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杭州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培优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2秋•西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批判”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指人类勇敢地运用理性来解决自身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崇高的“权衡较量”的思维活动,比如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鲁迅的“批判”也具有独特的哲思魅力,但并不囿于哲学和理论。竹内好认为,鲁迅一开始就不喜欢摆弄单纯的抽象理论,后来也无意于此。但这并不是说,鲁迅更偏重于“行动”。尽管鲁迅渴望“行动”,赞美“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但他终于并不是行动家,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随笔无不显明他主要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批评家(批判者)。而且他的批判并不仰仗也并不追求高深玄妙的概念理论的架构,乃是整个生命(活泼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全然投入。表现出来,更偏重于苏珊•朗格所谓“情感的形式”,也就是文学。鲁迅遗产也可以说就是批判的文学或文学的批判。这具体就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直接批判社会现实并进而批判一定的社会现实所依托的一定的精神传统。其核心,就是“批判国民劣根性”。为什么“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对“国民性”或“国民劣根性”“坏根性”的批判?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社会现实的改造直至文明传统的更新,关键在“人”,“人”的关键在“精神”,即通常所谓“人心”。人心坏了,外在的社会设施乃至文明的一切其他内容不管涂抹得怎样漂亮,都不可能真正好转,反而越来越坏。他虽然经常从直接的乃至高度敏感的社会政治入手,虽然也像学问家们那样进行深入广泛的历史文化的阐释,但他的真正目标仍然是坚定不移地“直指本心”:“批判国民劣根性”。(摘编自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材料二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为此,他对于“西方文明史”,特别是19世纪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专门的考察。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柢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材料三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这不是从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普世的,即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视角进行观照所总结出的鲁迅的当代价值。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必然触动了每个中国人的神经中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题。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摘编自张梦阳《鲁迅的科学思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主要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批评来唤醒“人心”,他的批判不涉及抽象的概念理论,借助的是“整个生命的全然投入”的文学形式。B.在思考中国建立的“现代文明”的目标时,鲁迅更重视“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甚至甚于“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他认为前者是“本”。C.从普世的层面进行观照,鲁迅的价值体现在他所承担的历史职责,即引导人们“悟己之为奴”,摆脱精神的奴役状态,重新回归理性境界。D.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这是因为鲁迅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常招致误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不过三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鲁迅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核心落实为“批判国民劣根性”。C.为了明确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鲁迅考察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D.鲁迅对民族人性的内审与反省,深刻改变了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3)下列信息不属于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的一项是A.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B.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C.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及刘和珍之死,鲁迅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D.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说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思路。(5)鲁迅曾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他的核心思想是“立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对子贡说过“己欲立而立人”,这句话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构成他的“忠恕之道”。请简述此处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涵上和提出目的上有何不同。2.(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天的等待海明威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头痛。”“赶快回床上躺着去。”“不,我没事儿。”“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我没事儿。”他说。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多少度?”