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唐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路遥早年生活在乡村,对乡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乡土,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乡村的深深热爱,而乡村的贫困生活又给路遥带来了极大的苦难。路遥的作品都是以平民的身份来描述强权对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底层的民众只能是被欺负、被愚弄的弱势群体。多舛的命运与困苦的生活让路遥对苦难有很深刻的体验,而土地作为乡村人们生存与生活的根本,让路遥还认识到人们深深依赖土地,无法脱离土地。那种只有扎根乡土才能活人的观念,让他在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了强烈的乡土情结,更多地描绘了乡土的那种自然美与人情美。路遥在作品中除了表现源于农村的乡土情结外,也写出了乡村的苦难,这种苦难时刻表现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他们急于挣脱贫困而不得不在土地上拼死拼活。虽然生活的苦难在于命运的安排,但是路遥一直用艰苦的个人奋斗之路来超越生存的苦难。精神的苦难则是他自愿选择的,他在用道德理想主义来对抗精神求索中盘结在心中的痛苦。在他的作品中,他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有尊严地活着,怎样才能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建构起高尚的人格,追求理想的人生,路遥成功地达到了对苦难的精神超越。(摘编自江晓玲《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与苦难意识》)材料二:路遥一直追求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平凡的世界》更是他一生小说创作的总结与升华。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常年苦行僧似的创作生活,使得他本人显得既崇高又悲怆。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路遥对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注,以及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路遥力图在小说中构建一个道德的理想国。《平凡的世界》汇聚了路遥对于道德的所有的热情和理想,在小说中体现出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叙事特征,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道德的化身,他们的人格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并在一次一次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不断地趋于完美,接近于宗教经文中的人物。孙少安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但家里的白面馍馍却从来都给瘫在炕上的奶奶吃,就连秀莲给他盛饭时多盛了些都被他痛斥。孙少平在荒原揽工时赚的钱真可算作是血汗钱,当看到年纪尚小的小翠被工头骚扰,他拿出一个多月的收入让小翠回乡生活。田晓霞更是一个理想般的人物,她有一个良好的身世,行为举止落落大方,欣赏孙少平因为苦难磨砺出的坚毅,在抗洪抢险现场冲在前面,付出生命。路遥不仅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附加在了人物身上,还时常凌驾于人物之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然而路遥的道德叙事存在的弊端也十分明显,正如周成华在《现代理性和传统情感之间》中所说,“他不去着意开掘平凡世界中深藏在平凡人身上的民族劣根性,而是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潜在的传统美德,特别是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克服自身弱点走向自我觉醒的痛苦历程”。(摘编自王余红《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创作个性》)材料三:当历史的车轮带着现代文明轰隆而过时,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就不可避免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交接、碰撞。作为一个有着积极入世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路遥在接受这种洗礼的同时,也意识到传统本身存在着许多落后的、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东西。因此,他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绝不是要全盘不动地照搬传统,他希望传统在现代能够得到更新,以适应现代的要求。从路遥作品中的表现来看,他认为传统应接受现代的洗礼,换言之,即传统要接受现代的新观念,以实现自身的更新。例如,在爱情上,既要忠于爱情又要有自由意志和独立意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但更多地接受了外面世界的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并冒险走向现代文明。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路遥正是在高加林们、孙少平们身上曲折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巨变,朦胧地展现着一代青年崭新而艰难的寻找。路遥本人的乡土观念很重,他非常不情愿地看到“在这一巨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其中就包含着我们将不得不抛弃许多我们曾珍视的东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路遥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清晰完整地把它表达出来,唯有通过农村青年奋斗者来隐约地传达。从高加林到孙少平,路遥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个人自我实现方式的差异,也是两种文化认同和价值判断的不同。路遥正是通过对这种“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看法。在现代文明中,个人奋斗和彼此竞争是个人无法回避的生存法则,但是这种奋斗和竞争如果仅仅以个人的功利和欲念为目的,就会变得像高加林那样不择手段,并且将自己不断扭曲、分裂,直到面目全非;而孙少平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始终保持了中国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实践证明,这种美德并没有因为城乡的差别而过时,或者说,它是普适的。作为一个理想性人物,孙少平身上无疑寄托了作者自身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期待。(摘编自王欢《论路遥小说的文化价值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路遥习惯以平民视角来进行创作,意在借助弱势群体遭受的极大苦难和伤害表现对强权的批判。B.路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道德的化身,路遥时常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附加在这些人物身上。C.路遥意识到传统本身存在许多落后的东西,他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是希望现代文明包容传统。D.路遥作品中农村青年奋斗者的不同人生,让读者能够看到个人自我实现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2)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着眼于通过路遥的生平经历来探究他的写作风格,多舛的命运与困苦的生活让他的小说充满苦难意识。B.由材料三可知,路遥正是通过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表达出了他对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思考。C.路遥对苦难有深刻的体验,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变革中的社会进行积极的引导。D.孙少平没有以个人的功利和欲念为目的,而是保持了传统的美德,在形象的塑造上孙少平比高家林更加成功。(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中观点表述一致的一项是A.