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山东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2秋•兰陵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但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B.仅从行为规范来说,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C.礼治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因为满足了以传统应付生活的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所以它的秩序就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举颜渊问仁的例子证明了礼治是人们主动地服于成规的,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B.材料一主要是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D.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是A.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B.言必先信,行必中正。C.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D.季孙氏赏舞于庙,八佾舞于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2023秋•潍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北平的冬天[注]梁实秋说起冬天,不寒而栗。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裕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煤黑子摇煤球的那一套手艺真不含糊。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这时节煤黑子已经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了下来,该坐下休息抽烟了。休息毕,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①一筛一筛的摇,一筛一筛的晒。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煤球儿是为厨房大灶和各处小白炉子用的,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南方来的朋友们看到北平家家户户忙“冬防”,觉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②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我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带墨盒很伤脑筋,必须平平稳稳的拿着,否则墨汁要洒漏出来,不堪设想。有几天还要带写英文字的蓝墨水瓶,更加恼人了。如果伸手提携墨盒墨水瓶,手会冻僵。手套没有用。我大姊给我用绒绳织了两个网子,一装墨盒,一装墨水瓶,同时给我做了一副棉手筒,两手伸进筒内,提着从一个小孔塞进的网绳,于是两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携墨盒墨水瓶了。饶是如此,手指关节还是冻得红肿,作奇痒。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临睡时母亲为我们备热水烫脚,然后钻进被窝,这才觉得一日之中尚有温暖存在。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的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但是远不及西安城里的乌鸦多。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忽忽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睛鱼,弦弓上还带着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其实是孩子们狂欢的季节,换新衣裳、磕头、逛厂甸儿,流着鼻涕举着琉璃喇叭大沙雁儿。五六尺长的大糖葫芦糖稀上沾着一层尘沙。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标识。③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④但是极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袄、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车的、挑水的、掏粪的、换洋取灯儿的、换肥子儿的、抓空儿的、打鼓儿的……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颤?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无需走向粥厂门前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饥寒交迫的境况。北平是大地方,从前是辇毂所在,后来也是首善之区,但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方。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阳度过两个冬天。房屋双层玻璃窗,外层凝聚着冰雪,内层若是打开一个小孔,冷气就逼人而来。马路上一层冰一层雪,又一层冰一层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连跌了两跤,大家认为那是寻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断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来看我,觌面不相识,因为他的眉毛须发全都结了霜!路灯电线上踞着一排鸦雀之类的鸟,一声不响,缩着脖子发呆,冷得连叫的力气都没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龙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观。北平比较起来不算顶冷了。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诗人说:“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但愿如此。[注]本文写于重庆,时值抗战时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写中秋过后,家里就忙着作“冬防”,并对煤球的制作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可见作者对此印象深刻。B.作者回忆带墨盒、墨水瓶上学的经历,并特意提及冻得红肿的手指和生冻疮的脚后跟,意在表现北平的冬天给作者带来的烦恼。C.作者饶有兴趣地列举喜鹊报喜、麻雀觅食、晴日放鸽等一些日常性的景物,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冬景的喜爱与留恋。D.文末转换场景,由北平的冬天联想到沈阳、黑龙江的冬天,拓展了文章的广度,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感受,深化了主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一筛一筛”反复出现,像是用特写镜头呈现煤球的制作过程,有很强的画面感,同时也表现出“煤黑子”的辛苦。B.