我问医生。“一百零二度。”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我还是醒着好。”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没有什么可心烦的。”“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夹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赳趄,我也重重地摔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我测了他的体温。“多少?”“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谁说的?”“医生。”“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喝点水,把药吃了。”“您觉得这有用吗?”“当然有用了。”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什么?”“我还能活多久?”“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您肯定?”“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哦。”他说。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串全文,是行文的线索,同时未明确“等待”对象,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之效。B.“全身哆嗦”“脸色发白”“步履蹒跚”等多处细节表明孩子病情不轻,但仍跟父亲说可以不用陪他,这说明他体贴懂事。C.孩子生病了,“我”却出去打猎,“我”讲故事时,孩子并不喜欢听,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D.小说结尾孩子第二天“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说明他得知自己病情无碍后恢复了孩童天性。(2)对文中打猎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有对寒冷雪夜的景物描写,又有对打猎过程的叙述,整体氛围轻松,与孩子的惴惴不安形成鲜明对比。B.场景由室内转到室外,似与主体情节无紧密联系,却能使小说由前文孩子病情带来的紧张节奏得以舒缓。C.在提及鹌鹑难以猎杀时,运用第二人称,产生了“我”和读者对话的效果,拉近了文本和读者的距离。D.“形成一层薄冰”,以及最终成功“击落了两只”鹌鹑,都暗示了孩子的病只是看似严重,终将痊愈。(3)小男孩的心理在医生测完体温后发生了几次改变,请加以梳理概括。(4)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八分之七隐藏在水面下。这便是他著名的“冰山原则”。请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特点等角度中任选两个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2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拔河俗戏李隆基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嶪①,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张说今岁好拖钩②,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注]①岌嶪:高峻。②拖钩:拔河。(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唐朝时期拔河是流传于官方与民间场面浩大的比赛游戏。B.第一首诗第五句以形写声,用山高来形容喊声,表现拔河场面震撼人心。C.第二首三四句写角力时长绳拉住太阳、让河水奔流,夸张奇特有表现力。D.两首诗题材相同,思想感情相近,诗意彼此照应,这是唱和诗特点之一。(2)这两首唐诗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请简要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杭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新时代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应当像曾子所说的“,”那样志存高远,勇挑重担。(2)《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3)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评价项羽居功自傲,我们也可以引用《<老子>四章》中的“,”两句话来作出同样的评价。(4)苏轼与亡妻生死相隔却深情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两句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5)李白纵然被称为“谪仙”,却难以超然世外,《将进酒》中的“,”两句话饱含了他怀才不遇的郁愤和舍我其谁的自信。(6)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寄托忧思情怀或宽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余的还有很多,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墨子校注》)材料二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退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铬铬之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噤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节选自《墨子•亲士》,有删减)【注】①丑:羞耻、耻辱。②弗弗之臣:指敢于诤谏之臣。③铬:同谔。说话正直。(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下重其爵位A而不言B近臣C则喑D远臣E则噤F怨G结于民心。(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贼,劫夺财物的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贼者也”的“贼”意义不同。B.“家”“国”,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分别指卿大夫的封地和诸侯的封地。C.安,安宁、安定,与课文《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字意义相同。D.归,赠送,与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天下归仁焉”中的“归”意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论述践行兼爱之道的方法,要爱人若爱其身,视人家国若其家国,得出结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材料二以齐桓、晋文、勾践等贤君与桀纣昏君对待贤人的不同态度为例,证明能否用贤亲士,关系着国事成败。C.材料二为强调亲士的重要性,墨子说“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表明定要招贤纳士为己所用,实现己安国强。D.