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其实,韦勒克所反对的“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并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还是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怎样的?”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有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叙事性是非虚构文学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这种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以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它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非虚构文学,作为近些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非虚构文学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文学,并且它似乎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对非虚构文学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从目前已发表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为焦点,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记录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以此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面对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经验和习惯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于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认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非虚构文学并没有完全还原现实的真实,它的“真实”还包含了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B.非虚构文学引起关注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它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个原因是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C.非虚构作品从学理角度看,其概念并不严谨,它并没有涵盖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比如,已发表一些非虚构作品就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文体特征。D.很多作品之所以“不接地气”,是因为作家总是蛰居书斋进行想象性写作,没有通过一手的资料去了解社会,只凭借经验对现实进行习惯性处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些年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非虚构写作不但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而且使人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辨析。B.李辉的《封面中国》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的创作过程可以表明,部分当代作家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运用微观化的方式和现场直击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度思考。C.材料二的三、四、五段,先通过对比突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然后客观地指出其艺术性地不足,最后再次强调了非虚构写作有助于文学创作。D.虽然现实调查类非虚构作品的艺术性上偏弱些,但是当代作家能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训练,那么会帮助他们的虚构性写作。(3)下列选项对《包身工》真实性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包身工》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以旁观者的视角向读者呈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只客观的叙述目之所及而不凭空添加。B.《包身工》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同时也讲究形象性、抒情性,运用文学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C.全文穿插了“五卅惨案”等社会事件,将包身工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表现,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另外文中引入了大量的数据也显示了对客观事实的严谨考察。D.“非虚构”作品和报告文学能够成立的共同前提是真实性,创作者都注重在生活现场关注土地、人民和国家,重在记录个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4)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非虚构性写作”对作家的写作带来了哪些好的影响。2.(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纪念(节选)孙犁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叫他回来吗?”“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虽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B.“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的细节,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之情。C.“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主题。D.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2)关于文中小鸭和母亲睡前活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鸭和母亲在夜深时都还不能入睡,其实与门楼酣睡中打呼噜关系不大。B.小鸭和母亲对是否叫父亲回来的分歧,反映了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的差别。C.“添三亩地”“缝信封”等内容,与前文形成照应,使小说产生起伏有致之美。D.小鸭和母亲的对话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下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3)文中有两处加点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谈谈你的理解。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水调歌头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②。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③,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三径菊花丛,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化用其意。表示归隐田园。③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阳西斜,词人把酒临风,突发奇问,开篇两句写出词人看似悠游的赋闲生活。B.面对红艳的芙蓉,词人忍不住质问西风何以把胭脂都染了芙蓉,颇有戏谑之意。C.以“万斛”写离愁,既化抽象为具体,又言愁之多,多至千顷暮江竟无征鸿落处。D.“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言简意赅,写尽了词人一生漂泊的生活状态。(2)结尾句“此意莫匆匆”,写出了词人几多矛盾纠结的心绪。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矛盾纠结的原因。三.默写(共1小题)4.(2022秋•泉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继而得出了处理好朴实与华美的关系才能成为君子的结论。(2)古人常以动物入诗来表达情感,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两句就以此来表现相思无法传递的愁情。(3)李白在《将进酒》中以“,”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富贵生活的不屑态度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深虑论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其子孙虽有至A愚不肖者足以B亡国C而天卒不忍D遽亡之E此虑之远者也(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祭祀社稷,于是社稷就成了国家或政权的代称。B.“庶孽”指姬妾所生的子女,在本文中指刘邦即位后分封的燕、代、齐等十个同姓王。C.