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题_第1页
生态学复习题_第2页
生态学复习题_第3页
生态学复习题_第4页
生态学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共8页一、填空题.生态因子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气象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景观中最基本的生态要素有:斑块,廊道,本底。.影响光能利用效率的生物因素有: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和光合能力。.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有: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土壤动物,物理环境,凋落物的化学性质;而待分解者的C:N比为(25〜30):1时,最有利于分解者的分解。.由于人类对气相循环的干扰,而造成全球性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种群的内分布型可分为随机型,均匀型和集群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使盛开。这句话反映的是生态学的物候现象。.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主要有捕食食物链,腐生(碎屑)食物链及寄生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的类型主要有: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竞争按生物间的关系可分为资源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按其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属于生态学中的拟态现象。.利他行为可以在家庭选择、亲属选择、群体选择三个群体水平间产生。.分解过程的复杂性表现为它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保护区的根据其功能和作用一般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区域。.种群的数量变化,按Logisticequation,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群落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外貌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环境,种间关系,动态特征,边界特征,分布范围等。.热带雨林的结构具有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乔木具有特殊构造一般来说,竞争发生于不同(或生态位相同、相近)的物种之间,竞争的结果会导致物种间产生生态位的分化,从而使群落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按年龄结构特征一般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及无明显季节交替的特点。.竹叶青蛇的身体与周围环境相似的特点属于生态学中的 (15)现象;而一些草原动物体毛颜色随季节的改变则属于 (16) 现象。二、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并改正.贝格曼(Bergman)定律主要适合高纬度地区恒温动物的生态习性。(T).生产量就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质的量。(F,初级生产量).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F,还包含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最后产量衡值法则”是植物密度效应的特殊规律。(T).捕食食物链是森林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食物链。(F,腐生食物链).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是总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T).只有具不规则性波动的生物才可能产生种群大爆发现象。(F,具不规则和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有可能).氧气是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最主要限制因子。(F,是光).生物种类愈多,则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就愈高。(F物种丰富度愈高).pH<6的降雨或降雪称为酸雨。(错误,pH<5.6 ).物候期一般不受海拔高度的影响。(错误,有影响 ).C3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比C4植物要高。(错误,C3比C4低).森林是以草牧食物链为优势的生态系统。(错误,腐生食物链).生态位宽的生物其地理分布范围一般也较宽。(正确).在寒温带地区的森林中,C/N比高的凋落物分解较慢。(错误,分解较快).东北虎的体形比华南虎的体形要大的现象符合阿伦定律。(错误,贝格曼定律 ).寒害,又称冷害,是指气温降至零度以下植物所受到的伤害。(错误,温度零度以上).生态位宽的生物其地理分布范围一般也较宽。( T)19.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是总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T)20.喜光树种一般具有比较浓密的树冠,且叶层较厚。(F,耐阴植物)二、写出下列生态学名词的英文名.生态位(niche);2.生态系统(ecosystem);3.生物量(biomass);4.生物群落(biocoenosis);5.景观(landscape);6.生态过渡带(ecotone);7.生物圈(biosphere);8.生态型(ecotype);9.层片(synusia);10.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营养级(trophiclevels);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cycle)。lifetable(生命表);hydrorarchsuccission(水生演替);lifeform(生活型);群落镶嵌(mosaic);植被型(vegetationtype);分解者(decomposer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cycle);空间异质性(spacialheterogeneity);缀快(patch);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冬季往温室大棚内增加CO2是利用生态因子作用规律的(C)。A.限制性B.阶段性 C.可补偿性 D.不可替代性TOC\o"1-5"\h\z.下列各项,编制生命表时不需要的是( C)。A.各年龄死亡率 B.各年龄开始存活率 C.各年龄适合度 D.生命期望.限制植物群落分布最关键的生态因子是( B)。A.竞争者和捕食者 B.温度和降水 C.耐受范围最宽的生态因子 D.植物繁殖体的传播.诱导动物冬眠的主要因子是( C)。A.干旱 B.高温 C.低温 D.光周期.下列现象属于热带雨林所具有的特征的是(ACD)。A.层次结构复杂 B.枯枝落叶层厚 C.特化种多 D.老茎生花.已知田鼠甲与乙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甲〈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A.甲呼出气体温度高于乙 B.乙呼出气体温度高于甲C.甲的肾脏髓质层比乙厚 D.尿与血浆浓度的比值甲大于乙.植物群落的形成,可以从裸地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另一个群落中开始。但是任何一个群落在其形成过程中,至少需要经过(ABCDE)。A.繁殖体的传播 B.植物地上部分郁闭D.植物体的定居 C.植物地下部分相互交织 E.植物体之间的竞争.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高低决定于(AC)。A.物种的丰富程度 B.纬度高低 C.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 D.经度大小.生态系统发育到成熟阶段时,下列哪些特征是正确的( C)。A.总生产量大于群落呼吸量 B.净生产量高 C.食物链以碎屑食物链为主 D.物种多样性高.成群分布是种群中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成群分布的形成原因有(ABC)。