句子②文白相间,寥寥几笔就营造出了冬天雪夜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意境,典雅中透着几分活泼,别有风味。C.句子③用“事实上”“无非”“打滚”等词评价愚夫愚妇们逛财神庙等节日行为,意在表现作者对封建迷信行为的嘲讽。D.句子④中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多种日常衣物,不但无堆砌之感,而且使冬季北平人穿着“粗笨臃肿”的形象跃然纸上。(3)文章以“北平的冬天”为题,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4)本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凄冷之声,蕴含着作者对底层百姓的关怀,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滨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闺怨篇(南北朝)江总寂寂青楼①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②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注:①青楼:指涂饰青漆的楼房。魏晋南北朝诗中指女子的居所。②苏合:中药名,诗中指用苏合制成的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照应标题,“大道边”的热闹与“青楼”“寂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第三、四句通过室外室内的视角转换,展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真实景象。C.七、八两句虚实结合,表现了彼此的心心相印,进一步深化了闺怨之情。D.本诗描述闺妇所见、所感,情景交融,结构严密,饱含强烈的感情色彩。(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闺怨”的具体内涵。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济南期末)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3)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梦游天姥吟留别》)(4)杜甫《登高》中“,”的两句,画面苍凉悲壮,气势雄浑,意境宏阔。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言“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节选自刘开《问说》)(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于己者(才德优秀)师不必贤于弟子(胜过,超过)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靠近)金就砺则利(靠近)C.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宾语前置标志)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代词,这)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几乎,差不多)磴几不可登(几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劝学》中的“君子”意义不同。B.先民,与先人略有不同,它泛指古人,也指古代的贤人,文中指后者。C.三代,是指祖、父、子三辈,也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文中指后者。D.外朝,周制天子,诸侯处理朝政之所,也指外朝参政诸官,文中指前者。(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B.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C.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说》认为,问的基础在于学,问的结果在于获得知识,作者肯定了问的作用,观点鲜明,说理透彻。B.《问说》第二段引用《尚书》和孟子、子思的言论,证明“好问则裕”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问说》第三段和《师说》第二段都采用对比论证,但两者的对比角度不同,前者单一,后者繁多。D.《问说》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其宗旨在于恢复上古不耻下问的风尚,同时针砭时弊,颇具现实意义。(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②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2秋•枣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共产党员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谈话是给什么人听、给什么人看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1)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好处。7.(2022秋•昌邑市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了!国家版本馆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充分展现了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俯瞰京华的中央总馆,北望渭川的西安分馆,放怀江南的杭州分馆,臂挽流溪的广州分馆,同时拉开文化展览的巨幕,向普罗大众讲述文明的故事。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一件件①的展品,让人叹为观止。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还有刻着《长恨歌》的清代象牙扇骨等等。历朝历代的瑰宝荟萃一堂,琳琅满目,彰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的②。除了展示外,版本馆还具有保藏功能。保藏区里收藏了数千年间各种类型的版本,如陶石、兽骨、金属、竹木、纸张、数字媒体等。版本上所承载的信息反映出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有人说:保藏版本的目的,如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多样性的文明。而版本又是脆弱的,一旦被损坏了,就很难修复。可见,建设国家版本馆对版本进行集中保藏,在保存中华文明方面起着③的作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之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情结”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藏在人内心深处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情结需要具体的人,事,物作为载体;“周瑜”是苏轼的情结,代表了他对英雄的仰慕和建功立业的渴望;“抗金报国”是辛弃疾的情结,代表了他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不被重用的激愤;“地坛”是史铁生的情结,代表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某种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山东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2秋•兰陵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但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B.