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教案_第1页
语文古诗教案_第2页
语文古诗教案_第3页
语文古诗教案_第4页
语文古诗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古诗教案语文古诗教案1课型:古诗词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教学准备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语文古诗教案2微课题研究小组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教学内容4.秋天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教学难点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十六字教学法”教学过程“十六字教学法”教学过程“十六字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策略/方法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6.齐读。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2.布置作业: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二、进入新课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组织交流,相机指导:A、秋风:(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B、秋实:(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1-1揭题,生齐读课题。1-3生自由谈2-1生自读全诗2-4教学易错字2-7生思考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1-2学生质疑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2-2组织学生讨论。语文古诗教案3一、传说导入。简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二、新课1.介绍作品、写作背景。《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把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2.学习古诗。(1)听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强调诗中平翘舌字的正确读音。“擢、札、杼、章”均为翘舌音,“素”为平舌音。“间”在本课中读“jiàn”,隔开的意思。(2)借助注释、工具书,体会特殊结构词语的运用。迢迢: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写星的光辉,亮。纤纤: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写织机的声音。盈盈: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写人的神情,含情。(3)再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在清浅的银河两岸,织女隔河望向牛郎,表达深深的思念。(4)默读古诗,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在银河之东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慨叹)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5)品读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牛郎织女的深切思念(6)欣赏诗歌的艺术效果。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7)背诵古诗,体会诗歌的情感。(本诗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文古诗教案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从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等不同的视角,来表达古诗的意思。)7、交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与喜爱。)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三、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语文古诗教案5一、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登鹳雀楼》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一)个人自学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三)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2)课件出示:多音字尽更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一)自学自测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二)小组纠错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三)质疑拓展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导:(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指名读一、二两行。①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2)学习三、四两行。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读三、四两行。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3.思考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背诵古诗;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3.用课件出示导学稿。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诗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直到读熟练。(一)个人自学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四)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进行拼读。三、质疑拓展,小组总结(一)自学自测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二)小组纠错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三)质疑拓展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交流对第一行诗的理解。(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日:太阳照:照耀(如果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生:飘浮紫烟:紫色的烟雾(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四)、归纳总结《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背诵、默写诗文;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语文古诗教案6教学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流程:(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四、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五、分组自学,理解美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六、汇报交流,感悟美(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七、个性诵读,表达美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八、聆听歌曲,欣赏美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九、默写古诗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十、总结全文,升华美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课件出示作业:(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板书设计题西林壁看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悟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语文古诗教案7一、教材分析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体验”。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指导的层次性。《古诗两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环境清幽和草原的苍茫、高远辽阔。教学中宜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音像资料展开想象,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理解积累。《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两行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温儒敏教师谈到古诗的教学,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不必在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二年级的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有限,因此教学时力求做到: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每一次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心中有数。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的兴趣。