材料一、二体现了墨家主张:强调兼爱,反对战争;强调亲士重贤,反对世袭特权;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②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5)要做到“亲士”,对君王应有怎样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夜幕落下,华灯初上,结束白天的工作后来到学校,舞动水袖唱昆曲、踮起脚尖跳芭蕾……如今,“夜校热”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场景,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夜校并非新鲜事物。它一直承担着改善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素质的社会职责,也构筑起几代人的共同回忆。随着社会发展,夜校不断与时俱进。非遗制作,短视频剪辑,手冲咖啡……①新颖多样的课程,②体现出夜校在走近年轻群体、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努力与尝试。③据某平台数据显示,④今年以来,“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⑤火热数据,更折射出夜校近年来主动求索、积极作为。⑥夜校“出圈”是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对年轻人来说,选择夜校,不仅因其价格实惠、内容丰富、时间灵活,更在于它能精准对接文化需求、激发生活憧憬。而“非学历化”的教学特质,也促成了“去功利化”的学习导向。在这里,曾经淡忘的爱好被重新唤起,过去放弃的兴趣被再次拾起。这座成年人的“少年宫”,既承载了年轻人舒缓压力、丰富生活的精神需求,也满足了现代人对知识更新、自我完善的价值追求,为忙碌的心灵留下一片可贵的栖息地。(202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夜校热”背后的文化味》,有删改)(1)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文中有两处加点的词语,同样是比喻,一处用引号,一处不用引号,请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3)“去……化”的短语形式日趋常见,如“去成人化”“去自我中心化”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去功利化”这一短语的表达效果。7.(2022秋•西湖区校级期末)《红楼梦》人物繁多,描写细致。林黛玉初进贾府,对各位亲戚还不熟悉,请你根据《红楼梦》的人物判词或者对应的人物描写介绍,确定人物身份,帮黛玉叫这些亲戚。示例: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称呼:表嫂。(1)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称呼:。(2)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称呼:。(3)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称呼“史侯家小姐”:。六.作文(共1小题)8.(2022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有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溶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杭州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2秋•西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批判”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指人类勇敢地运用理性来解决自身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崇高的“权衡较量”的思维活动,比如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鲁迅的“批判”也具有独特的哲思魅力,但并不囿于哲学和理论。竹内好认为,鲁迅一开始就不喜欢摆弄单纯的抽象理论,后来也无意于此。但这并不是说,鲁迅更偏重于“行动”。尽管鲁迅渴望“行动”,赞美“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但他终于并不是行动家,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随笔无不显明他主要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批评家(批判者)。而且他的批判并不仰仗也并不追求高深玄妙的概念理论的架构,乃是整个生命(活泼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全然投入。表现出来,更偏重于苏珊•朗格所谓“情感的形式”,也就是文学。鲁迅遗产也可以说就是批判的文学或文学的批判。这具体就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直接批判社会现实并进而批判一定的社会现实所依托的一定的精神传统。其核心,就是“批判国民劣根性”。为什么“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对“国民性”或“国民劣根性”“坏根性”的批判?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社会现实的改造直至文明传统的更新,关键在“人”,“人”的关键在“精神”,即通常所谓“人心”。人心坏了,外在的社会设施乃至文明的一切其他内容不管涂抹得怎样漂亮,都不可能真正好转,反而越来越坏。他虽然经常从直接的乃至高度敏感的社会政治入手,虽然也像学问家们那样进行深入广泛的历史文化的阐释,但他的真正目标仍然是坚定不移地“直指本心”:“批判国民劣根性”。(摘编自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材料二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为此,他对于“西方文明史”,特别是19世纪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专门的考察。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柢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材料三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这不是从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普世的,即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视角进行观照所总结出的鲁迅的当代价值。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必然触动了每个中国人的神经中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题。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摘编自张梦阳《鲁迅的科学思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鲁迅主要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批评来唤醒“人心”,他的批判不涉及抽象的概念理论,借助的是“整个生命的全然投入”的文学形式。