仅从行为规范来说,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C.礼治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因为满足了以传统应付生活的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所以它的秩序就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一中举颜渊问仁的例子证明了礼治是人们主动地服于成规的,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B.材料一主要是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D.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是DA.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B.言必先信,行必中正。C.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D.季孙氏赏舞于庙,八佾舞于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C(2)A(3)D(4)①先引出“礼”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然后将“礼治”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③最后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5)①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法律制度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②孔子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以礼服人的治国之道要优于以法制人。③用伦理道德来教化百姓,可以培养人们的知耻向善之心且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以制度和刑罚制人,虽然可以制止犯罪,但只会使人们产生畏惧而无羞耻之心。【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句,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脉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对题干中的语句进行分析。【解答】(1)C.“礼治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错误。从原文“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来看,礼治并不是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强加因果。故选:C。(2)A.正确。B.“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与‘人治’有本质的区别”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一句可以看出,文中虽然提及“礼治”与“人治”的概念,但并未说明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属于无中生有。C.“‘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错,材料二原文是说“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是“礼治思想”而不是“礼治”,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D.“且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的是“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故选:A。(3)D.“季孙氏赏舞于庙,八佾舞于庭”,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这是对周礼等级的僭越。故选:D。(4)①材料一的第一段用举具体例子和引用《论语》语句的方法引出“礼”的概念,第二段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然后中间的三个自然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礼治”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③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一句可知,本段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5)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孔子强调的是道德礼教的重要作用。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表明,历来人们都是相信传统的力量大于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②从治国理念的角度来看,材料中“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等可见孔子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以礼服人的治国之道要优于以法制人。③从“政令刑罚”与“道德礼教”的效果来看,用道德来教化,以礼教来约束,可以培养人们的知耻向善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即“有耻且格”。而以制度来统治,以刑罚来制约,虽然可以制止犯罪,但只会使人们产生畏惧而无羞耻之心,即“免而无耻”。答案:(1)C(2)A(3)D(4)①先引出“礼”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然后将“礼治”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③最后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5)①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法律制度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②孔子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以礼服人的治国之道要优于以法制人。③用伦理道德来教化百姓,可以培养人们的知耻向善之心且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以制度和刑罚制人,虽然可以制止犯罪,但只会使人们产生畏惧而无羞耻之心。2.(2023秋•潍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北平的冬天[注]梁实秋说起冬天,不寒而栗。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裕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煤黑子摇煤球的那一套手艺真不含糊。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这时节煤黑子已经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了下来,该坐下休息抽烟了。