遇到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二、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教学重难点: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三、教学准备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有关草原的视频及歌曲。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作者,读懂课题。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诗?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来不及下山了。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板书:寺,学生识记“寺”字)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理解“宿”的意思——住。)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请你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倾听的意识。诗歌的题目平、翘舌音结合,读起来有些拗口,在教学“宿、寺”两个生字时,读准字音与理解字义并举,使学生读准诗题,理解题目意思。】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3、师生合作,读出这首五言诗的独特节奏。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4.闭目轻声读古诗,想象画面。三、学习古诗,体会诗境。(一)学习第一、二行。1.随文溯源学习“危”字,知道“危”的本义是表示人在山巅或高崖,站在高处而恐惧。引申为恐惧,又引申为高。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2.体会“楼高”。(1)同桌合作学习,交流诗中哪些词语写了楼之高。①高百尺。这是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结合李白其他诗句“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理解并指导朗读,将“高”字读得响亮,突出“楼很高”的感觉。②摘星辰。想象说话。③指导朗读。想象摘星辰的动作,加动作读诗句。④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形象地表现出楼之高。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有感情朗读诗句。(二)学习第三、四行。1.教师引导: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来应该高声吟诵一番,可是他却??出示三、四行,学习“惊、恐”,读准后鼻音,理解字意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指导朗读。李白诗歌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里面住着很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高声语”“天上人”读得轻一些、慢一些。(三)采用多形式指导朗读、背诵。1.师生问答读。师:看这寺庙里的高楼,多高啊!生:危楼高百尺。师:甚至高到什么程度?生:手可摘星辰。师:安静的夜晚,繁星满天,站在这样的高楼上,诗人有什么感受?生:不敢高声语。师:为什么?生:恐惊天上人。2.师生承接读。师:危楼——生:高百尺,师:手可——生:摘星辰。师:不敢——生:高声语,师:恐惊——生:天上人。3.师生合作,诗意与诗句对读。4.学生加动作表演读,学生评价,师相机点评。5.看课文插图背诵。6.播放古筝曲,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背诵。【设计意图:师生这样合作读虽简单,但一直在变换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保持了诗的整体性,又帮助学生在诵读中进一步理解了诗意,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本身蕴含的音韵之美。】四、小结。在《夜宿山寺》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眼中所见,大胆想象,把一座百尺高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板书)这些奇妙的想法让这首诗与众不同,情趣盎然。五、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危、惊、敢”整体观察。2.出示“危”,看清结构(半包围),强调第二笔是横钩,第五笔是横折钩。教师范写后,学生观察并书空。3.出示“惊、敢”,通过比较,指导如何写好“敢”字,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4.运用规律,独立练习写字。看清位置,找准重点——名学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5.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字例,纠正;学生再次连写。设计意图:师生写字教学的设计从整体到个体,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讲清注意点,抓住关键笔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六、拓展延伸。诵读王安石写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作业:1.背诵《夜宿山寺》,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危楼高百尺,恐惊天上人”的意思。2.诵读《登飞来峰》,一边读一边想象描写的画面。板书设计:夜宿山寺百尺,摘星辰。楼高不敢语,惊天人。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走近草原。1.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谈感受。2.我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时期在敕勒川生活的是游牧民族刺勒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平舌音“似、苍”,特殊读音“见”,指导“见”是出现、显露的意思。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3.教师示范读带读;师生合作读。4.闭目轻声读古诗,想象画面。三、想象画面,诵读诗句。1.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诗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辽阔的天空,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诗中哪几行是描写图中的内容?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学生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结合课件了解“敕勒川,阴山”的位置,体会“穹庐、笼盖”的意思。川指平地,敕勒川是这个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朗读时,让学生用手势磨坊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体会大草原的辽阔。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后两行诗。(1)出示相关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苍苍、茫茫”,诵读体会。天苍苍:天空蓝蓝的;白发苍苍:头发拜拜的;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大海无边无际;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2)反复诵读。(3)出示:风吹草低见牛羊,学生闭目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感受草原壮丽富饶的景色,体会牧民的自豪之情。3.采用多形式指导朗读、背诵。(1)师生承接读。(2)师生合作,诗意与诗句对读。师: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生:敕勒川,阴山下,师: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师: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生:天苍苍,野茫茫,师: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生:风吹草低见牛羊。(3)看课文插图背诵。(4)播放马头琴曲,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背诵。【设计意图: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境美,这种意境美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的方式。只有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课件的展示,师生诵读时配以乐曲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方法、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陶冶情操,触摸到古诗那悠远、空灵的意境。】四、延伸阅读老舍写的《草原》片段。【设计意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还不够,将名家老舍对草原的描写链接诵读,使《敕勒歌》的内涵丰厚起来。】五、指导书写“阴、似、野、苍、忙、茫。作业:1.背诵《敕勒歌》,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思。2.把自己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古诗抄写在上面。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草原(节选)老舍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外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钩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X流,轻轻流入云际。语文古诗教案8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二、学习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2、学生自学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绝:尽。