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范文25篇)_第1页
物理教案(范文25篇)_第2页
物理教案(范文25篇)_第3页
物理教案(范文25篇)_第4页
物理教案(范文2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教案(范文汇总25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里给大家分享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写物理教案时参考。物理教案

篇1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

6、物与像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制作步骤:

1、在2113纸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5261面镜,在纸上记下

4102平面镜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放1653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

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

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扩展资料: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确定

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从而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面

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重影),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样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

于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从而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

可用两块三角板检验玻璃板是否与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是便于记下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

置,从而确定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物、像的连线与镜面的

关系。

平面2113镜成像的实验步骤如下:

1、在纸上竖一块玻璃5261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4102下平

面镜的位置。1653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

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拓展资料:

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

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

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里看到

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人就是你的像(image)。在镜面成像中,你

的左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左边,你的右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右边,但如

果是两个人面对面,你的左边就是在对方的右边,你的右边就是在

对方的左边。这样的效果也叫镜像。

制作步骤:

1、在纸2113上竖一块玻璃板5261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

面镜的位置;

2、把点4102燃的蜡烛1653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

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

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扩展资料

实验:

仪器和器材

蜡烛,12cmX15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贴有反光膜的汽车用玻

璃),12cmX10cm普通透明玻璃片,玻璃胶。

制作方法

在透明玻璃12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

12cmXlOcin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

并在反光面位置两侧的底座玻璃上画线。

使用方法

将做好的装置放在方格纸上,并让装置上的记号线与方格纸上

的中线重合。

实验技巧

做实验时方格纸上的记号,应将物体的整个底部形状画出。

实验方法

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确定

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从而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面

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重影),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样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

于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从而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

可用两块三角板检验玻璃板是否与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是便于记下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

置,从而确定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物、像的连线与镜面的

关系。

成像特点:

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6、像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

(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步骤:2113

1、仪器和器材准备。蜡5261烛,12cmX15cm透明玻璃片(最

好用贴有4102反光膜的汽车用玻璃),12cmX10cm普通1653透明

玻璃片,玻璃胶。

2、在透明玻璃12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

12cmXIO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

接着在透明玻璃的两侧放置蜡烛(两根蜡烛要确保在同一直线上)

3、多次移动并测量两根蜡烛与透明玻璃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来;

4、做好实验后收拾器材,根据所得数据分析研究。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扩展资料:

平面镜成像特性:

但在实验中,我们常用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因为采用玻璃

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

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

小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

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不需点亮,环境

要尽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但不能改变光束性质,即入射光

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光束时,反射后仍分别是平行光束、

发散光束。

由物体任意发射的两条光线,由平面镜反射,射入眼睛。人眼

则顺着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了两条线的交点,

即我们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像,但是平面镜后面是没有物体的,

所以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

过像点,因此称作虚像);

像距与物距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

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实际

上是前后相反,但是教科书上是左右相反)物理教案篇2

1.(甘肃省兰州市20_〜20_学年高一上学期部分中—考)如图

所示,若有一个小孩从滑梯上由静止开始沿直线匀加速下滑。当他

下滑距离为L时,速度为v,当它的速度是v2时,它沿斜面下滑的

距离是(A)

A.L4B.2L2

C.L2D.3L4

解析:由题意知:v2=2aL

(v2)2=2a_

解得_=L4,A选项正确。

2.(河北省唐山一中20_〜20_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如图所示,

甲从A地由静止匀加速跑向B地,当甲前进距离为S1时,乙从距A

地S2处的C点由静止出发,加速度与甲相同,最后二人同时到达B

地,则AB两地距离为(B)

A.S1+S2B.?S1+S2?24S1

C.S214?S1+S2?D.?S1+S2?2?S1-S2?S1

解析:设甲前进距离为S1时,速度为v,甲乙匀加速直线运动

的加速度为a,则有vt+12at2T2at2=S2-S1,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

v=2aSl,解得t=S2-S12aSl,则AB的距离S=S2+12at2=S2+12a?S2-

S1?22aS1=S2+?S2-S1?24S1=?S1+S2?24S1,B正确。

3.(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中20_〜20_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目前