路遥的小说大量描述故乡的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人们的生存与奋斗,这不仅体现了路遥强烈的“恋土情结”,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与命运的关注。B.路遥既肯定城市所代表的“进步”,又认为农村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农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品德和人性,不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湮灭。C.路遥是文学上的道德主义者,他的小说不是追求建造美学的大厦,而是“以道德完善为目的”的关爱人、教诲人、鼓励人、重塑人的布道式文学。D.路遥的创作过分满足于自我的情感补偿。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路遥在青少年时期形成了难以割舍的英雄主义情结,这是他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4)议论文中论证事例多有鲜明的层次性,试以材料二所举《平凡的世界》中三个主要人物的道德事例进行说明。(5)从以上三则材料看,路遥小说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2.(2023秋•武强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澄河边上茹志鹃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和。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上游淌下来的许多枯枝、碎木板,在那些漩涡边转了一下,就不见了。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零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老大爷,我们……”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周玉兆点点头,老人沉吟了一会,便说:“不管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老人正坐在一堆湿漉漉的门板上沉思,两条长眉一动不动,脸色十分严峻。周玉兆没有进屋来,他在门口坐下,抬头看了看天。天上猎户星已落到半空,再过三四个小时天就亮了。“时间不多了,天亮以前,我们就过河,不然就得向后转。”周玉兆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了看小余说道:“小余,我们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不怕,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着。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四周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美好,但是明天……远处的机枪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地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忽然河堤那边又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老人眯起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小同志,你知道‘指望’吗?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周玉兆忽然透过了明天,清楚地看到了后天,以及后天以后的将来。他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他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沟填得结结实实。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来夺锄头了。他皱起眉,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说道:“好吧!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我顶多两顿饭的工夫就回来。”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显然,老人已和他们谈过情况,并且已商量了过河的办法了。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周玉兆把同志们分成两批,把会水的搭开,就团团地抓住筏子四边,准备下水了。老人送到水边,他嘴唇动了一阵,一会儿,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说完,笑了笑,他还想说什么,但只举了举手,终究没有说。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B.与《百合花》关注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C.小说中周玉兆和小余的对话,引出了老人为帮解放军渡河而掘沟的情节,体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D.小说中对老人的“眉”有几处细节描写,如“长眉一动不动”“皱起眉”“长眉毛一耸一耸的”,细腻地表现出老人内心情感的变化。(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3)周玉兆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4)小说中多次描写滚滚的“澄河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武强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词开篇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了一幅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表现了词人谪居黄州的烦闷。B.三四两句,词句工整严密。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隐约带着百无聊赖、自寻安慰的心境。C.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词人乘兴游赏的快意,也暗中蕴含了被迫赋闲的不平与无奈之情。D.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了雨后游赏欢快、闲适的心境,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2)请从景物描写技巧的角度对“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进行赏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石家庄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刘裕北伐的强劲之势,与“”一句展现出的人们安于现状之态形成鲜明对比。②古人所写文字不同,其中的感受却可以穿越时空而相通。南北朝吴均乘船而行,其“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自由惬意,与苏轼《赤壁赋》中“,”两句蕴含的感受相似。③小明拍摄了一幅泰山雪景照片,准备在朋友圈里晒出来,他想配发两句与图片内容相契合的古人成句,又不知道写什么。同桌认为“,”就很好。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唐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胡安定公瑗,字翼之,患隋唐以来仕进尚文辞而遗经业,苟趋利禄,其教学者必以明体达用为本。初与孙明复、石守道同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及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解经至有要义,恳恳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学徒千数,日月刮劘。为文章皆传经义,必以理胜,信其师说,敦尚行实。其在湖州学,置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书数之类。其在太学亦然。其子弟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知为先生弟子。明道、景祐间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人以师道自任,而先生之徒独盛。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间,建太学于京师,有司下湖州学,取先生学法,行之太学。皇祐、至和间,以先生判国子监,执经座下生徒千余人。每讲罢,或引当世之事以明之。