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1.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驾驭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3.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4.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核心素养1.通过图文材料,相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对某地地理特征的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2.通过查阅资料,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树立人地协调观。本节要点1.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看法和行为所导致的。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实力,或者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实力时,就会导致环境问题。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当今环境问题存在越来越严峻的趋势,而且其影响范围已扩展至全球。学问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缘由自主梳理·探新知1.概念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实行了不恰当、不友好的_看法__和_做法__所导致的结果。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1)资源枯竭、生态破坏问题:人类向环境的_索取__超过环境承受实力。(2)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身的_净化__实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的。合作探究·释疑难问题探究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湖泊,分为北湖(平均水深约43m)和南湖(平均水深约4m),人口约有1400万人。大约有460条一级河流流入琵琶湖,其中120条干脆流入琵琶湖,而流出琵琶湖的只有濑田川和琵琶湖排水渠。20世纪60年头起先,随着周边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琵琶湖流域环境问题日趋突出。1972年起先,滋贺县政府起先加强对琵琶湖的综合治理,把所谓大量消费型的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为立足于自然与人类共生的环境协调型生活方式。下图为琵琶湖流域示意图。依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说明20世纪60年头琵琶湖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其人为缘由。提示:环境污染问题:水体富养分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人为缘由:琵琶湖流域周边人口、城市众多,生活消费水平高,排放大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进入琵琶湖流域。(2)与北湖相比,南湖水体自净实力差的自然缘由是什么?提示:南湖水域面积狭小,水量少,水浅,支流少;湖区相对封闭,流淌性差。归纳拓展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可用下图来说明。(1)明确内圆、外圆及内外圆之间空间的含义内圆表示占有肯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代表人类社会与其四周环境构成的人地系统,内外圆之间的空间是人类社会四周的地理环境。(2)明确箭头的含义a.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b.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c.箭头⑤⑥表示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面影响(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实力,使环境得到爱护和改善)和负面影响(人类向环境获得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实力,使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环境问题)。d.箭头⑦⑧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把它受到的人类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2.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与表现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建立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详细表现在:一方面,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又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当人类与环境关系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下图所示:典例剖析例题1读漫画,回答(1)~(2)题。(1)图示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为(C)A.全球海洋污染 B.臭氧层破坏C.全球变暖 D.土地荒漠化(2)上述环境问题会干脆导致(D)A.太阳辐射增加 B.土壤污染加剧C.水体富养分化 D.沿海低地被沉没[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极熊和企鹅挤在一块冰上,说明两极地区动物的栖息地削减,反映了两极冰川溶化,冰块削减,揭示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海洋污染会导致海水水质下降,引起海洋生物中毒甚至死亡;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紫外线增加,对地球生物不利,但不会导致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变暖在陆地上的结果。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全球变暖会导致两极和高山冰川加速溶化,海水及海水热膨胀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沉没沿海低地;全球变暖导致大气运动异样,从而导致天气异样,进而引起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变更;全球变暖不能干脆影响土壤;水体富养分化是人为排放到水中氮磷物质增多导致的,与全球变暖关系较小。对点训练❶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C)A.台风、寒潮 B.地震、海啸C.滑坡、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盐碱化(2)为了防治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爱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对应的图中环节是(A)A.① B.②C.③ D.④(3)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A)A.洞庭湖四四周湖造田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解析]第(1)题,图中箭头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当人类索取资源方式不得当时,就会造成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自然灾难。如乱砍滥伐就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难。第(2)题,箭头①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这个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人们用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来爱护包兰铁路这一做法属于人类正面作用于环境。第(3)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蓄洪实力下降,生态遭到破坏,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学问点二环境问题的表现自主梳理·探新知1.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削减、_水资源危机__、矿产资源短缺等。(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_生物多样性削减__等。(3)环境污染:_大气__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_固体废弃物__污染等。2.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1)城乡差异①城市:主要表现为_环境污染__。②乡村:主要表现为_生态破坏__。(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①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_过度消耗资源__带来的环境影响。②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_掠夺式开发__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_快速工业化__导致的环境污染。3.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有愈演愈烈的趋势。(1)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限,甚至发展成_全球性__环境问题,如酸雨、_臭氧层破坏__、全球变暖等。(2)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_生物多样性锐减__、水体污染等,有从_局部向全球扩散__的趋势。合作探究·释疑难问题探究人类对环境实行什么样的看法和行为,就会得到环境对人类的相应反馈。例如,人们过度垦荒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地冲突,甚至使人类陷入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依据以上材料,探究以下问题:(1)推想驱使人们垦荒的缘由可能有哪些?提示: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可能是原有耕地土壤趋于贫瘠、产出削减,或者人口递增导致粮食需求增加。(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提示:方式: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湿地削减,水利破坏,水产削减,水旱灾难多发,生态环境恶化,土壤退化等;开垦草场带来草场破坏、风沙侵蚀等问题,沙尘暴天气增多,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削减等;毁林开荒导致森林削减,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削减等。(3)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盼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困。请讲讲其中的道理。提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过度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导致气候变干、水旱灾难频发、生物多样性削减、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问题必定影响人类自身,使人类越垦越穷。归纳拓展1.