“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D.本文中“区区”一词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方面,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B.第二段叙述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得出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C.第三段强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带有一定宿命论色彩。D.本文说理深入透彻,语言明白晓畅,这一特点在他评论前代帝王的部分体现得尤为充分。(4)把文本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5)“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请从“人事”的角度概述本文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复活》是托尔斯泰在晚年耗时十载,①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一个曾经纯洁真诚的贵族青年,在②的上流社会中放纵;一个曾经美丽天真的姑娘,在长达七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可以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但当两人在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上重逢时,聂赫留朵夫再也不能③地面对玛丝洛娃的眼神。他深感自己才是玛丝洛娃堕落的原因,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他决定帮玛丝洛娃重获自由。在一次次的探监过程中,他目睹了太多的社会不公。当他想要以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斩获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斯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1)请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找出并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7.(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聂赫留朵夫沿着熟悉的街道步行回家,一路上反复想着。刚才他同米西①谈话时的沉重心情到现在始终没有消除。他觉得,他对她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从没有对她说过任何对自己有约束力的话,也没有向她求过婚。但他觉得实际上他已经同她联系在一起,已经答应过她了。然而今天他从心里感觉到,他无法同她结婚。“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他反复对自己说,不仅指他同米西的关系,而且指所有的事。“一切都是又可憎又可耻。”他走到自己家的大门口,又暗自说了一遍。“晚饭我不吃了,”他对跟着他走进餐厅的侍仆柯尔尼说,“你去吧。”“是。”柯尔尼说,但他没有走,却动手收拾桌上的东西。聂赫留朵夫瞧着柯尔尼,觉得他很讨厌。他希望谁也别来打扰他,让他安静一下。他走到客厅——三个月前他母亲去世的地方。这会儿,他走进这个灯光明亮的房间,不禁想起了他同母亲最后一段时间的关系。他觉得这关系是不自然的,令人憎恶的。这也是又可耻又可憎。他想到,在她生病的后期,他简直巴不得她死掉。他对自己说,他这是希望她早日摆脱痛苦,其实是希望自己早日摆脱她,免得看见她那副痛苦的模样。“不行,不行,必须摆脱,摆脱这些虚伪的关系,抛弃遗产,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对,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到国外去,到罗马去,去学绘画……”他想到,“必须赶快辞去陪审员职务,还得同律师商量好这个案件。”(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二十八章,有删改)[注]①米西:公爵小姐,聂赫留朵夫此时的恋人。(1)“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和“可憎!可耻!”相比,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方面效果更佳,请简要分析。(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析下面评价文中人物的句子,指出其中事理逻辑上的错误。聂赫留朵夫没有对米西有过任何承诺,也没有向她求过婚,因而他不同她结婚是无可厚非的,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可耻可憎的人。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一位成功人士回答说:“我从不做没把握的事。”而另一位成功人士则说:“我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有把握的。”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其实,韦勒克所反对的“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并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还是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怎样的?”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有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叙事性是非虚构文学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这种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以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它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非虚构文学,作为近些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非虚构文学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文学,并且它似乎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对非虚构文学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从目前已发表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为焦点,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记录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以此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面对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经验和习惯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于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认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非虚构文学并没有完全还原现实的真实,它的“真实”还包含了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B.非虚构文学引起关注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它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个原因是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C.非虚构作品从学理角度看,其概念并不严谨,它并没有涵盖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比如,已发表一些非虚构作品就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文体特征。D.很多作品之所以“不接地气”,是因为作家总是蛰居书斋进行想象性写作,没有通过一手的资料去了解社会,只凭借经验对现实进行习惯性处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近些年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非虚构写作不但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而且使人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辨析。B.李辉的《封面中国》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的创作过程可以表明,部分当代作家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运用微观化的方式和现场直击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度思考。C.材料二的三、四、五段,先通过对比突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然后客观地指出其艺术性地不足,最后再次强调了非虚构写作有助于文学创作。D.虽然现实调查类非虚构作品的艺术性上偏弱些,但是当代作家能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训练,那么会帮助他们的虚构性写作。(3)下列选项对《包身工》真实性的分析,不正确的是DA.《包身工》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以旁观者的视角向读者呈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只客观的叙述目之所及而不凭空添加。