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开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明确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如果不纠正,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这交代了改造我们学习的原因。B.材料一谈了三个方面缺点,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这与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说法相契合。C.材料二指出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D.材料二指出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在论述研究现状和研究历史时,认为二者都缺乏研究的浓厚空气,致使我们对研究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漆黑一团。B.材料一认为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不能片面地引用个别词句,而要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分析中国的问题。C.材料二开篇就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所以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D.材料二认为我们应当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能更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义务,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有益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朱子语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B.《墨子•修身》: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C.《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5)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请举例分析。2.(2023秋•洛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征途上王愿坚老姚的话越说越慢,越说越弱,渐渐停住了。①那双一向灼灼闪光的大眼,像蒙上什么,变得灰暗无光了。小赖吃了一惊,连忙一把抓住老姚的手,叫道:“老姚,你怎么啦?”“……”老姚的嘴动了动,却没有说出声,只是把胡子上挂的几块碎野菜叶子抖落掉了。小赖心里一酸,把老姚的军衣解开,把手伸到他胸口上去。就在这时,他的手触到了一件东西,掀开衣服一看,原来是三天前见到的兄弟部队同志的军帽,被一条草绳子紧紧地捆扎在肚子上。军帽上沾满了血渍,已经变成暗黑色的了。从那血迹看出,伤势还不轻。看着看着,小赖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了,一下子抱住老姚的肩膀,哭喊起来。听到小赖的哭喊声,老姚清醒过来。他定了定神,略带责备地说:“哭,怎么又哭啦?”小赖捂着老姚的伤口:“你,你带着这么重的伤,怎么不告诉我呀!”“告诉你?为什么要告诉你?”老姚看看自己的伤口,又看看小赖的脸,笑了笑,“让你知道了好多哭一次鼻子?”“不,我没哭,我不哭!……”小赖抬起手背擦了擦眼睛。“好,懂事的孩子!”老姚把小赖揽在胸前,把他脸上的泪水擦净了,缓慢地说道,“小赖同志,昨天我说你了,话重了点……”“你,你说得对。”小赖不由得又向自己的粮袋子瞥了一眼。“你记下了?”“记下了。”“那就好。你看,再苦,再难,你牙一咬,腰一挺,你就赢啦!”老姚喘息了一阵,声音更慢了,“要知道,兄弟部队的同志们,比我们还难。他们想看到我们,看到粮食,看到牦牛,也希望看到我们挺起胸膛走路,大声唱歌、开心地笑……”话一煞住,手一松,老姚又昏过去了。小赖这回真的没有哭。他怔了一下,弯腰听了听老姚的胸口,把他的伤口包了包,又轻轻地扶起他,放到牦牛背上趴稳了。老姚再一次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队伍已经走出了二十多里。雨已经停了,雾气正在渐渐消散,草地的水、草、树丛正在一点点地显现出来。老姚抬起头,第一眼就看见小赖那伶俐的背影。他头仰得很高,腰挺得笔直,一手拉着牛绳,一手提着马灯,正迈着大步往前走。②腰上的军号在泛着亮光,号上的红绸在闪闪飘动。他第一次发现这个小战士是这么漂亮。他看了一阵,才拍了拍牦牛的脖颈,说:“小赖,停一停,让我下来走。”小赖没有听见。“咳,你看你……”“怎么,”小赖猛地回过了头,欣喜地问,“你也看见了?”“什么?”“树林!”果然,在西边的地平线上,现出了一抹暗黑的影子。可就在这时候,“砰”地响了一枪,接着,枪声疏疏落落地响起来。“走,快走!”老姚命令着。队伍在奔跑。随着雾气的消散,看得清楚了;一支十几匹马组成的骑兵队伍在绕着树林奔驰,射击。老姚喊住小赖,一翻身从牦牛上滚下来。他扶住牛背站稳了,大声命令道:“准备冲锋!”接着,向小赖挥了挥手,“吹号!”小赖举起了军号。冲锋号声震天动地地响了。同志们散开来,借着雾气掩护,一边射击,一边向林子飞跑过去。③号声,撕裂着雨雾,震动着草原。响着,响着,突然,小赖觉得一阵头晕。就在这时,一只手落到了他的肩上:“吹呀,我的好同志,鼓起劲来吹!”小赖仰起了头,号声又响了。反动骑兵被我军密集的火力追击着,正向着北面逃窜。小赖憋不住叫了声:“敌人跑了!”“吹!继续吹!”老姚把小赖的肩膀搂得更紧了,“兄弟部队的同志们还在听着呢!”直到反动骑兵看不见影了,老姚才扶着小赖坐下来。他从怀里掏出了那顶军帽,递到小赖的手里,接着就去解自己的粮袋子。小赖却像被火烧着似的,一把按住了那只瘦骨嶙峋的大手,迅速地解下自己的小洋瓷碗,随手扯下粮袋子猛地一抖,把炒面全都抖进碗里,然后端起来就向林子奔去。他一手端着小碗,一手摇着帽子,一口气跑进了林子。一眼就看见,一个同志正倚在树上,举着驳壳枪在瞄着林子外边。他亮着嗓子喊了声:“同志——”“什么人?”“红军!”小赖把那顶军帽举到了同志的面前。“红军?”那个同志脸上浮上了一丝微笑,扶着树干的手一松,身子顺着树干滑倒在地上。小赖抢上一步,伸手从树叶上拍下水珠,把炒面拌了拌,扶起了那个同志。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一个粗重的嗓音:“我的好同志,快来吃!”