主要环境问题详细表现主要人为缘由地域差异资源枯竭森林削减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等发达国家更突出水资源危机水污染和奢侈、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工业、交通等建设用地增加等矿产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奢侈严峻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滥伐、滥垦,自然植被遭破坏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峻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樵采、农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浇灌、海水入侵等生物多样性削减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等城市地区、发达国家严峻水体污染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土壤污染农药、化肥、废水、废塑料以及重金属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2.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域差异(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缘由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林草削减、水源枯竭、物种削减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国家环境问题形成缘由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峻,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环境爱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峻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自20世纪70年头以来,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力气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使其环境大为好转3.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①成因和危害②应对措施(2)臭氧层破坏①成因和危害②防治措施:为了爱护臭氧层,国际社会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国削减并逐步限制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主动研发新型的制冷系统。(3)酸雨①成因和危害②防治措施最根本措施:削减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详细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削减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利用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对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进行回收利用。典例剖析例题22024年2月以来,南极地区出现大规模“红雪”现象——白茫茫冰川之中夹杂了不少类似于“血”一样的物质。此现象是冰川中的一种藻类,因冰川溶化,红色物质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据此完成(1)~(2)题。(1)引起南极地区出现“红雪”现象的环境问题是(C)A.臭氧空洞 B.环境污染C.全球变暖 D.植被破坏(2)下列为缓解该环境问题所实行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A.禁用化石燃料 B.开发运用清洁能源C.提高植被覆盖率 D.加强全球合作[解析]第(1)题,由材料“因冰川溶化,红色物质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可得出,引起该现象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故选C。第(2)题,缓解全球变暖可从其成因入手。燃烧化石燃料可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应适当削减运用化石燃料,而不是禁止运用,故选A。对点训练❷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更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甲表示(C)A.土地盐碱化严峻 B.沙丘移向绿洲C.河流水量削减 D.冰川融水削减(2)综合治理和爱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B)A.禁止经济活动 B.节约并合理用水C.加强矿产开发 D.大力发展畜牧业[解析]第(1)题,依据上下环节的因果关系推断,气候变干和用水量增加会导致河流的水量削减,使地下水位下降,故C项正确;土壤盐碱化严峻是不合理的浇灌引起的,故A项错误;沙丘移向绿洲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冰川融水的多少与气温有关,故D项错误。第(2)题,禁止经济活动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故A项错误;水资源不足是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节约并合理用水是综合治理和爱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故B项正确;加强矿产开发会破坏当地的生态,故C项错误;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导致用水量增加,不利于爱护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故D项错误。策略指导环境问题类试题的分析思路1.推断类型类型表现环境污染人类随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资源数量不能满意人类的需求2.分析成因缘由详细分析人为缘由人类掠夺自然资源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自然缘由地形封闭低洼的地形,使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易产生大气污染逆温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旁边,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水体更新速度较慢,水体的自净实力较低,水污染严峻3.防治措施主要问题详细措施环境污染①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经净化处理后排放,运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②加强绿化,以增加环境自净实力;③对于全球性问题,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①变更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②通过复原植被、水域等措施增加环境的平衡、调整功能资源短缺①开源: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储量勘探等;②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削减奢侈,资源循环利用等考题展示农牧交织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下图为我国农牧交织带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农牧交织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B)①耕地削减②水土流失③土地荒漠化④物种多样性削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在农牧交织带宜(D)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解析]第(1)题,农牧交织带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潮湿区过渡的地带,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②③正确;随着人口的增加,该过渡区域会出现草地削减,耕地增多的状况,①错误;该过渡区域物种多样性削减不明显,④错误。第(2)题,农牧交织带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潮湿区过渡的地带,扩大载畜量、开垦荒地都简单导致植被破坏,A、B错误;农牧交织带水分条件较差,大量植树造林会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C错误;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爱护,D正确。一、选择题阅读下列景观图,完成1~2题。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实力”的是(C)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是(A)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1题,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其中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是由“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实力”造成的。第2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包括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削减和破坏。读漫画,据此完成3~5题。3.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C)A.水体污染 B.全球变暖C.自然资源枯竭 D.生物多样性削减4.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D)A.开矿毁坏岩层 B.随意排放废弃物C.乱砍滥伐森林 D.过度抽取地下水5.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的影响是(B)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平安B.影响交通线路的平安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实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削减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从地下深处超采地下水,说明反映的环境问题是自然资源枯竭。第4题,人类从地下深处获得地下水,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第5题,由于地面沉降是不匀称的,地面可能变得不平,进而影响交通线路的平安。读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变更图,回答6~7题。6.下列关于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变更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B)A.2011年的季节变更比2012年大B.季节变更和年际变更都较大C.2012年的年际变更比2011年大D.11月的季节变更最小7.影响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更的干脆因素是(C)A.气温 B.降水C.径流量 D.污染物来源[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2011年的季节变更比2012年小;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季节变更和年际变更都较大;某一年的变更幅度是季节变更,不同年份间的差值是年际变更,故2012年的季节变更比2011年大;图中11月的年际变更最小,而不是季节变更最小。第7题,长江主要污染物是由径流带入海洋的,故影响入海通量变更的干脆因素是径流量;气温、降水、污染物来源不是影响入海通量的干脆因素。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8~9题。8.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D)A.生物多样性削减、为环境污染B.环境污染、资源短缺C.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削减D.生态破坏、环境污染9.依据图中信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