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北京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怀柔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塑造城市新地标,是一种荣耀,建设者的雄心值得尊重。考察地标何以形成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标的内涵。地标是一个很直观的词语,即地理上具有标志性的事物。建筑物容易成为地标,但地标并不都是建筑物。各类地标所指涉的范围、区域的广度有所不同。有的地标,只在较小范围内起作用,很多老地名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有的地标,往往能辐射一个更大的区域,比如北京的前门,景山公园等。这类地标或在视觉上有很强的标志性、影响力,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通往来有密切联系。还有一类地标,则能够反映城市形象、气质,比如北京的故宫建筑群、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这些地标不仅具有视觉上的鲜明特征,也是所在城市某一历史阶段建设成就的代表,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或体现所在城市的文化性格,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些城市的文化形象。如何认识并提升城市形象的视觉形态?一些研究角度值得关注。比如,创新调查手段,让受访者凭记忆画出其所在城市的地图,从而获知究竟哪些地理、空间信息对人的影响更大。通过类似研究,可以发现人们感知城市空间时的一些盲区,以及过往认识里的偏差——很多大体量的建筑在市民的记忆中是“隐形的”,即人们可能视而不见;而某些小体量的建筑,由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却成为很多人记忆中的地标。它可能是某个街道转角处的小糖果店,也可能是某个广场边上的书报亭。这样的研究视角令人认识到:所谓地标,不单由视觉效果决定。地标的形成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需要经过时间积淀。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深刻反映了所在城市市民的价值认同,这才是其能代表地方文化的深层原因。材料二反观网红建筑,则不难发现,网红建筑的走红往往是凭借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其走红原因可以很简单,或是体现了某一时刻、某一角度的美感,或是展现了一种特殊的风情,或是形成了某种奇特的效果,这些都可能触发人们的喜爱,好奇或者惊叹。对照地标形成的过程和原因,网红建筑照片反映的是瞬时、片面、局部的信息,其真实性存疑。网红建筑的形成不一定来自于人们的真实体验,不需要时间积淀,甚至可以与当地市民无关,推动其成为网红的流量,完全可能来自不同地域。如此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不能简单地把网红建筑与城市地标画等号。网红建筑确有其价值与意义,但由于其形成过程和原因过于简单,照片可能变成“照骗”,打卡可能成为廉价的炫耀。同时,网红的另一特征往往是转瞬即逝,在网上迅速走红后,可能很快就被人淡忘。在建设成本巨大的建筑领域,这些问题值得警醒。人类社会自进入现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高速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国际建筑领域曾围绕这些议题进行过讨论。有人认为,现代建筑的大量涌现破坏了城市整体性,大规模建设也造成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城市文化传统未能得到充分尊重,城市个性被削弱,城市辨识度下降。正因如此,城市地标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课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呈现为对网红效应的盲目追求。城市建设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议题,其解决方案也不可能简而化之。许多城市都曾举办过评选城市新地标的活动,最后往往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此。近期,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新时期建筑方针,探索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为城市建筑设计进一步指明方向。针对超高层地标建筑建设,《通知》列出明确规范,以遏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摩夭楼”之风。应该认识到,地标不仅具有视觉标志性,更是体现城市精神的标志。成功的地标建筑,应是广大市民情感认同、集体意志的体现。值得欣慰的是,在近些年的建设中,很多城市筑起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地标: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延伸了城市中轴线、大兴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与外滩的建筑群隔江相映,广州“小蛮腰”增添了珠江的绰约风姿,深圳市民中心以“大鹏展翅”的形象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拓创新精神……网红建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值得各界关注和研究。从网红建筑到城市地标,差的不仅仅是时间的积淀。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不断涌现、迭代,网络世界纷繁复杂,面对城市建设问题,规划者、建设者、设计师都需要沉潜下来,坚守住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立场,为增添建筑之美贡献智慧。(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地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标是指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物。B.城市的文化性格蕴含在某些地标中。C.创新研究角度促进了人们对城市地标的理解。D.时间积淀和日常生活是地标形成的重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红建筑常常通过照片或视频而走红。B.网红建筑与当地市民的真实生活无关。C.网红建筑照片可能存在一定的欺骗性。D.网红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值得关注研究。(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红建筑的负面影响使得城市地标问题更具时代性和普遍性。B.评选城市新地标的活动不能解决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C.国家对城市建筑的相关要求遏制了网红建筑变成城市的地标。D.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应该坚守住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立场。(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故宫和上海外滩,代表了相同的城市文化性格。B.城市地标与网红建筑,唯一的差异是时间积淀。C.网红建筑与城市地标不同,因为地标必须是大体量建筑。D.与网红建筑的特点相比,地标更能反映城市的文化内涵。(4)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下列建筑中任选一个,说明其作为城市地标所具有的特点。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大兴国际机场;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广州“小蛮腰”;深圳的“大鹏展翅”。2.(2023秋•朝阳区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西塘:你是我生命中美好的遇见时光温柔,梦若琉璃,粉墙高耸,瓦屋倒影,江南水乡似都有差不多的格局,但却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风情。“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虽说是酷暑盛夏,我还是兴致勃勃地踏入了西塘这座千年古镇。西塘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这里是吴越两国的交界之地,是越文化地地道道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吴文化名副其实的兴盛地之一。这两种文化在此水乳交融、难分彼此。早期的吴越文化并非温文尔雅、细致缜密的精致主义,而是尚武逞勇、刀光剑影的强悍风格。