B.《包身工》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同时也讲究形象性、抒情性,运用文学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C.全文穿插了“五卅惨案”等社会事件,将包身工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表现,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另外文中引入了大量的数据也显示了对客观事实的严谨考察。D.“非虚构”作品和报告文学能够成立的共同前提是真实性,创作者都注重在生活现场关注土地、人民和国家,重在记录个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4)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非虚构性写作”对作家的写作带来了哪些好的影响。【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包身工》真实性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非虚构性写作”对作家的写作带来好的影响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B.“一个是因为它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个原因是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理解有误,与原文“作家一方面被非虚构文学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文学,并且它似乎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对非虚构文学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说法不符。引起关注的原因主要是“作家一方面被非虚构文学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文学,并且它似乎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故选B。(2)A.“非虚构写作不但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而且使人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辨析”理解有误,原文“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可知,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选项是递进关系。故选A。(3)D.“重在记录个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分析有误,原文“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可知,报告文学“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非虚构”作品强调创作主体带着主观介入的姿态对事件本身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故选D(4)“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其实,韦勒克所反对的“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运用了引用论证。“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还是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怎样的?’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运用了对比论证,引出了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并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例,论证文学真实的特点。(5)材料二共有五个文段,全文围绕“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之话题展开论述。文章第一段“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文章第二段分析指出“‘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文章三段,指出非虚构写作的现实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文章四段,“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于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从创作模式的改变,创作意愿和创作过程的改变,创作关注内容的改变三个角度去归纳概括。答案:(1)B(2)A(3)D(4)引用论证,引用韦勒克论述,指出对物理意义的真实的反对,增强了论证说服力。对比论证,将物理意义的真实和文学真实的对比,引出了非虚构文学的核心。举例论证,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例,论证文学真实的特点。(5)①(创作模式)非虚构写作从习惯上改变了传统写作的模式,作家们置身于生活现场,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创作更接“地气”。②(创作意愿和创作过程)创作者的主观意愿更明确,问题意识更强烈,其创作过程更显理性。③(创作关注内容)作家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对重要问题深入思考。2.(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纪念(节选)孙犁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叫他回来吗?”“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虽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B.“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的细节,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之情。C.“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主题。D.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2)关于文中小鸭和母亲睡前活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鸭和母亲在夜深时都还不能入睡,其实与门楼酣睡中打呼噜关系不大。B.小鸭和母亲对是否叫父亲回来的分歧,反映了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的差别。C.“添三亩地”“缝信封”等内容,与前文形成照应,使小说产生起伏有致之美。D.小鸭和母亲的对话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下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3)文中有两处加点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A(2)B(3)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②“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③“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4)①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②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③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小说主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要联系前后文语境对其进行理解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和读者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1)A.“与主题无关的闲笔”错,闲笔不闲,该情节表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故选:A。(2)B.“分歧”和“支持程度的差别”错。“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表现了小鸭的担心,她并没有坚持要让父亲回来,和母亲没有分歧,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没有差别。故选:B。(3)第一处,“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结合“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可知,“我”望着堤坡是因为“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第二处,“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把“三星”比作“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意思是“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第三处,“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4)如果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需要把信件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呈现出来,而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体现小说主旨。