我省—部门开展的“车让人”活动深入人心,不遵守“车让人”的驾

驶员将受到罚款、扣分的严厉处罚,如图所示,以8m/s匀速行驶的

汽车即将通过路口,有一老人正在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车头距

离停车线8m。该车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D)

A.如果驾驶员立即刹车制动,则t=2s时,汽车离停车线的距离

为2m

B.如果在距停车线6m处开始刹车制动,汽车能在停车线处停下

C.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4s,汽车刚好能在停车线处停下

D.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2s,汽车刚好能在停车线处停下

解析:若汽车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的时间t0=0-v0a=-8-

5s=1.6s2s,所以刹车到停止的位移_2=-v202a=6410m=6.4m,汽车离

停车线的距离为8m-6.4m=l.6m,故A错误;如果在距停车线6m处开

始刹车制动,刹车到停止的位移是6.4m,故B错误;刹车的位移是

6.4m,所以车匀速运动的位移是1.6m,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t=1.68s=0.2s,故C错误,D正确。

4.(山西省太原市20_〜20_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汽车在路上

出现故障时,应在车后放置三角警示牌(如图所示),以提醒后面驾

车司机,减速安全通过。在夜间,有一货车因故障停驶,后面有一

小轿车以30m/s的速度向前驶来,由于夜间视线不好,小轿车驾驶

员只能看清前方50m的物体,并且他的反应时间为0.6s,制动后加

速度为5m/s2。求:

(1)小轿车从刹车到停止滑行的距离;

(2)三角警示牌至少要放在车后多远处,才能有效避免两车相撞。

解析:(1)从刹车到停止时间tl=0-v0a=0-30-5=6s

反应时间内做匀速运动,则」=v0t0=30X0.6=18m

从刹车到停止的位移为_2,贝L2=0-v202a=0-9002X?-5?=90m

(2)小轿车从发现物体到停止的全部距离为

_=_1+_2=18+90m=108m

小轿车驾驶员只能看清前方50m的物体,所以三角警示牌距车

的最小距离:△_=_-d=58m

答案:(1)90m(2)58m

L(北京交大附中20_〜20_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如图为A、B

两只棕熊在野外沿直线散步的位移一时间图象。由图可知,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B)

A.在这lh(小时)内,B熊的平均速度较小

B.在t=10.0min时刻,A熊的速度较大

C.在这lh(小时)内,B熊始终在加速

D.在这lh(小时)内,A熊始终沿着一个方向运动

解析:根据1图象中,纵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知在lh内、

B熊的位移大于A熊的位移,则B熊的平均速度大于A熊的平均速

度,故A错误;位移一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在lOmin时

刻A的图线斜率大,则A的速度较大,故B正确;根据斜率表示速度,

可以知道,在这lh(小时)内,B熊以不同的速度分段匀速,故C错

误;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则知A熊在40min时刻和50min时

刻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故D错误。

2.(多选)(山东省德州市20_〜20_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如图

所示的_-t图象和v-1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

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

A.甲车速度不变,乙车速度逐渐减小

B.tl时刻,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C.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遇

D.t2时刻,丙的加速度大于丁的加速度

解析:1”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v-1”图线的斜率表示

加速度,故可判ABD正确;“v-t”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

故t2时刻丁的位移大于丙的位移,所以选项C错误。

3.(湖南省长沙一中20_〜20_学年高一模块检测)一种比飞机

还要快的旅行工具即将诞生,称为“第五类交通方式”,它就是

“Hyperloop(超级高铁)”。据英国《每日邮报》20_年7月6日报

道,HyperloopOne公司计划,将在欧洲建成世界首架规模完备的

“超级高铁”(Hyperloop),连接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瑞典首都斯德

哥尔摩,速度可达每小时700英里(约合1126公里/时)。如果乘坐

Hyperloop从赫尔辛基到斯德哥尔摩,600公里的路程需要40分钟,

Hyperloop先匀加速,达到速度1200km/h后匀速运动,快进站时再

匀减速运动,且加速与减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则下列关于

Hyperloop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加速与减速的时间不一定相等

B.加速时间为10分钟

C.加速时加速度大小为2m/s2

D.如果加速度大小为10m/s2,题中所述运动最短需要32分钟

解析:加速与减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由逆向思维可得:加速

与减速时间相等,故A错误;加速的时间为tl,匀速的时间为t2,

减速的时间为tl,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由题意得:2tl+t2=t,而

t=40分=2400秒,2义12at21+vt2=而v=10003ni/s,_=6X105m,

v=atl,联立:tl=600s=10分,t2=1200s=20分,a=59m/s2,故B正

确,C错误;如果加速度大小为10m/s2,解得:t=55003s=30.5min,

故D错误。故选B。

4.(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20_〜20_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一