(节选自《言行龟鉴•学问门》,有删节)材料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节选自《师说》)(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标号填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一坐A十年不归B得家书见C上有平安D二字E即投之涧中F不复展读。(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指“以……为患”,与《劝学》“非能水也”中的“水”用法相同。B.为,指写作,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中的“为”词义相同。C.固,指本来,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中的“固”词义相同。D.师,指学习,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瑗对待学生既能言传身教又能严格教导,讲解经书能够抓住要点,写文章能够以理取胜。B.胡瑗的学生,无论贤能还是愚笨,都能守规矩,恭敬严谨,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有胡瑗的风范。C.庆历年间,朝廷派官员到湖州学习胡瑗的教学方法,并在国子监加以推行,培养了很多学生。D.韩愈认为疑惑是人们难以避免的,领会道理的时间不分先后,因此选择老师应不限于年龄大小。(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材料一中,胡瑗在教学中的哪些做法值得学习与推广?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故城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废旧智能手机属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的一种,兼具环境风险属性和资源价值属性。很多人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废旧智能手机并不了解,如果废旧智能手机处理不当,一方面,①,另一方面,还浪费了其中许多宝贵的可回收利用资源。①废旧智能手机中可以回收金、银、铜等许多高价值金属,②这些金属来源于绝大部分智能手机的电路板。③电路板上分布着的大量芯片中存在着非金属元素硅。④通过提纯得到的晶硅经过加工后,⑤最终可以得到用于制作半导体元件的单晶硅。⑥现在绝大多数智能手机使用的是锂电池应用,⑦这里面可回收的金属元素也不少。⑧此外,还有让手机屏幕显示效果更加鲜艳的稀土元素镧以及在扬声器、前置传感器上使用的超强磁力稀土元素钕等。⑨这些稀贵金属如果能够被充分回收利用,⑩也可缓慢智能手机大规模生产给稀贵金属带来的资源压力。当前,我国仍有大量废旧智能手机被不规范回收拆解,一些有价物资受工艺技术水平限制,未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浪费了资源,更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废旧智能手机等废电器的规范回收利用,②。(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7.(2023秋•故城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②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一点点、很高很高、疏疏落落”,简要说明它们和“一点、很高、疏落”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对文学作品来说,点号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而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简要分析第①句中的逗号和第②句中的引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辛集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其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复兴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了《乡土中国》一书后,有同学慨叹,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未免有些遗憾;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变了,农村就应该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唐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路遥早年生活在乡村,对乡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乡土,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乡村的深深热爱,而乡村的贫困生活又给路遥带来了极大的苦难。路遥的作品都是以平民的身份来描述强权对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底层的民众只能是被欺负、被愚弄的弱势群体。多舛的命运与困苦的生活让路遥对苦难有很深刻的体验,而土地作为乡村人们生存与生活的根本,让路遥还认识到人们深深依赖土地,无法脱离土地。那种只有扎根乡土才能活人的观念,让他在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了强烈的乡土情结,更多地描绘了乡土的那种自然美与人情美。路遥在作品中除了表现源于农村的乡土情结外,也写出了乡村的苦难,这种苦难时刻表现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他们急于挣脱贫困而不得不在土地上拼死拼活。虽然生活的苦难在于命运的安排,但是路遥一直用艰苦的个人奋斗之路来超越生存的苦难。精神的苦难则是他自愿选择的,他在用道德理想主义来对抗精神求索中盘结在心中的痛苦。在他的作品中,他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有尊严地活着,怎样才能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建构起高尚的人格,追求理想的人生,路遥成功地达到了对苦难的精神超越。(摘编自江晓玲《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与苦难意识》)材料二:路遥一直追求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平凡的世界》更是他一生小说创作的总结与升华。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常年苦行僧似的创作生活,使得他本人显得既崇高又悲怆。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路遥对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注,以及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路遥力图在小说中构建一个道德的理想国。《平凡的世界》汇聚了路遥对于道德的所有的热情和理想,在小说中体现出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叙事特征,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道德的化身,他们的人格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并在一次一次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不断地趋于完美,接近于宗教经文中的人物。孙少安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但家里的白面馍馍却从来都给瘫在炕上的奶奶吃,就连秀莲给他盛饭时多盛了些都被他痛斥。孙少平在荒原揽工时赚的钱真可算作是血汗钱,当看到年纪尚小的小翠被工头骚扰,他拿出一个多月的收入让小翠回乡生活。田晓霞更是一个理想般的人物,她有一个良好的身世,行为举止落落大方,欣赏孙少平因为苦难磨砺出的坚毅,在抗洪抢险现场冲在前面,付出生命。路遥不仅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附加在了人物身上,还时常凌驾于人物之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然而路遥的道德叙事存在的弊端也十分明显,正如周成华在《现代理性和传统情感之间》中所说,“他不去着意开掘平凡世界中深藏在平凡人身上的民族劣根性,而是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潜在的传统美德,特别是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克服自身弱点走向自我觉醒的痛苦历程”。(摘编自王余红《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创作个性》)材料三:当历史的车轮带着现代文明轰隆而过时,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就不可避免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交接、碰撞。