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目标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将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固体、液
体、气体)进行观察、比拟和描述,对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试
着根据物体的一些特征给物体分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会加强对物体特征
的认识,还将在反复探究中提高对物体属性的理解。这将为学生以后理解“物体
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等主要概念奠定根底。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轻重、颜色、形状、薄厚、外表粗糙程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
述。
・不同的物体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分
类。
・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忆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课时1
教学内容1.1发现物体的特征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
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
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
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
学情分析
困难。比方,怎样比拟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
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
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
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教学目标2.用两两比照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开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
需要。
教学重点用观察和比拟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学会用两两比照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
教学准备
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
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
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助。谜底:橡皮)
设计意图:用猜谜游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为下面让学
生独立描述物体特征提供思考依据,降低难度。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
自己的特征,同时涪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
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
拟和描述能力,为教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
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
的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
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
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
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平安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
察方法。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
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
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
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
在班级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
力求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看
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了
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两两
比照观察法”活动埋下伏笔。(二)比照观察两个物体
1.刚刚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
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
乓球比照,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
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
征。这种方法叫两两比照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
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拟观察,
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决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拟,看看
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
吧!
(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
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换)
(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以木块为例:把木块与乒乓球比照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
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然后填写在记录表上(强调:(1)
可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汇表上的词汇剪下来,粘贴在
相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
边观察边记录,顺序建议是:颜色一形状一气味一是否透
明一粗糙程度一轻重,但不强调一定是这个顺序)。设计意
图:学生利用活动手册记录物体特征,书写上会有一定的
困难,需要教师耐心指导、示范。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
到要边观察、边比拟、边记录,记录结果要真实。
6.交流评价“我的记录二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设计意图: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培
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继续稳固学生对物体特征的
科学认识,引导学生用“准不准”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
人的记录,进一步强调科学记录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
程中,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比照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
特征。
10.通过观察比拟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
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各个
感官及两两比照观察的方法来更全面、更准确观察和描述
物体的特征。
二、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
人猜,这样可以锻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作业用观察方法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比照观察和记录。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大小、颜色、形状
板书设计闻气味
两两比照观察法
摸外表粗糙程度
掂轻重
教学反思
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课时1
教学内容1.2谁轻谁重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
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方轻
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
学情分析以用掂的方式来比拟。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拟物体
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拟,不同的人可
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
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根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拟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
拟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目标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开展进一步研究物外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1.质量是物体的根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
教学重点量方法可以比拟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拟结果的准确程度不
同。
教学难点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教学准备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假设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
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
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
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比照拟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
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拟方法
奠定根底,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拟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
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拟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1其中,
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
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
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
一为一种,比方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
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
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
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比照拟的结果
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3)对每组的排序
进行比拟,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
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
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
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
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方,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方,对同样
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决、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
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
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
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拟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
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
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拟。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比照,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
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
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
“比拟重的物体可以吗?比方玻璃珠。”“比拟大的物体
可以吗?比方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比照
中发现,应该选择比拟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
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
的大小和轻重比拟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
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
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拟物体的轻
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
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3)再发给学生一
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拟。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拟并记录。
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
集体研讨做准备。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
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
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
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拟轻重的方法中,“哪
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
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
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
称量是比拟准确、比拟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
不同,甚至差异会比拟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第二种
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拟,
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
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
的操作次数比拟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
结果会更不准确。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
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
不仅比拟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四、应用概念,
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
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根底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
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
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
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方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
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
轻重可能不同”,比拟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
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
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
况。
作业用比拟方法比拟身边的事物。
板书设计谁轻谁重
教学反思
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课时1
教学内容1.3认识物体的形状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己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
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
量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一
学情分析形状。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
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根底。由于
“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拟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
“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根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拟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态度目标
1.开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
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
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假设干、橡皮假设干、螺
教学准备
母假设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拟了
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翻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
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
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一一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
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表达了
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
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
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
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
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
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
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
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
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
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
表单中。
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
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方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
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
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
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
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三、研讨:“形
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
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
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
进盒子吗?师生共司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
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
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
学生观察、比拟。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
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
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
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为后面的分析奠定根底。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
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
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
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
一样,橡皮“躺”“立”“侧二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
生己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
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
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
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
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
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
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
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
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
否一致。)
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拟”放在研讨的
第二个层次,是顺应学生认知的需要。先通过展示、汇总
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
不同。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
疑问。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
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
析,那么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
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是首先引起学
生关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
大的时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
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
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
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作业分辨身边物体的形状,并试着画出来。
认识物体的形状
板书设计。乒乓球Q木块”螺母,橡皮'
1组
2组,232
3组73d3
4组333
5组.3
6组,.4>
教学反思
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课时1
教学内容1.4给物体分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
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
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
学情分析
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
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
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开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
螺母、大橡皮和小壕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
教学准备
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假设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
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
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
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