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公路边每隔15m有一棵树,

如图所示,汽车通过AB两相邻的树用了3s,通过BC两相邻的树用

了2s,求汽车运动的加速度和通过树B时的速度为多少?

答案:lm/s26.5m/s

解析:汽车经过树A时的速度为vA,加速度为a。

对AB段运动,由—=v0t+12at2有:157Ax3+12aX32

同理,对AC段运动,有30=vAX5+12aX52

两式联立解得:vA=3.5m/s,a=lm/s2

再由vt=v0+at

得:vB=3.5m/s+1X3m/s=6.5m/s物理教案篇3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让其积极

思维,使其表现欲望得以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方

面得到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学习,爱科学的精神素养。因此,

在课改中,我的工作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

真正的主人,对此,我主要抓住几点内容:

1、认真备课。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备课过程中,在我已熟知教材的

基础上,我主要去准备一些能反映该节内容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

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比如学习《若的色散》时,

我给大家播放“彩虹”的图片,带学生们有阳光的地方利用平面镜

和水来观看光的色散现象。让学生们从内心来认识白光不是单色光

的知识,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又比如,在学习光的折

射时,我在一个碗里放了一枚硬币,学生从侧面看,我移到他刚好

看不见硬币的位置时,走往碗里加水,学生惊呼“我看到了硬币”,

从而牵动了学生欲解其谜的欲望。这样,从生活中去发现物理,用

科学知识指点迷津,使学生上课时积极思维,乐于思考。

2、交流辩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必然有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课堂上,

我让各小组在一起进行交流,采用小组竞争的方式,鼓励学生讨论,

并让他们去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且组与组之间也可以进行

辩论。对于小组合作,刚开始时,学生不适应,但经过时间的磨合,

大部分同学能融入小组活动中,能主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

互相帮助。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拿着一个漏斗和乒乓

球,把漏斗倒置,用手把乒乓球托在漏斗的下面,问学生:若从管

口吹气,松开手,乒乓球会不会掉下去?学生立即投入讨论中,主

动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会掉下去。气流的冲击会让乒

乓球掉下去。有的说,不会掉下去。说气流从漏斗与乒乓球的缝隙

流出,流速大,乒乓球下方空气流速小,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因此,乒乓球上下方的压强差会把乒乓球托住掉不r去。通过一场

辩论,再加上学生的现场表演,让同学们豁然开良朗,不仅掌握了

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严谨的39;思维逻辑推理,提高了

学习的兴趣,还明白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实践出真知。

3、互帮互助。

学生与老师待在一起的时间毕竟有限,而同学之间相处时间比

较多,抓住这一特点,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帮扶,及时处理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小组评比计划。小组测试均分为评价依据,

由小组组长带头,注意帮扶本组学习弱的学生,使其不落队,让学

生在竞争意识的刺激下,自发而又自觉地凝聚在一起,形成团队意

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他

们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并有一定的课改收获。一个事物在成长的

过程中,必然也有其不足。在课改的过程中,也有让我棘手头疼的

方面。比如:一些学生的闭塞性格在小组讨论活动中的影响,不善

言谈导致小组合作效果的降低;还有的学生懒于动脑,不独立思考,

直接拿别人的答案来完成自己的作业;还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借

小组合作的机会闲谈,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其实效果极差等等。

新的学期又来了,我会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先进的课改经验,应用于自己的课堂,使课改不留于形式,真正把

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物理教案篇4

一、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物理的矛盾

(1)根据经典物理的观点推断:

①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带有电荷,运动中要辐射电磁波。

②电子损失能量,它的轨道半径会变小,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③由于电子轨道的变化是连续的,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会连

续变化。

事实上:

①原子是稳定的;

②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也只是某些确定值。

二、玻尔理论

①轨道量子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

值。对应的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rn=n2rl(n=l,2,3,),rl=O.5310-

10mo

②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这些状态的能量值叫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它状态叫激

发态。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

不向外辐射能量.