答案:(1)A(2)B(3)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②“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③“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4)①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②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③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小说主旨。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水调歌头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②。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③,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三径菊花丛,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化用其意。表示归隐田园。③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夕阳西斜,词人把酒临风,突发奇问,开篇两句写出词人看似悠游的赋闲生活。B.面对红艳的芙蓉,词人忍不住质问西风何以把胭脂都染了芙蓉,颇有戏谑之意。C.以“万斛”写离愁,既化抽象为具体,又言愁之多,多至千顷暮江竟无征鸿落处。D.“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言简意赅,写尽了词人一生漂泊的生活状态。(2)结尾句“此意莫匆匆”,写出了词人几多矛盾纠结的心绪。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矛盾纠结的原因。【答案】(1)B(2)①感叹岁月蹉蛇、青春不再,意味着报国时日无多。开篇“斜日”“西风”均暗喻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意。②漂泊一生,意欲归隐,却又不甘心自己抱负未得施展。借陶潜之典表达归隐之意,但一句“谁是中州豪杰”又表达了内心深深的不甘之情。③对故国山河无限眷恋,不忍就此离去。一句“国且回首”点出了词人心有眷恋,不忍归去之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颇有戏谑之意”错。词人见秋江上满眼红艳夺目的芙蓉,与自己悲凉的心境大相径庭,所以质问秋风,借以暗写愁怀。充满悲伤沉郁之气,无丝毫“戏谑”之意。故选B。(2)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除了点明秋令外,也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过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他其谁!可英雄有何处能用武?词人无奈地说“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他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这句把词人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以上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最后“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他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答案:(1)B(2)①感叹岁月蹉蛇、青春不再,意味着报国时日无多。开篇“斜日”“西风”均暗喻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意。②漂泊一生,意欲归隐,却又不甘心自己抱负未得施展。借陶潜之典表达归隐之意,但一句“谁是中州豪杰”又表达了内心深深的不甘之情。③对故国山河无限眷恋,不忍就此离去。一句“国且回首”点出了词人心有眷恋,不忍归去之意。译文:我拿着酒杯面对斜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这么红。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没有地方让远飞的鸿鸟歇足。唯有阑干的一角可见一线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人生太短促,我还想闲步在三径篱边的菊丛。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赏析: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除了点明秋令外,也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接下来“胭脂”两句,自然是发问的内容。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所以他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红秋荷?这一问自然是怪诞而无理。四周美景与其时自家心境大相径庭,所以产生了这样奇怪的念头,正如伤春的人,责怪花开鸟鸣,可谓推陈出新之笔,以此暗写愁怀,颇为沉郁。“放眼暮江千顷”句,补出上文见芙蓉时已在江边,不疏不漏,“暮”字又回应“斜日”这千顷大江“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转出写愁正题。这里,词人化用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句,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帖、生动。紧接着“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愁之无边无际,由此可见,真是凄恻悲凉至极。当时作者已三十四岁了,仍然是一介布衣。满腹经世之才,无处施展,的确使人愁肠寸断。在笔墨酣畅之后,词人又出以淡笔,使语气变得平缓。“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他倚着阑干,愁怀难遣。“醉醒中”,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与东坡《江城子》词“梦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说的相近。他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壮志未酬。两句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启下片的心理矛盾。结构上显得变化多端,感情上也顿挫有致,视象上又现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绝妙画图。词的下片即调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首先是过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他其谁!可英雄有何处能用武?词人无奈地说“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他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这句把词人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以上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爱国志士中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最后“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他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它与屈原《离骚》“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对自家身世的倾诉,来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真实地展现了感时抚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动。虽然它的主要氛围是哀怨伤感,但作者并非完全消沉,一蹶不振。全词立意炼句不同一般,豪放、沉郁而又风姿卓约,艺术上有其特殊之处。三.默写(共1小题)4.(2022秋•泉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继而得出了处理好朴实与华美的关系才能成为君子的结论。(2)古人常以动物入诗来表达情感,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就以此来表现相思无法传递的愁情。(3)李白在《将进酒》中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富贵生活的不屑态度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解答】故答案为:(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重点字:野)(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重点字:潜)(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重点字:馔)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深虑论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其子孙虽有至A愚不肖者足以B亡国C而天卒不忍D遽亡之E此虑之远者也(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祭祀社稷,于是社稷就成了国家或政权的代称。B.“庶孽”指姬妾所生的子女,在本文中指刘邦即位后分封的燕、代、齐等十个同姓王。C.“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D.