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指南针B.造纸术C.火药D.青铜铸造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以及活字印刷术。青铜铸造虽然在中国古代技术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它并不属于四大发明之列。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的时间是?A.1914年8月B.1915年5月C.1916年7月D.1917年8月答案:D解析:中国在一战初期保持中立。直到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加入了协约国的阵营。这一决定不仅影响了中国自身的国际地位,也对中国后来参加巴黎和会并提出收回国家主权的要求产生了影响。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史“文景之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文帝和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C.国家财政状况好转D.社会风气败坏,政治腐败严重答案:D解析: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一段政治稳定、经济恢复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状况好转,社会风气较为良好,政治腐败现象并不严重。因此,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4、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C.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武器D.引导了广大青年追求民主和科学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引导了广大青年追求民主和科学。因此,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新文化运动并不是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是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5、在清朝末期,下列哪一项改革措施直接涉及到教育体制的革新?A.废除科举制度B.设立总理衙门C.开放门户政策D.实行预备立宪答案:A解析:清朝末期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其中包括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这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科举制度的废除意味着传统的士人培养模式被打破,为新式学堂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他选项,如设立总理衙门,是外交与行政机构的调整;开放门户政策涉及的是对外经济政策;实行预备立宪则是政治制度改革的尝试,均不直接针对教育体制。6、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下哪个陈述是不正确的?A.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B.丝绸之路主要运输的商品包括丝绸、茶叶和瓷器C.丝绸之路仅限于陆地路线,没有海上丝绸之路D.丝绸之路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答案:C解析:丝绸之路是一个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贸易网络,它不仅包括穿越中亚沙漠和平原的陆上路线,也涵盖了连接东亚与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地中海沿岸的海上路线,后者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因此,选项C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文化和技术交流的桥梁,对沿途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个学派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答案:A解析: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强调仁爱、礼治,认为民众的利益最为重要,国家的利益次之,君主的利益最轻。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学派“民本”思想的核心。8、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魏源著《海国图志》B.林则徐禁烟运动C.鸦片战争D.洋务运动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弱,民生凋敝。这场战争使中国陷入了长达百年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寻求救国之路。9、在明清时期,哪一项政策最显著地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与限制?A.重农抑商B.海禁政策C.闭关锁国D.均田制答案:A.重农抑商解析:明清两代,尽管存在海禁和一定程度的闭关锁国,但“重农抑商”政策是长期且系统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这一政策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多种手段抑制商业的发展,如限制商人地位、提高商业税等,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均田制则是北魏至唐朝初期实行的土地分配制度,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并非明清时期的政策。10、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并且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A.康有为B.梁启超C.曾国藩D.李鸿章答案:D.李鸿章解析:洋务运动(1861-1895年)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自强求富运动,其核心人物包括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其中,李鸿章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实际领导者之一,还明确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即保持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为主体,吸收西方科学技术为辅助,以此来加强国家实力。康有为和梁启超则更多地关联于后来的戊戌变法,他们提倡更为激进的政治改革。11、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然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它们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发生的,不是近代史的开端。因此,正确答案是A。12、下列哪一部著作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百科全书”?A.《史记》B.《资治通鉴》C.《中国近代史》D.《中华文明史》答案:B解析:《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中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末年(公元959年)的历史,因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百科全书”。《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虽然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但它主要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文明史》则是后来的历史著作,不能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百科全书”。因此,正确答案是B。13、关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影响,以下哪一项描述是不正确的?A.德国必须承认奥地利的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B.德国丧失了大约1/8的领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C.德国需承担巨额赔款,这对其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D.德国被允许保留其大部分军事力量以维持国家安全答案:D解析:《凡尔赛条约》实际上大幅削弱了德国的军事力量,包括限制陆军规模至10万人以内,禁止拥有空军、潜艇等,因此选项D的描述不符合史实,是不正确的。14、在20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哪一项不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主要主张?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B.推崇白话文,改革文学C.强调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D.批判传统礼教,追求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民主与科学,支持文学革命,即推崇白话文(选项B),并批判旧道德和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部分(选项D)。同时,新文化运动也重视个人价值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集体主义(选项C)。因此,强调个人主义而忽视集体主义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故选C。15、在以下哪位历史人物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A.毛泽东B.邓小平C.周恩来D.刘少奇答案:A解析: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他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但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并未担任主要领导职务。16、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教育制度?A.小学教育B.中学教育C.职业教育D.成人教育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属于继续教育范畴,不属于基本教育制度。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1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史中“丝绸之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B.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C.丝绸之路主要贸易商品为丝绸、瓷器、茶叶D.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推动了中亚、西亚及欧洲的经济繁荣答案:C解析: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金银器皿、药材等,选项C中的“主要贸易商品为丝绸、瓷器、茶叶”是正确的,因此选项C是不正确的描述。其他选项A、B、D均符合丝绸之路的历史事实。18、关于我国近代史中“五四运动”的评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B.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首次登上历史舞台D.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得到了推动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确实首次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领导作用,但选项C中的“无产阶级首次登上历史舞台”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无产阶级在中国历史上的活动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中就有无产阶级的参与。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描述。其他选项A、B、D均符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19、在讲授“中国古代史”课程时,教师采用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为合适?()A.讲授法B.案例分析法C.讨论法D.体验式教学答案:C解析:讨论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对于“中国古代史”这类较为复杂的学科,通过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20、在历史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A.期末考试B.课堂提问C.课后作业D.课堂表现答案:A解析:期末考试是一种较为全面的教学评价方式,它能够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但它们往往只能反映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表现,而期末考试则可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21、在以下历史事件中,哪一项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国共第一次合作D.抗日战争胜利答案:B解析:五四运动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群众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次运动主要发生在1919年,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2、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千古一帝”?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答案:A解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23、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以下关于游击战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少胜多B.以消耗敌人、保存自己为主要目的C.靠近群众,依靠群众D.主要在敌后战场进行,与正面战场作战无直接联系答案:D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开展的游击战,与正面战场作战有着密切的联系。