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 B.植物以种子方式传播 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D.种群内个体的竞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被广泛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该理论能够简单地用一个变量来表述岛屿的生物学特征,这个单一变量是(C)。A.岛屿面积 B.物种数量 C.岛屿距大陆的距离 D.物种的灭绝速率.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A)。A.同资源种团 B.生态位 C.关键种 D.群丛.诱导鸟、兽换羽、毛的因子是(D)。A.干旱B.高温C.低温 D.光周期.根据Grime的CSR三角形对植物生活史的划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A.高山冻原环境支持杂草对策 B.放牧草原环境支持杂草对策C.沙漠支持杂草对策 D.热带雨林环境支持胁迫忍耐对策.在生态演替中,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是最不可能发生的(D)。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变化物种总数先增多,然后趋于稳定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生态系统中的有机质总量下降15.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A)。A.热带雨林 B.木本和草本沼泽C.北方针叶林 D.耕地16.有关r-对策者和k-对策者,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D)。A.r-对策者生活在不稳定环境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17.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D)。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C.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流动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2,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CD )。A.a=b+dB.a>b+d C.a<b+dD.a<c+d.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A)。A.趋同适应B.竞争C.互利共生D.趋异适应.在生物群落中,判断一个物种是否为优势种的主要依据是( D)。A.物种数量B.物种生物量C.物种的体积 D.物种在群落中的作.在我国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主要以下列哪种生活型的植物为主?(D )。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C)。A.CO2浓度升高 B.水体温度变化 C.水体富营养化 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三、名词解释.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或其他自然因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使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扩展,并对当地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构成危害,这一过程称为生态入侵。.光周期:是指生物在长期生活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有效积温:生物总要在一定温度度数以上,才能开始生长发育,同时生物也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总量,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即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生活史或某一阶段的发育,并且这个温度总量(热量)通常是常数,即有效积温。.生态位:是指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与其他种之间的相互关系。5.盖亚假说(大地女神假说):该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地球大气的成分、温度和氧化还原状态等受天文的、生物的或其他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产生偏离,生物通过改变其生长和代谢,如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以及排泄废物、分解等,对偏离作出反应,缓和地球表面的这些变化。.哈-温定律(hardy-weiberglaw):是指一个巨大的、完全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优先交配对)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状态。.生物富集:四、解释下列成对名词(每题5分,25分).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和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在生物的生活过程中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是不可能有另外一个因子来替代的。但某一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有时可以由另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以补偿和调剂。补偿性可替代性反映出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不同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和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同。不可替代性是客观存在的,可补偿性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层次和层片层次是指群落在空间排列上垂直分布的成层现象。层片则是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并表现出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的一致性,这种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组合构成了特定的小生境,是生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两者都反映出群落生物组成的结构关系,但层次的概念一般要比层片大。3.偶见种和指示植物偶见种(或罕见种)是指可能偶然地由人们带入或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指示植物是指能反映群落生境特点,即具有生态指示作用的植物。有的偶见种就可以当作指示植物或地方特征种看待。4.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原上的群落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原上的演替。原生演替的开始,其基质中没有任何繁殖体;而次生演替的基质中保留有原有植物的繁殖体。两者的起使条件不同。5.生产量和生物量生产量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有机质的产生量。生物量是指某一特定时刻调查单位面积上有机物质的积存量。生产量含有速率的概念;而生物量反映的是现存状况。6.物候和季相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而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称为物候。季相是指生物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外貌特征在季节上的变化。季相是物候现象在生物外貌特征的体现。7.熵与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经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相对稳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有机质与环境协调一致。