只是在永嘉南渡之后,它引入了北方书生意气的士族精神,逐渐改变了先前的审美取向,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风雅优美的典范。那天天气很好,蓝天白云变幻着多样组合,仿佛是以长空为纸不停地书写着千变万化的美好文案。西塘因水而秀,整个水乡如梦如幻,浮泳其间,恍入桃源琼瑶,令人流连忘返,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是对西塘再恰当不过的形容。春秋时期,伍子胥引水灌溉大地,自此西塘为当地人提供了农用之水和生活之水。唐宋时期,西塘凭借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以及水运的便利,捷足先登,吸引了四方客商、八方来宾,商品的洪流冲击着原始的村落,这里日渐变成繁华富庶的商贸集镇。明清时期,西塘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最早的手工业和商业重镇,市场繁荣,行旅云集,许多人纷纷来此定居,沿河建屋,临水而市,古镇的烟火气变得日益浓烈。于此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西塘的“雅集图”。吴江著名诗人柳亚子曾建立南社,他在西塘接纳南社社员十八人。他们追求进步,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常在西塘历史上最大的私家花园——西园里酬唱、觞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920年12月3日,柳亚子与西塘南社成员集体合影,留下“西园雅集第二图”。既然是“第二图”,那么就应该还有“第一图”。但当地人告诉我,“第一图”不是南社的故事,而是古人的篇章。北宋时期,文坛大家苏轼、米芾、黄庭坚、秦观等人曾于“西园”雅集,画家李公麟详尽地描绘了此次集会的情形,取名为《西园雅集图》,这就是“第一图”。其实,此“西园”并非彼“西园”,南社成员主动把自己的合影作为“第一图”的延续,是想“窜身入画”“与古相接”,其深长意味不言而喻。古镇从浩若烟海的众多卷帙和沧桑斑驳的泛黄照片中走来,除了南社成员,还有更多不同凡响的“现代的人”。这里有著名外交家韩古农、上海市前副市长倪天增、当代剧作家顾锡东……他们就像颗颗晶莹的宝石一样,在西塘的水光潋滟中,越发显得光彩璀璨!西塘人终日与水相伴,骨子里熔铸着水的精华和灵气,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铭刻在心灵中,融化在血脉里,体现在行动上。从古至今,一代代西塘人旺盛的生命力,与生俱来,与时俱进,构成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人文风景。走进古镇的弄堂,这里没有车马熙攘,也没有人声鼎沸,喧嚣的世界变成静悄悄的空间。每一个弄堂都可能是起点,也可能是中点,更能够成为终点。从古镇的任何地方出发,穿过一条又一条幽深的小弄,都可以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走在这些深巷小弄之内,有时恰似误入迷宫一般,深不可测,不知几许,哪怕是快要行至尽头,确定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但到了弄底还会有惊奇的发现,忽然又闪出一条小弄来。抬眼望去,仿若置身于峡谷之中,迎面而来的是逼仄而狭长的小道,直接压迫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好在头顶上还有“一线天”,虽没有一望无际的辽阔,但那种与“弄”俱来的希望之光,确实会在这时给我们带来始料不及的振奋和鼓励。原来这些形态不一的弄堂,也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这样,我们本以为只是在弄堂里随便走走,却没想到已经走进了能够使人脑洞大开的哲学世界。离开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这犹如思念般剪不断、理还乱的江南烟雨,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美丽的江南福地,古老的千年古镇,你是我生命中美好的遇见!(取材于张永祎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并非温文尔雅、细致缜密的精致主义温文尔雅:温和文雅B.恍人桃源琼瑶桃源琼瑶:仙境中的美玉C.捷足先登,吸引了四方客商捷足先登:率先做到D.能够使人脑洞大开的哲学世界脑洞大开:联想丰富奇特(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塘是吴越文化的典型载体,这两种文化在此融会贯通。B.明清时期西塘的商业得以发展,这里初步形成商贸集镇。C.第七段借“一线天”表达了身处绝境又发现希望的感觉。D.文章结尾段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离开西塘时的眷恋。(3)文章标题为“西塘:你是我生命中美好的遇见”。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在西塘有哪些“遇见”。(4)请分别概括第五段中两张“雅集图”的内容,并结合文意,分析作者写“雅集图”的用意。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昌平区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杂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1】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鹍【2】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注释:【1】行:行役。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2】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行”两句写自己离家不远,回顾过往经历如惨风般悲凉。B.“春燕”两句写燕子应着节拍起舞,高飞拂起了屋梁上的灰尘。C.“边雁”两句写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随季节之变回归北方。D.诗的最后两句写春夜漫长,诗人的愁思难以用语言来表达。(2)“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两句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愁,下列诗句中的“愁”所表达的情感与此句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鸟”在陶渊明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中的“离鹍”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所蕴含的不同情感。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昌平区期末)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芙蓉”在古诗中往往不单纯是景物,还是一种感情的象征,如《古诗十九首》中所写:“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4)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摹音乐的变化时使用了一连串比喻:“嘈嘈切切错杂弹,。,幽咽泉流冰下难。”(5)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可谓“,”。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5.(2023秋•朝阳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拟岘台记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1】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橡、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2】之下。山之苍颜秀壁,巅岩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陆,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蹊聚落,树阴晻暧,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烟云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静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之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抚非通道,故贵人富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灾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有感于裴君、州人之乐,予为之记。(取材于曾巩《元丰类稿》)注释:【1】岘山:在湖北襄阳县南,风景胜地,历史文化名山。【2】舄: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属:下属B.缭以横槛缭:围绕C.挟光景而薄星辰薄:单薄D.