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天津期末)下列各项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堪怜咏絮才”,借用典故赞美林黛玉才思敏捷;“玉带林中挂”用谐音与倒置的手法暗示林黛玉的命运结局。 B.曹雪芹善于以人名隐喻,贾府的“四春”——精明的贾元春,孤独的贾迎春,懦弱的贾探春,冷僻的贾惜春,便暗含着“原应叹息”之意。 C.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作者采用了“影子描写术”,即写主要人物在另一个品位层次的影子。例如晴雯和袭人就是黛、钗的影子。 D.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故事主线,展现了世间的人性美和悲剧美。2.(2023秋•西青区期末)下列句子中,表述符合逻辑的一项是()A.阅读名著不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但一定会对我们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B.一年来,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让我痛苦不堪,只有在非常繁忙的时候,我才会暂时忘记它。 C.经过权威专家团队检测,这座桥梁的垮塌,既不是设计方的问题,也不是施工方的问题,那一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D.张阿姨:“姑娘,咱店里哪辆车最好?女儿出嫁,我想送她辆好车。”销售顾问:“阿姨,我们店里的车都是好车,不合格不能出厂的。”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西青区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最后的黄豆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颗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欺有教益。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4.(2023秋•西青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所谓“伪国风”现象,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冠之以“国风”“古典”之名,貌似借用了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则以无可考证的服装造型、语言修辞、朝代背景进行“恶搞”“戏说”。比如,一些缺乏历史根基与史学考索的网络剧,在叙事上旁枝斜出,拖沓冗长,仅以玄、诞、怪、奇的剧情吸引受众注意力;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如此一味迎合,忽视引领,势必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长城”。例如:某部影视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题材,却堆砌诸多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从学界、业界到观众,普遍诟病这部电影缺乏“长城精神”的深厚底蕴,完全是“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植入。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清除“伪国风”现象,涤浊扬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清除“伪国风”现象,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网络文艺培根铸魂的根本之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这表现在网络文艺呈现形式上,就应当要弘扬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就此而言,前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作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国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虚代实,程式化,营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当然,守正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在守正的路上,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如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就认为,不可把中西方哲学、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简单对立,而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同时吸收西方哲学合理的、有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起来,互补生辉,兼容整合。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在“美美与共”的文艺创作理念指导下,网络文艺的探索才能闯出新路,问世佳作。比如,由北京卫视与爱奇艺网络平台联动播出的纪实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每期节目中,嘉宾化身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以时空穿越的方式探察历史的幽微,最后与设计领域专业人士一起打造一款文化创意衍生品。这种节目以“寻找”为形式,实际在“故”与“新”之间架设桥梁,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宫廷文化、古典文化,探寻守正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让藏于深宫楼阁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化走近普通人的日常,以多元网络媒介的方式为国人打开一扇历史之窗,为全球受众打开一扇东方文化之窗。(摘编自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材料二: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古风歌词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细细品来,其中传递的正是歌词创作者与古代诗人的共同情绪和相似内涵,而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共性思考,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如华服就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组织模式更能够增强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摘编自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的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停滞平前。B.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C.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合理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D.古风文化能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传播,得益于其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的做法,同时商业运作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B.《上新了,故宫》采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播出方式,以及其打造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节目内容,都符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指导意见。C.我们在评价古风歌词时,不只要品读其语言的运用,更应关注其是否传达从古至今的共同情绪和共性思考。D.古风文化的草根性特点,启发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A.杨柳青古镇景区推出汉服主题活动。B.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蓝本设计的手游《江南百景图》。C.天津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D.津云拍摄短视频还原各朝代女子妆容与发饰。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西青区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作答。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西青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任重而道远。(《论语》)(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礼记》)(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4)斩木为兵,,天下云集响应,。(贾谊《过秦论》)(5)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老子》)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7.(2023秋•宁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苏廷评行状①苏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③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④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戎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容,享年七十有五。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氐。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⑤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注]①苏廷评:苏序,苏轼之祖父。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府藏:通“腑脏”。③皇考:古称曾祖父。④施施:形容语调平缓。⑤轼之先人:指苏轼的父亲苏洵。(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旋复有余旋:不久B.无复生意生意:活着的念头C.日操兵乘城乘:登上D.