熵是系统状态的度量,它反映了系统的始态和终态,而与过程无关。对生态系统而言,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熵值最大。8.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自然生态不至受害的前提下,并在环境质量标准的约束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生态适宜度是指环境因素对人类某种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和程度。两者都是生态规划和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依据。一个是最大值,一个是适宜值。9.生态过度带和边缘效应生态过度带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度区域。边缘效应是指在过度带内物种数和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称边缘效应。10.趋同进化与趋异进化:趋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其外观特征等生态习性有相似的进化趋势。趋异进化则是指同一类型生物对不同生长环境的适应所形成的生理和生态特征上的分化。两者反映出生物对环境适应进化的不同特点,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两个不同的进化趋势特征;一个主要体现为不同生物对相似环境的适应,一个位同种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11.生活型和生态型生活型是指生物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而表现出外部适应形态。生态型是指同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下对环境的适应而表现出形态和生理上分化。两者都反映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前者是不同生物对相似环境表现出共同特性,后者则是同种生物对不同环境适应而表现出的不同特性。五、问答题1.试以两种间的竞争模型说明竞争排斥理论在生态平衡中的意义。竞争指两个或多个物种生活在一起,争夺资源和空间,导致双方不利的现象。所谓的竞争排除原理,即两个生态位相同或相似的物种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长期共存,其中一个物种最终必将另一个物种排斥掉。而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的稳定和能量输入与输出的稳定。两种间竞争模型以Lotaka-wolterra竞争模型为例证:dN1/dt=r1N1((K1-N1-aN2)/K)dN2/dt=r2N2((K2-N2-8N1)/K)式中:N1N2为两物种的种群数量;a,8为竞争系数;K1、K2、ri和r2分别为两物种的环境容纳量和种群增长率。根据模型:(a)当K1>K2/8〈时,N1取胜,N2被排挤掉。(b)当K2>Ki/a时,N2取胜,N1被排挤掉。(c)K1>K2/8,K2>K1/a时。两物种平衡,但不稳定。(d)K1<K2/8,当K2<K1/a时,两物种平衡而且稳定。从模型的结果分析,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两个种群形成协调的平衡状态;或者一个种群取代另一个种群;或者一个种群将另一个种群赶到别的空间中去,从而改变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结构。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在群落或系统中,应注意不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尽量避免种间竞争,特别是相互干扰式的竞争,通过生态位的分化,以水平上的群落镶嵌和层次上垂直分布,合理布局种间结构,维持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平衡,并进而在功能上、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上达到稳定和平衡。2.试述顶极群落理论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11)植物群落的演替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但这一过程并非无止境的,当演替最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阶段时的群落叫做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以气候顶极最为稳定。但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级、动物顶极等。一般在地带性生境上是气候顶极,在别的生境上可能是其他类型的顶极。这样一来,一个植物群落只要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都可认为是顶极群落,它和环境之间达到了较好的协调。因此,在生态恢复中,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能够恢复到顶极群落的状态,以达到对环境的最大利用和最好的环境调节能力。但在恢复的过程中,应根据环境条件的特点,制定合理而科学的目标,以使群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请以C循环为例说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特点。(1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或一个生态系统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一些普遍关注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有毒化合物和重金属的污染等,都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有着密切联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主要贮存库、循环速度、运动方式、抗干扰能力、循环性质等方面。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元素,因此,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成了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地球上的碳主要分布于岩石圈、海洋、大气圈和生物圈4大碳库中,虽然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但其在自然循环中周转速率十分缓慢。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海洋,约为38000X1015gC,它大约是大气库(750X1015gC)中碳的56倍,而陆地植物的含碳量略低于大气库,约为560X1015gC。从全球碳循环途径看,最重要的碳流通率是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碳交换(10X15gC/a)和92X1015gC/a)和大气与陆地植物之间的交换(120X1015g/a),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图5—7),碳在大气中的平均滞留时间大约是5年。要缓解大气中CO2浓度上升而导致温室效应的趋势,从全球碳循环规律上很容易找到答案,即减少由人为原因而导致的CO2净释放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替代能源,以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二是保护现有的植被,特别热带雨林,恢复和重建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生产力,使大气库中的碳重新固定到绿色植物中。.分析和比较生物进化中K-对策和r-对策的特点。(10)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一定方向进化的“策略”称为生态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并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特征。有的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r)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大部分时间保持在“S”型曲线的上升段,生物的这种选择策略称为r-对策或r-选择。