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垣:筑墙(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姚鼐《登泰山记》)B.而命之曰“拟岘台”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C.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D.而寓其乐于此不拘于时(韩愈《师说》)(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有即而爱之者也没有人会立刻喜爱这里B.以脱埃氛、绝烦嚣来摆脱尘埃浊气、隔绝烦扰喧嚣C.皆出乎衽席之内都呈现在座席上人们的视野里D.而亦各适其适也但也都各自享有自己的乐趣(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记述了拟岘台的来历、得名原因,以及作者创作此文的缘由。B.裴君在抚州城东修建的亭台,虽然雄伟壮观,但不幸被雨水冲毁。C.作者描绘拟岘台周边景观,动静结合,视听交错,用笔简练传神。D.抚州虽然交通不便利,但多良田,少虫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5)文章结尾说“有感于裴君、州人之乐”。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裴君和抚州百姓有哪些“乐”。6.(2023秋•东城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取材于《劝学》)(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取材于《师说》)(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取材于《师说》)(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③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④蚓无爪牙之利(《劝学》)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⑥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⑦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⑧石苍黑色,多平方(《登泰山记》)A.①④B.②⑤C.③⑧D.⑥⑦(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人非生而知之者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相与枕藉乎舟中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鞣以为轮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以设问的方式加强语气,突出从师的必要性。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判断句指出老师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举孔子的事例印证“圣人无常师”的论断。D.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引用孔子的言论,文字虽少,却令人信服。(4)上面三个文段的内容都与人们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请分别概括其观点,并说明文段(1)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7.(2023秋•丰台区期末)语言基础运用。①剧本杀、AR视觉体验、cosplay、主题公园……一个个体验式文化新业态正在“火出圈”。②这些新型的文化消费正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文化视野。③这背后反映了当前消费者群体日益年轻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传统文化消费已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④同时,也反映出新时代下,传统文化消费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下催生出更多新的消费业态。⑤未来,不断创新和拓展新型文化消费不仅是拉动文化产业、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更是满足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引领新的文化消费主张的重要驱动。(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标点有误,省略号应换为破折号。B.②句中“文化视野”应改为“文化体验”。C.④句中“与时俱进”可改为“与日俱增”。D.⑤句中“创新”和“拓展”可互换位置。(2)在③句中的括号内,填上一个合适的关联词,使句子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六.作文(共2小题)8.(2021秋•西城区校级期末)年级很多同学在初读《乡土中国》这一学术著作时,抱怨“没意思”者有之,苦恼“怎么读”者有之,困惑“读这个有什么用”者亦有之……请你针对以上提及的某一个阅读问题,写一段话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要求:结合书中内容,自圆其说。180字左右。9.(2023秋•延庆区期末)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让你想到了怎样的场景?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记叙文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字数700字左右。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北京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怀柔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塑造城市新地标,是一种荣耀,建设者的雄心值得尊重。考察地标何以形成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标的内涵。地标是一个很直观的词语,即地理上具有标志性的事物。建筑物容易成为地标,但地标并不都是建筑物。各类地标所指涉的范围、区域的广度有所不同。有的地标,只在较小范围内起作用,很多老地名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有的地标,往往能辐射一个更大的区域,比如北京的前门,景山公园等。这类地标或在视觉上有很强的标志性、影响力,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通往来有密切联系。还有一类地标,则能够反映城市形象、气质,比如北京的故宫建筑群、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这些地标不仅具有视觉上的鲜明特征,也是所在城市某一历史阶段建设成就的代表,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或体现所在城市的文化性格,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些城市的文化形象。如何认识并提升城市形象的视觉形态?一些研究角度值得关注。比如,创新调查手段,让受访者凭记忆画出其所在城市的地图,从而获知究竟哪些地理、空间信息对人的影响更大。通过类似研究,可以发现人们感知城市空间时的一些盲区,以及过往认识里的偏差——很多大体量的建筑在市民的记忆中是“隐形的”,即人们可能视而不见;而某些小体量的建筑,由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却成为很多人记忆中的地标。它可能是某个街道转角处的小糖果店,也可能是某个广场边上的书报亭。这样的研究视角令人认识到:所谓地标,不单由视觉效果决定。地标的形成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需要经过时间积淀。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深刻反映了所在城市市民的价值认同,这才是其能代表地方文化的深层原因。材料二反观网红建筑,则不难发现,网红建筑的走红往往是凭借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其走红原因可以很简单,或是体现了某一时刻、某一角度的美感,或是展现了一种特殊的风情,或是形成了某种奇特的效果,这些都可能触发人们的喜爱,好奇或者惊叹。对照地标形成的过程和原因,网红建筑照片反映的是瞬时、片面、局部的信息,其真实性存疑。网红建筑的形成不一定来自于人们的真实体验,不需要时间积淀,甚至可以与当地市民无关,推动其成为网红的流量,完全可能来自不同地域。如此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不能简单地把网红建筑与城市地标画等号。网红建筑确有其价值与意义,但由于其形成过程和原因过于简单,照片可能变成“照骗”,打卡可能成为廉价的炫耀。同时,网红的另一特征往往是转瞬即逝,在网上迅速走红后,可能很快就被人淡忘。在建设成本巨大的建筑领域,这些问题值得警醒。