B.在思考中国建立的“现代文明”的目标时,鲁迅更重视“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甚至甚于“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他认为前者是“本”。C.从普世的层面进行观照,鲁迅的价值体现在他所承担的历史职责,即引导人们“悟己之为奴”,摆脱精神的奴役状态,重新回归理性境界。D.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这是因为鲁迅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常招致误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不过三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鲁迅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核心落实为“批判国民劣根性”。C.为了明确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鲁迅考察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D.鲁迅对民族人性的内审与反省,深刻改变了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3)下列信息不属于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的一项是BA.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B.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C.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及刘和珍之死,鲁迅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D.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说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思路。(5)鲁迅曾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他的核心思想是“立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对子贡说过“己欲立而立人”,这句话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构成他的“忠恕之道”。请简述此处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涵上和提出目的上有何不同。【答案】(1)B(2)D(3)B(4)材料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首先提出“批判”的概念,引出话题;然后指出鲁迅的“批判”是一种文学的批判;再指出鲁迅的“批判”的核心是“批判国民劣根性”;最后得出结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批判国民劣根性”。(5)①概念内涵上:孔子的“立人”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的意思,是其“忠恕之道”中的“忠”道;鲁迅的“立人”是指人的彻底解放,即“尊个性而张精神”,立“有精神自觉”的人。②提出目的上:孔子是为了说明仁道,教导子贡实践“仁”要能近取譬,推己及人;鲁迅是为了改造社会现实,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说法是否属于相关观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观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他的批评不涉及抽象的概念理论”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提到鲁迅的批判“不囿于”“不喜欢”“不仰仗”“不追求”哲学概念理论,并不表示鲁迅批判“不涉及”概念理论。B.正确。C.“回归理性境界”错误,偷换概念。奴性、悟性、理性属于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材料三是说“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非“回归理性境界”。D.“这是因为鲁迅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常招致误解”强加因果,“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说明鲁迅认识深刻,“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说明有误解和攻击,也有推崇和纪念。故选:B。(2)D.“鲁迅对民族人性的内审与反省,深刻改变了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说明鲁迅考察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为了明确中国的“现代文明”错误,材料三“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是就所有民族和人类发展而言,并没有指向鲁迅,“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只是说明鲁迅致力于此。故选:D。(3)根据三则材料,“劣根性”指的是国民“精神”“人心”“思维方式”上的痼弊。A.“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批判人“既为主,又为奴”的自我身份的二重性。B.表达了作者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激发了作者面对敌人的刀丛剑树而进行殊死搏斗的战斗豪情,又表现了作者在“长夜”气氛下的愤慨之情。不属于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C.揭露反对派的无耻行径。D.“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涉及国民的自欺欺人与“精神胜利法”。故选:B。(4)材料一整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层层推进。材料一共有6段。第1段,“‘批判’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指……”,提出“批判”的概念,引出话题;第2段,“鲁迅的‘批判’也具有独特的哲思魅力,但并不囿于哲学和理论”“他的批判并不仰仗也并不追求高深玄妙的概念理论的架构,乃是整个生命(活泼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全然投入。表现出来,更偏重于苏珊•朗格所谓‘情感的形式’,也就是文学”指出鲁迅的“批判”是一种文学的批判;第3段过渡,指出“鲁迅遗产也可以说就是批判的文学或文学的批判”;第4段,“这具体就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其核心,就是‘批判国民劣根性’”指出鲁迅的“批判”的核心是“批判国民劣根性”;第5段,“为什么‘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对‘国民性’或‘国民劣根性’‘坏根性’的批判?”