日益至千余人益:更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朝廷且以此取人举贤以自佐B.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C.亦有无功名而传者人而不仁,如乐何D.急人患难,甚于为己治天下可运于掌上(3)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4)给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划分两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B.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C.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D.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6)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②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7)从全文看,苏序的“精识远量”表现在哪些方面。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8.(2023秋•天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广为流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体现了自然的_____的客观规律和生活智慧。自然客观规律的共同性,使其具有了国际的普遍性和传播性。在现代社会_____的发展过程中,二十四节气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承载的是深厚的对生命的体验和历史积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充盈其间,发挥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和社会作用,是永恒的生活美学和精神智慧的集中体现。2000多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古人将四季变化产生的自然现象通过物候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哲学的体现。杭州亚运会在白露节气拉开火炬传递的帷幕,在秋分节气闪烁开幕式的灿烂光芒,而闭幕式则恰逢寒露节气。选在秋分这一天开幕,自然寓意深远,太阳在这一天直射赤道,白昼黑夜两均长,如此均衡,象征体育精神的灵魂——公平!杭州节气的色彩是绚烂的,与亚运会的主题色彩“淡妆浓抹”_____。“淡妆浓抹”围绕“虹韵紫”为主,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每一种颜色分别对应的一句描绘杭州的诗,也可以代表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元素之美在本次杭州亚运会上展现得_____。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独特的浪漫情结,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色。(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亘古不变日增月益相形见绌酣畅淋漓B.颠扑不破日新月异相形见绌酣畅淋漓C.亘古不变日新月异相得益彰淋漓尽致D.颠扑不破日增月益相得益彰淋漓尽致(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淡妆浓抹”以“虹韵紫”为主,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每一句描绘杭州的诗分别对应每一种颜色,也可以代表一个节气。B.“淡妆浓抹”以“虹韵紫”为主,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每一种颜色分别对应了一句描绘杭州的诗,也可以代表一个节气。C.“淡妆浓抹”围绕以“虹韵紫”为主,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每一种颜色分别对应了一句描绘杭州的诗,也可以代表一个节气。D.“淡妆浓抹”围绕“虹韵紫”,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每一种颜色分别对应的一句描绘杭州的诗,也可以代表一个节气。七.作文(共1小题)9.(2022秋•南开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体育比赛,只有战胜对手才能获得冠军。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天津期末)下列各项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堪怜咏絮才”,借用典故赞美林黛玉才思敏捷;“玉带林中挂”用谐音与倒置的手法暗示林黛玉的命运结局。 B.曹雪芹善于以人名隐喻,贾府的“四春”——精明的贾元春,孤独的贾迎春,懦弱的贾探春,冷僻的贾惜春,便暗含着“原应叹息”之意。 C.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作者采用了“影子描写术”,即写主要人物在另一个品位层次的影子。例如晴雯和袭人就是黛、钗的影子。 D.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故事主线,展现了世间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对名著内容非常熟悉,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B.“精明的贾元春,孤独的贾迎春,懦弱的贾探春,冷僻的贾惜春”错。应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故选:B。2.(2023秋•西青区期末)下列句子中,表述符合逻辑的一项是()A.阅读名著不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但一定会对我们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B.一年来,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让我痛苦不堪,只有在非常繁忙的时候,我才会暂时忘记它。 C.经过权威专家团队检测,这座桥梁的垮塌,既不是设计方的问题,也不是施工方的问题,那一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D.张阿姨:“姑娘,咱店里哪辆车最好?女儿出嫁,我想送她辆好车。”销售顾问:“阿姨,我们店里的车都是好车,不合格不能出厂的。”【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客观分析前提和结论是否成立,学生还要明确推理的类型: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解答】A.正确。B.不合逻辑,违背了不矛盾律。“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就不可能“暂时忘记它”,二者不会同时成立。C.不合逻辑,“既不是设计方的问题,也不是施工方的”并未将“人为因素”列举完备,比如,桥上通过的车辆严重超载等,所以结论不完全成立。D.不合逻辑,销售顾问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将顾客说的“好”(价格高、性价比高等)理解成车辆没有质量问题。故选:A。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西青区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最后的黄豆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颗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E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欺有教益。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答案】(1)AE(2)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的作用有: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3)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爷爷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心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解答】(1)A.正确。B.“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错误。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C.“情节跌宕起伏”错误,本文情节发展自然,水到渠成。D.“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是错误的。爷爷专注看染布,起初是对染布有兴趣,后来大灾后才成为爷爷谋生的职业。E.正确。故选AE。(2)小说的题目是“最后的黄豆”,而文章中也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由此可以看出,“爷爷”在生活中总喜欢嚼黄豆,这是小说发展的行文线索,从开始创业到死去,都没有离开嚼黄豆;始终如一的动作也反映了“爷爷”专注和执著的性格特征;这一连串的嚼黄豆动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这句话出现在“爷爷”因自己的儿子赌博输掉大染坊,被迫搬出大染坊这一情节之后。由此可知,此时“爷爷”的内心是痛苦、失落和气愤的。作答时,首先要答出“爷爷”此时的心态,然后分析“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和“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两个动作的寓意。答案:(1)AE(2)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的作用有: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3)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爷爷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4.(2023秋•西青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所谓“伪国风”现象,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冠之以“国风”“古典”之名,貌似借用了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则以无可考证的服装造型、语言修辞、朝代背景进行“恶搞”“戏说”。比如,一些缺乏历史根基与史学考索的网络剧,在叙事上旁枝斜出,拖沓冗长,仅以玄、诞、怪、奇的剧情吸引受众注意力;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如此一味迎合,忽视引领,势必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长城”。