老姚端着一铜瓢仓促调好的面糊糊,蹒跚地走过来。“来,一块吃!”那同志接过了铜瓢,招呼着。老姚连连摆了摆手:“不,我不饿了,我……”说着却一侧身子栽倒了。老姚醒来的时候,只见身边围满了人。原来两支队伍已经会合在一起了。那个提驳壳枪的同志弯下腰,亲切地望着他,感动地说道:“同志,你们来了,来得好,也来得不容易啊!”“是啊,是难!”老姚紧紧地握住了那个同志的手,“不过,只要是应该做的,我们就要做,什么也不能挡住我们!”他仰起脸,轻轻地笑了。透过树梢,他看到几只苍鹰正在矫健地盘旋。熠亮的阳光,正斜射进这古老的树林,射到了同志们的脸上。东方,一片火红,太阳正冉冉上升。④那曾经撒下雹子、泼下暴雨的乌云,正被朝阳撕裂着、驱赶着,破成了浮云片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和《党费》都与红军相关,本文写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党费》写红军在敌后开展地下斗争的故事。B.老姚受伤很严重,说话都说不出声,甚至昏迷,却不愿将受伤的事情告诉小赖,这是怕连累战友,影响行军。C.在紧张的战斗中,小赖吹军号头晕,老姚用手拍着小赖的肩,用话语鼓励小赖,让他鼓起勇气继续吹响军号。D.敌人逃跑后,小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兄弟部队的同志,老姚又把自己的干粮给了小赖,体现团结互助的精神。(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像”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老姚在受伤后即将昏迷的境况。B.句子②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小赖在老姚的鼓励下展现出昂扬的面貌。C.句子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渲染战斗的紧张氛围,表现红军奋勇杀敌的斗志。D.句子④运用象征手法,以太阳撕裂乌云预示红军将战胜困难,迎来胜利。(3)文中多次写到军帽,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的关键词是“信仰的力量”。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济源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观涛朱庆馀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鲜飙①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注]①鲜飙:少见的狂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落霜飞”写木叶落尽、霜飞满天,“丹叶黄花”写经霜后的红叶黄花,点明观涛正是秋季。B.“鱼龙气”“雷鼓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涨潮时的磅礴气势以及观潮人的欢声雷动。C.“川渐满”写出潮势之大,第六句则写行船已过而江浪未平,极言潮水声势之大、浪潮之多。D.尾联诗人的视角由观涛转向了城郭,目之所及,秋意无限,诗人不由生出无限遐思。(2)结尾两句的意境与前文“气壮山河”之势截然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妙处。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洛阳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陈涉起义时武器装备简陋,但“,”,最终各地英雄豪杰一起灭亡了秦朝。(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构思巧妙,先以声摹声,再以形状声,将箜篌的乐声描摹得立体可感。(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最初是为了防备敌人而修筑,多出现在与战争相关的诗文中,比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洛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移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苏武之谓也。匈奴绐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慕义归武,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节选自刘向《新序•节士》)材料二: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节选自班固《苏武传》)(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前发匈奴时A胡妇适产B一子通国C有声D问来E愿因F使者G致金帛H赎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恨,遗憾,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中的“恨”意思相同。B.“显异于他臣也”与《屈原列传)“故内惑于郑袖”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C.“太牢”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牛、羊、猪三牲,“少牢”是祭祀时用羊、猪二牲。D.因,通过、经由,与《过秦论》“因利乘便”中的“因”意义和用法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向《新序》记载匈奴将苏武捆上厚毛衣放在太阳下连日暴晒,这与班固《苏武传》中记载的关于苏武在匈奴遭受的非人待遇不同。B.苏武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匈奴欺骗汉朝说苏武已死,后来汉朝知道苏武还活着,就派使者去要人,匈奴放还了苏武。C.苏武曾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他的儿子因犯事被处死;苏武为了二千石官职就参与了谋立汉宣帝的计划,因而被宜帝赐爵位关内侯。D.苏武多次朝见宣帝,得到优宠,他却把自己所得的赏赐全部送给了兄弟和朋友,自己不留一点财物,很多王公大臣都非常敬重苏武。