人类社会自进入现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高速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国际建筑领域曾围绕这些议题进行过讨论。有人认为,现代建筑的大量涌现破坏了城市整体性,大规模建设也造成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城市文化传统未能得到充分尊重,城市个性被削弱,城市辨识度下降。正因如此,城市地标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课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呈现为对网红效应的盲目追求。城市建设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议题,其解决方案也不可能简而化之。许多城市都曾举办过评选城市新地标的活动,最后往往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此。近期,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新时期建筑方针,探索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为城市建筑设计进一步指明方向。针对超高层地标建筑建设,《通知》列出明确规范,以遏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摩夭楼”之风。应该认识到,地标不仅具有视觉标志性,更是体现城市精神的标志。成功的地标建筑,应是广大市民情感认同、集体意志的体现。值得欣慰的是,在近些年的建设中,很多城市筑起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地标: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延伸了城市中轴线、大兴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与外滩的建筑群隔江相映,广州“小蛮腰”增添了珠江的绰约风姿,深圳市民中心以“大鹏展翅”的形象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拓创新精神……网红建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值得各界关注和研究。从网红建筑到城市地标,差的不仅仅是时间的积淀。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不断涌现、迭代,网络世界纷繁复杂,面对城市建设问题,规划者、建设者、设计师都需要沉潜下来,坚守住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立场,为增添建筑之美贡献智慧。(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地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地标是指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物。B.城市的文化性格蕴含在某些地标中。C.创新研究角度促进了人们对城市地标的理解。D.时间积淀和日常生活是地标形成的重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网红建筑常常通过照片或视频而走红。B.网红建筑与当地市民的真实生活无关。C.网红建筑照片可能存在一定的欺骗性。D.网红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值得关注研究。(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网红建筑的负面影响使得城市地标问题更具时代性和普遍性。B.评选城市新地标的活动不能解决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C.国家对城市建筑的相关要求遏制了网红建筑变成城市的地标。D.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应该坚守住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立场。(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故宫和上海外滩,代表了相同的城市文化性格。B.城市地标与网红建筑,唯一的差异是时间积淀。C.网红建筑与城市地标不同,因为地标必须是大体量建筑。D.与网红建筑的特点相比,地标更能反映城市的文化内涵。(4)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下列建筑中任选一个,说明其作为城市地标所具有的特点。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大兴国际机场;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广州“小蛮腰”;深圳的“大鹏展翅”。【答案】(1)A(2)B(3)C(4)D(5)鸟巢——建筑外形独特,视觉上有辨识度;鸟巢不仅是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也是诸多体育赛事举办场地和市民游乐休闲场所;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具有建筑和历史意义;反映了北京市民的文化认同和城市形象与气质。(安全、关爱、自由、发展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A.“指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物”错误,以偏概全,结合“建筑物容易成为地标,但地标并不都是建筑物”可知。故选A。(2)B.“与当地市民的真实生活无关”错误,可能变必然,结合“网红建筑的形成不一定来自于人们的真实体验,不需要时间积淀,甚至可以与当地市民无关”可知。故选B。(3)C.“遏制了网红建筑变成城市的地标”错误,歪曲理解,结合“针对超高层地标建筑建设,《通知》列出明确规范,以遏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摩天楼’之风”可知。故选C。(4)A.“代表了相同的”错误,无中生有,结合“还有一类地标,则能够反映城市形象、气质,比如北京的故宫建筑群、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可知。B.“唯一的差异是时间积淀”错误,结合“从网红建筑到城市地标,差的不仅仅是时间的积淀”可知。C.“因为地标必须是大体量建筑”错误,结合“建筑物容易成为地标,但地标并不都是建筑物”可知。故选D。(5)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鸟巢——结合“这类地标或在视觉上有很强的标志性、影响力,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通往来有密切联系”可知,建筑外形独特,视觉上有辨识度;鸟巢不仅是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也是诸多体育赛事举办场地和市民游乐休闲场所;结合“这些地标不仅具有视觉上的鲜明特征,也是所在城市某一历史阶段建设成就的代表,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或体现所在城市的文化性格,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些城市的文化形象”可知,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具有建筑和历史意义;反映了北京市民的文化认同和城市形象与气质。(安全、关爱、自由、发展等)答案:(1)A(2)B(3)C(4)D(5)鸟巢——建筑外形独特,视觉上有辨识度;鸟巢不仅是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也是诸多体育赛事举办场地和市民游乐休闲场所;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具有建筑和历史意义;反映了北京市民的文化认同和城市形象与气质。(安全、关爱、自由、发展等)2.(2023秋•朝阳区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西塘:你是我生命中美好的遇见时光温柔,梦若琉璃,粉墙高耸,瓦屋倒影,江南水乡似都有差不多的格局,但却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风情。“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虽说是酷暑盛夏,我还是兴致勃勃地踏入了西塘这座千年古镇。西塘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这里是吴越两国的交界之地,是越文化地地道道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吴文化名副其实的兴盛地之一。这两种文化在此水乳交融、难分彼此。早期的吴越文化并非温文尔雅、细致缜密的精致主义,而是尚武逞勇、刀光剑影的强悍风格。只是在永嘉南渡之后,它引入了北方书生意气的士族精神,逐渐改变了先前的审美取向,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风雅优美的典范。那天天气很好,蓝天白云变幻着多样组合,仿佛是以长空为纸不停地书写着千变万化的美好文案。