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大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多数年头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阅历,就是汲取已有文化,也就是仿照的一端。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仿照。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探讨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仿照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艺术家从仿照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态,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建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建。像格律一样,仿照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仿照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仿照,也有人唾骂仿照,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仿照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仿照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冲突么?这其实并不是冲突。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仿照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建,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建不能无仿照,但是只有仿照也不能算是创建。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仿照。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行少。青年作家往往忽视这一点。(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仿照天性和天赋的美感实力。仿照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仿照中获得学问,又从仿照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仿照,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建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文艺仿照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仿照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仿照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仿照对象。仿照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定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定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依据可然律或必定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珍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务做出照实的仿照,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定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定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定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务,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定性。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须要虚构,须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仿照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闻中的或人们信任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仿照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定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见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节选自马工程《亚里士多德的艺术仿照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光潜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都须要经验仿照和创建两个阶段,这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B.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强调对艺术的领悟实力,后者强调手腕运用技巧。C.亚里士多德认为,为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D.艺术仿照既可指仿照别人的艺术作品,学习该门艺术的学问和技巧;又可指仿照现实人生。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今艺术家的成长经验告知我们,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仿照,成年后再着眼于创建。B.艺术创作者,假如能从仿照入手,又具有创建意识,就确定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C.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生活真实;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艺术真实。D.只有不受现实真实性的的局限,努力虚构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情节,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簇新。(赵翼)B.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终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D.学我者生,似我者亡。(齐白石)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B2.C3.D4.①全文整体接受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侧重于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仿照入手;然后侧重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建;最终总结上文,阐明仿照与创建的辩证关系。②局部接受并列结构。“仿照”和“创建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5.“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思是:①依据材料二的观点,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仿照,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真实。②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假如简洁仿照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假如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者歪曲客观现实。③绘画应当在仿照与虚构之间找寻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实力。B.“后者强调手腕运用技巧”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仿照”可知,“匠人手腕”代指艺术家应具备的艺术创作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功。