(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②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5)刘向《新序》中引用《诗经》和班固《苏武传》中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济源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福皱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在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远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2)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3)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7.(2023秋•济源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胃里面用来消化食物的是胃液,包含盐酸、胃蛋白酶和黏液等成分。胃液里面含有的盐酸浓度很高,盐酸是腐蚀性很强的酸,甚至能把金属锌溶解掉。那么很多人就有疑虑了,胃的消化功能这么强大,①_______?真相是,强腐蚀性的胃液确实在不断地分解着我们的胃。我们的胃之所以还在,因为,②_______,它通过时时刻刻地再生以补充被自身消化掉的细胞。但是,③_______,一般只需几小时就能把整个胃消化掉,所以胃仅仅依靠自身强大的再生能力也弥补不过来。除了保护自身:胃还生长出二种特殊“装备”,即胃壁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屏障,叫作胃黏膜上皮细胞。胃黏膜上皮细胞能把腐蚀性比较强的胃液和胃壁隔开,使其不能渗入到胃壁内层。(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洛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中国•毛泽东)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德国•布莱希特)不断探索和质疑,我们才能接近真理的殿堂。(印度•泰戈尔)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开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开篇明确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如果不纠正,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这交代了改造我们学习的原因。B.材料一谈了三个方面缺点,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这与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说法相契合。C.材料二指出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D.材料二指出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在论述研究现状和研究历史时,认为二者都缺乏研究的浓厚空气,致使我们对研究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漆黑一团。B.材料一认为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不能片面地引用个别词句,而要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分析中国的问题。C.材料二开篇就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所以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D.材料二认为我们应当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能更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义务,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有益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BA.《朱子语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B.《墨子•修身》: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C.《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5)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请举例分析。【答案】(1)D(2)C(3)B(4)①先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②再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③最后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5)①引入鲜活灵动的口语,如“漆黑一团”“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②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如“粗枝大叶”“夸夸其谈”。③使用生动形象的俗语,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从不同角度体会语言艺术,把握语言魅力。【解答】(1)D.“……认识往往需要经过……”错,扩大范围。根据原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可知,是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这样多次的反复。故选:D。(2)C.“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可知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中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但在社会斗争中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3)材料二观点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A.