例如:某部影视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题材,却堆砌诸多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从学界、业界到观众,普遍诟病这部电影缺乏“长城精神”的深厚底蕴,完全是“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植入。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清除“伪国风”现象,涤浊扬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清除“伪国风”现象,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网络文艺培根铸魂的根本之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这表现在网络文艺呈现形式上,就应当要弘扬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就此而言,前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作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国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虚代实,程式化,营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当然,守正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在守正的路上,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如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就认为,不可把中西方哲学、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简单对立,而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同时吸收西方哲学合理的、有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起来,互补生辉,兼容整合。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在“美美与共”的文艺创作理念指导下,网络文艺的探索才能闯出新路,问世佳作。比如,由北京卫视与爱奇艺网络平台联动播出的纪实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每期节目中,嘉宾化身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以时空穿越的方式探察历史的幽微,最后与设计领域专业人士一起打造一款文化创意衍生品。这种节目以“寻找”为形式,实际在“故”与“新”之间架设桥梁,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宫廷文化、古典文化,探寻守正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让藏于深宫楼阁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化走近普通人的日常,以多元网络媒介的方式为国人打开一扇历史之窗,为全球受众打开一扇东方文化之窗。(摘编自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材料二: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古风歌词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细细品来,其中传递的正是歌词创作者与古代诗人的共同情绪和相似内涵,而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共性思考,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如华服就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组织模式更能够增强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摘编自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的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停滞平前。B.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C.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合理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D.古风文化能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传播,得益于其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的做法,同时商业运作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B.《上新了,故宫》采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播出方式,以及其打造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节目内容,都符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指导意见。C.我们在评价古风歌词时,不只要品读其语言的运用,更应关注其是否传达从古至今的共同情绪和共性思考。D.古风文化的草根性特点,启发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CA.杨柳青古镇景区推出汉服主题活动。B.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蓝本设计的手游《江南百景图》。C.天津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D.津云拍摄短视频还原各朝代女子妆容与发饰。【答案】(1)D(2)A(3)C【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1)A.“对皇权制……幻想来博得眼球”错误。结合材料一“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分析,在原文中不属于“博取眼球”的做法,是“严重脱离历史实际”。B.“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因果倒置。结合材料一“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分析,“文化自信的缺失”为原因,“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为结果。C.“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错误。结合材料一“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分析,“不谋而合”并非指对观点提出者的认同。故选:D。(2)A.“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错误。结合材料一“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分析,引述仲的言论只是举例阐述何为“中华美学精神”,而网络文艺要重视的是“中华美学精神”,选项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故选:A。(3)古风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是流行于特定圈层的一种文化行为和文化现象,应与官方的、正式的、主流的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区分开来。依据民族性、通俗性、草根性的判定标准,“汉服主题活动”“设计的手游”“拍摄短视频还原妆容与发饰”都符合古风文化要求。C.“学术研讨会”不符合要求。故选:C。答案:(1)D(2)A(3)C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西青区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作答。【答案】(1)C(2)①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②这样写表现了天气的严寒,烘托了裴判官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英雄胆气与一腔豪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概括诗句的画面并分析作用。画面构成意象,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本题要求概括颈联描绘了的画面内容及其用意,答题时首先翻译诗句,再分析作用。【解答】(1)C.“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无中生有。结合诗下注释可知,尾联“翩翩去若飞”写的是“去河阳幕府”的情形,并不是表达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故选C。(2)颈联“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写的是裴判官在与诗人离别之前的行为。他卷起珠帘眺望远山,与诗人开怀饮酒,展现了其豪迈的情怀。离别之时,不顾天下着大雪,沾湿了衣服,策马扬鞭,疾驰而去。这两句是写景,展现的是天气的恶劣。而裴判官却不顾天寒地冻,急于赶路,目的是能够早点投身军营,上阵杀敌。这两句从侧面展现了裴判官矢志报国的精神。答案:(1)C(2)①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②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译文:东郊局势艰危还没有解除,朝中如裴判官这样的忠义之人太稀少了。他不幸落到叛军手里,但能够守节不移、忠义报国。我与裴判官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分别时他不顾风雪,策马奔驰。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风度翩翩就像飞行一样。赏析: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诗句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其中“雪沾衣”“山对酒”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英雄胆气与一腔豪情。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西青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5)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4)揭竿为旗赢粮而景从(5)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重点字:弘)(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壹)(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报)(4)揭竿为旗赢粮而景从(重点字:赢)(5)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矜)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7.