提出问题;第6段“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社会现实的改造直至文明传统的更新,关键在‘人’,‘人’的关键在‘精神’,即通常所谓‘人心’”“他的真正目标仍然是坚定不移地‘直指本心’:‘批判国民劣根性’”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批判国民劣根性”。(5)“己欲立而立人”是说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从概念内涵的角度看,这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是其“忠恕之道”中的“忠”道,强调要尽责坚守,要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从“‘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可知,鲁迅的“立人”是指人的彻底解放,即“尊个性而张精神”,立“有精神自觉”的人。“己欲立而立人”,从提出目的角度看,想要帮助人的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都站不稳,看到别人摔倒,你又怎么扶他呢?孔子是为了说明仁道,教导子贡实践“仁”要推己及人;从“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可知,鲁迅是为了改造社会现实,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答案:(1)B(2)D(3)B(4)材料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首先提出“批判”的概念,引出话题;然后指出鲁迅的“批判”是一种文学的批判;再指出鲁迅的“批判”的核心是“批判国民劣根性”;最后得出结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批判国民劣根性”。(5)①概念内涵上:孔子的“立人”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的意思,是其“忠恕之道”中的“忠”道;鲁迅的“立人”是指人的彻底解放,即“尊个性而张精神”,立“有精神自觉”的人。②提出目的上:孔子是为了说明仁道,教导子贡实践“仁”要能近取譬,推己及人;鲁迅是为了改造社会现实,使中国实现“现代化”。2.(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天的等待海明威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头痛。”“赶快回床上躺着去。”“不,我没事儿。”“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我没事儿。”他说。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多少度?”我问医生。“一百零二度。”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我还是醒着好。”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没有什么可心烦的。”“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夹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赳趄,我也重重地摔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我测了他的体温。“多少?”“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谁说的?”“医生。”“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喝点水,把药吃了。”“您觉得这有用吗?”“当然有用了。”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什么?”“我还能活多久?”“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您肯定?”“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哦。”他说。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串全文,是行文的线索,同时未明确“等待”对象,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之效。B.“全身哆嗦”“脸色发白”“步履蹒跚”等多处细节表明孩子病情不轻,但仍跟父亲说可以不用陪他,这说明他体贴懂事。C.孩子生病了,“我”却出去打猎,“我”讲故事时,孩子并不喜欢听,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D.小说结尾孩子第二天“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说明他得知自己病情无碍后恢复了孩童天性。(2)对文中打猎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既有对寒冷雪夜的景物描写,又有对打猎过程的叙述,整体氛围轻松,与孩子的惴惴不安形成鲜明对比。B.场景由室内转到室外,似与主体情节无紧密联系,却能使小说由前文孩子病情带来的紧张节奏得以舒缓。C.在提及鹌鹑难以猎杀时,运用第二人称,产生了“我”和读者对话的效果,拉近了文本和读者的距离。D.“形成一层薄冰”,以及最终成功“击落了两只”鹌鹑,都暗示了孩子的病只是看似严重,终将痊愈。(3)小男孩的心理在医生测完体温后发生了几次改变,请加以梳理概括。(4)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八分之七隐藏在水面下。这便是他著名的“冰山原则”。请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特点等角度中任选两个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答案】(1)C(2)D(3)①医生测温后一开始:误以为即将死亡,恐惧不安,孤独绝望。(“眼神空洞”“神情古怪”“极力克制”)②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尽管害怕,但勇敢选择独自面对死亡。(“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眼睛直直地町着前方”)③误会解除后:压力得到释放,从难以置信到完全恢复孩童的天真任性。(4)①人物: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小男孩丰富的内心活动,塑造其小硬汉的形象特点。②情节:通过简单的对话交流米表现父子间交流沟通的不畅(或“父子间相处的方式”类似表述)。③语言:电报式的语言(“用词简洁,多短句”“风格简练”等表述亦可),却富含深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小说的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相关的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换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筛选文本相关信息,再概括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体现“冰山原则”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冰山原则”的特点,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解答】(1)C.“关系不亲密”有误。