休息毕,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①一筛一筛的摇,一筛一筛的晒。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煤球儿是为厨房大灶和各处小白炉子用的,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南方来的朋友们看到北平家家户户忙“冬防”,觉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②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我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带墨盒很伤脑筋,必须平平稳稳的拿着,否则墨汁要洒漏出来,不堪设想。有几天还要带写英文字的蓝墨水瓶,更加恼人了。如果伸手提携墨盒墨水瓶,手会冻僵。手套没有用。我大姊给我用绒绳织了两个网子,一装墨盒,一装墨水瓶,同时给我做了一副棉手筒,两手伸进筒内,提着从一个小孔塞进的网绳,于是两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携墨盒墨水瓶了。饶是如此,手指关节还是冻得红肿,作奇痒。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临睡时母亲为我们备热水烫脚,然后钻进被窝,这才觉得一日之中尚有温暖存在。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的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但是远不及西安城里的乌鸦多。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忽忽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睛鱼,弦弓上还带着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其实是孩子们狂欢的季节,换新衣裳、磕头、逛厂甸儿,流着鼻涕举着琉璃喇叭大沙雁儿。五六尺长的大糖葫芦糖稀上沾着一层尘沙。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标识。③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④但是极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袄、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车的、挑水的、掏粪的、换洋取灯儿的、换肥子儿的、抓空儿的、打鼓儿的……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颤?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无需走向粥厂门前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饥寒交迫的境况。北平是大地方,从前是辇毂所在,后来也是首善之区,但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方。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阳度过两个冬天。房屋双层玻璃窗,外层凝聚着冰雪,内层若是打开一个小孔,冷气就逼人而来。马路上一层冰一层雪,又一层冰一层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连跌了两跤,大家认为那是寻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断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来看我,觌面不相识,因为他的眉毛须发全都结了霜!路灯电线上踞着一排鸦雀之类的鸟,一声不响,缩着脖子发呆,冷得连叫的力气都没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龙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观。北平比较起来不算顶冷了。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诗人说:“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但愿如此。[注]本文写于重庆,时值抗战时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部分写中秋过后,家里就忙着作“冬防”,并对煤球的制作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可见作者对此印象深刻。B.作者回忆带墨盒、墨水瓶上学的经历,并特意提及冻得红肿的手指和生冻疮的脚后跟,意在表现北平的冬天给作者带来的烦恼。C.作者饶有兴趣地列举喜鹊报喜、麻雀觅食、晴日放鸽等一些日常性的景物,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冬景的喜爱与留恋。D.文末转换场景,由北平的冬天联想到沈阳、黑龙江的冬天,拓展了文章的广度,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感受,深化了主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一筛一筛”反复出现,像是用特写镜头呈现煤球的制作过程,有很强的画面感,同时也表现出“煤黑子”的辛苦。B.句子②文白相间,寥寥几笔就营造出了冬天雪夜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意境,典雅中透着几分活泼,别有风味。C.句子③用“事实上”“无非”“打滚”等词评价愚夫愚妇们逛财神庙等节日行为,意在表现作者对封建迷信行为的嘲讽。D.句子④中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多种日常衣物,不但无堆砌之感,而且使冬季北平人穿着“粗笨臃肿”的形象跃然纸上。(3)文章以“北平的冬天”为题,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4)本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凄冷之声,蕴含着作者对底层百姓的关怀,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C(2)C(3)①表面是指北平寒冷的天气。②实际上是喻指抗战时期,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4)①文中写“煤黑子”脸上流淌的黑汗,多开发点酒钱便乐为之,流露出作者对“煤黑子”工作辛苦和收入微薄的同情。②文中描述社会底层各种从业者衣裳单薄、北平的冬天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底层百姓困苦生活的关注和担忧。③结尾引用雪莱的诗句并发出“但愿如此”的感慨,表达出作者对底层百姓摆脱饥寒交迫生活的期盼。【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结合文本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解答】(1)C.“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冬景的喜爱与留恋”错,由“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相”等可知,并不能表达作者对北平冬景的喜爱与留恋。故选C。(2)C.“意在表现作者对封建迷信行为的嘲讽”于文无据。故选C。(3)由“说起冬天,不寒而栗。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可知,“北平的冬天”表面是指北平寒冷的天气。