如昆虫、细菌、杂草及一年生植物;另一类生物个体大、寿命大、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扩散能力较弱而竞争能力强,种群密度较稳定,常处于K(环境容纳量)的周围,称为K-对策(选择)。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r一对策者与K一对策者是两种极端的类型,中间有很多过渡类型,自然界中的生物大多介于两者之间,有的更接近r—对策,有的更接近K—对策,是一个连续的谱系,有人称为r—K连续体。两种对策者的主要特征比较如下:特征r一对策者K一对策者环境条件多变的,不确定的稳定的,较为确定死亡率大,为非密度制约的小,为密度制约的存活曲线III型I、II型种群密度不稳定,通常低于环境容纳稳定,通常在环境容纳量附近量迁移能力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弱,不易占领新的生境种间竞争能力较弱较强选择倾向快速育,提早生育,体型缓慢发育,延迟发育,体型较小大寿命短,常少于一年长,常大于一年对子代投资小,常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大,具完善的抚育和保护机制制能量分配(植较多地分配给繁殖器官较多地用于逃避死亡和提高竞争能物)力5.有效积温的概念及其生态学意义。(10分)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生活史或某一阶段的发育,并且这个温度总量(热量)通常是常数,这就是所谓的有效积温法则。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是,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再乘以该时期天数,即:K=(t—t0An其中,t0为生物学零度,即为某种生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亚热带地区植物的生物学零度在10℃左右。t为某时期的平均温度;n为该时期所经历的天数。上式中,若以物理学零度代替生物学零度,即t0=0,计算的结果就是活动积温。通过有效积温计算可以预测一个地区某种害虫可能发生的时期和世代数,从而预测某种害虫的分布区、来年的发生程度、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以此,可以合理安排作物生产并利用积温来预报农时,远比其他温度指标和生物指标更为准确、可靠。6.请以N循环为例说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特点。(8分)N是生物最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是生物蛋白和核酸的主要元素。N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圈。因此N循环属于气态循环,因N为惰性气体,其循环途径主要通过自然合成(如雷电、火山爆发等化学合成)、人工合成(N肥生产)和生物固定三个途径。(1)N的固定大气占79%,最主要的N库。无机态N的存在对生物最有意义。生物固N的作用。(2)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式的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是释放能量的构成。(3)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自养和海洋中的一些异养细菌可以利用氨和氨盐合成自己的原生蛋白。由于含N化合物很难被直接利用,而必须使其在硝化作用中转化为硝酸盐。即第一步在酸性条件下先把氨或氨盐转化为亚硝酸盐;第二步,再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硝化细菌的参与)。(4)反硝化作用(脱氨作用)把盐酸盐等较复杂的含N化合物转化为简单的N2,NO,N2O的过程。一般在无氧的条件,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参与。7.以北亚热带森林为例,说明顶极群落的特征。(9分)演替就是在地表的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植被,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植被。演替的终点称为演替顶极,中间称为演替系列群落。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climaticclimax)。R.H.Whittaker(1974)还提出了识别顶极群落的方法。他认为一个顶极群落具有如下特征:(1)群落中的种群处于稳定状态;(2)达到演替趋向的最大值,即群落呼吸量与总第一性生产量的比值接近1:1;(3)与生境的协同性高,相似的顶极群落分布在相似的生境;(4)不同的干扰形式和时间所导致的不同演替系列都向类似的顶极落会聚;(5)在同一区域内具最大的中生性;(6)占有发育最成熟的土壤;(7)在一个气候区内最占优势。8.请根据水生演替系列的特点说明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策略。(10分)参考答案: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由飘浮植物阶段:有机质的聚集靠浮游有机体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导致湖底增高。(2)沉水植物阶段:5-7米水深,首先出现轮藻属植物,由于它的生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而多,由于湖底嫌气条件轮藻的残体分解不完全,湖底进一步抬高;水深2-4米左右,有金鱼藻、狸藻等出现,繁殖强,垫高湖底。(3)飘浮植物阶段:水深1米左右,睡莲等植物飘浮水面,导致水下的沉水植物得不到光照而被排挤,飘浮植物的茎部的阻碍,更多泥沙沉积下来,同时植物残体量更大,湖底抬高,有利于下一阶段植物入侵。(4)挺水植物阶段:水变浅,芦苇、香蒲等个体更大,突出水面,枝叶茂密,根常纠缠绞结,拦截泥沙能力更强,残体也更多,水更浅,使湖底迅速升高。(5)湿生草本植物:水变成季节性积水,根茎发达的湿生的沼泽植物开始生长。如莎草科、禾本科等一些湿生种类。排水能力更强和垫高能力更强。(6)疏林阶段:耐水湿的灌木、乔木出现,如柳、赤杨。(7)中生森林:随树木的侵入,形成森林。地下水位降低,大量地被物改变了土壤条件。(5分)水生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的特征,其退化和污染不但有水体自身的原因,也有陆生系统污染源的进入。其生态系统的恢复就是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实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水生演替系列反映出从水体到陆地的逐渐演变过程,因此,从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主要是构建不同水深合理的群落结构,并通过对生态过渡带和陆地植物群落的配置,构建从深水到浅水、岸边、水陆过渡带、陆地的复合植物群落带,吸收不同类型的有机物、无机物及各种污染物并控制,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恢复水体系统的功能。(5)9生态因子相互作用规律的特点有:(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 (2)主导因子作用: (3)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4)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和不可替代性: (5)生态因子作用阶段性:10.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及生态对策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可能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也可能与太阳的活动等因子有关。但总的来说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而加速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主要体现为:对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大量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开采,改变了全球生物圈的原有格局,特别是改变了地球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平衡,释放出的大量CO2、CH4、氟里昂等温室气体,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对森林的大量砍伐和破坏,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污染等环境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