人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B.在论述“修身”,意思是“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C.勇于实践,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突破局限。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D.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得自己亲身的实践。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B。(4)首先,通过三个问题,自问自答,否定两种唯心主义观点,进而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接着,分析问题,总写“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然后具体阐释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进而得出:正确的认识需要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论点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最后,以很多同志还不懂这个认识论的现实,提出要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5)作者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如用谚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口语“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风趣;用成语“粗枝大叶”“夸夸其谈”“一知半解”等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研究,空谈理论,无知、救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答案:(1)D(2)C(3)B(4)①先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②再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③最后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5)①引入鲜活灵动的口语,如“漆黑一团”“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②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如“粗枝大叶”“夸夸其谈”。③使用生动形象的俗语,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2.(2023秋•洛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征途上王愿坚老姚的话越说越慢,越说越弱,渐渐停住了。①那双一向灼灼闪光的大眼,像蒙上什么,变得灰暗无光了。小赖吃了一惊,连忙一把抓住老姚的手,叫道:“老姚,你怎么啦?”“……”老姚的嘴动了动,却没有说出声,只是把胡子上挂的几块碎野菜叶子抖落掉了。小赖心里一酸,把老姚的军衣解开,把手伸到他胸口上去。就在这时,他的手触到了一件东西,掀开衣服一看,原来是三天前见到的兄弟部队同志的军帽,被一条草绳子紧紧地捆扎在肚子上。军帽上沾满了血渍,已经变成暗黑色的了。从那血迹看出,伤势还不轻。看着看着,小赖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了,一下子抱住老姚的肩膀,哭喊起来。听到小赖的哭喊声,老姚清醒过来。他定了定神,略带责备地说:“哭,怎么又哭啦?”小赖捂着老姚的伤口:“你,你带着这么重的伤,怎么不告诉我呀!”“告诉你?为什么要告诉你?”老姚看看自己的伤口,又看看小赖的脸,笑了笑,“让你知道了好多哭一次鼻子?”“不,我没哭,我不哭!……”小赖抬起手背擦了擦眼睛。“好,懂事的孩子!”老姚把小赖揽在胸前,把他脸上的泪水擦净了,缓慢地说道,“小赖同志,昨天我说你了,话重了点……”“你,你说得对。”小赖不由得又向自己的粮袋子瞥了一眼。“你记下了?”“记下了。”“那就好。你看,再苦,再难,你牙一咬,腰一挺,你就赢啦!”老姚喘息了一阵,声音更慢了,“要知道,兄弟部队的同志们,比我们还难。他们想看到我们,看到粮食,看到牦牛,也希望看到我们挺起胸膛走路,大声唱歌、开心地笑……”话一煞住,手一松,老姚又昏过去了。小赖这回真的没有哭。他怔了一下,弯腰听了听老姚的胸口,把他的伤口包了包,又轻轻地扶起他,放到牦牛背上趴稳了。老姚再一次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队伍已经走出了二十多里。雨已经停了,雾气正在渐渐消散,草地的水、草、树丛正在一点点地显现出来。老姚抬起头,第一眼就看见小赖那伶俐的背影。他头仰得很高,腰挺得笔直,一手拉着牛绳,一手提着马灯,正迈着大步往前走。②腰上的军号在泛着亮光,号上的红绸在闪闪飘动。他第一次发现这个小战士是这么漂亮。他看了一阵,才拍了拍牦牛的脖颈,说:“小赖,停一停,让我下来走。”小赖没有听见。“咳,你看你……”“怎么,”小赖猛地回过了头,欣喜地问,“你也看见了?”“什么?”“树林!”果然,在西边的地平线上,现出了一抹暗黑的影子。可就在这时候,“砰”地响了一枪,接着,枪声疏疏落落地响起来。“走,快走!”老姚命令着。队伍在奔跑。随着雾气的消散,看得清楚了;一支十几匹马组成的骑兵队伍在绕着树林奔驰,射击。老姚喊住小赖,一翻身从牦牛上滚下来。他扶住牛背站稳了,大声命令道:“准备冲锋!”接着,向小赖挥了挥手,“吹号!”小赖举起了军号。冲锋号声震天动地地响了。同志们散开来,借着雾气掩护,一边射击,一边向林子飞跑过去。③号声,撕裂着雨雾,震动着草原。响着,响着,突然,小赖觉得一阵头晕。就在这时,一只手落到了他的肩上:“吹呀,我的好同志,鼓起劲来吹!”小赖仰起了头,号声又响了。反动骑兵被我军密集的火力追击着,正向着北面逃窜。小赖憋不住叫了声:“敌人跑了!”“吹!继续吹!”老姚把小赖的肩膀搂得更紧了,“兄弟部队的同志们还在听着呢!”直到反动骑兵看不见影了,老姚才扶着小赖坐下来。他从怀里掏出了那顶军帽,递到小赖的手里,接着就去解自己的粮袋子。小赖却像被火烧着似的,一把按住了那只瘦骨嶙峋的大手,迅速地解下自己的小洋瓷碗,随手扯下粮袋子猛地一抖,把炒面全都抖进碗里,然后端起来就向林子奔去。