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实力。A.“成年后再着眼于创建”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其次段“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仿照”可知,仿照与创建可以有侧重,但没有分先后阶段。B.“假如能……,就确定能……”说法确定。“从仿照入手”与“具有创建意识”是“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努力虚构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情节,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最终一段“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不是“才能达到”,应是“以达到”。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实力。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创建不能无仿照,但是只有仿照也不能算是创建。“仿照”和“创建意识”是艺术创作中不行或缺的两个方面。A.“李杜诗篇万口传”强调的只是一味“仿照”。B.“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强调的只是一味“仿照”。C.“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的只是一味“创建”。D.“学我者生”强调的是“仿照”;“似我者亡”强调的是还要自己“创建”。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实力。全文整体接受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阅历,就是汲取已有文化,也就是仿照的一端”,第2段关键句“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仿照”和第3段关键句“艺术家从仿照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可知,1~3自然段先侧重于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仿照入手。由第4段关键句“但是它须归于创建,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建不能无仿照,但是只有仿照也不能算是创建”可知,第4自然段侧重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建。由第5自然段关键句“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可知,最终第5自然总结上文,阐明仿照与创建的辩证关系。局部接受并列结构:由第5自然段关键句“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可知,“仿照”和“创建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实力。“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思是:(1)由材料二第一段“文艺起源于人的仿照天性和天赋的美感实力。仿照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仿照中获得学问,又从仿照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和最终一段“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仿照,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真实。(2)由材料二第四段“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须要虚构,须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定性”可知,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假如简洁仿照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假如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者歪曲客观现实。(3)由材料“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绘画应当在仿照与虚构之间找寻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诗人(英国)毛姆(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爱好,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剧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宏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筹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找寻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挚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得的诗人,而且是个被人们寄予了许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生疏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2)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痴迷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妙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始终到今日,我读起它们来依旧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挚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探讨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锋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但这些都是许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始终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爱好的世界为伍。(3)“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4)“神釆不凡。”(5)“你有他的照片吗?”(6)“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7)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晰读到曾经被如此仰慕的容颜最终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8)但我还是拒绝了挚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意了,而我也更喜爱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宁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假如我能其次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特别兴奋。事已至此,除了其次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似乎也没有其他选择了。(9)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意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乌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许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概宏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其次次,第三次,最终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10)“你要干嘛?”她问。(11)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心情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看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12)“我跟你们主子有约。”