作为一个有着积极入世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路遥在接受这种洗礼的同时,也意识到传统本身存在着许多落后的、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东西。因此,他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绝不是要全盘不动地照搬传统,他希望传统在现代能够得到更新,以适应现代的要求。从路遥作品中的表现来看,他认为传统应接受现代的洗礼,换言之,即传统要接受现代的新观念,以实现自身的更新。例如,在爱情上,既要忠于爱情又要有自由意志和独立意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但更多地接受了外面世界的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并冒险走向现代文明。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路遥正是在高加林们、孙少平们身上曲折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巨变,朦胧地展现着一代青年崭新而艰难的寻找。路遥本人的乡土观念很重,他非常不情愿地看到“在这一巨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其中就包含着我们将不得不抛弃许多我们曾珍视的东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路遥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清晰完整地把它表达出来,唯有通过农村青年奋斗者来隐约地传达。从高加林到孙少平,路遥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个人自我实现方式的差异,也是两种文化认同和价值判断的不同。路遥正是通过对这种“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看法。在现代文明中,个人奋斗和彼此竞争是个人无法回避的生存法则,但是这种奋斗和竞争如果仅仅以个人的功利和欲念为目的,就会变得像高加林那样不择手段,并且将自己不断扭曲、分裂,直到面目全非;而孙少平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始终保持了中国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实践证明,这种美德并没有因为城乡的差别而过时,或者说,它是普适的。作为一个理想性人物,孙少平身上无疑寄托了作者自身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期待。(摘编自王欢《论路遥小说的文化价值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路遥习惯以平民视角来进行创作,意在借助弱势群体遭受的极大苦难和伤害表现对强权的批判。B.路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道德的化身,路遥时常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附加在这些人物身上。C.路遥意识到传统本身存在许多落后的东西,他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是希望现代文明包容传统。D.路遥作品中农村青年奋斗者的不同人生,让读者能够看到个人自我实现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2)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着眼于通过路遥的生平经历来探究他的写作风格,多舛的命运与困苦的生活让他的小说充满苦难意识。B.由材料三可知,路遥正是通过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表达出了他对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思考。C.路遥对苦难有深刻的体验,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变革中的社会进行积极的引导。D.孙少平没有以个人的功利和欲念为目的,而是保持了传统的美德,在形象的塑造上孙少平比高家林更加成功。(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中观点表述一致的一项是BA.路遥的小说大量描述故乡的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人们的生存与奋斗,这不仅体现了路遥强烈的“恋土情结”,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与命运的关注。B.路遥既肯定城市所代表的“进步”,又认为农村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农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品德和人性,不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湮灭。C.路遥是文学上的道德主义者,他的小说不是追求建造美学的大厦,而是“以道德完善为目的”的关爱人、教诲人、鼓励人、重塑人的布道式文学。D.路遥的创作过分满足于自我的情感补偿。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路遥在青少年时期形成了难以割舍的英雄主义情结,这是他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4)议论文中论证事例多有鲜明的层次性,试以材料二所举《平凡的世界》中三个主要人物的道德事例进行说明。(5)从以上三则材料看,路遥小说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答案】(1)D(2)D(3)B(4)孙少安身上,体现了为家庭无私付出的责任意识;孙少平身上,体现了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的悲悯情怀;田晓霞身上,体现了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三个事例,都从道德层面进行阐述,但又各有侧重,视野逐渐扩大,境界逐步提升,层层推进。(5)①具有浓郁的乡土情结,作品注重描绘乡土的自然美与人情美,表达出对土地和乡村的深深依赖和难以割舍之情。②充满强烈的苦难意识,作品写出了乡村的种种苦难,注重用艰苦的个人奋斗来超越生存的苦难,用道德理想主义对抗精神求索中的痛苦。③体现出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叙事特征,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拥有传统美德,在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趋于完美。④展现了鲜明的文化价值观,作品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体现出对传统文明的情有独钟,表达了对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洗礼中得到更新的强烈渴望。(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观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评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联系题干要求进行具体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A.“意在借助弱势群体遭受的极大苦难和伤害表现对强权的批判”错。原文材料一是“路遥的作品都是以平民的身份来描述强权对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底层的民众只能是被欺负、被愚弄的弱势群体”,但是路遥作品的目的不是表现对强权的批判,选项曲解文意。B.“路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道德的化身”错,原文材料二是“《平凡的世界》汇聚了路遥对于道德的所有的热情和理想……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道德的化身”,选项扩大了范围,路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非都是道德的化身,应该是《平凡世界》里的主要人物。C.“现代文明包容传统”错,原文材料三是“他希望传统在现代能够得到更新,以适应现代的要求”,而不是希望“现代文明包容传统”。故选D。(2)D.“在形象的塑造上孙少平比高家林更加成功”错。原文材料三是“但是这种奋斗和竞争如果仅仅以个人的功利和欲念为目的,就会变得像高加林那样不择手段,并且将自己不断扭曲、分裂,直到面目全非;而孙少平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始终保持了中国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实践证明,这种美德并没有因为城乡的差别而过时,或者说,它是普适的。作为一个理想性人物,孙少平身上无疑寄托了作者自身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期待”,文中只是比较了高家林和孙少平性格上的差异,并没有比较他们在形象塑造上的高低。