径:小路。踪:脚印,踪迹。孤:孤独,孤单。舟:小船。翁:指老头。寒:寒冷。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和时进行协助指导)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身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和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4、指导朗读(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身的体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与班级展示。(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与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三、练习巩固1、练习依照田字格书写汉字。孤:左窄右宽。踪:左窄右宽,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径:左窄右宽。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2、填写诗句千山()()(),万径()()()。()()蓑笠翁,()()()()()。3、背诵古诗(自身先练习,而后汇报)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五、安排作业1、在生字本上誊写难字。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和:板书设计:5江雪(柳宗元)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翁:部首是(“羽”字底)。孤:右边是“瓜”不是“爪”。径:与“经”字的区分。钓:与“钩”字的区分。语文古诗教案9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二、知诗人,解诗题(一)知诗人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学生:简介王安石。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二)解诗题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三、读诗文,明诗意(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二)同桌交换意见。(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2、共同动手正音。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绿:吹绿、染绿。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四、入诗境,悟诗情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3、读中领悟诗情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长相思》【教学过程】一、以诗引题(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二、学生初读词1、要求: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三、初读后想象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四、悟词意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⑴作者的“身”在那里?⑵作者的“心”在那里?3、学生再谈体会。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五、想象画面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3、练习朗读。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5、再读。六、课堂延伸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教学反思】《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语文古诗教案10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知人论世:1.知人:作者简介:苏轼(1)基本信息(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3)成就风格:①成就②风格2.论世:背景链接:(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2)沙湖道中遇雨(二)全体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1.|时间:3月7日丨地点:沙湖道中丨环境:先雨后晴|事件:遇雨丨人物:仆人、同行、余.丨情感:狼狈不觉→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2.→雨中事:踏雨吟啸→怡然自乐→雨后情:蓦然回首→云淡风清3.→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2.表现手法:①以小见大②曲笔一语双关③对比④隐喻寄托(象征).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作业处理: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评价归纳定这人:苏轼风这景:风雨波这情:旷达课堂练笔/课后练笔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七、教学评价设计1.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2.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3.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八、板书设计定这人:苏轼一智者//达者风这景:风雨——自然//人生波这情:旷达洒脱语文古诗教案11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准备(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4)指导朗读。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节奏缓慢,体现出清冷而且悲凉的情感。(5)生试说后总结。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6)出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7)总结诗意。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8)指导朗读。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骏马。)(“快走”暗示出骏马轻快矫健的风姿。)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没有,“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期盼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不仅只当九品小官,建功立业。)因此在朗读这两句要充满忧虑、感慨之情。(9)总结结构。让我们再次回顾全诗,上下两部分,两两相对,前两句是在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在写什么呢?(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板书)(10)诵读全诗。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哀叹,齐读这首诗。语文古诗教案12【设计理念】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语文教材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更是美的矿藏。其中,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更是这矿藏中的瑰宝。读诗能使人灵秀。古诗教学中,应充沛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发明一切条件,引导同学“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同学的心灵真正空虚、灵秀起来,真正体现“以同学的发展为主体,以同学为本”的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学习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身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课时布置】2课时。【课前准备】庐山瀑布风景课件。草堂春景图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一、谈话激趣,导入释题1、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俺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2、同学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3、请同学谈谈自身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游览过庐山。结合介绍李白(你了解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诗吗?)李白游览庐山后题写了一首诗《望庐山瀑布》。5、读题,解题:读题,理解“望”的意思(远看)。再一次带感情地读题。二、初读全诗,解字词,明诗意1、同学自能读诗,自同学字,并结合课前预习自主释疑,就有疑惑的字词质疑问难。2、正音:(紫、岭),字形:(瀑、庐、炉)说说自身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3、交流理解局部词句的意思,初步理解诗意:遥:远,与题目中的“望”相呼应。银河:天河。九天:天的最高层。三、品字词,谈感受,诵诗句1、引导同学分组品味诗中写得好、写得美的重点字词,并指导朗读。⑴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⑵“挂前川”的”川”指的是什么?“三千尺”是不是准确的数字“三千尺”?⑶“疑”字俺们在李白的哪一首诗中也学到过?(疑是地上霜)背背《静夜思》结合旧知理解“疑”。2、同学吟读古诗,用自身的话赞美庐山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3、扣住重点字词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展开想象,谈谈感受,体会诗歌意蕴及诗人倾注的情感。