西塘因水而秀,整个水乡如梦如幻,浮泳其间,恍入桃源琼瑶,令人流连忘返,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是对西塘再恰当不过的形容。春秋时期,伍子胥引水灌溉大地,自此西塘为当地人提供了农用之水和生活之水。唐宋时期,西塘凭借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以及水运的便利,捷足先登,吸引了四方客商、八方来宾,商品的洪流冲击着原始的村落,这里日渐变成繁华富庶的商贸集镇。明清时期,西塘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最早的手工业和商业重镇,市场繁荣,行旅云集,许多人纷纷来此定居,沿河建屋,临水而市,古镇的烟火气变得日益浓烈。于此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西塘的“雅集图”。吴江著名诗人柳亚子曾建立南社,他在西塘接纳南社社员十八人。他们追求进步,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常在西塘历史上最大的私家花园——西园里酬唱、觞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920年12月3日,柳亚子与西塘南社成员集体合影,留下“西园雅集第二图”。既然是“第二图”,那么就应该还有“第一图”。但当地人告诉我,“第一图”不是南社的故事,而是古人的篇章。北宋时期,文坛大家苏轼、米芾、黄庭坚、秦观等人曾于“西园”雅集,画家李公麟详尽地描绘了此次集会的情形,取名为《西园雅集图》,这就是“第一图”。其实,此“西园”并非彼“西园”,南社成员主动把自己的合影作为“第一图”的延续,是想“窜身入画”“与古相接”,其深长意味不言而喻。古镇从浩若烟海的众多卷帙和沧桑斑驳的泛黄照片中走来,除了南社成员,还有更多不同凡响的“现代的人”。这里有著名外交家韩古农、上海市前副市长倪天增、当代剧作家顾锡东……他们就像颗颗晶莹的宝石一样,在西塘的水光潋滟中,越发显得光彩璀璨!西塘人终日与水相伴,骨子里熔铸着水的精华和灵气,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铭刻在心灵中,融化在血脉里,体现在行动上。从古至今,一代代西塘人旺盛的生命力,与生俱来,与时俱进,构成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人文风景。走进古镇的弄堂,这里没有车马熙攘,也没有人声鼎沸,喧嚣的世界变成静悄悄的空间。每一个弄堂都可能是起点,也可能是中点,更能够成为终点。从古镇的任何地方出发,穿过一条又一条幽深的小弄,都可以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走在这些深巷小弄之内,有时恰似误入迷宫一般,深不可测,不知几许,哪怕是快要行至尽头,确定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但到了弄底还会有惊奇的发现,忽然又闪出一条小弄来。抬眼望去,仿若置身于峡谷之中,迎面而来的是逼仄而狭长的小道,直接压迫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好在头顶上还有“一线天”,虽没有一望无际的辽阔,但那种与“弄”俱来的希望之光,确实会在这时给我们带来始料不及的振奋和鼓励。原来这些形态不一的弄堂,也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这样,我们本以为只是在弄堂里随便走走,却没想到已经走进了能够使人脑洞大开的哲学世界。离开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这犹如思念般剪不断、理还乱的江南烟雨,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美丽的江南福地,古老的千年古镇,你是我生命中美好的遇见!(取材于张永祎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并非温文尔雅、细致缜密的精致主义温文尔雅:温和文雅B.恍人桃源琼瑶桃源琼瑶:仙境中的美玉C.捷足先登,吸引了四方客商捷足先登:率先做到D.能够使人脑洞大开的哲学世界脑洞大开:联想丰富奇特(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西塘是吴越文化的典型载体,这两种文化在此融会贯通。B.明清时期西塘的商业得以发展,这里初步形成商贸集镇。C.第七段借“一线天”表达了身处绝境又发现希望的感觉。D.文章结尾段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离开西塘时的眷恋。(3)文章标题为“西塘:你是我生命中美好的遇见”。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在西塘有哪些“遇见”。(4)请分别概括第五段中两张“雅集图”的内容,并结合文意,分析作者写“雅集图”的用意。【答案】(1)B(2)B(3)①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②追忆起悠久厚重的历史。③感受到风雅优美的文化。④领悟到西塘人的自强不息,代代传承。⑤行走弄堂获得了哲思。(4)①第一图是描绘北宋文人在西园雅集情形的画作,第二图是柳亚子与南社社员在西园雅集时的合影。②虽然两次雅集时空不同,但南社成员主动将合影命名为第二图,以此来表现其对文人风雅精神的延续。③本段由上文写风物转为写人,两幅“雅集图”中的西塘人与下文现代的西塘人共同构成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人文风景。【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语境义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①多义。因为词虽然有多个意义,但在具体语境中,由于受到语境的制约,它的意义则是单一而确定的。②特殊含义。词的特殊含义是指词在具体语境中改变了原来的意义,具有了新的临时意义,有些词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③隐含义。隐含义是指词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意义,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应该注重对散文描写部分的理解,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4)本题考查对内容及用意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应该注重对散文描写部分的理解,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解答】(1)B.桃源琼瑶:泛指仙境,结合“西塘因水而秀,整个水乡如梦如幻,浮泳其间,恍入桃源琼瑶,令人流连忘返,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可知。故选B。(2)B.“明清时期”错误,结合“唐宋时期,西塘凭借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以及水运的便利,捷足先登,吸引了四方客商、八方来宾,商品的洪流冲击着原始的村落,这里日渐变成繁华富庶的商贸集镇”可知。故选B。(3)①结合“西塘因水而秀,整个水乡如梦如幻,浮泳其间,恍入桃源琼瑶,令人流连忘返,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可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②结合“西塘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这里是吴越两国的交界之地,是越文化地地道道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吴文化名副其实的兴盛地之一……”可知,追忆起悠久厚重的历史。③结合“西塘人终日与水相伴,骨子里熔铸着水的精华和灵气,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铭刻在心灵中,融化在血脉里,体现在行动上”可知,感受到风雅优美的文化。④结合“从古至今,一代代西塘人旺盛的生命力,与生俱来,与时俱进,构成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人文风景”可知,领悟到西塘人的自强不息,代代传承。⑤结合“原来这些形态不一的弄堂,也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这样,我们本以为只是在弄堂里随便走走,却没想到已经走进了能够使人脑洞大开的哲学世界”可知,行走弄堂获得了哲思。(4)①结合“北宋时期,文坛大家苏轼、米芾、黄庭坚、秦观等人曾于‘西园’雅集……”可知,第一图是描绘北宋文人在西园雅集情形的画作,结合“吴江著名诗人柳亚子曾建立南社,他在西塘接纳南社社员十八人……”可知,第二图是柳亚子与南社社员在西园雅集时的合影。②结合“其实,此‘西园’并非彼‘西园’,南社成员主动把自己的合影作为‘第一图’的延续,是想‘窜身入画’‘与古相接’,其深长意味不言而喻”可知,虽然两次雅集时空不同,但南社成员主动将合影命名为第二图,以此来表现其对文人风雅精神的延续。③结合“‘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是对西塘再恰当不过的形容”可知,本段由上文写风物转为写人,两幅“雅集图”中的西塘人与下文现代的西塘人共同构成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人文风景。答案:(1)B(2)B(3)①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②追忆起悠久厚重的历史。