由“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可知,“我”是在想法缓解孩子的病痛,孩子也在努力地克制自己。并非“关系不亲密”。故选C。(2)D.“暗示”过于牵强,于文无据。故选D。(3)由“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可知,医生测温后一开始:误以为即将死亡,恐惧不安,孤独绝望;由“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可知,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尽管害怕,但勇敢选择独自面对死亡;由“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可知,误会解除后:压力得到释放,从难以置信到完全恢复孩童的天真任性。(4)从形象塑造角度来看,小男孩是本文的主人公,他误解温标认为自己将会死去,于是在这一天中等待自己的“死亡”,对话之中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悲痛和坚强,如父亲要给他读书的时候,他说“好的,您想读就读吧”,询问他病情的时候,他说“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让他睡一觉的时候,他说“我还是醒着好”,并且告诉父亲“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他担心自己的病会传染别人的时候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父亲让他放松不要担心的时候,他说“我不担心”“可是我忍不住”“我挺放松的”,父亲让他喝水,他说“您觉得这有用吗”,等等,这些语言中有他认为将会死去的悲痛,也有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坚强,还有对亲人的关心,通过对话,塑造了小男孩的形象,展现了他的“硬汉”特质。从情节角度来看,由“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我还能活多久”“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等可知,通过简单的对话交流米表现父子间交流沟通的不畅(或“父子间相处的方式”类似表述)。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主体部分由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构成,通过父亲“我”的眼睛来写儿子,让主人公自己讲话,展现了儿子生病发烧、等待“死亡”这一过程,可见,本文采用电报式的语言(“用词简洁,多短句”“风格简练”等表述亦可),却富含深意。答案:(1)C(2)D(3)①医生测温后一开始:误以为即将死亡,恐惧不安,孤独绝望。(“眼神空洞”“神情古怪”“极力克制”)②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尽管害怕,但勇敢选择独自面对死亡。(“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眼睛直直地町着前方”)③误会解除后:压力得到释放,从难以置信到完全恢复孩童的天真任性。(4)①人物: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小男孩丰富的内心活动,塑造其小硬汉的形象特点。②情节:通过简单的对话交流米表现父子间交流沟通的不畅(或“父子间相处的方式”类似表述)。③语言:电报式的语言(“用词简洁,多短句”“风格简练”等表述亦可),却富含深意。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2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拔河俗戏李隆基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嶪①,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张说今岁好拖钩②,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注]①岌嶪:高峻。②拖钩:拔河。(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根据内容分析,唐朝时期拔河是流传于官方与民间场面浩大的比赛游戏。B.第一首诗第五句以形写声,用山高来形容喊声,表现拔河场面震撼人心。C.第二首三四句写角力时长绳拉住太阳、让河水奔流,夸张奇特有表现力。D.两首诗题材相同,思想感情相近,诗意彼此照应,这是唱和诗特点之一。(2)这两首唐诗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磨炼志向:欲练英雄志。②全力争胜:须明胜负多;争都更上筹。③团结拼搏:气作水腾波。【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解答】(1)C.“让河水奔流”错误,“贯索挽河流”意思是绳索拉住了河流,使河流不再流动。故选C。(2)“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意思是:参与拔河的壮士们如果想要锻炼一下自己的雄心壮志,先要明白拔河比赛有胜有负,应当全力以赴,争取胜利。这两句体现了体育“磨炼志向”“全力争胜”的精神。“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两句写拔河壮士齐声呐喊,声音可与高山相齐,他们一起努力,发出的壮气能使河水腾起波浪。这两句写出了拔河者齐心协力的效果,体现了体育“团结拼搏”的精神。答案:(1)C(2)①磨炼志向:欲练英雄志。②全力争胜:须明胜负多;争都更上筹。③团结拼搏:气作水腾波。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杭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新时代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应当像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样志存高远,勇挑重担。(2)《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3)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评价项羽居功自傲,我们也可以引用《<老子>四章》中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两句话来作出同样的评价。(4)苏轼与亡妻生死相隔却深情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5)李白纵然被称为“谪仙”,却难以超然世外,《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两句话饱含了他怀才不遇的郁愤和舍我其谁的自信。