(13)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知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简洁,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简洁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起先猜想在暖和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画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始终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起先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宁静让人有些担心。(14)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烈了,等到望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旧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旧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概。在他的年纪,眼神里依旧保有那样的光线让人赞美。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谛视着我。他的衣听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由和名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15)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确定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出名的情诗,温柔而动人。(16)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17)“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18)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19)“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20)我找错了一幢房子。文本二: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许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样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留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事实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爱好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宝的欲望一样。如今,留意刻画人物而非讲解并描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慢慢熟识他们的读者的怜悯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切。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务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洁、粗略。(节选自《毛姆读书随笔》)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B.老妇人在“我”第三次摇门铃后出现,有意拖延来开门的时间,看来她因常常被打搅以及照看诗人生活的琐碎而“心情不佳”。C.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由和名贵的仪态。D.文中写“埃西哈”,白色的房子,宏伟的纹章,曾经的财宝和满载而归的人们,都在示意这个地方曾经的不平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18段运用比方、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致地揭示了“大师”见到“我”到访时激烈、欣喜的心理变更。B.小说反复强调“我”对诗人的痴迷和崇拜,为结尾处的转折蓄势,突出了文章的戏剧效果。C.小说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挚友与“我”无休止的探讨,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釆不凡的特点。D.小说釆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讲解并描述“我”探望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经验,增加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8.小说接受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尾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其实文中有多处示意,请找出两处略加分析。9.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答案】6.B7.A8.①没有照片,“我”不相识诗人,使得误会有发生的合理性;②摇了多次门铃无人应答,递上名片后,长时间的等待,说明主子事先并不知晓有人前来探望;③居处破败而寒酸,盘碟低劣破旧,说明主子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不太可能是著名遐迩的诗人;④桌上的报纸是半个月前的,墙上的绘画画艺拙劣,说明主子不太可能是一位有学问的人。9.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一是重在塑造人物,二是重在讲解并描述故事。《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解并描述故事。①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我”拒绝见诗人;发展,“我”登门探望诗人;高潮结局,“我”认错了诗人。②从情节的特点看,小说有意识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解并描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故事前面充分描写渲染“诗人”居住环境和“我”对“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局却出人意料:这样支配又合乎情理,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支配了充分的伏笔,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洁、粗略。虽题为《诗人》,但主子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文中塑造的是以“我”的视角视察想象的“卖猪桑刷子的”邻居,而诗人是隐藏的,甚至是完全消逝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实力。B.“有意拖延来开门的时间,看来她因常常被打搅以及照看诗人生活的琐碎而‘心情不佳’”错误。从原文“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其次次,第三次,最终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可知,并不能说明这个老妇“有意拖延来开门的时间”,也可能她一起先没听到铃声;另外,从“她……心情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看老诗人的”可知,“她是在这里照看老诗人的”是“我”的揣测,不能判定“看来她因常常被打搅以及照看诗人生活的琐碎而‘心情不佳’”。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实力。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从“笑意摇曳”可知,是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另外,从下文“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可知,“揭示了‘大师’见到‘我’到访时激烈、欣喜的心理变更”分析错误。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实力。