③感受到风雅优美的文化。④领悟到西塘人的自强不息,代代传承。⑤行走弄堂获得了哲思。(4)①第一图是描绘北宋文人在西园雅集情形的画作,第二图是柳亚子与南社社员在西园雅集时的合影。②虽然两次雅集时空不同,但南社成员主动将合影命名为第二图,以此来表现其对文人风雅精神的延续。③本段由上文写风物转为写人,两幅“雅集图”中的西塘人与下文现代的西塘人共同构成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人文风景。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昌平区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杂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1】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鹍【2】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注释:【1】行:行役。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2】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行”两句写自己离家不远,回顾过往经历如惨风般悲凉。B.“春燕”两句写燕子应着节拍起舞,高飞拂起了屋梁上的灰尘。C.“边雁”两句写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随季节之变回归北方。D.诗的最后两句写春夜漫长,诗人的愁思难以用语言来表达。(2)“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两句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愁,下列诗句中的“愁”所表达的情感与此句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A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鸟”在陶渊明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中的“离鹍”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所蕴含的不同情感。【答案】(1)B(2)A(3)①“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的意思是:离群(或离乡)的鹍鸟在清池边鸣叫,历经夏暑与秋霜,作者借此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②“羁鸟恋旧林”的意思是:被束缚在笼子中的鸟留恋以前的山林,作者借此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表达情感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诗句表达的情感,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蕴涵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写燕子应着节拍起舞”错,应该是燕子按照季节飞来。故选B。(2)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愁。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充满了对诗友的由衷的劝勉和宽慰。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故选A。(3)本诗中“离鹍”指离群的大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羁鸟恋旧林”中“羁鸟”指笼中之鸟,被束缚的鸟,特征是被束缚。本诗中“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写历经夏暑与秋霜的离群大鸟在清池鸣叫,借此来写离家的自己。结合“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遥遥春夜长”及注释“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可知,借鹍鸟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诗人借笼中之鸟留恋山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答案:(1)B(2)A(3)①“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的意思是:离群(或离乡)的鹍鸟在清池边鸣叫,历经夏暑与秋霜,作者借此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②“羁鸟恋旧林”的意思是:被束缚在笼子中的鸟留恋以前的山林,作者借此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译文:此行离去家不远,回顾悲凄风正凉。春燕依时已返家,高飞恋恋绕屋梁。悲哀大雁无居处,陆续北飞归故乡。落落鹍鸡鸣清池,历经夏暑与秋霜。我今惆怅言难尽,漫漫煎熬春夜长。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昌平区期末)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芙蓉”在古诗中往往不单纯是景物,还是一种感情的象征,如《古诗十九首》中所写:“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4)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摹音乐的变化时使用了一连串比喻:“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5)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2)樯橹灰飞烟灭(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4)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平时要加以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万里悲秋常作客(重点字:作)(2)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樯、橹)(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重点字:遗)(4)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重点字: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重点字:遗)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5.(2023秋•朝阳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拟岘台记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1】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橡、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2】之下。山之苍颜秀壁,巅岩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陆,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蹊聚落,树阴晻暧,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烟云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静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之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抚非通道,故贵人富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灾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有感于裴君、州人之乐,予为之记。(取材于曾巩《元丰类稿》)注释:【1】岘山:在湖北襄阳县南,风景胜地,历史文化名山。【2】舄: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属:下属B.缭以横槛缭:围绕C.挟光景而薄星辰薄:单薄D.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垣:筑墙(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A.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姚鼐《登泰山记》)B.而命之曰“拟岘台”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C.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D.