他一手端着小碗,一手摇着帽子,一口气跑进了林子。一眼就看见,一个同志正倚在树上,举着驳壳枪在瞄着林子外边。他亮着嗓子喊了声:“同志——”“什么人?”“红军!”小赖把那顶军帽举到了同志的面前。“红军?”那个同志脸上浮上了一丝微笑,扶着树干的手一松,身子顺着树干滑倒在地上。小赖抢上一步,伸手从树叶上拍下水珠,把炒面拌了拌,扶起了那个同志。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一个粗重的嗓音:“我的好同志,快来吃!”老姚端着一铜瓢仓促调好的面糊糊,蹒跚地走过来。“来,一块吃!”那同志接过了铜瓢,招呼着。老姚连连摆了摆手:“不,我不饿了,我……”说着却一侧身子栽倒了。老姚醒来的时候,只见身边围满了人。原来两支队伍已经会合在一起了。那个提驳壳枪的同志弯下腰,亲切地望着他,感动地说道:“同志,你们来了,来得好,也来得不容易啊!”“是啊,是难!”老姚紧紧地握住了那个同志的手,“不过,只要是应该做的,我们就要做,什么也不能挡住我们!”他仰起脸,轻轻地笑了。透过树梢,他看到几只苍鹰正在矫健地盘旋。熠亮的阳光,正斜射进这古老的树林,射到了同志们的脸上。东方,一片火红,太阳正冉冉上升。④那曾经撒下雹子、泼下暴雨的乌云,正被朝阳撕裂着、驱赶着,破成了浮云片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和《党费》都与红军相关,本文写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党费》写红军在敌后开展地下斗争的故事。B.老姚受伤很严重,说话都说不出声,甚至昏迷,却不愿将受伤的事情告诉小赖,这是怕连累战友,影响行军。C.在紧张的战斗中,小赖吹军号头晕,老姚用手拍着小赖的肩,用话语鼓励小赖,让他鼓起勇气继续吹响军号。D.敌人逃跑后,小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兄弟部队的同志,老姚又把自己的干粮给了小赖,体现团结互助的精神。(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句子①中“像”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老姚在受伤后即将昏迷的境况。B.句子②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小赖在老姚的鼓励下展现出昂扬的面貌。C.句子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渲染战斗的紧张氛围,表现红军奋勇杀敌的斗志。D.句子④运用象征手法,以太阳撕裂乌云预示红军将战胜困难,迎来胜利。(3)文中多次写到军帽,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的关键词是“信仰的力量”。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1)D(2)A(3)①(情节上)军帽被老姚用来包裹伤口,并作为识别敌我的凭证,前后照应。②(主旨上)军帽是本文重要意象,表明战斗的艰难,表现红军对革命的坚定信念。(4)①老姚没有将自己受伤的事告诉战友,多次昏倒还将自己的粮食分给别人,就在于他怀有坚定信仰,意志坚强;②老姚一直鼓励小赖,说“再苦,再难,你牙一咬,腰一挺,你就赢啦”,说明他对信仰的坚持,相信信仰的力量能战胜苦难;③老姚关心兄弟部队,让小赖一直吹号激励兄弟部队,说“只要是应该做的,我们就要做,什么也不能挡住我们”,说明红军队伍有坚定的信仰,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重要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物象在文中的语境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梳理清楚短评思路。【解答】(1)D.“老姚又把自己的干粮给了小赖”说法不当。原文“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一个粗重的嗓音:‘我的好同志,快来吃!’老姚端着一铜瓢仓促调好的面糊糊,蹒跚地走过来”“‘来,一块吃!’那同志接过了铜瓢,招呼着“,可见老姚是分给那同志。故选D。(2)A“运用比喻”说法不当。原句“①那双一向灼灼闪光的大眼,像蒙上什么,变得灰暗无光了”虽然有“像”,但不具备比喻的喻体,不构成比喻关系。故选A。(3)文中多次写到军帽,原文“小赖心里一酸,把老姚的军衣解开,把手伸到他胸口上去。就在这时,他的手触到了一件东西,掀开衣服一看,原来是三天前见到的兄弟部队同志的军帽,被一条草绳子紧紧地捆扎在肚子上。军帽上沾满了血渍,已经变成暗黑色的了。从那血迹看出,伤势还不轻”,可见军帽被老姚用来包裹伤口,说明老姚伤势不轻,也可见战斗的艰难。原文“他一手端着小碗,一手摇着帽子,一口气跑进了林子。一眼就看见,一个同志正倚在树上,举着驳壳枪在瞄着林子外边。他亮着嗓子喊了声:‘同志——’‘什么人?’‘红军!’小赖把那顶军帽举到了同志的面前”,军帽成为识别敌我的凭证,情节上,前后照应。从主旨上看,军帽是红军战士极为珍视的物品,表现红军对革命的坚定信念。(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关键词是“信仰的力量”,完成写作任务需要把握主旨,梳理思路。主旨在关键词语中已经明确,需要结合小说内容挖掘,抓住联系点。其次要梳理思路,形成逻辑清晰的评论。可以考虑分论点:要怀有信仰,星光不灭;要坚持信仰,虽远必达;要践行信仰,坚强乐观。挖掘材料,结合材料展开即可。①老姚没有将自己受伤的事告诉战友,多次昏倒还将自己的粮食分给别人,就在于他怀有坚定信仰,意志坚强;②老姚一直鼓励小赖,说“再苦,再难,你牙一咬,腰一挺,你就赢啦”,说明他对信仰的坚持,相信信仰的力量能战胜苦难;③老姚关心兄弟部队,让小赖一直吹号激励兄弟部队,说“只要是应该做的,我们就要做,什么也不能挡住我们”,说明红军队伍有坚定的信仰,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答案:(1)D(2)A(3)①(情节上)军帽被老姚用来包裹伤口,并作为识别敌我的凭证,前后照应。②(主旨上)军帽是本文重要意象,表明战斗的艰难,表现红军对革命的坚定信念。(4)①老姚没有将自己受伤的事告诉战友,多次昏倒还将自己的粮食分给别人,就在于他怀有坚定信仰,意志坚强;②老姚一直鼓励小赖,说“再苦,再难,你牙一咬,腰一挺,你就赢啦”,说明他对信仰的坚持,相信信仰的力量能战胜苦难;③老姚关心兄弟部队,让小赖一直吹号激励兄弟部队,说“只要是应该做的,我们就要做,什么也不能挡住我们”,说明红军队伍有坚定的信仰,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济源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观涛朱庆馀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鲜飙①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注]①鲜飙:少见的狂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木落霜飞”写木叶落尽、霜飞满天,“丹叶黄花”写经霜后的红叶黄花,点明观涛正是秋季。