故选D。(3)A.与材料一中“路遥早年生活在乡村,对乡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乡土,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乡村的深深热爱”观点吻合。B.与材料三中“路遥正是通过对这种‘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看法。在现代文明中,个人奋斗和彼此竞争是个人无法回避的生存法则,但是这种奋斗和竞争如果仅仅以个人的功利和欲念为目的,就会变得像高加林那样不择手段,并且将自己不断扭曲、分裂,直到面目全非;而孙少平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始终保持了中国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观点相吻合。C.与材料二中“路遥力图在小说中构建一个道德的理想国。《平凡的世界》汇聚了路遥对于道德的所有的热情和理想,在小说中体现出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叙事特征,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道德的化身,他们的人格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并在一次一次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不断地趋于完美,接近于宗教经文中的人物”的观点相吻合。D.与材料无关。故选B。(4)论证事例的层次性指的是事例内容的表现次序,如由小到大,由低到高,有内到外等。材料二所举《平凡的世界》中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孙少安、孙少平和田晓霞。他们的道德事例分别是:“孙少安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但家里的白面馍馍却从来都给瘫在炕上的奶奶吃,就连秀莲给他盛饭时多盛了些都被他痛斥”,孙少安把白面馍馍给奶奶吃,给秀莲多盛饭,作者举孙少安的事例,主要体现了他为家庭无私付出的责任意识。“孙少平在荒原揽工时赚的钱真可算作是血汗钱,当看到年纪尚小的小翠被工头骚扰,他拿出一个多月的收入让小翠回乡生活”,孙少平帮助被工头骚扰的年级小的小翠,拿出一个多月的收入让小翠回乡生活,作者举孙少平的事例,体现了他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的悲悯情怀。“田晓霞更是一个理想般的人物,她有一个良好的身世,行为举止落落大方,欣赏孙少平因为苦难磨砺出的坚毅,在抗洪抢险现场冲在前面,付出生命”,田晓霞为抗洪抢险付出了生命,作者举田晓霞的事例,体现了她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三个事例,都从道德层面进行阐述,但又各有侧重,分别从家庭、到别人、到国家的层面,视野逐渐扩大,境界逐步提升,层层推进。(5)根据“路遥早年生活在乡村,对乡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乡土,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乡村的深深热爱”“而土地作为乡村人们生存与生活的根本,让路遥还认识到人们深深依赖土地,无法脱离土地。那种只有扎根乡土才能活人的观念,让他在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了强烈的乡土情结,更多地描绘了乡土的那种自然美与人情美”,可见路遥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情结,表现对乡村的深深热爱。根据“多舛的命运与困苦的生活让路遥对苦难有很深刻的体验”“路遥在作品中除了表现源于农村的乡土情结外,也写出了乡村的苦难,这种苦难时刻表现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他们急于挣脱贫困而不得不在土地上拼死拼活”,“虽然生活的苦难在于命运的安排,但是路遥一直用艰苦的个人奋斗之路来超越生存的苦难……在他的作品中,他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有尊严地活着,怎样才能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建构起高尚的人格,追求理想的人生,路遥成功地达到了对苦难的精神超越。”可见路遥小说中充满强烈的乡村苦难意识,他通过艰苦的个人奋斗之路来超越生存的苦难,达到对苦难的精神超越。根据“路遥力图在小说中构建一个道德的理想国。《平凡的世界》汇聚了路遥对于道德的所有的热情和理想,在小说中体现出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叙事特征,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道德的化身,他们的人格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并在一次一次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不断地趋于完美,接近于宗教经文中的人物”“路遥不仅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附加在了人物身上,还时常凌驾于人物之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可见路遥小说中体现出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叙事特征,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道德的化身,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并在一次一次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不断地趋于完美。根据“他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绝不是要全盘不动地照搬传统,他希望传统在现代能够得到更新,以适应现代的要求。从路遥作品中的表现来看,他认为传统应接受现代的洗礼,换言之,即传统要接受现代的新观念,以实现自身的更新”“路遥正是通过对这种‘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看法”,可见路遥在小说中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表达了对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洗礼中得到更新的强烈渴望。答案:(1)D(2)D(3)B(4)孙少安身上,体现了为家庭无私付出的责任意识;孙少平身上,体现了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的悲悯情怀;田晓霞身上,体现了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三个事例,都从道德层面进行阐述,但又各有侧重,视野逐渐扩大,境界逐步提升,层层推进。(5)①具有浓郁的乡土情结,作品注重描绘乡土的自然美与人情美,表达出对土地和乡村的深深依赖和难以割舍之情。②充满强烈的苦难意识,作品写出了乡村的种种苦难,注重用艰苦的个人奋斗来超越生存的苦难,用道德理想主义对抗精神求索中的痛苦。③体现出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叙事特征,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拥有传统美德,在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趋于完美。④展现了鲜明的文化价值观,作品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体现出对传统文明的情有独钟,表达了对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洗礼中得到更新的强烈渴望。(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2.(2023秋•武强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澄河边上茹志鹃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和。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上游淌下来的许多枯枝、碎木板,在那些漩涡边转了一下,就不见了。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零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老大爷,我们……”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周玉兆点点头,老人沉吟了一会,便说:“不管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老人正坐在一堆湿漉漉的门板上沉思,两条长眉一动不动,脸色十分严峻。周玉兆没有进屋来,他在门口坐下,抬头看了看天。天上猎户星已落到半空,再过三四个小时天就亮了。“时间不多了,天亮以前,我们就过河,不然就得向后转。”