从前文“‘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可知,小说中的“我”没见过诗人,又没有诗人的照片,这就为小说结尾的认错人做了铺垫;从前文“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其次次,第三次,最终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我把名片递给她……告知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可知,房屋的主子事先并不知道有人会来探望;从“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可知,居处环境破败寒酸,说明主子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不太可能是著名遐迩的诗人;从“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可知,房屋主子不大可能是一位有学识的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特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实力。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务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洁、粗略”一是重在塑造人物,二是重在讲解并描述故事。《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解并描述故事。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当我的挚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我”拒绝见诗人;发展,“事已至此,除了其次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似乎也没有其他选择了”,“我”登门探望诗人;高潮结局,“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我”认错了诗人。从情节的特点看,小说有意识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解并描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故事前面充分描写渲染“诗人”居住环境和“我”对“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局却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但这样支配又合乎情理,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支配了充分的伏笔,比如“我”没有见过诗人,“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明明约定好了时间,结果“我”按了好几次门铃才有人来开门,“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其次次,第三次,最终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并且她问的是“你要干吗?”,表明她并不知道有客人来;还有这个人物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墙上那“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的画,总之,许多地方不符合诗人身份,这就和在结尾得到了剧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却简洁、粗略”。小说虽题为《诗人》,但主子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文中塑造的是以“我”的视角视察想象的“卖猪鬃刷子的”邻居,“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简洁,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简洁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而真实的诗人是隐藏的,在小说中自始至终没有出场。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犯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羽,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十家,司刑寺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仁杰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B.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C.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D.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审核刑狱的最高审判机构,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行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纪大了自请退职,意为恳求使骸骨归葬家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和乞骸骨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致仕、视事、休致等。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其所育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三品以上的官死也叫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有时当面顶撞武则天,武则天也常常能接受他的看法,甚至迁就他。B.狄仁杰认为,假如犯人依照法令不应当被处死,而皇帝却执意要处死他,那么就会让法律失去取信于人的根本,也会导致人们以后无所依从了。C.狄仁杰断案公正严谨,权善才、范怀义误伐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了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罪不该死,皇帝特别生气,不听狄仁杰的辩解、理论。D.狄仁杰做官的时候,特别重视提拔人才,他所举荐的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成了有唐一代著名臣子。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治越王贞党羽,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十家,司刑寺趣使行刑(2)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14.文中充分体现了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器重,请简要概括出其中的三件事情。【答案】10.D11.C12.C13.(1)当时朝廷正在惩治越王李贞的党羽,依据法令应当被判罪的有六七百家,登记没收家产(抄家)的有五十户,司刑寺督促执行判决。(2)从今以后,朝廷一遇到大事,假如百官决断不了,武则天就会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要把我的国老这么早夺走呢?”14.①免除宫中值宿义务,无大事不让大臣烦扰他。②时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③狄仁杰的马受惊,武则天吩咐太子追上惊马将它拴好。④武则天还时常阻挡他行跪拜礼,体谅他身体的不适。⑤狄仁杰的直谏有时违反了武则天的本意,她也会接纳,从不在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初”,意思是“当时,起初”,作句前状语,应在“初”后断开,解除BC;“仁杰为并州法曹”中“为”是动词,作谓语,其宾语为官职名“并州法曹”,故“法曹”后断开,解除A。句意:起初,狄仁杰担当并州法曹一职,同僚郑崇质本应出访遥远的地方。可是郑崇质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状况如此不妙,怎能再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呢!”随即找到长史蔺仁基,恳求他代替郑崇质担当出访的任务。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C.“和乞骸骨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致仕、视事、休致等”错,“视事”是官吏到职办公的意思。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实力。C.“皇帝特别生气,不听狄仁杰的辩解、理论”错误,原文是“上怒稍解”。【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1)“治”:惩治。“坐”:依据法令判罪。“籍没”:登记没收。