B.“鱼龙气”“雷鼓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涨潮时的磅礴气势以及观潮人的欢声雷动。C.“川渐满”写出潮势之大,第六句则写行船已过而江浪未平,极言潮水声势之大、浪潮之多。D.尾联诗人的视角由观涛转向了城郭,目之所及,秋意无限,诗人不由生出无限遐思。(2)结尾两句的意境与前文“气壮山河”之势截然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妙处。【答案】(1)B(2)结尾两句写自己在高楼晓望,杭州城中一片红枫黄菊,秋色如画,表现出杭州城秀美的一面,与前文雄伟大潮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映衬钱塘大潮的壮美;以景结情,写出心中无限的情绪,化为笔下的丹叶黄花之景,含义无尽,回味无穷。【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审读选项,把握内容,再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诗文含义,明确其意象意境,分析其不同之处,得出答案。【解答】(1)B.“……以及观潮人的欢声雷动”错误,由原文“晴雪喷山雷鼓”可知,此句写潮水如晴日雪水自山间喷薄而来,发出雷鼓之声。可见“雷鼓声”是潮声不是欢呼声。故选:B。(2)由原文“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可知,黎明时分高楼上眺望,写心中无穷的情绪,所见的杭州城中一片红枫黄菊,秋色如画,表现出杭州城秀美的一面;尾联在写景上又荡开一笔,由观涛转写望秋,“丹叶黄花”给画面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进一步烘托出秋天的气氛;前文颔联写潮水奔涌而至,像是狂风出海,挟着鱼龙之气,又如晴日雪水自山间喷薄而来,发出雷鼓之声,气壮山河,而尾联表现出杭州城秀美的一面,与前文雄伟大潮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映衬钱塘大潮的壮美;选取“丹叶”“黄花”这些意象,渲染了一幅色彩绚丽的黎明郡城图,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最终以景结情,写出心中无限的情绪,化为丹叶黄花之景,无情胜有情,含义无尽,回味无穷。答案:(1)B(2)结尾两句写自己在高楼晓望,杭州城中一片红枫黄菊,秋色如画,表现出杭州城秀美的一面,与前文雄伟大潮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映衬钱塘大潮的壮美;以景结情,写出心中无限的情绪,化为笔下的丹叶黄花之景,含义无尽,回味无穷。译文:秋天的木叶纷纷掉落,霜雪纷飞,天地间清朗明净。空旷的江面上,百里之遥可见涌起汹涌的潮水。潮水奔腾向海而去,带着鲜明的喷涌之势,宛如鱼龙的气息。晴朗的天空下,雪花如瀑布般喷射下来,山谷间雷鼓般的响声回荡。云彩遮掩了半边太阳,川流渐渐涨满,浩浩荡荡的波浪让行船的客人难以安稳。高楼上,黎明时分眺望,思意无穷,红叶黄花环绕着城郡。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色,以及其中蕴含的浩渺和变幻的意象。作者通过描写木叶落尽、霜飞的场景,表达了秋天的寒凉和天地的清明。接着,诗人以空江百里见潮生的景象,展现了江水潮涌的气势和浩渺的场面,给人以无边的想象空间。诗中的鲜飙出海、鱼龙气形象形容江潮的浩渺之势,展示了大自然的庞大力量。而晴雪喷山、雷鼓声等描绘则增强了诗中的震撼感和壮美感。诗人通过云日半阴、川渐满等描写,将天象与山川相连,使得景象更加有趣,并凸显了秋天的变幻之美。诗的最后,是高楼晓望,丹叶黄花绕郡城,描绘了景色壮丽而秀美的一面。高楼之上,俯瞰整个城市,红叶黄花装点着城郡,给人一种亲近自然之感。整首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抒发情感的语言,展示了唐代诗人优美的写景能力和情感表达。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独特感受,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洛阳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陈涉起义时武器装备简陋,但“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最终各地英雄豪杰一起灭亡了秦朝。(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构思巧妙,先以声摹声,再以形状声,将箜篌的乐声描摹得立体可感。(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最初是为了防备敌人而修筑,多出现在与战争相关的诗文中,比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答案】(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重点字:赢)(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重点字:凰)(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衰)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洛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移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苏武之谓也。匈奴绐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慕义归武,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节选自刘向《新序•节士》)材料二: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节选自班固《苏武传》)(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前发匈奴时A胡妇适产B一子通国C有声D问来E愿因F使者G致金帛H赎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恨,遗憾,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中的“恨”意思相同。