周玉兆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了看小余说道:“小余,我们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不怕,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着。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四周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美好,但是明天……远处的机枪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地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忽然河堤那边又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老人眯起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小同志,你知道‘指望’吗?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周玉兆忽然透过了明天,清楚地看到了后天,以及后天以后的将来。他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他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沟填得结结实实。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来夺锄头了。他皱起眉,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说道:“好吧!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我顶多两顿饭的工夫就回来。”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显然,老人已和他们谈过情况,并且已商量了过河的办法了。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周玉兆把同志们分成两批,把会水的搭开,就团团地抓住筏子四边,准备下水了。老人送到水边,他嘴唇动了一阵,一会儿,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说完,笑了笑,他还想说什么,但只举了举手,终究没有说。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开头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B.与《百合花》关注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C.小说中周玉兆和小余的对话,引出了老人为帮解放军渡河而掘沟的情节,体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D.小说中对老人的“眉”有几处细节描写,如“长眉一动不动”“皱起眉”“长眉毛一耸一耸的”,细腻地表现出老人内心情感的变化。(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3)周玉兆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4)小说中多次描写滚滚的“澄河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解答】(1)B.“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错,本文的主题是凸显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并不是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故选B。(2)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错,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的。故选C。(3)在敌人“前阻后追”及遇到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的危急情况下,“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可知,周玉兆危急时带领小余去问路,体现了他的勇敢无畏;从“周玉兆目光深邃的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他……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可知,周玉兆决定留下来也要打游击,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向前。体现了他的信念坚定;从“‘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他……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可知,周玉兆宁可死也不祸害百姓,发誓要和部队打回来。体现了他心系百姓。(4)从“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可知,写滚滚的“澄河水”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表现出我军战斗条件的艰苦;从“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可知,写滚滚的“澄河水”为渡河营造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从“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可知,写滚滚的“澄河水”引出了后文老百姓想办法帮助解放军渡河;从“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可知,老人为了让他们渡河,想要把河水引到庄稼地里,但周玉兆极力阻止“‘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后来老人找来两个中年人,他们想出了过河的办法,“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因此写澄河水大难渡,突出了军民鱼水情。从“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暗示着解放战争终将走向胜利。答案:(1)B(2)C(3)①勇敢无畏,危急时带领小余去问路。②信念坚定,留下来也要打游击;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向前。③心系百姓,宁可死也不祸害百姓,发誓要和部队打回来。(4)①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表现出解放军战斗条件的艰苦;②为渡河营造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③引出后文老百姓想办法帮助解放军渡河的情节;④突出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暗示着解放战争终将走向胜利。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武强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A.词开篇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了一幅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表现了词人谪居黄州的烦闷。B.三四两句,词句工整严密。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隐约带着百无聊赖、自寻安慰的心境。C.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词人乘兴游赏的快意,也暗中蕴含了被迫赋闲的不平与无奈之情。D.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了雨后游赏欢快、闲适的心境,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2)请从景物描写技巧的角度对“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进行赏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解答】(1)A.“由近及远”错,开篇两句是“由远而近”。B.正确。C.“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错误。结尾两句,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殷勤”将天公拟人化,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D.“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错,本词写于谪居黄州期间,并没有“积极奋发的精神”。故选B。(2)视觉、嗅觉相结合。