由“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无需走向粥厂门前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饥寒交迫的境况”等可知,“北平的冬天”实际上是喻指抗战时期,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4)由“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可知,文中写“煤黑子”脸上流淌的黑汗,多开发点酒钱便乐为之,流露出作者对“煤黑子”工作辛苦和收入微薄的同情。由“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等可知,文中描述社会底层各种从业者衣裳单薄、北平的冬天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底层百姓困苦生活的关注和担忧。雪莱的“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预言革命春天即将来临,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文本结尾作者引用雪莱的诗句并发出“但愿如此”的感慨,表达出作者对底层百姓摆脱饥寒交迫生活的期盼。答案:(1)C(2)C(3)①表面是指北平寒冷的天气。②实际上是喻指抗战时期,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4)①文中写“煤黑子”脸上流淌的黑汗,多开发点酒钱便乐为之,流露出作者对“煤黑子”工作辛苦和收入微薄的同情。②文中描述社会底层各种从业者衣裳单薄、北平的冬天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底层百姓困苦生活的关注和担忧。③结尾引用雪莱的诗句并发出“但愿如此”的感慨,表达出作者对底层百姓摆脱饥寒交迫生活的期盼。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滨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闺怨篇(南北朝)江总寂寂青楼①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②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注:①青楼:指涂饰青漆的楼房。魏晋南北朝诗中指女子的居所。②苏合:中药名,诗中指用苏合制成的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句照应标题,“大道边”的热闹与“青楼”“寂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第三、四句通过室外室内的视角转换,展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真实景象。C.七、八两句虚实结合,表现了彼此的心心相印,进一步深化了闺怨之情。D.本诗描述闺妇所见、所感,情景交融,结构严密,饱含强烈的感情色彩。(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闺怨”的具体内涵。【答案】(1)C(2)①对丈夫远征不归的思念和牵挂之情;②冬夜独居的孤独寂寞之情;③对年华易逝、容颜老去的担忧;④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期盼。【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虚实结合”错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辽西边境早已是天寒水冻,那里的春光恐怕极少停驻吧!蓟北塞外,与江南相隔好几千里,即使托鸿雁传书,也很难送到啊!这两句诗都是虚写。故选C。(2)①在“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中,“绮窗”和“少妇”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绮窗无意,映着漫天大雪,默然无语;思妇深情,对着空寂的闺房,愁绪万端。对比之中,隐隐透露出了思妇叹息青春的忧怨心理。这种心理活动与末句的盼夫早归的心愿形成了有机的照应。首二句以“寂寂”和“纷纷”这两组重叠词,描写思妇居住的环境,渲染一种空寂孤冷的气氛,表达了对丈夫远征不归的思念和牵挂之情;②“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此四句借物我对比,具体刻画思妇极度的怨恨和巨大的痛苦,是思妇心理活动的真切体现。她想到了池中的鸳鸯鸟,它们相互依偎,双双嬉戏,从不分离,多么亲密,而我却独坐在空闺之中,虽有苏合散发着宜人的馨香,可谁伴我度过这漫漫长夜呢?孤独寂寞的她在帐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屏风好像知道思妇心中离别的凄苦,有意遮住了窗外的明月,唯有房中的残灯不解人意,默默地映照着她这独眠之人。这些表达了女主人公冬夜独居的孤独寂寞之情。③“念妾桃李片时妍”,意思是:岁月流逝,红颜难留,她的桃李般的青春年华就要在孤独和寂寞中虚度。这里表达了对年华易逝、容颜老去的担忧。④“愿君关山及早度”,意思是:在极度痛苦之余,思妇希望丈夫早日结束征戍生活,及早回到家园。表达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期盼。答案:(1)C(2)①对丈夫远征不归的思念和牵挂之情;②冬夜独居的孤独寂寞之情;③对年华易逝、容颜老去的担忧;④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期盼。译文:大道边青色的楼房静静伫立,我独自倚在窗前看窗外白雪纷纷。池塘里鸳鸯成双作对让人好生羡慕,空荡荡的闺房中,唯有那罗帐里面的苏合香,在默默地燃烧。好心的屏风有意遮掩逗人愁思的月光,无情的灯火却使闺房通明,照出了相思人儿孤眠独宿的模样。辽西边境早已是天寒水冻,那里的春光恐怕极少停驻吧;蓟北塞外,与江南相隔好几千里,即使托鸿雁传书,也很难送到啊!只盼望夫君早早归家,须知我的青春短暂;正如秾桃艳李,只有片时的妍丽啊!赏析:此诗前六句写闺妇冬夜空房独宿,因而触物伤心的苦景。“青楼”,指涂饰青漆的楼房。如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本诗首句即从曹诗化出。富家楼阁,本该是宾朋络绎,且临大路,更当有车马喧闹;然冠以“寂寂”二字,则其室内室外一片清静无声、冷落寂寥之状可想而知。故首句不仅点出地点,而且入手扣题,为下文描写闺怨预示了环境气氛。次句既点明时令是冬季,在那雕画着花纹的窗子外面,但见白雪纷纷飘舞;又通过“纷纷白雪”,烘托出闺妇那凄凉的心境和纷乱的思绪。第三句承上仍写室外,少妇无聊地守着窗儿,孤寒之感已然袭上心头;当她望见池上鸳鸯双双偎依,雪寒之间犹有一丝亲热温暖,更是不免“人而不如鸟乎”之叹。故第四句一转,由室外转写室内,由鸳鸯双联想到自己孤独。你看她,情不自禁地回顾室内:空荡荡的闺房中,唯有那罗帐里面的苏合香,在默默地燃烧(“然”同燃),平添了几分房栊空寂的气氛。一个“空”字,生动传神,既渲染出环境的虚空,也暗示出人物心境的空寂。在这寂寞的重压之下,她反而感谢那道屏风解人情意,将那撩人愁思的窗外明月遮障,令自己不至于由于月圆人不圆而弥加哀怨。她的心情也扭曲了:明明是害怕黑暗孤寂,不敢熄灯,她却恨那盏青灯冷酷无情,惨淡的碧火直射着孤眠之人,愈增其形影相吊、茕独凄惶的苦楚。这二句用拟人的笔法,移情入景,将思妇的凄楚,写到极为委婉深曲。“辽西”二句,忽又荡开一笔,将空间推移至几千里之外,设想边塞丈夫的情景。这位闺妇由眼前江南的“纷纷白雪”,自然联想到丈夫所处塞北的严寒:由长期的音沉信杳,自然想到路遥难通的缘故。她想:辽西边境早已是天寒水冻,冰天雪地,那里的春光恐怕极少停驻吧;蓟北塞外,离江南相隔好几千里,即使丈夫托鸿雁传书,但由于千山万水的阻隔,音书也很难送到啊!二句从对面着笔,设想对方的寂寞相思和雁书难寄,不仅表现出彼此的心心相印,而且把闺妇的痴情思念再度推进了一层。结尾二句,写闺妇殷切地期望以及深沉的忧虑:她希望丈夫早日度过关山,回到自己身旁,以慰己心;她提醒丈夫应当时刻想到,妻子虽正处在青春妙龄之际,妻子虽正处于青春妙龄之际,然而韶华易逝,红颜易衰,正如桃李花开,只能保持短暂的鲜艳妍美一样,随着春归,它又将凋谢零落。因此,千万要珍惜青春,不要错过时光。二句又由边关收到眼前闺房,与前文关合呼应。运用了暗喻和夸张的手法,愈见得思妇忧愁之重与盼归之切。