B.“显异于他臣也”与《屈原列传)“故内惑于郑袖”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C.“太牢”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牛、羊、猪三牲,“少牢”是祭祀时用羊、猪二牲。D.因,通过、经由,与《过秦论》“因利乘便”中的“因”意义和用法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刘向《新序》记载匈奴将苏武捆上厚毛衣放在太阳下连日暴晒,这与班固《苏武传》中记载的关于苏武在匈奴遭受的非人待遇不同。B.苏武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匈奴欺骗汉朝说苏武已死,后来汉朝知道苏武还活着,就派使者去要人,匈奴放还了苏武。C.苏武曾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他的儿子因犯事被处死;苏武为了二千石官职就参与了谋立汉宣帝的计划,因而被宜帝赐爵位关内侯。D.苏武多次朝见宣帝,得到优宠,他却把自己所得的赏赐全部送给了兄弟和朋友,自己不留一点财物,很多王公大臣都非常敬重苏武。(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②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5)刘向《新序》中引用《诗经》和班固《苏武传》中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答案】(1)ACE(2)B(3)C(4)①此时匈奴使者很多都投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来相抵。②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熟悉先例典故,奉命出使不辱君命。(5)①刘向《新序》中引用《诗经》赞扬苏武坚守节义;②班固《苏武传》)中引用孔子的话赞扬苏武忠心为国,忠于职守。【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前发匈奴时”为表时间的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开;“胡妇适产一子通国”表意完整,是说“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其后断开;“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表意完整,是说“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孩子赎回来”,其前断开,综上应在ACE三处断开。句意: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孩子赎回来。(2)B.“意义和用法相同”有误,根据句意“显荣与别的大臣不同”“因此在国内被郑袖迷惑”,两个“于”意义不同,一个是介词“与”,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故选:B。(3)C.“苏武为了二千石官职就参与了谋立汉宣帝的计划”说法不当,原文表述为“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意思是“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故选:C。(4)①是时:这时;降:投降;取当:相抵。译文:此时匈奴使者很多都投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来相抵。②故事:先例典故;奉使:奉命出使。译文: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熟悉先例典故,奉命出使不辱君命。(5)刘向引用的两句是“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过来转过去”。他引用这两句以此来赞扬苏武坚守节操的精神;班固引用的孔子的话是“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以此来赞扬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忠心为国,忠于职守的精神。答案:(1)ACE(2)B(3)C(4)①此时匈奴使者很多都投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来相抵。②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熟悉先例典故,奉命出使不辱君命。(5)①刘向《新序》中引用《诗经》赞扬苏武坚守节义;②班固《苏武传》)中引用孔子的话赞扬苏武忠心为国,忠于职守。参考译文: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让苏武以移中监的身份出使匈奴。此时匈奴使者很多都投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来相抵。单于派显贵的大臣、之前的汉人卫律说服苏武投降,苏武没有听从。于是又拿出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尊贵的地位来诱惑苏武,苏武始终没有听从。于是卫律断绝供应,不给苏武饮食,苏武很多天都没有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用厚毡毛衣服一起捆住他每日暴晒,苏武的心意更加坚定,始终没有屈服。苏武说:“臣子侍奉君主,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受腰斩、砍头、烹煮的刑罚也不害怕,尊贵的官职,显赫的地位也不以为荣。”匈奴也因此看重苏武。苏武留在匈奴十多年,终究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过来转过去。”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匈奴想哄骗汉朝说苏武已经死了,之后汉朝听说苏武还活着,派遣使者去要求放了苏武,匈奴想倾慕仁义,就放苏武回去了。汉朝尊崇苏武,让他担任典属国,显荣与别的大臣不同。