(6)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寄托忧思情怀或宽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余的还有很多,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6)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毅)(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霰)(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矜)(4)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重点字:惟)(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重点字:材)(6)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重点字:碣)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墨子校注》)材料二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退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铬铬之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噤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节选自《墨子•亲士》,有删减)【注】①丑:羞耻、耻辱。②弗弗之臣:指敢于诤谏之臣。③铬:同谔。说话正直。(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下重其爵位A而不言B近臣C则喑D远臣E则噤F怨G结于民心。(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贼,劫夺财物的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贼者也”的“贼”意义不同。B.“家”“国”,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分别指卿大夫的封地和诸侯的封地。C.安,安宁、安定,与课文《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字意义相同。D.归,赠送,与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天下归仁焉”中的“归”意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论述践行兼爱之道的方法,要爱人若爱其身,视人家国若其家国,得出结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材料二以齐桓、晋文、勾践等贤君与桀纣昏君对待贤人的不同态度为例,证明能否用贤亲士,关系着国事成败。C.材料二为强调亲士的重要性,墨子说“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表明定要招贤纳士为己所用,实现己安国强。D.材料一、二体现了墨家主张:强调兼爱,反对战争;强调亲士重贤,反对世袭特权;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②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5)要做到“亲士”,对君王应有怎样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近臣则喑”“远臣则噤”,对称句式;由“暗”“噤”可知,“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怨结于民心”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应在“言”“喑”“噤”后断开,综上应在BDF三处断开。译文:如果臣下只以爵禄为重,不对国事发表意见,近臣缄默不言,远臣闭口暗叹,怨恨就郁结于民心了。(2)C.“意义相同”有误,根据句意“而是自己没有安定之心”“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安”分别解释为“安定”和“性情安和”的意思。故选:C。(3)D.“反对世袭特权;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有误,”材料中没有谈及“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纸上谈兵”,此处属无中生有。故选:D。(4)①“以……为……”,把……作为……;第一个“恶”,怎么;第二个“恶”,仇恨;“劝”,鼓励、劝勉。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②“难”,苛求;“众人”,一般人;自难、自易:都是宾语前置,应是“难自”“易自”。译文:因此贤明君子总是能苛求自己而宽容别人,而一般人则宽容自己而苛求别人。(5)从“君子自难而易彼”可概括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可概括出“积极进取”;从“彼有自信者也”可概括出“坚定自信”;从“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可概括出坚定自信,不畏困难;从“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上必有铬铬之下”及“谄议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等均可概括出善待贤臣、重用谏臣、广开言路、远离谗臣等。答案:(1)BDF(2)C(3)D(4)①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②因此贤明君子总是能苛求自己而宽容别人,而一般人则宽容自己而苛求别人。(5)①君王自身素质:坚定自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进取、不畏困难、善于纳谏等。②君王用人之道:广开言路、善待贤臣、重用谏臣、远离谗臣等。参考译文:材料一:细察它们的起因,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材料二:治理国家如果不优待贤士,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士而不急于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了,若没有贤士,就没有人和自己谋划国事。怠慢遗弃贤士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从前,晋文公被迫逃亡在外,最终匡正天下;齐桓公被迫离开国家,后来称霸诸侯;越王勾践遭受过吴王的羞辱,最终成为威慑中原诸国的一代贤君。这三个人之所以能成功扬名于天下,都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受压迫而自己蒙大耻,以图复仇。最.上的是不遭失败,其次是失败而有办法成功,这才叫善于用人。我曾听说:“我不是没有安定的住处,而是自己没有安定之心;不是没有丰足的财产,而是怀着无法满足的内心。”因此贤明君子总是能苛求自己而宽容别人,而一般人则宽容自己而苛求别人。君子仕进顺利时不改变他的志向,不得志时心情也一样;即使杂处于平凡人之中,也始终没有怨恨之心。他们就是有着自信的人。所以说,凡事能从难处做起,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愿望。但却没有听说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于所厌恶的结果的。所以俸臣与谗佞之辈往往伤害君主。君主必须有敢于矫正君主过失的臣僚,主上必须有直言极谏的下属。如果臣下只以爵禄为重,不对国事发表意见,近臣缄默不言,远臣闭口暗叹,怨恨就郁结于民心了。谄谀阿奉之人围在身边,好的建议被他们阻障难进,那国家就危险了。桀、纣不正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天下之士吗?结果身被杀而失天下。所以说:“赠送国宝,不如推荐贤士。”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夜幕落下,华灯初上,结束白天的工作后来到学校,舞动水袖唱昆曲、踮起脚尖跳芭蕾……如今,“夜校热”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场景,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夜校并非新鲜事物。