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

③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

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Em-En

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1)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

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

量。

(2)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Em和Enn)间跃迁时发射光子的频率为,

其大小可由下式决定:h=Em-En0

(3)如果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则从低能级

向高能级跃迁。

(4)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分析:

考点:波尔理论:定态假设;轨道假设;跃迁假设。

考点:h=Em-En

考点: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司波长种类N为:

考点: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电势能为电子和原

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轨道越低,电子的动能越大,

但势能更小,原子的能量变小。物理教案篇5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

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

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

思维的有形体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

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

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

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

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

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

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做了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

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

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

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

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

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

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

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

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0重视对学生终身学

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

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

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

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

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

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

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

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

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

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

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匚、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

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

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

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

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

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

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

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

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

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

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

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

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

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

展,物理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

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

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

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

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

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

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

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

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39;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

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

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

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

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

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

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

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

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

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

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

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

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

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

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

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

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

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

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

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

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

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

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

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

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

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

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依靠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

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

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

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

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

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

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

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

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

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

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

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

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

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

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

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承认学生有差异,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

明确哪个问题有价值。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

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

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

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具有教育意

义,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

体验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

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

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

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过

程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情况提出来的,应当注意不要

一谈重视过程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

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

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

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

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教师在体验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

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物理教案篇6

一、教学目的: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

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演示)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

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人用力压跷跷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师:刚才几位同学举的在推、拉、压、提等情况下,人对物体

施加了力。那么,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呢?生产中,你见过

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

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生:我见过压路机压路。

生:我见过拖拉机拉犁。

(教师选好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做好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

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生:都发生了推、拉、压、提等动作。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同学所讲

的即发生力的时候,物体与物体总是相互接触的。你同意这种看法

吗?

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你能举出一个发生力的时候,物体没有相互接触

的例子吗?

生:我用钢笔与头发摩擦,然后将钢笔接近小纸屑,发现还没

有接触,小纸屑就被钢笔吸引上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所举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对别的物

体施加力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接触。

师:再来看第二位同学讲的,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

推、拉、提、压等动作。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

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体物

体的名称去掉,用“物体”代替,则力的概念就成为:力是物体对

物体的作用。

师:我们通常将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

做受力物体。

从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练习)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

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你能发现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生:用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这说明桌子

也对手施了力。

生:两手互拍时,左手对右手施力,右手也对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时,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书包,书包对手也在向下拉。

师:大量的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拉健身拉力器。(演示)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拉力器中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

师:对,刚才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长度也伸长了。这些情况

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在踢足球时,足球的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怎样改变?

生:足球有时是静止的,但受力后就成为运动的。

生:足球有时是运动的,但被守门员接住后就成为静止的。

生:足球有时朝某一方向运动,但受力后却改变了方向,飞向

另一个方向。

生:足球的运动快慢也有变化。

师: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

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物理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

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

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

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

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

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

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

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

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

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

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

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

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

现象和进行计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区别和联系。

(5)具有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功率与力、

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一)新课引入

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

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

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事例,并思考

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的差异。)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

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

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

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

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

础。)

参考事例:①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

间要长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上,

起重机和搬运工相比,起重机要比工人快得多。③从水井里提水,

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楼(如8层),乘电楼比走路

要快得多。⑤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举生产、生

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

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

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

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

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帮提水快,等等。研

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具体数据,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

如在某高楼建筑中需要搬运一批砖头到一高层上,在搬运砖头过程

中,起重机和搬运工人的生产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

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

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

慢。

③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

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

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

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功率

(1)定义式:物理学上用物体所做的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

t的比值,作为在该时间内物体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P=W/t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

物理量及其单位。

P:功率,单位:瓦(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

单位换算:lkW=1000W?lW=U/s

(4)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5)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

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

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

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

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

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实验的分析讨论,

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

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

加严密。

(6)认识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①汽车发动机:5X104W〜15X104W?②摩托车约2X103W?③喷

气客机约2X108W④火箭的发动机约1X1013W?⑤人的平均功率约

1X102W,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⑥人心脏跳动的

功率1.5W左右?⑦万吨巨轮106W以上?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

350kW等等。

2.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

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回答:

①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

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

率较大。

②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③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

些。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

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

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回答应是①)。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在上坡和下坡时功率、速度和牵引力会

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

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

维习惯)

提出问题: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在牵

引力大小为F,运行速度为V,试求此时汽车牵引力F的功率为多少?

