他“心里的悲苦加了倍”,既点明了此时沉痛的心理状态,又制造了悬念,引出对下文故事的叙写。B.时隔多年,在接到继父去世的消息而赶回家奔丧的路上,他才最终放下对继父的怨恨,在纷飞的雪花中选择谅解。C.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没有名字,没有身份介绍,故事深处其实是隐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而具体的你我。D.小说设置复杂的家庭关系,叙写了由此引发的激烈的家庭冲突,意在揭示人们如何在事件中成长,在隐秘中和解。(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中“如坐针毡”,写出了“我”因错过了说抱歉的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愧疚感。B.句子②在文中单独成段,既引出了对八年前的回忆,又加强了语气和情感的表达。C.句子③中“大大方方”“昂首挺胸”,可见冲突的责任在继父的酗酒和对“我”的不理解。D.句子④中出现的“那几根白发和片片雪花”,寓示着主人公内心的创伤得到了修复。(3)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本文叙事很有特色,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B(2)C(3)①开篇“窗外密密飘舞的雪花”,隐喻“他”内心遭遇的困境,愧疚自责又自尊。②八年前夜晚“狂舞”的雪花象征“他”与继父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或对自由的追求)。③结尾处“片片雪花”象征继父隐秘的、无言的爱(或内心的获得和解和安宁)。(4)①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体:回忆中的他叛逆冲动,现实中的他满怀愧疚自责;②使小说内容更完整,情节更合理(或“现实中穿插回忆,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起伏,产生变化,增加故事的可读性”):现实中写他多年未归家,回忆中写了高考那年他与继父激烈的矛盾冲突,交代了他离家多年未归的原因;③现实、回忆的对照,使主题更加深刻:既突出他的成长和心境的转变,又引发读者对家庭矛盾、亲情、和解等的思考。【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形象意蕴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方式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时隔多年,在接到继父去世的消息而赶回家奔丧的路上,他才最终放下对继父的怨恨,在纷飞的雪花中选择谅解”错误。他早已放下对继父的怨恨,早已选择谅解。从第二段“他立刻抛下所有事情”,第五段“头脑里预想的大团圆结局,彻底破灭。他没有机会说抱歉”等可以看出。故选B。(2)C.“可见冲突的责任在继父的酗酒和对‘我’的不理解”错误。“大大方方”“昂首挺胸”可以看出“他”少年时追求自由而叛逆的心,且冲突的责任不尽在继父。故选C。(3)①由“高铁上,他看到窗外密密飘舞的雪花。在他微微走神的罅隙里,雪在江南大地上积了起来。看到白茫茫的一片,他心里的悲苦加了倍”可知,开篇“窗外密密飘舞的雪花”,隐喻“他”内心遭遇的困境,愧疚自责又自尊。②由“他本来浑浑噩噩的心,被母亲的话激得锋利,像一把出鞘的利刃。他冲出卧室,和继父扭打在一起”“他挣脱了一切,像一只第一次飞翔的雏鸟,虽然吃力地扇着翅膀,但是内心轻松自由。暴风雪来得正是时候,即便没有目标和方向也不要紧,艰难旅途就是最好的归宿”可知,八年前夜晚“狂舞”的雪花象征“他”与继父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或对自由的追求)。③由“灯又灭了。他回到凳子上,却没马上躺下,透过窗户,他看见大雪中两个人点头哈腰地向一个戴大盖帽的人致意。瘦高个继父头上突然亮了一下,几根乱七八糟的白发刺出来,在碘钨灯下向着大片雪花招摇着,挑战着,慌乱没有章法”“他脑子里出现了那几根白发和片片雪花”可知,结尾处“片片雪花”象征继父隐秘的、无言的爱(或内心的获得和解和安宁)。(4)①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体:由“他清楚地听到了继父那两句酒话,开始,他已把愤懑咽下去。寄人篱下,大概就要承受这样的折磨”“他冲出卧室,和继父扭打在一起”“他挣脱了一切,像一只第一次飞翔的雏鸟,虽然吃力地扇着翅膀,但是内心轻松自由。暴风雪来得正是时候,即便没有目标和方向也不要紧,艰难旅途就是最好的归宿”可知,回忆中的他叛逆冲动;由“他该怎么面对她?不管什么原因,八年没来见母亲,必定是错误的。虽然他每次都让弟弟带钱、东西给母亲,但这抵得了什么?弟弟手机里的母亲一直在老去,他看着照片愧疚感加深”“现在,在旅途中漂了八年,他终于回归了。完全没料到的是,心情如此沉痛”可知,现实中的他满怀愧疚自责。②使小说内容更完整,情节更合理(或“现实中穿插回忆,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起伏,产生变化,增加故事的可读性”):由“他刚憋出这句话,就想到了母亲。他该怎么面对她?不管什么原因,八年没来见母亲,必定是错误的”可知,现实中写他多年未归家;由“继父把酒杯往餐桌上一顿:‘有本事考个好成绩回来,整天臭着个脸,好像大家都欠他似的’”“他退回卧室,插上插销的那一刻,人突然静下来了。继父在客厅里的咆哮,正从他脑子里被移到很远的地方。他有条不紊地收拾着衣物、课本、压岁钱、母亲给的零花钱,等所有东西压缩进一只大背包后,他才意识到,一个局外人将要离开”“让他走,有种不要回来”可知,回忆中写了高考那年他与继父激烈的矛盾冲突,交代了他离家多年未归的原因。③现实、回忆的对照,使主题更加深刻:由“他挣脱了一切,像一只第一次飞翔的雏鸟,虽然吃力地扇着翅膀,但是内心轻松自由。暴风雪来得正是时候,即便没有目标和方向也不要紧,艰难旅途就是最好的归宿”“这两年,弟弟经常坐高铁来看他,每次走的时候,总是这么一句话:‘什么时候回去看看吧?老人非常想念你。’他回答‘嗯嗯’。而今天一早,弟弟电话里只说了一句,他就立刻抛下所有事情,朝着已被列为虚无的城市赶来”“灯又灭了。他回到凳子上,却没马上躺下,透过窗户,他看见大雪中两个人点头哈腰地向一个戴大盖帽的人致意。瘦高个继父头上突然亮了一下,几根乱七八糟的白发刺出来,在碘钨灯下向着大片雪花招摇着,挑战着,慌乱没有章法”“他脑子里出现了那几根白发和片片雪花”可知,既突出他的成长和心境的转变,又引发读者对家庭矛盾、亲情、和解等的思考。答案:(1)B(2)C(3)①开篇“窗外密密飘舞的雪花”,隐喻“他”内心遭遇的困境,愧疚自责又自尊。②八年前夜晚“狂舞”的雪花象征“他”与继父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或对自由的追求)。③结尾处“片片雪花”象征继父隐秘的、无言的爱(或内心的获得和解和安宁)。(4)①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体:回忆中的他叛逆冲动,现实中的他满怀愧疚自责;②使小说内容更完整,情节更合理(或“现实中穿插回忆,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起伏,产生变化,增加故事的可读性”):现实中写他多年未归家,回忆中写了高考那年他与继父激烈的矛盾冲突,交代了他离家多年未归的原因;③现实、回忆的对照,使主题更加深刻:既突出他的成长和心境的转变,又引发读者对家庭矛盾、亲情、和解等的思考。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天心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①梅花落: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B.李诗的一、二句描写: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C.高诗写到了冰雪消融,画面整体给人以安宁祥和的感觉;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D.