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
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
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
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
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方案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
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
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
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
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
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
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
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良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
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方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拟恐龙大
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
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
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根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
展打好根底;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
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良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
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
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
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
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
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
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局部。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
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
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
对物体屡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
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
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
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
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
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
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
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拟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
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
成一致,还要有相司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
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拟。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
可以通过比拟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
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
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
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
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
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
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
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本钱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
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
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
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作业试着给家里的物体进行分类
给物体分类
板书设计
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
教学反思
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课时1
教学内容1.5观察一瓶水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
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
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
学情分析
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本课
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拟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
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
科学概念目标
L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
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拟水与洗发液、木
教学目标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
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
教学难点
区别。
教学准备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
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
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
生对水的概念掌握情况。
二、观察比拟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
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
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拟观
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
些观察方法。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
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
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学生观察比拟矿泉水与洗发液并答复老实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教师提示考前须知和平安
要求,再次对前四课观察活动做了稳固和开展。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
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比照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
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平安的重要
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翻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
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
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比照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
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
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比照。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
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得到观察比拟的方法。在教师引
导下,学生分步骤完成对水和洗发液的观察比拟任务,得
到观察比拟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汇总,最后完成班级记
录单的填写。这里观察比拟是为了更准确地发现水和洗发
液的自身特点。最后的总结,一是为强调观察结果,二是
为对水和洗发液各自的特征做完整表述。
过渡:通过观察比拟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
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拟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拟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
块比照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
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
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拟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
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
固定。
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
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忆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
液体的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图在于使学生观察发现液体没有固定
形状的特点。因为水与洗发液都能流动,所以倒入不同形
状容器中都能形成不同的形状。课堂上演示将液体倒入容
器的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观察液体从原有形状变成现有
形状的现象,而木块只能摆放进容器,形状不发生改变。
这一演示操作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进一
步认识到尽管在形状上不同,但不管固体还是液体都有形
状,如此就指向“形状是物体重要属性”这一概念。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
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
1课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信
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用图表进行信息交流。从课堂环节二、
三开始教师帮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课堂环节四有同学将
自己的观察结果整理后形成班级记录单,再从班级记录单
中抽取相应信息填写自己第1课的活动手册,使各节课形
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拓展延伸
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
(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
作业观察身边的液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一瓶水
板书设计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无固定形状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无固定形状
木块: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不能流动有固定形状
教学反思
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课时1
教学内容1.6它们去哪里了
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
子放入水中那么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
方法一一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
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
学情分析
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
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
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
表达能力,倾听习喷等都需要培养。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比照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教学目标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比照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效劳。
教学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教学难点通过比照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
教学准备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
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
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方妈妈做
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
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
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
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
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
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
可以根据他们的答复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
哪里了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
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
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
中前后的比照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
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
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
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
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
质之前的状况进行比照;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
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
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比照物质的变化
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
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耍特别强
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
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
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
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
行操作打下根底。司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表去习惯和倾听习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
通过比照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
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
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
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
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
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比照3种物质
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司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
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
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
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
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
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
“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
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比照,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
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
识溶解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
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开展他们的为自己观
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
听的习惯养成。不司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
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
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
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
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
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照应,扩展延伸,稳固所学。感受生
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效劳。
作业回家试着溶解一些物体,观察现象。
板书设计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反思
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课时1
教学内容1.7认识一袋空气
经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
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
认识和理解。学生己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
学情分析
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拟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
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
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比照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开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
教学重点
些相同的特征。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
教学难点
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
教学准备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兀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
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
单的工具进行比照观察的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达物体特
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
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
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一一空气。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浇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
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
了空气。
(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空气虽然是
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
离不开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
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
“摸不着的”“很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
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
这个问题比拟笼统,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⑶我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
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
好的方法了吗?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使学生的研究落
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
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
们研究的R标一一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拟;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
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
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平安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究过的
专项一一“水二也暗暗地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究
方法。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题”
的研究方法。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拟研究
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拟研究吗?
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拟研究,引导学生重
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教师要用关键词,
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U)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
的记录单吗?
设计意图:记录单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方法进
行了回忆。经历从木块到水,再到空气的科学观察历程,
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继续加强培养说和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一 人教版 地理 第一章《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课件
- 高一必修上册-统编版-语文-第六单元《师说》(第二课时) 课件
- 2025年中考英语一轮教材复习 八年级(上) Unit 2-3
- 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运动和力 中考复习课件
- 英语议论文写作课件
- 《梁甫行曹植》课件
- 《唇裂护理查房》课件
- 渣浆泵培训课件
- 电力系统监测仪器使用指南
- DB32-T 4757-2024 连栋塑料薄膜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 第三章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发展
- 2024-2029年中国五分类血球仪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融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赛项客观题附有答案
- 《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设计)
-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水平测试数学测试试卷及答案B
- 智能汽车传感器技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道路信号灯维护服务方案
-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JBT 10942-2010 干式变压器用F级预浸料
- 排球二级裁判员考试试题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