材料二:苏武在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诏令让苏武带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园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过了几年,昭帝驾崩。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熟悉先例典故,奉命出使不辱君命。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兄弟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犯事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孩子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病亡。赞日:孔子说的“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在苏武身上都体现出来了。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济源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福皱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在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远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2)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3)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答案】(1)①该句重复出现“在这样的天地中”,实则是与前文相照应,凸显天地之空旷;又反复强调“独个儿行走”以此凸显人之孤独寂寥,形成强烈的反差感。②“侏儒变成了巨人”,是指人在如此寂寥而空旷的天地间,没有任何参照物而显得巨大(或:物我两融,内心与天地浑然一体而巨大);“巨人变成了侏儒”人立于寂寥而广阔的天地中而显得渺小。看似矛盾而极具哲思。(2)①“烟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化雪后的山脊”比作“不动的烟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远方山脊的若隐若现。②“烟尘”一语双关。既指沙漠地区似烟的尘沙,又指历史的滚滚尘烟。(3)冒号的使用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使结论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修辞、内容等角度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应从词语字面义与二者区别的角度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做此题需要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解答】(1)①该句重复出现“在这样的天地中”,实则是与前文“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相照应,凸显天地的完整和空旷;又反复强调在这茫茫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以此凸显人之孤独寂寥,形成强烈的反差感。②“侏儒变成了巨人”,是指人在如此寂寥而空旷的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任何参照物而显得巨大,很有顶天立地之感(或:物我两融,内心与天地浑然一体而巨大);“巨人变成了侏儒”,是指在广袤的大地、无尽的天宇下,我又是渺小的。看似矛盾而极具哲思,表达了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爱,也抒发了作者对宇宙无限、人生苦短的感慨。(2)①“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化雪后的山脊”比作“不动的烟迹”,“烟迹”一词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刚刚化雪的山脊若隐若现的特点。②结合前文“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可知,“烟尘”一语双关。既指沙漠地区似烟的尘沙,又指历史的滚滚尘烟。(3)“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近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中的冒号的使用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得出结论,引起读者的注意,使结论单独成句,突出强调了“那全是近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答案:(1)①该句重复出现“在这样的天地中”,实则是与前文相照应,凸显天地之空旷;又反复强调“独个儿行走”以此凸显人之孤独寂寥,形成强烈的反差感。②“侏儒变成了巨人”,是指人在如此寂寥而空旷的天地间,没有任何参照物而显得巨大(或:物我两融,内心与天地浑然一体而巨大);“巨人变成了侏儒”人立于寂寥而广阔的天地中而显得渺小。看似矛盾而极具哲思。(2)①“烟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化雪后的山脊”比作“不动的烟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远方山脊的若隐若现。②“烟尘”一语双关。既指沙漠地区似烟的尘沙,又指历史的滚滚尘烟。(3)冒号的使用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使结论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7.(2023秋•济源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胃里面用来消化食物的是胃液,包含盐酸、胃蛋白酶和黏液等成分。胃液里面含有的盐酸浓度很高,盐酸是腐蚀性很强的酸,甚至能把金属锌溶解掉。那么很多人就有疑虑了,胃的消化功能这么强大,①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