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应用功和功率的定义式进

行分析和推导。

课堂分析结果:P=F・v

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注意:这里

的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

分析讨论:由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

入公式P二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

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二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

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

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

(1)总结:

①平均功率p二Fv(v是平均速度)?

②瞬时功率P=Fv(v是瞬时速度)?

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

交流讨论问题:由求出的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物理教案

篇8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课题7.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第4课时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表现

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知道分子

间距离是R0时分子力为零,知道R0的数量级;

(3)了解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物质状态下,分子运动的

特点;

(4)通过一些基本物理事实和实验推理得出分子之间有引力,同

时有斥力。这种以事实和实验为依据求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

是逻辑推理。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

难点(1)一是通过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和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的一些

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二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

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能正确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

的曲线的物理意义。教学流程内容板书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分子力的特点

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的是.

A.一般固体难于拉伸,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一般液体易于流动和变成小液滴,说明液体分子间有斥力

C.用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越打越费力,说明区缩后的气体分

子间有斥力

D.高压密闭的钢筒中的油沿筒壁溢出,这是钢分子对油分子的

斥力

解析固体难于拉伸,是分子间引力的表现,故A对;B中液体的

流动性不能用引力、斥力来说明,它的原因是化学键的作用;自行车

胎内越打气,气体越多,气体的压强会越大,打气就越费力,这不

是分子斥力的结果,况且分子斥力始终存在;在气体状态下,分子力

表现为引力.钢分子间有空隙,油从筒中溢出,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而不是钢分子对油分子的斥力,故只有A正确.答案A

2.(20_•济宁高二检测)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O时,正好

处于平衡状态,下面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说法中正

确的是.

A.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O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

B.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O时,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

C.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O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

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D.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2ro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

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解析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A、B错误;当rrO时,分

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故D正确.答案

D

分子力做功

3.两个分子从远处(rlO-9m)以相等的初速度v相向运动,在靠

近到距离最小的过程中,其动能的变化情况为.

A.一直增加B.一直减小

C.先减小后增加D.先增加后减小

解析从rlO-9m到rO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随距离的

减小,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由rO减小时,

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随距离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做负功,分

子动能减小,D正确,A、B、C错误.答案D

4.甲、乙两个分子,甲固定不动,若乙分子从靠近到不能靠近

的位置开始使两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到大于10r0,则乙分

子运动的加速度,速度如何变化?

解析乙分子的加速度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乙分子运动的速

度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见解析物理教案篇9

物理教案一温度计(2篇)

—温度计篇1

温度计(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

测量范围以及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常识性地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摄氏温度.

教学难点

体温计的构造及用法.

教学器材

常用水银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各26支,热水、温水、冷水

一杯,挂图、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热现象一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举例说明热现象在日

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应用;

2.温度一物体的冷热程度.举例说明温度跟人类的关系;

3.演示课本第36页图4-1的实验;

结论:温度的高低可以凭感觉来判断,但往往不可靠.

4.过渡引入新课温度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

温度的判断和测量就显得十分重要.仅凭感觉来判断温度是不可

靠的,

所以,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专用测量工具一温度

计.

新课教学

第一节温度计

一、实验用温度计

1.构造

(让学生认真观察常用温度计,再请一名学生回答其构造、最

由教师概括)温度计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

度等几

部分组成.

2.原理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用投影片说明

其原理)

二、摄氏温度

要测量温度,就要先确定其单位.温度的单位跟长度单位一样,

是人为规定的.