李诗一、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2)两首诗都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但表达感情的方式却不相同,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这种不同。【答案】(1)C(2)①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②高诗巧借曲名传情,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仿佛江南梅花开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虚实结合,高诗三、四句既是写实,描写风传笛曲,一夜声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故乡梅花,将香和色洒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错误,李诗形容沙似白雪,月如秋霜,气氛是凄寒的。故选C。(2)李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答案:(1)C(2)①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②高诗巧借曲名传情,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仿佛江南梅花开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虚实结合,高诗三、四句既是写实,描写风传笛曲,一夜声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故乡梅花,将香和色洒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塞上听吹笛》译文: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赏析: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夜上受降城闻笛》译文:回乐烽前白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华如霜。是谁吹起哟,那悠悠的芦管,三十万征人哟,一夜回首都望乡。赏析:这是一首抒写守边将士的乡情之作。前二句写景,登上孤城,只见城外,耸立着一座座烽火台,寒月照城,如染秋霜,白沙茫茫,犹似积雪。二句对偶,极写边塞孤城的荒寒、苍茫、冷寂,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征人望乡作铺垫。后二句抒情,在这荒凉寂静的氛围中,不知何处,呜呜咽咽,传来凄清幽怨的芦笛之声。这芦笛声,刹那间激起了征戍将士心湖的涟漪,使他们都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整夜辗转难眠。第三句由前二句视觉形象转写听觉,渲染凄清悲凉氛围,结句点出题旨,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结句一个“尽”字,乡思转深,回旋而意犹未绝,涵咏悠长。此诗意境浑成,有声有色,简洁含蓄,乃绝句之佳构也。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天心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其体现道德意义与国家治理原则的两句话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李商隐《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重点字:崇、贯)(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衰、鬓)(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重点字:惘)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开福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②,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③,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节选自《论语•八佾》)子贡曰:“管仲非仁者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④也,自经⑤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节选自《论语•宪问》)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⑥。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注】①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②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③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空酒杯的土台。④谅:小信,无原则地守信。⑤自经:自缢。⑥少正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任鲁国司寇后就将他杀了。(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管仲非A仁者B欤C桓公D杀公E子纠F不能G死H又相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相,辅佐,与《孔雀东南飞》中“儿已薄禄相”中的“相”意思不同。B.匹夫,平常人、普通人,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意思相同。C.放,释放,与《屈原列传》中“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的“放”意思相同。D.遂,满足,与《琵琶行》中“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的“遂”用法和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中,孔子通过列举事实和与国君作比较,得出了管仲不节俭和不知礼的结论。B.孔子认为管仲有大节大信,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体现了孔子对人的评价有辩证思想。C.苏洵认为齐国大治的根源在于鲍叔牙;大乱的根源在于竖刁、易牙、开方为恶。D.苏洵认为竖刁、易牙之类的佞臣不足畏,可怕的是国无贤者,国既无贤,君自昏聩。(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②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5)材料一、二,对管仲的评价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CFH(2)C(3)C(4)①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一定会有根源和预兆。②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5)①材料一,从“礼”和“仁”的角度对管仲进行了评价。②材料二,从举荐贤能的角度对管仲进行了评价。【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管仲非仁者欤”,“欤”,句末语气词,中间不断开,在其后断句,故在C处断句;“桓公杀公子纠”,是一个语意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在F处断句;“不能死”,“不能”修饰“死”,中间不断开,故在H处断句。故在CFH三处断句。(2)C.“意思相同”错误。释放。/流放。句意:才知道流放四凶。