而寓其乐于此不拘于时(韩愈《师说》)(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未有即而爱之者也没有人会立刻喜爱这里B.以脱埃氛、绝烦嚣来摆脱尘埃浊气、隔绝烦扰喧嚣C.皆出乎衽席之内都呈现在座席上人们的视野里D.而亦各适其适也但也都各自享有自己的乐趣(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中记述了拟岘台的来历、得名原因,以及作者创作此文的缘由。B.裴君在抚州城东修建的亭台,虽然雄伟壮观,但不幸被雨水冲毁。C.作者描绘拟岘台周边景观,动静结合,视听交错,用笔简练传神。D.抚州虽然交通不便利,但多良田,少虫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5)文章结尾说“有感于裴君、州人之乐”。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裴君和抚州百姓有哪些“乐”。【答案】(1)C(2)C(3)A(4)B(5)①裴君发现抚州城东角虽被雨水冲毁,但周围风景优美,令人可喜。②裴君顺应抚州民俗,清简而治,修建了拟岘台,有闲暇可以与下属、宾客登台,享游观之乐。③抚州百姓自给自足,没有征役之苦,在裴君的治理下,享有太平安定之乐。④抚州百姓登临拟岘台,欣赏变化万端的景色,享游玩之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实词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理解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实在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4)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C.“薄”,靠近,逼近。句意:裹挟着光影而迫近天上的星辰。故选:C。(2)A.不同。“以”,目的连词,来/介词,在。句意:在靠城的东角修筑一座高台来供人游览。/我在乾隆三十九年的十二月。B.不同。“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句意:并给它取名叫拟岘台。/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C.相同。“之”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所以放牧在山谷的牛马到了时候不牵回家。/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D.不同。“于”,介词,在/表被动,被。句意:而在拟岘台寄托自己的快。/不受时俗的拘束。故选:C。(3)A.“立刻”错,文中“即”是“到,达到”的意思,整个句意是:再也没有到这里登临而喜爱它的人了。故选:A。(4)B.“裴君在抚州城东修建的亭台……但不幸被雨水冲毁”错,根据原文“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然而雨隳潦毁”可知,是之前没有经过修建的城角被雨水冲刷破坏了,不是裴君在抚州城东修建的亭台。故选:B。(5)根据第二段“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可知,起初,抚州城东面的城角经过雨水的冲刷破坏,城角逐渐被掩埋废弃在树丛杂草之中,再也没有到这里登临而喜爱它的人了,然而裴君却发现抚州城东角虽被雨水冲毁,但周围风景优美,山峦连绵,高陵挺拔,气象雄壮开阔,令人可喜。根据第三、四段“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静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之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可知,裴君发现这个地方后特别高兴,于是顺应抚州民俗,清简而治,修建了拟岘台,闲暇时间可以和下属、宾客在此饮酒、唱歌、静观,尽享游观之乐。根据第四段“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可知,当地居民很高兴种田植桑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所以放牧在山谷的牛马到了时候不牵回家,堆放在野外的粮食不垒墙守护,太太平平,不知道军事报警和应征去作战。可见抚州百姓自给自足,没有征役之苦,在裴君的治理下,享有太平安定之乐。根据第四段“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可知,州里的男女老少,很满意生活的安定和州事的治理,这回又得到了游览观赏的好去处,也必将会与裴君同样的快乐。可见抚州百姓登临拟岘台,欣赏变化万端的景色,享游玩之乐。答案:(1)C(2)C(3)A(4)B(5)①裴君发现抚州城东角虽被雨水冲毁,但周围风景优美,令人可喜。②裴君顺应抚州民俗,清简而治,修建了拟岘台,有闲暇可以与下属、宾客登台,享游观之乐。③抚州百姓自给自足,没有征役之苦,在裴君的治理下,享有太平安定之乐。④抚州百姓登临拟岘台,欣赏变化万端的景色,享游玩之乐。参考译文: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在治理抚州的第二年,在靠城的东角修筑一座高台,供人游览,并给它取名叫拟岘台,意思是说那儿山峦溪水的形态,可以同岘山相比拟。裴君多次和下属官吏以及外地寄居在本州的宾客在台上游览,独自向我请求写篇记。起初,抚州城东面靠着一座大山丘,护城壕沟凭借一条大溪流,城角是从别处运土修成,耸立在溪流之上。城角外面山峦连绵,高陵挺拔,苍茫的林木,荒凉的废墟,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气象雄壮开阔,令人惊奇欣喜,这番环绕抚州城东南部的景观,坐在城角都能一览无余。然而经过雨水的冲刷破坏,城角逐渐被掩埋废弃在树丛杂草之中,再也没有到这里登临而喜爱它的人了。裴君发现这个地方后特别高兴,于是增筑砖石土方,改变它的破损残缺面貌;去除掉灌木丛和杂草,展现出它的地势高旷。周围插上栏杆,上面盖起亭阁,顺势就建起了一座高台,用来脱离世俗之气,隔绝人间喧嚣,使云气往来,风雨降临。然后溪水的平软沙滩,长长的流水,微风拂动而远处传来的响声,以及波浪汹涌,如同冲破山体、卷走树木的奔突气势,直至高帆长桨的船只,沙滩上飞禽和水中动物上下浮沉的情景,都在人们漫步拟岘台时呈现出来。那山峦的苍青,岩壁的秀美,峰顶的挺拔,裹挟着光影而迫近天上的星辰;直至平缓的山冈,扩展开来的陆地,如同虎豹蹲立,又像龙蛇飞奔;还有荒僻的小路,散布的村落,在树荫的掩映下或明或暗,来往的行人时隐时现又断断续续。这一番景象,都在人们端坐拟岘台时扑入眼帘。至于烟云的疏散和聚集,日光的闪现和隐没,四季的晨景与暮色,雨天晴天的明亮与昏暗,变化不同,尽管观赏起来让人不厌倦,可即使真有特高明的人,也不能把这景色描述得穷形尽相。登临拟岘台的人,有的饮酒,酣畅淋漓;有的唱歌,激扬壮烈;有的静观,轻移脚步;有的徘徊来徘徊去,四处凭倚栏杆。他们游台时耳闻目睹的景色和心中的感受,由此而得到的欢乐尽管各不相同,但人人都心满意足了。抚州并不是交通要道,所以有地位的人和富商不到这里来。但这里良田很多,所以水旱虫灾也很少发生。当地居民很高兴种田植桑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所以放牧在山谷的牛马到了时候不牵回家,堆放在野外的粮食不垒墙守护,太太平平,不知道军事报警和应征去作战。裴君顺应当地的民俗,用简单清静的办法进行治理,所以能够有闲暇的日子休息,而在拟岘台寄托自己的快乐。州里的男女老少,很满意生活的安定和州事的治理,这回又得到了游览观赏的好去处。我感慨于裴君和抚州百姓的快乐,作了这篇记。6.(2023秋•东城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取材于《劝学》)(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取材于《师说》)(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取材于《师说》)(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③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④蚓无爪牙之利(《劝学》)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⑥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⑦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⑧石苍黑色,多平方(《登泰山记》)A.①④B.②⑤C.③⑧D.⑥⑦(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人非生而知之者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相与枕藉乎舟中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鞣以为轮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以设问的方式加强语气,突出从师的必要性。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判断句指出老师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举孔子的事例印证“圣人无常师”的论断。D.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引用孔子的言论,文字虽少,却令人信服。