“趣”:通“促”,督促。(2)“自是”:从这以后。“决”:决断。“辄”:就。“何……邪”:为什么……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实力。“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可以概括出武则天常称狄仁杰为“国老”;“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可以概括出狄仁杰好在朝廷上直言相争,武则天即使不满也会同意;“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狄仁杰马惊之后,吩咐太子牵住缰绳并拴好;“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可以看出武则天免除了狄仁杰在宫中值宿的任务,并且让其他官员没有大事不要烦扰狄仁杰。依据以上内容和分析,可以概括出答案。参考译文: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大理寺上奏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上的柏树,依据罪责法令应当被除去官吏名籍;唐高宗却特意吩咐将他们处死。大理丞太原人狄仁杰上奏道:“这两个人的罪责不应当被处死。”唐高宗说:“权善才等砍昭陵柏树,我不杀了他们就是我的不孝。”狄仁杰一再坚持自己的看法,唐高宗满脸怒色,吩咐他出去,狄仁杰说:“冒犯陛下的威历,直言强谏,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很难做到的。但我认为假如遇到桀、纣当然会很困难,而假如遇到尧、舜这样的仁君却很简洁做到。如今依照法令不应当被处死的人,而陛下却执意要处死,这样一来,就会让法律失去取信于人的根本,那么人们以后将何所依从呢?汉朝张释之曾对隋文帝说过:‘假如有人盗取高祖长陵一抔土,那么陛下将如何处分他呢?’如今因误砍一棵柏树而将两位将军处死,那么后代会怎么看待陛下?我之所以不奉诏执行陛下的吩咐,是生怕让陛下陷落到无道的境地,也是因为胆怯 无颜去九泉之下见张释之的原因。”听他这样一说,唐高宗的怒气才略微消了一点。起初,狄仁杰担当并州法曹一职,同僚郑崇质本应出访遥远的地方。可是郑崇质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状况如此不妙,怎能再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呢!”随即找到长史蔺仁基,恳求他代替郑崇质担当出访的任务。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仗恃皇帝的恩宠而滥用权力,朝中文武百官因此都对他畏惧有加。唯独狄仁杰上奏揭发他的奸恶行径,并恳求将他移交司法部门查办,唐高宗特地将他赦免。狄仁杰说:“尽管国家缺乏优秀人才,可是莫非缺少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吗!陛下为什么要疼惜罪人,从而使王法得到损害?假如确定要曲意宽赦王本立,那就请先将我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边远地带,给忠贞的人作为将来的警戒。”王本立最终被治罪。朝廷上下从今肃穆而有法度。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当时朝廷正在惩治越王李贞的党羽,依据法令应当被判罪的有六七百家,登记没收家产有五十家,司刑寺督促执行判决。狄仁杰为太后上密奏道:“他们都是受牵连的,我本准备奏明皇上,可是似乎有为叛逆的人申辩的嫌疑;可是知而不言,又深恐违反陛下仁爱怜悯的本意。”太后因此特地宽恕了他们,将他们全都流放丰州。武则天特别信任和器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众大臣没有哪一个可以与他相比的,她时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也习惯于当堂直言强谏,而武则天也常常接受他的建议,尽管这样做违反了自己的本意时也从不在意。有一次,狄仁杰随从武则天巡游,途中突然遇到大风,将狄仁杰的头巾吹落在地,他的坐骑也因此受惊而飞奔不止,武则天于是吩咐太子李显追上惊马,抓住马的笼头并将它拴好。狄仁杰曾经多次以年老多病为缘由向太后提出回家养老的恳求,武则天每次都拒绝了。每当狄仁杰入朝参见的时候,武则天还时常阻挡他行跪拜礼,她说:“每当望见爱卿行跪拜大礼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隐隐作痛。”武则天还免除了狄仁杰晚上在宫中值宿的义务,并告诫他的同僚们说:“假如不是什么军国大事,就不要去烦扰狄公。”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痛哭流涕,说:“朝堂空了!”从今以后,朝廷一遇到大事,假如百官决断不了,武则天就会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要把我的国老这么早夺走呢?”狄仁杰曾经向武则天举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随后这些人都成了唐代的名臣。于是就有人对狄仁杰说道:“治理天下的贤能良将,全都出自您狄公的门下啊。”狄仁杰回答道:“引荐贤良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并非为了我的一己私利啊。”(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岐阳三首其一元好问①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偃蹇②鲸鲵③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穷途老阮④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注】①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公元1231年(正大八年)正月,蒙古军围岐阳(今陕西凤翔),四月城破。此时元好问任南阳令。②偃蹇:高傲,高盛。③鲸鲵:大鱼。④老阮:指魏晋时期诗人阮籍,阮籍行车“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猛烈的敌骑强势压境,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渲染出一种阴冷、压抑的氛围。B.颔联写三秦的险要之势古今未改,而千里之外的噩讯原委是真是假?作者内心的悲愤、沉痛与悲观溢于言表。C.“穷途老阮无奇策”句,作者以途穷痛哭的阮籍自况,表现出面对国难苦无良策、有报国之心却力有不逮的苦痛。D.尾句中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兵燹之后岐阳城的空寂、凄凉、残缺。16.清人赵翼《题遗山诗》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D16.(1)本诗主要是写蒙古军围攻岐阳,岐阳城遭遇重创,生灵涂炭,而作者将满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留下这篇名作,成为元好问丧乱诗的代表作之一,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2)从艺术特色来看:首句写敌骑营寨相连,禽鸟难飞,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强敌压境;首联寓情于景,在阴冷、压抑的氛围中,饱含诗人对敌人入侵的愤慨,对岐阳的无限担忧;颈联运用比方、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蒙古军的残暴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诗人对蒙古侵略者行为的剧烈指责,对他们充溢憎恶与痛恨之情;尾联用阮籍的典故和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怜悯,国家的担忧,内心充溢悲愤之情。诗人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满目疮痍之景,抒发满腔悲悯、愤慨之情,正是“赋到沧桑句便工”。【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实力。D.“‘空’字……写出兵燹之后岐阳城的空寂、凄凉、残缺”错。“空”是副词,“徒然”的意思,修饰的“望”,“空望岐阳泪满衣”表达诗人无力报国解难的苦痛之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及鉴赏诗歌内容、手法的实力。解答本主要是以赵翼的评论为切入口,分别从内容、艺术特色两个角度讲行诗歌赏析。先看“国家不幸诗家幸”。“国家不幸”,《岐阳》写于金代末年,当时金国面临的强敌是蒙古汗国。成吉思汗病死后,继承汗位的窝阔台于1231年初围攻凤翔,农历二月凤翔陷落,蒙古兵围攻岐阳,四月城破。“诗家幸”作者时任南阳县令,闻变写《岐阳》三首。作者将满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留下这篇名作,成为元好问丧乱诗的代表作之一。再看“赋到沧桑句便工”。“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诗作一起先就渲染出一种阴冷、低沉、压抑氛围:北风劲吹,强敌压境。“鸟不飞”引用夸张手法写出敌军压境的压抑氛围,诗人似乎看到了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也似乎更深一层看出了社稷倾危,江山难保。