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词人静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嗅清香绵长。多种感官写景,内容更丰富。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仰观白鸟在空中翻飞,俯看水中红蕖。写景视角富于变化,画面更富层次感。动静结合。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红蕖映水,属于静景。动静结合,灵动形象。色彩明丽。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答案:(1)B(2)①多感官结合。词人静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嗅清香绵长。多种感官写景,内容更丰富。②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仰观白鸟在空中翻飞,俯看水中红蕖。写景视角富于变化,画面更富层次感。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映水,属于静景。动静结合,灵动形象。④色彩明丽。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译文: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赏析: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在这两句词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为妙笔。这里呈现的景象,是一派幽狭的气氛。词人身为罪官,才能无从施展,只有过着幽人的生活。这首《鹧鸪天》即若隐若现的表现出他的此种境遇。开头两句,作者用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这所墙院,正是作者的居所。“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三、四句是说,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三、四两句,含意更为深邃。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生活在这样的境界中,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在这里透过此等画面,便能隐隐约约的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懒、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己的形象,对此作了生动的说明。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石家庄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气吞万里如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刘裕北伐的强劲之势,与“一片神鸦社鼓”一句展现出的人们安于现状之态形成鲜明对比。②古人所写文字不同,其中的感受却可以穿越时空而相通。南北朝吴均乘船而行,其“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自由惬意,与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蕴含的感受相似。③小明拍摄了一幅泰山雪景照片,准备在朋友圈里晒出来,他想配发两句与图片内容相契合的古人成句,又不知道写什么。同桌认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就很好。【答案】(1)气吞万里如虎一片神鸦社鼓(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解答】故答案为:(1)气吞万里如虎一片神鸦社鼓(重点字:社)(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重点字:顷)(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重点字:苍)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唐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胡安定公瑗,字翼之,患隋唐以来仕进尚文辞而遗经业,苟趋利禄,其教学者必以明体达用为本。初与孙明复、石守道同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及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解经至有要义,恳恳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学徒千数,日月刮劘。为文章皆传经义,必以理胜,信其师说,敦尚行实。其在湖州学,置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书数之类。其在太学亦然。其子弟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知为先生弟子。明道、景祐间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人以师道自任,而先生之徒独盛。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间,建太学于京师,有司下湖州学,取先生学法,行之太学。皇祐、至和间,以先生判国子监,执经座下生徒千余人。每讲罢,或引当世之事以明之。(节选自《言行龟鉴•学问门》,有删节)材料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节选自《师说》)(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标号填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一坐A十年不归B得家书见C上有平安D二字E即投之涧中F不复展读。(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患,指“以……为患”,与《劝学》“非能水也”中的“水”用法相同。B.为,指写作,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中的“为”词义相同。C.固,指本来,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中的“固”词义相同。D.师,指学习,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胡瑗对待学生既能言传身教又能严格教导,讲解经书能够抓住要点,写文章能够以理取胜。B.胡瑗的学生,无论贤能还是愚笨,都能守规矩,恭敬严谨,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有胡瑗的风范。C.庆历年间,朝廷派官员到湖州学习胡瑗的教学方法,并在国子监加以推行,培养了很多学生。D.韩愈认为疑惑是人们难以避免的,领会道理的时间不分先后,因此选择老师应不限于年龄大小。(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材料一中,胡瑗在教学中的哪些做法值得学习与推广?【答案】(1)BEF(2)A(3)C(4)①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②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5)①率先垂范;②分类教学,教法完备;③联系时事阐明道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他一到书院学习,十年没有回家,收到家里来信,看到上面有“平安”两个字就投入山涧,不再打开看。“一坐”和“十年不归”是指胡瑗在书院读书的情况,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归”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见”的宾语为“上有平安二字”,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字”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涧中”是“投”的状语,所以应在“中”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所以,应在BEF处断开。(2)A.“用法相同”错误。“意动用法,以……为患;/名词作动词,游水”;句意:以隋唐以来选用官吏崇尚浮华的文辞为祸患。/并不擅长游水。B.正确。均为“动词,写作”;句意:写文章都能解说经书的道理。/于是写了这首七言诗。C.正确。均为“本来”;句意: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本来就是一代的英雄。D.正确。“名词作动词,学习;/名词作动词,照”;句意:我学习道理。/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故选A。(3)C.“培养了很多学生”错误。由原文“庆历间,建太学于京师,有司下湖州学,取先生学法,行之太学。皇祐、至和间,以先生判国子监,执经座下生徒千余人”可知,培养了很多学生的并不是朝廷官员,而是在皇祐、至和间在国子监任职时的胡瑗。故选C。