四、返读全诗,熟读成诵1、再次播放课件,协助背诵全诗。2、指名背诵全诗,直至全体熟读成诵。五、书写生字炉、银、烟、窗、绝。“炉、烟”的“火”在字左边,捺变点。“银”字有两个竖提,金字旁的竖提高,右边的竖提略向下。“窗”字字形复杂,注意小撇不能丢。第二课时绝句一、复习导入1、背诵《望庐山瀑布》。2、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俺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你知道本诗的作者吗?同学介绍,教师再根据同学所讲作补充。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4、课件展示草堂外的春景。二、自读自悟初步感受美1、感受节奏美:⑴引导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好节奏。⑵指名读:对有关字进行正音,识记字形后通过范读掌握好诗句节奏。2、感悟意境美:⑴引导同学借助注释和图,边读古诗边想,看看自身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小组同学研究?⑵引导交流,读懂了什么?⑶引导生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例如:诗人为什么用“含”?三、自主探究深入体验美1、明确方法: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⑵引导同学小结归纳:查资料、讨论,合作画简笔画,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词句练习写话。(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xxxxxx。柳树xxxxxx。黄鹂xxxxxx,白鹭xxxxxx。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xxxxxx。)2、引导探究,初步体验美: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法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把合作作画的一个小组请到黑板旁,提示小组画前商量该怎样画?为什么这样画?3、突破难点:⑴你认为他们画得怎么样?⑵引导理解“西岭”。⑶理解“含”:课件出示“雪山”图,后在此图上出现“窗框”。“窗框”逐渐变化到恰好成为“雪山图”的画框。看图,感悟雪山的壮丽。⑷理解“万里船”实际上说明什么?生看图,感悟作者的心情。4、自主开放,深入体验美:补充资料:借助注释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感悟杜甫回草堂时的兴奋。引导同学为画起名,加深体验。让同学面对图,回味古诗,用自身的语言说说这首古诗。四、诵读古诗,活化表示美美读古诗:1、再现古诗,要求想象生动活泼画面,感情朗读,读出节奏美、韵律美。2、引导背诵。3、扮演诵读:模仿古人吟诵之势,根据自俺感受看图,扮演诵读。4、补充诵读:早发白帝城绝句(迟日江山丽)五、书写生字鸣、吴、含、泊、流、柳、岭仔细观察“鸣、吴、含”的一起部件“口”,区别它们的不同点。(“口”在左边高又小,“口”在上下小而扁。)泊、流:三点水中三点的形态不同,但延长后相交于一点。岭:形声字,右边表音是“令”。柳:看字形,想象柳条下垂的样子,记住一撇别忘记。语文古诗教案13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2.懂得课文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在《马》诗中着重体会诗人是如何以马自喻,借马抒怀的。课前准备:二框投影片、一段音乐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1课《古诗三首》。这三首都是唐诗。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两首。它们都是五言诗。(板书:五言诗)诗的内容都与将士的戎马生涯有关。2.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呢?(指名说)(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还要知道诗人是通过哪些字词来表现这个意境的。)二.学习第一首《马》诗1.简介作者李贺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马》,这是唐代杰出的青年诗人李贺所作,李贺从小才华出众,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终日闷闷不乐,忧伤激愤,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生前泄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下了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二十三首。今天我们所写的《马》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是借什么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怀呢?(出示填空)《马》这首诗诗人是借_______(马自喻),抒发自己_________(想做一番大事业)的情怀。2.师范背.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3.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燕(yan)、络(luo)的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4.理解前两行的词语。我们先看前两行诗句:①这里的“大漠”是什么意思?(广阔的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还可以说怎样的沙漠?(无边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燕山”是指什么?②“大漠沙如血”的“沙如血”是什么意思?“燕山月似钩”的“月似钩”又是什么意思?“钩”是什么意思?③这两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可以从____看出,意思是____。④沙石的颜色是黄的,为什么说是“沙如雪”呢?你能联系上下诗句来理解吗?因此,我们在译释古诗的时候,习惯上总把原因说在前,结果说在后。5.谁来试着解释一下。(请一两位同学)6.这两行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板书:景)呢?(映示灯片)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看看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月儿、群山、沙石怎么样?面对此景,诗人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复片,复上马)7.练读。这是一幅供马驰骋的广阔原野图,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舒缓些。8.广阔壮美的北方原野给马提供了一个可以奋起奔腾的环境,这使诗人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情)齐读后两行。9.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必要的点拨。①金?络脑?②为什么要配“金络脑”?(提示:俗话说好马配好鞍)③有没有配上?从哪个词看出?“何当”是什么意思?④“走”是什么意思?骏马跑,我们可以说什么?10.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行诗句的意思。11.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这是马的愿望。写这两句诗人仅仅是抒发马的愿望吗?作者由马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作者借马抒发了自己什么情怀呢?12.练读。①读这两行诗时要把诗人渴望能在原野上纵横驰骋一样,施展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上与前两行诗有什么不同?②用疑问的语气读出迫切、激愤的心情。(个别读-齐读)13.齐读。全体起立。14.配乐背诵。为了把诗的意境体会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音乐,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三、学习第二首《塞下曲》。1.过渡。(揭示写法)李贺的《马》诗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很多的启示。我们学习的时候,运用了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的方法。2.揭题、解题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学习另一首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古诗,题目叫《塞下曲》。(板书:叙事抒情)“塞”,指什么地方?古时把长城以北的地方称塞外。“塞下曲”,曲名,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歌。3.简介作者。《塞下曲》的作者是唐朝的卢纶,他七岁就能写诗,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在《塞下曲》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则发生在边关的精彩传说故事。4.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出示填空)《塞下曲》叙述了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指名读全诗。5.词语质疑。在预习中,你们理解了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6.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诗句里词语的意思都懂了,能不能把这些意思串起来讲讲诗句的意思,谁来说第1、2行,第3、4行呢?7.这首叙事抒情的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叙述)提示:哪一行说的是故事的起因?哪里是经过?结果?8.这首五言诗仅用了二十个字就向我们凝炼、生动地描绘了一则精彩的传说故事,李广将军的形象栩栩如生。诗中有些字用得特别好,我们来欣赏欣赏。同学们,先把第1行诗读一下。①第一行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当时的场面、气氛?(惊)从这个“惊”字上,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和气氛吗?读第一行,读出紧张的气氛。②下面几行,各抓哪一个词?a.为什么抓“引”?(提示:表现了李将军的什么?)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李将军英姿勇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