本文中“区区”一词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篇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方面,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B.第二段叙述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得出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C.第三段强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带有一定宿命论色彩。D.本文说理深入透彻,语言明白晓畅,这一特点在他评论前代帝王的部分体现得尤为充分。(4)把文本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5)“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请从“人事”的角度概述本文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答案】(1)CE(2)C(3)B(4)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5)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句式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句式类型,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而天卒不忍遽亡之”中,“而”为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之”为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故分别在“而”前,“之”后断开。故选CE。(2)C.“句式相同”错。“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状语后置句。句意: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故选C。(3)B.“得出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错,由“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可知,得出的是“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结论。故选B。(4)岂,难道;工,善于。译文: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5)①由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要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由原文“而唯积至诚,用天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知,要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答案:(1)CE(2)C(3)B(4)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5)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限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希望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复活》是托尔斯泰在晚年耗时十载,①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一个曾经纯洁真诚的贵族青年,在②的上流社会中放纵;一个曾经美丽天真的姑娘,在长达七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可以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但当两人在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上重逢时,聂赫留朵夫再也不能③地面对玛丝洛娃的眼神。他深感自己才是玛丝洛娃堕落的原因,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他决定帮玛丝洛娃重获自由。在一次次的探监过程中,他目睹了太多的社会不公。当他想要以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斩获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斯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1)请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找出并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①呕心沥血(或费尽心血)②醉生梦死(物欲横流)③心安理得(无动于衷)(2)改为:当他想要与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得到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积累和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判断有语病的地方,并作出正确的修改。【解答】(1)①根据“在晚年耗时十载”,第一空可选用“呕心沥血”“费尽心血”等。呕心沥血:比喻为做某项工作费尽心思,用尽全力。费尽心血:用尽了心思和精力。形容十分辛劳。②用于形容“上流社会”腐朽黑暗,第二空可选用“醉生梦死”“物欲横流”等。醉生梦死:像喝醉了酒和在睡梦中一样,糊里糊涂地生活着。物欲横流:指想得到物质享受的欲望泛滥,到处都是。③根据“他深感自己才是玛丝洛娃堕落的原因所在”可知,空第三空可选用“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心安理得:自以为道理上过得去,心里很坦然。无动于衷: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漠然置之。(2)本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介词“以”误用,应该为“他想要与玛丝洛娃结婚”,介词“以”改为“与”;二是搭配不当,“斩获……目光”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得到……目光”。故改为:当他想要与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得到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答案:(1)①呕心沥血(或费尽心血)②醉生梦死(物欲横流)③心安理得(无动于衷)(2)改为:当他想要与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得到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7.(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聂赫留朵夫沿着熟悉的街道步行回家,一路上反复想着。刚才他同米西①谈话时的沉重心情到现在始终没有消除。他觉得,他对她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从没有对她说过任何对自己有约束力的话,也没有向她求过婚。但他觉得实际上他已经同她联系在一起,已经答应过她了。然而今天他从心里感觉到,他无法同她结婚。“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他反复对自己说,不仅指他同米西的关系,而且指所有的事。“一切都是又可憎又可耻。”他走到自己家的大门口,又暗自说了一遍。“晚饭我不吃了,”他对跟着他走进餐厅的侍仆柯尔尼说,“你去吧。”“是。”柯尔尼说,但他没有走,却动手收拾桌上的东西。聂赫留朵夫瞧着柯尔尼,觉得他很讨厌。他希望谁也别来打扰他,让他安静一下。他走到客厅——三个月前他母亲去世的地方。这会儿,他走进这个灯光明亮的房间,不禁想起了他同母亲最后一段时间的关系。他觉得这关系是不自然的,令人憎恶的。这也是又可耻又可憎。他想到,在她生病的后期,他简直巴不得她死掉。他对自己说,他这是希望她早日摆脱痛苦,其实是希望自己早日摆脱她,免得看见她那副痛苦的模样。“不行,不行,必须摆脱,摆脱这些虚伪的关系,抛弃遗产,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对,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到国外去,到罗马去,去学绘画……”他想到,“必须赶快辞去陪审员职务,还得同律师商量好这个案件。”(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二十八章,有删改)[注]①米西:公爵小姐,聂赫留朵夫此时的恋人。(1)“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和“可憎!可耻!”相比,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方面效果更佳,请简要分析。(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析下面评价文中人物的句子,指出其中事理逻辑上的错误。聂赫留朵夫没有对米西有过任何承诺,也没有向她求过婚,因而他不同她结婚是无可厚非的,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可耻可憎的人。【答案】(1)①“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用了回环、反复、顶针的手法。②更能充分展示主人公内心挣扎的情感回旋,体现出他强烈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污秽和虚伪。③相比“可憎!可耻!”更具有表现力,能让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2)①逗号让划线句成为几个独立的短句。②增强了动作性。③强化了主人公渴望摆脱现状,渴望走上精神复活之路的迫切心理。(3)①隐含前提错误,隐含的前提是“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