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月夜忆舍弟杜甫杜甫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2.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3.精读全诗,剖析作者的写作特色4.总结和归纳全诗表达的思想内涵5.熟读全文,探究相关问题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生平经历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大历五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作,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携家客居秦州。秦州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当时属偏远的边郡。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此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今天一起来学习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看看诗人如何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体悟思乡怀亲之情怀。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文学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人物生平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知识必备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江舟长逝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为官时期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2、创作背景文学常识月夜忆舍弟①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朗读诗歌shùyànsàn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shè注意字音与节奏五言律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译读,感知意境美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既点明秋季,又以孤雁失群,联想起兄弟失散,引发忆弟的情怀。赏析:首联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战时边塞秋天的凄凉景象,渲染悲凉气氛。实行宵禁,人行断绝,这是所见;戍鼓声响,孤雁之声,这是所闻。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一雁/声。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夜的边塞传来孤雁的哀鸣。首联“一雁”就是孤雁,古人常用“雁行”“雁序”比喻兄弟。“一雁”,比喻什么?意象:“一雁”以孤雁失群的场景,比喻兄弟失散的现状,引发忆弟的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译读,感知意境美译文: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既写景,也点明时令。为什么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融情于景,在客观实景中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诗人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译读,感知意境美译文: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由上联的“思乡”过渡到这联的“忆弟”,自然贴切。此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读,感知意境美译文: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进一步抒写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既是写深沉的“忆”,更是对“未休兵”的“愤”。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担忧和思念。寄书/长/不达,况乃/⑤未/休兵。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寄书长不达”:表达诗人对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担忧和思念“况乃未休兵”:表达诗人忧国忧民,期盼战争终止、渴望社会安定的思想。尾联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视听结合交代时令点明题旨——融情于景引发思念过渡自然——承上启下含蓄蕴藉深化主题——首尾照应通过描写边地秋夜凄凉之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深切的担忧和思念,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主旨归纳【常考名句理解】《月夜忆舍弟》中作者用以幻作真的手法,抒发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随堂练习1..《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2.《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3.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

4.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针对训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往来道路阻隔。B.首联中的“雁声”以孤雁失群的意象表明诗人与兄弟离散。C.颈联在“有”“无”的对比中,寄予了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D.尾联写兄弟亲人无法互通书信,自然地由“思乡”过渡到“忆弟”。D【解析】尾联写亲人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生死茫茫更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