此诗所写景物皆是闺妇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因而无不饱含闺妇强烈的感情色彩,成为其内心的物外表现,堪谓情景交融,形神兼备。通篇对仗工整而又自然。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济南期末)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3)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梦游天姥吟留别》)(4)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两句,画面苍凉悲壮,气势雄浑,意境宏阔。【答案】(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平时要加以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重点字:鳝、躁)(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渺、粟)(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言“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节选自刘开《问说》)(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贤于己者(才德优秀)师不必贤于弟子(胜过,超过)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靠近)金就砺则利(靠近)C.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宾语前置标志)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代词,这)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几乎,差不多)磴几不可登(几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君子,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劝学》中的“君子”意义不同。B.先民,与先人略有不同,它泛指古人,也指古代的贤人,文中指后者。C.三代,是指祖、父、子三辈,也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文中指后者。D.外朝,周制天子,诸侯处理朝政之所,也指外朝参政诸官,文中指前者。(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B.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C.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问说》认为,问的基础在于学,问的结果在于获得知识,作者肯定了问的作用,观点鲜明,说理透彻。B.《问说》第二段引用《尚书》和孟子、子思的言论,证明“好问则裕”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问说》第三段和《师说》第二段都采用对比论证,但两者的对比角度不同,前者单一,后者繁多。D.《问说》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其宗旨在于恢复上古不耻下问的风尚,同时针砭时弊,颇具现实意义。(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②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答案】(1)D(2)A(3)C(4)B(5)①(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②圣人所不了解的,不一定不被愚人了解。【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D.几,动词,接近。句意:学习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故选:D。A.“意义不同”有误,文中句子大意是“德才兼备的人学习必定爱好询问”,“君子”都是德才兼备之人,意思相同。故选:A。(1)看句子结构和形式,例如“学有未达”对“理有未安”,两句是对称的,所以应在“达”“安”后断开,排除ABD三处。句意:学习有未贯通的,勉强认为(自己)理解;道理有不稳妥的,胡乱地凭主观猜测。故选:C。(4)B.“证明‘好问则裕’的论点”有误,“好问则裕”本身就是一个理论论据,引用的是《尚书》里的一句话,大意是“喜爱问,就丰富”。故选:B。(5)①等:相等;焉:代词,他们;资:帮助。译文:(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②知:了解;为……所:表被动,被;圣人所不了解的,不一定不被愚人了解。答案:(1)D(2)A(3)C(4)B(5)①(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②圣人所不了解的,不一定不被愚人了解。参考译文:德才兼备的人学习必定爱好询问。“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无法发现疑问,不“问”就无法扩大见识;喜爱学习却不勤于询问,不是真能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有时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有时不了解那些细节,舍弃了问,还能怎么能解决呢?比自己才德优秀的人,向他询问,以便破除那些疑问,是所说的“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不如自己的人,向他询问,以便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是所说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凭借着高才能的身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凭借着道德高知识多的身份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询问,以便有助于相互研究,是所说的“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并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过吗?“喜爱问,就丰富。”孟子说“找回自己走失的本心”,并称它为“学问之道”(学习和询问的方法),学习然后紧跟着询问。子思说“重视品德修养”,然后归结到“追求询问学习”,“问”暂且被放在“学”的前面了。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向人询问,不挑选人向人询问,追求那些对自身有益的罢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采纳它;樵夫的闲言碎语,古圣先王问询它。舜帝凭借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凭借大智的身份去注意到浅近的意见,不是随意假装谦虚,是真诚地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习而没有询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勉励为善、改正过错就不错了,那种拿道义问题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急于提升修养,并没很多见到那种情况,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却认为别人不对,是世俗人的共同弊端。学习有未贯通的,勉强认为(自己)理解;道理有不稳妥的,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那么终生几乎没有可询问的事了。