(2023秋•宁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苏廷评行状①苏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③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④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戎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容,享年七十有五。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氐。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⑤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注]①苏廷评:苏序,苏轼之祖父。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府藏:通“腑脏”。③皇考:古称曾祖父。④施施:形容语调平缓。⑤轼之先人:指苏轼的父亲苏洵。(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旋复有余旋:不久B.无复生意生意:活着的念头C.日操兵乘城乘:登上D.日益至千余人益:更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朝廷且以此取人举贤以自佐B.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C.亦有无功名而传者人而不仁,如乐何D.急人患难,甚于为己治天下可运于掌上(3)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D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4)给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划分两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CA.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B.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C.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D.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6)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②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7)从全文看,苏序的“精识远量”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D(2)B(3)D(4)C(5)A(6)①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②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7)①乐善好施、正直磊落;②大度能容、从容沉着;③富有远见。【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要看清楚题干,如果不是表现题目所要求的人物的,就排除,还要注意是表现他哪个方面的,最后理解文言文,看选项是否合乎题意。(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D.句意: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益:增加。故选:D。(2)A.以,介词,根据;连词,表目的,来。B.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C.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假设,如果。D.于,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在。故选:B。(3)注意题干要求是“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句子。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排除这三句。故选:D。(4)“纵观”的主语是“父老”,指眉州的百姓,要在“父老”前断句,排除AB;“教”的对象是“其子孙者”,具体的内容是“皆法苏氏”,语意联系紧密,要连在一起,排除D。译文: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故选:C。(5)A.“苏序自幼……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有误,从原文“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和注解来看,“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故选:A。(6)①甚:非常,很;强:打起精神;施施:语调缓慢的样子;解:宽慰;行:将要;破:被打败。译文: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②素:一向;缘:因为。译文: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7)“精识远量”大意是“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从原文“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来看,苏序乐善好施,急人所困,他认为衣食这些不能使人受困,接济别人后不久又有了盈余,他见解精确;原文“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意思是“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可见其有远大的器量;从原文“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来看,当时的求学之人少,也不愿意出来做官,只有祖父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足见其见解精确;从“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来看,苏序见解精确。苏轼的父亲从小不爱学习,到壮年仍然不肯学习,但是苏序没有过问过,有人以此询问父亲,父亲并不担心,果然不久后苏轼的父亲自己就发愤学习,后来名声显扬于世。答案:(1)D(2)B(3)D(4)C(5)A(6)①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②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7)①乐善好施、正直磊落;②大度能容、从容沉着;③富有远见。参考译文: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8.(2023秋•天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广为流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体现了自然的_____的客观规律和生活智慧。自然客观规律的共同性,使其具有了国际的普遍性和传播性。在现代社会_____的发展过程中,二十四节气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承载的是深厚的对生命的体验和历史积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充盈其间,发挥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和社会作用,是永恒的生活美学和精神智慧的集中体现。2000多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古人将四季变化产生的自然现象通过物候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哲学的体现。杭州亚运会在白露节气拉开火炬传递的帷幕,在秋分节气闪烁开幕式的灿烂光芒,而闭幕式则恰逢寒露节气。选在秋分这一天开幕,自然寓意深远,太阳在这一天直射赤道,白昼黑夜两均长,如此均衡,象征体育精神的灵魂——公平!杭州节气的色彩是绚烂的,与亚运会的主题色彩“淡妆浓抹”_____。“淡妆浓抹”围绕“虹韵紫”为主,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每一种颜色分别对应的一句描绘杭州的诗,也可以代表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元素之美在本次杭州亚运会上展现得_____。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独特的浪漫情结,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色。(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亘古不变日增月益相形见绌酣畅淋漓B.颠扑不破日新月异相形见绌酣畅淋漓C.亘古不变日新月异相得益彰淋漓尽致D.颠扑不破日增月益相得益彰淋漓尽致(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淡妆浓抹”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英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理工学院《Python语言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五年级数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计划
- 班级社交技能培训的实施计划
- 邢台学院《采购管理实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课程建设与教材选择原则计划
- 让工作更有意义的梦想计划
- 高档写字楼销售合同三篇
- 2024-2025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选修1 数据与数据结构粤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
- 2023年北京市初三二模物理试题汇编:物质的简单运动章节综合
- 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2025届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嘉定、长宁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一模)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期末总复习资料)
- 2024-2030年水培蔬菜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第十章 第39练 盖斯定律及应用-2025年高中化学大一轮复习
-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课件 6光刻工艺2
- 二型呼吸衰竭的课件
- 2024营运纯电动汽车换电服务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