长度的单位温度的单位

常用:尺、丈、寸、里摄氏度

英尺、英寸、英里华氏度

国际:米

开尔文

提问:

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要求学生认真看书后再回答)

规定:

0(0。0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100℃)度:沸水的温度:

1<(1℃)=(100℃-0℃)/100=1摄氏度

说明:

(1)摄氏温度用t表示.如:t=25℃;

(2)摄氏度的符号为七:.如:34℃;

(3)读法:37(读作:37摄氏度,-4.7七读作:负4.7摄氏

度或

零下4.7℃摄氏度.

三、热力学温度

1.绝对零度

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为-273。口

2.热力学温度:T

(1)定义: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

(2)单位:开尔文,符号:K.

(3)跟摄氏温度的关系:

T=t+273K.

如:体温为t=37℃时,T=(37+273)K=310k.

四、体温计

(先要求学生观察体温计,然后回答)

1.构造特点

玻璃泡上方有一个做得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水银柱上升通

缩口,但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因此,可以明确地显示人体温

度.

2.刻度范围

35℃-42℃

3.最小刻度

0..1℃

五、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比较

(要求学生通过看书、观察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后,师生共同分析,正确地填写右边表格)

思考题

为什么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刻度范围是不相同的?

作业课本上第37页-38页的第1-4题.

(用投影片将下表格投影到屏幕上)

比较

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不同点

构造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测量范围

-20℃"105℃

35℃~42℃

-20℃〜50℃

最小刻度

1℃

0.1℃

1℃

用途

实验用

测体温

测气温

相同点

构造

都是由玻璃外壳,内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

原理

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单位

都是摄氏度

物理教案一温度计篇2

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

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具

三个烧杯、冷水和热水、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

计、温度计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声音现象后,今天再来

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一热现象。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

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

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

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

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进行新课

1.温度

教师: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凭感觉。现在请大

家看这个实验。这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在请

一位同学将左手食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

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请他说说两个手指有什么感觉。

(请一位同学操作,并说明感觉)

教师:对于同一杯温水,两个手指的感觉不同。从热水中拿出

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凉,从冷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热。

可见,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

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

家庭用的温度计一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一体温计,等等。

(向学生出示以上温度计)

我们现在重点学习实验用温度计。

教师利用挂图讲解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1)实验用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

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

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

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

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教师: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

母°C,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

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

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

37℃,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

图4-3,回答教师的提问。

(练习正确读温度,同时也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

水的凝固点和沸点各是多少?

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和内焰温度各是多少?

鸽子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多少?

地球表面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教师: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

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

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0K,

0℃=273K,100℃=373Ko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

力学温度。

练习:

(1)水的沸点二___℃=K

(2)沸水的温度=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___K

(4)人体正常体温是—℃=—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

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9到

42℃o)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It)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

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

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

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

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

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3.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c,沸水的温度为io(rc。

四、练习

学生完成本节的练习。

五、作业

1.复习课文。知道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掌握摄氏温

度的读法和写法,知道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

2.章后习题1.

(四)说明

1.本节内容知识面宽,但是难度不大,又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所以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

习积极性。

2.本节的重点应放在温度的物理意义,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以

及摄氏温度的规定、写法和读法。物理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

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比较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提出两者之间

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

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且质点在某

点的速度方向是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

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

得到,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

以分析。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

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

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

动.

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

不在一条直线上.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L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五、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斜面、小钢球、小木球、条形磁

?六、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了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

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下面来看这个小实验,判断该物体

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

(1)演示自由落体运动.

师:该运动的特征是什么?

生:轨迹是直线.

(2)演示平抛运动.

师:该运动的特征是什么?

生:轨迹是曲线.

师:这里我们看到一种我们前面没有学过的运动形式,它与我

们前面学过的运动形式有本质的区别.前面我们学过的运动的轨迹都

是直线,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我们把这种运

动称为曲线运动.

概念: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师:其实曲线运动是比直线运动普遍的运动情形,现在请大家

举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的例子.

生:微观世界里如电子绕原子核旋转;

宏观世界里如天体运行;

生活中如投标抢、掷铁饼、跳高、跳远等均为曲线运动.

[新课教学]

(一)、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师:在前面学习直线运动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任何确定的直

线运动都有确定的速度方向,这个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或相

反,现在我们又学习了曲线运动,大家想一想我们该如何确定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