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询问的人了。他人不值得佩服了,事情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还是小错误;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是对自己的内心修养危害的大错误,而犯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有十分之八九。唉!学习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不是这个缘故吗?聪明的人思考一千次,一定会有一次错误。圣明的人不知道的,不一定不被愚蠢的人知道;愚蠢的人能做到的,圣明的人不一定能做到。道理不单独存在,学习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那么,询问可以少吗?《周礼》记载,朝堂外询问一众平民,国家的大事尚且询问到普通百姓。所以身份尊贵的人可以询问身份低贱的人,德才优秀的人可以询问才德欠缺的人,年老的人可以问年幼的人,只不过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罢了。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2秋•枣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共产党员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谈话是给什么人听、给什么人看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1)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好处。【答案】(1)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谈话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2)类比论证。用生活中的常见事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论述深刻(“写文章做演说要看对象”)的道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画线句之有两处语病:一是“如果共产党员真想做宣传”语序不当,改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二是“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谈话是给什么人听、给什么人看的”搭配不当,应该是文章对应“看”,谈话对应“听”,改为“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谈话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2)画线句之意思是就像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一样,写文章做演说也要看读者和听众。句子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用生活中的常见的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事这样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写文章做演说要看对象”的深刻道理,语言形象生动,内容浅显易懂。答案:(1)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谈话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2)类比论证。用生活中的常见事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论述深刻(“写文章做演说要看对象”)的道理。7.(2022秋•昌邑市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了!国家版本馆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充分展现了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俯瞰京华的中央总馆,北望渭川的西安分馆,放怀江南的杭州分馆,臂挽流溪的广州分馆,同时拉开文化展览的巨幕,向普罗大众讲述文明的故事。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一件件①的展品,让人叹为观止。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还有刻着《长恨歌》的清代象牙扇骨等等。历朝历代的瑰宝荟萃一堂,琳琅满目,彰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的②。除了展示外,版本馆还具有保藏功能。保藏区里收藏了数千年间各种类型的版本,如陶石、兽骨、金属、竹木、纸张、数字媒体等。版本上所承载的信息反映出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有人说:保藏版本的目的,如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多样性的文明。而版本又是脆弱的,一旦被损坏了,就很难修复。可见,建设国家版本馆对版本进行集中保藏,在保存中华文明方面起着③的作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之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①弥足珍贵②源远流长③至关重要(2)示例:保藏版本,就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文明的多样性。(3)示例:排比。①描述版本馆所处的位置,突出版本馆分布之广、底蕴之深;②句式整齐划一,增强语势,用语富于变化,节奏鲜明,渲染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判断有语病的地方,并作出正确的修改。(3)本题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从后文“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版本馆中的藏品非常珍贵,可以填入“弥足珍贵”。“弥足珍贵”,十分珍贵、非常珍贵,含褒义。第二空,从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阳师范大学《JavaWeb程序设计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量子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机器人操作系统(ROS)课件10.2MoveIt!的使用
- 项目4 4.2 植物生产的水分调控(3)(课件)-《植物生产与环境》(高教版第4版)
- 《上期末复习建议》课件
- 《施工企业会计实操》课件
- 《整机焊接技术》课件
-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 股东退股后对退股前所签定协议的约定
- 共享菜园协议书
- 电梯设备运行管理规范
- GB/T 28035-2011软件系统验收规范
- 介绍北京英文
- GB/T 20021-2017帆布芯耐热输送带
- GB/T 14846-2014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尺寸偏差
- 医生、护士工作服技术参数要求
- GB 29518-2013柴油发动机氮氧化物还原剂尿素水溶液(AUS 32)
- 10028数学史2003年01月试卷
- 项目蓝图-sap pp详细方案设计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件《我的人生我做主》
- 2023年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