(4)①“虽”,即使;“公服”,穿着官服;“严”,严守。译文: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②“是故”,因此;“无”,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译文: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5)由原文“及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可知,等到他做了苏州、湖州的讲学官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条例,自己率先遵守。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说明胡瑗能够率先垂范。由原文“其在湖州学,置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书数之类。其在太学亦然”可知,他在湖州学任上,设置了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中,选择通达有才学气度的人在此学习;治事斋中,每人主修一项技能,再兼修一项技能,如治理百姓,训练士兵,兴修水利、书写计算之类。他在太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做。说明胡瑗能够分类教学,教法完备。由原文“每讲罢,或引当世之事以明之”可知,先生常常讲完经书之后,有时还引用当世的事情来加以阐明。说明胡瑗能够联系时事阐明道理。答案:(1)BEF(2)A(3)C(4)①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②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5)①率先垂范;②分类教学,教法完备;③联系时事阐明道理。参考译文:材料一:安定公胡瑗,字翼之,以隋唐以来选用官吏崇尚浮华的文辞为祸患,丢掉了(儒家)经书和学业,人们贪求功名利䘵,他教育学生一定把“明体达用”作为根本。起初他和孙明复、石守道一起在泰山书院读书,刻苦攻读饮食清淡,直到深夜不睡觉。他一到书院学习,十年没有回家,收到家里来信,看到上面有“平安”两个字就投入山涧,不再打开看。等到他做了苏州、湖州的讲学官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条例,自己率先遵守。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讲解经书抓住要点去讲,恳切地给学生讲解先修身后治人的道理。学生有一千多人,长时间一起切磋。写文章都能解说经书的道理,必定以理取胜,阐明他的学说,崇尚行为朴实。他在湖州学任上,设置了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中,选择通达有才学气度的人在此学习;治事斋中,每人主修一项技能,再兼修一项技能,如治理百姓,训练士兵,兴修水利、书写计算之类。他在太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做。他的学生散布全国各地,不管贤能还是愚笨,都能守规矩恭敬严谨;(通过)他们言谈举止(符合礼节),遇到了不用询问,就知道是胡先生的学生。明道、景祐年间,他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个人都以传承师道为己任,而胡先生的学生最多。他的教学方法最完备,实行了多年后,东南的士人,没有不把仁义礼乐作为学习内容的。庆历年间,国家在京城建立了太学,主管教育的官员到了湖州学府,采取了胡先生的教学方法,在太学推行。皇祐、至和年间,让胡先生监管国子监,手执经书在他座下听讲的学生有一千多人。先生常常讲完经书之后,有时还引用当世的事情来加以阐明。材料二: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没有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故城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废旧智能手机属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的一种,兼具环境风险属性和资源价值属性。很多人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废旧智能手机并不了解,如果废旧智能手机处理不当,一方面,①,另一方面,还浪费了其中许多宝贵的可回收利用资源。①废旧智能手机中可以回收金、银、铜等许多高价值金属,②这些金属来源于绝大部分智能手机的电路板。③电路板上分布着的大量芯片中存在着非金属元素硅。④通过提纯得到的晶硅经过加工后,⑤最终可以得到用于制作半导体元件的单晶硅。⑥现在绝大多数智能手机使用的是锂电池应用,⑦这里面可回收的金属元素也不少。⑧此外,还有让手机屏幕显示效果更加鲜艳的稀土元素镧以及在扬声器、前置传感器上使用的超强磁力稀土元素钕等。⑨这些稀贵金属如果能够被充分回收利用,⑩也可缓慢智能手机大规模生产给稀贵金属带来的资源压力。当前,我国仍有大量废旧智能手机被不规范回收拆解,一些有价物资受工艺技术水平限制,未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浪费了资源,更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废旧智能手机等废电器的规范回收利用,②。(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②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第②句:将“绝大部分”移至“来源于”之前。第⑥句:去掉“锂电池”后的“应用”。第⑩句:将“缓慢”修改为“缓解”。【分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解答】(1)第一空,前文“兼具环境风险属性和资源价值属性”是一个总领句,后文“另一方面,还浪费了其中许多宝贵的可回收利用资源”可知,还有一方面对应的是“环境风险属性”,据此可填入“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之类的句子。第二空,要填写的句子是一句总结句,结合“当前,我国仍有大量废旧智能手机被不规范回收拆解……不仅浪费了资源,更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可知,主要论述了废旧智能手机不规范回收拆解带来的危害,说明废旧智能手机需要规范回收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据此可填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之类的句子。(2)第②句中“来源于绝大部分”语序不当,根据语意,应将限制“智能手机”的定语“绝大部分”,移至“来源于”之前,应改为“绝大部分来源于”。第⑥句中“使用的是锂电池应用”句式杂糅,根据语意,可去掉“应用”。第⑩句中“缓慢……压力”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句中的“缓慢”修改为“缓解”。答案:(1)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②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第②句:将“绝大部分”移至“来源于”之前。第⑥句:去掉“锂电池”后的“应用”。第⑩句:将“缓慢”修改为“缓解”。7.(2023秋•故城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②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南林业大学《传热传质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汉文字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080工程数学(本)期末试题答案
- 西昌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计算物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代谢调节盖》课件
- 《健康产品培训》课件
- ifrs17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模型
- 供稿合同模板
- 《施工合同司法解释(一)》第四十三条
- 2024年协议延期约定详细范本版
- 2023年北京市燕山初三二模英语试卷及答案
- 机场视频监控安全防范方案
- GB/T 44843-2024在用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安全评估规范
- 《QHSE体系培训》课件
- 计量经济学论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的影响因素
-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试题及答案(U)
-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 2024年秋新人教PEP版3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课件 Unit 5 Part B Start to read
- 孙悟空课件教学课件
- 新能源行业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