它一直承担着改善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素质的社会职责,也构筑起几代人的共同回忆。随着社会发展,夜校不断与时俱进。非遗制作,短视频剪辑,手冲咖啡……①新颖多样的课程,②体现出夜校在走近年轻群体、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努力与尝试。③据某平台数据显示,④今年以来,“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⑤火热数据,更折射出夜校近年来主动求索、积极作为。⑥夜校“出圈”是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对年轻人来说,选择夜校,不仅因其价格实惠、内容丰富、时间灵活,更在于它能精准对接文化需求、激发生活憧憬。而“非学历化”的教学特质,也促成了“去功利化”的学习导向。在这里,曾经淡忘的爱好被重新唤起,过去放弃的兴趣被再次拾起。这座成年人的“少年宫”,既承载了年轻人舒缓压力、丰富生活的精神需求,也满足了现代人对知识更新、自我完善的价值追求,为忙碌的心灵留下一片可贵的栖息地。(202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夜校热”背后的文化味》,有删改)(1)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文中有两处加点的词语,同样是比喻,一处用引号,一处不用引号,请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3)“去……化”的短语形式日趋常见,如“去成人化”“去自我中心化”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去功利化”这一短语的表达效果。【答案】(1)③某平台数据显示⑤更折射出夜校近年来主动求索、积极作为的成效(或姿态、品质等)⑥夜校“出圈”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更是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2)少年宫:加引号,突出它在句中的特殊含义,将夜校比作成年人的“少年宫”,生动形象地凸显夜校帮助成年人重拾爱好兴趣、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栖息地:比喻安顿心灵的地方,前文已有“为忙碌的心灵”,使词语在句中表意明确,不会造成误解,无需特别强调,可不加引号。(3)①“去……化”能突出功利逐渐减少或消失的状态(过程);②“去功利化”表明夜校对接文化需求、满足精神需要、摒除功利色彩的特点;③使语言更简洁灵活(或:与后文“导向”一词搭配)。【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比较分析标点符号的用法。(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短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③“据……显示”句式杂糅,改为“某平台数据显示”;⑤“更折射出夜校近年来主动求索、积极作为”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改为“更折射出夜校近年来主动求索、积极作为的成效(或姿态、品质”;⑥“是……更是”递进关系颠倒,改为:夜校“出圈”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更是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2)“少年宫”本是少年儿童在学校以外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文中这座成年人的“少年宫”加上引号,突出它在句中的特殊含义,将夜校比作成年人的“少年宫”。结合“曾经淡忘的爱好被重新唤起,过去放弃的兴趣被再次拾起”可知,此处生动形象地凸显夜校帮助成年人重拾爱好兴趣、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栖息地”本指动物们休息、睡眠的地方,文中比喻安顿心灵的地方。和前文“为忙碌的心灵”搭配使用,则词语在句中表意已经明确,无需特别强调也不会造成误解,所以可以不加引号。(3)“去……化”,是去掉某项事物的某种性质,用在此处能突出功利逐渐减少或消失的状态、过程;结合“能精准对接文化需求、激发生活憧憬。而‘非学历化’的教学特质”可知,“去功利化”表明夜校对接文化需求、满足精神需要、摒除功利色彩的特点;“也促成了“去功利化”的学习导向”,与后文“导向”一词搭配,使语言更简洁灵活,内涵丰富。答案:(1)③某平台数据显示⑤更折射出夜校近年来主动求索、积极作为的成效(或姿态、品质等)⑥夜校“出圈”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更是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2)少年宫:加引号,突出它在句中的特殊含义,将夜校比作成年人的“少年宫”,生动形象地凸显夜校帮助成年人重拾爱好兴趣、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栖息地:比喻安顿心灵的地方,前文已有“为忙碌的心灵”,使词语在句中表意明确,不会造成误解,无需特别强调,可不加引号。(3)①“去……化”能突出功利逐渐减少或消失的状态(过程);②“去功利化”表明夜校对接文化需求、满足精神需要、摒除功利色彩的特点;③使语言更简洁灵活(或:与后文“导向”一词搭配)。7.(2022秋•西湖区校级期末)《红楼梦》人物繁多,描写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小班语言教案生日快乐
- 2024年家居装修设计协议关键条款明细一
- 2024年中外珠宝贸易合作中英文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12月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 酒店客房部门的工作计划范文
- 2024年九年级秋季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 2024年家庭简易装修标准协议模板版A版
- 街道妇联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 初三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例文
- 学生会十一月工作计划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公司价值观与道德准则制度
- 2024年秋季新修订人教版1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件
-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教案
- 2024年军事理论(同济大学)超星尔雅学题库-多选
- 国开2024年秋《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1-4答案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个人债务结清协议书模板
- 酒店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
- 《体育统计学》题集
- 2024年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公需科目《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试题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