(4)上面三个文段的内容都与人们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请分别概括其观点,并说明文段(1)是如何展开论述的。【答案】(1)D(2)B(3)A(4)文段一认为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文段二认为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文段三认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古今异义词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辨别古今异义,关键在对词句关键含义的理解,然后将文言句中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的含义进行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语句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论证思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①“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②“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③“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指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④“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⑤“因为”,古义:于是写作;今义:因果关系连词。⑥“潦倒”,古今含义相同,衰颓,失意。⑦“无穷”,古今含义相同,没有穷尽;没有限度。⑧“平方”,古义:平整方正;今义:数学术语。⑥⑦古今意义相同。故选:D。(2)A.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承接关系。B.都是介词,在。C.代词,这;助词,的。D.介词,把;介词,在。故选:B。(3)A.“以设问的方式加强语气”错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应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故选:A。(4)根据“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知,文段一认为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根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文段二认为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根据“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知,文段三认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答案:(1)D(2)B(3)A(4)文段一认为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文段二认为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文段三认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参考译文:(1)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取材于《劝学》)(2)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没有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取材于《师说》)(3)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取材于《师说》)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7.(2023秋•丰台区期末)语言基础运用。①剧本杀、AR视觉体验、cosplay、主题公园……一个个体验式文化新业态正在“火出圈”。②这些新型的文化消费正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文化视野。③这背后反映了当前消费者群体日益年轻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传统文化消费已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④同时,也反映出新时代下,传统文化消费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下催生出更多新的消费业态。⑤未来,不断创新和拓展新型文化消费不仅是拉动文化产业、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更是满足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引领新的文化消费主张的重要驱动。(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①句中标点有误,省略号应换为破折号。B.②句中“文化视野”应改为“文化体验”。C.④句中“与时俱进”可改为“与日俱增”。D.⑤句中“创新”和“拓展”可互换位置。(2)在③句中的括号内,填上一个合适的关联词,使句子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答案】(1)B(2)因此/所以/于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词语、标点、句子的说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合理作答。【解答】(1)A.“标点有误,省略号应换为破折号”错误,结合原文“主题公园……”可知,省略好表示列举的省略,使用正确。B.正确。C.“‘与时俱进’可改为‘与日俱增’”错误,“与时俱进”的意思是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与日俱增”的意思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用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原文“也反映出新时代下,传统文化消费……”可知,应是传统文化消费不断进步,故“与时俱进”不可改为“与日俱增”。D.“可互换位置”错误,结合原文“不断创新和拓展新型文化消费”可知,“创新”和“拓展”表示先后顺序,不可互换位置。故选B。(2)结合原文“这背后反映了当前消费者群体日益年轻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传统文化消费已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可知,“当前消费者群体日益年轻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是原因,“传统文化消费已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是结果,前后句也可以是顺承关系,故可填“因此/所以/于是”。答案:(1)B(2)因此/所以/于是。六.作文(共2小题)8.(2021秋•西城区校级期末)年级很多同学在初读《乡土中国》这一学术著作时,抱怨“没意思”者有之,苦恼“怎么读”者有之,困惑“读这个有什么用”者亦有之……请你针对以上提及的某一个阅读问题,写一段话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要求:结合书中内容,自圆其说。180字左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南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动物与中外文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林业大学《后期包装特效设计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291教育学期末试题答案
- 安全生产月事故案例分析
- 西华大学《技术与应用双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邮电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My family幼儿园家庭成员介绍手抄报
- 《光辐射与发光源》课件
- 《大数据解决方案》课件
- 小学生学业成绩等级制度-小学学业等级
- 过程审核VDA6.3检查表
- 常压矩形容器设计计算软件
- 交流变换为直流的稳定电源设计方案
- PR6C系列数控液压板料折弯机 使用说明书
- 装配工艺通用要求
- 钢结构工程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措施
- 物业管理业主意见征询表
- 8D培训课件 (ppt 43页)
- 劳动力计划表
- 《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义务教育阶段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