游击战的特点包括: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少胜多;以消耗敌人、保存自己为主要目的;靠近群众,依靠群众。因此,D选项“主要在敌后战场进行,与正面战场作战无直接联系”是错误的。24、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较大发展,出现了水稻、小麦等多种作物C.隋唐时期,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D.宋元时期,农业发展出现停滞,主要原因是战乱不断答案:D解析: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宋元时期并未出现农业发展停滞的情况。实际上,宋元时期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农业生产得到了新的发展。因此,D选项“宋元时期,农业发展出现停滞,主要原因是战乱不断”是不正确的。A、B、C三项描述均符合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2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史中“文景之治”时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B.经济恢复,国力增强C.实施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D解析:D选项“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与文景之治时期无关。文景之治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因此,D选项是不正确的。二、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第一题:请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阐述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责任感。答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2)通过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4)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历史责任感的培养:(1)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了解国家、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3)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特点的理解,以及对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责任感培养方法的掌握。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思想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责任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分析方法,关注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历史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历史责任感培养方面,教师应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家、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题: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答案: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场景,提高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制作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动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讲解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关键历史事件、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和内涵。在课堂互动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将复杂的历史知识简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地图、时间轴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历史脉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首先,考生需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其次,考生应从实际教学案例出发,具体阐述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这些目标。最后,考生需要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在回答过程中,考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第三题:请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阐述如何有效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答案:一、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的魅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游戏、竞赛等互动环节。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感受历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互动性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发表意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参与。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布置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课堂互动效果。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历史学科特点,阐述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首先,考生应从提高趣味性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互动环节和关注现实等方面。其次,考生应从提高互动性方面进行分析,包括营造课堂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自主学习以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最后,考生应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建议。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第一题: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以下教学案例,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教学案例:在讲授《中国古代史》中的“唐朝的繁荣”一课时,教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的文物图片和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详细讲解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社会风貌,教师组织了一次“唐朝风情”主题班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唐朝的社会生活。课堂小结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了几个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教师在导入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教师在讲授新课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是否适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组织“唐朝风情”主题班会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活动对学生学习历史有何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小结时提出的思考题有何意义?答案:教师在导入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通过展示唐朝的文物图片和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对唐朝的历史产生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讲授新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这一方法适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因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逐步深入理解历史内容。但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教师组织“唐朝风情”主题班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加直观地感受唐朝的社会生活,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这一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在课堂小结时提出的思考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思考题,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合理,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分析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教师也关注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思维的培养。总体而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合理的,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教学案例,回答问题。某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时,采用了以下教学设计: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教师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并总结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应如何应对类似的外部挑战?三、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方面的优势。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方面的优势如下:(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直观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仅讲解知识,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3)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师应注重挖掘历史事件中的爱国主义元素,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爱国主义精神。(3)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4)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历史事件中体会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题:材料:某高中历史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有哪些?抗日战争的过程有哪些特点?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问题一:学生甲认为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外部侵略。问题二:学生乙认为抗日战争的过程具有民族觉醒、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的特点。问题三:学生丙认为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有民族独立、民族团结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请结合材料,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答案: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理由如下: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茶叶品牌区域销售代理协议
- 2024秋季农产品销售代理合同
- 2024年度特色车位买卖协议(儿童乐园配套)3篇
- 《煤矿运输提升系统的安全检查》培训课件2025
- 2024政府采购保密协议范本(体育场馆建设)3篇
- 2024新校区建设项目沉降数据收集与分析及基础施工合同3篇
- 2024无线网络覆盖系统弱电装修合同
- 2024政工程有限公承建的绿色环保智慧校园合同3篇
- 2024年精装室内实木门采购合同版
- 2024手绘墙绘艺术装置设计与制作合同3篇
- 2024年新能源汽车概论考试题库
- 2024年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类人文医学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共280题)
- 2024年公司年终工作会议讲话稿(4篇)
- 供应商年终总结
- 2024员工心理健康培训
- 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氢工艺作业考试题库及答案(700题)
- 2025届重庆南开中学数学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常见症状腹痛课件
- 《生活垃圾的回收与利用》(教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科版
- 2024年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考核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