饱含诗人对敌人入侵的愤慨,对岐阳的无限担忧。“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这两句是作者在得知岐阳陷落之后的设想。句中几处地方用了比方、夸张的手法,如“偃蹇鲸鲵”比方高傲凶残的敌人;“蛇犬”也比方包围岐阳的敌军,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憎恶之情;而“人海涸”“铁山围”则用夸张手法写出敌人赶尽杀绝的残酷,表现出入侵者的凶恶、残暴、野蛮,表达出对他们的剧烈指责,同时也流露出元好问怜悯老百姓,心忧国难的思想感情。“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这两句既用到了阮籍的典故,又是直抒胸臆。大敌当前,国家到了快要覆灭的地步,而诗人却像阮籍一样无能为力,只能远远望着岐阳痛哭。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怜悯,国家的担忧,内心充溢悲愤之情。悲慨沉痛,语短情长,感人肺腑。总之,诗人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满目疮痍之景,抒发满腔悲悯、愤慨之情,正是“赋到沧桑句便工”。(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渗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3)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间易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人生代代无穷已④.江月年年望相像⑤.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实力。默写的时候要留意如下词语:“焉”“已”“暮”。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松软的东西。每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城市历史的容器,也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载体,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在博物馆建设中,须要体现博物馆保藏历史、见证现在、将来的理念,既要突出传统文化,更要以创新的形式彰显年轻人的现代都市时尚特质,让年轻人情愿接近和走进博物馆。对于传统博物馆来说,不能而应走向大众,最好能直抵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衡量一家博物馆好不好,关键看它是否建立和完善了公众参加机制,能不能吸引大量回头客。博物馆还是人文情怀的载体,是人们与历史对话的平台。人们在博物馆中感受过去、思索现在、向往将来,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是博物馆最为珍贵的软实力。因此,推断一个博物馆好不好,还要看它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和剧烈冲击。一座好的博物馆可以成为城市亮丽的名片,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全球各地的博物馆,都在重新思索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所以,评价博物馆应跳出博物馆看博物馆,即不能只看博物馆本身,还要看博物馆对整个城市、社区的综合赋能。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独特昭示喜闻乐见自命不凡B.独特显示津津乐道怨天尤人C.独立昭示津津乐道怨天尤人D.独立显示喜闻乐见自命不凡19.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D.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推断一个博物馆好不好,还要看它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剧烈冲击和深远影响。B.推断一个博物馆好不好,还要看它能否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和剧烈冲击。C.推断一个博物馆好不好,还要看它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和剧烈冲击。D.推断一个博物馆好不好,还要看它能否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剧烈冲击和深远影响。【答案】18.A19.B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词语的实力。“独特”:独有的,与一般不同的。“独立”:单独地站立,不依靠他人。本句语境是强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别出心裁的文化”,因此应选用“独特”。“昭示”:明白地表达或宣布。“显示”:明显地表现出来。此处描述在博物馆建设中要明确表达什么理念,“昭示”更适用。“喜闻乐见”:喜爱听、乐意看。“津津乐道”:指很有爱好地谈论。此处描述年轻人的现代都市时尚特质,就是喜爱听、乐意看,故应填“喜闻乐见”。“自命不凡”:比方自命清高,自我观赏。“怨天尤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怨恨天命,指责别人。形容老是埋怨或归罪于客观。此处与“走向大众”相对,故应填“自命不凡”。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实力。例句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把“博物馆”比作“城市亮丽的名片”。A.“铁衣辛勤”“玉箸应啼”运用了借代、比方的修辞手法;B.把“愁”比作“春水”,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C.此句是说孤光自照的明月,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正大像冰雪般纯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月裴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实力。划线句子第一个毛病是两面一面搭配不当,“对”前面须要加上“能否”;划线句子第一个毛病是“深远影响和剧烈冲击”语序不当,两个动词有逻辑关系,应先受冲击,再有深远影响,据此解除B。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废话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说了但又似乎没说”的文学语言,在近期受到网民的剧烈追捧。“废话”的生成,多接受单位转换(“一日不见,如隔二十四小时”)、①(“上次看到这样的视频还是在上次”)、同义替换(“这西红柿一股番茄味”)、语态转换(“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岸被春风绿”)、冲突对冲(“据我所知,我一窍不通”)等方式,简洁且便于仿照,网民在不断创作中能够收获乐趣,从而推动“废话文学”流行。视察“废话文学”频繁出现之处,可以发觉其多为影视剧评论区、弹幕等互动区域,所针对的内容往往是制作水平低下的文化产品、充溢槽点的文章、一模一样的短视频等。看得出网民针对“一塌糊涂、言之无物”的内容学会了“用魔法战胜魔法”,运用废话梗这种“幽默的嘲讽”进行吐槽,②,也显得相对文明。适度玩梗,能够活跃气氛、放松身心,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脾破裂手术配合》课件
- 《看灯笼找算式题》课件
- 美的必修课(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咖啡文化与饮品调制(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程控电话安装与调试 理论习题一
- 《圆柱的体积》课件2
- 水煤浆生产线项目可研报告
- 《绩效管理演讲稿》课件
- 《台阶轴编程加工》课件
- 2015年浙江义乌中考满分作文《我长大了》
-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 应对考试失败的心态调整
- 重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分级-AGI
- 高温熔盐电解镁技术
- 无人机技术的移动通信基站应用
-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生物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 工业自动化在智能制造中的角色
-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中医综合医院发展的对策
- 一例压力性损伤的个案护理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 银行进口付汇流程客户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