/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被流放在外。故选C。(3)C.“大乱的根源在于竖刁、易牙、开方为恶”错误,结合原文“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可知,大乱的根源在于管仲没有荐贤授能。故选C。(4)①“作”,发生;“由”,根源;“兆”,预兆。译文: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一定会有根源和预兆。②“幸”,侥幸;“诛”,诛杀;“悉数”,全部。译文: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5)结合原文“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可知,材料一,从“礼”和“仁”的角度对管仲进行了评价。结合原文“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可知,材料二,从举荐贤能的角度对管仲进行了评价。答案:(1)CFH(2)C(3)C(4)①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一定会有根源和预兆。②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5)①材料一,从“礼”和“仁”的角度对管仲进行了评价。②材料二,从举荐贤能的角度对管仲进行了评价。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空酒杯的土台,管仲也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材料二: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一定会有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再看重用他们的人,却是齐桓公。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么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呢?回头看看,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在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回答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他的为人了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的原因,只是因为管仲在。一旦管仲去世,这三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住齐桓公了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么这三人只不过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唉!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从根本上治理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管仲不说他们也罢。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天心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①杨柳才吐出仿佛半粒米似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②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她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她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节选自鲁迅《药》)(1)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相同的一项是A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B.“(这床被子)是我的——”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C.外国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D.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便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仿佛……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答案】(1)A(2)①是修辞手法,表比喻,把新芽比喻为半粒米,生动呈现杨柳才吐芽的形态。②表示猜测,用来描写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像是又不一定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和句子的能力。需要明确句意,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赏析。【解答】(1)文中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A.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B.话语的中断。C.解释说明。D.语音的延长。故选A。(2)①此处的“仿佛……似的”是比喻修辞,“新芽”为本体,“半粒米”为喻体,把新芽比喻为半粒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杨柳才吐芽的形态,启人想象。②“仿佛等候什么似的”,描写华大妈上完坟后的状态,表示猜测,像是等候又不一定是等候,表达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呈现出华大妈失去儿子后的茫然失落,心无寄托。答案:(1)A(2)①是修辞手法,表比喻,把新芽比喻为半粒米,生动呈现杨柳才吐芽的形态。②表示猜测,用来描写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像是又不一定是。7.(2023秋•天心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有种最常见的指责是,(A),博人眼球。这种指责很容易驳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诉人们,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其结果也往往合乎欲求。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①。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B),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只是(C),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名利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技艺本身。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②。但如果“只为前程,无所谓好事”,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因此,③,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否则不仅不道德,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